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第二中学高一物理模拟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单选题)关于弹力和摩擦力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物体间若有弹力,就一定有摩擦力
B.两物体间若有摩擦力,就一定有弹力C.两物体间弹力和摩擦力的方向不必互相垂直
D.当两物体间的弹力消失时,摩擦力仍可存在一段时间参考答案:B2.如图所示,两相同轻质硬杆OO1、OO2可绕其两端垂直纸面的水平轴O、O1、O2转动,O点悬挂一重物M,将两相同木块m紧压在竖直挡板上,此时整个系统保持静止。Ff表示木块与挡板间摩擦力的大小,FN表示木块与挡板间正压力的大小。若挡板间的距离稍许增大后,系统仍静止且O1、O2始终等高,则()A.Ff变小
B.Ff不变C.FN变小
D.FN变大参考答案:BD3.下列关于物体可以看做质点的说法正确的有--------------(
)A.正在做课间操的同学们都可以看做质点B.从控制中心的屏幕上观察“嫦娥一号”的运动情况,嫦娥一号可看做质点C.观察航空母舰上的舰载飞机起飞时,可以把航空母舰看做质点D.在作战地图上确定航空母舰的准确位置时,可以把航空母舰看做质点参考答案:D4.下列物理量中,属于矢量的是A.时间
B.路程
C.速率
D.加速度参考答案:D5.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有一只木箱,现用一水平力拉木箱匀速前进,则:
A.拉力与地面对木箱的摩擦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B.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C.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D.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与木箱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参考答案:C二、填空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6分6.质量为M的汽车以恒定的速率v通过一段平路和一个半径为R的圆形拱桥,在平路和拱桥的最高点汽车受到的支持力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g/(g—V2/R)7.(4分)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小汽车,加速度大小为0.5m/s2,经过8s速度变为4m/s。则小汽车的初速度大小为
,这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为
。参考答案:0;16m8.一个小球沿斜面向下运动,用每间隔1/10s曝光一次的频闪相机拍摄不同时刻小球位置的照片,如图所示,测得小球在几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位移(数据见下表),则:小球在相邻的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
(填相等或不相等),小球的运动性质属
于
直线运动。(2)有甲、乙两同学计算小球加速度方法如下:甲同学:乙同学:你认为甲、乙中哪位同学的计算方法正确?
。参考答案:1)相等
匀加速
(2)乙9.(2分)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________________时,物体做曲线运动.参考答案:不在一条直线上
10.某班学生进行了一个探究小车加速度a与小车所受合力F及质量m关系的实验,图(a)为实验装置简图.(1)图(b)为某同学实验得到的纸带,已知每两个记数点之间还有四点没有画出来,图中上部数字为相邻两个记数点间的距离,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Hz.,可求得纸带的加速度为=_________。(答案保留三位有效数字)(2)在实验中有一位同学通过实验测量作出了图(c)中的A图线,试分析:①A图线不通过坐标原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②A图线上部弯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⑴2.01
(4分)
⑵①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不够(3分)②砂桶质量没有远小于小车质量11.某次实验用打点计时器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纸带的记录如图所示,图中O点为纸带的第一个点,接下来的前几个点模糊,因此从A点开始每打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在打出A、F这两点的时间间隔中,纸带运动的平均速度是v=
m/s,vB=
m/s(保留二位有效数字)参考答案:12.两颗人造地球卫星,它们的质量之比为m1:m2=1:1,它们的轨道半径之比为R1:R2=1:3,那么它们所受的向心力之比F1:F2=
;它们的线速度之比V1:V2=
.参考答案:9:1,:1【考点】人造卫星的加速度、周期和轨道的关系.【分析】根据人造卫星的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列式求出线速度和向心力的表达式进行讨论即可.【解答】解: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有:=m可得:==
有:v=可得:=故答案为:9:1,:113.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1)已知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Hz,则纸带上打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为
.(2)A、B、C、D是纸带上四个计数点,每两个相邻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没有画出,从图中读出A、B两点间距x=
cm;C点对应的速度是
m/s,加速度是
m/s2(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参考答案:(1)0.02s
(2)0.65;0.10;
0.30【考点】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分析】打点计时器打点周期与交变电流的周期相同.由t=0.02s(n﹣1),算出计数点间的时间隔T,纸带实验中,若纸带匀变速直线运动,测得纸带上的点间距,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可计算出打出某点时纸带运动的瞬时速度和加速度.【解答】解:(1)纸带上打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T==s=0.02s.(2)A、B间的距离x=0.65cm.B、D间的距离是2.05cm,时间间隔T=0.2s,则vc==0.10m/s.由公式△x=at2知=,代入数据解得a=0.30m/s2.故答案为:(1)0.02s
(2)0.65;0.10;
0.30三、简答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11分,共计22分14.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其v﹣t图象如图所示。(1)物体在哪段时间内做加速运动?(2)物体在哪段时间内做减速运动?(3)物体的速度方向是否改变?(4)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是何时改变的?t=4s时的加速度是多少?参考答案:(1)物体在0﹣2s内做加速运动;(2)物体在6s﹣8s时间内做减速运动;(3)物体的速度方向未发生改变;(4)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在6s末发生改变,t=4s时的加速度是0【详解】(1)在0﹣2s内速度均匀增大,做加速运动;(2)在6s﹣8s速度不断减小,做减速运动;(3)三段时间内速度均沿正方向,故方向不变;(4)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由图可知,0﹣2s的加速度方向和6s﹣8s加速度方向不同,所以加速度方向在6s末发生变化了,t=4s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零15.质量为2kg的物体在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做直线运动,一段时间后撤去F,其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g取10m/s2,求:(1)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水平推力F的大小;(3)0~10s内物体运动位移的大小。参考答案:(1)u=0.2,(2)F=6N,(3)46m试题分析:(1)由题中图象知,t=6s时撤去外力F,此后6~10s内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至静止,其加速度为又因为联立得μ=0.2。(2)由题中图象知0~6s内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大小为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μmg=ma2联立得,水平推力F=6N。(3)设0~10s内物体的位移为x,则x=x1+x2=×(2+8)×6m+×8×4m=46m。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名师点睛】本题是速度--时间图象的应用,要明确斜率的含义,知道在速度--时间图象中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含义,能根据图象读取有用信息,并结合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及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属于中档题。四、计算题:本题共3小题,共计47分16.一辆执勤的警车停在公路边,当警员发现从他旁边以10m/s的速度匀速行驶的货车严重超载时,决定前去追赶,经过5s后警车发动起来,并以2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但警车的速度必须控制在90km/h以内。问:(1)警车启动时,货车与警车间的距离?(2)警车启动后多长时间两车间距最大,最大距离是多少?(3)警车发动后至少经过多长时间才能追上货车?参考答案:(1);(2);(3)试题分析:(1)警车启动需要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货车做匀速运动,则位移为:。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综合运用【名师点睛】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往往涉及到追击、相遇或避免碰撞等问题,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条件是:分别对两个物体进行研究;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列出位移方程;找出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解出结果,必要时要进行讨论,这是一道典型的追击问题.要抓住速度、时间、位移之间的关系,必要时可以作出速度时间图象帮助解题。17.如图是一个十字路口的示意图,每条停车线到十字路中心O的距离均为20m。一人骑电动助力车以7m/s的速度到达停车线(图中A点)时,发现左前方道路一辆轿车正以8m/s的速度驶来,车头已抵达停车线(图中B),设两车均沿道路中央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