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桓公问管子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若何?”管子对曰:“明分任职,则治而不乱,明而不蔽矣。”公曰:“请问富国奈何?”管子对曰:“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公又问曰:“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管子对曰:“诛暴禁非存亡继绝而赦无罪则仁广而义大矣。”公曰:“请问战胜之器?”管子对曰:“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公曰:“攻取之数何如?”管子对曰:“毁其备,散其积,夺之食,则无固城矣。"公曰:“然则取之若何?”管子对曰:“假而礼之,厚而无欺,则天下之士至矣。”公曰;“致天下之精材若何?”管子对曰:“五而六之,九而十之,不可为数。”公曰:“来工若何?”管子对曰:“三倍,不远千里。”桓公曰:“吾已知战胜之器、攻取之数矣。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管子对曰:“用货,察图。”公曰:“野战必胜若何?”管子对曰:“以奇。”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寡人睹其善也,何为其寡也?”管仲对曰:“夫寡,非有国者之患也。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该焉,何为其寡也?夫牧民不知其疾则民疾,不忧以德则民多怨,惧之以罪则民多诈,止之以力则往者不反。故圣王之牧民也,不在其多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节选自《管子·小问》,有删改)材料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①之。”(选自《论语·为政》)【注】①共:通“拱”,环抱,环绕。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诛A暴禁B非C存亡D继绝E而赦无罪F则仁广G而义H大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管子即管仲,春秋时期政治家,受鲍叔牙举荐而辅佐齐桓公,使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B.“假而礼之”中的“假”,与《劝学》“善假于物也”的“假”意思相同。C.“厚而无欺”中的“厚”,与《屈原列传》“厚币委质事楚”的“厚”字词性不同。D.“牧民”中的“牧”,与《谏太宗十思疏》“思谦冲以自牧”中的“牧”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赏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桓公问如何治而不乱,明察而不受蒙蔽,管仲认为须明确责任而后安排官职;桓公又问如何富国,管仲回答要努力耕种,但在时间上可以灵活调整农时。B.桓公询问战胜敌人的武器,管仲认为需选豪杰、聚良器、招巧匠;针对如何攻取敌人,管仲提出烧毁装备、夺取粮食等具体措施。C.管仲在回答桓公问题时,循循而人,依理展开,既展示了国相的才能,又不乏辩士的风采。D.桓公苦于民众太少,管仲不但揭示深层原因,而且提出了“信、忠、严、礼”的主张,并希望桓公能“慎而行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2)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该焉,何为其寡也?14.管子和孔子“为政”都强调“德”,但目的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分析。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齐桓公时,有处士曰小臣稷,桓公三往而弗得见。桓公曰:“吾闻布衣之士不轻爵禄,无以易万乘之主;万乘之主不好仁义,亦无以下布衣之士。”于是五往乃得见之。或曰:桓公不知仁义。夫仁义者,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避卑辱,谓之仁义。故伊尹以中国为乱,道为宰于汤;百里奚以秦为乱,道为虏于穆公。皆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辞卑辱,故谓之仁义。今桓公下匹夫之士将欲忧齐国而小臣不行见小臣之忘民也。忘民不可谓仁义。仁义者,不失人臣之礼,不败君臣之位者也。是故四封之内,执禽而朝名曰臣;臣吏分职受事名曰萌。今小臣在民萌之众,而逆君上之欲,故不可谓仁义。仁义不在焉,桓公又从而礼之。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是隐也,宜刑;若无智能而虚骄矜桓公,是诬也,宜戮。小臣之行,非刑则戮。桓公不能领臣主之理而礼刑戮之人,是桓公以轻上侮君之俗教于齐国也,非所以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义。(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材料二: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贤主则不然。士虽骄之,而己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于穷巷之中、瓮牖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逐,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修,霸亦可矣。诚行之此论,而内行修,王犹少。(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注】①伊尹,曾借烹饪之事言治国之道,辅助商汤灭夏。②执禽,古时朝见君主有持禽类作礼物的制度,表示忠心于君主。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相应的字母填在答题卡上。今桓公下匹夫A之士B将C欲忧齐国D而小臣E不行F见G小臣H之忘民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布衣,借指平民,文中的“布衣之士”就是前文说的“处士”,具体指小臣稷。B.中国,指中原地区或中原地区华夏政权;今义与之相比,属于“词义的扩大”。C.礼,文中指礼遇、以礼相待,“非能水也”中“水”的意思是“游泳”,两者用法相同。D.瓮牖,用瓮做门,形容贫穷;与“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中“瓮牖”的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齐桓公认为君主能做到礼贤下士的前提是自身对仁义有追求,韩非子认为君主一定要摆正君与臣之间的关系。B.伊尹与百里奚不顾自身卑贱的地位和受到的屈辱待遇,为天下的灾害而忧虑,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韩非子非常欣赏这类人。C.韩非子认为,作为臣子理应执礼朝见君主;对君主不管是有才能而骄傲自夸,还是无才能而隐匿不为,都应受到法律惩处。D.面对有道士人的傲视,不肖之君与贤明之君的态度截然不同,而后者的做法能招揽土人,最终会招来天下人归附。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百里奚以秦为乱,道为虏于穆公。(2)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14.两则材料对齐桓公的评价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淮浦先生张公①传[明]吴廷翰公讳某,字廷言,自称淮浦钓者,无为桐城乡人。公生颖秀异常,始读书,能通大义。及长,潜心正学,博通五经,尤邃于《春秋》,至诸子百家靡不殚究,与兄载道一时皆以经学闻,然不为举子业。尝从葵苍公入京师,阅历山川形胜及民风土俗。每喟然兴叹,盖深有志于时焉。及归,坎坷,人无由知,乃隐居泥汊河,以渔为业,不别治生。郡举怀才抱德,吏以牒从事,曰:“何异于举业?”辞不就。府守宋公鉴、州守赵公璧闻而高之,数延不至。后更回禄②。愈不能自存,乃入城,做刘氏塾。既而官授一社,先府君始遣不肖往学焉。未几,郡大疫,家口多没,公悲悼之余,神气安定,起居如常,竟不染。性不喜老释攻之不遗余力若世俗巫觋祷祝一切禁不行。乡人迂之,至是始心服公。呜呼!公为人孤介绝俗,性复峭直,时面规人过不贷,乡人稍为不善者,唯恐公知之。家极贫,无寸业,不喜干谒富人,室无屐迹焉。方伯微时,与其相善,后贵显,数欲得一顾,竟不往。方伯子石池先生恩亦雅敬公,然毫发不以资。某童子时窃尝记公终日危坐,短衣弊履,凝尘满几,澹如也。每饔飧不继,其室悬釜以待,有叹声,公若罔闻。时于童子家取米一二合作粥,然亦止今日,若明日亦不复计。盖有人所甚不堪者,而未尝一见颜色。每朗吟长啸,声如玉磬,琅琅然,闻者莫不竦敬,不知其贫也。尝自赞曰:“言不足以惊世,貌不足以动人,饘粥于以糊口,缊袍于以蔽身,匪矫情而干誉,聊乐道以安贫。文敛华而就实,学温故而知新,楼神③乎鸿濛之表,适意乎寂寞之滨。吾之所志如此而已,庶几效古之逸民。”某尝得之故纸中,乃手笔也。夫公之所志如此,而世方眩于功利词章之习,孰有能窥之者!(选自《吴廷翰集》,有删改)[注]①淮浦先生张公:吴廷翰外祖父张纶,作者早年曾受其启迪。②回禄:传说中的火神名。③楼神:凝神。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性不喜A老释B攻之C不遗余力D若世俗E巫觋祷祝F一切G禁H不行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延,邀请,与《过秦论》“秦人开关延敌”“延及孝文帝”的“延”词义都不同。B.不肖,子不如其父,引申为不才、不贤,文中指无才的乡学子弟。C.微,卑下、卑微,与《屈原列传》“其辞微”的“微”词义相同。D.履,鞋子,与《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的“履”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淮浦先生聪颖过人,通晓大义,曾跟随葵苍公游历名山大川,考察风俗民情,有济世之志;后回归乡里,虽不得志,但其品行深受地方官吏推崇。B.在淮浦先生教授乡学后不久,郡里发生大瘟疫,先生家中人口大多病死,他悲伤之余神态依然安详平和,日常生活照常,由此乡人认为他迂腐。C.石池先生与其父亲方伯一样,也非常敬重淮浦先生,但从未给过先生任何钱财资助,这与先生为人耿直方正、性格严峻刚正、追求异于世俗有关。D.淮浦先生学问高深,其诗文风格质朴,寄寓高远,却很少有人能了解其中蕴含的深意,作者认为这与世人汲汲于功名,一味研习科考文章有关。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郡举怀才抱德,吏以牒从事,曰:“何异于举业?”(2)吾之所志如此而已,庶几效古之逸民。14.淮浦先生自赞为“乐道以安贫”,其“乐道安贫”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辽宁省沈阳市第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上柱国子良入见。王曰:“寡人之得来反王坟墓、复群臣、归社稷也,以东地五百里许齐。齐今使来求地,为之奈何?”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子良出,昭常入见。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景鲤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王曰:“善。”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质”,即做人质。古时被派往别国做人质的,多为王室或诸侯的子弟。B.“致命”,文中是回复、复命的意思。今多指“可使丧失生命”。C.“去”,文中有放弃之意,与《苏武传》中“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的“去”不同。D.“弊甲钝兵”的“甲”指铠甲,与下文中“其缩甲则可”的“甲”意思完全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怀王去世后,太子需从齐国回楚国继位。面对齐王索地的威胁,太子听从慎子的建议,答应了齐王的要求。B.楚国群臣所献三策,让楚襄王陷入两难境地。在慎子的建议下,楚襄王三策并用,最终化解了危机。C.面对齐国军队,昭常毫不畏惧,誓与东地共存亡,虽年近六十不惜以五尺之身与齐国奉陪到底。D.齐国兴师进攻楚国东地,讨伐昭常,后迫于秦国的军事威慑,只得向秦、楚寻求和解,东地得以保全。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2)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14.针对齐国索取东地的难题,楚国大臣子良、昭常、景鲤提出了三种对策,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三人的对策及弊端。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东北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兴平二年,公孙瓒既杀刘虞,尽有幽州之地,志气益盛,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衣冠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有材秀者,必抑困使在穷苦之地。或问其故,瓒曰:“衣冠皆自以职分当贵,不谢人惠。”故所宠爱,类多商贩、庸儿,与为兄弟,或结婚姻,所在侵暴,百姓怨之。先是,有童谣曰:“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唯有此中可避世。”瓒自谓易地当之,递徙镇易,为围堑十重,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为楼其上。或问其故,瓒回:“兵法,百楼不攻。今吾诸营楼橹数十重,积谷三百万斛,食尽此谷,足以待天下之事矣。”建安三年冬十二月,袁绍连年攻公孙瓒不能克,以书谕之,欲相与释憾连和。瓒不答。而增修守备。先是,瓒别将有为敌所围者,瓒不救,曰:“救一人,使后将恃救,不肯力战。”及绍来攻,瓒南界别营,自度守则不能自固,又知必不见救,或降或溃。绍军径至其门,瓒遣子续请救于黑山诸帅,而欲自将突骑出傍西山,拥黑山之众侵掠冀州,横断绍后。关靖谏曰:“今将士莫不怀瓦解之心,所以犹能相守者,顾恋其居处老小,而恃将军为主故耳。坚守旷日或可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易京之危,可立待也。”瓒乃止。绍渐相攻逼,瓒众日蹙。四年春三月,黑山帅张燕与公续率兵十万三道技之,未至,瓒密使行人赍书告续,使引五千铁骑于北隰之中,起火为应,瓒欲自内出战。绍候得其书,如期举火。瓒以为救至,遂出战,绍设伏击之,瓒大败,复还自守。绍为地道,穿其楼下,便烧之,楼辄倾倒。瓒自计必无全,乃悉缢其姊妹、妻子,然后引火自焚。关靖叹曰:“前若不止将军自行,未必不济。吾闻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策马赴绍军而死。(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八·袁绍讨公孙瓒》,有删改)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坚守旷日/或可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B.坚守旷日/或可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C.坚守旷日/或可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D.坚守旷日/或可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右,指“在……之上”。古人常以右为贵、为上,如右戚、右族、无出其右。B.楼橹,古代供守兵嘹望敌军动静的无顶盖高台,用于侦查,亦可配合进攻。C.蹙,指“窘迫”,与《红楼梦》中“两弯似蹙非蹙胃烟眉”的“蹙”字意思不同。D.赍,指“携带”,与《谏逐客书》中“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赍”字意思相同。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孙瓒因听童谣说唯有易县可以避世,于是把军队迁到易县驻扎,挖掘壕沟,修建土丘、楼宇,以守代攻。B.公孙瓒不去援救被敌人包围的别将,是因为他担心一旦援救,以后其他将领便都会依靠援救,消极怠战。C.公孙瓒想亲率突骑出奔西山,集结黑山兵众攻冀州,切断袁绍后路,但关靖认为此时军心不稳,将军不宜离开易京。D.公孙瓒与儿子的密信被袁绍的巡逻兵截获,导致计划失败,后虽回城继续坚守,终难逃身死兵败的结局。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衣冠皆自以职分当贵,不谢人惠。(2)吾闻君子陷入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11.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公孙瓒最终被袁绍攻克的原因。辽宁省辽东南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武三思慕其(一行)学行,就请与结交,一行逸匿以避之。寻出家为僧,隐于嵩山,师事沙门普寂。睿宗即位,敕东都留守韦安石以礼征。一行固辞以疾不应命后步往荆州当阳山依沙门悟真以习梵律。(选自《旧唐书·僧一行》)材料二:玄宗既召见一行,谓曰:“师何能?”对曰:“惟善记览。”玄宗因诏掖庭,取宫人籍以示之。周览既毕,覆其本,记念精熟,如素所习读。数幅之后,玄宗不觉降御榻,为之作礼,呼为圣人。先是,一行师事普寂于嵩山,师尝设食于寺,大会群僧,居数百里者,皆如期而至。时有卢鸿者,道高学富,隐于嵩山。因请鸿为文,赞叹其会。至日,鸿持其文至寺,其师受之,致于几案上。鸿请普寂曰:“某为文数千言,况其宇僻而言怪,盍于群僧中选其聪悟者,鸿当亲为传授。”乃令召一行。既至,伸纸微笑,止于一览,复致于几上。鸿轻其疏脱,而窃怪之。俄而群僧会于堂,一行攘袂而进,抗音兴裁,一无遗忘。鸿惊愕久之,谓寂曰“非君所能教导也,当从其游学。”一行尝至天台国清寺,见一院,古松数十步,门有流水。一行立于门屏间,闻院中僧于庭布算,其声簌簌。既而谓其徒曰:“今目当有弟子求吾算法,已合到门,岂无人道达耶?”一行承言而入,稽首请法,尽受其术焉。一行又尝诣道士尹崇,借扬雄《太玄经》。数日,复诣崇,还其书。崇曰:“此书意旨深远,吾寻之数年尚不能晓,吾子试更研求,何遽还也?”一行曰:“究其义矣。”因出所撰《大衍玄图》及《义诀》一卷以示崇。崇大嗟服。一日,普寂禅师焚香端坐。坐未久,忽闻叩门,连云:“天师一行和尚至矣。”一行入,诣寂作礼,礼讫,附耳密语,其貌绝恭,寂惟云:“是,是,无不可者。”一行语讫,降阶入南室,自阖其户。寂乃徐命弟子云:“遣钟,一行和尚灭度矣。”左右疾走视之,一行如其言灭度。后宽乃服衰绖葬之,自徒步出域送之。(选自《酉阳杂俎》)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一行固A辞以B疾C不应命D后步往E荆州当阳山F依沙门G悟真以H习梵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寻出家为僧”与“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两句中的“寻”字含义不同。B.“一行立于门屏间”与“提刀而立”庖丁解牛》两句中的“立”字含义相同。C.“一行又尝诣道士尹崇”与“执图诣寺后”(《促织》两句中的“诣”字含义不同。D.“左右疾走视之”与“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两句中的“疾”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行为了躲避武三思,出家为僧,在嵩山隐居,拜师普寂。唐睿宗时,他以生病为托词,拒绝了睿宗的征召。B.虽然宫中人数众多,但一行仅将花名册看了一遍,就将花名册合上背诵,一连几页背诵下来,一字不差,唐玄宗对一行十分佩服。C.卢鸿所写文章,长达几千字,且多有生字,措辞怪异;一行只看了一遍,便放在了桌上,卢鸿认为一行粗率,但事实证明他错了,D.一行曾在环境优雅的天台山国清寺跟随普寂禅师学习算法,普寂禅师十分赏识他。一行在这里废寝忘食,将算法全部掌握。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师尝设食于寺,大会群僧,居数百里者,皆如期而至。(2)鸿惊愕久之,谓寂曰:“非君所能教导也,当从其游学”14.僧一行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答案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答案】10.CEF11.B12.A13.(1)那么请问出兵袭击城邑时,如何才能预知(安排)举措的先后顺序,不失地形上的优势?(2)以前天子立于中央,土地方圆千里,只要上述四条具备了,为什么百姓还少呢?14.①管子强调德,是为了治理百姓,并能减少百姓的怨恨;
②孔子强调德,是要求君王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榜样,使民心归顺。【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惩罚暴国禁止恶行,使覆亡之国复存斩绝之嗣得续,并赦免无辜的罪人,那就是大仁大义了。“诛暴禁非”“存亡继绝”,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CE两处断开;“而赦无罪”,动宾结构,句意完整,F处断开。故CEF三处需要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错误。意思不同。通“嘉”,嘉奖、赞许。/假借。句意:嘉奖并且以礼招待他。/善于借助外物啊。C.正确。动词,厚待。/形容词,丰厚的。句意:厚待而不欺骗他。/用丰厚的礼物和人质讨好楚国。D.正确。统治、治理。/养,此处引申为“约束”。句意:凡治理人民。/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A.“但在时间上可以灵活调整农时”错误。原文“力地而动于时”,是合于农时,而不是调整改变。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行军”,出兵;“错”,同“措”,举措;“若何”,怎样、如何。(2)“地方”,土地方圆;“该”,具备;“何为”,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为何”,为什么。【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一“不忧以德则民多怨”“礼也者,民美之”可知,管子强调德,是为了治理百姓,并能减少百姓的怨恨;由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可知,孔子强调德,是要求君王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榜样,使民心归顺。参考译文:材料一:桓公问管仲说:“怎样才能做到治而不乱,明察是非而不受蒙蔽呢?”管仲回答说:“分清责任来安排官职,就可以做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了。”桓公说:“请问怎样才能使国家富裕起来?”管仲回答说:“努力耕种土地而合于农时,就一定能使国家富裕了。”桓公又问说:“我想要施行大仁大义,使天下人获利,怎么做才可以呢?”管仲回答说:“惩罚暴国禁止恶行,使覆亡之国复存斩绝之嗣得续,并赦免无辜的罪人,那就是大仁大义了。”桓公说:“请问关于胜敌的武器问题?”管仲回答说:“选取天下的才能出众的人,收集天下的精材,招请天下的良工巧匠,就有胜敌的武器了。”桓公说:“攻取敌人的策略如何?”管仲回答说:“摧毁他们的设备,消散他们的积蓄,夺取他们的粮食,就没有什么坚固城池可守的了。”桓公说:“那么如何选取豪杰之士呢?”管仲回答说:“嘉奖并且以礼招待他,厚待而不欺骗他,那么天下的豪杰之士就来了。”桓公说:“收集天下的精材怎么办?”管仲回答说;“价值五的给六,价值九的给十,不可在价钱上限其定数。”桓公说:“招请良工巧匠怎么办?”管仲回答说:“出三倍的工钱,他们就不远千里而来。”桓公说:“我已经听明白关于胜敌的武器和攻取敌人的策略了,那么请问出兵袭击城邑时,如何才能预知(安排)举措的先后顺序,不失地形上的优势?”管仲回答说:“要花钱收买耳目,要了解敌国地图。”桓公说:“怎样才能保持野战必胜呢?”管仲回答说:“运用奇兵。”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治理人民,必须知其疾苦,要厚施德惠,不用刑罚恐吓,不用强力禁制。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了。”桓公说:“我知道这四条很好,但是人民少,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人民少,并不可怕。以前天子立于中央,土地方圆千里,只要上述四条具备了,为什么百姓还少呢?治理人民,不知其疾苦则人民憎恨,不厚施德惠则人民多怨,用刑罚恐吓则人民多行欺诈,用强力禁制则是去者不肯再回,来者也裹足不前了。所以,圣王治理人民,不在乎人口的多少。”桓公说:“好,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极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者,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管仲问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怀德;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常语说,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非其所欲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节选自《管子·小问》,有删改)材料二:孔子说:“用道德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所有的星辰都会环绕着它。”(选自《论语·为政》)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10.BDF11.D12.C13.(1)百里奚因为秦国出现动乱,通过做俘虏(进入秦国)向秦穆公献策得到任用。(2)纵使先生他看轻俸禄爵位,我怎么敢看轻王霸之业呢?14.①材料一认为齐桓公未摆正君臣关系,不懂仁义;②材料二认为齐桓公礼贤下士,足以称霸。【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齐桓公谦恭地去见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是在为齐国的政事忧虑,但小臣稷却不愿出来做官,可见小臣稷忘记了民众。“今桓公下匹夫之士”中,“桓公”是主语,“下”是谓语,“匹夫之士”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宾语后断开,即B处;“齐国”是“忧”的宾语,宾语后断开,即D处;“小臣不行”是主谓结构,后面断开,即F处。故在BDF三处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及用法的能力。A.正确。B.正确。C.正确。“礼”和“水”都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以礼相待/游泳。句意:齐桓公却按照仁义之士的规格礼遇他。/并不善于游泳。D.“用瓮做门”说法错误,应为“用瓮做窗户”。句意:他朝见过的住在穷巷陋室中的人有七十个。/然而,陈渉不过是一个用破瓮做窗子、用绳系着户枢的贫穷人家子弟。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有才能而骄傲自夸,还是无才能而隐匿不为”说法错误,原文信息是“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是隐也,宜刑;若无智能而虚骄矜桓公,是诬也,宜戮”,可见应是“有才能而隐匿不为,还是无才能而骄傲自夸”。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因为;“为乱”,出现动乱;“道”,通过。(2)“纵”,纵使;“骜”,看轻;“庸敢”,怎么敢;“霸王”,王霸之业。【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材料一“桓公不能领臣主之理而礼刑戮之人,是桓公以轻上侮君之俗教于齐国也,非所以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义”可知,材料一认为齐桓公未摆正君臣关系,不懂仁义;由材料二“士虽骄之,而己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修,霸亦可矣。诚行之此论,而内行修,王犹少”可知,材料二认为齐桓公礼贤下士,足以称霸。参考译文:材料一:齐桓公时期,有个没做官的读书人名叫小臣稷,齐桓公去了多次也没能见到他。齐桓公说:“我听说普通的士人不看轻爵位俸禄,就没有轻视大国君主的资本;大国君主不爱好仁义,也就没有谦卑地对待普通士人的肚量。”于是去了五次才见到小臣稷。有人说:齐桓公不懂得仁义。所谓仁义,就是为天下的灾害而忧虑,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不顾及个人身处卑微的地位和受到屈辱的待遇,这才是仁义。所以伊尹因为中原地区出现动乱,通过做厨师向商汤献策得到任用;百里奚因为秦国出现动乱,通过做俘虏(进入秦国)向秦穆公献策得到任用。他们都是为天下的灾害而忧虑,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不顾及个人身处卑贱的地位和受到屈辱的待遇,所以称作仁义。现在齐桓公谦恭地去见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是在为齐国的政事忧虑,但小臣稷却不愿出来做官,可见小臣稷忘记了民众。忘记民众的行为不能称作仁义。仁义的人,不会失掉作为臣子的礼节,不会破坏君臣之间的尊卑秩序。因此四境之内,拿着鸟兽作为礼物朝见君主的称作臣;臣子的下属官吏按不同的职务管理政事的称作萌。现在小臣稷在民萌之列,却违背君主的意愿,所以不能称作仁义。仁义已经不在小臣稷那儿了,齐桓公却按照仁义之士的规格礼遇他。如果小臣稷确有智慧才能却躲避齐桓公,这是想隐匿起来不为君主做事,应当对他施以刑罚;如果小臣稷没有智慧才能却虚伪地在齐桓公面前骄傲自满、自我夸耀,这就是故意欺骗,应当把他杀掉。小臣稷的行为,不是该处罚就是该杀。齐桓公不能整治(摆正)君臣之间的关系而去礼遇一个该罚该杀的人,这是齐桓公在用轻视和侮慢君主的风气教化齐国臣民,不是用来作为治国之道的办法。所以说:齐桓公不懂得仁义。材料二:有道的士人,本来就傲视君主;不贤明的君主,也傲视有道的士人。贤明的君主就不是这样。(有道的)士人虽然以傲慢的姿态对待自己,而自己却越发以礼对待他们,这样,士人怎么会不归附呢?士人归附了,天下的人就会跟着他们归附。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他朝见过的住在穷巷陋室中、用瓮做窗户的平民有七十个。(这件事)周文王开了头而没有做到,周武王做了而没有完成,周公旦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才真正完成。这不正说明周成王亲自礼贤下士吗?齐桓公去见小臣稷,一天去多次都没能见到。跟随的人说:“大国的君主去见一个普通的士人,一天去了多次都没能见到,就可以停止了。”齐桓公说:“不对。看轻爵位俸禄的士人,固然轻视君主,看轻王霸之业的君主,也轻视士人。纵使先生他看轻俸禄爵位,我怎么敢看轻王霸之业呢?”于是齐桓公见到了小臣稷,随从没能阻止他。世人大多指责齐桓公私居时的品行,他私居时的品行虽然不好,但称霸还是可以的。如果真的按上述原则去做,而且私居时的品行又好,就是称王恐怕还不止呢。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10.BDF11.A12.B13.(1)郡里推举德才兼备之人,官吏拿官方文书让其就职,(淮浦先生)说:“(这)和参加科举考试有什么区别?”(2)我的志向(不过)如此罢了,希望(但愿)效仿古代的隐士。14.①精通儒学,不事科考;②隐居乡间,拒绝举荐;③生活贫寒,安之若素;④时规人过,不慕富贵(或不谒权贵)。【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生性不喜欢道家和佛家,不遗余力地批判它们。像世俗中的巫师向鬼神祈祷之事,一概禁止不做。“性不喜老释”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中间不断开,在“释”后B处断句;“攻之不遗余力”,“不遗余力”是“攻之”的状态,句意完整,结构紧密,中间不断开,在“力”后D处断句;“若世俗巫觋祷祝”,“世俗巫觋祷祝”作“若”的宾语,句意完整,中间不断开,在“祝”后F处断句。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邀请;/迎击;/延长、延续。句意:多次邀请张公,(张公)都没有去。/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到了孝文王的时代。B.错误。文中为自谦之辞,指作者自己。句意:先父开始送我前去学习。C.错误。卑下、卑微;/含蓄隐晦。句意:方伯地位卑下时。/词意含蓄隐晦。D.错误。穿鞋;登上。句意:(即使)穿着短衣破鞋。/登上皇帝宝座控制天下。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他悲伤之余神态依然安详平和,日常生活照常,由此乡人认为他迂腐”错误,结合原文“性不喜老释,攻之不遗余力,若世俗巫觋祷祝,一切禁不行。乡人迂之,至是始心服公”可知,“乡人迂之”是因为淮浦先生“世俗巫觋祷祝,一切禁不行”。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举”,推举,举荐;“怀才抱德”,德才兼备之人;“从事”,任职,就职;“何异于”,和……有什么区别(不同)。(2)“所志”,志向;“庶几”,希望,但愿;“效”,效仿;“逸民”,隐士。【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①由原文“博通五经,尤邃于《春秋》,至诸子百家靡不殚究,与兄载道一时皆以经学闻,然不为举子业”可知,精通儒学,不事科考;②由原文“隐居泥汊河,以渔为业,不别治生……辞不就。府守宋公鉴、州守赵公璧闻而高之,数延不至”可知,隐居乡间,拒绝举荐;③由原文“家极贫,无寸业,不喜干谒富人,室无屐迹焉……某童子时窃尝记公终日危坐,短衣弊履,凝尘满几,澹如也。每饔飧不继,其室悬釜以待,有叹声,公若罔闻”可知,生活贫寒,安之若素;④由原文“公为人孤介绝俗,性复峭直,时面规人过不贷,乡人稍为不善者,唯恐公知之。家极贫,无寸业,不喜干谒富人”可知,时规人过,不慕富贵(或不谒权贵)。参考译文:淮浦先生张公传[明]吴廷翰张公避某讳,字廷言,自称为淮浦钓者,无为桐城乡人。张公生来聪颖秀异异于常人,才开始读书,就能够通晓大义。长大后,专心研究儒学,通读五经,尤其精通《春秋》,及至诸子百家没有不深入钻研的,和其兄长载道在当时都凭借研习经学而闻名,但不修习科考文章。曾经跟随葵苍公到京城,游历山川名胜以及考察风俗民情。常常因感慨而深深叹息,大概是有济世之志。等到回乡,不得志,人们没有机会了解他,张公就隐居在泥汊河,以打鱼为生,没有别的谋生方式。郡里举荐德才兼备之人,官吏拿官方文书让其就职,张公说:“这和参加科举考试有什么区别?”(张公)推辞,没有赴任。府守宋公鉴、郡守赵公璧听说后都很敬重他,多次邀请张公,(张公)都没有去。后来经历了火灾。更加难以自谋生计,于是就进城,租赁在刘氏私塾。不久承担起教授乡学的责任,先父开始送我前去学习。没过多久,郡里发生大瘟疫,家中人口大多病死,张公悲伤之余,神态安详平和,日常生活照常,最终没有染病。生性不喜欢道家和佛家,不遗余力地批判它们。像世俗中的巫师向鬼神祈祷之事,一概禁止不做。乡人(一直)认为他迂腐,到这时候才开始在心里敬服他。啊!张公为人耿直方正,超过世俗,性格又严峻刚正,经常当面规劝他人的过错而不宽容,乡人中略微做了点不好的事情,只怕被张公知道。(张公)家里非常贫穷,没有一点产业,又不喜欢为谋求禄位而拜见富贵之人,家里没人来拜访。方伯地位卑下时,与先生交好,后来地位显贵,多次想要拜访他,张公终究不与其来往。方伯的儿子石池先生恩也敬重张公,但是没有拿过一点钱财资助他。我孩童时曾偷偷地看到张公整日端坐,(即使)穿着短衣破鞋,小桌上满是尘土,也是一副恬淡的样子。常常三餐不继,家里等米下锅,有家人的叹气声,张公好像没有听见似的。时常从我家拿一点米煮粥,但也仅限于当天,至于第二天(的生计)则不再考虑。家里有人苦不堪言(无法忍受这样贫穷的生活),却从未曾看见张公脸色有变。(张公)常常高声吟诵,如同玉磬之声,声音清朗,听到的人没有不肃然起敬的,并不知道他家境贫穷。(张公)曾经自我评价:“言语不足以使世人震惊,容貌不足以打动世人,以吃粥来勉强维持生活,穿着旧衣来遮蔽身体,并非故意违反常情来追求名誉,姑且安于贫困,以坚守圣贤之道为乐。文章收束华丽而追求朴实,在学问上温习旧知而获得新知,凝神专一于远古宇宙之表征,自在快意于孤寂清静的世界。我的志向不过如此罢了,希望效仿古代的隐士。”我曾经在旧纸中看到这些话,是张公亲手所写的。张公志向如此,可是世人却正沉迷于研习求取功业的诗文,有谁能够探察其中的深意呢!辽宁省沈阳市第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10.BDG11.D12.C13.(1)太子便向齐王提出要回楚国去。齐王阻止他说:“你要割让东地五百里给我,才让你回去。”(2)我是受了敝国大王之命来进献东地的,昭常守卫东地,这是他假托王命。大王可以去进攻他。14.①子良对策:请与而复攻之。弊:未必有胜算。②昭常对策:不与东地。弊:未必守得住,且失信于天下。③景鲤对策:不与东地,向秦求救。弊:失信于天下。【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给他土地吧!土地是用来安身的,因为吝惜土地就不为父亲送葬,这是不道义的。“献之地”是个双宾语句,“献”作谓语,“之”“地”作宾语,应在B后断开;“所以为身也”是判断句式,“……也”表判断,其后应断开,即在D后断句;“爱地不送死父”句意完整,“爱地”动宾短语是原因,“不送死父”动宾短语是结果,前后意思衔接紧密,中间不断句,在“父”后断句,即在G后断句;“不义”偏正短语独立成句,“不”修饰“义”,中间不断开。故答案为B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C.正确。“去”,放弃/通“弆”,收藏。句意:如果要放弃东地五百里。/挖(地洞里的)野鼠,收集(采集)植物的果实来吃。D.“意思完全相同”错误。“甲”,铠甲/披甲的人,借指士兵、部队。句意:铠甲破旧武器鲁钝。/你们如果撤回部队则罢。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虽年近六十不惜以五尺之身与齐国奉陪到底”错。原文说“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意思是我是主管东地的大司马,要与东地共存亡,我已动员了从小孩到六十岁的老人,全部入伍共三十多万人,虽然我们的铠甲破旧武器鲁钝,但愿意奉陪到底。这里的“五尺”为小孩,六十岁也不是指自己。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1)“辞于齐王”,状语后置,向齐王告辞;“隘”,阻止;“归”,使动用法,让你回去。(2)“受命弊邑之王”,省略句,受命(于)弊邑之王,受了敝国大王之命;“是”,这;“矫”,假托。【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子良、昭常、景鲤三人分别有不同的对策。子良说“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子良的对策是“请与而复攻之”;齐国为“万乘之齐”,与齐国作战,胜负未知,故其弊端为:未必有胜算。昭常说“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战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的对策是“请守之”,即“不可与也”;由“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可知,其弊端为:未必守得住,且失信于天下。景鲤说“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景鲤的对策是“不可与也”“臣请西索救于秦”,即不与东地,向秦求救;由“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可知,其弊端为:失信于天下。参考译文:楚襄王做太子时在齐国做人质。他父亲怀王死了,太子便向齐王提出要回楚国去。齐王阻止他说:“你要割让东地五百里给我才放你回去;否则不放你回去。”太子说:“我有个师傅让我找他问一问。”太子的师傅慎子说:“给他土地吧!土地是用来安身的,因为吝惜土地就不为父亲送葬,这是不道义的。所以我说献地对你有利。”太子便答复齐王说:“我敬献出东地五百里。”太子回到楚国即位为王。齐国派了战车五十辆来楚国索取东地五百里。上柱国子良来拜见楚王。楚王说:“我能够回到楚国办父亲的丧事,又能和群臣见面,使国家恢复正常,是我答应把东地五百里给齐国,现在齐国派使者来办交接手续,我该怎么办?”子良说:“大王不能不给。您说话一字千金,既然亲口答应了万乘的强齐,却又不肯割地,这就失去了信用。将来您很难和诸侯各国谈判结盟。应该先答应给齐国割让东地,然后再出兵攻打齐国。”子良出去后昭常拜见楚王说:“不能给。所谓万乘大国,是因为土地的广博才成为万乘大国的。如果要割让东地五百里,这是割让了楚国的一半啊!这样楚国虽有万乘之名,却无万乘之实了。所以我说不能给。我愿坚守东地。”昭常出去后,景鲤拜见楚王说:“不能给。不过楚国不能单独守住东地,我愿去求救于秦国。”景鲤出去后,太子的师傅慎子进去。楚王把三个大夫出的主意都告诉了慎子说:“对于这三位先生的主意我该采用谁的呢?”慎子回答说:“大王都采用。”楚王说:“好”。于是派子良到齐国去献地,在派子良的第二天,又立昭常为大司马,要他去守卫东地;还派遣景鲤去秦国求救。子良到了齐国,齐国派军队来接受东地。昭常回答齐国使臣说:“我是主管东地的大司马,要与东地共存亡,我已动员了从小孩到六十岁的老人,全部入伍共三十多万人,虽然我们的铠甲破旧武器鲁钝,但愿意奉陪到底。”齐王对子良说:“您来献地,昭常却守卫东地,这是怎么回事呢?”子良说:“我是受了敝国大王之命来进献东地的。昭常守卫东地,这是他假托王命,大王可以去进攻他。”齐王于是大举进攻东地讨伐昭常。当大军还未到达东地边界时,秦国已经派了五十万大军进逼齐国的西境。说:“你们阻挡楚国太子不让他走,这是不仁道的;又想抢夺楚国东地五百里,这是不正义的。你们如果撤回部队则罢,不然我们等着决战一场。”齐王听了害怕,就请求子良向南取道楚国两国讲和。又派人出使秦国声明不进攻楚国,从而解除了齐国的战祸。楚国不用一兵一卒确保了东地的安全。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东北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7.C8.D9.A10.(1)那些士大夫自以为身居要职就应当享受富贵,却不知道感谢别人对他的恩惠。(2)我听说君子使别人陷入危难,一定要同他共患难,我怎么能够独自逃生呢!11.①军事策略上,固守防守策略,拒绝求和;
②对人态度上,不体恤将士,人心离散;
③具体作战中,密信被截,计划失败。【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坚守一段时间,袁绍有可能自行撤退,如果舍弃大家出逃,后方没有人做主了。“或可使绍自退”是兼语句,故应在“自退”作“绍”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AB;“后”作主语,“无镇重”作谓语,故应在主语前断开,排除D。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意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C.正确。“瓒众日蹙”,句意:公孙的兵众处境日益窘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蹙,皱眉。句意:眉毛仿佛笼着又仿佛舒展着,眼睛好像透着欢喜又透着哀愁,仿佛带着烟雾一样叫人看不清楚。D.“赍,指‘携带’”错误,两个“赍”字意思相同,都是“赠送、送给”的意思。句意:公孙瓒秘密派使者给公孙续送信/借给敌人武器,送给盗贼粮食。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A.“唯有易县可以避世”错误,原文是“有童谣曰:‘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唯有此中可避世。’瓒自谓易地当之……”。可见,童谣是说燕国南疆,赵国北界,中间合不住,大小如砺石,只有这里可以避世”,并没有点明“唯有易县”可以避世,是公孙自认为是易县。故选A。【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衣冠”,士大夫;“以”,认为;“当贵”,应当享受富贵;“谢”,感谢。(2)“陷”,使……陷入危难;“同其难”,与……共同患难;“岂……乎”,怎么……呢;“独生”,独自逃生。【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根据“袁绍连年攻公孙瓒不能克,以书谕之,欲相与释憾连和。瓒不答,而增修守备”概括出:军事策略上,固守防守策略,拒绝求和;根据“瓒别将有为敌所围者,瓒不救,曰:‘救一人,使后将恃救,不肯力战。’及绍来攻,瓒南界别营,自度守则不能自固,又知必不见救,或降或溃”概括出:对人态度上,不体恤将士,人心离散;根据“瓒密使行人赍书告续,使引五千铁骑于北隰之中,起火为应,瓒欲自内出战。绍候得其书,如期举火。瓒以为救至,遂出战,绍设伏击之,瓒大败”概括出:具体作战中,密信被截,计划失败。参考译文:东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公孙杀了刘虞之后,完全占有了幽州,势力更加强盛,他依仗自己的才能和实力,不体恤百姓,只记别人的过失,不记别人的善行,连一丁点怨恨也要报复。对于有声望的士大夫,名望在他之上的,一定会用律法陷害,对有才能的人,也一定设法压制使其处于困窘的环境中。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公孙瓒说:“那些士大夫自以为身居要职就应当享受富贵,却不知道感谢别人对他的恩惠。”因此他所宠爱的,大多是商贩和才能低下的人,还和他们结拜为兄弟,有的还结为姻亲,这些人仗势侵夺百姓,百姓都很怨恨他们。在这之前,有童谣说:“燕国南疆,赵国北界,中间合不住,大小如砺石,只有这里可以避世。”公孙自认为易县正是童谣所说的位置,于是就把军队迁居到易县驻扎,还环城挖掘十多道壕沟,在沟里修建高大土丘,每个土丘都有五六,丈高,再在土丘上建上木楼。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公孙瓒说:“兵法上说:百尺高楼,不可进攻。现在我的军队各营壕沟、箭楼几十重,积累存粮三百万斛,吃光这些粮食,足以等到天下大势的变化了。”东汉献帝建安三年(198年)冬季十二月,袁绍连年攻击公孙瓒不能取胜,就写信给公孙瓒,想解除怨恨互相联合。公孙瓒不理睬,反而增修防御工事。在这之前,公孙瓒的别将有被敌人包围了的,公孙瓒都不去援救,还说:“如果救了这一个人,以后其他将领便都会依靠援救,不肯努力奋战了。”等到袁绍大军攻来,公孙瓒南境的一些别营,自己估计坚守不住,又知道一定没有人援救,于是有的投降,有的溃散。袁绍的军队一路直抵易县城门,公孙瓒派他的儿子公孙续向黑山各位首领求援,并想亲自率领突骑出奔西山,集结黑山的兵众侵掠冀州,切断袁绍的后路。关靖劝谏说:“现在您的将士,没有不怀离散之心的,之所以还能固守,是因为顾念家中老幼都住在这里,而且依靠将军在此主持大局的缘故。如果坚守一段时间,袁绍有可能自行撤退,但如果舍弃大家出逃,后方没有人做主了,易京的陷落,便随即到来了。”公孙瓒这才停止了行动。袁绍大军逐渐加强攻击,公孙瓒的兵众处境日益窘迫。东汉献帝建安四年(199年)春季三月,黑山首领张燕和公孙续率领十万兵众分三路援救易京,军队还未到,公孙瓒秘密派使者给公孙续送信,告诉他率领五千精锐骑兵埋伏在北郊低洼之地,约定举火为号以便内应,公孙瓒想亲自率军出城夹击。袁绍的巡逻兵截获了这封书信,袁绍便派兵按约定时间举火。公孙瓒以为救兵到了,便出城交战,袁绍埋伏的军队突然袭击他,公孙瓒大败,又回到城中继续坚守。袁绍便让士卒挖地道,一直凿到公孙瓒所住的楼下,点火烧木柱,城楼就倒塌了。公孙瓒自知必定不能幸免了,便勒死姊妹妻子儿女,然后纵火自焚。关靖叹息说:“我先前如果不阻止将军出城突围,未必不能成功。我听说君子使别人陷入危难,一定要同他共患难,我怎么能够独自逃生呢!”于是骑马冲入袁绍军中而死。辽宁省辽东南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10.CDF11.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年底移动营业员个人工作总结
- 幼师个人实习总结(5篇)
- 幼师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 DB12-T 601-2022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规范
- 2024年SDH光纤传输系统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3年排土机投资申请报告
- 2023年驱油用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资金需求报告
-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案
- 供应链运营 教案项目六 供应链绩效管理
- 无碱玻璃纤维短切丝编制说明
- 地面找平专项施工方案
- 初三化学-水的净化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 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广东省卷)解读
- 2024-2030年中国财税服务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前景与投资研究报告
- 申论国家公务员考试试题与参考答案
- 乱扔垃圾的课件
- 急诊预检分诊技巧
-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创新设计方案六篇样本
- 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含解析
- 2024至2030年中国高岭土产业转移研究与目标企业分析咨询报告
- 期中测试卷及答案(共5套)(试题)-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