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广东省茂名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广东省茂名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广东省茂名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广东省茂名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生物学科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第1章~第2章。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0分。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各物质中,全部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A.Ca2+、尿素、水 B.溶酶体、葡萄糖、氨基酸C.麦芽糖、Cl-、O2 D.Na+、血红蛋白、抗体【答案】A【解析】【分析】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它是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也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淋巴液、血浆等。【详解】A、Ca2+、尿素和水都是人体内环境成分,A符合题意;B、溶酶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B不符合题意;C、麦芽糖不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C不符合题意;D、血红蛋白不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D不符合题意。故选A。2.下列有关激素调节过程中,激素的合成部位、主要作用部位对应错误的是()选项合成部位激素主要作用部位A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集合管B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肝细胞等C肾上腺皮质醛固酮肾小管、集合管D垂体生长激素几乎全身各处细胞A.A B.B C.C D.D【答案】A【解析】【分析】1、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体内水分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2、醛固酮的生理功能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和K+的分泌。【详解】A、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垂体释放的,A错误;B、胰高血糖素能够升高血糖,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可作用于肝细胞等部位,B正确;C、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和K+的分泌,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C正确;D、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可作用于几乎全身细胞,能够促进个体生长,D正确。故选A。3.在果树栽培过程中,需要“打顶”去除顶端优势。这样做使侧芽的生长素()A.含量增加,以抑制其生长B.含量增加,有利于其生长C.含量减少,以抑制其生长D.含量减少,有利于其生长【答案】D【解析】【分析】1、顶端优势是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2、“打顶”就是去除顶芽,顶芽去掉后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就会下降,侧芽开始发育,产生众多的侧枝,侧枝多,结的果实就多,为果实的丰产奠定基础。【详解】顶端优势是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其原理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在侧芽处积累,使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过高,生长受到抑制而出现顶端优势。“打顶”就是去除顶芽,可以减少生长素在侧芽处的积累,有利于侧芽生长,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4.褪黑素是一种能缩短入睡时间并延长睡眠时间,从而起到调整睡眠的作用的激素,它是由哺乳动物和人的松果体产生的一种激素,其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夜晚延长光照有利于人体延长睡眠时间B.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可作为效应器C.夜晚,人体中的褪黑素分泌量不断增加D.褪黑素的分泌过程与甲状腺激素的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分析:据图可知,暗信号通过“视网膜→下丘脑→松果体”途径对褪黑素进行调控,该调控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视网膜为感受器,下丘脑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为效应器,该过程中存在负反馈调节。【详解】A、夜晚延长光照,会使褪黑素分泌量减少,不利于延长睡眠时间,A错误;B、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肌肉或腺体,据图可知,在褪黑素的分泌过程中,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属于效应器,B正确;C、体内褪黑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抑制下丘脑相关神经的作用,进而抑制褪黑素的释放,所以体内的褪黑素不会一直增加,C错误;D、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符合“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分级调节的特点,褪黑素的分泌不符合该特点,D错误。故选B。5.针刺是一种外治法,以外源性刺激作用于身体特定的部位(穴位)引发系列生理学调节效应,远程调节机体功能。科学家揭示了低强度电针刺激小鼠后肢穴位“足三里”可以激活迷走神经一肾上腺抗炎通路,过程如图所示。已知细菌脂多糖可引起炎症反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肾上腺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受体B.神经-体液调节不会影响免疫功能C.人手被针刺后不会缩回,说明脊髓受大脑调控D.图中迷走神经属于传出神经【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分析,低强度电针刺激小鼠后肢穴位“足三里”可以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机理是:在电针刺激“足三里”位置时,会激活一组Prokr2感觉神经元,其延伸出去的突起部分可以将后肢的感觉信息通过脊髓传向大脑的特定区域,通过迷走神经作用到肾上腺,肾上腺细胞分泌肾上腺素具有抗炎作用,导致针灸抗炎。【详解】A、迷走神经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肾上腺的细胞,且肾上腺细胞分泌肾上腺素,说明肾上腺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受体,A正确;B、迷走神经作用到肾上腺,肾上腺细胞分泌肾上腺素具有抗炎作用,说明神经-体液调节会影响免疫功能,B错误;C、人手被针刺后不会缩回,说明高级中枢可调控低级中枢,即脊髓受大脑调控,C正确;D、反射弧的结构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由图可知,迷走神经属于传出神经,D正确。故选B。6.下列有关免疫调节叙述,错误的是()A.B细胞的活化需要辅助性T细胞的参与B.免疫系统的功能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C.过敏反应只有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后才会发生D.只有供者与受者的HLA完全相同,才可以进行器官移植【答案】D【解析】【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详解】A、辅助性T细胞接受抗原呈递细胞呈递的抗原后细胞表面的分子会发生变化与B细胞结合,并且会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B细胞的活化需要辅助性T细胞的参与,A正确;B、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B正确;C、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C正确;D、在器官移植中,只要供者与受者主要的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D错误;故选D。7.生长素主要分布在植物生长旺盛的部位。已知果实尖端细胞的发育与果实远端细胞的生长素有关。为研究生长素对果尖的形成的调节作用,研究人员设计如下所示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组别品种处理结果实验组有果尖品种在果实远端喷洒生长素转运抑制剂NPA水溶液无果尖对照组(①)品种在果实远端喷洒(②)有果尖A.①为有果尖,②可表示等量不含NPA的水溶液B.实验中,生长素为果尖的形成传递了信息并提供能量C.降低果实远端生长素浓度可能会抑制果尖的发育D.发育的种子中可产生生长素,生长素由色氨酸转变而来【答案】B【解析】【分析】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植物激素调控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生长素主要由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产生,其中发育中的种子产生的生长素能促进番茄果实的发育。【详解】A、本实验目的为研究生长素对果尖形成的调节作用,自变量是有无生长素,使用抑制剂NPA处理,结合结果推测,材料选择有果尖品种,实验组用抑制剂NPA处理,对照组用不含抑制剂NPA的水溶液处理,A正确;B、实验中,生长素为果尖的形成传递了信息,但不能提供能量,B错误;C、实验结果说明,有果尖品种使用生长素转运抑制剂后无果尖,说明降低远端生长素浓度会抑制果尖的发育,C正确;D、发育的种子中可产生生长素,生长素由色氨酸转变而来,D正确。故选B。8.某人工池塘内养殖了青鱼,已知该人工池塘内青鱼的环境容纳量是a,若在该人工池塘内青鱼的种群数量达到b(a>b>a/2)时进行了捕捞作业,则合理的捕捞量为()A.a/2 B.b-a/2 C.b/2 D.a-b/2【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种群数量由0→K/2时,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由K/2→K时,增长率不断降低;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率为0。【详解】在K/2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当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种群的K/2值时开始捕捞,才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故若在该人工池塘内青鱼的种群数量达到b(a>b>a/2)时进行了捕捞作业,则合理的捕捞量为b-a/2,B符合题意。故选B。9.在自然保护区内,研究人员给部分朱鹮佩戴环志(装有GPS定位系统)后放归自然,后期再监测佩戴环志的朱鹮的比例,即可推算出朱鹮的种群数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上述调查方法与标记重捕法的原理完全不同B.标记重捕法适合调查活动能力弱的土壤小动物的种群密度C.决定保护区内朱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的仅有出生率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时,朱鹮被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会使调查结果偏大【答案】D【解析】【分析】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结构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详解】A、上述调查方法与标记重捕法的原理相同,都是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数量的,A错误;B、土壤小动物的活动能力强,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错误;C、决定保护区内朱鹮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C错误;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时,朱鹮被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会使标记个体占再次捕获个体比例变小,会使调查结果偏大,D正确。故选D。10.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研究的两个视角。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某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的个体数量称为丰富度B.种群内不同个体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构成垂直结构C.同一群落内不同物种的种间关系可能不止一种D.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包括人类活动、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两个方面【答案】C【解析】【分析】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其主要表现特征是植被呈镶嵌分布。【详解】A、某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的个体数量称为种群密度,A错误B、群落内不同种群个体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构成垂直结构,B错误;C、同一群落内不同物种的种间关系可能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种间竞争关系,C正确;D、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包括人类活动、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迁入迁出等,D错误。故选C。11.下列有关“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常用方法是抽样检测法B.在计数室内滴入酵母菌培养液后须缓缓盖上盖玻片,以免产生气泡C.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可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D.增加酵母菌的接种量不会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答案】B【解析】【分析】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营养物质的量、温度、pH、溶氧量等。酵母菌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抽样检测方法。【详解】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中,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生物,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A正确;B、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B错误;C、为使酵母菌分布均匀,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时,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C正确;D、K值是指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种群的最大数量,增加酵母菌的接种量不会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D正确。故选B。12.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生物学知识的论述。下列对我国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阐述正确的有()①“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物种间的竞争关系②“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③“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群落的次生演替④“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A.1项 B.2项 C.3项 D.4项【答案】D【解析】【分析】1、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种间关系有种间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原始合作。3、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叫群落的季节性。【详解】①“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说明杂草和豆苗会在空间、能量、营养等方面存在竞争,故该诗句体现了物种间的竞争关系,①正确;②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而蜾蠃是寄生蜂,它常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故“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主要是一种捕食关系,②正确;③“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是由于人为活动的减少导致的演替,是在已有土壤条件下发生的,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③正确;④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叫群落的季节性,“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就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④正确;综合以上分析,阐述正确的有①②③④,D符合题意。故选D。13.根据抗体大小和功能的差异,可以将抗体分为IgG、IgM、IgE、IgA、IgD这五个类别。IgG是血清中的主要抗体,具有与病原体结合的能力;IgE则参与过敏反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初次接触病原体和过敏原,可诱导B细胞合成分泌IgG和IgEB.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过敏原会刺激肥大细胞分泌IgE引起组织水肿C.可通过检测血液中特异性IgE水平来判断机体对何类物质过敏D.胸腺受损可导致IgG和IgE的分泌量增加,免疫功能增强【答案】C【解析】【分析】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免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详解】A、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不是由B细胞分泌合成的,A错误;B、IgE是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B错误;C、过敏反应患者会产生IgE,即过敏原侵入机体后会引发IgE的产生,从而导致过敏反应,故可利用IgE的测定来筛查过敏原,C正确;D、胸腺受损,会影响T细胞的成熟,T细胞会参与体液免疫,可能会导致抗体的分泌量减少,免疫功能下降,D错误。故选C。14.种群存活力分析是一种了解种群灭绝机制的方法,该方法通常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某小组用这种方法对某地大熊猫的种群存活力进行了分析,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注:环境阻力是指生存空间、食物的限制、天敌的捕食等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A.环境阻力中包含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B.环境阻力越大,大熊猫初始种群规模越小,灭绝的概率越低C.环境阻力为0、初始种群规模为80只时,种群可能呈“J”形增长D.环境阻力为0.02、初始种群规模为160只时,种群可维持存活【答案】B【解析】【分析】由图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初始种群规模和环境阻力的大小,因变量为灭绝概率,随着初始种群规模的增大,种群灭绝概率越来越小。【详解】A、题干信息:环境阻力是指生存空间、食物的限制、天敌的捕食等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环境阻力中包含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A正确;B、分析题图可知,环境阻力越大,大熊猫初始种群规模越小,灭绝的概率越高,B错误;C、题图可知,环境阻力为0时,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初始种群规模小于40只,则初始种群规模为80只时,该种群可以存活,又环境阻力为0,该种群可能呈“J”形增长,C正确;D、题图可知,环境阻力为0.02时,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初始种群规模为140只,故初始种群规模为160只时,种群可维持存活,D正确。故选B。15.通常情况下,动物会对道路车辆趋于回避。布氏田鼠是草原主要害鼠,喜栖于植被低矮稀疏的环境。为研究道路和放牧对布氏田鼠种群动态的影响,研究人员在放牧草场和禁牧草场内分别选择宽6m的道路,在与道路平行的方向上,由近及远各设置4组样地,调查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布氏田鼠出没较多的区域设置样方会使调查结果更准确B.距离道路越近的样地,布氏田鼠的天敌可能越少C.放牧不利于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的增加D.与道路的距离、食物、气温等因素是影响布氏田鼠种群的密度制约因素【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具有的数量特征是指种群具有一定的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种群数量变化受到环境及其他物种的影响。【详解】A、设置样方要随机,不能加入主观意识,不然会增大误差,A错误;B、图中数据显示,距离道路越近,布氏田鼠种群密度越高。而题中说“通常情况下,动物对道路、车辆趋向于回避。”所以在道路附近,田鼠的天敌数量较少,被捕食的概率低,从而使种群密度增大,B正确;C、由图可知,放牧草场不论与道路的距离多少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均大于禁牧草场,放牧利于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的增加,C错误;D、气温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故选B。16.皮肤上的痒觉感受器能将组胺刺激引发的信号经感觉神经元传入脊髓,通过脊髓的整合上传至大脑皮层产生痒觉,并引起抓挠行为。为研究机体内PTEN蛋白和TRPV1蛋白在上述过程中的作用,科研人员用组胺分别刺激正常小鼠、PTEN基因敲除小鼠和PTEN+TRPVI基因双敲除小鼠的皮肤,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小鼠产生抓挠行为需要效应器的参与B.组胺刺激导致小鼠产生痒觉不属于非条件反射C.PTEN蛋白可降低机体对外源致痒剂的敏感性D.使用TRPV1蛋白抑制剂可加强过敏导致的瘙痒【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与正常小鼠相比,PTEN基因敲除小鼠30分钟内的抓挠次数明显增多,说明PTEN基因敲除后机体对外源致痒剂的敏感性增强,PTEN蛋白具有降低机体对外源致痒剂的敏感性的作用;与正常小鼠相比,PTEN+TRPV1基因双敲除小鼠30分钟内抓挠次数不明显,说明TRPV1蛋白对痒觉有增强作用。【详解】A、小鼠产生抓挠行为需要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大脑皮层-传出神经-效应器的共同参与,A正确;B、机体在大脑皮层产生痒觉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B正确;C、正常小鼠相比,PTEN基因敲除小鼠30分钟内的抓挠次数明显增多,说明PTEN基因敲除后机体对外源致痒剂的敏感性增强,PTEN蛋白具有降低机体对外源致痒剂的敏感性的作用,C正确;D、与正常小鼠相比,PTEN+TRPV1基因双敲除小鼠30分钟内抓挠次数不明显,说明TRPV1蛋白对痒觉有增强作用,因而使用TRPV1蛋白抑制剂可舒缓过敏导致的瘙痒,D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共60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7.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多数研究认为该病主要是由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导致得神经元损伤所致。图1表示正常神经元和突触的结构。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ABCD,神经冲动从图中C点传至D点的速度远比从A点传至B点的慢,其原因是____________。(2)AD患者脑部因Tau蛋白过度磷酸化而出现神经纤维缠结这一异常细胞状态,导致兴奋的传导受阻。若缠结点在图2中的d点,则在图2中的箭头处进行刺激,在___________点(选填“a”“b”“c”)可检测到电位变化。(3)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___________结合并起作用后,会立即被乙酰胆碱酯酶催化水解。有机磷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发生有机磷中毒后,突触后神经元状态表现为___________。(4)某研究团队发现AD的形成与肠道菌群失衡引起苯丙氨酸和亮氨酸吸收增加,从而形成Aβ沉积有关。基于上述研究,提出治疗人类AD的一个思路:___________。【答案】(1)兴奋从C点传到D点需要经过突触,兴奋在突触处需要通过化学物质进行传递(或CD间突触的化学传递过程比AC间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传导过程慢)(2)a、b(3)①.相应受体②.持续兴奋(4)向患者体内注射抗Aβ的抗体;患者应尽量不食用含苯丙氨酸和亮氨酸的食物,以减轻AD症状;通过药物重塑肠道菌群平衡【解析】【分析】根据题图分析可知:A表示细胞体、B表示轴突、C表示突触前膜,表示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上的点。AD病人的神经细胞外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后,会损伤周围的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和线粒体膜,导致神经细胞受损,不能正常传导兴奋而发病。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小问1详解】由于兴奋从C点传到D点需要经过突触,兴奋在突触处需要通过化学物质进行传递(或CD间突触的化学传递过程比AC间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传导过程慢),所以神经冲动从图中C点传至D点的速度远比从A点传至B点的慢。【小问2详解】若缠结点在图中d点,则兴奋不能由d传到c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所以在图中箭头处进行刺激,兴奋能传到的地方有a点和b点,故能够检测到电位变化的是a点和b点。【小问3详解】乙酰胆碱为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会立即被乙酰胆碱酯酶催化水解,有机磷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不能被及时降解而持续作用与突触后膜,突触后神经元会持续兴奋。【小问4详解】根据题意,AD的形成与肠道菌群失衡引起苯丙氨酸和亮氨酸吸收增加,从而形成Aβ沉积有关,可通过向患者体内注射抗Aβ的抗体;患者应尽量不食用含苯丙氨酸和亮氨酸的食物,以减轻AD症状;通过药物重塑肠道菌群平衡等方法进行治疗。18.某研究团队经过大量实验研究,探明了野生型拟南芥中乙烯的作用途径,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乙烯的合成部位是________,其主要作用有______(答出1点)。(2)无乙烯作用时,酶T具有较高活性,会促进E蛋白磷酸化。当乙烯与________结合时,会_______(填“抑制”或“提高”)酶T的活性,使E蛋白被剪切,剪切产物进入______(填场所)中调节相关基因表达,从而出现相应生理反应。(3)R蛋白的作用是_________和_______。酶T活性丧失的植株,其果实成熟时间相对会______(填“提前”或“延迟”)。【答案】(1)①.植物体各个部位②.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开花;促进叶、花、果实脱落(2)①.R蛋白②.抑制③.细胞核(3)①.识别并结合乙烯②.调节酶T活性③.提前【解析】【分析】在植物个体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的控制,也对基因的程序性表达具有调节作用。【小问1详解】植物体各个部位均可合成乙烯,其作用主要有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开花;促进叶、花、果实脱落等。【小问2详解】根据题图可知,在有乙烯条件下,乙烯与R蛋白结合后,酶T活性受到抑制,不能催化E蛋白磷酸化,导致E蛋白被剪切,剪切产物进入细胞核中调节相关基因表达,从而出现相应生理反应。【小问3详解】据图分析可知,R蛋白具有两个功能:识别并结合乙烯、调节酶T活性。酶T活性丧失的植株,导致E蛋白被剪切,剪切产物进入细胞核中调节相关基因表达,果实成熟时间相对会提前。19.人体在寒冷和饥饿的环境条件下,部分生命活动调节的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分析,激素C是_________。激素D分泌增多,对肝脏细胞的生理作用主要是______。寒冷刺激后,皮肤血管________,散热减少。(2)现有甲、乙两只小鼠,因下丘脑或垂体发生病变,都表现为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为鉴别病变的部位是下丘脑还是垂体,进行以下实验:给两只小鼠注射适量的_____,分别测定注射前30min和注射后30min激素X的浓度,测定结果如表所示。激素X为______据表中结果可以推测,甲发生病变的部位是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组别激素X的浓度/(mU·L-1)注射前注射后健康鼠930甲229乙12【答案】(1)①.肾上腺素②.促进肝糖原的分解③.收缩(2)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促甲状腺激素③.下丘脑④.TRH是下丘脑分泌的,注射适量的TRH后,垂体分泌的TSH水平恢复,接近正常水平,表明垂体是正常的,因此病变部位是下丘脑【解析】【分析】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可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但是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就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这属于激素的反馈调节。【小问1详解】C是由肾上腺分泌的,并且能促进代谢活动,故C为肾上腺素,血糖浓度下降,下丘脑神经细胞支配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脏细胞,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使血糖升高。寒冷刺激后,机体增加产热,减少散热,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小问2详解】为鉴别病变的部位是下丘脑还是垂体,给两只小鼠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因为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会促进TSH(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甲状腺激素过量会抑制TSH(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而健康人注射该物质后,TSH(促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所以激素X是促甲状腺激素。甲在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升高,且接近健康鼠,TRH是下丘脑分泌的,注射适量的TRH后,垂体分泌的TSH水平恢复,接近正常水平,表明垂体是正常的,因此甲病变部位是下丘脑。20.研究人员为探讨不同放牧强度对草群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在某马场划出一个实验区,设置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处理区,用不同数量的马群(其他条件相同)放牧一段时间后,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处理区草群丰富度/种草群平均高度/cm草群密度/(株·m-2)不放牧区2214.1305.4轻度放牧区239.6324.8中度放牧区259.3329.1重度放牧区187.2254.5(1)研究人员采用样方法调查实验区内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_______法取样,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不能掺入主观因素。(2)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与不放牧区相比,中度放牧区草群的丰富度更_________(填“高”或“低”)。草群丰富度下降的处理区是________。(3)研究人员为调查该马场中生活的一种活动范围广的大型有害昆虫的种群特征,先后2次(间隔3天)对该昆虫种群展开调查,2次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若2次调查间隔期内,该昆虫种群遭遇了性引诱剂的诱杀,则会导致_______(答出1种种群数量特征)发生明显改变,上述种群数量特征可能通过影响_____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研究人员通过_____可以预测该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答案】(1)①.五点取样②.随机取样(2)①.高②.重度放牧区(3)①.性别比例②.出生率③.年龄结构【解析】【分析】分析表格:表为不同放牧强度对草群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随着放牧强度增加,草群高度不断减少,而草群丰富度和密度先升高后降低。【小问1详解】在调查植物等不活动或活动能力差的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样方法,在采样时,常采用五点取样法取样;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以免影响调查结果。【小问2详解】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与不放牧区相比,中度放牧区草群的丰富度更高,草群密度更大,故其再生能力更强;据表分析,重度放牧使得草群丰富度比不放牧低,故草群丰富度下降的处理区是重度放牧区。【小问3详解】分析题图可知,第2次调查中雄性比例明显减少,说明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主要为雄性害虫,使得性别比例发生明显改变;导致雌雄个体进行交配繁殖受到影响,从而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题图为该昆虫的年龄结构图,可用来预测该昆虫种群数量未来的变化趋势。21.研究生态位有助于人们认识群落中物种间及物种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