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讲义(部编版):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学生版)_第1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讲义(部编版):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学生版)_第2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讲义(部编版):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学生版)_第3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讲义(部编版):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学生版)_第4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讲义(部编版):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学生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目标导航目标导航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理解诗意,准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诗歌。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1.诵读积累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知识点01基础归纳与诗歌诵读。【即学即练1】(一)、扫清文字障碍(1)字音:怆然(chuànɡ)决眦(zì)夫(fú)足鸡豚(tún)岱宗(dàizōnɡ)未了(liǎo)不畏(wèi)叩门(kòu)(2)重点词义。前:过去。念:想到。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怆然:悲伤的样子。涕:古时指眼泪。未了:不尽,不断。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曾:同“层”,重叠。决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会当:终当,定要。凌:登上。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闻说:听说。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缘:因为。足:足够,丰盛。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若许:如果这样。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吟鞭:诗人的马鞭。即:到。天涯:指离别京都的距离。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3)作者及背景。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右拾遗”属唐朝时的小官,是咨询建议官员,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监察科科长。本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讨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武攸宜缺乏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等。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离开长安,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又称“临川先生”。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两种。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今宁波)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这一年他正好三十岁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宜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游山西村》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陆游罢官闲居在家,心情相当复杂,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于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伟,成就尤大。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即己亥年,时年48岁的作者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写成了七绝315首,题为《己亥杂诗》,内容或直抒胸臆,或回忆往事,或叙述见闻,或赠答友朋,等等。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是作者刚刚离开京城时写的。(4)古诗翻译:《登幽州台歌》:往前不见礼贤下士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重视人才的明君。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望岳》: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它)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望着)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看四周的山都会显得矮小。《登飞来峰》:飞来峰上耸立着很高很高的塔,听到鸡叫时可以望见旭日东升。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塔的最高层。《游山西村》: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在丰收之年备足鸡肉、猪肉款待客人。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己亥杂诗》:浩浩荡荡的离愁别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京城,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二)、古诗节奏划分。(1)五言、七言诗有两种情况:单音节在末尾,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单音节在句中,五言诗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朗读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句读要正确。例如“潮平/两岸//阔”“海日/生//残夜”,/代表长顿,//代表短顿,“阔”和“生”是单音节,语言节奏不能读错。同时,对仗句上下句的词语音节应是一致的。读得准确了,就便于理解诗意。当然这只是基本要求,还有更高的要求,就是读出诗作的思想感情,读出诗中的美。知识点02《登幽州台歌》赏析。【即学即练2】(一)、本诗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什么样的感慨,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二)、念天地之悠悠”,你是怎样理解“悠悠”一词的?参考答案:“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这个词的运用,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三)、“古人”“来者”指的是什么?“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什么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孤独寂寞凄凉;直抒胸臆。(四)、“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参考答案:“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五)、“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参考答案:“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作者俯仰古今,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六)、请描绘“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画面,说说它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参考答案: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意境: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七)、本诗只写感慨却成绝唱,试分析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参考答案: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八)、本文诗的风格是'沉郁悲壮',你认同吗?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同意。因为通过作者登台所见所感,以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为背景,来抒发天地之大,知音难觅的孤苦悲痛的情感,来抒发岁月无情时不我待的深重感喟的,所以使全诗染上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九)、分析诗中“之”“而”两个虚词有何作用?参考答案:这两个词表示音节的停顿,用处是使诗的音节舒缓流畅,体现作者无可奈何、长叹的情绪。(十)、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孤独苦闷的愁苦情怀。知识点03《望岳》赏析。【即学即练3】(一)、结合内容,分析这首诗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写看泰山的?参考答案:“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望泰山的秀丽高大;“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极望泰山风景,抒发理想。(二)、“齐鲁青未了”对描写泰山有何作用?参考答案: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以距离之远衬托泰山之高峻、连绵。(三)、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参考答案:①这句话的大意是“大自然汇聚了天地间的奇丽景色”,“钟”在这里是“积聚,汇聚”的意思;②用一“钟”字,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写出了远望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色。(四)、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参考答案:①“阴阳”分别指山的北、南两面,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②“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五)、“阴阳割昏晓”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参考答案:山的南面阳光灿烂,山的北面幽暗昏黑,描绘了泰山明暗分明的奇丽画面。(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参考答案:诗人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七)、“齐鲁青未了”对描写泰山有何作用?请从一个角度加以赏析这首诗写景的特色。参考答案:衬托泰山的高峻、连绵。特色:(1)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近望,到细望。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气秀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示例(2)虚实相生,“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示例(3)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八)、通读全诗,说说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诗人通过描写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攀登顶峰,俯瞰一切的雄心壮志。知识点04《登飞来峰》赏析。【即学即练4】(一)、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什么?现在一般用来比喻什么?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什么?实则指什么?参考答案:奸佞的小人,当时保守势力,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千寻塔的最高层;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二)、本诗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参考答案:“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三)、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参考答案: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四)、请简要分析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参考答案:飞来峰高耸入云,传说在飞来峰的千寻塔上可以听见天鸡鸣叫,可以目睹壮观的东方日出。诗人借神话传说侧面烘托出飞来峰的高大,为下文占据较高的立足点,树立远大目标的议论做铺垫,使议论更自然。(五)、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参考答案:借景抒情;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知识点05《游山西村》赏析。【即学即练5】(一)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在哪里?参考答案:“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二)、分析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参考答案: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三)、请自选一个角度,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参考答案:(1)艺术:采用对偶句的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记(或: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柳暗花明给人的惊喜)(2)意境:前一句写山重水复无路可寻的无奈,后一句则写出了披花拂柳发现另一个村庄的喜悦。(3)寓意:它写出了人们有时面对无路可走的境地,但突然事情有了转机,出现了新的希望,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四)、“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参考示例:这句诗寓意着遇到困难、挫折切勿低头放弃,爬起来勇敢地前行,就会看到前方不远处闪烁着希望的曙光、成功的光芒,诗具有激励人生的作用,故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这句诗写出了山西村山环水绕,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说明了在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这一富有哲理的诗句给人以乐观向上的积极的感受,给人以启发,自然被人们广泛引用。(五)、“古风存”一句用来赞美农民的什么品格?参考答案:用农民服饰的简朴盛赞他们性格的淳厚质朴。(六)、结合“无时”一词,说说尾联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参考答案:“无时”一词写出诗人随时都想去山西村,表达了诗人与村民相处融洽,喜爱山西村的真挚情感。(七)、有人认为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回到故乡的喜悦之情,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罢官后的落寞之感,你怎样看?参考示例1:我认为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回到故乡的喜悦之情(若不分析,则不能给分)。因为本诗生动地描写了丰收之年农村一片欢快的景象和农家热情好客的民风(或:“莫笑”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表现了农家待客倾其所有的盛情,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之中),你农村秀美的风光(或:颔联写山水景色写景中蕴含生活哲理,诗人陶醉在山西村风物美之中)及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或:颈联写出一片节日的欢快气氛和对古老民俗的赞美;诗人陶醉在山西村民俗美之中)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示例2:我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罢官后的落寞之感(若不分析,则不能给分)。诗人被罢官归故里,心中不免失意和不平,“山重水复”喻指“逆境”“困难”,写出了诗人艰难的处境(1分);“柳暗花明”隐含诗人受挫不馁的精神,失意而不悲观。“乘夜闲游”“拄杖叩门”虽貌似闲适,却始终未能忘情国事,更衬托出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写出三点即可)(八)、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和不舍之情。知识点05《己亥杂诗》赏析。【即学即练5】(一)、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什么?参考答案:诗人的马鞭。(二)、首句写“白日斜”有什么表达效果?参考答案:运用环境描写(点明时间),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凄伤忧愁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或情感?参考答案:对新生命的赞美;呵护生命的无私奉献精神;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意思对即可。(三)、你认为《己亥杂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示例:这两句话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四)、“落红不是无情物”中,作者以落红暗喻什么?参考示例:作者以落花暗喻自己;表达自己虽前途不顺也不忘报国的情怀。(五)、这首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诗的一二句写的是什么?三四句借花喻人,抒发了诗人的什么志愿(或志向)?参考答案: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自己虽然辞官,作者想继续为国效力。(或:诗人以落红自喻,表达了诗人想继续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能力拓展考点:如何鉴赏诗歌。能力拓展1.方法:关注题目或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2.诗词的情感和观点: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道理启示往往要通过抒情的句子,或者人物的议论性语言中来表现,考生要善于抓住这些关键语句,并与现实相结合,上升到哲理的高度进行概括即可。3.分析诗句的作用: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4.思想感情的理解: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人写作的环境理解考法:(一)、《登飞来峰》中“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写了什么内容?在诗中起什作用?参考答案:内容,首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写出诗人立足点之高,次句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壮观景象。作用,表现了诗人登高远望、朝气蓬勃、信心十足的形象,为下文抒发情感作铺垫。(二)、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参考答案: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畏困境。分层提分知识精讲题组A分层提分知识精讲1.选择题(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短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奈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文人。C.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诗人面前仿佛出现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图景。D.全诗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具有韵律美。(2)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诗歌前六句无一个“望”字,但都写诗人向岳而“望”,由远及近,从朝到暮。B.开头两句用设问写出了泰山横跨在齐鲁两地之间,表现了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C.第五、六两句写出细望所见:山间白云涌现,变幻无穷;归鸟翱翔,投林还巢。D.结尾两句写的是诗人的登山感受,这一次登顶让年轻诗人信心大增、豪情满怀。(3)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4)下面对本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2.填空题(1)诗中表达陈子昂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伤感诗句是:(2)诗中描写空间辽阔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悲哀苦闷之情的句子是(3)杜甫在《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

。(4)《望岳》中,虚写泰山的秀美,实写泰山的高大,虚实结合,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

。(5)《望岳》中表现泰山高峻,幽深,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的诗句:

。(6)《望岳》中想像上泰山之巅,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7)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用“,”表达了自己为实现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8)《登飞来峰》中,诗人触景生情,直抒胸臆,“,。”来表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思考。(9)龚自珍《己亥杂诗》: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表现诗人离开京城豪迈、洒脱的气概的诗句是:,(10)《己亥杂诗》中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且代落花立意,倾吐心曲,表现崇高的献身精神的句子是:,(11)《游山西村》中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淳朴性格的诗句是:,。(12)《游山西村》中村民们在迎接神的箫鼓中来来往往祈求丰收,表现村中热闹景象.民风淳朴的语句是:,。(13)《游山西村》中流传最广,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两句是:,。(14)《游山西村》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发出人生之路回环住复,有时像是陷人绝境,但路疑无而实有,最似绝而复出,让人心生“、”的感叹。题组B能力提升练1.课内阅读。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请解释“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意思。(2)青年杜甫曾过了一段“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其诗作也洋溢着一股蓬勃向上的青春朝气。请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为例进行赏析。2.阅读诗词,完成下列各题。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下列各项中,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B.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高尚的献身精神。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感情的转折,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D.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壮志未酬却无比豁达的胸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题组C培优拔尖练(一)、对比分析两诗,回答问题。【甲】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乙】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千寻”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塔的高峻;“鸡鸣”能“见日升”,直接描写了峰和塔之高。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C.《登幽州台歌》四句没有具体的人、事、物的描写,全诗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D.《登幽州台歌》中,“怆然而涕下”是诗人对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的深刻思考,引起了后人的广泛共鸣。2.分析两首登高抒怀诗的诗人感触有何相同之处?(二)、阅读下面两首杜甫的诗,完成下面题目。【甲】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乙】望岳杜甫西岳①崚嶒②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车箱③入谷无归路,箭栝④通天有一门⑤。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注释】注:①【西岳】即华山,位于陕西省华阴市。②【崚嶒(língcéng)】形容山势高峻。③【车箱】华阴市西南二十五里有车箱谷。深不可测。④【箭栝(guā)】指华山箭栝峰,箭栝原意为“箭的末端”。⑤【一门】此处指南天门。1.这两首《望岳》分别创作于杜甫的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