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3单元第8课教学设计第3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目录一、学习目标二、必备知识三、素养提升四、素养阐释五、认知升华六、学业达标2/2第3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一、学习目标1.了解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的争论,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德治与法治之争对先秦时期成文法产生的影响2.梳理古代社会有关法律和教化的统治措施,构建“时空观念”,认识法律和教化对加强统治的作用3.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宋以后理学以乡约的形式直接面向底层百姓宣讲的意义,从“家国情怀”角度感知乡约、族规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二、必备知识知识点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夏商西周(1)德治:西周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2)法治:《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2.东周时期(1)背景: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铸刑书”,也引发了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2)体现:儒家与法家之争学派主张代表思想儒家人性善,主张德治孔子统治者要“为政以德”,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法家人性恶,主张法治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提倡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要赏罚分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3)评价①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战国时期。②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4)结果: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3.概念阐释——敬天保民“敬天保民”是西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和治国方针,体现了周初统治者的认识:“上天”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4.比较辨析——孔子“仁”思想与孟子“仁政”思想的区别(1)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爱人”。(2)孟子从孔子的“仁”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对孔子“以德治国”思想的继承与发展。5.知识拓展——法家的“法”“术”“势”“法、术、势”是法家学派的术语。“法”,指法律、法令;“术”,是君主驾驭臣民,使之服从于统治的手段和策略;“势”即权势,主要指君主的统治权力。韩非主张将三者结合起来。知识点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法律(1)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3)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2.魏晋法律(1)特点:律令儒家化。(2)表现①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②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3.唐朝法律(1)唐朝的法治演变①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②唐高宗又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特点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影响《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2)唐朝的礼治①颁布法典:732年,唐朝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分吉、宾、军、嘉、凶五礼。《大唐开元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②注重教化: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4.思维拓展——秦汉时期的“律”与“令”“律”是经国家有关机构制定的比较成熟的并以国家名义颁布的法律规范;“令”是根据统治形势的需要,经过一定的议定程序后以皇帝的名义颁布的法律规范,其主要是对“律”或对现有的“令”起补充作用。5.图解历史——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6.情境再现——《唐律疏议》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法律的封面。这一法律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是怎样的?提示:《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知识点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法律演变(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了《宋刑统》《天圣令》。(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3)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重视“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4)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2.基层教化(1)理学兴起①背景:理学从北宋周敦颐开始,到南宋朱熹集大成。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②传播:控制教育与科举,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深入族规、家训之中。③影响: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2)乡约教化①创立: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②发展: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③延续:清朝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④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3.易错提醒——“律”与“例”的关系“例”是“律”的补充,同“律”一样,也是审理案件、定罪量刑的依据。不同之处在于,“律”的纂修比较慎重,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而“例”可因时制宜,随时增删和修改,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法律形式,而且“例”的数量多于律条。在司法实践中,“例”的法律效用往往大于“律”,成为统治者实行司法专横、鱼肉百姓的工具。4.情境再现——宋代的社会教化侯官《云程林氏家乘》卷十一《家范》载:“凡女子及笄,须于十六岁以下先令讲读《孝经》《列女传》《小学》,能知大义,方可举行。”这反映了宋代在社会教化方面的什么特点?提示:程朱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之中。三、素养提升主题一:中国古代的德治与法律■史料实证····························史料一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他甚至直接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又说:“为国以礼。”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礼的力量。——摘编自宋石男《孔子的历史与历史的孔子》思考:(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坚持此种理念的理由。解读:史料一主要涉及孔子的治国理念,可抓住关键信息“为政以德”“为国以礼”“相信道德的力量”“礼的力量”进行归纳。提示:理念:为政以德;为国以礼。理由:道德和政治密不可分;政治具有道德的意蕴;礼的力量。史料二“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今夫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苟非明法以守之也,与危亡为邻。故明主察法,境内之民无辟淫之心,游处之士迫于战阵,万民疾于耕战。有以知其然也。”——摘自《商君书》思考:(2)根据史料二,指出史料中商鞅的主要思想。解读:史料二主要反映了法家代表商鞅的法治思想,根据“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故明主察法,境内之民无辟淫之心,游处之士迫于战阵,万民疾于耕战。有以知其然也”进行概括。提示:要实现国家富强,必须厉行法治,严刑峻法才能使兵民立足本位、恪尽职守。史料三从《法经》到《大清律例》,中国封建法典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素有中华法系之称。中国古代“法自君出”,君主始终掌握国家的最高立法权,皇帝的诏书往往成为法律。中国古代法律,强调遵行礼教,强调纲纪伦常,礼的许多内容被直接写进法律。——摘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思考:(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解读:抓住关键信息:“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法自君出”和“强调遵行礼教”。提示:特点:自成体系,特色鲜明;皇帝掌握立法权;以礼入法;以礼入刑,礼法并行。原因: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制度,皇权至上;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法律受其伦理纲常思想的影响。主题二:中国古代的教化开放探究····························材料南宋时期朱熹对《吕氏乡约》作增损修订。明清以来,《吕氏乡约》在官方支持下广泛流行,乡约组织遍布乡间,成为地方半官方组织。以下为《增损吕氏乡约》的部分内容:德业相劝德,谓见善必行,闻过必改;业,谓居家则事父兄、教子弟、待妻妾;在外则事长上、接朋友、教后生、御僮仆。右(以上)件德业,同约之人各自进修,互相劝勉过失相规过失,谓犯义之过六,犯约之过四,不修之过五。右(以上)件过失,同约之人各自省察,互相规诫,小则密规之,大则众戒之。不听,则会集之日,直月以告于约正,约正以义理诲谕之。其争辩不服与终不能改者,皆听其出约礼俗相交礼俗之交,一曰尊幼辈行,二曰造请拜揖,三曰请召送迎,四曰庆吊赠遗。右(以上)礼俗相交之事,直月主之,有期日者为之期日,当纠集者督其违慢。凡不如约者,以告于约正而诘之,且书于籍患难相恤患难之事七,一曰水火,二曰盗贼,三曰疾病,四曰死丧,五曰孤弱,六曰诬枉,七曰贫乏。右(以上)患难相恤之事,凡有当救恤者,凡同约者,财物、器用、车马、人仆皆有无相假,虽非同约而先闻知者,亦当救助——摘编自朱熹《增损吕氏乡约》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乡约与基层治理”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短文。提示:示例:题目要点:体现乡约是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重要工具即可。短文要点:受宋代理学影响,士大夫阶层社会责任感增强,宋代乡约出现。乡约用以规定人们处理邻里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和礼仪规范;强调道德教化与规范行为相结合;强调向善互助,主张乡民自治。乡约规范了乡村秩序,推动了地方自治,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清时期,乡约逐渐具有约束力,为政府利用和推广,并与法律合流。四、素养阐释1.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的不同项目德治法治哲学基础源自儒家思想,以“仁”为基础源自道家思想,以“道”为基础政治思想“礼”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法”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人性论性本善性本恶统治方法重视统治者的教化和道德君主应当实行专制,提倡法、术、势历史观不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符合时代发展潮流耕战思想将社会各阶层划分为士农工商主张重农抑商,重本抑末战争观反对不义之战,希望实现礼治主张武力统一,加强中央集权2.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特点(1)国家主义: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的统治,奴隶社会君主的“命”即法律,封建社会的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统治,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审判官。(2)诸法合一:中国封建时代颁行的法典,基本上都是刑法典,但它包含了有关民法、诉讼法以及行政法等各个方面的法律内容,形成了“民刑不分,诸法合体”的结构,且始终以刑法为主,并以统一的刑法手段调整各种法律关系。(3)德主刑辅:多种思想的发展对我国古代法律的影响非常深刻,而其中最重要的沉淀物便是“德主刑辅、以礼入刑”的理论和实践。(4)法外特权:封建帝王首先享受法外特权,其次是统治集团的成员,在不危害皇权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享受法外特权。(5)以法治吏: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国古代社会所说的人治其实就是官治。为了发挥官治的作用,那就需要治官,控制官吏的权力,防止权力滥用。一、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乡约制度1.形成原因(1)封建士大夫的积极推动及儒家思想特别是理学思想的影响。(2)统治者挽救社会危机,加强基层管理的需要。(3)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脆弱性。(4)民间自治的传统;宗法性社会结构。2.发展变化(1)宋朝乡约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时期的乡约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2)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3.作用(1)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2)有利于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风气转变。(3)有利于削弱传统家族势力对乡村的影响,加强国家对乡村的控制与管理。二、中国传统教化的特点理念德行化“德教为先”与“道德至上”的核心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教化理念途径系统化中国传统教化系统既包括各级各类组织化的学校系统,也包括乡约、族法、家规、祭祀礼仪、蒙学等自发的社会教化系统手段多样化典范塑造、榜样作用和制度性规约是中国古代传统教化的重要方法内容综合化儒学经典教育与通俗教育相结合。在教育内容方面,我国古代传统教化以儒学经典教育为主,辅之以通俗教育五、认知升华1.先秦时期出现德治和法治两种治国思想,分别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和法家为代表。儒家的德治思想有积极意义,但法家的法治思想更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2.中华法系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礼法结合是其重要特点。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3.《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4.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六、学业达标1.中国古代在政治上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强调“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这些都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这一“特色”主张()A.用道德礼制维护社会秩序B.道德追求要摒弃个人私欲C.管理社会不需要利用刑罚D.注重德性培养与人格提升解析: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强调德、礼等道德礼义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故选A项;材料未提及个人私欲,排除B项;“不需要利用刑罚”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注重德性培养与人格提升”是从个人角度来讲的,而题干侧重统治者治理国家的角度,排除D项。]2.荀子认为“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韩非子主张“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两者都()A.重视法治B.主张强化个人权威C.反对德治D.要求树立民本意识解析:A[根据材料“法者,治之端也”“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可知,荀子认为法律是国家治理的开端,韩非子认为法律是维护君主统治权威的依据,二者都高度重视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故选A项;韩非子认为法律是树立统治者权威的重要手段,主要强调的是法律而不是个人权威,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表明荀子和韩非子对德治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荀子和韩非子都通过法治来维护社会统治秩序,并未体现统治者对百姓的关爱和重视,与民本意识无关,排除D项。]3.《晋律》规定:亲属相犯(如杀、伤等),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犯卑,则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由此可知,《晋律》()A.维护纲常伦理 B.既细密又严苛C.凸显人文精神 D.重刑罚轻感化解析:A[根据材料“亲属相犯……以尊犯卑……关系越亲处罚越轻”可知,《晋律》维护家族等级制,体现“亲疏有别,尊卑有别”,即维护纲常伦理,故选A项;严苛与“关系越亲处罚越轻”不符,排除B项;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律令儒家化,且重刑罚与“关系越亲处罚越轻”不符,排除D项。]4.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主父母妻子,勿听而弃告者市汉简《二年律令·告律》同居之内,必有尊长,尊长既在,子孙无所自专《唐律疏议》上表是摘引自汉唐的法律条款。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A.实用性强,体系严密B.引礼入法,礼法结合C.面向大众,通俗易懂D.德主刑辅,刑罚严酷解析:B[由第一则材料可知,子女、儿媳妇、奴婢在发起状告的过程中有着天然的劣势,这与中国古代传统礼制下的等级伦理是一脉相承的,第二则材料的意思是严格禁止子孙侵犯尊长的权威,与第一则材料本质相同,说明汉唐时期制定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