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江苏省常熟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希怿字伯和,燕王八世孙。登淳熙十四年进士第。赵汝愚帅福建,希怿为属吏,尝言:治人如修身,治政如理家,爱民如处昆弟。取古今官著惠爱者缉为一编,曰:“是吾师矣。”汝愚嘉之,荐于宪辛弃疾。弃疾尚气,僚吏不敢与可否,希怿独尽言无所避。属邑候官苦税重,每不登额,希怿稽核公帑羡钱以足之。弃疾亦荐其能。汝愚当国,调江东运司干办。同寅有坐侂胄党者,诸司莫敢荐,希怿贤其人,请以荐己者荐之。改太平州通判。先是盗黥而逃者,捕得处死。希怿言强盗特贷命而辄逃者斩今黥罪致死非法之平也自是皆减死论迁江西茶盐提举。岁饥,恶少聚劫,希怿将自临按,幕属力止之,不听,曰:“希怿不出,饥民终不得食,且召乱矣。”遂行,发粟赈给,禽首谋者治之其党遂散。升本路帅兼漕事。黑风峒罗世传寇郴阳,奸民潜通贼,阴济以粮。希怿捕治之,贼乏食,乃去。未几,李元砺寇郴,陈廷佐寇南安,复诱罗世传与合,劫掠至龙泉。有何光世者,能知贼动息,希怿授光世计,俾诱世传诛元砺以自赎。功未竟,移知平江府,其后世传果缚元砺以献,廷佐势孤,亦降。移知太平州,希怿为倅日,习知其民利病,遂损折帛价,减榷酤额,以苏民力。已而乞祠,迁端明殿学士,换昭信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致仕。嘉定五年卒,年五十八,赠少保,封成国公。(节选自《宋史·赵希怿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希怿言/强盗特贷命而辄逃者斩/今黥罪致死/非法之平也/自是皆减死论/B.希怿言/强盗特贷命而辄逃者斩/今黥罪致死/非法之平也自是/皆减死论/C.希怿言强盗特贷命/而辄逃者斩/今黥罪致死/非法之平也/自是皆减死论/D.希怿言强盗特贷命/而辄逃者斩/今黥罪致死/非法之平也自是/皆减死论/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嘉是赞美,赞许的意思,与《师说》中“余嘉其能行古道”的“嘉”字含义相同。B.黥,是在罪人面额上刺字再染上墨的刑罚,《水浒传》中的宋江就曾受过此刑。C.俾是让、使的意思,与《促织》中“又嘱学使俾入邑庠”的“俾”字含义不同。D.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一般致仕的原因有年龄较大,身有疾患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汝愚非常赏识赵希怿,把他推荐给上司辛弃疾,辛弃疾对赵希怿的办事能力也给予了充分肯定。B.赵希怿的同事因受韩侂胄的牵连,各个部门都不敢推荐,赵希怿请求举荐自己的人举荐他。C.赵希怿任江西茶盐提举时,一些恶少聚众抢劫,赵欲亲自审理,幕僚极力劝阻,但他毅然照自己的想法做。D.赵希怿任职平江府时,授计何光世引诱罗世传诛杀李元砺以赎罪;最终贼人陈廷佐势单力孤,也来投降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弃疾尚气,僚吏不敢与可否,希怿独尽言无所避。(2)奸民潜通贼,阴济以粮。希怿捕治之,贼乏食,乃去。14.赵希怿曾说:“治人如修身,治政如理家,爱民如处昆弟。”他是这么做的吗?请举例回答。【答案】10.A11.C12.D13.(1)辛弃疾爱意气用事,僚吏们不敢表明自己的观点,只有赵希怿敢直言且无所避忌。(2)奸民暗中串通贼寇,私下用粮食接应他。赵希怿抓住奸民后并加以处治,贼人缺粮,于是就离开了。14.是(1)治人:①体恤下属,属县官员苦于赋税繁重,替其补足税额;②知人善任,挺身举荐受韩侂胄牵连的同事。(2)治政:①依法办事,强调法律的公平,依法处理犯有黥罪而逃跑的强盗。②任江西茶盐提举,亲自审理恶少聚众抢劫案,擒首犯惩治,余众散走。(3)爱民:①关心爱护百姓,发粮赈济饥民;②任太平州知州时,为恢复民力,减少折帛价,减少专卖酒的数目。【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希怿说:“强盗中只有免于死罪而逃跑的斩首,现在因为黥罪而处死,不是公平的法律。”从此全部免除处死。后面都是“言”的内容,所以应在“言”后面断开,排除CD;“今黥罪致死,非法之平也”为判断句,“也”是判断句的标志,所以应在“也”后面断开,排除B。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A.正确。“余嘉其能行古道”句意:我赞许他能够实行古人从师的风尚。C.“含义不同”错误。“又嘱学使俾入邑庠”的“俾”解释为让,使;句意:又嘱咐主考官,让成名中了秀才。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任职平江府时,授计何光世引诱罗世传诛杀李元砺以赎罪”错误,原文“升本路帅兼漕事……有何光世者,能知贼动息,希怿授光世计,俾诱世传诛元砺以自赎”,可见“授计何光世引诱罗世传诛杀李元砺以赎罪”是在“升本路帅兼漕事”时。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气”,指意气用事;“与”,表明;“尽言”,直言。(2)“潜”,暗中;“阴”,暗中,私下;“去”,离开。【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治人:由原文“属邑候官苦税重,每不登额,希怿稽核公帑羡钱以足之”可知,体恤下属,属县官员苦于赋税繁重,替其补足税额。由原文“同寅有坐侂胄党者,诸司莫敢荐,希怿贤其人,请以荐己者荐之”可知,知人善任,挺身举荐受韩侂胄牵连的同事。治政:由原文“先是盗黥而逃者,捕得处死。希怿言:‘强盗特贷命而辄逃者斩,今黥罪致死,非法之平也’自是皆减死论”可知,依法办事,强调法律的公平,依法处理犯有黥罪而逃跑的强盗。由原文“迁江西茶盐提举。岁饥,恶少聚劫,希怿将自临按,幕属力止之,不听,曰:‘希怿不出,饥民终不得食,且召乱矣。’遂行,发粟赈给,禽首谋者治之其党遂散”可知,任江西茶盐提举,亲自审理恶少聚众抢劫案,擒首犯惩治,余众散走。爱民:由原文“迁江西茶盐提举岁饥,恶少聚劫,希怿将自临按,幕属力止之,不听,曰:‘希怿不出,饥民终不得食,且召乱矣。’遂行,发粟赈给”可知,关心爱护百姓,发粮赈济饥民。由原文“移知太平州,希怿为倅日,习知其民利病,遂损折帛价,减榷酤额,以苏民力”可知,任太平州知州时,为恢复民力,减少折帛价,减少专卖酒的数目。参考译文:希怿字伯和,是燕王八世孙。考中淳熙十四年进士。赵汝愚任福建统帅,希怿做他的属官,曾说:治人如修身,治政如理家,爱民如同对待兄弟。取喜爱的古今官方著作辑为一编,说:“这是我的老师。”赵汝愚赞赏他,推荐给上司辛弃疾。辛弃疾爱意气用事,僚吏们不敢表明自己的观点,只有赵希怿敢直言且无所避忌。属县候官苦于赋税繁重,常常达不到规定的数额,希怿核计公库余钱代他交足。辛弃疾也推荐他的办事能力。赵汝愚掌权,调希怿任江东运司干办。同僚中有人因是韩侂胄的党羽而获罪,各部门没人敢举荐他,希怿认为那人贤能,请求举荐自己的人举荐他。改任太平州通判。在此之前,处以黥刑的强盗逃跑,被抓住处死。希怿说:“强盗中只有免于死罪而逃跑的斩首,现在因为黥罪而处死,不是公平的法律。”从此全部免除处死。升江西茶盐提举。年中闹饥荒,品行恶劣的年轻人聚众抢劫,希怿将要亲临审察,幕僚极力阻止他,他不听从,说:“我希怿不去,饥民最终得不到粮食,并且会招来祸乱。”于是动身,发粮赈济饥民,并抓住主谋将其治罪,党羽于是散去。升本路帅兼漕事。黑风峒罗世传侵犯郴阳,奸民暗中串通贼寇,私下用粮食接应他。希怿抓住奸民后并加以处治,贼人缺粮,于是就离开了。不久,李元砺侵犯郴阳,陈廷佐侵犯南安,又诱使罗世传与他们会合,抢劫掠夺到龙泉。有个叫何光世的人,能知道贼寇的行踪,希怿教授何光世计策,让他引诱罗世传杀了李元砺来赎自己的罪。功未成,希怿改任平江府知府,之后罗世传果然捆绑李元砺来进献,陈廷佐势单力孤,也投降了。改任太平州知州,希怿为副职时,熟知那里百姓的利害,于是减少折帛价,减少专卖酒的数目,来恢复民力。不久请求授祠禄官,升端明殿学士,换任昭信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退休。嘉定五年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追赠少保,封为成国公。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答苏武书李陵子卿足下: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要子无,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予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陵不难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辙复苟活。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匈奴既败,举国兴师。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卒复勾践之仇,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昔萧樊囚絷,晁错受戮,其余佐命立功之士,贾谊亚夫之徒,皆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谗,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陵虽孤恩,汉亦负德。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李陵顿首。(选自李陵《答苏武书》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B.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C.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圆家靠召D.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绝域,与《燕歌行》中“绝域苍茫无所有”的“绝域”一样,指人迹罕至的地方。B.执事者,与《屈原列传》中“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的“用事者”意思相近。C.去帷,讲的就是《苏武传》中“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一事。D.北阙,指朝廷,与《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的“庙堂”意思相近。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陵认为自己率疲敝之卒,与单于亲率的超过十万的匈奴死战,最后被围、被俘,是迫不得已、虽败犹荣的。B.李陵说自己并非贪生怕死之人,投降匈奴,起初是为了等待时机,建功报答君王,后来因为计划未成,只能痛苦投降。C.李陵认为苏武回到汉朝受到的奖赏与他的功勋、节气是不匹配的,他认为应该给苏武赐土地、封诸侯。D.李陵最后宁可死在匈奴,也不愿回汉朝卑躬屈膝,接受刀笔吏的审问,这也是受到了他先人的影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2)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14.李陵是如何反驳苏武“汉与功臣不薄”的劝说的?请根据文意简要概况。【答案】10.D11.A12.B13.(1)哪里料到志向没有实现,怨责之声已四起,计谋尚未实施而骨肉已经受刑,这就是我面对苍天椎心泣血原因啊!(2)况且汉朝因为我未能死节而施以严厉的惩罚,因为您坚贞守节给予微薄的奖赏,要想叫远方的臣民奔走效命,这实在是难以办到的。14.列举汉代受到薄待的历史功臣;指出苏武自己也是受到了薄待的功臣;指出汉朝是对他负德的,不可能厚待他。【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又哪里会有背离君亲、抛弃妻儿却反而以为对自己有利的人?既然如此,那么,我之所以不死,是因为想有所作为。本来是想如前一封信上所说的那样,要向皇上报恩啊。实在因为徒然死去不如树立名节,身死名灭不如报答恩德。“背君亲”“捐妻子”结构对称,都是动宾短语,中间断开,排除AC;“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结构对称,中间断开,排除B。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A.“指人迹罕至的地方”错。文中“绝域”:远方。句意:出征远方。/绝域:更遥远的边陲,指人迹罕至的地方。句意: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含义不同。B.正确。句意: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掌权的靳尚。C.正确。D.正确。句意: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该为百姓担忧。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后来因为计划未成,只能痛苦投降”错,原文为“哪里料到志向没有实现,怨责之声已四起,计谋尚未实施而骨肉已经受刑”,意思是哪里料到志向没有实现,怨责之声已四起;计划尚未实行,亲人作刀下之鬼。选项投降原因归结错误。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图”,料想;“怨”,怨责;“从”,实施。(2)“厚”,严厉;“望风驰命”,奔走效命;“实”,实在。【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原文为“昔萧樊囚絷,韩彭醢,晁错受戮,周魏见辜。其余佐命立功之士,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谗,并受祸败之辱,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举,谁不为之痛心哉?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列举汉代受到薄待的历史功臣。原文为“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士之封,加子之勤”,指出苏武自己也是受到了薄待的功臣。原文为“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指出汉朝是对他负德的,不可能厚待他。参考译文:答苏武书李陵子卿足下:与您分别以后,更加无聊。上念老母,在垂暮之年还被杀戮;妻子、儿女们是无罪的,也一起惨遭杀害。我自己辜负了国家之恩,被世人所悲怜。您回国后享受荣誉,我留此地蒙受羞辱。这是命中注定,有什么办法?我不难刺心来表白自己,自刎来显示志向,但国家对我已经恩断义绝,自杀毫无益处,只会增加羞辱。因此常常愤慨地忍受侮辱,就又苟且地活在世上。从前先帝授予我步兵五千,出征远方。以五千士兵,对付十万敌军;指挥疲敝不堪的队伍,抵挡养精蓄锐的马队。但是,我军依然斩敌将,拔敌旗,追逐败逃之敌。在肃清残敌时,我斩杀其骁勇将领,使我全军将士,都能视死如归。匈奴兵败后,全国军事动员,疲兵再战,一人要敌千人,但仍然带伤忍痛,奋勇争先。阵亡与受伤的士兵遍地都是,我身边剩下的不满百人,但是,我只要振臂一呼,重伤和轻伤的士兵都一跃而起,拿起兵器杀向敌人,手无寸铁,还是光着头高呼杀敌,争着冲上前去。在这时刻,天地好像为我震怒,单于认为不可能再俘获我,便打算引军班师,不料叛逃的邪臣出卖军情,于是使得单于重新对我作战,而我终于未能免于失败。以前高皇帝率领三十万大军,被匈奴围困在平城。那时,军中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而还是七天断粮,只不过勉强脱身而已。何况像我这样的人,难道就容易有所作为吗?而当权者却议论纷纷,一味怨责我未能以死殉国。不过我未以死殉国,确是罪过;但您看我难道是贪生怕死的小人吗?又哪里会有背离君亲、抛弃妻儿却反而以为对自己有利的人?既然如此,那么,我之所以不死,是因为想有所作为。本来是想如前一封信上所说的那样,要向皇上报恩啊。实在因为徒然死去不如树立名节,身死名灭不如报答恩德。前代范蠡不因会稽山投降之耻而殉国,终于,范蠡为越王勾践报了仇。我这一点赤诚心意,就是暗自景仰他们的作为。哪里料到志向没有实现,怨责之声已四起,计谋尚未实施而骨肉已经受刑,这就是我面对苍天椎心泣血的原因啊!您又说道:“汉朝给功臣的待遇并不菲薄。”以前萧何、樊哙被拘捕囚禁,晁错被杀,其余辅助汉室立下功劳的人士,如贾谊、周亚夫等人,都确实是当时杰出的人才,却遭受小人的诽谤,最终使有才之人遭到诋毁,才能无法施展。我已故的祖父李广,身任将军,其功绩略谋盖天地,忠义勇气冠于全军,只是因为不屑迎合当朝权贵的心意,结果在边远的疆场自杀身亡。这就是功臣义士手持兵刃叹息不止的原因。怎么能说待遇不薄呢?您过去凭着单车出使到拥有强兵的敌国。逢上时运不佳,竟至伏剑自刎也不在乎;颠沛流离,含辛茹苦,差点死在北方的荒野。壮年时奉命出使,满头白发而归;老母在家中亡故,妻子也改嫁离去。异族未开化的人,尚且还称赞您的节气,我认为您应当享受封领地、赏千乘的诸侯待遇。可是,听说您回国后,赏赐不过二百万,封官不过典属国之职,并没有一尺土的封赏,来奖励您多年来对国家的效忠。您尚且如此,我还有什么希望呢?况且汉朝因为我未能死节而施以严厉的惩罚,因为您坚贞守节给予微薄的奖赏,要想叫远方的臣民奔走效命,这实在是难以办到的。我虽然辜负了汉朝的恩情,汉朝也亏对了我的功德。男子汉活着不能成就英名,死了就让他埋葬在异族之中吧,谁还能再弯腰下拜,回到汉廷,听凭那帮刀笔吏舞文弄墨、随意发落呢?希望您不必再盼着我归汉了。李陵顿首。江苏省兴化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为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绍兴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袜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妹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习注坡马踬怒而鞭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耗敝极矣。”荆湖平,募民营田,又为屯田,岁省漕运之半。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赐之。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尤桧所恶也。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论,飞复曰:“均为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选自《宋史·岳飞传》,有删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习注坡/马踬/怒而鞭之/B.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习注坡马/踬怒而鞭之/C.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习注坡/马踬/怒而鞭之/D.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习注坡马/踬怒而鞭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朔望:朔,农历每个月的初一;望,农历每个月的十五。B.斛: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C.跋:是一种相当于“序言”的文体,写在书籍的前面,用来评价书籍内容或者说明写作经过和缘由。D.投壶:古代士大夫宴饮时做的一种投掷游戏,也是一种礼仪。就是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者为胜,负者按照规定的杯数喝酒。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岳飞天生神力,曾向周同学习射箭,岳飞的父亲岳和认为周同很有义气,赞扬他是为了国家为了正义之事而献身的。B.岳飞通过良马和劣马的对比,说明“负重致远”之才的应具备的特点是度量大却不贪随便之食,精力充沛却不逞一时之勇。C.岳飞忠贞廉洁。吴玠很佩服他,看他没有姬妾,妆扮好美人送给他。岳飞以皇上尚勤于政事自己岂能贪图享乐为由,拒绝了吴玠。D.岳飞谋定后动,治军有方。每次打仗之前都会跟各个统制谋划,然后才开战;每次皇上要给他升职时,岳飞都会把功劳推给将士。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2)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答案】10.C11.C12.A13.(1)屈原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小人离间他们,(他)可以说处于困境啊。(2)有拿百姓一缕麻用来绑草(垛)的士兵,(岳飞)立刻(将他)斩首来示众。【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岳飞说:“文臣不吝惜钱,武臣不吝惜死,天下就太平了。”岳飞的部队每次安营扎寨的时候,(他)命令将士急驰下陡坡跳战壕,将士们都穿着厚重的铠甲练习。(岳飞的)儿子岳云曾经练习下陡坡,马失蹄了,(岳飞)愤怒地拿鞭子抽他。“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句式相同,意思相近,在“钱”“死”后分开,可排除AD;“师每休舍”是状语,“课”的主语是岳飞,故“课”的前面应断开,可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是一种相当于‘序言’的文体,写在书籍的前面,用来评价书籍内容或者说明写作经过和缘由”错。应是一种相当于‘后记’的一种文体,写在书籍的后面,用来评价书籍内容或者说明写作经过缘由。借助原文中“飞跋其后”就能够分析出“跋”应该写在书籍的后面。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岳飞的父亲岳和认为周同很有义气,赞扬他是为了国家为了正义之事而献身的”错。原文“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意思是岳和认为儿子为人仁义,说:“如果你将来能够为国家效力,应该会为国、为正义而献身吧!”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正”“直”,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端正,使……正直;“事”,侍奉;“间”,离间;“穷”,处境困窘。(2)“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卒者”;“束刍”,捆草,扎草堆;“徇”,示众。参考译文: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代务农。其父岳和,常节省粮食周济穷人。乡人耕种侵占他家土地,他便割地让给人家;邻居向他借钱,他从不去强迫人家还债。岳飞出生时,有天鹅般的大鸟,在屋顶上飞过并鸣叫,因此父母便为他取名“岳飞”。岳飞出生不足一月,黄河在内黄这个地方决堤,洪水暴至,岳飞的母亲姚氏抱着岳飞坐进一个大缸,被河水冲到岸边得以活命,乡人都为此感到神奇。年少时的岳飞就有气节,沉默忠厚,很少言语,家里虽穷但他勤奋好学,特别喜欢读《左氏春秋》、孙膑吴起的兵法。天生有惊人的力量,不到二十岁,岳飞就能拉开三百斤的大弓和八石重的硬弩,他向名师周同学习射箭,学到了周同的所有本领,可以左右开弓。周同死后,岳飞每月初一和十五都到周同墓前摆上供品祭奠。岳和认为儿子为人仁义,说:“如果你将来能够为国家效力,应该会为国、为正义而献身吧!”绍兴七年,岳飞面君,宋高宗从容地问:“你是否得到良马?”岳飞答复说:“我本来有两匹良马。它们每天要吃洁净的草料小豆数斗,要喝清澈的泉水一斛。若不是干净良好的食料或饮料,它们宁可挨饿而不接受。装上鞍甲,骑着它起跑,初时并不是很快,等到跑上百里,才奔驰奋进。从中午跑到黄昏,还可以多跑两百里。此时卸下鞍甲,它既不喘气,也不出汗,展现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这是因为它们度量大却不贪随便之食,精力充沛却不逞一时之勇。它们是跑远路的良驹啊!可是,不幸的是,它们在历次战役中已相继死了。目前我所骑的马就差多了。它每天吃的粮食只有数升,对食料从不挑剔,对饮用的水也不作选择。拉住缰绳还未坐稳,就跳跃起来迅速奔跑,刚刚百里,就力气用尽流汗喘息,几乎像要死了一样。这是因为它度量小,所以摄取的食物虽少却容易饱和,喜爱逞强但却外强而中干。它只是平庸低劣的马而已!”高宗听完岳飞的一番言论后道:“说得很有道理!”岳飞十分孝顺,母亲留在黄河以北地区他派人去探望母亲,并且把母亲迎接归来。他的母亲有很难治愈的疾病,要喂药一定要亲自来。他的母亲过世之后,他不喝水不吃饭三天。他的家里没有姬妾陪侍。吴玠向来佩服岳飞,想要和他结交,便妆扮了有名的女子送给岳飞。岳飞说:“现在皇上到了很晚的时候还因忧心天下而没睡,怎么会是我们当大将的人享受安乐的时候?”岳飞推辞不肯接受,吴玠更加尊敬佩服他了。岳飞年轻时候喜欢大量喝酒,皇帝告诫他说:“你在某天到达河朔的时候,才可以痛快喝酒。”岳飞就再也不喝酒了,皇帝当初想为岳飞建造府邸,岳飞推辞说:“敌人还没有被消灭,凭什么安家立业呢?”有的人问天下什么时候太平,岳飞说:“文臣不吝惜钱,武臣不吝惜死,天下就太平了。”岳飞的部队每次安营扎寨的时候,(他)命令将士急驰下陡坡跳战壕,将士们都穿着厚重的铠甲练习。(岳飞的)儿子岳云曾经练习下陡坡,马失蹄了,(岳飞)愤怒地拿鞭子抽他。兵卒里有人拿百姓一缕麻用来绑草垛,(岳飞)立刻斩首示众。士兵们晚上休息,百姓开了自家的门愿意接纳他们,没有兵卒敢进入。(岳飞部队的)军号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岳飞)擅长用少数人攻击很多人。(他)想要有所举动的时候,就全部召集各个统制来一起谋划,决定了计谋以后再战斗,所以只有胜利没有失败。他突然遇到敌人的时候,就按兵不动。所以敌人说他们是:“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曾经问(他)用兵之术,(他)说:“仁义、智慧、信心、勇气、严格,缺少一样都不可以。”每当调配军粮,(他)一定会皱着眉头说:“东南地区的民力,消耗凋敝得很严重。”荆湖平定,招募农民经营田地,又作为屯田,每年节省一半的漕运。皇帝亲手书写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人的事迹赏赐给他。岳飞在文章后题跋,单单指出曹操是奸贼所以鄙视他,特别被秦桧所讨厌。李宝从楚地来归顺,韩世忠留下他,李宝痛哭着要归顺岳飞,韩世忠写书信来告诉(岳飞),岳飞答复说:“都是为了国家,何必分你我呢?”韩世忠赞叹佩服。岳飞尊重贤能礼遇士人,浏览经史典籍,平时唱唱雅诗,玩玩投壶游戏,谦逊谨慎得像个读书人。岳飞每次辞谢立功后朝廷给他加官时,一定说:“这是将士们贡献的力量,我岳飞又有什么功劳呢?”但是他忠心忧愤,壮怀激烈,发表议论坚持正义,谈论问题都没有给人留余地,终于因为这点惹了祸患。(选自《宋史·岳飞传》,有删节)江苏省高邮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后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时仁宗更用大臣,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小人所好者利禄,所贪者财货,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反相贼害虽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曰小人无朋。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故曰惟君子则有朋。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减)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反相贼害/虽兄弟亲戚/不能相保B.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反/相贼害/虽兄弟亲戚不能相保C.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反相贼害/虽兄弟亲戚不能相保D.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反相贼害/虽兄弟亲戚/不能相保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辟”,由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征”“辟”不同,“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B.“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中的“见”与《孔雀东南飞》中“君既若见录”的“见”意义不同。C.朋党,指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己而结合起来的集团,与欧阳修在《朋党论》中的小人之伪朋所指相同。D.“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中的“修”与《离骚》中“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的“修”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仲淹因写文章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罢黜范仲淹。欧阳修写信对高若讷进行谴责,因为这件事欧阳修被贬为夷陵县令。B.欧阳修在《朋党论》中以“商纣王”和“周武王”为例,具体论证了“朋党的多少关系国家的兴亡”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C.欧阳修被贬夷陵县时阅览旧案卷,发现违法曲断的案件比比皆是,由此想到全国的冤假错案更是数不胜数,自此他遇事不敢有所疏忽。D.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原来都像平民百姓一样,不为人所知晓,欧阳修就广为揄扬他们的声名,认为他们将来一定会名闻于世。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2)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离骚》)14.杨士奇在《书后》中评价欧阳修“存心至公,无欲上人”,这些品质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0.A11.D12.B13.(1)奖励提拔后辈,就像怕来不及,得到他赏识、举荐的人,大多成为天下的名士。(2)世俗本来是善于取巧的,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正常的措施。14.①替范仲淹鸣不平,不为私利;②被诬陷为朋党,直言进谏;③为政宽松简易,不追求名声荣誉;④胸怀宽厚,提携后辈。【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他们的利害关系相同时,就暂时互相援引结为私党,这是伪朋党;当他们见到利益时就会争先抢夺,或者利益抢完后就互相伤害,即使是血肉兄弟亲朋好友,也不能共存。“……者,……也”表判断,“者”后停顿,排除BD;“其见利而争先”和“利尽而反相贼害”结构一致,二者内部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正确。被;表示对我怎么样,译为“我”。句意: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因范仲淹之事而被斥退。/既然承蒙你这样的记着我。C.正确。D.错误。修养;美好的。句意:将这些道德品质用于修养身性,则能志同道合而相互得益。/我既有许多内在的美质啊,同时又有美好的才能。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具体论证了‘朋党的多少关系国家的兴亡’的观点”错误,论证的观点为“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奖引”,提携,奖励提拔;“后进”,后辈;“率”,大都。(2)“固”,本来;“时俗”,世俗;“偭”,违背;“错”,同“措”,举措。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可知,替范仲淹鸣不平,不为私利;②由原文“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可知,被诬陷为朋党,直言进谏;③由原文“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可知,为政宽松简易,不追求名声荣誉;④由原文“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可知,胸怀宽厚,提携后辈。参考译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等到成年时,更是超群出众,卓有声誉。考中进士,并被任命为西京推官。欧阳修进入朝廷,担任馆阁校勘。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奏章解救他,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欧阳修写信对高若讷进行谴责,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因为这件事欧阳修被贬为夷陵县令。后来范仲淹任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后,聘请欧阳修为书记官。欧阳修笑而谢绝说:“我昔日的举措,岂是为了一己之利?我们虽然同时被斥退,但也不必同时升迁。”当时仁宗对在朝大臣进行人事更动,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最先入选。欧阳修每次进见皇上,仁宗都询问他以治国执政之事,看哪些是可以做的。当初范仲淹被贬去饶州,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因范仲淹之事而被斥退,世人都视他们为“党人”。从此,朋党的议论产生,欧阳修于是作《朋党论》一文以进呈仁宗。其中概要是:“君子以志同道合结为朋党,小人因有共同的利益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我以为小人是没有朋党的,只有君子才有。小人所喜好的是利禄,所贪求的是金钱财物,当他们的利害关系相同时,就暂时互相援引结为私党,这是伪朋党;当他们见到利益时就会争先抢夺,或者利益抢完后就互相伤害,即使是血肉兄弟亲朋好友,也不能共存,所以说小人没有朋党。君子则不然,他们所恪守的是道义,所奉行的是忠信,所爱惜的是名誉节操。将这些道德品质用于修养身性,则能志同道合而相互得益,将这些道德品质用于效力国家,则会大家携手同心,互相扶持,始终如一,所以说只有君子才有朋党。所以作为一国之君,只当摒退小人的伪朋党,而多多提携君子的真朋党,这样,天下就可以达到大治了。《尚书》上说:商纣有亿万臣,是亿万条心;周有三千臣,却是一条心。商纣王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不成朋党了,但是纣王因此而亡国。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朝却因此而兴盛。”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欧阳修当初在滁州时,别号醉翁,晚年改号为六一居士。前后几次被放逐流离,但志气还是如常不衰。在贬职夷陵县时,没有什么排遣,就取出旧日已办的案卷反复阅览,结果发现案中是非颠倒、违法曲断的错误比比皆是,于是他仰天长叹说:“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县,尚且如此,全国就可想而知了。”从此以后,他遇事不敢疏忽不慎。凡他任职的几个郡,不显露治理事迹,不追求名声荣誉,为政宽松简易而不烦扰,因此所到的地方百姓都感到安逸。有人问他:“为政宽简,而事情并不松弛失误,这是什么原因呢?”他说:“把放纵无度作为宽,把省略必要的东西作为简,那就使政事败坏,而且百姓也会受害。我所谓宽者,是不做苛刻急迫的事,简者,是不做繁碎扰人的事罢了。”欧阳修的文章,才华横溢,朴实流畅,不繁冗不省略恰到好处。在议论上,简单而明了,实际而通情,善于联系事物分析不同问题,阐明深刻的道理,驳斥其错误,给人以很强的说服力。他的超然洒脱,文情奔放的风格,别人是无法赶上的,所以天下人一致效法尊崇他。奖励提拔后辈,就像怕来不及,得到他赏识、举荐的人,大多成为天下的名士。曾巩、王安石、苏洵以及苏洵的儿子苏轼、苏辙,原来都寂然无声,不为人所知晓,欧阳修就广为宣扬他们的声名,认为他们将来一定会名闻于世。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是时,少府五鹿充宗贵幸,为《梁丘易》。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有荐云者,召入。摄衣登堂,抗首而请,音动右左。既论难,连拄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由是为博士,迁杜陵令。元帝时,华阴守丞嘉上封事,言:“治道在于得贤。平陵朱云,兼资文武,忠正有智略,可使以六百石秩试守御史大夫,以尽其能。”上乃下其事问公卿。太子少傅匡衡对,以为:“大臣者,明王所慎择也。而嘉猥称云,欲令为御史大夫,妄相称举,疑有奸心,宜下有司案验以明好恶。”嘉竞坐之。成帝时,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曰:“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云自是之后不复仕,常居郭田,教授诸生。时出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在田野亡事,且留我东阁,可以观四方奇士。”云曰:“小生乃欲相吏邪?”宣不敢复言。云年七十余,终于家。病不呼医饮药。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节选自《汉书·卷六十七》,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B.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C.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D.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易》,虽不是“五经”之一,但深富哲理,是传播儒家思想的著作中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B.封事,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陈奏秘密事项时,用皂囊封缄,以防泄密。C.御史大夫,官职名,西汉时相当于副丞相,以协助丞相综理大政,偏重于监察执法。D.东阁,在这里并非“开我东阁门”中的“东阁”,而是指宰相招致、款待宾客的地方。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云被人推荐与五鹿充宗辩论时,毫不胆怯,毅然前往;辩论展开后,连连讥刺五鹿充宗,故儒生都感到很高兴。B.朱云特立独行,好倜傥有大节。致仕后的朱云远离官场,居住在乡野,教授学生:与宰相薛宣交往,薛宣邀他留在丞相府中,朱云谢绝了对方的好意。C.朱云才兼文武,得到世人尊重。皇帝因为朱云忠正而有智谋,向朝廷咨议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朱云带领学生乘牛车出行时,经过的地方人们都很敬重他。D.朱云恬淡无欲,要求死后薄葬。朱云病重时未请医喝药,临终嘱咐用便服入殓,棺木只需容身,墓穴只需容棺即可。家人遵其嘱造了一丈五尺的小坟。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妄相称举,疑有奸心,宜下有司案验以明好恶。(2)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14.左将军辛庆忌为什么能让皇上怒气消解,饶了朱云?请简要说明。【答案】10.B11.A12.C13.(1)虚妄地称颂举荐他,恐怕怀有奸邪的想法,应该交给有关部门查验来了解他的好坏。

(2)后来要修治栏杆,成帝说:“不要换了!就把旧栏杆修修,用它来表彰正直的臣子。”14.①辛庆忌不顾自己的性命,冒死求情。

②朱云一向狂傲直率,并没有故意冒犯皇上,应该宽容。

③如果杀了他,皇上会被人认为是暴君。【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年轻时结交轻捷豪健的侠客,依靠侠客帮人报仇。他身高八尺多,容貌壮伟,凭借勇力闻名。四十岁时,才改变节操跟随博士白子友学习《周易》,又跟随前将军萧望之学习《论语》,都能够传承《周易》和《论语》。“轻侠”是“通”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博士”是“白子友”的身份,二者联系紧密,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虽不是‘五经’之一”“是传播儒家思想的著作中……”错误,“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所以《易》是“五经”之一。道家和儒家学派成型之前,《周易》已经成书,后为道家和儒家所信奉。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C.“忠正而有智谋,向朝廷咨议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错误,由原文“华阴守丞嘉上封事,言:‘……平陵朱云,兼资文武,忠正有智略,可使以六百石秩试守御史大夫’”可知,只是华阴守丞认为的,而且“试守”的意思是试任,并不是直接任命。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相”,动作偏指一方,他;“举”,举荐;“有司”,有关部门;“案”,查验;(2)“治”,修治;“易”,换;“旌”,表彰。【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可知,辛庆忌不顾自己的性命,冒死求情;由原文“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可知,朱云一向狂傲直率,并没有故意冒犯皇上,应该宽容;由原文“臣得下从龙逄、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可知,如果杀了他,皇上会被人认为是暴君。参考译文:朱云,字游,鲁国人,后迁居平陵。年轻时结交轻捷豪健的侠客,依靠侠客帮人报仇。他身高八尺多,容貌壮伟,凭借勇力闻名。四十岁时,才改变节操跟随博士白子友学习《周易》,又跟随前将军萧望之学习《论语》,都能够传承《周易》和《论语》。喜欢倜傥洒脱的大节,当时社会上的人因此而很看重他。当时,少府五鹿充宗显贵,很得元帝宠幸,他治学《梁丘易》。汉宣帝在位时就赞赏梁丘氏的《易经》解说,元帝也很喜好其解说,想考辩梁丘氏与其他各家解说的异同,就命令五鹿充宗与《易经》学各家辩论。五鹿充宗凭仗着贵宠和能言善变,儒生们不能与他相抗衡,儒生们都借口有病不敢与会。有人推荐朱云,就把他召入。朱云提衣登堂,昂首提问,声音震动左右。开始辩论以后,他接连驳倒五鹿充宗。所以儒生们为他编了一句词儿:“五鹿高又高,朱云折其角。”由此朱云担任了博士,迁为杜陵县令。汉元帝时,华阴县守丞嘉向皇帝上呈密封的奏章,说:“治理的办法在于得到贤才。平陵人朱云,文武兼备,忠正而有智谋,可以让他以六百石的官秩试任御史大夫,以尽显他的才能。”元帝于是把这建议交付公卿研究,征询意见。太子少傅匡衡在对策中认为:“大臣是圣明的君王谨慎地选择的。可是嘉却曲意称颂朱云,想让他担任御史大夫,虚妄地称颂举荐他,恐怕怀有奸邪的想法,应该交给有关部门查验来了解他的好坏。”嘉竟因此获罪。成帝时,安昌侯张禹凭借皇帝老师的身份得到破格提拔,(皇上)极为尊敬推崇他。朱云上书求见成帝,说:“请求陛下赐一口尚方斩马剑,斩一个佞臣,以此来劝勉其他人。”成帝问:“你要斩的是谁呀?”朱云答道:“安昌侯张禹。”成帝大怒,道:“你一个小官居于下位而毁谤上级,在朝廷上侮辱我的老师,罪死不赦!”御史拉朱云下朝堂,朱云攀住殿上的栏杆,栏杆被他拉断。朱云大呼道:“微臣我得以和龙逄(夏桀时忠臣,因谏被杀)、比干(商纣时忠臣,因谏被杀)在九泉之下交往,也就满足了!只是不知圣朝将要怎样?”御史便把朱云拉了下去。这时左将军辛庆忌摘掉官帽,解下宫印和绶带,在大殿之上叩头,说:“朱云一向以狂傲直率之名著称于世。假如他说的有理,就不可诛杀;他说的不对,也应该宽容。臣斗胆以死相争!”辛庆忌叩头流血。(这样)成帝的怒气才消解,然后才饶了朱云。后来要修治栏杆,成帝说:“不要换了!就把旧栏杆修修,用它来表彰正直的臣子。”朱云从此后就不再做官,常居住在乡间,教授学生。有时带领着学生们乘牛车出行,探访的人都对他很敬重。薛宣为丞相,朱云前往拜见。薛宣以宾主之礼相待,并趁机挽留朱云住宿,很随便地对朱云说:“您在田野间也没有事,暂且留在我的东阁中,可以看看天下的奇士。”朱云说:“你以为我想当你的属吏吗?”薛宣就不敢再提这事。朱云七十多岁的时候,在家中去世。他病重时不请医不喝药。临终嘱咐用身上的便服入殓,棺木只需容身,墓穴只需容棺即可。(家人)只造个一丈五尺的小坟,(把他)埋葬在平陵东郭之外。(节选自《汉书·卷六十七》,有删改)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上篇》)【乙】秦王怀贪负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桓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帑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威德与天下,天下集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唯恐有变,最有较之民,无离上之心,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止矣。(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篇》,有删改)【丙】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缮津关,据险塞,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以戍卒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擾白梴,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于是山东大扰,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以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悟。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拊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下篇》,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B.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C.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D.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乘,指一万辆兵车。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以“万乘"指天子、帝王。B.振孤独穷困之士“中“振”是救助的意思,与“振长策而御宇内”中的“振”意思不同。C.“六合”指天地四方,泛指天下,与《孔雀东南飞)“六合正相应”中“六合”意义相同。D.“修甲兵”中的“兵”是兵器的意思,与“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把秦与大国、秦与陈涉、陈涉与山东诸国进行对比,指出双方实力悬殊,为抒发“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了有力的铺垫。B.假设秦王够考虑古代的情况,比较商,周兴亡的往事,来控制治理国家,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枫想C.秦朝吞并了流过诸侯以后,修筑渡口关隘,占据着险要地势,修治武器,守护着这些地方。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缺所向无敌。D.因为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备,又选取了中等以下的辅佐之臣,所以虽然有险固的工事,沃野千里的观众之地,也难免秦朝的败亡。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14.贾谊在《过秦论·下篇》中为什么说秦“亡,不亦宜乎”?请简要概括。【答案】10.B11.C12.D13.①然而他们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的原因,就是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②假使拿东方诸国(崤山以东的诸侯国)跟陈涉量量长短,比比大小,比比权势,衡量实力,则不可以相提并论了。14.①秦王自满,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②二世承袭父过,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