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学(选择性考试)试卷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2023年4月10日,在广东省调研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湛江共有26种红树植物,其中金牛岛就拥有10种,是该市红树林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地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负反馈调节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基础B.金牛岛分布的10种红树植物组成了一个群落C.红树林面积缩小不会影响其栖息的水鸟丰富度D.红树林的固碳功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答案〗A〖祥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实用意义的、观赏及旅游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间接价值是指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潜在价值是指不太清楚的价值。【详析】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因此也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基础,A正确;B、金牛岛分布的10种红树植物没有包括该地的所有生物,所以不是一个群落,B错误;C、红树林为水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地,因此,红树林面积缩小会影响其栖息的水鸟丰富度,C错误;D、红树林的固碳功能体现的是其生态价值,因而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故选A。2.人体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A.肠腔内的消化液 B.突触间隙的液体C.肺泡腔内的CO2 D.膀胱中的尿液〖答案〗B〖祥解〗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不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可能不同。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详析】A、肠腔内的消化液和外界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B、突触间隙的液体属于组织液,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正确;C、肺泡腔内的气体和外界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D、膀胱中的尿液和外界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故选B。3.血浆中的总蛋白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等,绝大部分由肝细胞合成,其中白蛋白是三种蛋白质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等质量的三种蛋白中,白蛋白对血浆渗透压的影响是最小的B.如果白蛋白较多地进入组织液,则会引起组织液含水量下降C.血浆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肝功能受损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D.正常情况下,血浆与组织液的主要差别是后者蛋白质的含量较高〖答案〗C〖祥解〗影响血浆渗透压的因素主要是蛋白质和无机盐,影响组织液渗透压的因素主要是钠离子和氯离子。【详析】A、白蛋白是三种蛋白质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则等质量的三种蛋白中,白蛋白对血浆渗透压的影响是最大的,A错误;B、如果白蛋白较多地进入组织液,导致其渗透压增大,则会引起组织液含水量上升,B错误;C、血浆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肝功能受损,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导致组织水肿,C正确;D、正常情况下,与组织液和淋巴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错误。故选C。4.在2023年的杭州亚运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运动员的激烈比赛过程中,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运动员体内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以维持体温恒定B.肌肉细胞产生大量乳酸使血浆pH明显下降C.体内的肾上腺和甲状腺活动加强促进细胞代谢D.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保持不变〖答案〗C〖祥解〗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析】A、运动员在比赛中,身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以维持体温的恒定,A错误;B、比赛时肌肉细胞通过无氧呼吸补充能量,同时产生大量乳酸,但由于有缓冲物质存在,血浆pH无明显变化,B错误;C、体内的肾上腺可以释放肾上腺素和甲状腺释放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C正确;D、运动员体内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不变,D错误。故选C。5.某学习小组分别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清水组和缓冲液组起对照作用B.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C.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D.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答案〗D〖祥解〗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做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实验设计时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要注意无关变量应该相同且适宜。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详析】A、本实验探究的是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所以血浆组为实验组,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为对照组,其中清水组属于空白对照,缓冲液组属于条件准对照,A正确;B、加入HCl后,清水组的pH应该降低,所以图中清水组的结果不合理,B正确;C、从坐标曲线可以看出,当加入的HCl达到一定量后,无论是血浆组还是缓冲液组,都不能继续维持pH的相对稳定,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C正确;D、据图可知,缓冲液组的曲线比血浆组先下降,说明血浆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缓冲液组,D错误。故选D。6.下列关于动物细胞物质交换的叙述,错误的是()A.单细胞动物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B.骨骼肌细胞通过细胞膜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C.高等动物细胞内液对内环境的物质组成没有影响D.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物质交换的必要条件〖答案〗C〖祥解〗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人体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内环境是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详析】A、单细胞动物是单个细胞构成的生命体,即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A正确;B、骨骼肌细胞的细胞膜是细胞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道,B正确;C、高等动物细胞内液产生的代谢废物对内环境的物质组成有影响,C错误;D、保持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物质交换的必要条件,D正确。故选C。7.稳态失衡是机体病理生理变化之一。下列恢复机体稳态的方法错误的是()A.脑组织水肿患者可使用提高血浆渗透压的药物B.急性腹泻患者可输注含特定无机盐的生理盐水C.长期进食障碍患者需要输注葡萄糖和生理盐水D.炎症患者可输注蒸馏水配制的水溶性消炎药物〖答案〗D〖祥解〗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为维持机体正常的渗透压,应输入与机体等渗的溶液。【详析】A、脑组织水肿的原因是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使用提高血浆渗透压的药物,可使组织液中的水流向血浆,减轻症状,A正确;B、人在急性腹泻时会失去大量水分和无机盐,故应注射含特定无机盐的生理盐水,维持渗透压平衡,B正确;C、长期进食障碍患者可输注葡萄糖,为机体提供能量;输入生理盐水可维持细胞的正常渗透压,C正确;D、炎症患者若输注蒸馏水配制的水溶性药物,会使细胞渗透吸水,可能导致细胞吸水涨破,D错误。故选D。8.人视网膜上含有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对光照十分敏感,极弱的光照就能使视杆细胞产生作用,视锥细胞只有在光照充足的情况下才发挥作用并能将物体色彩的信息传递至大脑,大脑会解读这些从视网膜中传送过来的信号,并形成视觉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光照充足时视杆细胞的膜电位由兴奋状态变成静息状态B.做题时感受器将动作电位通过视神经传递至大脑皮层的V区C.视锥细胞将物体色彩的信息传递至大脑形成视觉图像的过程属于反射D.视杆细胞受损的个体在夜间或较暗环境下视力不会受到影响〖答案〗B〖祥解〗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详析】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视杆细胞对光照十分敏感,光照充足时视杆细胞的膜电位由静息状态变成兴奋状态,A错误;B、V区表示视觉性语言中枢;做题时,感受器可将动作电位通过视神经传递至大脑皮层的V区,B正确;C、视锥细胞将物体色彩的信息传递至大脑形成视觉图像的过程,并没有产生一定的效应,反射弧不完整,不属于反射,C错误;D、视锥细胞只有在光照充足的情况下才发挥作用,因此当视杆细胞受损时,个体在暗环境下或夜间视力变差,D错误。故选B。9.实验室小鼠只有在亮灯后触碰杠杆,才能得到食物。经过反复训练,灯光会促使小鼠主动触碰杠杆。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经过反复训练可能促进了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联系B.小鼠触碰杠杆获取食物的行为不能遗传给下一代C.灯光促使小鼠主动触碰杠杆的现象是条件反射D.灯光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小鼠触碰杠杆〖答案〗D〖祥解〗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详析】A、经过反复训练,灯光会促使小鼠主动触碰杠杆,形成了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故反复训练可能促进了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联系,A正确;B、小鼠触碰杠杆获取食物的行为没有改变遗传物质,不可以遗传给下一代,B正确;C、灯光促使小鼠主动触碰杠杆的现象是经学习后获得的,属于条件反射,C正确;D、灯光直接刺激感受器引起小鼠触碰杠杆,D错误。故选D。10.下图表示运动神经元和抑制性神经元共同支配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过度兴奋的过程。某药物能阻止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注:“+”表示兴奋,“-”表示抑制。A.刺激图中a处,在b、c处都能检测到动作电位B.运动神经元与肌肉细胞之间依赖神经递质传递信息C.抑制性神经元d可能会降低运动神经元b的兴奋性D.人服用该药物后会出现肌肉收缩时间缩短的现象〖答案〗D〖祥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详析】A、刺激a处后产生神经冲动,沿着神经纤维传至b、c处,所以在b、c处都能检测到动作电位,A正确;B、神经冲动经突触传递给神经元胞体,再传递到肌肉细胞,突触内通过神经递质传递信息,所以运动神经元与肌肉细胞之间依赖神经递质传递信息,B正确;C、从图中可以看出,抑制性神经元对运动神经元是起抑制作用的,所以抑制性神经递质可能会降低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C正确;D、该药物能阻止抑制性神经递质释放,人服用该药物后,可能会出现肌肉收缩时间延长的现象,D错误。故选D。11.5-羟色胺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神经递质,研究人员利用基因敲除方法得到中枢神经系统中5-羟色胺缺乏的试验小鼠。在焦虑和恐惧行为学测试中,试验小鼠的焦虑水平低于对照小鼠。在恐惧记忆测试中,试验小鼠的恐惧记忆不仅更强而且长时间保持。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突触前膜兴奋能够促进5-羟色胺的释放B.对照组小鼠能够正常产生5-羟色胺C.5-羟色胺含量上升可导致焦虑加强D.恐惧记忆的产生是由5-羟色胺过多引起〖答案〗D〖祥解〗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的实验组为中枢神经系统中5-羟色胺缺乏的小鼠,实验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故对照组为正常小鼠。【详析】A、突触前膜兴奋时,当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时,可而引起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能促进5-羟色胺释放,A正确;B、实验组小鼠为5-羟色胺缺乏的小鼠,对照组为正常小鼠,能够正常产生5-羟色胺,B正确;C、实验组小鼠缺乏5-羟色胺,对照组小鼠5-羟色胺正常,由题意“在焦虑和恐惧行为学测试中,试验小鼠的焦虑水平低于对照小鼠”可知,5-羟色胺含量上升可导致焦虑加强,C正确;D、结合题意可知,实验组小鼠缺乏5-羟色胺,在恐惧记忆测试中,试验小鼠的恐惧记忆不仅更强而且长时间保持,说明正常组小鼠也有恐惧记忆,故不能得出恐惧记忆的产生是由5-羟色胺过多引起的结论,D错误。故选D。12.科学家从羊脑中提取到某种激素,注射到幼龄大鼠体内,其体重增长比未注射的幼龄大鼠更快。若向幼龄大鼠饲喂该激素,则无上述效果。推测这种激素是()A.甲状腺激素 B.生长素 C.性激素 D.生长激素〖答案〗D〖祥解〗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在体内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对机体生理过程起调节作用的物质称为激素。【详析】科学家从羊脑中提取到某种激素,注射到幼龄大鼠体内,其体重增长比未注射的幼龄大鼠更快。若向幼龄大鼠饲喂该激素,则无上述效果,说明该激素的本质是蛋白质,可以被消化酶分解,不能发挥作用,同时促进动物生长,所以该激素是生长激素。故选D。13.γ-氨基丁酸(GABA)是一种抑制性的神经递质,具有促进睡眠等功能,发挥作用后可被GABA氨基转移酶降解。体外实验研究发现,GABA持续作用于胰岛A细胞,可诱导其转化为胰岛B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胰岛A细胞转化为胰岛B细胞时,细胞遗传物质发生改变B.γ-氨基丁酸可用于治疗因胰岛B细胞大量损伤的糖尿病患者C.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导致Na+大量内流D.可通过提高GABA氨基转移酶的活性有效改善人体的睡眠质量〖答案〗B〖祥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详析】A、胰岛A细胞转化为胰岛B细胞的过程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该过程中细胞的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A错误;B、分析题意可知,γ-氨基丁酸持续作用于胰岛A细胞,可诱导其转化为胰岛B细胞,故γ-氨基丁酸可用于治疗因胰岛B细胞大量损伤的糖尿病患者,B正确;C、据题分析,γ-氨基丁酸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能引起阴离子内流或钾离子外流,加强静息电位,C错误;D、GABA具有促进睡眠等功能,而GABA氨基转移酶能降解GABA,故提高GABA氨基转移酶的活性不利于改善人体睡眠质量,D错误。故选B。14.甲、乙两人均表现为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为了确定病变部位是垂体还是下丘脑,分别给两人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测定二人注射前后的促甲状腺激素浓度,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组别促甲状腺激素浓度/(mU•L-1)注射前30min注射后30min健康人930甲229乙12A.甲的垂体病变,乙的下丘脑病变B.健康人在这个检测中起到对照作用C.口服甲状腺激素可缓解两人的症状D.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之间存在分级调节〖答案〗A〖祥解〗下丘脑分泌的TRH可以促进垂体分泌TSH,垂体分泌的TSH可影响甲状腺的正常生长和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浓度时,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详析】A、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控,甲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恢复正常,说明甲个体发生病变的部位是下丘脑,垂体正常,乙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基本不变,说明乙个体发生病变的部位是垂体,下丘脑正常,A错误;B、健康人不存在病变部位,在这个检测中起到对照作用,B正确;C、甲、乙两人均表现为甲状腺激素(TH)水平低下,TH化学本质为氨基酸衍生物,甲、乙两人可口服甲状腺激素可缓解相应症状,C正确;D、下丘脑分泌的TRH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分泌TSH,TSH促进甲状腺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可见下丘脑通过垂体控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D正确故选A。

15.下图为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的作用示意图,字母与物质对应错误的是()A.A-神经递质 B.B-抗利尿激素C.C-TRH D.D-甲状腺激素〖答案〗C〖祥解〗神经细胞可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内分泌腺细胞可分泌激素,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甲状腺可分泌甲状腺激素【详析】A、传入神经释放的信息分子A为神经递质,可作用于下丘脑,A正确;B、内分泌腺分泌的信息分子B为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B正确;CD、内分泌腺分泌的信息分子C为垂体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TSH),可促进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故信息分子D为甲状腺激素,C错误,D正确。故选C。16.低钠血症是最常见的一种水盐平衡失调疾病。患者血液中钠离子浓度小于135mmol/L,表现为恶心、嗜睡、多尿等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血钠含量低会导致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减少B.大量出汗后一次性饮水过多易引发低钠血症C.低钠血症患者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含量比正常人低D.静脉滴注适宜浓度氯化钠溶液对低钠血症进行治疗〖答案〗A〖祥解〗低钠血症患者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合成分泌减少,尿量增加,体内盐皮质激素醛固酮分泌增多,促进肾脏对钠离子的重吸收,低钠血症患者可通过静脉滴注适宜浓度氯化钠溶液进行治疗。【详析】A、低钠血症患者会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A错误;B、大量出汗后,由于体内盐分因大量排汗而消耗较多,此时,大量喝水并不能补充盐分,反而会使血液的渗透压降低,破坏体内水盐代谢平衡,易引发低钠血症,B正确;C、低钠血症患者多尿,则患者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含量比正常人低,对水的重吸收较少,C正确;D、静脉滴注适宜浓度氯化钠溶液,补充细胞外液中的钠离子,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促使细胞内水分渗透出来,达到对低钠血症进行治疗的效果,D正确。故选A。17.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调节,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A.神经系统可以通过神经递质影响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B.内分泌系统可以通过激素影响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C.免疫系统可以通过细胞因子影响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D.三个系统释放的信号分子均可作用于全身所有的细胞〖答案〗D〖祥解〗激素作为信息分子,不起催化作用,也不提供能量,具有调节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神经递质作为信息分子在神经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胞因子作为信息分子,在免疫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详析】A、神经递质作为信息分子在神经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神经系统可以通过神经递质影响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A正确;B、内分泌系统能产生激素调节生命活动,激素也能影响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B正确;C、细胞因子作为信息分子,在免疫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细胞因子可影响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C正确;D、神经递质需要与特定的受体分子结合,激素作用于特定的细胞,细胞因子作用与特定的细胞(B淋巴细胞等),D错误。故选D。18.免疫活性物质是指体内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抗原是一类蛋白质类的免疫活性物质B.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C.细胞免疫过程没有免疫活性物质参与D.免疫活性物质也可以在非特异免疫中发挥作用〖答案〗D〖祥解〗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详析】A、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做抗原,抗原并不一定是蛋白质,也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B、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B错误;C、免疫活性物质既可以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也可在细胞免疫中发挥作用,如细胞因子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也可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C错误;D、免疫活性物质,比如溶菌酶,可以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D正确。故选D。19.鸡尾部的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感染雏鸡后,可导致法氏囊严重萎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法氏囊是鸡的免疫器官B.传染性法氏囊病可能导致雏鸡出现免疫功能衰退C.将孵出当日的雏鸡摘除法氏囊后,会影响该雏鸡B淋巴细胞的产生D.雏鸡感染IBDV发病后,注射IBDV灭活疫苗能阻止其法氏囊萎缩〖答案〗D〖祥解〗1、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免疫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2、体液免疫过程为: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详析】A、根据题干信息“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可推知法氏囊相当于人体的骨髓造血组织,是B淋巴细胞产生和分化的部位,所以是鸡的免疫器官,A正确;B、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感染雏鸡后,可导致法氏囊严重萎缩,进而影响B淋巴细胞的产生,B淋巴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所以会导致体液免疫功能衰退,B正确;C、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孵出当日摘除,会导致雏鸡B淋巴细胞的产生减少,C正确;D、IBDV灭活疫苗相当于抗原,应在感染前注射,用于免疫预防,发病后再使用不会阻止其法氏囊萎缩,D错误。故选D。20.肠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构成了肠道机械屏障。肠道上皮内的淋巴细胞和Peyers淋巴结等构成肠道黏膜免疫系统,能够抵制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入侵。研究发现,射线会使肠道黏膜受损,黏膜分泌的免疫球蛋白(sIgA)含量下降,肠源性感染严重。用白细胞介素-4(IL-4)治疗后,sIgA含量明显升高,免疫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肠道机械屏障是阻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B.产生sIgA的浆细胞只能由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C.射线可能导致了黏膜内T淋巴细胞的数量减少或功能障碍D.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清除病原体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答案〗B〖祥解〗人体有三道防线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因而具有特异性,叫作特异性免疫。这三道防线是统一的整体,它们共同实现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三大基本功能。【详析】A、肠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构成了肠道机械屏障,是阻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A正确;B、产生sIgA的浆细胞还可以由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而来,B错误;C、射线会使肠道黏膜受损,肠道上皮内的淋巴细胞和Peyers淋巴结等构成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因此射线可能导致了黏膜内T淋巴细胞的数量减少或功能障碍,C正确;D、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D正确。故选B。21.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影响”由吲哚乙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B.该“影响”是胚芽鞘尖端接受单侧光刺激后产生的C.该“影响”可以从尖端传递到伸长区与光照无关D.该“影响”是一种对植物生长只有促进作用的物质〖答案〗C〖祥解〗生长素的发现实验科学家实验过程实验结论及分析达尔文①胚芽鞘+单侧光→向光生长②去尖端+单侧光→不生长,不弯曲③用锡箔罩住尖端+单侧光→生长,不弯曲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对下部产生影响,出现向光弯曲詹森切去胚芽鞘尖端+单侧光→不弯曲胚芽鞘尖端下部放琼脂片+单侧光→弯曲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拜尔切去胚芽鞘尖端,移至一侧,置于黑暗中培养,胚芽鞘向放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尖端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温特①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某一侧②空白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某一侧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生长郭葛从人尿中分离出能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生长素的化学成分是吲哚乙酸【详析】A、该“影响”是生长素,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A错误;B、该“影响”是生长素,由胚芽鞘尖端产生,与是否有光照无关,B错误;C、该“影响”是生长素,可以从尖端传递到伸长区,与光照无关,C正确;D、该“影响”是生长素,生长素浓度过高会抑制生长,D错误。故选C。22.某研究小组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分别处理玉米矮生突变体A和矮生突变体B,结果发现矮生突变体A能生长到正常玉米的高度,但矮生突变体B不能长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可促进种子萌发、抑制细胞的分化B.赤霉素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后会立即被灭活C.矮生突变体A矮生的原因与其合成赤霉素的能力有关D.矮生突变体B矮生的原因与其合成赤霉素的能力无关〖答案〗A〖祥解〗根据题意可知,施加赤霉素处理后,玉米矮生突变体A能生长到正常玉米的高度,说明突变体A是赤霉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施加赤霉素处理后,玉米矮生突变体B没有任何改变,说明突变体B是激素不敏感型。【详析】A、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可促进种子萌发、促进细胞的分化,A错误;B、赤霉素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后会立即被灭活,以避免赤霉素持续性作用,B正确;CD、依据题意可知,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分别处理玉米矮生突变体A和矮生突变体B,结果发现矮生突变体A能生长到正常玉米的高度,但矮生突变体B不能长高,说明矮生突变体A矮生的原因与合成赤霉素的能力有关,矮生突变体B对赤霉素不敏感,与合成赤霉素的能力无关,CD正确。故选A。23.科研人员探究了植物激素茉莉酸(JA)和乙烯在水稻抵抗盐胁迫中的相互作用机制。盐胁迫条件下,研究者分组处理萌发的水稻种子,对照组和各实验组均加入等量等浓度的NaCl溶液,结果如下表。下列推论错误的是()组别对照组乙烯组乙烯+JA合成抑制剂组JA组JA+乙烯合成抑制剂组胚根长度(cm)9.04.89.04.84.9A.乙烯对胚根生长的抑制可由JA合成抑制剂处理恢复B.乙烯合成抑制剂对JA导致的胚根生长抑制几乎无影响C.JA通过促进乙烯的合成间接抑制胚根生长D.乙烯通过促进JA的合成间接抑制胚根生长〖答案〗C〖祥解〗几种植物激素旳作用:1、生长素:①细胞水平:促进细胞伸长,诱导细胞分化;②器官水平:影响器官的生长,发育,如促进侧根和不定根的发生,影响花、叶和果实的发育。2、赤霉素: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细胞分裂和分化;③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3、细胞分裂素:①促进细胞分裂;②促进芽的分化,侧枝发育和叶绿素的合成。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5、脱落酸: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气孔关闭;③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④维持种子休眠。【详析】A、乙烯+JA合成抑制剂组的胚根长度和对照组相同,乙烯对胚根生长的抑制可完全由JA合成抑制剂处理恢复,A正确;B、JA+乙烯合成抑制剂组的胚根长度和JA组接近,乙烯合成抑制剂对JA导致的胚根生长抑制几乎无影响,B正确;C、JA组的胚根长度和JA+乙烯合成抑制剂组接近,JA不是通过促进乙烯的合成间接抑制胚根生长的,C错误;D、乙烯组的胚根长度和JA组相同,乙烯+JA合成抑制剂组的胚根长度和对照组相同,乙烯是通过促进JA的合成间接抑制胚根生长的,D正确。故选C。24.某农场购买了一批生根粉准备用于某植物批量扦插,说明书没有注明该植物适宜的使用浓度,下列措施正确的是()A.用高浓度,以保证生根B.用低浓度,以降低污染C.任选一种浓度进行扦插D.用不同浓度进行预实验〖答案〗D〖祥解〗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有时需要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这样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详析】在不知生根粉使用浓度情况下,为达到最佳效果,应首先用不同浓度的生根粉溶液进行预实验,通过预实验确定有效浓度的大致范围,再在预实验的基础上确定其最适使用浓度,然后再配制相同浓度进行使用,ABC错误,D正确。故选D。25.梅花是短日照观赏植物,白天光照时间短于12—14小时才能开花,要适时修剪,让树木发出更多的侧枝,使树形圆润。研究表明,外源多胺能抑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光、温度等环境因素会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B.光敏色素是接受光信号的分子,是一类蛋白质C.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不需要消耗细胞释放的能量D.施用适宜浓度的外源多胺能减少梅花的修剪次数〖答案〗C〖祥解〗1、生长素主要是由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产生的,集中分布于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等处。2、生长素运输:(1)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向形态学下端;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在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2)横向运输:影响因素--单侧光、重力、离心力。【详析】A、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包括植物激素的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并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A正确;B、光敏色素是一类接受光信号的分子的蛋白质,受到光照射时,其分子结构会发生变化,B正确;C、生长素极性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能量,C错误;D、据信息可知,外源多胺能抑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则侧芽生长素浓度降低,促进侧芽发育,因而减少梅花的修剪次数,D正确。故选C。26.样线法是调查鸟类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该方法首先要划定几条样线,然后沿样线行走时,记录前方和样线两侧一定范围内的鸟类的数量,不记录调查者身后向前方飞行的鸟类。调查中使用的工具为双筒望远镜、单筒望远镜、测距仪等。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划定样线要优先考虑鸟类飞行、聚集较多的区域B.记录身后向前飞行的鸟类,有可能使调查结果偏大C.样线法的调查结果与调查者行走是否安静无关D.由于使用了望远镜,该调查方法的误差与鸟类的体型大小无关〖答案〗B〖祥解〗样线法与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均是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调查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操作,都是估算法,均需要考虑随机取样、减小误差,使结果接近真实值。【详析】A.调查种群密度要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所以划定样线要优先考虑鸟类飞行、聚集较多的区域会导致调查结果出现较大误差,A错误;B.调查时,记录前方和样线两侧一定范围内的鸟类的数量。身后向前飞行的鸟类已经进行计数,记录调查者身后向前方飞行的鸟类属于重复计数,有可能使调查结果偏大,B正确;C.调查者行走是否安静会影响到调查鸟类的活动,所以会影响样线法的调查结果,C错误;D.调查过程中需要根据鸟类体型的大小选择调查范围,所以该调查方法的误差与鸟类的体型大小有关,D错误;故选B。27.一块玉米田间的优势杂草主要是喜旱的狗尾草、藜等,改变灌溉模式实施膜下滴灌之后,一年生浅耕杂草阔叶草呈增多趋势成为主要的杂草种类,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实施膜下滴灌模式之后该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B.玉米植株高矮不一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C.影响狗尾草、藜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是生物因素D.一年内阔叶草种群数量保持稳定表明已达到K值〖答案〗A〖祥解〗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析】A、实施膜下滴灌之后该群落的优势物种发生了改变,发生了次生演替,A正确;B、该玉米田中的玉米植株是一个种群,并不是一个群落,因此玉米田中的玉米植株高矮不一没有体现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C、根据题干“一块玉米田间的优势杂草主要是喜旱的狗尾草、藜等,改变灌溉模式实施膜下滴灌之后,一年生浅耕杂草阔叶草呈增多趋势成为主要的杂草种类”,可知该生态系统中影响狗尾草、藜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人为因素,C错误;D、阔叶草不是一个物种,即不能称为一个种群,D错误。故选A。28.《本草纲目》中提到“川蜀桑多,时有生者”。“生者”指攀附在桑树上的一种植物,它的叶片可进行光合作用,水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需要从桑树获得,而“桑”会逐渐衰落干枯甚至死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生者”与“桑”的关系为寄生B.“生者”与“桑”的关系为互利共生C.“生者”离开“桑”也能独立生存D.“生者”与“桑”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一致〖答案〗A〖祥解〗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前面的学习中,你已经了解了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之间的竞争,也知晓了猞猁对雪兔的捕食,它们是不同类型的种间关系。种间关系主要有原始合作(互惠)、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和寄生等。【详析】A、由于“生者”的存在,“桑”会逐渐衰落干枯甚至死亡,生者从桑获取水和无机盐,二者属于寄生关系,A正确;B、互利共生是对双方都有利,“生者”与“桑”的关系中对桑不利,B错误;C、“生者”离开“桑”不能独立生存,需要寄生,但可能寄生于其他生物,C错误;D、“生者”与“桑”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生者对桑是有害的,D错误。故选A。29.同域共存是指不同种生物生存在同一区域,由于竞争关系而导致对环境的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下列现象不能用同域共存解释的是()A.淡水养殖业中鲢鱼主要吃浮游生物,青鱼喜食底部的螺蛳B.一块农田里,碟类和蜂类在白天活动,螟蛾在夜间取而代之C.质数蝉的幼虫在土中刺吸植物根部汁液,成虫吸食树干中的汁液D.不同温度喜好的两种蜥蜴,选择不同阳光照射度的灌木栖息〖答案〗C〖祥解〗同域共存是指一些生物生存在同一个区域,由于竞争关系而导致对环境的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详析】A、淡水养殖业中鲢鱼主要吃浮游生物,青鱼喜食底部的螺蛳,属于竞争关系,捕食的物种不同,属于同域共存,A符合题意;B、碟类和蜂类在白天活动,螟蛾在夜间取而代之,活动的时间不同,属于同域共存,B符合题意;C、质数蝉的幼虫在土中刺吸植物根部汁液,成虫吸食树干中的汁液,同一物种,不属于竞争关系,C不符合题意;D、不同温度喜好的两种蜥蜴,选择不同阳光照射度的灌木栖息,属于竞争关系,光照射度喜好不同,属于同域共存,D符合题意。故选C。30.下列有关陆地群落类型的叙述,错误的是()A.荒漠生物群落中的植物大多叶薄而宽,以适应缺水环境B.草原生物群落上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C.荒漠生物群落中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形式排泄含氮废物D森林生物群落中动植物种类繁多,很多动物善攀缘生活〖答案〗A〖祥解〗地球各地因气候、地形和其他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草原生物群落中的动物由于环境中缺少遮蔽物,因此经长期自然选择后大都具有挖洞和快速奔跑的特点,而森林生物中的动物大多不具有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荒漠生物群落降水少且不均匀,因此荒漠中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例如仙人掌和骆驼刺,动物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目、鸟类和蝗虫等,它们以独特的生存方式适应缺乏水分的环境。【详析】A、荒漠生物群落中的植物种类少,根系较发达、叶片大多呈针状、具有肥厚的肉质茎,以独特的方式适应缺水环境,A错误;B、草原生物群落中的动物由于环境中缺少遮蔽物,因此经长期自然选择后大都具有挖洞和快速奔跑的特点,B正确;C、荒漠生物群落中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形式排泄含氨废物,而不是产生需要更多水才能溶解的尿素,C正确;D、森林生物群落中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很多生物适应树栖生活,善于攀缘,D正确。故选A。31.梭梭树是一种固沙能力很强的灌木,阿拉善等地利用梭梭树治理沙漠化,在我国西北地区筑起一座绿色长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梭梭林治沙成功的案例,说明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B.沙漠变成绿洲减少了生态系统多样性,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C.土地沙漠化是群落演替的一种形式,不需要采取应对措施D.沙漠化治理中最好单独种植梭梭树,有利于避免种间竞争〖答案〗A〖祥解〗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1、群落内部因素(根本原因):(1)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动力。(2)种内和种间关系动态变化-催化剂。2、外界环境因素(重要条件):(1)自然因素:火灾、洪水、严寒等。(2)人类活动: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①利于群落演替的人类活动: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封山育林等。②不利于群落正常演替的活动:滥砍滥伐、滥捕滥猎、填湖造地等。【详析】A、阿拉善等地利用梭梭树治理沙漠化,在我国西北地区筑起一座绿色长廊,说明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A正确;B、沙漠变成绿洲增加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为多种生物的生存提供了更复杂的环境,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B错误;C、土地沙漠化是群落演替的一种形式,会降低生物多样性,需要采取应对措施,C错误;D、沙漠化治理中最好种植梭梭树和多种植物,以提高生物多样性,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故选A。32.自然界中雌性蚜虫能分泌性外激素。用以吸引雄性个体前来交配,但是这种激素也可以吸引蚜虫的天敌大草蛉。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雌性蚜虫分泌性外激素有利于其种群的繁衍B.雌性蚜虫分泌的性外激素具有传递信息的作用C.雌性蚜虫分泌的性外激素可以调节种间关系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诱杀害虫是化学防治〖答案〗D〖祥解〗生态系统信息的种类及作用:(1)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包括光、电、声波、磁、温度、湿度以及颜色等等;化学信息:如气味、性外激素等;行为信息:孔雀开屏等求偶炫耀行为。(2)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作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②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③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析】A、雌性蚜虫分泌性外激素通过引诱雄性个体来交配可以提高出生率,有利于种群的繁衍,A正确;B、雌性蚜虫分泌性外激素属于化学物质,是雌、雄蛾个体间具有传递信息的作用,B正确;C、雌性蚜虫能分泌性外激素来吸引异性,也可以招来天敌,可以调节种间关系,C正确;D、应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进行害虫的防治,属于生物防治,D错误。故选D。33.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大面积农田普遍采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在收割的同时可以将秸秆粉碎翻压还田。对这种做法的叙述不合理的是()A.实现了能量的循环利用B.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C.改良土壤结构和肥力D.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答案〗A〖祥解〗1、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等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的运动。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2、作物秸秆中富含有机物,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无机盐,有利于作物的生长。【详析】A、能量不能循环利用,A错误;B、在收割的同时可以将秸秆粉碎翻压还田,可以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B正确;C、在收割的同时可以将秸秆粉碎翻压还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增加,有利于土壤动物的生存,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土壤中无机盐含量增加,C正确;D、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增加,可以给微生物提供有机物来源,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D正确。故选A。34.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生态缸、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3个生态缸(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甲缸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分解者数量过少B.乙缸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C.丙缸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D.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缸不应放在黑暗中〖答案〗A〖祥解〗甲缸中小鱼过多,缸中水藻不能制造足够的氧气,小鱼会因缺氧致死;乙缸水藻丰富适当,氧气和有机物等完全可以自产自销,所以小鱼可以生活时间最长;丙缸黑暗中水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维持缸中生态平衡。【详析】A、甲缸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小鱼数量过多,种内竞争激烈,A错误;B、乙缸中动植物数量比例适中,所以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B正确;C、丙缸中的分解者是细菌和真菌,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C正确;D、若想维持稳定性,丙缸不应放在黑暗中,也应放在散射光下,补充能量,D正确。故选A。35.下图表示受刺激后,某时刻神经纤维上①~⑨连续9个位置的膜电位,已知静息电位为-70mV。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处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小于对Na+的通透性B.⑤处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C.测③处膜电位时,电表的电极在细胞膜同侧D.此时④处没有离子通过细胞膜进出神经元〖答案〗B〖祥解〗静息电位:膜电位变现为内负外正,形成机理是K+外流;动作电位:膜电位变现为内正外负,形成机理是Na+外流。物质运输方式均为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顺浓度梯度。【详析】A、①时细胞处于静息电位,对K+的通透性大于对Na+的通透性,A错误;B、⑤时细胞处于动作电位,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B正确;C、测③处膜电位时,电表的电极一个在细胞膜内,一个在膜外,C错误;D、此时④处正在形成动作电位,Na+大量内流,D错误。故选B。36.香烟中的尼古丁是一种能使人成瘾的物质,尼古丁作用于人体的POMC神经元,可引起食欲下降,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尼古丁与尼古丁受体结合后会改变POMC神经元膜两侧的电位B.尼古丁主要为POMC神经元跨膜运输Na+提供能量C.信号从POMC神经元传递至“饱腹感”神经元的过程中会有传递形式的变化D.尼古丁引起食欲下降的过程中尼古丁和神经递质均为信号分子〖答案〗B〖祥解〗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在神经元的轴突末赣处,有许多突触小泡。当轴突末赣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向突触前膜移动并与它融合,同时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关受体结合,形成递质-受体复合物,从而改变了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这样,信号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了另一个神经元。【详析】A、据图知,尼古丁没有结合尼古丁受体时,POMC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尼古丁与尼古丁受体结合,引起膜通透性改变,膜对Na+通透性增大,Na+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A正确;B、由题图可知,尼古丁主要改变了POMC神经元膜上尼古丁受体对Na+的通透性,Na+内流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尼古丁不能提供能量,B错误;C、兴奋在POMC神经元和“饱腹感”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经过突触,要借助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结合在后膜上的受体完成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正确;D、尼古丁引起食欲下降的过程中尼古丁和经递质都调节了靶细胞的生命活动,因此都是信号分子,D正确。故选B。37.科研人员为研究脾脏中某种免疫细胞(简称M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进行了如表所示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组别处理方式检测结果实验组用肺癌细胞抗原与M细胞混合培养后,分离出M细胞与胸腺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再分离出胸腺淋巴细胞与肺癌细胞混合培养部分淋巴细胞能杀伤肺癌细胞对照组未经处理的胸腺淋巴细胞与肺癌细胞混合培养淋巴细胞均不能杀伤肺癌细胞A.实验组中部分能够杀伤肺癌细胞的细胞可由T细胞增殖、分化而来B.若将对照组中未经处理的胸腺淋巴细胞用抗体处理将得到与实验组一样的结果C.M细胞最可能是抗原呈递细胞,它具有识别、摄取、处理、传递抗原的作用D.癌细胞被杀伤主要是通过细胞免疫,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答案〗B〖祥解〗根据检测结果,实验组中能杀伤肺癌细胞的淋巴细胞是细胞毒性T细胞,可由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而来,M细胞可能是抗原呈递细胞,它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详析】A、实验组中能杀伤肺癌细胞的淋巴细胞是细胞毒性T细胞,可由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而来,A正确;B、肺癌细胞可以刺激胸腺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出细胞毒性T细胞,而抗体不能,B错误;C、根据实验组的检测结果判断,M细胞可能是抗原呈递细胞,它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C正确;D、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癌细胞被杀伤主要是通过细胞免疫,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D正确。故选B。38.洞庭湖,原名“云梦”,古称“八百里洞庭”,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临近水系中某人工鱼塘部分能量流动如下表所示,其中X表示能量流动的去向之一,Y为能量值,能量单位为J·cm-2·a-1,肉食性动物均作为第三营养级,忽略粪便中所含的能量。下列选项错误的是()生物类型呼吸散失的能量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X传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同化人工投放的有机物的能量生产者44.05.095.020.00植食性动物9.51.511.0Y5.0肉食性动物6.30.56.50.711.0A.X是指生物体中未被利用的能量B.流经该人工鱼塘的总能量是180J·cm-2·a-1C.能量从植食性动物到肉食性动物的传递效率是17%D.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能治理富营养化〖答案〗C〖祥解〗题意分析,若忽略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则生物的摄入能量即同化能量,同化能量包括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和用于生物自身生长、繁殖、发育的能量,后者包括进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以及未被利用的能量。【详析】A、若忽略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则生物的摄入能量即同化能量,同化能量包括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进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以及未被利用的能量,则X是指生物体中未被利用的能量,A正确;B、流经该人工鱼塘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同化量)和人工投放的有机物的能量=44+5+95+20+5+11=180J·cm-2·a-1,B正确;C、该生态系统的植食性动物为第二营养级,其流入第三营养级能量Y=20+5-(9.5+1.5+11)=3J·cm-2·a-1,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为20+5=25J·cm-2·a-1,肉食性动物从植食性动物获取的同化量为6.3+0.5+6.5+0.7-11=3,因此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3/25=12%,C错误;D、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能够吸收水体中N、P等无机盐,故其能治理富营养化,D正确。故选C。39.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狗、猫等动物,人可因被患病动物咬伤而感染,若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极高。如下图所示是人体首次感染狂犬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对该病毒进行识别、摄取和处理B.②分泌的细胞因子使靶细胞裂解死亡C.⑤能够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D.⑥增殖、分化后产生抗体与该病毒结合〖答案〗A〖祥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特异性免疫发生的过程图解,其中①表示抗原呈递细胞;②表示T细胞;③表示B细胞;④表示细胞毒性T细胞;⑤表示记忆细胞;⑥表示浆细胞。【详析】A、①为抗原呈递细胞,其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是对该病毒进行识别、摄取和处理,A正确;B、若②为辅助性T细胞,能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B错误;C、⑤为记忆细胞,其中的记忆B细胞可以在二次免疫中能够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但是记忆T细胞不能产生浆细胞,C错误;D、⑥为浆细胞,可产生抗体与该病毒结合,没有增殖分化的能力,D错误。故选A。40.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甲、乙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中的碳交换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时期碳吸收量(kgC·a-1)碳释放量(kgC·a-1)甲1.20×10141.20×1014乙1.20×10141.26×1014A.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碳的释放主要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B.甲时期陆地碳吸收量等于碳释放量,说明此时海洋在调节大气碳含量中无作用C.乙时期大量植树造林可以使碳的吸收量和释放量趋于平衡,有利于碳循环D.如果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碳释放量远远大于碳吸收量,会引起温室效应〖答案〗B〖祥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具有全球性的特点,其中碳循环主要依靠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详析】A、生物群落主要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吸收非生物环境中的CO2,主要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释放CO2,A正确;B、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甲时期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等于碳释放量,但海洋对于调节大气中的碳含量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B错误;C、乙时期大量植树造林可增加碳吸收量,使碳的吸收量和释放量趋于平衡,有利于碳循环,C正确;D、碳释放量远远大于碳吸收量会导致大气中CO2增多,引起温室效应,D正确。故选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5个小题,共40分,除特别说明外,每空1分)41.花生具有“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现象,即花生开花受精后,形成向地生长的果针,随着果针伸长,推动其顶端的受精子房进入土壤中,发育成荚果。果针入土和荚果膨大受多种植物激素的调节。回答下列问题。(1)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产生,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果针入土阶段____(填激素名称)促进了果针细胞的伸长生长,其作用和生长素的作用关系表现为____。(2)农业生产上,可以通过施用6-BA与2,4-D促进花生荚果膨大,为探究诱导荚果膨大的最适浓度组合,实验结果如下图。①本实验中6-BA与2,4-D是人工合成的具有与植物激素相似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____,与植物激素相比,其优点有____(至少答出2点)。②据实验结果分析,2,4-D对花生荚果生长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作用,请问这个分析是否合理?____(选“合理”或“不合理”),为什么?____。③实验结论:本实验中____是促进荚果膨大的最适浓度组合。〖答案〗(1)①.赤霉素②.协同作用(2)①.植物生长调节剂②.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③.不合理④.图中不同浓度的2,4-D处理后,花生荚果直径均高于不使用2,4-D时花生荚果的直径,只体现了2,4-D对花生荚果生长的促进作用,未体现其对花生荚果生长的抑制作用⑤.0.5mg·L-1的6-BA与0.8mg·L-1的2,4-D〖祥解〗1、植物激素是指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由于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非常少,提取困难,人们通过人工合成的方式合成了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2、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1)赤霉素可以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果针入土阶段赤霉素可以促进果针细胞的伸长生长,生长素也可以促进细胞伸长生长,所以在促进果针的伸长生长方面,生长素和赤霉素存在协同作用。(2)①6-BA与2,4-D是人工合成的具有与植物激素相似作用的化学物质,像6-BA与2,4-D这种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植物激素相比,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优点,在农林园艺生产上得到广泛的应用。②2,4-D浓度为0时,花生荚果直径约为4mm,而2,4-D浓度大于0时,花生荚果直径均大于4mm,因此实验结果只体现了2,4-D对花生荚果生长的促进作用,未体现其对花生荚果生长的抑制作用,所以不能表明2,4-D对花生荚果的生长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作用。③根据题图,可知当6-BA浓度为0.5mg·L-1、2,4-D浓度为0.8mg·L-1时花生荚果直径最大,所以本实验中该浓度组合最有利于促进荚果膨大。42.神农架川金丝猴是我国特有物种和国家极度濒危物种,研究者于1977年首次在湖北神农架发现川金丝猴种群,随后我国在神农架建立了国家自然保护区。下表是研究者在不同时期调查神农架川金丝猴的种群数量情况。回答下列问题:调查年份1990年2006年2019年种群数量501只1282只1471只(1)建立自然保护区后,直接导致神农架川金丝猴数量增长的种群数量特征是____。结合调查数据分析,神农架川金丝猴种群数量最终可能呈现____形增长。(2)保护区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____,为了更好的保护神农架川金丝猴,研究人员需要研究川金丝猴的生态位,研究内容通常包括它的____。(3)在自然干扰或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大面积连续分布的栖息地被分隔成小面积不连续的栖息地,有些捕食者总是沿着被捕食者栖息地的边界觅食,并可深入到某一固定深度(如图所示)。栖息地破碎后,神农架川金丝猴种群数量呈现下降趋势,由图分析原因是____。〖答案〗(1)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②.“S”(2)①.充分利用环境资源②.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3)栖息地被破碎后,由于捕食者边界觅食深度变大,因此被捕食风险增大,而且导致神农架川金丝猴形成不同种群(地理隔离),使基因交流出现障碍〖祥解〗研究动物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生殖隔离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或者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隔离机制。地理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群体生活在不同的栖息地,彼此不能相遇。(1)建立自然保护区后,直接导致神农架川金丝猴数量增长的种群数量特征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建立自然保护区后,有利于金丝猴的生长和繁殖,但毕竟保护区资源、空间有限,因此神农架川金丝猴种群数量最终可能呈现“S”形增长。(2)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研究动物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故研究川金丝猴的生态位,研究内容通常包括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内容。(3)结合图示可知,栖息地被破碎后,由于捕食者边界觅食深度变大,因此被捕食风险增大,而且导致神农架川金丝猴形成不同种群(地理隔离),使基因交流出现障碍,故栖息地破碎后,神农架川金丝猴种群数量呈现下降趋势。43.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会导致氧化应激,使神经元中高尔基体结构不稳定,功能也受到影响。Src蛋白分布于高尔基体等处,参与细胞内信号转导,某物质(SA)是Src蛋白的激活剂。为研究SA修复氧化应激的作用,研究人员使用H2O2构建氧化应激神经元模型进行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回答相关问题。(1)在神经元中,高尔基体常集中于神经元的突触小体处,与突触小体内的____(填结构名称)形成有关,该结构中的物质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____。(2)该实验的自变量有____,实验分①②③组,完成下列相关实验设计内容。对照组:____模型组:____治疗组:H2O2氧化损伤的神经元+SA(3)该实验结果表明:氧化应激下,神经元突起数目及高尔基体长度的变化分别为____和____,推测细胞中Src蛋白的作用____。〖答案〗(1)①.突触小泡②.膜电位发生改变,兴奋或抑制(2)①.有无使用H2O2氧化应激;有无添加SA②.正常神经元+生理盐水③.H2O2氧化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