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温馨提示:1.本试卷由“积累·运用”“阅读·理解”“表达·交流”三部分构成,共6页,22小题,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考生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区域作答,选择题在答题卡上指定区域用2B铅笔填涂,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3.作答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和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及试卷的指定位置,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与考试号。一、积累·运用(32分)(一)(20分)同学们,七年级计划开展“走进初中语文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邀请你参加。1.班长小语为本次活动撰写了导入语,请你帮他完善。打开初中课本,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篇篇______的文章,这些文章帮我们了解了世界。朱自清笔下的春,有朗rùn()的山色;老舍眼中的冬天,也不是人迹罕至的;一场来不及的诀()别,让我们体会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一次小小的散步,让我们领悟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无论是静mì()的村落,还是绝巘急湍,这些美好的事物,常常藏nì()在平常的生活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角的度,可以用尺去衡量,而生活的度,需要用心去揣磨。(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2)填入______处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A.花枝招展 B.眼花缭乱 C.鸟语花香 D.花团锦簇(3)以下对“人迹罕至”的“至”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到;来 B.极;最 C.节气 D.至于(4)对画线句子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角、的、度、生活”等都是名词。B.“可以、去、需要、而”等都是动词。C.第一个“度”的意思是计量单位名称,第二个“度”的意思是推测、估计。D.这里的“磨”使用错误,应该改为“摩”。【答案】(1)润jué谧匿(2)D(3)A(4)D【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朗润,lǎngrùn,明亮滋润;诀别,juébié,指再无会期的离别;死别;静谧,jìngmì,意思是安静;藏匿,cángnì,潜藏隐匿。【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成语。A.花枝招展:形容女性打扮得十分艳丽;B.眼花缭乱: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C.鸟语花香:是鸟叫得好听,花开得喷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D.花团锦簇:原指华丽高贵的服饰,用来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的景象;文段中形容的是复杂纷繁的文章,故可选用“花团锦簇”。故选D。【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成语。人迹罕至:人的足迹很少到达。指荒凉偏辟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罕:少。至:到,到达。故选A【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基础知识。A.有误。“的”是结构助词;B.有误。“而”是连词;C.有误。第二个“度”的意思是对待生活的态度,风度,气度等;故选D。2.诗词是千年时光构建的家园,收藏着一代代中国人的美好感情。语文科代表小文整理了古诗文,发现其中有不少的诗句情感意蕴丰富,请你协助完成。来源诗文情感/意蕴曹操《观沧海》日月之行,①______。表达自己的伟大抱负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②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⑨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③______。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④______。依恋家乡山水之情。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⑤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流露浓烈乡思和满心的哀愁。《论语》⑥______,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论语》⑦_______,不舍昼夜。⑩______。《论语》⑧______,可以为师矣。复习可以让学习的效果更好。【答案】①.若出其中②.我寄愁心与明月③.对朋友的关心和安慰④.归雁洛阳边⑤.影入平羌江水流⑥.不知何处吹芦管⑦.学而不思则罔⑧.逝者如斯夫⑨.珍惜时间⑩.温故而知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归雁、平羌、芦管、罔、逝者”等字词容易写错。(二)(12分)学校开展读书节系列活动,活动主要围绕名著《西游记》展开,老师让你参加,请你帮忙完成以下任务。3.(1)同学们找来了几张连环画,但是与名著中情节的顺序不一致,请你按照情节先后重新排序,正确的一项是()图①图②图③图④A.④③②①B.②①③④C.②③④①D.②③①④(2)图④的“连环画”上,缺少文字,请你参考其它几个进行补充_________。4.阅读重在有所收获,老师要求选择以下方框中的任意一个词语,结合以上连环画的内容,谈谈你的阅读收获。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5.读书还要大胆发挥想象,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五个人的取经队伍需要扩大,那么你觉得还可以吸纳《西游记》中的哪个妖怪参加?说出你的理由。【答案】3.①.C②.悟空被唐僧从五行山下救下,激动下跪道:“师傅,多谢你救了老孙,请受徒儿一拜,从今以后我将保护你西天取经。”(人物身份正确,体现当时情境特点)4.示例:公正,孙悟空第二次被招入天庭,封为齐天大圣,但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却不邀请他,他觉得没有受到公正的待遇,便搅了蟠桃会,再次反下天宫,可见,做人做事要公正,才能让人信服,不留下怨怒。(情节叙述正确,选择词语和情节能对应上,有自己的收获)5.示例一:黄风怪,神通广大,吹出黄风更是所向无敌,连悟空都被吹的在空中乱转,火眼金睛都酸痛。如果他加入取经队伍,可以增强队伍实力,便于在妖怪作战中取胜。示例二:牛魔王,和孙悟空是结拜兄弟,彼此熟悉,他力大无穷,化为牛可以充当唐僧的坐骑,让白龙马适当休息,有利于加快取经速度。(选择的妖怪正确,与其本领或者特点对应,理由合理)【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名著情节顺序(1)根据图中文字和画面可知图一表现的内容是:唐僧的马在鹰愁涧被小白龙所吃,孙悟空正全力搏斗想要报仇;图二表现的内容是:孙悟空大闹天宫;图三表现的内容是:孙悟空被如来佛祖压在五指山下;图四表现的内容是:被压山下五百年的孙悟空被唐僧解救出来;结合原著,应排列为②③④①,故选C。(2)观察此图可知,被压山下五百年的悟空被唐僧从五行山下救下,他很激动并立刻下跪,双手作揖感谢师傅道:“师傅,多谢你救了老孙,请受徒儿一拜,从今以后我将保护你西天取经。”围绕这一内容进行配文即可。【4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主题。根据以上四个情节,我们可以看出孙悟空追求自由,桀骜不驯,要求公正,勇于反抗的性格,答题时结合情节内容进行论述即可。示例:平等,孙悟空本是一个石猴,但是他极力要求平等,在没有得到玉皇大帝的公正待遇时,他感受到自己遭遇的不平等,于是大闹天宫进行反抗。可见,我们平时做事要待人平等。【5题详解】本题考查拓展延伸。选择妖怪入伙时需要考虑到本领或其特点,理由合理即可。示例:黑熊精,观音对其很是看重,委托他镇守紫竹林,还用一个紧箍咒加以约束,足见其本领高强,如果加入队伍,可与孙悟空并肩作战,增强队伍实力,有助于快速完成取经任务。二、阅读·理解(58分)(一)古诗鉴赏。(7分)【甲】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乙】寒菊[宋]郑思肖①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注释】①郑思肖:南宋末年爱国诗人,终身不降元朝。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之后。6.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首句“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强”字表明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凉境况。B.甲诗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这样写,以个别代表一般,形象鲜明,具体可感。C.乙诗第一句从菊花开放的时令来写菊花,表现了菊花不与春天开放的百花争妍斗艳,写出了它不俗不媚的品性。D.乙诗三、四句写菊花盛开之后,尽管枯萎、凋谢,被北风吹落地上,但香味仍留在枝头。7.这两首诗均写到了“菊”,说说其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答案】6.D7.岑诗中的菊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家乡,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惆怅,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郑诗借菊花的独立疏篱、抱香不凋,抒发了不愿随从于世俗权贵、独守清高的人生追求和坚持气节、不降元朝的爱国情操。【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分析。D.“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意思是:宁可在枝头凋谢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写出了菊花凋谢后不落,但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被北风吹落地上”的理解是错误的。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甲诗“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写出了国家处在战乱中时自己的凄清景况,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遥怜故园菊”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最后一句“应傍战场开”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乙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她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这两句是借菊言志,菊花,宁可一直守在枝头,何曾被北风吹落在尘土,这是郑思肖民族气节的写照,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二)(18分)阅读《世说新语》中的两篇短文,完成题目。【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管宁与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无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尔非吾友也。”(选自《世说新语》)8.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俄而雪骤(2)差可拟(3)又尝同席读书(4)尔非吾友也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停顿。(限标两处)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未若柳絮因风起。(2)管挥锄与瓦石无异,华捉而掷去之。11.乙文到今天演变出来一个成语是______,常用来形容______。12.请根据下表提示,推测甲乙两文分别应被编入《世说新语》中的哪两篇类,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世说新语》篇类梳理篇类《德行》《夙惠》《言语》《任诞》主题人的道德品行从小聪明过人会说话,善于言行应对任性放纵,不受拘束【答案】8.(1)急(2)差不多(3)曾经(4)你9.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10.(1)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2)管宁把它像瓦砾石块一样锄掉了,华歆却捡起来又扔了出去。11.①.割席分坐(割席断交)②.比喻朋友断绝关系。12.甲文应该编入《言语》篇,因为甲文写的是兄子和兄女如何用言语应对谢太傅关于雪像什么的问答,乙文应该编入《德行》篇,通过管宁和华歆的不同行为,表现了管宁和华歆不同的道德品质。【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释义。(1)句意为:不久,雪下得大了。骤:急。(2)句意为: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差不多。(3)句意为:又曾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尝:曾经。(4)句意为:你不是我的朋友了。尔:你。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有围棚的车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乘轩冕过门者”是眼前发生的状况,后面两个主人公,分别有不同的表现。故停顿为: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1)句重点字词:未若:不如。因:乘,趁。(2)句重点字词:挥锄:挥动锄头。无异:没有什么不同。掷去:扔了出去。【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文中描写华歆“捉而掷去之”“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等语句,可以看出管宁认为华歆与自己志不同、道不合,于是“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情谊一刀两断。这个的故事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管宁割席”或“割席断交”,意思是割开席子分别坐,多比喻朋友之间因志不同道不合而绝交。【12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结合表格中对“言语”的解释:会说话,善于言行应对。可知符合甲文谢道韫将大雪比作纷纷扬扬的柳絮,语言运用的水平高,故符合言语篇;乙文管宁割席的根本原因是:对方太浮躁,两人性格不合。所以符合德行篇。【点睛】参考译文:【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乙】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宁的神色后又扔了它。又曾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有围棚的车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三)整本书阅读。(14分)名著阅读课,班级开展“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专题阅读,老师选择了《朝花夕拾》中三篇文章的片段,帮助学生认识名著,破除对经典的隔膜。请完成以下小题。【甲】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了。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乙】举一个例说罢,冬天,水缸里结了薄冰的时候,我们大清早起一看见,便吃冰。有一回给沈四太太看到了,大声说道:“莫吃呀,要肚子疼的呢!”这声音又给我母亲听到了,跑出来我们都挨了一顿骂,并且有大半天不准玩。我们推论祸首,认定是沈四太太,于是提起她就不用尊称了,给她另外起了一个绰号,叫作“肚子疼”。衍太太却决不如此。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琐记》【丙】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稻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五猖会》13.甲文中画线句子说先生“严厉”但又“好”,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体验?结合此选段内容加以分析。14.乙文画线句子在阅读的时候,哪个词应该重读,为什么?15.如果将丙文搬上银屏,想找一段合适的背景音乐,请你从下面的两种风格中选择一种,并说说你的理由。A轻松愉快B.压抑沉重16.经典一般距离我们较远,怎样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呢?请你从下面方框中任选一种办法,结合《朝花夕拾》中的具体内容,参考示例,进行阐释。①读经典作品,会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②读经典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许多人生问题。③读经典作品,更有利于文化积累,让自己的思想与大师们联网接轨。示例:①读经典作品,会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例如阅读《狗·猫·鼠》一文,我对猫和鼠的形象有了新的认识,猫也不是那么完美,它欺负和折磨弱者的行为就很不好。而鼠也不一定是人人喊打的对象,也可以是令人同情的弱小对象,这丰富了我的感受和经验。【答案】13.严厉是有戒尺和罚跪的规则,还有不断给我们增加书,发现我们出去会及时叫回。“好”是因为戒尺和罚跪很少用,他读书入神的时候我可以画画。14.好(再、多),在我们吃冰(犯错误)的时候,衍太太不但没有制止,而是加以鼓励,这样重读可以突出其心术不正、令人憎恨的形象特点。15.示例一:选择A(轻松愉快),因为经过我的努力,把书背了出来,父亲也答应给我看戏了,目的达到了,大家都很高兴,这种音乐符合当时的气氛。示例二:选择B(压抑沉重),因为背书耗费了我大量的精力,打击了我看戏的心情,给我的心灵造成了伤害,虽然可以看戏,但是觉得有没什么大意思了,这种音乐符合“我”当时的心境。(任选一种,理由合理即可)16.示例一:②读经典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许多人生问题。比如对孩子的教育,鲁迅的父亲那样逼着孩子背出书,虽然可以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可是却打击了孩子的天性,这样的教育也是不合适的。示例二:③读经典作品,更有利于文化积累,让自己的思想与大师们联网接轨。比如《二十四孝图》让我积累了不少孝的文化,但也批判了一些传统的孝道,我觉得鲁迅先生是对的,有些不合理的孝文化需要抛弃。(三个中任选一个,结合《朝花夕拾》内容阐述合理即可)【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结合甲文“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了”“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可知,严厉体现在:有戒尺和罚跪的规则,还有不断给我们增加书,发现我们出去会及时叫回。结合甲文“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可知,“好”是因为戒尺和罚跪很少用,他读书入神的时候我可以画画。【14题详解】本题考查朗读。画线句是人物的语言描写,故作用是突出人物形象,解答此题只需结合人物特点找到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字词即可。在我们吃冰(犯错误)的时候,衍太太不但没有制止,而是加以鼓励,可见其心术不正、令人憎恨的形象特点。故句子中应重读“好”或者是“再”“多”可以体现她鼓动孩子们做不对的事。【15题详解】本题考查设计。丙文选自《五猖会》一文,讲述的是我们一家准备去看看戏,“我”十分高兴时父亲让“我”背书。文章意在批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摧残,故从文章主题角度来说可以选择压抑沉重的背景音乐,来体现“我”当时的心境。从选文的内容来看,“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可见在“我”背出来后,大家还是可以照常一同去看戏,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用轻松愉悦的背景音乐,符合当时的气氛。【16题详解】本题考查名著评价。从下面方框中任选一种办法,结合《朝花夕拾》中的具体内容,参考示例,进行阐释即可。示例:②读经典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许多人生问题。比如人生道路的选择,在《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深感中国人思想的落后,也深切地认清自己内心强烈的爱国热情,故毅然决然选择弃医从文,拯救国家。这份炽热的爱国之心,也使我思考起自己的人生之路,应该为什么而奋斗。(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9分)柳笛声声①不经意间,河边的垂柳醒了。②柳树稀疏的线条在风中摇曳,如同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柳条上已经长出嫩芽,这些毛茸茸的翠色,恰似小蝴蝶扇着翅膀。一路走过去,柳树婀娜的姿态开始变得追远、变得缥缈、变得诗意。恍惚中,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古代,走向灞桥、隋堤,走向长亭外、古道边。③“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志南的乐趣:“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这是高鼎的闲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是王维的不舍:“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是韦庄的慨叹:“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这是白居易的柔情……在古人眼里,柔软的柳枝是一种托付,传递着人们的喜悦和哀怨。忽然想起北方的一位朋友。前几天,他在朋友圈晒图,还是一片冰天雪地;现在,如果我给他快递一段缀满芽苞的柳枝,告诉他春的消息,他会不会与我一样高兴?小城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该是多么风雅的事情啊。④柳树不仅是信使,也是一种壮美之树。记得有一年去新疆,在哈密河的湿地公园听到了一个故事,与柳树有关、与左宗棠有关。光绪元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率军进入新疆平叛。河西地区“赤地如剥,秃山千里,黄沙飞扬”的大溪景象令左宗棠忧心如焚,他命令军士随身携带树苗,在沿途路边、宜林地带、近城道旁栽种,并要求每棵树都挂上栽种人的姓名,每隔一段距离还要挂盏灯笼,以免过往骡马车辆撞坏树木。在左宗棠的督促下,军卒一路走一路栽,竟在甘肃通往天山南北的交通驿道旁形成了“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这些柳树就是赫赫有名的“左公柳”,如今从陇东到玉门仍然随处可见杨柳依依的景象。左宗棠的部下杨昌浚写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既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对左宗棠植树造林的歌颂。⑤或许很少有人知道,柳树还是一种音乐之树。大学毕业前夕,我和几个同学去通许县一所中学实习。学校坐落在一片田野上,周围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几间破旧的青砖瓦房就是教室,三五棵高大的柳树分列在围墙外面。这个地方很偏僻,学生衣着朴素,学习却很勤奋,他们早晨从周边的村庄匆匆赶到学校,中午不回家,午餐是在学校伙房里买的两个馒头外加一碗蒸馍水。看到我们到来,学生眼中写满了惊喜和亢奋,上课时他们听得很专注,课间也围着我们叽叽喳喳问各种各样的问题。⑥当时正值初春,几个男孩遇到在田间散步的我,变戏法一般拿出几根泛青的柳条,说是要做一种叫“鸣鸣儿”的哨子。他们用随身携带的小刀从柳枝上切下一小段。捏住两头向相反方向轻轻拧动。等柳皮与柳骨全部分离,就用嘴咬住一端,缓缓抽出光滑的柳骨,手中便有了一截软软的柳皮管。然后,把柳皮的一端捏扁,用小刀刮去外皮,直至露出鹅黄的内皮,“鸣鸣儿”就做成了。孩子把“鸣鸣儿”放在嘴里试吹,或急促、或清脆、或低沉,此起彼伏,呜呜有声。我们坐在田埂上,说着,笑着,吹奏着。身后是麦田,麦田的上方是蓝蓝的天空,天空中浮着几朵白云,掠过几只飞鸟。“鸣鸣儿”虽然是一种简易乐器,我们却用它吹响了春天,在大自然中享受到一种质朴而纯净的快乐。⑦当初我们做的“鸣鸣儿”雅名叫“柳笛”,30多年过去,柳树的枝条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却不知曾经吹响柳笛的少年去了哪里。而今,春天又来了,看到柳树,不由得想起了往事,似乎又听见柳笛声声,划破了时光的静寂。(选自《中国教师报》2023年3月1日)17.文章围绕柳叙写了三件事,请你加以概括。18.按照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柳条上已经长出嫩芽,这些毛茸茸的翠色,恰似小蝴蝶扇着翅膀。(从修辞手法的角度)(2)他们用随身携带的小刀从柳枝上切下一小段,捏住两头向相反方向轻轻拧动。等柳皮与柳骨全部分离,就用嘴咬住一端,缓缓抽出光滑的柳骨,手中便有了一截软软的柳皮管。然后,把柳皮的一端捏扁,用小刀刮去外皮,直至露出鹅黄的内皮,“鸣鸣儿”就做成了。(从描写的角度)19.作者在第③段引用了许多古诗句,作用是什么?20.假如第③段中朋友收到了柳枝,并且将其拍成照片发在了朋友圈,请你在朋友圈的照片下帮他配上一段文字。(50-80字)21.结合第④段的具体内容,分析左宗棠的人物形象。【答案】17.①给北方朋友快递柳枝(赠春);②左宗棠率军栽柳;③实习时与学生吹柳条做成的“鸣鸣儿”。18.(1)运用比喻修辞,将柳条上已经长出嫩芽比作小蝴蝶扇着翅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柳枝嫩芽的状态,表现出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2)动作描写,“切、捏、拧咬”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制作柳笛的动作娴熟,表达了“我”对孩子们纯净质朴、天真快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9.为文章增添文学性,使语言更典雅;承接上文“恍惚中,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古代,走向灞桥、隋堤,走向长外古道边”;也为下文写“我”给北方朋友快递柳枝作铺垫。20.这是远方的寄来的关心,这么冷的天,给我这个柳枝,让我心里十分的温暖,感谢远方的朋友。21.爱国奉献,作为钦差大臣在新疆恶劣的环境下率军平叛;充满智慧(有才能、治军严明),采取在树上挂栽种人姓名和灯笼等办法,取得了植树造林的成功。【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第一件:根据第③段“前几天,他在朋友圈晒图,还是一片冰天雪地;现在,如果我给他快递一段缀满芽苞的柳枝,告诉他春的消息,他会不会与我一样高兴?小城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该是多么风雅的事情啊”可概括为:给北方朋友快递柳枝;第二件:根据第④段“在左宗棠的督促下,军卒一路走一路栽,竟在甘肃通往天山南北的交通驿道旁形成了‘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可概括为:左宗棠率军栽种柳树;第三件:根据第⑥段“孩子把‘鸣鸣儿’放在嘴里试吹,或急促、或清脆、或低沉,此起彼伏,呜呜有声”可概括为:实习时与学生吹“鸣鸣儿”。【18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是赏析。(1)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首先明确使用什么修辞,其次分析修辞,再结合语境分析写作对象的特点,最后分析情感。句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柳条上的嫩芽比作小蝴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嫩芽的可爱、灵动,通过柳条上的嫩芽表示春天的到来,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2)从描写角度赏析句子,首先明确使用了什么描写,其次分析人物的心理或人物形象。通过“切、捏、拧、咬、抽、刮”等动词可知是动作描写,动作的连贯和娴熟表现了孩子们的心灵手巧,对柳笛的兴趣表现了孩子们质朴、纯净的快乐,“我”欣赏的心态也表现了“我”对孩子们的喜爱之情。【19题详解】本题考查引用古诗词的作用。“引用”是一种写作手法,同时也是文章中的句段。故可从结构上、内容上两个角度作答。内容上:文章引用大量有关“柳”的古诗词,揭示柳树的丰富的内涵和人文精神,表达作者对柳树的喜爱之情。文章引用大量的古诗词,语言典雅,富有韵味,增强了文章的文采和感染力。结构上:与第①段“柳树婀娜的姿态开始变得遥远、变得缥缈、变得诗意。恍惚中,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古代,走向灞桥、隋堤,走向长亭外、古道边”形成照应关系。为下文写“我”给北方朋友快递柳枝作铺垫。【20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结合第③段“在古人眼里,柔软的柳枝是一种托付,传递着人们的喜悦和哀怨”“还是一片冰天雪地;现在,如果我给他快递一段缀满芽苞的柳枝,告诉他春的消息,他会不会与我一样高兴”可知身处北方的朋友收到一支代表春天的柳枝,一定会开心,发朋友圈的目的在于表达感动和感激之情。示例:北方的冰天雪地里收到一个来自远方的春天的讯息,很高兴,也很感动,感谢我这位充满风雅志趣的好友!【21题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可结合人物所做的事,文中对人物进行的描写以及文中的形容词。结合第④段“光绪元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率军进入新疆平叛”可知他忠君爱国,作为钦差大臣在新疆恶劣的环境下率军平叛;结合“他命令军士随身携带树苗,在沿途路边、宜林地带、近城道旁栽种……以免过往骡马车辆撞坏树木”可知他采取在树上挂栽种人姓名和灯笼等办法,取得了植树造林的成功,是个充满智慧的人,也是个目光长远的人。三、表达·交流(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匆匆流逝的岁月有我们忘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