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教学案例_第1页
《渔父》教学案例_第2页
《渔父》教学案例_第3页
《渔父》教学案例_第4页
《渔父》教学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渔父》教学案例

《渔父》这篇文章在苏教版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中的"生存选择'板块,本板块另一篇课文为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两篇文章一长一短,一重一轻,应区分主次,突破重点。《渔父》比较短,又有较强的故事情节,学习难度不大,可以安排以同学自主学习为主,老师稍加点拨指导。学完本课,可以引导同学探究司马迁和屈原不同的人生选择,"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人人有话可说,以培育同学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背景,领悟屈原坚持抱负、不随声附和的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正确看待"渔父'这一形象。

3、通过本课学习,同学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索和追求,养成对人生负责任的立场。

4、同学能对问题开展探讨,学会辩证地思索,周密地说理,有所发觉和创新。

5、掌控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式,积累名句。

其中2、3、4为教学难点。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预习检查(老师投影,同学回答):

1、依据课文,说明以下词语并说出该词语的今义:

(1)颜色:脸色

(2)形容:形体和容貌

(3)高举:行为高出世俗

(4)凝滞:拘泥

2、指出以下句式的特点并翻译:

(1)游于江潭(状语后置)

(2)行吟泽畔(省略句)

(3)是以见放(被动句)

(4)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句)

(5)自令放为(宾语前置句)

(6)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

(二)老师投影背景知识和关于《楚辞》的文学常识:

(三)文本探究:

1、同学朗读课文,梳理课文脉络:

老师总结如下:第一段:屈原见放;第二段:渔父提问;第三段:屈原表志;第四段:渔父离去。

2、自读课文第一段,思索:本段刻画了屈原什么样的形象?身为三闾大夫,为什么会如此落魄?用文中句回答。

3、自读课文第二段,渔父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同学回答不到位,老师适当总结):

明确:渔父是一个知天达命、随声附和、明哲保身的隐士形象。

4、自读课文第三段,概括屈原的形象。

明确:明哲保身,坚持操守,至死不屈。

5、课文第四段富有诗意,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本段对渔父的描写非常传神,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是渔父处世哲学的一种诗意的说法。渔父无言而别、唱歌远去的结尾,也使全文获得了悠远的情韵和意境。

(四)探究提升训练(写在随堂作业本上):

1、浅析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同学答案例如:文章采纳对比手法表现主旨,通过屈原与渔父的问答,表现两种对立的人生立场和迥乎不同的思想性格。

文中至少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对比:一是两条人生道路的对比。屈原坚持入世,渔父乐在出世。二是两种处世立场的比较。屈原明辨是非,高洁自奉,而且至死不渝;渔父是非不分,随声附和。三是两种结果的对比。屈原积极入世,深思高举,反遭流放;渔父消极避世,反而身心自由。这些对比交织在文中,相反相成,把两种人生立场、两种人格比照衬托得非常鲜亮。

2、简要评价渔夫的处世哲学。

同学答案例如:渔父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立场,他不愠不火,不强人所难,具有心平气和的超然心态。后世众多诗词中吟啸烟霞的渔钓隐者形象,从文学上溯源,都不能不使我们联想到《楚辞》中的这篇《渔父》。

3、屈原和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老师提示:屈原具有高洁的人生品行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在他抱负破灭以后,他毅然赴死,把人格、抱负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司马迁为成就人生之大事业创作《史记》,选择了忍辱偷生,塑造了逆境困厄中奋斗不止的民族性格和精神。屈原和司马迁分别塑造了不同的人格榜样,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外收集含有"渔父'这一意象的古典诗词,越多越好,探寻《渔父》一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

《渔父》这篇课文比较简约,类似的内容在接下来的《史记》选读中的《屈原列传》中还要学习,所以本课教学采纳自读和问题探究的模式,意在培育同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技能和问题探究意识,所设计的问题也都是从培育同学的创新精神出发,完全表达了新课标的精神和教学理念。

《渔父》教学案例第二篇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二、教学要点

分析人物形象(屈原和渔父);探讨渔父在文中的作用;拓展思索司马迁和屈原各自的人生选择(文言知识点的梳理与文章内容的分析相结合,穿插进行)

第一课时

一、导入首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高度。那么在中国历代文人当中,有两位特别杰出的,也是同学们特别熟识的人物,当得此说,谁呢?明确:屈原、司马迁当代闻名学者余秋雨先生也曾经说,中国文人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马迁。

那么今日,我们要学的这篇《渔夫》,全面地揭示了屈原的内心世界。今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不朽的人生,瞻仰他精神的高峰。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传奇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由于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调。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二、正音憔qio槁gǎo父fǔ闾lǘ浊zhu滞zh淈gǔ餔bū歠chu汶mn皓ho莞wǎn枻y濯zhu

三、分析渔父人物形象

(1)齐读课文

(2)过渡:关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先回顾一下。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有哪些?(明确: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环节描写等)那下面我们就先来分析这个"渔父'是怎样的一个人。

(3)找出有关"渔父'的内容,朗读,翻译,归纳人物形象。详细内容:

①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

翻译: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重点字词:与,"欤'。至于,到。斯,这,这种地步。

性格特征:古道热肠

②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翻译: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改变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别出心裁,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重点字词:凝滞,拘泥,执着。于,对。推移,推移转变。淈,搅浑。激扬,激荡。餔,吃。歠,饮。深思,认识清楚。高举:志行高洁。为:呢。

性格特征:与世推移,随遇而安。

③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翻译: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重点字词:莞尔:微笑的样子。鼓:名作动,敲打。濯:洗。去:离开。复:再。

性格特征:知天达命。

四、分析屈原人物形象

找出有关"屈原'的内容,朗读,翻译,归纳人物形象。详细内容:

①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翻译: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槁。

重点字词:既,已经。放,被放逐。于,在,状语后置句。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和容貌。

性格特征:无。

②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翻译: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洁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楚,因此被放逐。'

重点字词:举,全。是以,因此。见,被。性格特征:别出心裁,特立独行。

③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翻译: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肯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肯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雪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重点字词:沐,洗头。振,抖衣服。安,哪里。以,用。察察,干净的样子。汶汶,?肮脏的样子。

性格特征:不苟合,不妥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形成板书)

五、探究渔父在本文中的作用

看到此处,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渔父这一人物形象主要是用来衬托屈原,刚好一正一反?能不能这样说?

明确:(个人观点)不能这样说。文章最末一段说的两个选择,说明渔父其实还是很想为国家做一点事情的,但现实很残酷,世界很黑暗,不如不当。是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正所谓"爱之深,恨之切'。所以,渔父的随遇而安其实更具有悲剧性,只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罢了。

六、拓展体会屈原和司马迁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

明确:详细的分析请参见教参(可以先让同学各抒己见),用一句话来说,两位杰出人物都是英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