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江苏省常熟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终以身死问苍天孙皓晖太阳出来了。汨罗江畔晨雾渺渺,青山绿水陷在了无边无际的迷蒙之中。屈原从茅屋中走出来了,扶着一支青绿的竹杖,消失在弥漫的晨雾里,登上了那座高高的孤峰。晨雾消散,那个身影像一座石刻的雕像,久久地伫立着,久久地仰望着湛蓝深邃的天空。渐渐地,苍翠青山吻住了半边红日,晚霞彤云飞金流彩,天空充满一种深不可测的神秘,一种主宰一切却又永恒地保持着沉默的威严。山下,汨罗江水被霞光照得青绿中透着金红,渔船正在江中缓行晚靠,隐隐有问答酬唱的渔歌传来。那位圣哲般的老渔夫,依然肩扛鱼叉鱼网,漫不经心地从江畔走来。偶然,他抬头看了一眼那熟悉的茅屋,眼神闪过一丝惊异。那柱像渔火一样准时点燃的炊烟没有了,茅屋上挑着一幅长长的白幡,门前也没有了那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老渔夫目光缓缓地向山顶移动着,木然地站住了。白发飘飘的老人伫立在高高的孤峰顶端,山下是湍急的汨罗江。老人仰起了高傲而执拗的头颅,凝视着流云飞动的长空,长长叹息一声,沉重极了。上天呵上天,你醒着吧?不!你定然睡着了,睡着了。你有双眼吗?不!你定然没有生得双眼,没有!没有!那你为何要做天?为何要受人的顶礼膜拜?上天呵上天,都说你是太古自生,不是人造,不受人制,洞察奸邪,惩恶扬善。真是这样么?不!你混混沌沌,无边无际,不识人间是非功过,全然没有公平、正义与爱心!你,你还是天么?天空神秘而沉默,七彩流云的漩涡仿佛积淀着久远的愚昧,平静、麻木而又诡异。太阳完全沉没于山后了,天际陷入了茫茫昏暗。老人仰天大笑,笑一阵又大哭一阵,摇着头,拭着泪,释然而又迷惘地喃喃着:“上天呵上天,不要责怪屈原骂你问你。你要有灵魂,有双眼,你可能早早都悲伤死了,激愤死了,对么?是了,你听不见屈原的话,你不过一片流云一汪大气而已!真想让你变成威力无边的神座。你?你答应了?答应了?呵,上天答应屈原了!上天开眼了!啊哈哈······”老人大笑着,从高高的峰顶跃入了一片幽明的汨罗江。“屈原大夫,回来了---”老渔人悠长的喊声响彻河谷,“渔哥们,救屈原大夫!屈原大夫投江喽---”顷刻间山鸣谷应,江面上点点渔火竞相而来,渔人们在船上喊成了一片:“屈原大夫,你在哪里---”山间火把也从四面八方涌来,人们边跑边喊:“快救屈原大夫!快,跳水了-”茫茫江面上,渔人们的喊声渐渐变成了无边无际的哭声。鲁仲连与春申君闻讯赶来时,已是三日之后了。汨罗江的春水静静地流淌着,空旷的山谷唯有大片的水鸟在那座孤零零的茅屋上空盘旋飞舞,嘶哑悠长地嘎嘎鸣叫,弥漫出无尽的悲怆。骤然之间,春申君变得枯瘦苍老,软瘫在茅屋前竟是泣不成声了。“春申君,屈原大夫不足效法。”鲁仲连平静得有些冰冷。“没有屈原,黄歇何堪!楚国何堪!”春申君猛然跳起,竟对着鲁仲连大喊起来。“立国不赖一贤。”鲁仲连依旧平静得冷漠,“屈原之心,已经在放逐岁月中衰朽了。纵是秉政变法,也是刻舟求剑了。君自思之。告辞了。”春申君大急:“噢呀,仲连,你如何能在此时离开我了?”“春申君,时也,势也。”鲁仲连笑了一下,分明是无奈地苦笑,“我接到密报:燕国乐毅正在奔走联络,意在灭齐。本想扶楚带齐,不想楚国衰颓如山倒。仲连总得尽力周旋,保住齐国,给天下抗秦留得一线生路。”春申君惊愕了,良久沉默,低声道:“仲连,黄歇纵然无能,也要拼力撑持住楚国了。齐国若有急难,也好有一片根基。”“春申君,仲连先行谢过。”鲁仲连叹息了一声,“春申君,临别一言,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君姑妄听之:要撑持楚国,便不能效法屈原。屈原之失,在于愚忠。楚怀王之颟顸昏聩,正是楚国衰落根源,屈原却始终寄予厚望。最终如何?楚王悲惨地死了,屈原也跟着悲惨地死了。仲连以为:谋国良臣,绝非一个“忠”字所能囊括,忠而无能,照样误国害民!撑持危局,更根本者是胆略,是勇气,是见识!君若奋力振作,联结各方,挺身朝堂,拥立新君,疾呼国难而声讨国贼,昭雎们纵然阴险狡诈,安知不会铲除?但有此举,楚国岂能瘫倒灭亡?若一味效法屈原伸颈等死,非但君身败名裂,楚国又岂能不亡?”鲁仲连戛然打住,对着春申君深深一躬,飞身上马,风驰电掣般去了。春申君痴痴地望着鲁仲连的背影,骤然一个激灵,向着茅屋深深一躬,猛然飞身上马,飞出了幽静空旷的汨罗江。(节选自《大秦帝国》,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登上江边的孤峰,眼前所见天空奇异而神秘,流云繁复变动,也是屈原在投江之前复杂心境的写照。B.老渔夫从江畔走来,由“漫不经心”到“闪过一丝惊异”,源于熟悉的环境发生变化及他对屈原的好奇。C.“向着茅屋深深一躬”,春申君在茅屋前表达对屈原的敬意,也对自己撑持楚国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D.小说采用人物独白、对话等多种手法,刻画了不同人物的状态,使表达丰富灵动,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7.关于文中谈论屈原之死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春申君认为屈原对楚国有着巨大的意义与价值,故而对屈原之死表现得很悲痛,瞬间枯瘦苍老。B.鲁仲连对屈原之死表现出“平静得有些冰冷”,认为“立国不赖一贤”,这源于他性格的冷漠。C.渔人们哭喊,春申君对着鲁仲连大喊,两次呼喊背后所蕴含的对屈原的情感是完全不同的。D.屈原以身死问苍天,渔人们放歌于江上,一壮烈,一悠闲,其实质都是对楚国现实不满。8.在投江之前,屈原通过两次问天宣泄情绪,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9.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写屈原之死:“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本文增加了渔人搜救、仲连话别等情节,有何文学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B7.A8.①屈原斥责上天“不识人间是非功过”,以表达对上天行为的质疑与不满、对现实的悲愤与失望。②屈原意识到上天“没有灵魂”又幻想其有灵魂,以表达对上天行为的释然与不解、对现实的愤怒与绝望。9.①使故事情节更丰富,使故事内容更具悲剧效果。②黄、鲁二人对屈原之死的态度对比,使屈原形象更立体,由习惯于扁平人物塑造转向了圆形人物塑造,作品创作别具一格。③在感性叙写中融入人物的理性思考,深化了作品主题。④打破了读者对屈原的传统认知经验,带来新奇的阅读效果。【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对屈原的好奇”错误,应为“对屈原的关切”。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B.“性格的冷漠”错误,应为“他认为屈原对楚王是愚忠,其行为不值得效法”;C.“两次呼喊背后所蕴含的对屈原的情感是完全不同的”错误,这两处呼喊前后照应,都彰显了屈原在楚人心中的崇高地位;D.“都是对楚国现实不满”错,渔人们的悠闲之态,未见其对楚国现实不满。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你混混沌沌,无边无际,不识人间是非功过,全然没有公平、正义与爱心!你,你还是天么?”,屈原斥责上天“不识人间是非功过”,以表达对上天行为的质疑与不满、对现实的悲愤。“上天呵上天,不要责怪屈原骂你问你。你要有灵魂,有双眼,你可能早早都悲伤死了,激愤死了,对么?是了,你听不见屈原的话,你不过一片流云一汪大气而已!真想让你变成威力无边的神座。你?你答应了?答应了?呵,上天答应屈原了!上天开眼了!啊哈哈……”,屈原意识到上天“没有灵魂”又幻想其有灵魂,以表达对上天行为的释然与不解、对现实的绝望。【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增加情节,使得原本简单的“自投汨罗以死”的故事情节更丰满;同时“‘渔哥们,救屈原大夫!屈原大夫投江喽——’顷刻间山鸣谷应,江面上点点渔火竞相而来,渔人们在船上喊成了一片:‘屈原大夫,你在哪里——’”,这样的描写很有画面感,很感人,使故事内容更具悲剧效果。在仲连话别的情节中,黄、鲁二人对屈原之死的态度对比,如“骤然之间,春申君变得枯瘦苍老,软瘫在茅屋前竟是泣不成声了”,春申君对屈原之死深感悲怆,觉得“没有屈原,黄歇何堪!楚国何堪!”;而鲁仲连却认为“屈原之心,已经在放逐岁月中衰朽了。纵是秉政变法,也是刻舟求剑了”“屈原之失,在于愚忠。楚怀王之颟顸昏聩,正是楚国衰落根源,屈原却始终寄予厚望。最终如何?楚王悲惨地死了,屈原也跟着悲惨地死了”。通过二人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屈原对楚怀王、对楚国一片忠心,想要变法图强,这样使屈原形象更立体。鲁仲连的一番话很有哲理,如“要撑持楚国,便不能效法屈原”“仲连以为:谋国良臣,绝非一个‘忠’字所能囊括,忠而无能,照样误国害民!撑持危局,更根本者是胆略,是勇气,是见识!君若奋力振作,联结各方,挺身朝堂,拥立新君,疾呼国难而声讨国贼,昭雎们纵然阴险狡诈,安知不会铲除?但有此举,楚国岂能瘫倒灭亡?若一味效法屈原伸颈等死,非但君身败名裂,楚国又岂能不亡?”,这样在感性叙写中融入人物的理性思考,深化了作品主题。对于屈原,艺术作品一直以来都是塑造正面形象,歌颂其忠君爱国的品格;但本文却认为屈原是“愚忠”,认为其做法不值得效法。这样就由习惯于扁平人物塑造转向了圆形人物塑造,作品创作别具一格。传统习惯中人们对屈原的品格一直是赞颂的,而此文却思考屈原的做法是否正确,是否对楚国有利,能否打破楚国衰败的局面,塑造了一个与传统认知不同的屈原,因而打破了读者对屈原的传统认知经验,带来新奇的阅读效果。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秋收茅盾老通宝说着抓起身边竹竿,扑扑地打着稻场上的泥地。黄道士一边听,一边学着镇上城隍庙里测字先生的神气,肩膀一摇一摆地点头叹气。末后,他悄悄地说:“世界要反乱呢!通宝兄,你知道村坊里的人都干什么去了?——咳,吃大户,抢米围!是前天白棋浜的乡下人做开头,今天我们村坊学样去了!令郎阿多也在内——可是,通宝兄,尊驾贵恙刚好,令郎的事,你只当不晓得罢了。哈哈,是我多嘴!”老通宝听得明白,眼睛一瞪,忽地跳了起来,但立刻象头顶上碰到了什么似的又软瘫在地下,嘴唇簌簌地抖了。太阳晒到他头面上了,——很有些威力的太阳,他也不觉得热,他只把从祖父到父亲口传下来的“长毛”故事,颠倒地乱想。他又想到自身亲眼见过的“闹漕”,立刻几颗血淋淋的人头挂在他眼前了。他的一贯的推论于是就达到了:“造反有好处,‘长毛’应该老早就得了天下,可不是么?”当天晚上全村坊的人都安然回来,而且每人带了五升米。这使老通宝十分惊奇。他觉得镇上的老爷们也不象“老爷”了;怎么看见三个村坊一百多乡下人闹到镇里来,就怕得什么似的赶快“讲好”,派给每人半斗米?当真这世界变了,变到他想来想去想不通,而多多头他们耀武扬威!老通宝一家总算仰仗这风潮,这一晌来天天是一顿饭,两顿粥,而且除了风潮前赊来的三斗米是冤枉债而外,竟也没有添上什么新债。春蚕时期的幻想,现在又在老通宝的倔强的头脑里蓬勃发长,正和田里那些秧一样。天天是金黄色的好太阳,微微的风,那些秧就同有人在那里拔似的长得非常快,稻发疯似的长起来,也发疯似的要水喝,每天的太阳却又象火龙似的把河里的水一寸一寸地喝干,村坊里到处嚷着“水车上要人”,到处拉人帮忙踏一班。只有那多多头,因为老通宝死不要见他,村里很少来;有时来了,只去帮别人家的忙。唯一的办法是到镇上去租一架“洋水车”来救急,老通宝一听到“洋”字,就有点不高兴。况且他也不大相信那洋水车会有那么大的法力。正午时分,毒太阳就同火烫一般,那些守在小桥上的人忽然发一声喊:来了!一条小船上装着一副机器,——那就是洋水车!那装着机器的船并不拢岸,就那么着泊在河心,却把几丈长臂膊粗的发亮的软管子拖到岸上,又搁在田横埂头。突然,那船上的机器发喘似的叫起来。接着,咕的一声,第一口水从软管子口里吐出来了,于是就汩汩汩地直泻,一点也不为难。村里人看着,嚷着,笑着,忘记了这水是要花钱的。老通宝站得略远些,瞪出了眼睛,注意地看着。他以为船上那突突地响着的家伙里一定躲着什么妖怪,——也许就是镇上土地庙前那池潭里的泥鳅精,而水就着泥鳅精吐的涎沫,而且说不定到晚上这泥鳅精又会悄悄地来把它此刻所吐的涎沫收回去,于是明天镇上人再来骗钱。但是这个一切的狐疑始终敌不住那绿汪汪的水的诱惑。当那洋水车灌好了第二爿田的时候,老通宝决定主意请教这“泥鳅精”,而且决定主意夜里拿着锄头守在田里,防那泥鳅精来偷回它的唾沫。他也不和儿子媳妇商量,径拉了黄道士和李老虎做保人,担保了二分月息的八块钱,就取得船上人的同意,也叫那软管子到他田里放水去了。太阳落山的时候,老通宝的田里平铺着一寸深的油绿绿的水,微风吹着,水皱的象老太婆的脸。老通宝看着很快活,八块钱诚然不是小事,但收起米不是可以卖十块钱一担么?去年糙米也还卖到十一块半呀!一切的幻想又在老通宝心里复活。全村坊的人都松一口气,现在有命了,天老爷还是生眼睛的!同时他们的心里使打着算盘:少些说,是四担半吧,他总共可以收这么四十担;完了八八六担四的租米,也剩三十来担;十块钱一担,也有三百元,那不是他的债清了一大半?他觉得十块钱一担是最低的价格!只要一次好收成,乡下人就可以翻身,天老爷到底是生眼睛的!但是镇上的商人却也生着眼睛,他们的眼睛就只看见自己的利益,就只看见铜钱,稻还没收割,镇上的米价就跌了!到乡下人收获他们几个月辛苦的生产,把那粒粒壮实的谷打落到稻筒里的时候,镇上的米价飞快地跌到六元一石!再到乡下人不怕眼睛盲地砻谷的时候,镇上的米价跌到一担糙米只值四元!最后,乡下人挑了糙米上市,就是三元一担也不容易出脱!米店的老板冷冷地看着哭丧着脸的乡下人,爱理不理似的冷冷地说:“这还是今天的盘子呀!明天还要跌!”然而讨债的人却川流不绝地在村坊里跑,汹汹然嚷着骂着。请他们收米罢?好的!糙米两元九角,白米三元六角!老通宝幻想的肥皂泡整个爆破了!春蚕的惨痛经验作成了老通宝一场大病,现在这秋收的惨痛经验便送了他一条命。当他断气的时候,舌头已经僵硬不能说话。眼睛却还是明朗朗的;他的眼睛看着多多头似乎说:“真想不到你是对的!真奇怪!”一九三三年一月文本二1929年南通农业喜获丰收,可佃农的收支情况仍不乐观。有人曾算过一笔帐,一个佃耕四亩的佃农,其收入减去支出,仅余16元,根本就无法维持一年的生活,30年代佃农的生活更加艰难自是不言可知了。为了阻止农村的继续破败,防止农民进一步贫困及由此造成的阶级对抗加剧,国民政府也曾三令五申要求各地废除各种不合理的捐税。但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使得农民家徒四壁,朝不保夕,不少人只得卖儿卖女,流落他乡。据记载,启东县合丰乡红星村当差使丫头和童养媳的41人,讨饭的251人,受高利贷剥削的87人,分别占该村总人口的4.5%,37%和9.5%。(选自蒋国宏、李学昌《20世纪30年代南通地区的乡村经济与农家生活》,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通过黄道士“世界要反乱”等话,揭示了三十年代农村阶级矛盾激化的普遍性,为小说故事的发生提供社会背景。B.文本一中老通宝听说黄道士话后,运用白描手法简单勾勒人物的神态动作,表现内心既惊恐害怕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理。C.文本一写风潮过后,老通宝一家“竟也没有添上什么新债”,暗示经过“吃大户”的斗争后,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根本改善。D.与文本二客观叙述相比,文本一以“镇上的商人”和“讨债的人”的行为,形象地揭示了农民“丰收成灾”的悲惨命运。7.下列对文本中景物描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中“金黄色的好太阳,微微的风”描绘了一幅宁静美好的稻田场景,表现老通宝内心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幻想。B.文本一中“毒太阳就同火烫一般”,人们依然“守在小桥上”,以太阳的“毒”衬托人们等待“洋水车”的焦急心态。C.文本一中以衰老沧桑的“老太婆的脸”比喻微风吹过水田时的景象,表现老通宝经历抗旱后快活的同时也心力交瘁。D.文本一中的景物描写寥寥数笔,就烘托出人物心理,与《荷花淀》中高潮和结局部分对荷花淀风光的描写作用不同。8.文章结尾画波浪线的句子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一内容加以探究。9.两则文本都探究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的问题,请从内容与手法两方面比较两者的异同。【答案】6.C7.C8.(1)通过老通宝断气时的眼神描写,揭示出人物内心的转变,表明老通宝幻想破灭后的清醒。(2)“真想不到你是对的,真奇怪”,表明老通宝对多多头们的反抗由最初的气愤、诧异再到肯定的过程。(3)结尾画线句通过老通宝断气时的眼神描写,表达了在残酷的现实中农民反抗的必要性和时代必然,表达了小说的主旨。(4)引起读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9.相同点:两者都揭示了“丰收成灾”的现状和原因,表现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苦难。不同点:(1)内容上,文本一在揭示现实的同时,还表现了部分农民的反抗与觉醒。(2)手法上,文本一虚构,通过人物的命运揭示;文本二写实,通过真实的数据和事件表现。【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根本改善”错误。结合后文“老通宝幻想的肥皂泡整个爆破了!春蚕的惨痛经验作成了老通宝一场大病,现在这秋收的惨痛经验便送了他一条命”分析可知,“吃大户”的斗争后,农民的生活并没有得到了根本改善,依然贫苦。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C.“表现老通宝经历抗旱后快活的同时也心力交瘁”错误。结合“老通宝看着很快活,八块钱诚然不是小事,但收起米不是可以卖十块钱一担么?去年糙米也还卖到十一块半呀!一切的幻想又在老通宝心里复活”分析可知,这只是表现老通宝经历抗旱后快活心理,没有表现他的心力交瘁。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眼睛却还是明朗朗的;他的眼睛看着多多头”是对老通宝断气时的眼神描写,本来老通宝认为一场丰收后可以翻身,没想到增收不增产,谷贱伤农,他头死时眼睛却还是明朗朗的,揭示出人物内心的转变,表明老通宝幻想破灭后的清醒。“真想不到你是对的,真奇怪”为对老通宝的语言描写,起初老通宝不认同多多头们的做法,老通宝甚至死不要见他,可最后却不得不承认“真想不到你是对的”,表明老通宝对多多头们的反抗由最初的气愤、诧异再到肯定的过程。“舌头已经僵硬不能说话,眼睛却还是明朗朗的;他的眼睛看着多多头”通过老通宝断气时的眼神描写,表现三十年代农村阶级矛盾激化的普遍性,表达了在残酷的现实中农民反抗的必要性和时代必然,表明社会制度的问题,造成了农民的生活、命运悲剧,以此表达了小说的主旨。划线句以勤劳的老通宝丰收却破产、人亡的悲剧结局,引起读者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社会问题、百姓问题的深入思考。【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相同点:结合文本一“老通宝幻想的肥皂泡整个爆破了!春蚕的惨痛经验作成了老通宝一场大病,现在这秋收的惨痛经验便送了他一条命”和文本二“1929年南通农业喜获丰收,可佃农的收支情况仍不乐观。有人曾算过一笔帐,一个佃耕四亩的佃农,其收入减去支出,仅余16元,根本就无法维持一年的生活,30年代佃农的生活更加艰难自是不言可知了”分析可知,两者都揭示了农民“丰收成灾”的现状和原因,表现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苦难。不同点:(1)内容上,结合“真想不到你是对的!真奇怪”分析可知,文本一在揭示现实的同时,还表现了部分农民的反抗与觉醒。而文本二只揭示二十世纪农村社会的现实,没有写农民的反抗和觉醒。(2)手法上,文本一为小说,人物和故事情节为作者的虚构,作者通过老通宝这一人物的命运揭示小说的主旨,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问题;结合“1929年南通农业喜获丰收,可佃农的收支情况仍不乐观。有人曾算过一笔帐,一个佃耕四亩的佃农,其收入减去支出,仅余16元”“据记载,启东县合丰乡红星村当差使丫头和童养媳的41人,讨饭的251人,受高利贷剥削的87人,分别占该村总人口的4.5%,37%和9.5%”等详实的数字分析可知,文本二为写实之作,通过真实的数据和事件表现社会问题。江苏省兴化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过封锁线①茅盾昨夜朦胧的月光下只觉得这大房子像个堡垒,今天白昼再进来一看,嘿,这简直可以说是一座要塞。那一圈围墙,团团四周全是上下两层枪眼,门楼顶上居然雉蝶式,而且是平顶,必要时这就是机关枪阵地。说它像一座城,实在不嫌夸大。现在这“城”中就住了十几家老百姓。他们腾出一间招待那五个客人——逃难的外江佬。五个客人洗过脸,都坐在阔大的木板铺上,看一个十六七岁的大孩子擦步枪的机件。而那大孩子是被派来招呼他们的。他们要问的话很多。最要紧的一件事是今晚能不能走。他们还想多知道一点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过去两个晚上的夜行的经验,特别是行列常常脱节,走不快的人急得要命——这一些不大好的秩序,使得他们想起了就满心不安,问话就多了,但是这大孩子只能说客家话。客人中的老徐能说半生不熟的广府话。和这大孩子双方都半懂不懂地攀谈了好一会儿,仿佛弄明白了:今晚走的路要通过敌人在公路上的两道封锁线。一个年青人带着个墨水瓶走进房来,就在靠近窗洞的桌旁坐下,在一本笔记簿上写起什么来。客人们认识这面孔。昨夜在半山松林里,他是彻夜担任警卫的。虽然看样子他并不有闲,可是五个客人不肯放过他,谈话就开始了。这青年懂得国语,也能说几句,虽然十分生硬,他告诉他们:今晚能走,不过要通过两道封锁线。“是不是你送我们去?”“现在还没晓得。”“我们希望你能去。因为你能说国语,我们路上方便些。”他点一下头,不说什么,谈话暂时中断。他拿出一本相当厚的书,很用心地读着,时时在笔记簿上记下些什么。客人们瞥见了这书名是《论民族民主革命》,话题又来了。客人们一次一次追问,才知道他是南洋华侨,在新加坡做机器工人,广州失陷以后和许多热血的华侨子弟跑回祖国来,参加了抗战的阵营,他姓张。……离动身还有两小时,那个大孩子早已全身披挂,——军毡,粮袋,胸前交叉的子弹带,手榴弹两颗,一支长枪则斜挂在肩头。跟他那矮小的身材很不调和。“你也去吗?”客人之一好奇地问了一句。他笑嘻嘻点着头。“还有谁是去的?阿张呢?”又问。他很快的说着客家话。“他说什么?”客人之一问他的同伴。“他说,路上如果碰到了敌人,就请他们吃手榴弹。”勉强能听懂的老徐回答。“不要只顾快走,以至失了联系……”这是客人们向姓张的青年提出的要求。阿张都答应了。可是他再三叮嘱:“不可以打手电,不可以吸烟,不可以谈话。昨晚我们看见远远有火光,还当是敌人呢!”太阳快落山的时候,阿张的肩头斜挂着卷成一团的军毡,腰间是手榴弹、手电筒,手里是一支手枪。开路是四支长枪,压队是两支,他自己和另一支长枪则在中间,五个客人紧接着他,两副挑子放在他的前面。他撮口吹了一声,这一行人就在夕照中移动。第一次休息以后,月亮已经高挂天空,照的田野里一片苍白。这对于通过封锁线,是一种威胁,“不要作声,不要吸烟”的叮咛又重复了一次,“不要太走快”的要求也重复了一次,于是又上路了,一片树林横在前方,疏疏落落的,但月光已被遮去了不少、穿过这树林,又走过一大片旷野,猛看见远处有像高墙一般的东西,却是连绵的山冈,一行人和这遥远的山冈平行而进,又走了若干时,便见白森森地横在前面的像是一条河,队伍先头的人忽然步子加快了,客人们跟着,不多会儿,已经走近那“河”边,这才知道原来是一条公路,“这该就是所谓封锁线罢?”客人们心里这样想。然而队伍还是不停地走,而且还是急急地走,终于又遇到了树林,这才停下来休息。“刚才走过的就是封锁线罢?”客人们问。“不是,下去才是封锁线。不过这里两边山上全有敌人的哨位,这里是危险区域。”神情又紧张起来了,可是不慌。因为客人们最怕在这陌生地方掉了队,可是今晚的秩序很好,整然是行军的姿态,就增加了他们不少勇气。上路的时候,客人们又看见他们这休息的地点原来也是经过选择的;不但有树木隐蔽,而且还是个洼地。在他们休息的时候,还有两个瞭望哨在两三丈树林外的高地上呢!一小时以后,所谓的封锁线也平安通过了,然而队伍忽在旷野中停止,阿张和其他的队员聚在一处,悄悄地说了一些话,便又发令再走。大概十多分钟以后,队伍又停止了。这回是在平坦的旷野里,远远近近有些矮小的松树。他们采了些松枝,插在白色的衣包上,阿张将他的手电筒也藏在衣襟里。“前面的山头,就有敌人的哨位,”阿张悄悄地对客人们说,“我们要从山脚下偷偷地过去。不要作声,连咳嗽也要耐住。脚步也要轻些。二十多分钟就可以过去。”这是第二道封锁线了。月光很好。前面那山头看的很清楚。队伍靠紧着走,不太快,也不太慢,沿着山脚,像一条蛇,轻轻溜过去。当人们躺在树下休息时,树荫外的斜坡上,有一个蹲着的黑影,枪托在手里。这就是那个大孩子,现在担任了瞭望哨。客人想起出发以前这大孩子说的,要是遭遇了敌人,就请他们吃手榴弹,都不禁微笑。“今晚过封锁线,然而没有昨晚路上那样慌乱,无秩序。”客人之一自言自语地,“可见调度是不可少的。”(写于1942年11月,有删改)①香港沦陷后,茅盾从香港脱险到达桂林,中间经历了两个月的奔波。茅盾曾不止一次地谈到党领导下的东江游击队抢救文化人的功劳,并称之为“史无前例的伟大工作”。本文即是以这段惊险且极富传奇色彩的经历为背景的短篇小说。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主要从客人的视角来描写革命战士们过封锁线时的语言、动作,小说真实可信。B.本文在处理过封锁线这一情节时,未着笔于敌我双方的火力交锋,但情节张弛有致。C.文中客人所谈及的“秩序”“调度”等相关细节,从侧面衬托了革命战士们的沉着。D.“队伍沿着山脚,像一条蛇,轻轻溜过去”用比喻手法,突出队伍行进迅速与敏捷。7.关于那个大孩子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孩子只会说客家话,合乎地域特征,突出了众志成城,共同反击外敌入侵的主题。B.大孩子在文中多次出现,并且担任不同的工作,可见他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战士”。C.开头擦步枪的是这个大孩子,结尾他又担任瞭望哨,形成了首尾的呼应,结构圆合。D.他和《百合花》的小通讯员年龄相差无几,而且都是细心体贴又朝气蓬勃的好青年。8.文中没有写与敌人的正面交锋,但笼罩着紧张的氛围,这种氛围的逐步强化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9.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过封锁线》如同《荷花淀》,也没有交代革命者的具体姓名。《过封锁线》塑造了哪些革命者形象,请简要分析。文中革命者群像有什么的共同特征。【答案】6.C7.D8.①节奏紧凑,层层推进。从出发前的全副武装、周全部署,到行军过程的快慢行止,最后一道封锁线的严阵以待,叙事节奏加快。②突出人物形象。封锁线上,遍布敌人哨位,战士们步步为营,小心谨慎,可见训练有素,能力出色。③突显主题。护送任务困难重重,更能突出队伍久经历练的强大,表达了作者的崇高敬意。④紧张的氛围更容易调动读者的情绪,带给读者惊心刺激的阅读体验。9.①大孩子:在残酷的战争中快速成长的革命战士,代表青年一代,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②阿张:在广州沦陷后毅然参加革命的南洋华侨,代表有召必回、赤诚肝胆的爱国侨胞。③五位客人:需要被保护、善于观察反思的外江佬,是身肩特殊任务的知识分子,也是革命的重要力量。④群像特征:文中人物都没有具体姓名,但都有沉着冷静、聪明机智、细心体贴、勇敢无畏、丰富的作战经验、强烈的家国情怀、保家卫国的志向等特点,他们是无数普通革命战士的缩影。【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从侧面衬托了革命战士们的沉着”错误。不是为了衬托革命战士们的沉着,这些细节反映客人善于吸取经验,及时改进的态度,更是在反复强调“秩序”和“调度”的重要性。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都是细心体贴又朝气蓬勃的好青年”错误。文中写“一个十六七岁的大孩子擦步枪的机件”“他笑嘻嘻点着头”“他说,路上如果碰到了敌人,就请他们吃手榴弹”“这大孩子只能说客家话”“离动身还有两小时,那个大孩子早已全身披挂,——军毡,粮袋,胸前交叉的子弹带,手榴弹两颗,一支长枪则斜挂在肩头。跟他那矮小的身材很不调和”“有一个蹲着的黑影,枪托在手里。这就是那个大孩子,现在担任了嘹望哨”,这些描写没有体现出他“细心体贴又朝气蓬勃”。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情节方面,根据“离动身还有两小时,那个大孩子早已全身披挂,——军毡,粮袋,胸前交叉的子弹带,手榴弹两颗,一支长枪则斜挂在肩头。跟他那矮小的身材很不调和”“队伍先头的人忽然步子加快了”“然而队伍还是不停地走,而且还是急急地走”“队伍靠紧着走,不太快,也不太慢,沿着山脚,像一条蛇,轻轻溜过去”可知,从出发前的全副武装、周全部署,到行军过程的快慢行止,最后一道封锁线的严阵以待,叙事节奏紧凑,层层推进。人物方面,根据“在他们休息的时候,还有两个瞪望哨在两三丈树林外的高地上呢!”“他们采了些松枝,插在白色的衣包上,阿张将他的手电筒也藏在衣襟里”“队伍靠紧着走,不太快,也不太慢,沿着山脚,像一条蛇,轻轻溜过去”“当人们躺在树下休息时,树荫外的斜坡上,有一个蹲着的黑影,枪托在手里。这就是那个大孩子,现在担任了嘹望哨”可知,封锁线上,遍布敌人哨位,战士们步步为营,小心谨慎,可见训练有素,能力出色,起到了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主题方面,根据“今晚走的路要通过敌人在公路上的两道封锁线”“太阳快落山的时候,阿张的肩头斜挂着卷成一团的军毡,腰间是手榴弹、手电筒,手里是一支手枪。开路是四支长枪,压队是两支,他自己和另一支长枪则在中间,五个客人紧接着他,两副挑子放在他的前面”可知,护送任务困难重重,更能突出队伍久经历练的强大,表达了作者的崇高敬意。读者感受方面,紧张的氛围逐步强化更容易调动读者的情绪,让读者随着叙事节奏的紧凑而紧张,带给读者惊心刺激的阅读体验。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的能力。大孩子:根据“一个十六七岁的大孩子擦步枪的机件”“离动身还有两小时,那个大孩子早已全身披挂,——军毡,粮袋,胸前交叉的子弹带,手榴弹两颗,一支长枪则斜挂在肩头。跟他那矮小的身材很不调和”“当人们躺在树下休息时,树荫外的斜坡上,有一个蹲着的黑影,枪托在手里。这就是那个大孩子,现在担任了嘹望哨”可知,大孩子是在残酷的战争中快速成长的革命战士,他代表青年一代,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阿张:根据“客人们瞥见了这书名是《论民族民主革命》,话题又来了。客人们一次一次追问,才知道他是南洋华侨,在新加坡做机器工人,广州失陷以后和许多热血的华侨子弟跑回祖国来,参加了抗战的阵营,他姓张”“可是他再三叮嘱:‘不可以打手电,不可以吸烟,不可以谈话。昨晚我们看见远远有火光,还当是敌人呢!”“太阳快落山的时候,阿张的肩头斜挂着卷成一团的军毡,腰间是手榴弹、手电筒,手里是一支手枪”“阿张悄悄地对客人们说,‘我们要从山脚下偷偷地过去。不要作声,连咳嗽也要耐住。脚步也要轻些。二十多分钟就可以过去’”可知,阿张是在广州沦陷后毅然参加,革命的南洋华侨,代表有召必回、赤诚肝胆的爱国侨胞。五位客人:根据“他们腾出一间招待那五个客人——逃难的外江佬”“不要只顾快走,以至失了联系……这是客人们向姓张的青年提出的要求”“开路是四支长枪,压队是两支,他自己和另一支长枪则在中间,五个客人紧接着他,两副挑子放在他的前面”“‘今晚过封锁线,然而没有昨晚路上那样慌乱,无秩序。’客人之一自言自语地,‘可见调度是不可少的。’”可知,五位客人是需要被保护、善于观察反思的外江佬,是身肩特殊任务的知识分子,也是革命的重要力量。群像特征:根据“开路是四支长枪,压队是两支,他自己和另一支长枪则在中间,五个客人紧接着他,两副挑子放在他的前面”“一行人和这遥远的山冈平行而进”“队伍先头的人忽然步子加快了”“然而队伍还是不停地走,而且还是急急地走,终于又遇到了树林,这才停下来休息”“客人们又看见他们这休息的地点原来也是经过选择的;不但有树木隐蔽,而且还是个洼地。在他们休息的时候,还有两个嘹望哨在两三丈树林外的高地上呢!”“队伍靠紧着走,不太快,也不太慢,沿着山脚,像一条蛇,轻轻溜过去”可知,文中人物都没有具体姓名,但都有沉着冷静、聪明机智、细心体贴、勇敢无畏、丰富的作战经验、强烈的家国情怀、保家卫国的志向等特点,他们是无数普通革命战士的缩影。江苏省高邮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静沈从文春天日子是长极了的。天上白白的日头慢慢的移着,云影慢慢的移着,什么人家的风筝脱线了,各处便都有人仰了头望到天空,小孩子都大声乱嚷,手脚齐动,盼望到这无主风筝,落在自己家中的天井里。女孩子岳珉年纪约十四岁左右,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穿着新上身不久长可齐膝的蓝布袍子,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与五岁的北生一起倚在朽烂发霉摇摇欲堕的栏干旁,数天上的大小风筝。晒楼前面是石头城墙,可以望到城墙上石罅里植根新发芽的葡萄藤。晒楼后面是一道小河,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的流着。河对面有一个大坪,绿得同一块大毡茵一样,上面还绣得有各样颜色的花朵。大坪尽头远处,可以看到好些菜园同一个小庙。菜园篱笆旁的桃花,同庵堂里几株桃花,正开得十分热闹。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望了一会天上,又望了一会河水。河对岸有三匹白马,两匹黄马,在那里吃草,从从容容,一面低头吃草一面散步。两个人望到马,望到青草,望到一切,小孩子快乐得如痴,女孩子似乎想到很远的一些别的东西。他们是逃难来的,这地方并不是家乡,也不是所要到的地方。母亲,大嫂,姐姐,姐姐的儿子北生,小丫头翠云。一群人中,就只五岁大的北生是男子。胡胡涂涂到了这里以后,应当换轮船了,一打听各处,才知道过上海或过南京的船车全已不能开行。既然不能通过,回去也不是很容易的,因此照妈妈的主张,就找寻了这样一间屋子权且居住下来,等候各方面的回信。爸爸是一个军部的军事代表,哥哥是个军官,二哥在上海教书。岳珉只希望上海先有信来,因此才好读书。几个人住此已经有四十天了,每天总是要小丫头翠云跑到城门口那家本地报馆门前去看报,看了报后又赶回来,将一切报上消息,告给母亲同姐姐。几人就从这些消息上,找出可安慰的理由来,或者互相谈到晚上各人所作的好梦,从各样梦里,卜取一切不可期待的佳兆。母亲原是一个多病的人,身体原来就很坏,加之路上又十分辛苦,自然就更坏了。女孩岳珉常常就想到:“再有半个月不行,我就进党务学校去也好吧。”那时党务学校,一进去不必花一个钱,六个月毕业后,派到各处去服务,还有五十块钱的月薪。这些事情,自然也是这个女孩子,从报纸上看来,保留到心里的。“为什么这样清静?”女孩岳珉心里想着。这时节,对河远处却正有制船工人,用钉锤敲打船舷,发出砰砰庞庞的声音。还有卖针线飘乡的人,在对河小村镇上,摇动小鼓的声音。声音不断的在空气中荡漾,正因为这些声音,却反而使人觉得更加分外寂静。岳珉到房里去时,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静静的如一个死人,很柔弱很安静的呼吸着,又瘦又狭的脸上,为一种疲劳忧愁所笼罩。岳珉望到母亲日益消瘦下去的脸,说:“妈,妈,天气好极了,晒楼上望到对河那小庵堂里桃花,今天已全开了。”病人不说什么,微微的笑着。想到刚才咳出的血,伸出自己那只瘦瘦的手来,摸了摸自己的额头。“你咳嗽不好一点吗?”“好了好了,不要紧的。”这样问答着,女孩便想走过去,看看枕边那个小小痰盂。病人明白那个意思了,就说:“没有什么。”又说:“珉珉你站到莫动,我看看,这个月你又长高了!”女孩岳珉害羞似的笑着,“我不象竹子罢,妈妈。我担心得很,人太长高了要笑人的!”静了一会。母亲记起什么了。“珉珉我作了个好梦,梦到我们已经上了船,三等舱里人挤得不成样子。”其实这梦还是病人捏造的,因为记忆力乱乱的,故第二次又来说着。女孩岳珉望到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小脸,就勉强笑着,“我昨晚当真梦到大船,还梦到三毛老表来接我们。今早上喜鹊叫了半天,我们算算看,今天会不会有信来。”“今天不来明天应来了!”两人故意这样乐观的说着,互相哄着对面那一个人,口上虽那么说着,女孩岳珉心里却那么想着:“妈妈的病怎么办?”病人自己也心里想着:“这样病下去真糟。”姐姐同嫂嫂,从城北卜课回来了,两人正在天井里悄悄的说着话。女孩岳珉走过天井,拉了姐姐往厨房那边走去,低声的说:“姐姐,看样子,妈又吐了!”姐姐说:“怎么办?北京应当来信了!”“你们抽的签?”姐姐一面取那签上的字条给女孩,一面向蹲在地下的北生招手,小孩走过身边来,把两只手围抱着他母亲,“娘,娘,大婆又咯咯的吐了,她收到枕头下!”姐姐说:“北生我告你,不许到婆婆房里去闹,知道么?”小孩很懂事的说:“我知道。”这小孩走过小姨身边去,捏了一下小姨的手,乖乖的到他自己小卧房去了。病人在房里咳嗽不止,姐姐同大嫂便进去了。女孩岳珉在天井中看了一会日影,走到病人房门口望望。三个人皆勉强的笑着,且故意想从别一件事上,解除一下当前的悲戚处。女孩岳珉不知为什么,心里尽是酸酸的,站在天井里,同谁生气似的,红了眼睛,咬着嘴唇。过一阵,听到翠云丫头在晒楼说话:“珉小姐,一个一块瓦的大风筝跑了,快来,快来,就在头上,我们捉它!”女孩岳珉抬起来了头,果然从天井里也可以望到一个高高的风筝,如同一个吃醉了酒的巡警神气,偏偏斜斜的滑过去,隐隐约约还看到一截白线,很长的在空中摇摆。女孩岳珉上了晒楼,仍然在栏干边傍着,眺望到一切远处近处,心里慢慢的就平静了。下楼后,向病人房门边张望了一下,母亲同姐姐三人都在床上睡着了。再到小孩北生小房里去看看,北生不知在什么时节,也坐在地下小绒狗旁睡着了。这时听到隔壁有人拍门,有人互相问答说话。女孩岳珉心里很希奇的想到:“谁在问谁?莫非爸爸同哥哥来了,在门前问门牌号数罢?”这样想到,心便骤然跳跃起来,忙匆匆的走到门边去,只等候有什么人拍门拉铃子。可是,过一会儿,一切又都寂静了。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的微微的笑着。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一九三二年三月(有删减)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再有半个月不行,我就进党务学校去也好吧”,体现了岳珉的早慧、懂事,生活的变化,让她不得不面对成人世界沉重的责任。B.小说标题“静”是小说的一条暗线,既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营造了一种静穆的气氛,也衬托出人物内心的宁静。C.“珉珉我作了个好梦,梦到我们已经上了船”,在焦灼地等待父亲和哥哥的音讯时,母亲只能编织好梦,通过不切实际的幻想来安慰女儿。D.姐姐不让北生去母亲房间里闹,北生表现得很“懂事”,北生的举止让人心酸,体现了小北生已在无意识中受到了家中压抑氛围的影响。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少女岳珉的视角来观察和感知,将外面的世界和家中的天地,逃难的原因和父亲的死亡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小说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B.小说中“风筝”多次出现,“断线的风筝”飘摇无所依傍,象征战乱时代下人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C.小说的细节描写生动准确,如对岳珉听到隔壁有人拍门、说话时的心理和动作描写,表现她盼望亲人的急切。D.小说具有散文化的倾向,比如情节主要围绕岳珉一家的对话展开,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一波三折的情节起伏,在平缓叙述中流露出静默的哀伤。8.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作用。9.王晓明认为沈从文先生惯于“最后却以一个出人意料的转折,一下子打断前面的歌咏,把你推入人生无常的悲凉之中”,请结合小说《静》的结尾和《边城》的结尾,分别谈谈你对“无常的悲凉”理解。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边城》【答案】6.B7.A8.①葡萄藤、河水、桃花等景物描写自由灵动,有生命感,营造了一种牧歌般的氛围;②象征着岳珉和北生两个孩子在困窘的生活中对未来的希望,期盼家人团聚,期盼自由与幸福;③祥和温暖的楼外风光,反衬出楼下世界的紧张、沉重、死寂、绝望。9.①《静》的结尾处写到“这里的影子恰如爸爸坟上的旗帜”,情节突转,岳珉一家人的命运幡然若揭,她们的等待是徒劳的,她们所有的期待都将是一场空,父亲的死与岳珉等人急切的期待的强烈对比,强化了文章的悲剧色彩,表现出人之于命运的无知与无奈,给人一种命运无常的悲凉感。②《边城》的结尾写到“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开放式的结局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伤,翠翠的爱情虽然美好,但是依旧无法逃脱生活的残酷现实,命运无法掌控,生活无法完美,她的命运注定是悲剧的,体现了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B.“衬托出人物内心的宁静”错,她虽因河岸的风景获得片刻、表面的宁静,但内心则因母亲的病痛而担忧,因父亲、哥哥的杳无音信而失望,结尾处父亲的坟则将这种失望推向了绝望。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A.“父亲的死亡”错,少女视角无法感知父亲的死亡。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①“石罅里植根新发芽的葡萄藤。晒楼后面是一道小河,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的流着”“菜园篱笆旁的桃花,同庵堂里几株桃花,正开得十分热闹”葡萄藤新发芽、河水温柔地流淌、桃花盛开,这些景物描写自由灵动,有生命感,营造了一种牧歌般的氛围;②葡萄藤新发芽,桃花盛开,眼前所见的景物有一种生命的活力,象征着岳珉和北生两个孩子在困窘的生活中对未来的希望,期盼家人团聚,期盼自由与幸福;③“新发芽的葡萄藤”“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的流着”“菜园篱笆旁的桃花”这是楼外祥和温暖的自然风光,下文“他们是逃难来的,这地方并不是家乡,也不是所要到的地方”“几个人住此已经有四十天了,每天总是要小丫头翠云跑到城门口那家本地报馆门前去看报,看了报后又赶回来,将一切报上消息,告给母亲同姐姐”“,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静静的如一个死人”写出楼下人世间在战乱年代逃难生活。眼前的温暖祥和反衬了人世间的沉重与绝望。【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①《静》的结尾处写到“这里的影子恰如爸爸坟上的旗帜”,写到父亲的死亡,情节产生突转,岳珉一家人的命运可想而知,她们的等待是徒劳的,她们所有的期待都将是一场空,前文“今天不来明天应来了!”“这样想到,心便骤然跳跃起来,忙匆匆的走到门边去,只等候有什么人拍门拉铃子”写岳珉一家人对父亲来消息的期待,父亲的死与岳珉等人急切的期待的强烈对比,强化了文章的悲剧色彩,表现战乱时代下人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的无奈,流露出静默的哀伤。②《边城》的结尾写到“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从表面看,这句话写的是傩送。他因为哥哥的死而远走,留下翠翠一个人。他们两其实是真心相爱的,却无法越过心中的那道坎,两个纯粹的年轻人始终是没有逃过命运的捉弄。翠翠孤身一人,心里是企盼着傩送的归来的,她在思念他,在等待他,但是她又是那么地不确定心中的那个人是否还会归来,因此说“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同时她又饱含着热切的希望,始终抱着“这个人也许明天回来”的信念,让人为之怜惜。开放式的结局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伤,翠翠的爱情虽然美好,但是依旧无法逃脱生活的残酷现实,命运无法掌控,生活无法完美,她的命运注定是悲剧的,体现了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凤仙花刘庆邦用凤和仙给一种花儿命名,真是好听。凤为鸟中王,自古就有百鸟朝凤之说。花有花仙子之喻,花一带了仙字,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已。可惜的是,这个小地方的人都不知道凤仙花是什么,明明亮亮是凤仙花,却被他们说成是指甲草。为什么把凤仙花叫成指甲草呢?这是因为,指甲草上面开出的花朵可以染指甲呀。每年春夏之交,住在大杂院里的大奶奶都会种上一盆子指甲草。大奶奶种指甲草不是为自己种的,是为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种的。大奶奶说过,她一个大老婆子,还种草养花儿干什么!小闺女们都爱美嘛,都喜欢染红指甲嘛!院子里年龄差不多大小的闺女有仨,大奶奶的孙女儿叫梅灵,那俩是二奶奶的孙女儿大玉和二叶。二奶奶死得早,俩孙女儿都愿意跟着大奶奶玩儿,几乎把她当成了亲奶奶。清明节早上下着小雨,院子里有些雾气蒙蒙。大奶奶用铁铲子把花盆里的土刨松,开始往土里埋指甲草的种子。老人并没让三个孙女儿帮着种,她花白的头发上顶着银亮的水珠,弯着有些伸不直的腰,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就劳动上了。清明天,下雨天,老人或许要试一试,她的孙女们长心了没有,她种指甲草的事会不会被孙女们发现。老人一试就试出来了,她刚把花盆里有些发潮的土刨开,就被大玉看见了,她就问大奶奶要种指甲草了吗?梅灵和二叶很快也过来了。却原来,她们每天在院子里出来进去,时不时地都会往花盆那里看一眼,都在操着种指甲草的心。终于看到大奶奶要种了,她们都有些兴奋,围绕在大奶奶身边捋胳膊,绾袖子,跃跃欲试,像是要搭把手。大奶奶说:你们都不用动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二叶说大奶奶,你栽的不是树,种的是指甲草呀!道理是一样的,前人种指甲草,后人染红指甲。花盆儿里的土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大奶奶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打开小纸包,露出了里面包藏着的指甲草的花籽儿。大奶奶只挑了三颗,以三角的形式种进花盆的土里。大奶奶说:你们三个都在土上摁摁吧。要得好,大带小,大玉先摁。是要摁手印儿吗?大玉问。对,五指并拢,使劲摁出你的手印儿来。大玉把右手伸出来了,手指并拢严丝合缝,不明白大奶奶为什么让她们在土上摁手印,难道有什么讲究吗?大奶奶说: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你们把土摁得越实在,土和指甲草的种子贴得越紧,种子胖得就越快,发芽就越快。明白了。大玉把手放在松软的土上摁出一个深深的手印。梅灵和二叶学着大玉的样子,也先后摁下了属于自己的手印。在花盆里种上了指甲草的花籽儿,等于给院子里的三个女孩子的心里种下了盼头。指甲草在花盆里生长,仿佛同时也在她们心里生长。当火红的石榴花开满一树时,花盆里的指甲草花也开成了满盆红。大玉向大奶奶报告:大奶奶,指甲草的花儿都开红了,该染指甲了。大奶奶生病了:我今年不能帮你们染指甲了,你不是已经学会怎样染指甲了嘛,你就带着你的两个妹妹互相染吧。等你们把指甲染红了,别忘了过来让我看看。大奶奶把带着两个妹妹染指甲的任务交给大玉,让大玉一下子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有些重。这天午后,大玉把梅灵、二叶叫到一起,准备摘花儿,染指甲。在摘花儿之前,大玉从灶屋里端出来多半瓦盆子清水,说要摘花儿了,花儿都爱干净,咱们先洗洗手吧。大玉不懂得什么仪式不仪式,她这样做,等于为摘花儿和染指甲举行了一个仪式。阳光照进水盆里,盆子里的水清澈见底,连盆底的纹路都看得清清楚楚。三双小手都放进了清水里。大玉说:主要是要把指甲盖儿洗干净,洗得指甲盖儿上面光光的。为了给两个妹妹做出样子,她不仅把每个指甲盖儿都擦洗了一遍,还把指甲缝下面藏的灰垢都抠了出来,洗得指甲长出的部分像羊脂玉一样白。把手和指甲都洗干净了,她们开始到花盆那里去摘花。大玉从灶屋里拿出一只白瓷盘,让梅灵和二叶把摘下的花瓣儿放进白瓷盘里。梅灵和二叶伸手摘花时,欲摘又止,像是怕把花儿摘疼似的。大玉说没事的,指甲草的花儿生来就是让人摘的,就是染指甲用的,摘了它们,它们才会高兴。在姐姐的示范下,两个妹妹才小心翼翼,像捏蝴蝶那样摘起花来。不一会儿,她们就摘了一盘子红艳艳的花瓣儿。盘子是盛菜用的,今日却被她们姐妹盛了花儿,恐怕什么菜都不如花儿好看。接着,她们就该染指甲了。把花瓣儿放进小蒜臼里,兑上一点儿明矾轻轻砸,把花泥敷在每个指甲盖儿上,用生麻叶裹上,再用生麻皮子缠上,睡一夜解开来看,每一个指甲都会变成红色。第二天一大早,三姐妹就不约而同地在花盆旁边聚齐。她们像是把指甲草的花圈儿搬到了指甲上,每个指甲都是一个花瓣儿。搬到手指上的花瓣儿就灵动起来,三十个花瓣儿上下翻飞,真让人有些看不够、喜不尽呢!小姑娘们的脸上都红红的,每张笑脸都像花儿一样。是的,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她们从小就喜欢打扮自己。可是,因为家家都穷,她们买不起花衣服,用不起雪花膏,更搽不起胭脂。但穷有穷的办法,没钱也能玩花样。她们的办法就是种指甲草,她们玩的花样就是用指甲草的花染红指甲。一朝染上了红指甲就天天都看得见,割草时看得见,放羊时看得见,纳鞋底子时也看得见。从夏天红到秋天,从秋天红到初冬,能红好几个月呢。三姐妹比过了红指甲,她们都没忘记说过“前人种指甲草”的大奶奶,大玉说:咱们去让大奶奶看看咱们的红指甲吧。大奶奶在病床上,把每个孙女儿的红指甲都看了一遍,说好手配好花,好花配好指甲,真不赖。(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澈的水、洗净的手、白瓷的盘、红艳艳的花儿,它们共同渲染了女孩们摘花前的美好氛围。B.用盛菜的白盘子盛红花瓣,“恐怕什么菜都不如花儿好看”,此刻女孩们的精神世界是丰盈的。C.铺排割草时、放羊时、纳鞋底子时都能看得见红指甲,极力表现女孩们对美发自内心的喜爱。D.小说以“指甲草”为线,借助女孩们的视角叙述种花、摘花、染甲等场景,富有生活气息。7.关于文中种花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奶奶嫌弃孙女们做事毛手毛脚,所以弯着腰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就劳动上了。B.大奶奶把花盆儿里的土“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可见她做事认真细致。C.大奶奶拿做人与种花作比讲给孙女们听,看似随意的话语里寄寓了良苦用心。D.大奶奶要大玉以大带小种花,也为后文大玉带着妹妹们摘花染指甲作了铺垫。8.凤仙花即指甲草,小说在主体部分均以“指甲草”称之,却以“凤仙花”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9.著名作家王安忆评价刘庆邦的小说:“在那里,能看见某种程度和形态的礼仪,/与日常生活水乳交融,被赋予了美学的意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D7.A8.①主体部分以“指甲草”称之,符合人物身份,使作品具有淳朴的生活气息;②“凤仙花”的名称高贵、典雅,象征美好的言行品格与精神境界;③本文以“凤仙花”为题,蕴含作者对人情、人性之美的赞颂。9.①选日子、取清水、装白盘、洁净手等,形式庄重认真,体现对美的尊崇。②轻轻砸、摁手印、敷花泥、赏指甲等,内心虔诚期待,体现对美的向往。③老爱幼、大带小、不忘给奶奶看,行为中蕴含礼仪传统文化观念。【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借助女孩们的视角”错,女孩们种花、摘花、染甲等场景,都是从作家的全知视角叙述,而非“借助女孩子的视角”。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A.“大奶奶嫌弃孙女们做事毛手毛脚”错,文中提到“老人或许要试一试,她的孙女们长心了没有,她种指甲草的事会不会被孙女们发现”“她们都有些兴奋,围绕在大奶奶身边捋胳膊,绾袖子,跃跃欲试,像是要搭把手。大奶奶说:你们都不用动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大奶奶是有意为之,是爱孙女们的表现,不能说“嫌弃孙女们做事毛手毛脚”。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注意题干中的情境设置指向,“小说在主体部分均以“指甲草”称之,却以‘凤仙花’为题”,可见回答时应先指出“指甲草”的信息指向。文中大奶奶和几个孙女儿,都是小地方上的普通人,种花摘花染指甲也都是日常生活小事,但言行举止充满了淳朴的生活气息。而以“凤仙花”为题,则应探究作家的用意所在。开头特意提及,“凤为鸟中王,自古就有百鸟朝凤之说。花有花仙子之喻,花一带了仙字,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已”,点出了以“凤”“仙”命名凤仙花的寓意:文中的人物都有着美好的言行品格与精神境界。同时,以“凤仙花”为题,也蕴含作者对人情、人性之美的赞颂,看似随意的题目里暗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感。【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本题重点考查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两方面。试题答案相对开放,需要考生调动文学文化积累,给出自己合理的回答。王安忆评论中的“某种程度和形态的礼仪”,对应的是“文化传承与理解”;“被赋予了美学的意义”,对应的是“审美鉴赏与创造”。日常礼仪的细节中含有虔诚之心,让生活慢下来,庄重起来,让色彩丰富一些,让人变得美好而自知,坚定平和有力量。在时间的坐标系中保持生活的礼仪,让其发挥承载文化符号的功能,也涵养我们的文化自信。领悟生活礼仪中的美学,让平凡的日子散发出光芒,散发爱与美,是每个生命的最好遇见。这是这道试题设题考查的意义所在。考生只要在文中找到三处日常生活中的“某种程度和形态的礼仪”,说出其蕴含的美学价值、审美意义,即可得满分。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团圆(节选)巴金晚会结束,小刘打手电给我照路,走原路回去。一路上我很兴奋。不仅是王芳的演唱,所有的节目都使我激动。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阔的心灵。我离开军政治部的那天,到王主任的房里辞了行回来,小刘给我打好了铺盖卷,在住室里等我。他要回到原来那个连队去。他向我表示了歉意。他虽然高兴回连队,可是他的讲话和举动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感情。我也不愿意这么匆匆地跟他分别。最后我同他约定过两个月到那个连队去看他。我并不曾失信。可是我去晚了些,已经是好几个月以后了。这中间我到过几个部队。我常常怀念小刘,因为我一直没有得到他的消息。我后来忽然听说小刘在的那个连队打了胜仗,把敌人占据的一个无名高地拿下来了。这些日子为了迎接国庆三周年,为了欢迎第二届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各个部队都在打胜仗,到处都听得见这样的说法:“争取立功,迎接亲人。”我听到了许多捷报以后,再得到那个连队的胜利消息,我很难制止想会见小刘的欲望。过了国庆节,我便动身到那个连队去。我们在坑道里见到了连长。他已经得到了通知,又热情又亲切地接待我。我和他交谈了半个钟头的光景,便提起小刘的名字,还说我想见见小刘。“对,对,刘正清,是个好战士!”连长点头说。我连忙说明我跟刘正清很熟,并且把那次分别的情形也讲了。“不凑巧,他回国去了。“连长略略皱起眉毛说。我诧异地问道:“他回国去干什么呢?”我自己马上兴奋地接下去说:“参加国庆节观礼吗?”连长摇摇头说:“他挂了花,送回去了。”“他挂了花?伤重不重?”我愣了一下,惊问道。连长看了我一眼,声音低沉地答道:“两条腿都断了。”我变了脸色,着急地追问:“危险吗?”连长昂起头说:“这个小青年还嚷着要回朝鲜来打美国鬼子呢!”“他能回来吗?”我顺口问了这一句。话出口我才觉察到它是多余的了。连长看了我一眼,激动地说:“要是真依他的话,他一定要回来。那天他跟着我上战场,打到最后,主峰上还有个敌人的大母堡攻不下来,火力猛得很,我们牺牲了几个同志。我十分着急,拿起一包炸药,打算自己冲上去炸掉它。刘正清拉住我的衣服,要求我把任务交给他。他一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可是他自己满身是血,两条腿都完了。担架员来抬他,他还说‘我要坚持,我要打’。我后来去看他,他皱着眉头,脸上没有一点血色,我却没听见他哼过一声。我告诉他要给他请功,他还说自己没有好好完成任务,应当检讨。”……小刘虽然回国,但是我总算践了约,我在这个连队住下来了。头两三天我睡在炕上,半夜里好像总听见小刘在讲梦话,其实全是我自己在做梦。我本来打算在这里多住些时候,可是忽然接到王主任的电话,说是祖国来的慰问团就要到了,叫我马上回到军政治部去。到了政治部,还是住在从前住过的地方。走了一段路,见到好些熟人,还隐约听见文工团同志们的歌声。我放好行李就去见王主任。王主任在房里眼王芳谈话,一面在看手里的几张稿纸。他见我进去,跟我握了手,就把纸塞到我手里让帮忙修改。我摊开稿纸一看,原来是她写的一首欢迎慰问团的《献诗》。我还看到王主任修改的句子。她看见我不提什么意见,便挑出几个她自己认为不大妥当的句子让我替她解决。这次我总算给她帮了一点忙。她满意地拿回诗稿就向我告辞。我要留住她,她却笑着说:“我还要准备节目,再不回去,我们陈团长可要急死了。下次来吧。”我就说:“那么我陪你走一段吧。”她还要推辞,我却跟着她走出了洞子。出得洞来,我一开口就问起小刘的事情。她听到小刘的名字,马上说:“小鬼有个东西要我交给你!”我连忙问:“什么东西?”她侧过头看了我一眼,脸色马上变了,压低声音说:“笔记本。小鬼还说——”“他怎么说?”我打断了她的话。“他说他等了你几个月,他还以为你回国去了呢!”她答道,埋下头往前走,也不再看我了。我过了半晌,才再问一句:“他伤得怎样?”我心里不好过,我好像又看到小刘那张皮球似的脸,他笑得那么高兴地说:“我一定等着你!”王芳一面走,一面说,好像在自言自语:“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