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历史复习:战争与文化碰撞课件_第1页
2024届高考历史复习:战争与文化碰撞课件_第2页
2024届高考历史复习:战争与文化碰撞课件_第3页
2024届高考历史复习:战争与文化碰撞课件_第4页
2024届高考历史复习:战争与文化碰撞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五单元文化交流与传播第51讲战争与文化碰撞课

向考

位1.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2.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1.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1)两大事件:亚历山大远征、蒙古西征。(2)两个“概念”:希腊化时代、希腊化世界。(3)两大影响:战争带来灾难的同时,促进文化交融。2.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1)三大事件:美洲独立战争、拿破仑战争、鸦片战争。(2)三大影响:美国文化与拉美文化、欧洲文化重构,殖民者文化侵略。3.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1)一个“趋势”:民族民主意识高涨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2)两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3)三大“示例”:印度、新加坡和埃及。知识点1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1.亚历山大远征。(1)过程: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远征,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2)结果: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被统称为“希腊化世界

”。2.“希腊化时代”。(1)表现。①亚历山大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②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2)影响。①文化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②托勒密埃及时期,鼓励文化发展,城内的缪斯宫收藏了大量文化典籍。③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等许多领域的发展。④西亚、北非的文化在希腊化世界保持长期的影响。(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1.蒙古西征。(1)第一次:成吉思汗发动,灭掉花剌子模国,直抵黑海北岸。(2)第二次: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3)第三次:13世纪中叶,蒙古以西亚、中东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2.结果: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四大汗国,名义上尊元朝为宗主国。3.影响。(1)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①第二次西征后,两位欧洲传教士分别受教皇和法国国王派遣到蒙古,他们撰写的出使报告流传至今。②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根据他口述记录的《马可·波罗行记》,对以后几个世纪的欧洲航海、探险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③畏兀儿人列班·扫马经由耶路撒冷到欧洲访问,见到了教皇和英、法国王。(2)蒙古西征还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①由东向西迁徙的移民主要是西征的蒙古军队。14世纪后,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②大批移民自西东迁,进入中国中原地区,被称为“色目人”,大部分后来融入汉族和蒙古族。③蒙古西征使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必备拓补]

希腊化时代文化的政治特征希腊化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政体是存在地区差异的以国王为中心的君主专制。如亚历山大继承波斯“君权神授”,将政治、军事等大权集于一身,与希腊民主政治存在显著区别。1.有人评价亚历山大说:“他政治上是波斯的,文化上则是希腊的。”这一评价说明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

)A.融合了东西方的不同文明B.割裂了波斯文明和希腊文明C.不利于东西方文明的融合D.在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解析:亚历山大帝国继承了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实行君主专制,可是题干信息并未体现,因此排除D项;“割裂了波斯文明和希腊文明”表述错误,可排除B项,利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因此A项正确,C项错误。答案:A知识点2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1.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1)背景。①独立战争前,各种文化相互融合与混合,形成了美国文化的多元特征。

②独立战争直接推动了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③1787年的联邦宪法,使北美大陆出现了一个新型联邦制共和国。(2)表现。①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②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③发展种植园经济和继续实行奴隶制,是与美利坚主流文化相违背的。2.独立战争后的拉丁美洲文化。(1)背景。①到19世纪上半叶,西班牙和葡萄牙控制着美国以南的广大美洲地区。②拉丁美洲种族融合现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③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西、葡文化成为拉美文化的主体,且形成多元性文化。④西属拉美独立后,大多建立了共和国。(2)表现。①取消了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取消了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②形成了考迪罗独裁权力,成了独立战争后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1.背景。(1)17—18世纪,欧洲的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统治之下。(2)拿破仑通过战争建立庞大帝国,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3)在抗法斗争中,欧洲各地出现了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2.表现:拿破仑战争后,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1)俄国:“十二月党人”发动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武装起义,尽管失败,但是传播了民主、自由革命的主张。(2)波兰: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进一步推动了波兰的民族解放斗争。(3)德意志。①普鲁士进行了不彻底的废除农奴制改革。随着经济发展,改革与统一的呼声高涨。②1848年,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地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1.目的:殖民国家通过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等,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2.表现。(1)中国。①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郑观应等人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②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2)印度。①英国把英语、法律体系、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②印度的传统文化得以保留。(3)埃及:独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伊斯兰教仍然是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得以保留。[必备拓补]

近代中国应对欧洲殖民者文化侵略的特点1.参加阶层广泛: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不同阶级。2.目的明确: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侵略性质。3.层次鲜明:学习西方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的过程,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2.有学者指出,独立战争释放了民间的能量、社会的能量、各州自治的能量,1787年立宪会议把这种能量给重新往回收了一点。材料中的“这种能量”“往回收了一点”体现在(

)A.共和制的确立B.联邦制的确立C.三权分立制的确立D.责任制内阁的确立解析:美国独立之初中央政府软弱无能,因此1787年美国颁布联邦宪法,建立联邦制,中央政府把权力“重新往回收了一点”,体现在中央政府掌握国家大权,各邦拥有一定自治权,故选B项。答案:B知识点3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1.民族意识的觉醒。(1)背景。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和西亚北非各地。(2)表现: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3)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和西亚北非的政治版图。2.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1)亚洲: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①中国: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②法属印度支那:在胡志明的领导下,转向以民族解放斗争来追求国家独立。③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尼赫鲁更加明确地提出了要求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2)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3.影响: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1.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广泛传播,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高涨。2.表现。(1)朝鲜获得独立,中国收复台湾。(2)英帝国解体。(3)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3.意义: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2.表现。(1)印度。①接受了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②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宗教与政治分离,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③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种姓因素影响较深。(2)新加坡、韩国:既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又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创造出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3)埃及: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必备拓补]

印度现代文化的特征印度文化在吸纳西方文明的同时,又保留本民族的特征,深受种姓制度、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影响,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具有多样性、宗教性和包容性。3.“世界厌倦了流血,它在寻找解脱苦难的办法。我为印度独特的方式而骄傲,它教会世人如何摆脱暴力引起的混乱。”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A.俄国十月革命B.非暴力不合作运动C.印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D.印度民族大起义解析:材料中“世界厌倦了流血”“教会世人如何摆脱暴力引起的混乱”反映的事件是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故正确答案选B项。答案:B探究1农耕世界游牧世界的相互交往史料周、秦、汉、唐定都关中且国势强盛,并非只因为关中农业经济繁盛、四周险塞,关中西北面、北面的山地、高原同样重要。西周末年,王室失去了山地中“戎”族的支持,被赶出了关中平原。秦国控制了山地,“遂霸西戎”,积聚起雄视“山东”的力量;视死如归的战士与关中繁荣的农业经济,同是支撑秦统一全国不可忽视的因素。由山地、高原中“善骑射”的“六郡良家子”组建的军队,也一直是汉朝军队的核心。隋及唐前期,关中在经济上已然衰落,远不能与“山东”相比,但依靠关陇为主体的府兵,以及国家马场饲养的最多时达到四十万匹的战马,仍足以控辖全国;当唐朝失去对西北山地的有效控制后,国势便一蹶不振。在历史学家吴于廑看来,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互动,构成世界范围内农业时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就中国历史来说,唐以后草原与中原农耕地区的互动更为广泛而深入。——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问题]

(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关中周边地区对秦、汉、隋、唐统一强盛的作用。(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互动”对唐以后中国历史的影响。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北面、西北面山地、高原形成关中的地理屏障;输送了善于骑射的骁勇战士;提供了战马。(2)契丹、女真、蒙古族、满族等先后建立跨草原与农耕区的政权;草原地区与农耕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影响日益深入;形成广泛而深入的民族交融,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逐渐形成。[史论阐释]

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互相交往和渗透1.含义。(1)农耕世界:广泛使用铁器工具,农耕不断发展;手工业成就突出,纺织、冶金及金属加工、制陶、造船等已普遍出现,精神文化亦获相当成就;社会组织比较完备;呈现出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先进性。(2)游牧世界:仍处于原始闭塞状态,畜牧为重要生产部门,偶有农耕,几乎无手工业,所需产品及手工产品多从农耕世界取得;比之农耕世界社会经济相对落后。2.两大世界的交流与渗透方式。(1)和平友好:主流交往方式。南方农产品和手工产品输入北方游牧民族,并带去农耕世界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管理制度等。东西方各政权还在边界地区建立治所或据点,这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同样,游牧民族的牲畜、皮革、毛类、乳肉制品以及战马、战车、舞乐等也输入南方农耕世界,对推动农耕世界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进步都起了积极作用。(2)暴力冲突:指两大世界的互相敌对、暴力劫掠、侵略和征服等。农业大国在强盛时常以武力掠取北方土地,对其进行统治;北方游牧民族,亦常借机入侵南方,掳劫人口、财物等,因而相互战争不断。3.两大世界交流的影响:两大世界之间闭塞状况突破,人类文明地区不断扩大。探究2希腊化的影响史料1

“有个地方叫做克里特(希腊最大岛屿),在酒绿色的海中央……那里居民稠密,有数不清的数量,九十个城市(邦)林立在岛上。”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迎来了它的“古典时代”,其中尤以雅典为著。雅典成为修昔底德口中“希腊的学校”。所有重要人士都曾在此生活。——摘引自吴于廑《古代的希腊和罗马》等史料2公元前4世纪中期的希腊世界是富裕而复杂的世界。哲学家则解决他们直面的老问题,他们发展出来的方法,以及他们给出的答案及其困惑,为近代哲学思想开山奠基。典型者如亚里士多德虽接近了唯物主义,但其唯物论并不彻底……公元前2世纪30年代,罗马贵族彻底吸收了希腊化的希腊文化,并创造了具有自我风格的希腊化文化。他们和在7世纪及其后的阿拉伯人将希腊遗产传诸后世,影响至今。——摘编自[美]莫里斯等《希腊人——历史、文化和社会》[问题]

(1)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文明形成的两大要素,指出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例举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的重要改革。(2)根据史料2,为什么说亚里士多德的“唯物论并不彻底”?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用一句话指出罗马在“吸收”“创造”“将希腊遗产传诸后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要素:自然地理环境;城邦制度。时代:伯里克利执政时代。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2)阐述: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物质受形式的支配,只有属于精神世界的形式,才赋予物质以确定性和现实性。角色:古希腊文明的正统继承者和西方古典文明新的开拓者。[史论阐释]

希腊化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公元前334—前323年)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接触时期。这一时期,文化上的碰撞以武力征服为先导,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汇合尚未开始。但亚历山大对亚非拉广大地区的征服以及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的建立,不仅为欧、亚、非大陆间各主要文化的接触交流提供了可能,更奠定了希腊化赖以产生的基础。而且仅就文化交流而言,亚历山大东征的过程也就是传播希腊文化、吸收东方文化,并使两者合流的过程。2.第二阶段:(公元前4世纪末—前3世纪)希腊化文化的形成与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希腊化王国进入鼎盛时期。亚历山大死后,在亚历山大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大鼎足而立的希腊化王国。希腊化王国时期,国际局势相对稳定,有利于各希腊化王国采取各种方式加强文化渗透、倡办文化事业,从而在客观上进一步加速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希腊化文化在此时不仅形成,而且日臻成熟、繁荣。3.第三阶段:(公元前2世纪—前1世纪)希腊化文化的余波与渗透时期。这一时期希腊化王国进入衰落解体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特征从东地中海地区看,文化创造的势头似已过去,但从整体看希腊化文化还在向四周扩散。罗马人在军事上征服了希腊王国,却成了希腊化文化的俘虏。探究3蒙古西征对东西方交流的影响史料

元朝由于其征战所到之处空前广阔,其推进的经济贸易市场空前繁荣,其倡导的文化交流空前活跃,其允许的宗教并存空前宽容,使得原先或因封建割据而无法往来,或因战乱不止而难以相通,或因宗教信仰不同而互相敌视,或因文化语言隔膜而互不知晓的民族有了接触和影响的机会。这种密切的接触和影响,使东方开始了解西方,西方也开始知道东方,于是人们终于懂得了“世界”这个概念,近代文明由此展露出它最初的曙光,人类的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摘自陈西进编著《蒙元王朝征战录》[问题]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蒙古西征对东西方交流的影响。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蒙古帝国内外发达的“驿站”制度,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据不完全统计,蒙古帝国时期,仅元朝各行省范围内即设置主要水陆驿站多处。(2)蒙古帝国几乎把亚洲合为一体,加速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进程。蒙古军队横扫欧亚大陆,消除了国界。因蒙古西征得以展开广泛的文化交流。(3)蒙古帝国将欧亚大陆连成一片,恢复、加强了东亚和欧洲之间的直接交往,扩大了东西方文化交流。(4)蒙古统治者对东西方贸易关系和技术交流的注重和保护措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发展。(5)蒙古帝国在宗教方面采取兼容并蓄的政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史论阐释]

1.蒙古西征对近代欧洲的影响。(1)对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推动四大发明在西方的进一步传播及应用,其中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更被马克思誉为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2)对文艺复兴。蒙古帝国侵入西方时,整个欧洲正处在中古时期,封建神学为整个社会的精神支柱,人们的思想受到了禁锢,而蒙古人的西征打破了这一局面。在蒙古人对封建制度的打击和对欧洲传统观念的摧毁之下,欧洲人对以前深信不疑的神学所宣传的观点产生了质疑。(3)对新航路的开辟。蒙古西征给欧洲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们对东方的好奇从未停止过,《马可·波罗行纪》对东方的神奇渲染更是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无限遐想,召唤着探险家不顾一切艰难险阻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2.蒙古西征对中西文化影响的两面性。(1)积极影响。①蒙古帝国内外发达的“驿站”制度,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②蒙古帝国几乎把亚洲合为一体,进一步加强了东亚与中亚、西亚之间的关系,大大加速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进程。③蒙古帝国将亚欧大陆连成一片,恢复、加强了东亚和欧洲之间的直接交往,扩大了东西方文化交流。④蒙古统治者对东西方贸易关系和技术交流的注重和保护措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发展。⑤蒙古帝国兼容并蓄的宗教政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⑥蒙古西征所导致的东西方人口大迁徙和蒙古帝国时期各国人士频繁的来往,进一步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汇。(2)消极影响:蒙古的征服战争十分惨烈,给欧亚广阔的被征服地区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探究4拿破仑近代战争及对欧洲及世界的影响史料1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他把他的法典带到被他征服的国家里,这个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优越得多。——摘编自恩格斯《德国状况》史料2法国大革命的几次战争起初是民族战争,而且确实是这样的战争。这些战争是革命的:保卫伟大的革命,反对反革命君主国联盟。但是,当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帝国,奴役欧洲许多早已形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