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燕攻齐,取七十余城,唯莒、即墨不下。齐田单以即墨破燕,杀骑劫。初,燕将攻聊城,人或谗之。燕将惧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田单攻之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齐鲁仲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曰:“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故知者不再计,勇士不怯死。且楚攻南阳,魏攻平陆,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不若得济北之利,故定计而坚守之。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横秦之势合,则楚之形危。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能以见于天下矣。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意者亦捐燕弃世,东游与齐乎?请裂地定封,富比陶、卫,世世称孤寡,与齐久存,此亦一计也。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熟计而审处一也。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昔管仲射桓公中钩,篡也;遗公子纠而不能死,怯也;束缚桎梏,辱身也。此三行者,乡里不通也,世主不臣也。使管仲终穷抑,幽囚而不出,惭耻而不见,穷年没寿,不免为辱人贱行矣。然而管子并三行之过,据齐国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为五伯首,名高天下,光照邻国。故业与三王争流,名与天壤相敝也。公其图之!”燕将曰;“敬闻命矣。”因罢兵而去。故解齐国之围,救百姓之死,仲连之说也。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B.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C.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D.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面,是“面朝南”的意思,古代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文中该词意指“称帝”;现在用来表示方位。B.“亡南阳之害”的“亡”是“失去”的意思,与贾谊《六国论》中“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的“亡”意思不同。C.横秦,此处指齐与秦“连横”。战国时代六国分别与秦国结为东西向的联合,称之为“连横”。D.桎梏,古代一种刑具。戴在脚上的为“桎”,戴在手上的为“梏”,类似于现代的脚镣和手铐。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国将领田单进攻先前被燕国占领的聊城,耗时一年多仍未能攻下,鲁仲连就写信绑在箭上射给城中的燕国将领。B.鲁仲连起初单刀直入,抓住燕将死守聊城不敢回国的根本原因,告知对方不要因为谗言一时激愤从而失去更多。C.鲁仲连指出齐国对聊城势在必得、楚国形势已告急的事实,以此打消燕将的侥幸心理,并威胁燕将必须放弃守城。D.鲁仲连最后用管仲的非凡事迹和英雄壮举,再次说明忍小辱、成大功的必要性,使得燕将自愧不如,答应休战撤军。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2)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熟计而审处一也。14.鲁仲连在信中提及墨翟、孙膑、吴起之人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范雎至秦,王庭迎,谓范雎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范雎辞让。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雎谢曰:“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范雎曰:“大王之国,战车千乘,奋击百万。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霸王之业可致。今反闭而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国谋不忠,而大王之计有所失也。”王曰:“愿闻所失计。”睢曰:“大王越韩、魏而攻强齐,非计也。今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而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赵强则楚附,楚强则赵附。楚、赵附则齐必惧,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可虚也。”王曰:“寡人欲亲魏,魏多变之国也,寡人不能亲。请问亲魏奈何?”范雎曰:“卑辞重币以事之。不可,削地而赂之。不可,举兵而伐之。”于是举兵而攻邢丘,邢丘拔而魏请附。王曰:“寡人欲收韩,不听,为之奈何?”范雎曰:“举兵而攻荥阳,则成皋之路不通;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魏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王曰:“善。”(节选自《战国策·秦策》,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魏/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B.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魏/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C.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魏/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D.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魏/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雎谢曰”与“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两句中的“谢”字含义不相同。B.“大王信行臣之言”与“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两句中的“信”字含义相同。C.“亡不足以为臣忧”与“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两句中的“亡”字含义不相同。D.“千乘”即一千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千乘”“百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雎来到秦国后,秦王请范雎赐教,范雎接连说“唯唯”,并没有急着陈述自己的主张,这让秦王十分着急。B.范雎被秦王的诚恳打动,帮秦王分析了秦国的形势,认为秦王想要越过韩、魏的国土去进攻强大的齐国是失策的。C.范雎建议秦王与处于天下枢纽的韩国、魏国结交,并依附强大的楚国和赵国,这样齐国就会自己前来归附。D.魏国对秦王的态度变幻莫测,在范雎的建议下,秦王起兵攻打了魏国的邢丘,邢丘被攻陷后魏国果然来请求归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2)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霸王之业可致。14.范雎什么“三问而不对”?请简要概括说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曰:“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宜阳未得,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倗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向寿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中【注】以韩穷我于外,是无茂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注】公中:即韩相公仲倗,“中”通“仲”。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B.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C.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D.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羁旅”,意为长期寄居他乡,在文中指甘茂离开家乡来到秦国做官。B.“盟”,文中指在神明面前立誓缔约,在春秋战国时期。C.“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含义不同。D.“三鼓”,文中指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起鼓舞士气的作用。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武王野心勃勃,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觊觎周王室。B.甘茂认为宜阳虽然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实力雄厚,要攻占宜阳实属不易。C.宜阳久攻不下,而且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不一,争论不休,准备停止进攻。D.进攻宜阳时,秦国士兵士气低落,属下左成劝告甘茂要振作建功,避免陷入困境。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②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13.甘茂在帮助秦国的过程中遭遇多种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呢?请简要概括。山东省青岛市青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孟子,邹人也。名轲,字则未闻也。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孟子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周衰之末,战国纵横,用兵争强以相侵夺;当世取士,务先权谋以为上贤。先王大道陵迟隳废,异端并起,若杨朱、墨翟放荡之言以干时惑众者非一。孟子闵悼尧舜汤文周孔之业将遂湮微,正涂壅底,仁义荒怠,佞伪驰骋,红紫乱朱。于是则慕仲尼周流忧世,遂以儒道游于诸侯,思济斯民。然由不肯枉尺直寻,时君咸谓之迂阔于事,终莫能听纳其说。孟子亦自知遭苍姬之讫录,值炎刘之未奋,进不得佐兴唐虞雍熙之和,退不能信三代之余风,耻没世而无闻焉,是故垂宪言以诒后人。仲尼有云:“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第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书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包罗天地,揆叙万类,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粲然靡所不载。帝王公侯遵之,则可以致隆平,颂清庙;卿大夫士蹈之,则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厉操者仪之,则可以崇高节,抗浮云。有风人之托物,风雅之正言,可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节选自赵岐《孟子题辞》)文本二: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B.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C.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D.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即表字,与名有关联,古人男女皆可取字,男子弱冠而字,女子则及笄而字。B.墨翟,即墨子,名翟,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亲民、重礼。C.风雅,指《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小雅”,也常用以指代《诗经》或者诗文之事。D.四海,古人以为我国四周环海,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四海”指天下。11.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心忧天下。他哀怜先王圣人们的思想业绩衰微,仁义不存,奸佞横行,邪道取代正道,于是效法孔子周游列国,希望能够济世安民。B.孟子生不逢时。他生于战国乱世,各诸侯国凭借武力相互倾轧,争夺利益,当时诸侯选用人才以精通权谋之术为首选,孟子怀才不遇。C.孟子坚守本心。他自知其思想迂阔,无法在当世实现,又担心死后思想不为后人所知,于是和优秀的弟子一起著书七篇以流传后世。D.孟子思想卓越。赵岐认为,践行孟子思想对于帝王公侯、卿大夫士、守志厉操者等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圣人。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13.文本二中孟子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山东省泰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秦召魏相信安君①。信安君不欲往。苏代为说秦王曰:“臣闻之,忠不必当,当不必忠。今臣愿大王陈臣之愚意,恐其不忠于下吏,自使有要领之罪。愿大王察之。今大王令人执事于魏,以完其交,臣恐魏交之益疑也。将以塞赵也,臣又恐赵之益劲也。夫魏王之爱习魏信也,甚矣;其智能而任用之也,厚矣;其畏恶严尊秦也,明矣。今王使人入魏而不用,则王之使人入魏无益也。若用,魏必舍所爱习而用所畏恶,此魏王之所以不安也。夫舍万乘之事而退,此魏信之所难行也。夫令人之君处所不安,令人之相行所不能,以此为亲,则难久矣。臣故恐魏交之益疑也。且魏信舍事,则赵之谋者必曰:‘舍于秦,秦必令其所爱信者用赵。是赵存而我亡也,赵安而我危也。’则上有野战之气,下有坚守之心,臣故恐赵之益劲也。大王欲完魏之交而使赵小心乎不如用魏信而尊之以名魏信事王国安而名尊离王国危而权轻。然则魏信之事主也,上所以为其主者忠矣,下所以自为者厚矣,彼其事王必完矣。赵之用事者必曰:‘魏氏之名族不高于我,土地之实不厚于我。魏信以魏事秦,秦甚善之,国得安焉,身取尊焉。今我构难于秦,兵为招质,国处削危之形,非得计也。结怨于外,主患于中,身处死亡之地,非完事也。’彼将伤其前事,而悔其过行;冀其利,必多割地以深下王。则是大王垂拱之,割地以为利重,尧、舜之所求而不能得也。臣愿大王察之。”(节选自《战国策·魏二》)注:①秦王欲与信安君商议派人去魏国执掌政事。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大王欲完魏之交而使赵/小心乎/不如用魏信而尊之以名/魏信事王/国安而名尊/离王/国危而权轻B.大王欲完魏之交/而使赵小心乎/不如用魏信而尊之以名/魏信事王/国安而名尊/离王/国危而权轻C.大王欲完魏之交/而使赵小心乎/不如用魏/信而尊之以名/魏信事王/国安而名尊/离王国危而权轻D.大王欲完魏之交/而使赵小心乎/不如用魏信/而尊之以名/魏信事王国/安而名尊/离王国危而权轻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恐其不忠于下吏”中的“下吏”与《过秦论》中“委命下吏”的“下吏”含义相同,均为“低级官员”之意。B.执事,从事工作,主管其事。“今大王令人执事于魏”中“执事”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执事”含义不同。C.万乘,指天子。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故称天子为“万乘”。文中“万乘”指魏国。D.垂拱,指垂衣拱手,不做什么事情,形容不用花什么气力。“则是大王垂拱之,割地以为利重”中“垂拱”即为此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王召见魏国信安君,而信安君不愿前往,就让苏代为其游说秦王,苏代站在秦王的立场,设身处地为秦王剖析利弊得失。B.苏代游说秦王有理有据,他以秦、魏、赵三国关系切入,力陈魏王继续任用信安君对秦国的好处,同时也有利于秦国的邦交。C.苏代为游说秦王,从“甚矣”“厚矣”“明矣”三个方面分析评价了信安君在魏国的重要地位和作用。D.文章叙述苏代游说秦王不要派人去魏国而让魏王继续任用信安君,体现了战国时期策士善辩的风采。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令人之君处所不安,令人之相行所不能,以此为亲,则难久矣。(2)结怨于外,主患于中,身处死亡之地,非完事也。14.苏代是从“利弊”两个方面游说秦王的,请简要概括苏代所认为的“利”与“弊”的内容。山东省枣庄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太子即位,加曹爽、司马懿侍中,假节钺。爽骄奢无度,饮食、衣服拟于乘舆;尚方珍玩充切其家;又私取先帝才人以为伎乐。弟羲深以为忧,数涕泣谏止之,爽不听。初,清河、平原争界,八年不能决。冀州刺史孙礼请天府所藏烈祖封平原时图,以决之。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冬,河南尹李胜出为荆州刺史,过辞太傅懿。懿令两婢侍,持衣,衣落;指口言渴,婢进粥,懿不持杯而饮,粥皆流出沾胸。胜曰:“众情谓明公旧风发动,何意尊体乃尔!”懿使声气才属,说:“年老枕疾,死在旦夕。恐不复相见,以子师、昭兄弟为托。”胜退告爽曰:“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故爽等不复设备。太傅懿阴与其子中护军师、散骑常侍昭谋诛曹爽。正月,帝谒高平陵,大将军爽与弟中领军曹羲皆从。太傅懿以皇太后令,闭诸城门,勒兵据武库;召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据爽营;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据羲营。因奏爽罪恶于帝。爽得懿奏事,不通,迫窘不知所为,留车驾宿伊水南,伐木为鹿角,发屯田兵数千人以为卫。桓范劝爽兄弟以天子诣许昌,发四方兵以自辅。负疑未决,范谓羲曰:“此事昭然,卿用读书何为邪?卿与天子相随,令于天下,谁敢不应也!”羲兄弟默默然不从。范哭曰:“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豚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也!”爽乃通懿奏事,白帝下诏免己官,奉帝还宫。爽兄弟归家,懿发洛阳吏卒围守之。戊戌,有司奏:“黄门张当私以所择才人与爽,疑有奸。”于是收爽、羲、胜并桓范皆下狱,动以大逆不道,与张当俱夷三族。(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司马懿诛曹爽》)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B.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C.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D.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节钺,指符节与斧钺。古代出兵征讨时,授与将帅节钺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B.鹿角,一种防卫性工事,将带枝叉的树木削尖半埋入地围截敌人,形似鹿角。C.“召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中的“假”,与《劝学》中“善假于物也”中的“假”意思相同。D.黄门,原指宫禁,秦汉时宫门多漆成黄色,故名。文中则指出入黄门的宦官。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懿能装善忍,故意在曹爽的心腹李胜面前制造自己行将就木的假象,还向他托付后事,以此来迷惑曹爽。B.司马懿暗中密谋诛杀曹爽,趁其与弟跟随皇帝外出之际,率兵占领了武库,并占据了他们的军营,弹劾其罪行。C.曹爽得知司马懿奏章到了皇帝手中,因想不出办法而窘迫不安,就挟持皇帝到了伊水南边,派屯田兵保护自己。D.桓范苦劝曹爽兄弟挟持天子向天下发号施令,曹爽兄弟并未听从。曹爽让皇帝下诏免去自己的官职,送帝还宫。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故爽等不复设备。(2)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豚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也!14.曹爽最终被夷三族的原因在前文中已见端倪,请结合第一段简要概括。答案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语文试题【答案】10.C11.A12.D13.(1)现在你指挥早已疲惫的聊城子民,抗拒整个齐国的兵马,一年了聊城现今仍安如磬石,将军确如墨翟一般善于攻守。
(2)这两种考虑可以显扬名声,获得丰厚的财富,希望您认真考虑并审慎选择一种。14.①夸奖燕将如同墨翟、孙膑、吴起一般善于防守和用兵,才能已经为诸侯所共见。
②借此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打消燕将休战回国顾虑。
③为下文指出燕将回国后的美好前景作铺垫。【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因此我替你打算,不如罢兵休斗,保全车仗甲胃,回国向燕王复命,他一定会很高兴。燕国的百姓见到你,如同见到父母一般,朋友会捋起袖子赞扬将军的战功,功勋和事业就明确了。“罢兵休士”的“罢”与“休”意思相近,意思是停战休兵,并列做句子的谓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D;“士民”作主语,“见”作谓语,“公”作宾语,其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A.错误。文中的“南面”意思为“指向南反攻楚国”。句意:齐国压根就没有分兵拒击的意思。B.正确。失去。/灭亡。句意:认为失去南阳之害。/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C.正确。D.正确。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使得燕将自愧不如”错误。鲁仲连在陈述完管仲的非凡事迹和英雄壮举之后,又说“然而管子并三行之过,据齐国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为五伯首,名高天下,光照邻国。故业与三王争流,名与天壤相敝也。公其图之”,分析可知,鲁仲连说的话意在激起燕将成大业、立大功的雄心壮志,故“使得燕将自愧不如”错误。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弊”,疲惫;“距”,抵抗;“期年”,满一年;“是墨翟之守也”,判断句,这是像墨翟一样防守。(2)“厚实”,使财富丰厚;“熟”,仔细;“审处”,审慎处理。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根据“今公又以弊聊之民……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能以见于天下矣”,这是以墨翟、孙膑、吴起比燕将,夸奖燕将如同墨翟、孙膑、吴起一般,善于防守和用兵。根据“初,燕将攻聊城,人或谗之。燕将惧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可知燕将固守聊城的原因,从而借说墨翟、孙膑、吴起之功来打消燕将的顾虑。根据“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这是进一步描述了燕将回国后的美好景象,可知鲁仲连在信中提及墨翟、孙膑、吴起之人是为下文这一情节作铺垫。参考译文:燕国攻打齐国,夺取了七十多座城,只有莒和即墨两地没被攻下。齐将田单就凭借即墨为据点打败燕军,杀死燕将骑劫。当初,有位燕国大将攻占了聊城,可是却被人在燕王那里进了谗言,这位燕将害怕会被处死,就死守在聊城不敢回国。齐将田单为收复聊城,打了一年多,将士死伤累累,可聊城仍然岿然不动。齐国谋臣鲁仲连就写了一封信,绑在箭杆上,射到城内,将信送给燕将说:“我听说,智者不违背时势而去做有损利益的事,勇士不会因为害怕死亡就做毁掉名声的事,忠臣总是处处为君王着想而后才想到自己。现在将军竟因一时的激愤,而不顾燕王将失去一位大臣,这不是忠臣所做的事情;城破身死,威名不会在齐国传播,这不是勇士的举动;战功废弃,英名埋没,后人不会称道,这不是聪明人的举动。因此,明智的人不会踌躇不决,勇敢的人也不会贪生怕死,希望将军能够三思而行,不要同世俗之人持一样的想法。而且楚国进攻南阳、魏国进逼平陆,齐国压根就没有分兵拒击的意思,认为失去南阳之害,不及攻取聊城之利,所以一心一意攻打聊城。如今秦王出兵助齐,魏国再不敢出兵平陆;秦齐连横之势已定,楚国此刻岌岌可危。而你却能指挥早已疲惫不堪的聊城子民,抗拒整个齐国的兵马,已历一年,聊城现今仍安如磐石,将军确如墨翟一般善于攻守;士兵们饥饿到食人肉炊人骨的地步,而始终没有背弃你的想法,你确如孙膑、吴起一样善于用兵。就凭这两条,将军足可成名于天下!因此,我为您考虑,不如罢兵休斗,保全车仗和甲胄,回国向燕王复命,他一定会很高兴。燕国的官吏和子民见到您,就如同见到父母一样,交游的人会抓着您的胳膊赞扬将军的赫赫战功,您的功业就建立了。(如果将军不愿回去),是否能考虑一下舍弃燕国,投奔齐国呢?我会让齐王赐您封地,与陶朱公、商鞅一样富有,代代相袭,和齐国并存,这是另一条出路。这两者,要么扬名当世,要么富贵安逸,希望您能慎重考虑,选择其中的一个。我还听说过于看重小节,难以建立大功;不堪忍受小辱,难以成就威名。从前管仲弯弓射中桓公的带钩,这是篡逆作乱;舍弃公子纠不能为公子纠赴死,这是贪生惜命;身陷囚笼,这是奇耻大辱。有了这三种行径,即使乡民野老也不会与之交往,君主也不会以之为臣。如果管仲最终困窘抑制自己的志向,不再出仕,惭愧羞耻不能表现出自己的才能,那么终其一生,也不免行为卑贱使人格受辱。可是他却在身兼三种恶行的情况下,执掌齐国政事,扶正天下,九次召集诸侯会盟,使桓公得以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他自己也名满天下,光耀邻邦。他们的功业可与三王争高低,声名可与天地共短长,愿将军三思而后行!”燕国答复鲁仲连说:“谨遵先生之命。”于是就撤军回国了。所以说,解除齐兵对聊城的围困,使百姓免遭战祸,全是鲁仲连的功劳呀!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语文试题【答案】10.A11.B12.C13.(1)人们见到这样尽忠于大王终究还是身死,因此人们都会闭口不言、裹足不前,不肯到秦国来。(2)拿秦国兵卒的勇敢,车骑的众多,来抵挡诸侯国,轻易可造就霸王的功业。14.①自己客处他乡,与秦王关系疏远。②还不了解秦王的心意。③担心阻断其他人的进言之路。【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北部截断太行的道路,那么上党的兵也就不能南下了;一举而拿下荥阳,那么韩国将被分成孤立的三块。魏、韩看到自身将要覆亡,怎么能够不听从呢?韩国一顺从,那么霸业就可以成功了。”“上党之兵”是“不下”的主语,“上党之兵”和“不下”不能分开,应在“下”前断开,排除CD;“焉得不听”是反问句,独立断开;韩”是“听”的主语,应在“韩”前断开,排除B。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动词,道歉。句意:范雎便恭敬地道歉说。动词,感谢、道谢。句意: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B.动词,相信、信任。句意:大王信任我真能按照我的策略去做。形容词,可靠的。句意:可靠的大臣和精锐的士兵拿着锋利的兵器。C.动词,逃亡。句意:即使流亡也不会以此为忧虑。动词,灭亡。句意:因此,燕国虽然是小国,却是最后一个被秦国灭亡的。D.正确。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并依附强大的楚国和赵国”错误,根据原文“赵强则楚附,楚强则赵附。楚、赵附则齐必惧,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可虚也”可知,赵国强盛,那么楚就要附秦,楚国强盛,那么赵就要附秦。楚、赵都来附秦,齐国一定恐慌,齐国恐慌肯定会卑下言辞,加重财礼来服侍秦国,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身蹶”,身死;“是以”,因此;“杜口”,闭口;“即”,到。(2)“卒”,兵卒;“当”,抵挡;“致”,招致,引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原文“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可知,自己客处他乡,与秦王关系疏远。根据原文“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可知,还不了解秦王的心意。根据原文“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可知,担心阻断其他人的进言之路。参考译文:范雎来到秦国,秦王亲自到宫殿前面的庭院里迎接他,秦王对范雎说:“我早就该聆听你的教诲了。”范雎表示了谦让。这天接见范雎,见到范雎的人无不肃然起敬。秦王把左右的人支使出去,跪身请求说:“先生怎么来教导我呢?”范雎说:“是,是。”过了一会儿,秦王再次请求,范雎还是说:“是,是。”就这样一连三次。秦王又拜请说:“先生真的不教导我了吗?”范雎便恭敬地道歉说:“现在,我只是个旅居在秦国的宾客,与大王陌生疏远,但想陈述的又都是纠正君王政务的问题,而且还会涉及君王的骨肉至亲,我本想诉说我的愚忠,可又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所以大王三次问我我都没有回答。我并不是害怕不敢进言,我知道今天在大王面前说了,明天可能就会有杀身之祸,但是我并不畏惧。大王信任我真能按照我的策略去做,我即使身死也不会以此为祸患,即使流亡也不会以此为忧虑。我所担心的是,我死了以后,人们见到这样尽忠于大王终究还是身死,因此人们都会闭口不言、裹足不前,不肯到秦国来。”秦王跪身说:“先生怎么说出这样的话!秦国是个偏僻边远的国家,我又是一个没有才能的愚人,先生能到敝国来,这是上天要先生扶助先王不抛弃我。”范睢因而再次拜谢,秦王也再次回拜。范雎说:“大王的国家,战车有千辆,精兵有百万。拿秦国兵卒的勇敢,车骑的众多,来抵挡诸侯国,轻易可造就霸王的功业。如今反而闭锁函谷关门,兵卒不敢向崤山以东窥视,这是秦国穰侯魏冉为秦国谋划不忠实,导致大王的决策失误。”秦王说:“我希望能听你说说失策在哪里。”范睢说:“大王越过韩、魏的国土去进攻强齐,这不是好的计谋。如今韩、魏的形势,居各诸侯国的中央,是天下的枢纽。大王如果想要成就霸业,一定要先亲近居中的国家而用它做天下的枢纽,来威胁楚国和赵国。赵国强盛,那么楚就要附秦,楚国强盛,那么赵就要附秦。楚、赵都来附秦,齐国一定恐慌,齐国恐慌肯定会卑下言辞,加重财礼来服侍秦国,如果齐国归附,那么韩、魏就有虚可乘了。”秦王说:“寡人本想亲睦魏国,但魏的态度变幻莫测,寡人无法亲善它。请问怎么办才能亲魏呢?”范雎说:“用谦恭的言辞,加重财礼来服侍它。这样不行,就割地贿赂它。这样不行,就起兵来攻伐它。”秦王于是出兵进攻魏国的刑丘,攻下了刑丘,魏国终于要亲附秦国。秦王说:“寡人打算使韩来附,韩国不听从,可怎么办呢?”范雎说:“起兵攻打荥阳,那么成皋的道路就不通了;北部截断太行的道路,那么上党的兵也就不能南下了;一举而拿下荥阳,那么韩国将被分成孤立的三块。魏、韩看到自身将要覆亡,怎么能够不听从呢?韩国一顺从,那么霸业就可以成功了。”秦王说:“这很好!”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语文试题【答案】9.C10.C11.C12.①您回去告诉武王,说:“魏王已同意我的约定。”当事成之后。
②甘茂回答武王说:“息壤的盟誓就摆在那里!”武王也说:“是啊。”于是调动全部兵力,支持甘茂继续进攻。13.①制定联魏攻韩的计策,为秦国获取利益。
②审时度势,制定盟约,防止秦武王反悔。
③顶住压力,重赏士兵,振奋士气,攻取宜阳。【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我不如曾参贤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子的母亲相信曾参那样,猜疑我的人更不止三人,我恐怕大王是会像曾参的母亲那样扔掉梭子逃跑的。“王之信臣”中“臣”作“信”的宾语,两者构成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AD;“疑臣者”与后文“不适三人”构成主谓关系,不可断开,排除B。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含义不同”错误。“公必穷矣”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含义相同,指处境困难、不得志。“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句意:您如果不研究军事和兵法,就会陷入绝大的困境。“人穷则反本”句意: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而且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不一,争论不休”错误,根据原文“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可知,宜阳久攻不下,而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一致,反对甘茂攻打宜阳,秦王想要听从他们的意见。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听”,同意;“然”,但是;“以为”,把……作为。②“对”,回答;“因”,于是,就;“悉”,全部。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原文“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可知,在秦王打算攻击韩国时,制定联魏攻韩的计策,为秦国获取利益。根据原文“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于是与之盟于息壤”可知,甘茂审时度势,制定盟约,防止秦武王反悔。根据原文“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可知,在最初遭到韩军的坚决抵抗后,甘茂没有退缩,而是顶住压力,将自己的私材加入公赏中,重赏士兵,振奋士气,攻取宜阳。参考译文:秦武王对甘茂说:“我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来窥视周王朝的统治,我死后就可以永垂不朽了。”甘茂说:“我要求出使魏国,与他们相约共同攻打韩国。”于是,武王派亲信向寿做甘茂的副使出使韩国。甘茂来到魏国,便对向寿说:“您回去告诉武王,说:‘魏王已同意我的约定。但希望大王暂时不要进攻韩国。’事成之后,把一切功劳全归于您。”向寿回到秦国,把这话告诉了武王,武王便在秦邑息壤迎接甘茂。甘茂到了息壤,武王问他为什么暂时不进攻韩国?甘茂回答说:“宜阳是韩国的大县,上党和南阳两郡间的财富都聚积在这里,它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现在大王穿越重重险阻,要跋涉千里去进攻韩国,实在太难了啊。如今我是个寄居此地的臣僚,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会以韩国国力强为理由来同我争议攻韩的得失,大王一定会听从他们的意见。从前,曾子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子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曾子的母亲仍然照样织布。又过了一会儿,一个人跑来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然照样织布。过了一会儿,一个人跑来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便惊恐万分,扔掉梭子,翻过围墙,仓皇逃跑了。像曾参这样贤德的人,而曾参的母亲又对他那样信任,可是三个人怀疑他,就使曾参的母亲不能信任他。现在我不如曾参贤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子的母亲相信曾参那样,猜疑我的人更不止三人,我恐怕大王是会像曾参的母亲那样扔掉梭子逃跑的。”武王说:“我不听信别人的议论,让我们订立盟约吧。”于是武王和甘茂在息壤订立盟约。后来甘茂攻打宜阳,五个月还不能攻下。于是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就在武王面前议论进攻宜阳不恰当,武王打算听信他们的意见了,因而特别召回甘茂,把情况告诉他。甘茂对武王说:“息壤的盟誓就摆在那里!”武王也说:“是啊!”于是调动全部兵力,支持甘茂继续进攻。宜阳没有攻下,秦兵已死伤甚众,甘茂准备停战。楚人左成对甘茂说:“您在国内受到樗里疾、公孙衍二人的攻击,在国外又与韩倗结怨,如果您不能建立战功,就会走投无路了。”甘茂攻打韩国的宜阳,连续三次擂鼓进军,但士兵仍然不前进。秦国右将军向寿说:“您如果不研究军事和兵法,就会陷入绝大的困境。”甘茂回答说:“我是一个寄居在秦国而现在当上了秦国左丞相的人。现在宜阳攻不下,在国内又有公孙衍、樗里疾百般阻挠,国外有韩倗大力抵抗,陷我于困境。这是我的末日到了!明天让我再击鼓进军,如果还攻不下来,就把宜阳城郊作为我的葬身之地吧。”甘茂拿出自己的钱来加在公家的赏金里。第二天击鼓进军,宜阳便被攻下了。山东省青岛市青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语文试题【答案】9.A10.B11.C12.(1)(孟子)长大以后拜孔子的孙子子思为师,研究儒家学问,精通五经,尤其精通《诗经》和《尚书》。(2)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开始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开始涌出泉水(终必汇成江河)。13.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有人说,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因此(尽管)孟子在齐国为官,但他的母亲死后还是被安葬回了鲁国。春秋后期掌握鲁国政权的三家贵族的子孙,之后也因为国家衰落,分别到了其他国家。“鲁公族孟孙之后”是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于齐”作“仕”的后置状语,“孟子仕于齐”是主谓结构,意思完整,且“丧母”“归葬”是连个顺承的动作,由“而”连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A。【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和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主张……亲民、重礼”错,“亲民、重礼”是儒家的主张。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他自知其思想迂阔”错,张冠李戴,根据原文“时君咸谓之迂阔于事”可知,“迂阔”是当时诸侯国君对他的评价。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师”,意动用法,以……为师、跟……学习;“治”,研究;“尤”,尤其;“长”,精通、擅长。(2)“凡”,所有、凡是;“若”,像;“然”,燃烧;“达”,涌出。【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根据“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恶其声而然也”可知,第一句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根据文本“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可知,第二、三句由以上分析得出人都有“四心”,由“四心”引出“四端”;根据文本“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可知,第四至七句把“四端”比作“四体”,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参考译文:文本一:孟子,是邹国仁人。孟子,名轲,他的字没有听说过。有人说,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因此(尽管)孟子在齐国为官,但他的母亲死后还是被安葬回了鲁国。春秋后期掌握鲁国政权的三家贵族的子孙,之后也因为国家衰落,分别到了其他国家。孟子有善良的品质,早年失去父亲,幼时受到慈祥的母亲三迁之教。(孟子)长大以后拜孔子的孙子子思为师,研究儒家学问,精通五经,尤其精通《诗经》和《尚书》。周王室衰微之际,诸侯国无所顾忌,发动战争争强称霸,相互侵夺土地;当时选取士人,致力于以权术谋略为首要,认为这样的人才是贤能之士。先王的治国之道渐趋衰败废弃,各种思想一并而起,像杨朱、墨翟这样放纵的言论来扰乱时事迷惑众人的并非其一。孟子忧伤尧、舜、汤、文、周公、孔子的事业将要没落衰微,正道受阻停滞,仁义荒废、懈怠,奸邪谄媚的小人竞相奔走,邪道取代正道。在这个时候,他就羡慕孔子周游各地忧心世事,于是用儒家思想游说于诸侯国想要周济百姓。然而,由于他不愿在小处委屈一些,以求得较大的好处,当时的诸侯国国君都说他思想言行不合实际,始终没有人采纳他的观点。孟子也知道自己遭逢周王朝运数将尽,而汉王朝还没有兴起之际,出仕不能辅佐君主创造尧舜时代那样和乐昇平的盛世,退隐也不能让人们遵守夏、商、周三朝的遗风,为死在世上却默默无闻感到耻辱,因此留下合乎礼法之言传给后人。孔子说:“我想把我的思想用空话记载下来,但不如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来表现更加深刻、明显。”于是,孟子退隐后,编次撰集所结交的学习成绩优异的弟子公孙丑、万章这些人的疑难问答,又亲自撰写行为规范之类的言论,撰写书籍七篇,共二百六十一章,三万四千八百六十五个字。包含天地,统摄万物,仁义道德,性命祸福,清清楚楚,无所不在。帝王公侯遵守它,就可以获得昌盛太平,称赞祖先功德;卿大夫士遵循它,就可以效忠君主尊敬父亲,树立忠信之义;坚守志向砥砺节操的人以它为表率,就可以推崇高尚的节操,抵抗虚浮的名利。孟子这样有风范的人往往寄情于物,用《风雅》来匡正言行,可以说正直而不傲慢,委曲而不厌倦,是闻名于世、仅次于圣人而又学识很高的人。文本二: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山东省泰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语文试题【答案】10.B11.A12.C13.①使人家的国君坐卧不安,让人家的国相行动不能自主,用这种手段来结盟,就很难持久了。②在外与诸侯国结仇怨,在国内就会产生祸患,我们身处绝境,这并非很好地处理了政事14.①弊:分析秦王派人前往魏国执政既不利于交好魏国,又不能遏制赵国。
②利:魏国任用信安君能使其尽心服侍秦王震慑赵国,而秦王则收“垂拱”之效,获得赵国割让的土地。【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大王想保全与魏国的邦交,而使赵国小心不敢轻举妄动吗?不如任用信安君,用相国的名声使他尊贵。信安君服侍魏王,就能使魏国平安并能使自己名声尊贵;他背离魏王,魏国就会出现危险而自己的权力就会减轻。“使赵小心乎”,“赵”为兼语,是“使”的宾语,“小心”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国安而名尊”与“国危而权轻”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排除C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含义相同”错误,此处为“属下官吏”,非“低级官员”。句意分别是“臣下担心信安君不忠于大王属下官吏”/“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秦的低级官吏”。B.执事:从事工作,主管其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句意:现在大王派人到魏国执掌政事/冒昧地用亡郑这件事来麻烦您。C.正确。D.句意:那么就是大王不做什么事情,得到割让的土地也会更多起来。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其畏恶严尊秦也,明矣”,他畏惧厌恶又尊敬秦国,这是很清楚的。“明矣”这一方面不属于分析评价信安君的作用。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不能”,不能自主;“亲”,结盟;“久”,持久。②“结怨”,结仇怨;“主患”,产生祸患;“完事”,很好地处理了政事。【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臣恐魏交之益疑也。将以塞赵也,臣又恐赵之益劲也”可概括出,弊:分析秦王派人前往魏国执政既不利于交好魏国,又不能遏制赵国。结合“然则魏信之事主也,上所以为其主者忠矣,下所以自为者厚矣,彼其事王必完矣。赵之用事者必曰……彼将伤其前事,而悔其过行;冀其利,必多割地以深下王。则是大王垂拱之,割地以为利重”可概括出,利:魏国任用信安君能使其尽心服侍秦王震慑赵国,而秦王则收“垂拱”之效,获得赵国割让的土地。参考译文:秦国召见魏国相国信安君,信安君不想前往。苏代替他游说秦王说:“臣下听说,对国君忠诚不一定要受到重用,受到重用的不一定对国君忠诚。现在臣下愿意给大王谈一下我的愚见,臣下担心信安君不忠于大王属下官吏,使自己犯下杀头之罪,希望大王明察。现在大王派人到魏国执掌政事,来保全与魏国的邦交,臣下担忧与魏国的邦交更加难以建立。将要以此来遏止赵国,臣下又担忧赵国更加强大。魏王非常熟悉亲近信安君,因其智慧才能而任用他,礼遇优厚;他畏惧厌恶又尊敬秦国,这是很清楚的。如果大王派人进入魏国而不被任用,那么大王派人入魏就徒劳无益。如果被任用,魏国一定是舍弃爱惜的而任用所畏惧的,这就是魏王感到不安的原因。放弃治理万乘之国的政事而退隐,这是魏国信安君难以做到的。使人家的国君坐卧不安,让人家的国相行动不能自主,用这种手段来结盟,就很难持久了。所以臣下担忧与魏国的邦交难以建立。再说,如果信安君舍弃魏国的政事,那么赵国的谋臣一定会说:‘信安君被秦国废去了相位,秦国一定会派秦王宠信的人来执掌赵国,这使赵国虽在而我们已经灭亡了,赵国平安而我们却危险了。’这样赵国身处上位的人有在外作战的士气,身处低位的人也会有坚守国土的决心,所以臣下担心赵国会更加强大起来。大王想保全与魏国的邦交,而使赵国小心不敢轻举妄动吗?不如任用信安君,用相国的名声使他尊贵。信安君服侍魏王,就能使魏国平安并能使自己名声尊贵;他背离魏王,魏国就会出现危险而自己的权力就会减轻。既然这样,那么信安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液压与液力技术在地质勘探设备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派遣员工关系管理考核试卷
- 租赁设备选型与配置考核试卷
- 纺纱工艺对纱线柔软性的调控考核试卷
- 上海高三语文各区作文题
- 毛皮制品的工伤保险制度考核试卷
- 毛皮制品加工车间布局设计考核试卷
- 有机化学原料的绿色化学标准制定考核试卷
- 电视设备智能安全防范技术考核试卷
- 胰岛素皮下注射团体标准解读
- 高中英语语法之虚拟语气(课件3份)
- 国际石油合作主要合同模式课件
- 花的生长过程课件
- 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工作检查记录
- TSG 81-2022 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安全技术规程
- 客户生命周期管理理论分析报告(共17页).ppt
- 事业单位同意报考证明
- 音调控制电路课件
- N-TWI日产标准作业的设定课件
- 医疗机构双向转诊登记表
- 蔬菜水果报价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