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西昌市2023—2024学年度上期期末检测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题卷8页,答题卡2页。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其他试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题框内,不得超越题框区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早期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礼和乐相互配合,用以治理国家,保持社会的和谐安定,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它的内容是“序",也就是维护社会秩序、社会规范;“乐”是内在的熏陶和感发,它的内容是“和",也就是调和性情,使人保持和谐悦乐的状态,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进一步达到人际关系和谐以及人与整个大自然的和谐。人与整个大自然的和谐,叫做“大乐与天地同和”,这是中国古代音乐追求的最高境界。
“乐者,和也",成为影响中国文化数千年的重要思想,它所突出的正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谐。中国人的礼乐文化传统,其实就是建立一个和谐世界秩序的传统,音乐被当作达至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节选自叶朗、朱良志《以乐治国》)
材料二
大部分情况下,普通人听音乐并不以受教育或者学习为目的,而是为了娱乐。当人们处于某种亢奋的状态中时,会歌唱;紧张的工作之余,会欣赏一首轻松快乐的歌曲;茶余饭后,会借音乐来调剂自己的生活。由此可见,音乐作为美的形式的存在,给予人们无限的精神享受,使人们可以放松自己,忘掉不快,赶走疲劳,从而得到身心上的舒缓。
音乐可以娱人,同样也能够自娱。音乐并不仅仅指那些广为传唱的经典,也不仅仅局限于某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个别旋律,它还包括诸如劳动号子和民间小调等各种各样的形式。比如在人们日常的劳动生产过程中,民歌和号子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赶走疲劳,从而得到身心上的舒缓,能够减少工作带来的乏味感、枯燥感,消除疲劳,鼓舞干劲。通过音乐的欣赏,释放出人们现实中的郁闷和压力,达到精神的宁静和安乐。从这个意义而言,音乐消解了社会个体的压力,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安定。
音乐是思想的载体,因而在音乐中,能传达出乐章所包含的神韵。人们能与音乐中所蕴神韵互交,这一互动过程,可谓之乐能动神,神可感乐。恰如其分的音乐,可以鼓舞人的斗志,提振人的情绪,激发人的潜力。例如古代行军作战,都备有战鼓。临战时,鼓声震天,士气如虹。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激励了多少热血志士奋发向前,每当我们行注目礼,目睹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耳闻雄壮的国歌徐徐奏响,有谁不心潮澎湃?有谁能不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定奋进?音乐能通过自身内蕴催人奋进,这方面具体的例子,不遑多举。哪个时代都不乏这样催人向前、催人奋进的音乐,它使得社会中有志之士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了共同的目标拼搏不懈。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团结、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音乐另外一个重大意义上的社会功能,在于道德教化。中外诸多先贤,对此都有过深入分析、研究和论证。汉代《毛诗序》讲道:“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在古代,诗、乐、舞是合为一体,密不可分的。
(节选自史其威《论音乐的社会功能》)
材料三
近来,风靡电视圈的音乐类综艺节目《歌手2019》和《声入人心》就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其在兼具商业效应、娱乐大众作用的同时,使音乐表演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和传统艺术形式,反映了部分音乐人对民族文化的守正与创新。
《歌手2019》总决赛上,歌手龚琳娜携手京剧艺术家王珮瑜、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共同演唱了一首集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及西方古典音乐于一体的音乐作品,其中包含《垓下歌》《六州歌头》,囊括我国古典文学、民族音乐等方面的重要内容,以专业的功底和震撼的演唱为观众充分展现了“中国味"音乐。原创新形态声乐演唱节目《声入人心》及其同名音乐会全国巡演也是今年以来的文化热点。《声入人心》以深耕古典音乐、严肃音乐闻名,着重向观众展示美声、歌剧、音乐剧等西方音乐元素。但与此同时,其中的部分演唱成员也保持着自身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坚守,从以西方元素占主导的音乐演绎中突出重围,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云南民歌《猜调》、湖南民歌《浏阳河》、江苏民歌《采红菱》、土家族民歌《龙船调》以及越剧《梁祝化蝶》等,都在节目当中有重点展现,为观众带来了不少日常生活中鲜能听到的民族调调和传统戏曲。这些都激发了观众对民歌和传统戏剧形式的兴趣,使民族音乐元素从一众美声、音乐剧演唱中脱颖而出。
歌者以自身对民族音乐和优秀传统艺术的观照,将本土元素更多地带入当下大众化、娱乐化的音乐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刷新了观众对音乐类综艺节目的固有印象和认知。对文艺工作者而言,在文化市场越发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守住“中国味”,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是不断思索与探究的重要问题。虽然在当下,一部分人更为看重节目制作所能带来的市场和流量,但在迎合市场需求的同时,我们不应丢掉民族的、传统的内容,应在大众化、快节奏的文化背景和传媒发展趋势下,更多地融入原汁原味的中国本土艺术元素,从而向大众普及民族音乐和传统艺术精华。期望令观众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宣传效应的音乐类综艺节目肩负起守护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本土经典的重任。
(节选自于溟跃《音乐类综艺节目应守住“中国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礼”的内容是“序",“乐”的内容是“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古代礼乐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
B.音乐可以娱人、自娱,欣赏音乐可以使人释放郁闷和压力等消极情绪,必然会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C.音乐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精神享受,使人与它的神韵互交、砥心砺志,还具有道德教化的社会功能。
D.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应坚守“中国味”,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力回击西方元素的流行音乐。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音乐作为美的形式的存在,给予人们无限的精神享受。如劳累一天的人们坐下休息时听一段旋律轻柔的音乐,可以一定程度上驱散疲劳,身心得到舒缓。
B.恰如其分的音乐,无论简洁与否都能对人产生影响,如两军阵前对垒之时激扬的鼓声,就能够激发战士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畏的勇气。
C.现在一些人更重视节目制作带来的市场和流量,迎合了市场的需求,融入了本土的艺术元素,承担起了向大众普及传统艺术精华的重任。
D.材料三以风靡电视圈的两个音乐类综艺节目音乐表演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和传统艺术为例,反映了部分音乐人对民族文化的守正与创新。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四段的观点的一项是()
A.《礼记·乐记》:“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B.司马迁云:“琴音调而天下治。夫治国家而弭人民者,无若乎五音者。”
C.《晋书·乐志》语:“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
D.欧阳修《送杨寘序》:“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4.请分析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在当代社会怎样才能实现音乐功能的最大化?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分析。
【答案】1.C2.C
3.D4.①举例论证,举了在古代行军时,战鼓声激励士兵气势如虹;《义勇军进行曲》激励将士奋进的例子,证明了恰如其分的音乐可以振奋人心。(举文中其他例子也可以)
②引用论证,引用了《毛诗序》中的话,证明了音乐有道德教化的功能。
5.①大众应该自觉了解和感受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多听好的音乐,娱乐身心,缓和情绪,陶冶情操,砥砺心志。
②音乐工作者应将中国本土艺术元素更多地带入当下大众化、娱乐化的音乐媒介,守正创新,承担起引导大众娱乐审美的责任。
③音乐类综艺节目要肩负起守护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本土经典的重任。
④社会应该营造好的氛围,鼓励民族音乐的发展,倡导具有时代性和正能量的音乐,促进社会发展、团结、和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古代礼乐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偷换概念,依据原文“人与整个大自然的和谐,叫做‘大乐与天地同和’,这是中国古代音乐追求的最高境界”可知,是“中国古代音乐追求的最高境界",而非“礼乐文化”。
B.“必然会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安定"说法绝对,原文“从这个意义而言,音乐消解了社会个体的压力,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安定”可知,原文是“从这个意义"“不同程度促进”,不是选项的“必然会"。
D.“有力回击西方元素的流行音乐”理解有误,原文“但与此同时,其中的部分演唱成员也保持着自身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坚守,从以西方元素占主导的音乐演绎中突出重围,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可知,东西方的音乐文化并非对立,而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融入了本土的艺术元素,承担起了向大众普及传统艺术精华的重任”理解错误,变未然为已然。根据材料三最后一段“虽然在当下,一部分人更为看重节目制作所能带来的市场和流量,但在迎合市场需求的同时,我们不应丢掉民族的、传统的内容,应在大众化、快节奏的文化背景和传媒发展趋势下,更多地融入原汁原味的中国本土艺术元素,从而向大众普及民族音乐和传统艺术精华"可知,“融入了本土的艺术元素,承担起了向大众普及传统艺术精华的重任”是材料中作者提出的希望,并不是已经做到的。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第四段的观点是“音乐具有道德教化功能"。
A.句意: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它可以改善人心,它的声音感人至深,容易移风易俗,所以先王用礼乐来引导百姓而使其和睦。是说音乐可以教化百姓,能支撑材料二第四段的观点。
B.句意:琴音调谐就能保天下太平。治理国家和安抚人民,没有比五音的道理更相像的了。是说音乐可以教化百姓,能支撑材料二第四段的观点。
C.句意:听音乐的宫声,能使人态度温柔,行为和善;听音乐的商声,能使人方正廉洁,讲求义气。是说音乐对人思想的正面影响,能支撑材料二第四段的观点。
D.句意:后来在朋友孙道滋那里学习弹琴。学习了五声和几支乐曲,时间一长觉得很快乐,不知道那疾病还在自己身上呢。是说音乐有减轻病疾的作用。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四段的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论述的是音乐的社会功能。第一段首先阐明音乐最鲜明的作用是娱乐,接着列举了在三种情况下人们会欣赏音乐,“当人们处于某种亢奋的状态中时,会歌唱;紧张的工作之余,会欣赏一首轻松快乐的歌曲;茶余饭后,会借音乐来调剂自己的生活”。第二段论述音乐还可以自娱。首先论述音乐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比如在人们日常的劳动生产过程中,民歌和号子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赶走疲劳,从而得到身心上的舒缓,能够减少工作带来的乏味感、枯燥感,消除疲劳,鼓舞干劲",具体阐明了音乐自娱的作用。第三段论述人们能与音乐中所蕴神韵互交。在谈到“乐能动神,神可感乐”时,作者也用到了举例论证,“例如古代行军作战,都备有战鼓。临战时,鼓声震天,士气如虹。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激励了多少热血志士奋发向前,每当我们行注目礼,目睹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耳闻雄壮的国歌徐徐奏响,有谁不心潮澎湃?……",这里作者以古代行军作战的战鼓以及听到《义勇军进行曲》的感受为例,论证了“恰如其分的音乐,可以鼓舞人的斗志,提振人的情绪,激发人的潜力”。
第四段论证音乐具有道德教化功能。作者采用了引证法,“汉代《毛诗序》讲道:‘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具体论证了音乐具有道德教化功能。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二第三段“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激励了多少热血志士奋发向前,每当我们行注目礼,目睹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耳闻雄壮的国歌徐徐奏响,有谁不心潮澎湃?有谁能不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定奋进?音乐能通过自身内蕴催人奋进,这方面具体的例子,不遑多举。哪个时代都不乏这样催人向前、催人奋进的音乐,它使得社会中有志之士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了共同的目标拼搏不懈。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团结、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知,大众应该自觉了解和感受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多听好的音乐,娱乐身心,缓和情绪,陶冶情操,砥砺心志;
②根据材料三最后一段“歌者以自身对民族音乐和优秀传统艺术观照,将本土元素更多地带入当下大众化、娱乐化的音乐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刷新了观众对音乐类综艺节目的固有印象和认知"可知,音乐工作者应将中国本土艺术元素更多地带入当下大众化、娱乐化的音乐媒介,根据材料三第一段“近来,风靡电视圈的音乐类综艺节目《歌手2019》和《声入人心》就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其在兼具商业效应、娱乐大众作用的同时,使音乐表演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和传统艺术形式,反映了部分音乐人对民族文化的守正与创新”可知,音乐工作者应守正创新,承担起引导大众娱乐审美的责任;
③根据材料三最后一段“期望令观众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宣传效应的音乐类综艺节目肩负起守护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本土经典的重任"可知,音乐类综艺节目要肩负起守护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本土经典的重任;
④根据材料三第二段“《歌手2019》总决赛上,歌手龚琳娜携手京剧艺术家王珮瑜、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共同演唱了一首集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及西方古典音乐于一体的音乐作品,其中包含《垓下歌》《六州歌头》,囊括我国古典文学、民族音乐等方面的重要内容,以专业的功底和震撼的演唱为观众充分展现了‘中国味’音乐”可知,社会应该营造好的氛围,鼓励民族音乐的发展,倡导具有时代性和正能量的音乐,促进社会发展、团结、和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老辕马
申平
①这次回乡,听说了一个诡异事件,就是死去多年的王大鞭子和他的老辕马又复活了。每天半夜的时候,都会听见黄岗梁上有鞭子响。在月明之夜,还可以看见王大鞭子赶着大车,在山路上快速奔驰。三匹稍子马跑在前面,驾辕的还是他的那匹老辕马。老辕马的脖子上仍然挂着铜铃,阵阵铃声听得清清楚楚。
讲述者言之凿凿,引起我的极大兴趣。这天夜里,我便求人做伴,开车前往黄岗梁上一探究竟。那天夜里恰好有月亮,我把手机的电充得足足的,一心要录一段视频,引爆朋友圈。
黄岗梁,是我们村后的一座大山,翻过山便是草原。山路特别长,也特别陡,弯弯曲曲。即便是现在开着小汽车,也要爬行二十分钟。当年,王大鞭子和他的老辕马,就每天往返在这条路上。他们的故事,也就发生在这黄岗梁上。
那时的王大鞭子和老辕马都很年轻,在我们少年眼中,②他们的身上满是神秘光环。王大鞭子的身材并不高,但是他手里的鞭杆和鞭绳却特别长。据说王大鞭子的鞭子打得特别准,如果拉套的稍子马捣乱,他啪的一鞭子过去,不偏不倚,保准打在它的耳根子上。这是马全身最疼痛的地方,多么烈倔的马,都经不起他这一鞭子,它会疼得全身发抖,立刻变得老老实实。但是王大鞭子却从来没有打过他的辕马。这匹辕马一直跟着王大鞭子,给他的车驾辕。它身材高大,力气超群,上坡拉套,下山坐坡,没有一匹马赶得上它。而且它性格温和,充满智慧,能够及时准确领会主人的意图。就算是王大鞭子有时在车上睡着了,它也能够自己驾着大车前行,躲避过往车辆。
这些还不算奇,最奇的是那年它曾经在黄岗梁上冒死救过王大鞭子一命。
据王大鞭子自己回忆说,那是个风雪天气,他赶着大车从黄岗梁上下来。坡陡路滑,车上拉的是盐,属于重车。一路上,他不敢坐车,一手持鞭,一手紧紧抓住车闸把手,就那么步行走在老辕马身边。老辕马呢,更是抖擞精神,两条后腿不断往后坐,用整个身体稳住千斤车辆。人马一心,大车慢慢前行。当走到一个隘口的时候,路边树丛里突然窜出几只狼来,扑向前面的稍子马。人和马同时一惊。王大鞭子立刻放开车闸把手,抡起鞭子打狼。这王大鞭子真不是白叫的,一鞭子一个,把那几只狼抽得连滚带爬。但是这时稍子马却乱了套,拉车狂奔。尽管老辕马拼命后坐,但是因为王大鞭子放开了车闸,大车瞬间失去了控制,轰隆隆顺着山道飞速下滑。王大鞭子丢了鞭子,奔跑着去拉车闸,却不料被车撞倒,眼看葬身车轮之下……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见老辕马拼死回头,一口叼住了王大鞭子的衣服,就那么拖着他,又驾着大车,一路滑到了坡底,避免了车毁人亡的重大事故。事后王大鞭子给老辕马又磕头又作揖,感谢它的救命之恩。
后来王大鞭子和老辕马都老了。生产队分家的时候,人们生生把大车拆开分掉了,还有人要杀老辕马。这时王大鞭子上前抱住老辕马的脖子说:谁要杀它,就先杀了我。结果他什么都没要,就要了老辕马。
那些年,在县城工作的我经常回村探亲。每次回去,几乎都会看见王大鞭子在山坡上放他的老辕马。一人一马,人抽烟,马吃草,好像是一幅风景画。于是每次都特意走过去,和他聊一会儿天。
在我的印象里,王大鞭子一直都在发牢骚。他咒骂的对象,总是一些基层官员,说上面的经都是好经,硬是让下面的“歪嘴和尚"给念歪了。他咒骂的内容,根据不同时期的热点不断更新。比如他去世之前,骂得最厉害的是毁坏山林、破坏生态,他说:再这么整下去,老子往后连个放马的地方都没有了。在他唾沫横飞“控诉”的时候,老辕马总是停止吃草,站在一旁静静地听,有时候还打着响鼻,好像表示赞同。
王大鞭子和老辕马的死,还真的与毁林建房有关。以前黄岗梁山上山下,到处都草木葱茏,后来这里发现了铁矿,人们蜂拥开采,房地产开发商也随即而至,围绕铁矿到处建房。大片山林草地被毁,许多山头成了和尚头。王大鞭子只好去更远的地方放马。那天,他不知怎么掉进一个探矿的废坑里,摔断了腿,出不来了。老辕马急了,就跑回村里去找人。可是村里只有老人和小孩,③老辕马嘶鸣刨地,甚至用嘴去扯他们的衣角,他们却弄不懂它的意思。最后,老辕马只好又跑回去,自己跳进坑里去救主人。结果,他们双双被困死在里面。被人们找到后,王大鞭子和老辕马被一起葬在这黄岗梁上……那么,他们现在跑出来,想干什么呢?
回忆之间,我的车子已经爬上了黄岗梁山顶。月光下的黄岗梁,一片静谧安详,大小山头和沟壑都在沉睡,夏风里飘来野花和青草的幽香。但是矿区那边,灯光乱射,机器轰鸣,可以感觉到正有巨口在向这里一点点逼近。
时间已经到了午夜,我们的注意力,立刻全都集中到了那若隐若现的山路上。谁也不说话,屏息静气等待着神秘幽灵的出现。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但是山路上却静悄悄的,没有任何动静。又等了一个小时,当我带着被欺骗的感觉,准备开车返回的时候,我的耳边,却清晰地听到了一声马嘶,接着,又是一声清脆的鞭响。
啊!王大鞭子,老辕马!我的目光探照灯一样循声看去,同时举起了手机,按下了拍摄键,但是没有,山路上空空荡荡,什么也没有。而且更令我沮丧的是,同来的人竟然说他们什么也没有听见。
我们只好驱车下山。④我把车子开得很慢很慢,借着明亮的车灯,我搜索着每一寸路面。我多么希望,王大鞭子和老辕马,真的能突然出现啊!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辕马》采用插叙的手法,插入王大鞭子和老辕马年轻时的奇特的故事,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B.老辕马颇通人性,王大鞭子两次遇险之时,它拼死救主,最后双双殒命,使小说充满了悲剧意味。
C.王大鞭子勤劳善良、辛劳一生,本该安享晚年,现代化的发展让他再无生存空间,不禁令人深思。
D.王大鞭子因山林被毁影响到他放马而义愤填膺,老辕马在一旁打着响鼻赞同王大鞭子的“控诉"。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设置悬念,通过“听说”和“诡异"激发了读者对事件发展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更具吸引力,达到“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
B.王大鞭子的神奇用鞭技艺,老辕马两次神奇救主,都使人和马笼罩了神秘色彩,照应了句子②中“神秘"一词,增加了小说的传奇性。
C.句子③中通过老辕马救主时“嘶鸣、刨地、扯衣角”等一系列动作,不仅让读者看到了通人性的老辕马,又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
D.句子④中“车子开得很慢很慢",不仅写出了长时间等待没有拍到视频失落,最重要的对于同来的人表示没有看到的不解和困惑。
8.本文多次出现环境描写,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9.有人评价本文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传奇”,二是“隐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D7.D
8.①黄梁岗“山路特别长,也特别陡,弯弯曲曲”交代了王大鞭子和老辕马故事发生的环境,为后文老辕马雪天救主的情节做铺垫。
②一人一马,人抽烟,马吃草的场景,描绘出传统农业文明之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
③月光下的黄岗梁,一片静谧安详和矿区的喧嚣场景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现代化的车轮对传统生活碾压的深刻思考。
9.①故事情节传奇:情节上设置悬念,开头和结尾的的“诡异事件",老辕马两次救主,无不充满神秘色彩,增加了小说的传奇性。
②人物经历传奇:将人物神秘化,比如少年眼中的王大鞭子,鞭子打得特别准;将老辕马人性化,比如文中几次写老辕马善解人意,突出老辕马超乎寻常的灵性,增加了小说的传奇性。
③隐喻现实揭示主题:王大鞭子为生产队奉献了一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他和老辕马再无用武之地,成了时代的弃儿,引发读者对现代人人生困境的深思。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老辕马在一旁打着响鼻赞同王大鞭子的‘控诉’”错误,王大鞭子主要是对开采铁矿毁坏山林、破坏环境感到义愤填膺,老辕马“好像表示赞同"是“我”对老辕马行为的猜测,表现老辕马通人性。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D.“最重要的对于同来的人表示没有看到的不解和困惑"错误,慢行的车辆代表“我”的沉思,寄托了作者对人类在快速前进的同时,如何给蹒跚行走的特定人群以适当的人文关怀的思考。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的能力。
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后面故事情节发展作铺垫等等。
本文的环境描写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段:
第三段“黄岗梁,是我们村后的一座大山,翻过山便是草原。山路特别长,也特别陡,弯弯曲曲……他们的故事,也就发生在这黄岗梁上",这里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黄岗梁也发生了很多故事,包括毁林建房,包括王大鞭子的“控诉”,包括“王大鞭子和老辕马的死,还真的与毁林建房有关",这些都是因为有了环境描写的铺垫;
第九段“一人一马,人抽烟,马吃草,好像是一幅风景画”,以风景画的形式表现了人与马的关系,才有了第十段“在他唾沫横飞‘控诉’的时候,老辕马总是停止吃草,站在一旁静静地听,有时候还打着响鼻,好像表示赞同",人与马的自然和谐,与现代工业文明中的机器轰鸣无关,那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传统农业文明下的美好。
第十二段“月光下的黄岗梁,一片静谧安详,大小山头和沟壑都在沉睡,夏风里飘来野花和青草的幽香。但是矿区那边,灯光乱射,机器轰鸣,可以感觉到正有巨口在向这里一点点逼近”,运用了对比手法,表现了对现代文明的思考。传统农业文明之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而现代化的车轮对传统生活进行碾压。现代文明下“围绕铁矿到处建房。大片山林草地被毁,许多山头成了和尚头",酿造的不仅仅是王大鞭子的死亡悲剧,也将是人类文明之殇。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艺术特点的能力。
故事具有传奇性。“死去多年的王大鞭子和他的老辕马又复活了。每天半夜的时候,都会听见黄岗梁上有鞭子响。在月明之夜,还可以看见王大鞭子赶着大车,在山路上快速奔驰。三匹稍子马跑在前面,驾辕的还是他的那匹老辕马。老辕马的脖子上仍然挂着铜铃,阵阵铃声听得清清楚楚”,小说开头在情节上设置悬念;“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见老辕马拼死回头,一口叼住了王大鞭子的衣服,就那么拖着他,又驾着大车,一路滑到了坡底,避免了车毁人亡的重大事故。事后王大鞭子给老辕马又磕头又作揖,感谢它的救命之恩"“那天,他不知怎么掉进一个探矿的废坑里,摔断了腿,出不来了。老辕马急了,就跑回村里去找人。可是村里只有老人和小孩,老辕马嘶鸣刨地,甚至用嘴去扯他们的衣角,他们却弄不懂它的意思。最后,老辕马只好又跑回去,自己跳进坑里去救主人。结果,他们双双被困死在里面”“当我带着被欺骗的感觉,准备开车返回的时候,我的耳边,却清晰地听到了一声马嘶,接着,又是一声清脆的鞭响",开头的“诡异事件”和结尾“我"听到马嘶鞭响,老辕马两次救主,都和现实有很大距离,充满神秘色彩,增加了小说的传奇性。
形象奇具有传奇性。“在我们少年眼中,他们的身上满是神秘光环。王大鞭子的身材并不高,但是他手里的鞭杆和鞭绳却特别长。据说王大鞭子的鞭子打得特别准,如果拉套的稍子马捣乱,他啪的一鞭子过去,不偏不倚,保准打在它的耳根子上。这是马全身最疼痛的地方,多么烈倔的马,都经不起他这一鞭子,它会疼得全身发抖,立刻变得老老实实”,少年眼中的王大鞭子,鞭子打得特别准,从而将人物神秘化;“在他唾沫横飞‘控诉’的时候,老辕马总是停止吃草,站在一旁静静地听,有时候还打着响鼻,好像表示赞同",老辕马的静听,老辕马两次救主,都表现老辕马善解人意,将老辕马人性化,突出老辕马超乎寻常的灵性,增加了小说的传奇性。
在王大鞭子的刻画中,隐喻在作者对现代文明的思考。他辛劳一生,本该安享晚年,可现代化的车轮碾压了他和老辕马的田园牧歌式生活,落得连放马的地方都难找了,这引发人思考,人类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给这些和时代脱节的特定人群以一定的生存空间和适当的人文关怀。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谊传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悦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贾生自伤为傅A无状B哭泣C岁余D亦死E贾生之死时F年三十三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超迁,破格提拔之意。古代表示官职上升的词语还有右迁、拔、擢、徙等。
B.属,是“类、辈”的意思,指某一类人,类似的还有“徒、伦、族"等。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十几岁就因能诗善文闻名。为官之初,得到同僚们的肯定,也深得皇上的赏识,一度被破格提拔。
B.贾谊刚到朝中为官的时候,就显示出了非凡的才能,这使大家都感到自己不如贾谊,文帝也很喜欢他。
C.贾谊受到皇上的重用,奉命制定出许多新的法令制度,遭到朝中绛、灌等人的嫉妒,诽谤他年轻学浅。
D.贾谊被征召到京城之后,做了梁怀王的老师,又屡次上书,主张限制诸侯的势力,最终未被文帝采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14.《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屈原和贾生两个人的合传,结合选文,谈谈二人的相似之处。
【答案】10.BDE
11.A12.C
13.(1)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2)贾谊又多次上疏,说诸侯封地有的连接数郡,不符合古代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逢低,但是汉文帝不肯听从。
14.①都因小人诽谤而被君王疏远理想抱负不得实现。②都具有才华,有治国之志。因博学多才而受君王重用。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贾谊认为这是自己做太傅没有尽到责任,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贾谊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
“贾生”作主语,“伤"作谓语,“为傅无状”作宾语,故应在B处断开;
“哭泣"作谓语,“岁余”作补语,故应在D处断开;
“亦死"作谓语,“贾生之死时”作“年三十三矣"的句首状语,故应在E处断开。
故BDE三处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古代表示官职上升的词语还有右迁、拔、擢、徙等”错,“徙"是“改任”或“贬谪"的意思。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C.“奉命制定出许多新的法令制度”错,原文是“谊以为汉兴至孝文二一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旧法",可见,贾谊只是修订各项法令的提议者,并没有奉命制定出许多新的法令制度。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乃短贾生”,省略主语“他们";“短”,诽谤、说坏话;“擅权",独揽大权;“纷乱”,使动用法,使……变得混乱。
(2)“数",多次;“或”,有的;“稍",逐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1)根据本文中“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和《屈原列传》中“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概括为:两人都因为小人诽谤而被君王疏远,致使理想抱负不得实现。
(2)根据本文“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悦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和《屈原列传》中“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概括为:两人都具有才华,有治国之才,都因博学多才而受君王重用。
参考译文: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汉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推荐贾谊年轻有才,能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
当时贾谊二十有余,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都是贾谊的主张。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从此,汉文帝于是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向文帝告辞后,前往长沙赴任,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度寿命不会长久,又因为被贬谪离开京城,心情抑郁。到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
一年多之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因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总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粱怀王太傅。粱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老师。
汉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候。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的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了。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诸侯封地有的连接数郡,不符合古代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逢低,但是汉文帝不肯听从。
几年之后,粱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贾谊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户外之景着笔,点明客人来访时间、地点和来访前作者的心境。
B.颔联转向庭院。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
C.颈联采用家常话语,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意。
D.诗用第一人称,语言含蓄委婉,与内容协调,形成一种欢快淡雅的情调。
16.张世炜《唐七律隽》评价此诗“只家常话耳。不见深艰作意之语,而有天然真致。"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D16.(1)只家常话指写具体的生活事,用语质朴自然。诗中描写到客人到来用“无兼味”之餐,和“旧醅"招待,同时邀邻翁助兴的生活画面,语言质朴流畅,自然亲切,不见深艰作意之语。
(2)天然真致指情感的真诚恳切。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显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语言含蓄委婉”错,语言应是“直白显豁",如“为君开”“樽酒"“对饮”“尽余杯"将迎接、设宴、呼人作陪的会客过程表现得鲜明直接,将作者的喜悦之情表达得直率、热烈。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1)“只家常话”指写具体的生活事,用语质朴自然。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句,仿佛看到作者迎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好“无兼味”之餐,用“旧醅"招待,邀邻翁助兴,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语言质朴流畅,自然亲切,不见深艰作意之语。
(2)“天然真致”指情感的真诚恳切。
这首诗中前两联写门前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群鸥日日来花径未扫,蓬门始开之景,颈联“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写抱歉酒菜欠丰盛的家常话,“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写高声呼喊,请邻翁共饮作陪的身边情,这些景、人、事、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显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普通人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对此,《老子》四章中给出建议“_____________,"。
(2)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慨叹在古代文人笔下比比皆是,如曹操的“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李白在《将进酒》中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此类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连用“_____________,”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人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
【答案】①.慎终如始②.则无败事③.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④.朝如青丝暮成雪⑤.信而见疑⑥.忠而被谤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常见名篇名句能力。
易错字词:“慎"“镜”“暮"“被谤”。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生,你那些记山水的文章我都读过,我觉得那些都很好。但是我又很自然地有一个奇怪念头:我觉得我再也不愿意读你那些文字了,()。你为什么尽把你们的山水写得那样美好呢?难道你从来就不曾想到过:就是那些可爱的山水也自有不可爱的理由吗?我现在将以一个平原之子的心情来诉说:你们在多山的地方行路不方便,崎岖坎坷,总不如平原上坦坦荡荡;你们不容易望到天边,更看不见太阳从天边出现,也看不见流星向地平线下消逝,总不如平原上的人有万里好景一望收的眼福;你们喜欢写帆,写桥,写浪花或涛声,但在我平原人看来,总不如秋风禾黍或古道鞍马更为好看。此外呢,此外似乎还应该有许多理由,然而我的笔偏不听我使唤,我不能再写出来了。唉唉,我够多么蠢,我想同你开一回玩笑,不料却同自己开起玩笑来了,我原是要诉说平原人的悲哀呀。我读了你那些山水文章,我乃想起了我的故乡,我在那里消磨过十数个春秋,我不能忘记那块平原的忧愁。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生长在平原上的孩子会为那些文字悲哀,因为它们都近于夸饰
B.生长在平原上的孩子会因为那些文字都近于夸饰而悲哀
C.那些文字都近于夸饰,是会叫生长在平原上的孩子悲哀的
D.那些文字是会叫生长在平原上的孩子悲哀的,因为它们都近于夸饰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突出了“我"对家乡的喜爱之情,请从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
20.语段中人称代词的使用比较有特点,请简要分析其效果。
【答案】18.C19.①运用对比手法,将山水美和平原美进行比较,以平原人的视角阐述了平原之美,突出了“我”对家乡的喜爱之情;②运用铺排手法,反复渲染平原之美,突出了“我"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20.①开头和结尾主要使用第一人称“我”,开头的“我"交代了观点表达和情感抒发的对象,结尾的“我”便于抒发对平原的喜爱之情。②中间交替使用第一人称“我"和第二人称“你”“你们",具有互动性,增强了对话意识。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前文说“我觉得我再也不愿意读你那些文字了”,下句应解释原因,用“那些文字"衔接,排除AB;
比较CD两项,C项先说原因,再说结果,与上文衔接紧密,更符合逻辑,排除D。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运用对比手法,“行路不方便,崎岖坎坷”与“坦坦荡荡",“不容易望到天边”“看不见流星向地平线下消逝"与“万里好景一望收”,“写帆,写桥,写浪花或涛声"与“秋风禾黍或古道鞍马”,将山水美和平原美进行比较,以平原人的视角阐述了平原之美,突出了“我"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你们……总不如……”三组句子结构大体一致,句式整齐,构成排比句,反复渲染平原之美,突出了“我"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称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人称使用上,开头“我觉得那些都很好”“我觉得我再也不愿意读你那些文字了"用“我”表达了观点和态度;结尾“我乃想起了我的故乡,我在那里消磨过十数个春秋,我不能忘记那块平原的忧愁"用“我”直接抒发对平原的喜爱之情;
中间部分“你为什么尽把你们的山水写得那样美好呢?难道你从来就不曾想到过"“我现在将以一个平原之子的心情来诉说”“你们在多山的地方行路不方便"“你们喜欢写帆,写桥”“在我平原人看来"“我想同你开一回玩笑”交替使用第一人称“我"和第二人称“你”“你们",如同面对面交流,互动感强烈,便于交流,增强了对话意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势”是一种客观存在,标示着事物发展的形势、态势、趋势,察势在于审时度势,____①____。身处变动不居的时代环境,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因势而动,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任何新事物从发端、兴起到发展、壮大,____②____,而是需要持续积累,进而积厚成势,最终势如破竹,不可阻挡。回望____③____,从小岗村的红手印拉开农村改革大幕,到自贸区在上海启航后推而广之,改革渐进式,不仅是一个从小到大、从点到面的积势过程,更是一个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探索过程。
当信息化的快车加速到5G时代,我们要合乎规律取势,占得先机顺势,让新事物健康成长,让新动能加速壮大,才能将更多“小趋势"汇聚成磅礴的时代大潮、发展大势。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1.①驭势在于因势而动②都不是一蹴而就的③中国改革开放历程
22.渐进式的改革,不仅是一个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探索过程,更是一个从小到大、从点到面的积势过程。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根据前文“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察势在于审时度势"可知,后文在分别解释“察势”和“驭势",此处应对应“驭势”来填写,再根据后文“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因势而动"可知此处可填写“驭势在于因势而动”;
②处,根据前文“任何新事物从发端、兴起到发展、壮大"和后文“而是需要持续积累,进而积厚成势,最终势如破竹,不可阻挡”可知,此处应对应关联词“而是……",可填写“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③处,根据后文“从小岗村的红手印拉开农村改革大幕,到自贸区在上海启航后推而广之"可知,前文“回望”的是中国的整个改革过程,故此处可填写“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一类的句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第一处,“改革渐进式”修饰语和中心词语序不当,同时“渐进式"与“过程”主宾搭配不当,应该改为“渐进式的改革";
第二处,递进分句逻辑语序不当,应该改为“不仅是一个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探索过程,更是一个从小到大、从点到面的积势过程”。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渐冻症是一种人类尚未攻克、甚至致病原因未明的罕见病,自发现至今的近200年间,全球只有4款药物上市,且效果微乎其微。在抗击渐冻症的征程上,京东原副总裁蔡磊不畏艰难,携手科研团队向未知领域深入研究,于2023年12月12日宣称,已在渐冻症的病因上获得突破性发现。
《论语》中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在老子看来,“圣人无为,故无败”,更强调无所作为,也不会招致失败。
针对“为与不为",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无为保根基,有为促繁荣
老子曾曰:“圣人无为,故无败。”这一观点阐述了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观点。而孔子却又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一观点强调的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奋斗精神。这看似矛盾的双方,实则辩证统一,互相包容,这要求我们将“为"和“无为”之声共同奏响,以无为保根基,以有为促国家繁荣。
“无为"强调顺应自然,协调发展。
老子说“为者败之”,是指圣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从不按自己的想法随意行事。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顺应自然,不过度消耗自然。在面对粮食安全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时,更应遵循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顺应自然。当今社会,不少人将“无为"曲解为“安于现状,无所作为”,以此消极倦怠,日渐佛系、躺平,这是万万不可的。
“为"注重坚定理想信念,发挥主观能动性。
我们的为,不仅局限于自身,更要延展至社会乃至人类。你看,叶嘉莹“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终成“风雅的先生",助力中华文化蓬勃发展;你听,焊声铿锵,李万君用一双妙手作为,为火箭筑心,为民族筑梦;你嗅,稻花飘香,袁隆平先生作为“杂交水稻之父”,让中国端稳了饭碗,并惠及全球百姓。再感,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风华正茂,一路上带领人民群众走向更好的未来。他、她、他们“为"便为天下,“为”便惠苍生。青年人,郑重地描写吧!时间正翻看书页,请你着笔,敢为天下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作为!
“为"不是乱作为,它需要“无为”的制约。
“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重视自然、协调发展,它同样需要“为”的赋能。“为"与“无为”如鸟之双翼,一方的存在须另一方的制约与促进,一方的践行离不开另一方的指导与规划。“无为"保证了国家根基的稳定,“为”促进了国家的繁荣与发展。正如京东原副总裁蔡磊一样,面对“渐冻症"近200年间全球只有4款药物上市、且效果微乎其微的困境,他勇于挑战、进取,是为“为”;而面对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冲突加剧等危机,我国提出“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倡导“一带一路”加强合作,以“共赢"化解矛盾,这体现的恰恰是“无为”。
“为"促进个人成长、国家发展;“无为”则是国家、世界赖以稳定、协调发展的精神根基。因此,我们应将“为"与“无为”有机结合,互相渗透,立足于当今时代之大变局,共同促进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愿诸君不负韶华,砥砺前行。以“无为"保国家根基,以“为”促民族复兴,在“有为"与“为”的统一下,为实现国之复兴发一份热,增一份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面对“渐冻症"这种世界性顽疾,蔡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终于有了突破性发现;第二段,在看门人眼里,孔子的行为也属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可以说,前面两段属于同一个层次的含义。蔡磊和孔子的“为”,强调一种迎难而上的勇毅精神,强调积极行动的意义,鼓励人们努力探求,勤于实践。儒家文化里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入世思想。对青少年而言,“为”意味着勇担时代重任,挥洒奋斗之青春。无论是科研领域还是扶贫一线,这些年我们看到了许多“年轻有为"的身影。对国家而言,“为”意味着展现大国担当,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而第三段老子的“无为"则似乎与之相反。考生需要理解“无为”的正确含义。老子的“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强调顺应自然与规律,不盲目去做。对个人发展而言,“无为”意味着尊重成长规律,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不要做一个偏执、师心自用的人。对于国家社会而言,“无为"意味着尊重经济发展、社会运行的规律,无论是古代中国“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还是新时代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声,都体现了“无为”的思想。总之,材料强调的“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尊重规律、顺应潮流。考生在分析“无为”时要注意材料的命题导向。
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是对“无为"和“为”的辩证分析。两个概念看似对立,实则相容并存。该“为"时绝不退缩,勇敢出手;该“无为”时不能盲目而“为",要抓住规律,顺应趋势。更高阶的思维是,找到二者之间的关系,其实“无为”恰恰是为了“为"。总之,要做到二者兼顾,不能只谈一方,也不能将二者完全对立起来。
立意的时候,可以先从“为”的选择上谈起,论述清楚哪些事情可为,哪些事情不能为,再论述我们要去“作为",去探求,去身体力行,唯有如此,方能有所“成”,有所“得"。论述过程要站在我们青少年的自身发展和成长的角度,思考“为”的前提和“为"的过程及意义。
立意:
1.循自然之道,于无为中有为。
2.持无为之心,行有为之道。
3.与时俱进,积极有为。西昌市2023—2024学年度上期期末检测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题卷8页,答题卡2页。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其他试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题框内,不得超越题框区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早期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礼和乐相互配合,用以治理国家,保持社会的和谐安定,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它的内容是“序”,也就是维护社会秩序、社会规范;“乐"是内在的熏陶和感发,它的内容是“和”,也就是调和性情,使人保持和谐悦乐的状态,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进一步达到人际关系和谐以及人与整个大自然的和谐。人与整个大自然的和谐,叫做“大乐与天地同和",这是中国古代音乐追求的最高境界。
“乐者,和也”,成为影响中国文化数千年的重要思想,它所突出的正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谐。中国人的礼乐文化传统,其实就是建立一个和谐世界秩序的传统,音乐被当作达至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节选自叶朗、朱良志《以乐治国》)
材料二
大部分情况下,普通人听音乐并不以受教育或者学习为目的,而是为了娱乐。当人们处于某种亢奋的状态中时,会歌唱;紧张的工作之余,会欣赏一首轻松快乐的歌曲;茶余饭后,会借音乐来调剂自己的生活。由此可见,音乐作为美的形式的存在,给予人们无限的精神享受,使人们可以放松自己,忘掉不快,赶走疲劳,从而得到身心上的舒缓。
音乐可以娱人,同样也能够自娱。音乐并不仅仅指那些广为传唱的经典,也不仅仅局限于某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个别旋律,它还包括诸如劳动号子和民间小调等各种各样的形式。比如在人们日常的劳动生产过程中,民歌和号子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赶走疲劳,从而得到身心上的舒缓,能够减少工作带来的乏味感、枯燥感,消除疲劳,鼓舞干劲。通过音乐的欣赏,释放出人们现实中的郁闷和压力,达到精神的宁静和安乐。从这个意义而言,音乐消解了社会个体的压力,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安定。
音乐是思想的载体,因而在音乐中,能传达出乐章所包含的神韵。人们能与音乐中所蕴神韵互交,这一互动过程,可谓之乐能动神,神可感乐。恰如其分的音乐,可以鼓舞人的斗志,提振人的情绪,激发人的潜力。例如古代行军作战,都备有战鼓。临战时,鼓声震天,士气如虹。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激励了多少热血志士奋发向前,每当我们行注目礼,目睹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耳闻雄壮的国歌徐徐奏响,有谁不心潮澎湃?有谁能不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定奋进?音乐能通过自身内蕴催人奋进,这方面具体的例子,不遑多举。哪个时代都不乏这样催人向前、催人奋进的音乐,它使得社会中有志之士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了共同的目标拼搏不懈。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团结、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音乐另外一个重大意义上的社会功能,在于道德教化。中外诸多先贤,对此都有过深入分析、研究和论证。汉代《毛诗序》讲道:“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在古代,诗、乐、舞是合为一体,密不可分的。
(节选自史其威《论音乐的社会功能》)
材料三
近来,风靡电视圈的音乐类综艺节目《歌手2019》和《声入人心》就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其在兼具商业效应、娱乐大众作用的同时,使音乐表演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和传统艺术形式,反映了部分音乐人对民族文化的守正与创新。
《歌手2019》总决赛上,歌手龚琳娜携手京剧艺术家王珮瑜、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共同演唱了一首集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及西方古典音乐于一体的音乐作品,其中包含《垓下歌》《六州歌头》,囊括我国古典文学、民族音乐等方面的重要内容,以专业的功底和震撼的演唱为观众充分展现了“中国味”音乐。原创新形态声乐演唱节目《声入人心》及其同名音乐会全国巡演也是今年以来的文化热点。《声入人心》以深耕古典音乐、严肃音乐闻名,着重向观众展示美声、歌剧、音乐剧等西方音乐元素。但与此同时,其中的部分演唱成员也保持着自身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坚守,从以西方元素占主导的音乐演绎中突出重围,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云南民歌《猜调》、湖南民歌《浏阳河》、江苏民歌《采红菱》、土家族民歌《龙船调》以及越剧《梁祝化蝶》等,都在节目当中有重点展现,为观众带来了不少日常生活中鲜能听到的民族调调和传统戏曲。这些都激发了观众对民歌和传统戏剧形式的兴趣,使民族音乐元素从一众美声、音乐剧演唱中脱颖而出。
歌者以自身对民族音乐和优秀传统艺术的观照,将本土元素更多地带入当下大众化、娱乐化的音乐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刷新了观众对音乐类综艺节目的固有印象和认知。对文艺工作者而言,在文化市场越发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守住“中国味",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是不断思索与探究的重要问题。虽然在当下,一部分人更为看重节目制作所能带来的市场和流量,但在迎合市场需求的同时,我们不应丢掉民族的、传统的内容,应在大众化、快节奏的文化背景和传媒发展趋势下,更多地融入原汁原味的中国本土艺术元素,从而向大众普及民族音乐和传统艺术精华。期望令观众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宣传效应的音乐类综艺节目肩负起守护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本土经典的重任。
(节选自于溟跃《音乐类综艺节目应守住“中国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礼"的内容是“序”,“乐"的内容是“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古代礼乐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
B.音乐可以娱人、自娱,欣赏音乐可以使人释放郁闷和压力等消极情绪,必然会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C.音乐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精神享受,使人与它的神韵互交、砥心砺志,还具有道德教化的社会功能。
D.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应坚守“中国味",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力回击西方元素的流行音乐。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音乐作为美的形式的存在,给予人们无限的精神享受。如劳累一天的人们坐下休息时听一段旋律轻柔的音乐,可以一定程度上驱散疲劳,身心得到舒缓。
B.恰如其分的音乐,无论简洁与否都能对人产生影响,如两军阵前对垒之时激扬的鼓声,就能够激发战士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畏的勇气。
C.现在一些人更重视节目制作带来的市场和流量,迎合了市场的需求,融入了本土的艺术元素,承担起了向大众普及传统艺术精华的重任。
D.材料三以风靡电视圈的两个音乐类综艺节目音乐表演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和传统艺术为例,反映了部分音乐人对民族文化的守正与创新。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四段的观点的一项是()
A.《礼记·乐记》:“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B.司马迁云:“琴音调而天下治。夫治国家而弭人民者,无若乎五音者。"
C.《晋书·乐志》语:“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
D.欧阳修《送杨寘序》:“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4.请分析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在当代社会怎样才能实现音乐功能的最大化?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老辕马
申平
①这次回乡,听说了一个诡异事件,就是死去多年的王大鞭子和他的老辕马又复活了。每天半夜的时候,都会听见黄岗梁上有鞭子响。在月明之夜,还可以看见王大鞭子赶着大车,在山路上快速奔驰。三匹稍子马跑在前面,驾辕的还是他的那匹老辕马。老辕马的脖子上仍然挂着铜铃,阵阵铃声听得清清楚楚。
讲述者言之凿凿,引起我的极大兴趣。这天夜里,我便求人做伴,开车前往黄岗梁上一探究竟。那天夜里恰好有月亮,我把手机的电充得足足的,一心要录一段视频,引爆朋友圈。
黄岗梁,是我们村后的一座大山,翻过山便是草原。山路特别长,也特别陡,弯弯曲曲。即便是现在开着小汽车,也要爬行二十分钟。当年,王大鞭子和他的老辕马,就每天往返在这条路上。他们的故事,也就发生在这黄岗梁上。
那时的王大鞭子和老辕马都很年轻,在我们少年眼中,②他们的身上满是神秘光环。王大鞭子的身材并不高,但是他手里的鞭杆和鞭绳却特别长。据说王大鞭子的鞭子打得特别准,如果拉套的稍子马捣乱,他啪的一鞭子过去,不偏不倚,保准打在它的耳根子上。这是马全身最疼痛的地方,多么烈倔的马,都经不起他这一鞭子,它会疼得全身发抖,立刻变得老老实实。但是王大鞭子却从来没有打过他的辕马。这匹辕马一直跟着王大鞭子,给他的车驾辕。它身材高大,力气超群,上坡拉套,下山坐坡,没有一匹马赶得上它。而且它性格温和,充满智慧,能够及时准确领会主人的意图。就算是王大鞭子有时在车上睡着了,它也能够自己驾着大车前行,躲避过往车辆。
这些还不算奇,最奇的是那年它曾经在黄岗梁上冒死救过王大鞭子一命。
据王大鞭子自己回忆说,那是个风雪天气,他赶着大车从黄岗梁上下来。坡陡路滑,车上拉的是盐,属于重车。一路上,他不敢坐车,一手持鞭,一手紧紧抓住车闸把手,就那么步行走在老辕马身边。老辕马呢,更是抖擞精神,两条后腿不断往后坐,用整个身体稳住千斤车辆。人马一心,大车慢慢前行。当走到一个隘口的时候,路边树丛里突然窜出几只狼来,扑向前面的稍子马。人和马同时一惊。王大鞭子立刻放开车闸把手,抡起鞭子打狼。这王大鞭子真不是白叫的,一鞭子一个,把那几只狼抽得连滚带爬。但是这时稍子马却乱了套,拉车狂奔。尽管老辕马拼命后坐,但是因为王大鞭子放开了车闸,大车瞬间失去了控制,轰隆隆顺着山道飞速下滑。王大鞭子丢了鞭子,奔跑着去拉车闸,却不料被车撞倒,眼看葬身车轮之下……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见老辕马拼死回头,一口叼住了王大鞭子的衣服,就那么拖着他,又驾着大车,一路滑到了坡底,避免了车毁人亡的重大事故。事后王大鞭子给老辕马又磕头又作揖,感谢它的救命之恩。
后来王大鞭子和老辕马都老了。生产队分家的时候,人们生生把大车拆开分掉了,还有人要杀老辕马。这时王大鞭子上前抱住老辕马的脖子说:谁要杀它,就先杀了我。结果他什么都没要,就要了老辕马。
那些年,在县城工作的我经常回村探亲。每次回去,几乎都会看见王大鞭子在山坡上放他的老辕马。一人一马,人抽烟,马吃草,好像是一幅风景画。于是每次都特意走过去,和他聊一会儿天。
在我的印象里,王大鞭子一直都在发牢骚。他咒骂的对象,总是一些基层官员,说上面的经都是好经,硬是让下面的“歪嘴和尚”给念歪了。他咒骂的内容,根据不同时期的热点不断更新。比如他去世之前,骂得最厉害的是毁坏山林、破坏生态,他说:再这么整下去,老子往后连个放马的地方都没有了。在他唾沫横飞“控诉"的时候,老辕马总是停止吃草,站在一旁静静地听,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环保工程师岗位劳动合同
- 2024年版房屋建筑施工竞标合同版B版
- 蚌埠工商学院《电路CAD》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白银希望职业技术学院《设计与制造》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版艺术品收藏与交易合同模板2篇
- 2024年股东权益转让协议:股权内部买卖合同
- 2024年联合创业合同协议书
- 2025版高端公寓租赁合同范本及家电配置清单3篇
- 2024幼儿园门卫儿童安全教育聘用合同范本3篇
- 呼叫中心服务外包项目投标书模板
- 99S203消防水泵接合器安装图集
- 生产主管绩效考核表
- DB33-T1196-2020《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污水排入标准》
- 实操考评表(模版)
- 桥梁的施工组织设计
- 消火栓试射试验记录
- 2022年高中统编教材历史培训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PPT
- 核医学影像处理软件产品技术要求mz
- 钢绞线张拉伸长量计算示例汇总
- 登高车检查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