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都匀剑江中学历史组学生姓名:班级:❤课标要求: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本课重难点:重点:丝绸之路的开通、发展和影响难点:概括古代丝路贸易的特点;理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本课名词解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起始于古代中国,是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它主要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是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其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后来逐渐成为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海上丝绸之路则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东西方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更是东西方文化、艺术、宗教、科技等方面交流的重要桥梁,对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一条重要地理通道,位于黄河以西,祁连山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间,呈北西—南东走向的狭长地带。它连接了甘肃省的武威市、金昌市、张掖市、酒泉市、嘉峪关市等历史文化名城,是沟通中国中原地区与西域的交通要道。这条走廊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为它不仅是连接中国西北地区和中原地区的重要通道,还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在古代,河西走廊是东西方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多元的文化旅游资源。这里曾是多个民族交锋融合的核心区域,留下了大量可资利用的文化遗产。同时,河西走廊的自然风光也十分壮丽,祁连山的雄伟、沙漠的广袤、绿洲的生机,都构成了这里独特的自然景观。这使得河西走廊不仅是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地方,也是一个充满自然魅力的旅游胜地。总的来说,河西走廊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和自然魅力的地方,它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也承载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自倡议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中国与共建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往来日益密切,为沿线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同时,“一带一路”倡议也促进了人文交流和文化互鉴,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未来,中国将继续与共建国家一道,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课前作业:思维导图结构组长检查优秀□合格□不合格□理由:完成课程自学,讨论以下问题,并且把答案分享出来:1、丝绸之路的特点:2、分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3、从文化交流的视角看丝绸之路的作用:4、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题目巩固1.伴随着阵阵悦耳的驼铃和漫天的黄沙,葡萄、苜蓿、石榴等作物来到中国。葡萄最早为古埃及人栽培,《史记》中“葡萄”写作“蒲陶”,是希腊文Botrus的音译。当时中国引进葡萄和葡萄酿酒技术。石榴原产波斯,中亚南亚西亚也都有悠久的栽种历史。这()A.促进了欧洲殖民扩张B.改变了地区人文地理格局C.有利于世界文明交流D.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2.有学者指出,早期的中国并不能算是“地大物博”,先民曾被束缚在一张匮乏的食品单上。在中国食物体系进化丰富的过程中,一些朝代显得尤为重要。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汉朝时期,葡萄、苜蓿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B.唐朝时期,小麦、大麦通过海上贸易传入中国C.明朝中后期,玉米、甘薯在中国得到大规模推广D.清朝光绪年间,番茄作为食用蔬菜开始传入中国3.下图为唐朝海兽葡萄纹铜镜。镜背面图案由高浮雕式的若干瑞兽和葡萄枝蔓组成,瑞兽以狮子为原形,形态各异,穿梭嬉戏在葡萄藤间,充满了生气。该镜可用于佐证()A.民族交融的密切B.艺术创作的写实C.中外交流的事实D.开明包容的政策4.公元313—314年间,一位驻扎在甘肃的粟特人那耐·万达克向家乡撒马尔罕寄了一封信(部分内容见下):最后一位皇帝从洛阳逃走。由于饥荒,城市和宫廷遭到火灾……这些所谓的匈奴人,昨天还受制于君王!从敦煌一直到金城(兰州)……亚麻布销路很好。居住在从金城到敦煌地区的我们,没有亲属,年老而且面临死亡。①西晋末期的政治局势②丝绸之路的商业活动③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④粟特商人群体的境遇该信件可用于研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下图所示的饰板制作于公元前3世纪,出土于阿富汗地区,图案上方是希腊太阳神和月亮神,小亚细亚的“大母神”乘坐波斯样式的狮子战车,驭手是希腊的胜利女神,右边的多级高阶梯祭台则带有伊朗地区的祭台风格。由此可知()A.多元文化的区域交汇融合B.东西方商贸联系十分密切C.希腊文化与西亚文化同源D.中亚已出现政教合一国家二、非选择题6.人类发展史表明,不同文明间的交流是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两汉时期,丝绸之路初步形成,隋唐尤其是唐朝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进入繁盛时期。随着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海运成本的比较优势,使海路逐渐兴起,陆路逐渐式微,海上丝路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并大有取而代之趋势。就中国而言,在统一的时代中原王朝国力强盛,国强则丝路盛,在分裂的时代中原割据、国力较弱时,往往周边民族或政权势力强盛,这时陆路丝路阻断甚至废弃。古丝路主要是一条商贸物资流通的通道,物物交换、货物交易是主要形式,输出的依次是以丝绸、瓷器、茶叶等为大宗的中国特色物产,输入的则多半是香料、药材、珠宝玉器、珍禽异兽等域外奢侈品。古丝路也是中外人文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人员往来与文化交流、宗教传播等相随而至,对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摘编自《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丝绸之路兴起和发展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球航路开辟后世界发生的变化。(6分)课后反思问题:解决过程:1、丝绸之路的特点:①主导国家:中国占据主导地位。②物品:以丝绸和瓷器为主。③时间:开通时间早,持续时间长。④方式:大多为和平交往,各地区文明和谐发展,传播多为自然辐射。⑤交通: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交通发达。⑥范围:范围广,远及西西亚、南亚、欧洲、非洲,连接欧亚非三大洲。2、分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①政治: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交通,政府重视,设置机构专门管理;②手工业:手工业发达,制瓷业水平较高③经济:商品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④货物:瓷器逐渐在中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需要平稳的运输条件;⑤条件: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发展;⑥全球: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全球贸易增长。3、从文化交流的视角看丝绸之路的作用:①吸收并发展了古印度的佛教文化,产生了中国化佛教的禅宗及新儒学宋明理学。②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国和世界文明,除“四大发明”外,还有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成为三大标志性中国文化。③在东亚形成了儒家文化圈,且在世界文明体系中屹立千年,独具东方魅力。④中国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不断吸纳周边民族文化以及外来文化,奠定了现代中国多元民族文化共存的文化大国地位。⑤推动了欧亚大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认知和文化交融,实现了古代社会农耕、游牧等主要经济形态之间的交互作用,开启了全球化和形成命运共同体的漫长征程。4、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①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②中国处于“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端点,是丝绸之路的“凿空”之国,为欧亚文明的交流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③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丝路商贸一方面增加了政府和民间百姓的经济收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促进了物种的交流,丰富了社会的物质生活,促进了国家的繁荣。④极大地丰富了汉族的文化生活,出现了西域文化与汉族文化交融的趋势。丰富了中国的精神文化。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随着中印文化交流的开展,佛教逐渐传入中原内地,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⑤开阔了中国人民的视野,增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印度诸国的友谊。当代中国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展示了中国对欧亚空间进行深度交流与合作的开阔情怀,显示了中国对欧亚战略空间发展与合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答案】C【解析】据材料“驼铃和漫天的黄沙,葡萄、苜蓿、石榴等作物来到中国”可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原产于古埃及的葡萄、波斯的石榴等作物来到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这有利于世界文明交流,故选C项;据材料“阵阵悦耳的驼铃和漫天的黄沙”可知,外来作物是经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与欧洲殖民扩张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的物种交流并不会改变地区人文地理格局,此项夸大了物种交流的影响,排除B项;葡萄、石榴等作物来到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说法过于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2.【答案】A【解析】据材料“在中国食物体系进化丰富的过程中,一些朝代显得尤为重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故选A项;小麦原产西亚,公元前2000年的时候传入中国,由西亚通过中亚,进入到中国的西部地区,排除B项;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玉米得到大规模推广,排除C项;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排除D项。3.【答案】C【解析】葡萄来源于西域,狮子来源于非洲,唐代的铜镜中有这两种纹饰,可以佐证当时中外交流的事实,故选C项;由于葡萄和狮子都来自国外,所以其纹饰出现在唐代的铜镜中不能体现当时民族交融的密切,排除A项;狮子和葡萄的纹饰出现在铜镜中是作为装饰的,由“瑞兽以狮子为原形”可得,这是艺术加工,而不属于艺术写实,排除B项;开放包容的政策是中外交流得以出现的前提条件,但这与题目主旨不具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4.【答案】B【解析】据材料“313—314年”“最后一位皇帝从洛阳逃走”并结合纲要上册第5课西晋灭亡可知,西晋末年,宗室诸王争夺中央权力,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故①正确;据材料从敦煌一直到金城(兰州)“亚麻布销路很好”可知丝绸之路相对畅通,商业活动仍在继续,故②正确;“江南地区”不合题意,与粟特人那耐·万达克驻扎在甘肃(西北地区)及其信件内容也未提及南方相悖,故③错误;据材料居住在从金城到敦煌地区的我们“没有亲属,年老而且面临死亡”可知粟特商人群体面临不利局面,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5.【答案】A【解析】据材料“希腊太阳神和月亮神”、“波斯样式的狮子战车”、“希腊的胜利女神”、“伊朗地区的祭台风格”,可以看出该饰板有希腊的风格、波斯的风格,又有伊朗的风格,可以看出存在东西方文化间的交流,即多元文化的区域交汇融合,故选A项;材料中的饰板能够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融合,与经济方面的商贸交流无关,排除B项;同源,即源头相同,来自同一处,材料并不是在描述希腊文化与西亚文化的源头相同,此项属于无关项,排除C项;政教合一国家
,即政权和教权合二为一的国家,材料并不是在描述中亚地区国家形成概况,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6.【答案】(14分)(1)特点:(8分)经历了陆上丝路逐渐式微和海上丝路兴起的变化过程;丝路的兴衰受朝代治乱兴衰的影响;是中外人文交流的桥梁、纽带;古代丝路贸易输入的主要是奢侈品,输出的主要是中国特产;促进了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每点2分,任意4点得8分)(2)变化:(6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更为密切,人口的迁移更为频繁;世界动植物伴随人口迁移而进行大交流;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大大提升,形成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齐头并进的态势;拉开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为广阔,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解析】(1)据材料一“随着……使海路逐渐兴起,陆路逐渐式微”得出经历了陆上丝路逐渐式微和海上丝路兴起的变化过程;据材料一“在统一的时代中原王朝国力强盛,国强则丝路盛”“在分裂……陆路丝路阻断甚至废弃”得出丝路的兴衰受朝代治乱兴衰的影响;据材料一“古丝路也是中外人文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得出是中外人文交流的桥梁、纽带;据材料一丝路“输出的依次是以丝绸、瓷器、茶叶等为大宗的中国特色物产”“输入的则多半是香料、药材、珠宝玉器、珍禽异兽等域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