【环境刑事责任问题探究文献综述4200字】_第1页
【环境刑事责任问题探究文献综述4200字】_第2页
【环境刑事责任问题探究文献综述4200字】_第3页
【环境刑事责任问题探究文献综述4200字】_第4页
【环境刑事责任问题探究文献综述4200字】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刑事责任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TOC\o"1-2"\h\u7917环境刑事责任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196291国外研究现状 117842国内研究现状 23684参考文献: 4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英美法系国家并没有具体的、独立的环境刑法,很少去研究环境犯罪的刑事立法,一般在完善环境法律体系的基础上将环境犯罪的刑事规定稍有涉及,至于环境刑法的立法问题和构成理论问题则基本没有谈及。大陆法恰恰相反,非常重视环境犯罪的理论,刑事立法或独立的方法或规定作为刑法的一部分,有关环境刑法理论的研究在英美法系的许多国家都有丰富的内容。在国外环境刑事责任方面,德国是第一个实施环境刑事立法的国家。德国是一个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的国家,在1870年普鲁士帝国颁布的《刑法》中就有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即破坏安宁罪,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修改和完善,德国终于在刑法中设立专门一章针对危害环境罪。美国的《国家环境政策法》是环境保护中的母法,在它的内容中并没有规定侵害环境的各个罪名及与之相对应的环境刑事责任,侵害环境的各个罪名及相应的环境刑事责任的内容都规定在各个环境单行法律、法规中。严格责任原则首先出现在英国,出现了对严格责任理论应用的激烈争论,但在实践中,严格责任还是被广泛应用,1951年《水污染防治法》对严格责任的在适用进行了规定:行为人向河流和湖泊等水域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不需要看行为人是否有过错就可以直接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日本大冢仁在《刑法论》中提出,日本是第一个通过立法来确认因果关系推定的刑事责任的国家。《关于危害人体健康的公害犯罪惩治法》第5条规定,危害人体健康的:“在某工厂或事业场所,在其事业活动中已排放了有害人体健康的物质,且其单独排放量已达使公众的生命或健康受到危害的程度的情况下,若在排放此物质的地域内,公众的健康或生命早已由此物质的排放而受到了损害和威胁,则便可推定,此种危害纯系该排放者所排的此种有害物质所致。”[1]德国在环境责任法中也明确规定了环境污染与环境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日本最高法院于1963确立法人刑事责任。20世纪70年代,一系列环境法规的颁布,规定了法人可以成为环境犯罪的主体。其他国家也体现了环境刑事责任理论在相关法律中的发展。韩国在1991年颁布的《惩治环境犯罪的特别措施法》规定如果故意或过失行为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对公众生命健康造成的行为和污染原因之间,如果损害的损害后果存在因果关系,法院应当认为这一结果是由排污的行为引起。根据严格责任,美国的《模范刑法典》在很大程度上持有不积极的态度,但其他国家有不同的规定,如1956年英国《洁净空气法》中的严格责任定义为,如果造成烟尘冒浓烟,违者应负过失责任以外的无过失刑事责任。在英国刑法中的刑事责任,严格责任具有重要的地位,英国一些学者统计刑法规定的8000种犯罪,其中一半以上的犯罪是严格责任犯罪,在严重犯罪中,还有对于严格责任因素有关的犯罪123种,许多犯罪被判处监禁刑。[2]《新南威尔士环境犯罪和处罚法》和《澳大利亚大气污染控制法》中的刑罚规定与英国的《环境污染控制法》相似,但对法律的具体适用和解释却有些严格。[3]为回应环境刑事责任,1981年修订的《瑞典环境保护法》加强了对环境刑事责任的规定,可判处故意或过失犯罪者处以罚款和2年以下的监禁期。日本环境法学者原田尚彦在《刑法概说》中提到了关于环境刑事责任的规定,日本已对“污染犯罪法”犯罪刑事责任的法人进行规定,第四条规定:“法人代表、法人或自然人代理、员工和其他人员,因从事该法人或自然人的业务活动而犯前两条所述罪时,除了惩罚法人或自然人,还罚条规定对该法人或自然人亦科该条所规定的罚金刑。”1970年的《北极地区水防止法及安大略湖水资源法》,加拿大规定,只要法院能证明被告的水资源和污染的结果,且被告不能作出任何反证,在分析报告中陈述的事实推定是事实。有学者认为,严格责任应该有多种层次,从严格处罚的程度上严格责任的犯罪,违反严格责任罪的行政法规,除毒品犯罪外,其他只是轻微处罚。[4]2国内研究现状中国的刑事责任已在苏联的理论模式里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刑事责任概念存在很大争议。笔者认为,刑事责任是犯罪人犯罪行为所造成的不利的法律后果。环境刑事责任是一种刑事责任,由此引出了环境刑事责任的概念。世界各国在环境刑法的研究和司法实践中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我国环境刑法的研究和司法实践提供了先进的理论和司法实践的经济。在中国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以及人们认识问题的严重性,提供了中国的环境刑事责任的研究机会。近年来,我国对环境刑法的研究开发,环境刑法也经常出版专著。这些专著,对环境犯罪资格,环境刑事责任和环境刑事处罚等方面的成就进行了详细讨论,为进一步发展、完善环境刑事在中国的立法提供理论依据。我国的环境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有不同的意见,选向泽选在《论环境与刑法》一书中指出:“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在中国的环境犯罪刑事立法的出台严格责任归责原则的环境犯罪,这项制度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原则,有助于及时发现司法机关,不仅有助于特殊预防,也可以起到一般预防的作用。”但陈星亮教授指出“刑法”的理念:“严格责任不在我国存在在当前我国的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也不应采取严格责任,过错责任是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严格责任与刑法原则是相对的,应予以否定。”张梓太在《环境犯罪归罪的主观要件分析》中指出:“同时坚持过错责任原则,可以采取过错推定原则,即通过倒置举证责任的程序减少刑事指控的难度,针对污染将推污染企业的同时对其危害结果的主观过错,让污染企业证明自身的主观过错。行为人没有充分、合理的证据证明“无过错”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5]我国也有学者认为,法律人应当承担的刑事责任,韩德培在《环境保护法教程》中指出,早在1997年我国新刑法的总则和分则中便有关于单位刑事责任的明确规定,如刑法第三百四十六条规定:“单位犯本节第338条至第345条的规定之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应与本节的各条规定论处。”杜澎在《破坏环境资源犯罪研究》中认为,单位承担环境刑事责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单位需要具备完整的刑事责任承担。企业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并不是一般只理解为法人的一部分,如果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如果实施环境犯罪,实施环境犯罪组织就要承担企业环境的刑事责任。二是,单位要具备承担刑事责任的合法性。也就是说,必须依法建立组织法人,法人的环境犯罪必须处于正常的生存期。[6]国内的学者研究了环境刑事责任的实现,付立忠在《环境刑法学》指出,刑事责任的实现不仅限于处罚措施,应努力扩大非刑罚措施,非刑罚措施不仅惩治环境犯罪,也已经提前。因此,我们应该对非刑罚方法更注重实现环境刑事责任。[7]王秀梅在《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定罪与量刑》,环境犯罪也应该对罚金刑的具体应用,刑事责任的立法,具有负的实际执行能力结合起来,确定一个合理的限制的人。张苏飞在《环境刑事责任的实现方式有待完善》中认为,沿袭传统的刑事责任,惩治和预防环境犯罪,不仅效果不理想,与环境或没有补救或恢复的破坏,或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治理,将环境犯罪的持续风险转嫁给社会。因此,加强对环境犯罪的保护,遏制环境犯罪,完善我国环境刑事责任的实现途径势在必行。对破坏环境资源犯罪的刑事法律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收费的不足和相关法律,主要是刘仁文著《环境资源保护与环境资源犯罪》和王秀梅著《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杜澎著《破坏环境资源犯罪研究》等。它反映了环境犯罪的刑事立法,并提出了改进建议。它主要包括蒋兰香著《环境刑法》,杨春洗等著《危害环境罪的理论与实践》、郭建安、张桂荣著《环境犯罪与环境刑法》等。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重大生态环境破坏与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为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2016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进一步加强了对非法处置危险废物、在环境检测数据上弄虚作假、无证排污行为的打击力度。2017年1月,环境保护部、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为进一步有效解决有案不立、有案难移、以罚代刑等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重大难题提供了合法依据。云南省作为国务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七个试点省份之一的试点工作今年进入收官阶段。2017年1月,云南省在省级层面率先出台《云南省环境资源案件受案范围(试行)》,明确了环境资源案件受案案由,搭建了云南省环境资源案件受理范围的基本框架。[8]示教育;五是根据工作需要,实施联合部署,开展专项行动等。参考文献:[1]吴献萍.关于中日环境犯罪立法的比较研究•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7(12)[2]Ashworth,Blake.TheBurdenOfProofAndThePresumptionOfInnocence.CriminalLawReview,1996,306[3]PaulStein.TheRoleoftheNewSouthWalesLandandEnvironmentalCourtintheEmergenceofPublicInterestEnvironmentalLaw.13EnvironmentalandPlanningLawJournal,1996,179[4]ThomasJ.Gardner,TerryM.Anderson,Criminallaw8thedition.ThomsonWadsworth,2003,40[5]张梓太.环境法律责任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240[6]赵秉志,王秀梅,杜澎.环境犯罪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91[7]付立忠.环境刑法学.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203[8]云南省最高人民法院《2016年度云南法院环境资源司法保护情况报告》[9]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7〜58[10]唐智.论国际环境犯罪的刑事责任.湖南师范大学,知识经济,2010(外34)[11]雷鑫,郑君.论环境刑事责任实现方式的发展趋势.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4):53〜56[12]参见蓝雪瑜《论我国环境刑事责任制度的完善》,载于《法制与社会》2011年34期。[13]参见《刑法修正案八》第46条。[14]武小凤.刑事责任专题整理.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18〜34[15]宋毅.浅析严格责任在中国的引进,经济与法,2011(4):120[16]吕忠梅.环境法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15[17]刘磊.论我国环境犯罪刑事责任承担.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18]曾粤兴周兆进论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青海社会科学[19]简基松:《论生态法益在刑法法益中的独立地位》,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第5期。(来自《环境犯罪》论文)[20]参见刘磊《论我国环境犯罪刑事责任承担》,载于苏州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21]参见刘文燕,田鑫《浅议环境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载于《北方经贸》20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