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_第1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_第2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_第3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_第4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能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有新鲜感的词句,主动积累这样的词句。

2.能说出“摇头晃脑、面红耳赤”等成语的结构特点。

3.能根据语义表达的需要,读出恰当的重音。

4.能根据兴趣小组的特点,使用有个性的词语为其取名字。

5.朗读、背诵古诗《所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有新鲜感的词句,主动积累这样的词句。

2.能说出“摇头晃脑、面红耳赤”等成语的结构特点。

3.能根据语义表达的需要,读出恰当的重音。

教具准备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I感受新鲜,积累词句

1.观察《语文园地》。(板书:语文园地)

师:《语文园地》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现了“交流平台”)

2.走进“交流平台”。

本单元的“交流平台”是让学生围绕读到的有新鲜感的词句展开交流。

【设计意图】三年级不仅加入了“单元导语”,关注篇章页的学习,《语文园

地》中还出现了“交流平台”,这能更好她帮助学生回顾语文要素,提升阅读能

力,培养学生的积累意识。

3.学习词句,交流分享。课件出示交流平台给出的两个句子,学习体会。

(1)读准句子,找准出处。第一句是《大青树下的小学》中的句子;第二

句选自课外,其中要读准“更夫”的“更”,该句与《花的学校》一样来自泰戈

尔的《新月集》。

(2)了解句子中有新鲜感的词语的意思。第二句中的“更夫”一词是指旧

时打更巡夜的人,每天夜里敲竹梆子或锣,告诉人们时间。

(3)交流发现。

①结合所学,说一说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特点,有趣在哪里,你是怎么理解的,

为什么觉得有新鲜感。

预设:第一句想象树枝、鸟儿、蝴蝶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样的写法特别新

鲜。第二句中“我”的想法很奇特,想做一名更夫去追逐影子。

②多种形式的读。

4.拓展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你还读到过哪些有新鲜感的词句?交流分享,

并把这些有趣的句子抄写在笔记本上,注意句子格式,开头空两格。

【设计意图】“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重在引导学生关注课内外阅读中有特

色的、自己感兴趣的词句,并培养其主动积累的意识,让他们逐渐养成主动积累

的习惯。

5.小结:课内外阅读中往往有一些很新鲜、很生动、很有趣的句子,看到这

样的句子,我们要多读几遍,并抄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积累下来,在今后的习

作中也可以尝试运用。(板书:新鲜、有趣的句子)

II读准字音,积累成语

1.学习“词句段运用”中的第一题,掌握所示成语的结构特点。

2.交流学习。

(1)出示成语,观察成语,读准字音。

自由练读,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爪、吊、赤、疾、燥”的读音。

(2)想一想成语的意思,运用多种形式读成语。

①一边做动作一边读成语。如做“摇头晃脑、张牙舞爪、手忙脚乱”的动作。

②想象成语描写的动作、神态、心情等,师生、生生合作读成语。如教师

读“面红”,学生读“耳赤”;男生读“提心”,女生读“吊胆”。

(3)交流分析:看看这些成语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指导梳理。(板书:成

语特点)

特点一:这些成语都含有身体部位名称,都和人有关。“摇头晃脑、张牙舞

爪、手忙脚乱、眼疾手快”描写人的动作;“披头散发、面红耳赤、口干舌燥”

描写人的外貌、状态;“提心吊胆”描写人的心理。

特点二:第一行成语的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意思相近;第二行成语的第二个

字和第四个字意思相近。每个成语都含有一对近义词。

(4)练一练,课件出示相关练习,巩固理解记忆这些词语。

(5)让学生拓展交流所知道的类似的成语,比如:心灵手巧、手舞足蹈。

【设计意图】通过表演读、合作读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在趣

味活动中发现这类成语的构词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和积累。引导学生拓展交流课

外积累的类似成语,也是提示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主动积累,丰富语言材料。

3.小结:通过学习积累成语,丰富自身知识库,感受成语的魅力。

m读好重音,朗读展示

1.学习“词句段运用”中的第二题,根据语义表达的需要,读出恰当的重音。

2.交流学习。

(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句子。

①自由朗读句子,指名读,师生评议。

②交流读好句子的方法。比如:一边读一边想象句子描写的画面;关注句子

中的一些词语,注意停顿。

(2)说一说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想一想怎样才能读出感情。(板书:句子

重读)

指名朗读,标出需要重读的词语。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

打也值得。”

(3)自由练读,分小组比赛读,代表展示读。

【设计意图】读好重音是十分重要的朗读技巧。学生能结合对句子的理解,

根据语义表达的需要,学习读好句子重音的方法。

3.运用学到的方法,展示课内外阅读中相关句子的朗读。

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中的1、2

题,进一步掌握了体会有新鲜感词句的方法,掌握了抓住成语结构的方法,学会

了分类积累成语。另外,我们还了解了读好重音的方法。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根据兴趣小组的特点,使用有个性的词语为其取名字。

2.朗读、背诵古诗《所见》。

教具准备

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I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认读成语:复习上节课学习的8个成语。

2.交流积累:组织学生猜读成语•,让一个人上台演绎自己积累的成语•,其他

的同学猜一猜。分享自己课外阅读时摘抄的有新鲜感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出

来。

3.导入新课:我们还了解了在朗读时,要读好停顿和重音。这节课让我们接

着学习吧!

II观察交流,积累运用

1.学习“词句段运用”中的第三题。

2.交流学习,教师引导。

(1)课件出示5个兴趣小组的名字及标识。自由朗读。同桌交流:结合兴

趣小组的标识,观察这些兴趣小组的名字有什么特点。

(2)根据泡泡中的提示,指导学生反馈交流。

预设1:组名能直接体现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比如''篮球”“剪纸”等。

预设2:有的组名中加入了能体现该兴趣小组个性特点的词语,比如“侠”

“巧手”“维鹏”“探索者”。

3.根据兴趣小组的特点,运用以往的积累,试着取名字。(板书:给兴趣小

组取名)

(1)指导学生学习范例中的取名方法。

(2)小组讨论交流,尝试取名。先想一想要成立什么兴趣小组(1〜2个),

再结合活动内容,取一个有特点的名字。可以恰当运用积累的有新鲜感的词语,

让名字更吸引人。

(3)组织全班交流评比,评选出“最佳创意奖”。

①小组展示给兴趣小组取的名字,说说这样取名的原因。

②学生发表意见,说说自己被哪个兴趣小组的名字吸引了,想要积极报名参

加。

③根据所取的名字和对其的介绍,以及吸引程度,评选“最佳创意奖”。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模仿范例,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锻炼了学生灵

活运用积累的词语的能力,体现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增强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

的意识。

4.小结:所取兴趣小组的名字是我们积累能力的体现,既要体现兴趣小组的

特点,又要展现其个性。

III品味古诗,想象画面

1.请学生们观察古诗插图,描述看到的画面。(板书:《所见》)

2.出示古诗:借助拼音,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指导学生读准“牧、振、

檄”。

3.在这首古诗中,哪些字词让你有新鲜感?(林槌、欲、立)

4.理解字词,读好诗句。

(1)借助插图推测“林械”的意思,再说说“振林撷”的意思,读好诗句

的停顿:歌声/振林搬。

(2)联系上下句推测“欲”“立”的意思,再说说“意欲”“闭口立”的意

思,读好诗句的停顿: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3)学生自由读古诗,同桌比赛读,指名读。

5.想象画面,了解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

诗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噫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牧童)想要捕捉树上

鸣叫的知了,就忽然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6.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想象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L新鲜、有趣的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