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分析与评价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和消费国,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庞大的产业集群。然而,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紧迫任务。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的深入分析,评价其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本文将首先回顾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历程,梳理产业演进的脉络和特征。从产业链、区域布局、技术创新等多个维度,深入分析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结构特点,揭示其内在的运行规律和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评价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关键指标,全面评估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针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发展策略,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政府部门、企业和学术界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共同推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结构分析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丰富的产品线。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结构主要包括电子元器件制造业、电子整机产品制造业、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电子信息应用业等。在电子元器件制造业方面,我国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生产能力,特别是在集成电路、半导体、电子材料等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这些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还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一定的份额。电子整机产品制造业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手机、电脑、电视到各种消费电子产品,我国都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制造能力。同时,随着智能制造、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子整机产品制造业正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在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方面,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软件产业链,涵盖了软件开发、系统集成、数据处理等多个领域。同时,我国还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电子信息应用业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信息应用业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和领域,包括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电子商务等。这些领域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还为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总体来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结构已经相对完善,具备了较强的全球竞争力。然而,面对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仍需要不断创新和升级,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和技术趋势。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三、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尤其是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5G通讯等新兴领域的推动下,电子信息产业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在产业结构方面,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涵盖了电子信息产品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等各个环节。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领域,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实力和产业规模。同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还注重培育和发展新兴业态,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这些新兴业态的崛起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在产业效益方面,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还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断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然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一方面,随着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竞争的加剧,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竞争压力。另一方面,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还有待加强,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总体来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快速发展的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未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需要继续加强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政府和企业也需要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支持力度,为电子信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全球技术变革的加速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压力不断增大。虽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庞大,但在高端产品和技术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短板。一些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仍然依赖进口,这限制了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同时,随着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转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需要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技术封锁的加剧,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同时,国内市场上也涌现出大量的新兴企业和品牌,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这要求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服务水平,以应对市场竞争的挑战。第三,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亟待加强。电子信息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极高。然而,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缺乏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成果和人才团队。同时,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因此,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的重要任务。产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电子信息产业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关注的焦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问题亟待解决。随着消费者对环保意识的提高,对绿色电子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如何在保证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的重要挑战。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面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内外市场竞争、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以及绿色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时,需要积极应对、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以推动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五、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评价与建议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不仅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同时也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在快速发展的背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逐渐崭露头角。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核心技术研发、高端人才储备等方面仍有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核心技术水平。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正在逐步优化,但仍存在部分环节过于依赖进口、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不够紧密等问题。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布局,加强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协同,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鼓励企业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培养高端人才,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二是优化产业链布局,加强上下游企业合作与协同,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三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快速发展的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优化产业链布局,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六、结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其产业规模和实力不断增强,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通过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的深入分析和评价,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逐渐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在产业链的上游,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芯片、电子元器件等关键领域实现了重要突破,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产业链的中游,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在规模和技术水平上都取得了显著提升,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在产业链的下游,我国电子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为各行业提供了高效、便捷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逐渐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产业链整合、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一方面,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端装备仍然依赖进口,产业链上游的核心环节仍然较为薄弱;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同质化竞争严重,部分领域存在产能过剩和恶性竞争等问题。因此,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需要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的自给率,同时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未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应继续加强自主创新,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的自给率,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应共同努力,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支持力度,为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参考资料:电子信息产业,是指为了实现制作、加工、处理、传播或接收信息等功能或目的,利用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所从事的与电子信息产品相关的设备生产、硬件制造、系统集成、软件开发以及应用服务等作业过程的集合。电子信息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权威管理部门--信息产业部在统计和分析时通常采用的词,电子信息产业具体细分为投资类产品、消费类产品和元器件产品三个大类。出于部门隶属渊源的原因,电子信息产业有时人们分析时也用电子工业一词代替。到2009年2月为止,电子信息产业成为中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2015年9月1日,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发布2015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名单。据统计,本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万亿元,同比增长3%;实现利润总额1416亿元,比上届增长6%;总资产合计达到7万亿元,比上届增长7%。呈现企业规模、效益稳步增长态势。另一大亮点是,电子百强企业积极推行国际化战略,面向全球市场配置资源,跨国经营层次水平不断提升,产业话语权显著增强。据统计,本届电子百强企业共完成出口交货值5195亿元,比上届增长6%,占行业总量比重达到10%。电子信息制造业(电子产业)是研制和生产电子设备及各种电子元件、器件、仪器、仪表的工业。是军民结合型工业。由广播电视设备、通信导航设备、雷达设备、电子计算机、电子元器件、电子仪器仪表和其他电子专用设备等生产行业组成。根据工信部电子信息产业公报统计,电子信息产业分为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电子信息产业是在电子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由于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加工工艺的改进,集成电路差不多每三年就更新一代;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的大量生产和使用,光纤通信、数字化通信、卫星通信技术的兴起,使电子工业成为一个迅速崛起的高技术产业。电子工业的发展及其产品的广泛应用,对军事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进了作战指挥系统。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无线电通信成为军事通信的基本手段,被称作军队的“神经”系统。利用电子技术,通过由通信、雷达、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组成的指挥自动化系统,改变了传统的通信、侦察和情报处理手段,大大提高了军队指挥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的效能。改进了武器装备系统。电子技术的发展和电子产品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现代武器的威力和命中精度;电子器件成了现代武器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技术是导弹、军事卫星及其他高技术武器装备制导和控制的核心,无论是战略武器,还是战术武器,其性能高低都同电子技术有密切关系。使电子战发展成为独立的作战手段。电子侦察、电子干扰、电子摧毁等形式的电子对抗,电子信息产业在现代战争中越来越重要。依据《电子信息产业行业分类注释(2005-2006)》,电子信息产业包括雷达工业行业、通信设备工业行业、广播电视设备工业行业、电子计算机工业行业、软件产业、家用视听设备工业行业、电子测量仪器工业行业、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工业行业、电子元件工业行业、电子器件工业行业、电子信息机电产品工业行业、电子信息产品专用材料工业行业,12个行业、产业,共46个门类。1929年10月,中国国民党政府军政部在南京建立“电信机械修造总厂”,主要生产军用无线电收发报机,以后又组建了“中央无线电器材有限公司”,“南京雷达研究所”等研究生产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十分重视电子工业的发展。最初,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电讯总局,接管了官僚资本遗留下来的11个无线电企业,并与原革命根据地的无线电器材修配厂合并,恢复了生产。1963年,中国国家决定成立第四机械工业部,专属中国国防工业序列。这标志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成了独立的工业部门。1983年,第四机械工业部改称电子工业部。中国的电子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形成了军民结合、专业门类比较齐全的新兴工业部门。90年代初,中国电子工业已经能够主要依靠国产电子元器件生产20多类、数千种整机设备以及各种元器件,许多精密复杂的产品达到了较高水平,并形成了雷达、通信导航、广播电视、电子计算机、电子元器件、电子测量仪器与电子专用设备等六大产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已具有门类齐全的军用电子元器件科研开发与配套能力,具有一定水平的系统工程科技攻关能力;基本能满足战略武器、航天技术、飞机与舰船、火炮控制和各种电子化指挥系统的需要;2008年,电子信息产业所提供的产品都达到了较高技术水平,其中不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12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突破十万亿元大关,达到0万亿元,增幅超过15%;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收入84619亿元,同比增长0%;软件业实现收入25022亿元(快报数据),比上年增长5%。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高于同期工业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在全国41个工业行业中增速居第7位;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8%和9%,高于同期工业平均水平8和6个百分点,占工业总体比重分别达到4%和8%,比上年提高3和2个百分点。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企业个数超过5万家,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87万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8万家。全年完成销售收入总规模达到14万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万亿元,同比增长8%;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7万亿元,同比增长2%。我国共生产手机、微型计算机和彩色电视机3亿部、5亿台和4亿台,分别增长8%、-8%和9%,占全球出货量比重均达半数以上;生产集成电路15亿块,增长4%,增速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1至7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领先工业增速2个百分点。内资企业与小型企业活力增强,集成电路、导航仪器、可穿戴设备、大数据服务等新兴领域加快成长,核心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但也应看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传统比较优势逐渐削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品牌影响力不强、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等问题仍然突出。”工信部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莫玮透露,要继续强化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促进融合发展。围绕产业链促进融合配套发展,着力推动软硬融合、制造与服务融合、网络与产品融合。实施智能硬件行动计划,加快培育基于互联网的融合性新产品,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产业发展不断开辟空间。2015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结构调整,产业整体保持了平稳增长。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企业个数08万家,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企业99万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09万家。全年完成销售收入总规模达到4万亿元,同比增长4%;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万亿元,同比增长6%;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3万亿元,同比增长6%。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高于同期工业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在全国41个工业行业中增速居第5位;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6%和2%,高于同期工业平均水平8和5个百分点,占工业总体比重分别达到1%和8%,比上年提高7和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增速快于电子信息制造业9个百分点,软件业比重达到28%,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全年共生产手机和彩色电视机1亿部和4亿台,分别增长8%和5%,其中智能手机和智能电视99亿台和85万台,分别占比达到2%和9%;生产微型计算机1亿台,同比下降4%;生产集成电路12亿块,同比增长2%。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信息技术服务实现收入22123亿元,同比增长4%,增速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其中,运营相关服务(包括在线软件运营服务、平台运营服务、基础设施运营服务等在内的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增长3%;电子商务平台技术服务(包括在线交易平台服务、在线交易支撑服务在内的信息技术支持服务)收入增长1%;集成电路设计实现收入1449亿元,同比增长3%;其他信息技术服务(包括信息技术咨询设计服务、系统集成、运维服务、数据服务等)收入增长8%。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33亿元,同比增长2%,增速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工业投资增速5个百分点。其中,电子计算机行业完成投资15亿元,同比增长6%,成为全行业投资增速最快的领域,电子元件、电子信息机电和专用设备行业分别完成投资223和18亿元,分别增长9%、6%和9%,通信设备、家用视听设备、电子器件行业增速均低于10%;东部地区完成投资653亿元,同比增长3%,中、西部地区分别完成投资48亿元和2251亿元,同比增长1%和8%;内资企业累计完成投资113亿元,同比增长8%,增速高于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比重达到2%,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电子信息制造业500万元以上新开工项目9614个,同比增长8%,增速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其中,通信设备行业新开工项目数量增长7%,电子计算机行业增长9%,电子元件行业增长6%,电子信息机电行业增长4%;分地区看,江苏仍是新开工项目最为集中的地区,新开工项目数同比增长2%,高于上年同期1个百分点,浙江、广东、安徽省新开工项目分别增长4%、8%和3%。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销售产值1136亿元,其中内销产值61695亿元,同比增长3%,高于出口交货值4个百分点;内销产值占销售产值比重(5%)超过一半,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电子测量仪器和电子信息机电行业的内销产值占比高达3%和3%,电子专用设备、广播电视设备和电子元件行业的内销产值占比达6%、1%和65%,家用视听设备、通信设备、电子器件和电子计算机行业的内销产值占比为5%、6%、6%和1%。内资企业的内销产值占比达5%,中小型企业内销产值占比9%,对国内市场的依赖度较高;外商投资企业和大型企业内销比例均不同程度提高。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3088亿美元,同比下降1%;其中,出口7811亿美元,同比下降1%,占全国外贸出口比重为3%。进口5277亿美元,同比下降2%,占全国外贸进口比重为4%。贸易顺差2534亿美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占全国外贸顺差的7%。软件业实现出口545亿美元,同比增长3%,增速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其中外包服务出口额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嵌入式系统软件出口增长2%。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额1988亿美元,同比增长5%,增速高于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比重(5%)比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在贸易主体上,内资企业出口2419亿美元,同比增长2%,其中民营企业增长较快,同比增长8%,国有和集体企业保持3%和9%的增长;从贸易伙伴结构看,新兴市场中的新加坡、印度、泰国的出口增速达到3%、2%和8%;在区域结构上,部分中、西部省市出口增长较快,贵州、青海、广西、甘肃、内蒙古出口增速达到9%、9%、9%、3%、5%。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中,内资企业实现销售产值46316亿元,同比增长8%,高出全行业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在全行业中占比提高至9%。三资企业实现销售产值66978亿元,同比增长2%,增速低于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中,中、西部地区分别实现销售产值14963亿元和10584亿元,同比增长1%和5%,增速高于平均水平4和8个百分点,在全国所占总比重达到6%,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软件业务收入增长3%和6%,比上年下降5和6个百分点。东部和东北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分别完成销售产值86587亿元和1160亿元,同比增长7%和下降13%,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和7个百分点;东部和东北地区软件业增速分别为2%和7%。全国15个副省级中心城市实现软件业务收入5万亿元,占全国收入的6%,同比增长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但低于上年7个百分点。其中软件业务收入超过千万元的中心城市达到11个,比上年新增加2个城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5602亿元,同比增长2%。产业平均销售利润率5%,低于工业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平均成本为8元,仍高于工业平均成本1元,但比上年下降6元;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8天,高于工业平均水平6天。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为7元,高于工业8个百分点;平均总资产贡献率为1%,与上年持平;资产负债率6%,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从主体看,内资企业占全行业收入和利润的比重达到3%和9%,分别比上年提高9和2个百分点;从规模看,小型企业继续保持较强发展活力,收入和利润增速分别为8%和4%,高于平均水平2和2个百分点;从分行业看,部分行业效益增长较快,通信设备行业收入和利润增长达到4%和1%,电子专用设备行业收入和利润增长达到5%和1%,电子信息机电行业收入和利润增长达到6%和7%,超过行业平均水平。2021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交织影响的复杂外部环境,我国电子信息全行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砥砺攻坚、奋发作为,实现了行业的稳定发展和“十四五”的良好开局。从规模和增速来看,2021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41285亿元,同比增长7%;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94994亿元,同比增长7%。全行业整体收入规模达到236279亿元,同比增长6%。全年,电子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高于全国工业平均增速1个百分点;软件业收入增速高于第三产业增速5个百分点。从产业投资来看,2021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3%,增速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工业平均增速0个百分点。尤其是,近两年我国集成电路相关领域投资活跃,实现半导体器件设备、电子元件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投资额的大幅增长。从对外贸易来看,2021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外贸进出口双双保持较快增长。根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全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98亿美元,同比增长2%,增速比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进口83亿美元,同比增长8%,增速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从技术创新和支撑带动来看,2021年,我国电子信息行业的基础性、通用性技术研发取得重要进展。在量子计算、高端芯片、高性能计算机、网络架构、基础操作系统、卫星互联网应用、工业互联网及智能制造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同时,基于自身技术实力的提升,电子信息行业不断为其他产业“赋能”,已成为融合发展的“润滑剂”“加速器”,在推动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产业链上下游发展态势分化较为明显。2021年,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和芯片短缺等因素影响,电子信息制造业中,处于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主要细分领域发展呈现较为明显的分化态势。从主要产品产量来看,上游基础类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如锂离子电池产量增长4%、光伏电池产量增长1%、集成电路产量增长3%、光缆产量增长6%。另一方面,终端消费类产品和通信系统设备,产量增势缓慢或同比下降,如手机产量小幅增长0%、彩电产量同比下降6%、程控交换机产量下降0%、移动通信基站产量下降4%。二是新兴热点领域加速成长。集成电路领域,尽管疫情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影响依然明显,但是面临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的技术换挡期和产业链重组机遇期,我国集成电路市场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预测,2021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预计增长18%左右,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将首次突破万亿元规模。新型显示领域,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显示面板生产基地,产业整体规模进一步增长,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加速改善,国内上游企业逐渐壮大,部分核心装备实现零的突破,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提升。光伏领域,2021年,行业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优异成绩。全年,我国多晶硅和光伏电池产量分别增长9%和1%;全国光伏新增装机5488万千瓦,为历年以来年投产最多。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领域,在技术、政策和市场多重因素驱动下,均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2021年,我国电子信息行业延续稳定恢复态势,新动能加速形成,但受原材料价格高位上涨、芯片持续短缺以及基数较高等因素叠加影响,发展面临的困难增多。下一阶段,为应对科技打压并取得关键核心领域突破,必须要坚持创新驱动战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水平,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快培育新兴优势,以保障行业平稳运行。具体建议如下:一是以畅通经济循环为重点,加大力度打造和完善供应链体系。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为根本,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基础软件等“五基”领域实施核心技术攻关行动,补齐国内产业链循环中的短板,实现产业链循环畅通。二是在市场应用中不断完善自主可控技术。用好规模巨大的国内市场来支撑自主创新能力,发挥我国能够定义产品和标准的市场优势,通过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首台套政策、强制性标准等政策工具,以及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评估制度,扩大国产自主可控技术和产品的规模化应用。三是坚定不移对外开放,开拓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新渠道,应对美国强制与中方进行科技脱钩。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要利用开源创新等方式,不断开拓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新渠道,以打破对美过度依赖的“单一来源”困局。四是着眼长远全面布局基础研究,增强科技发展后劲。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科技创新的原动力。中国与美国之间科技发展差距说到底是基础研究上的差距。因此,应对美对华科技脱钩,在注意“抓关键、补短板、保急需”的同时,要着眼长远全面布局基础研究及打基础工作。我国在数字技术领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实力,但数字技术并未均匀渗透进生产、制造和消费的各个环节,这是我国实体经济未来重要的增长点。要提高数字技术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加强数字技术在推动传统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应用,通过创新升级进一步带动实体产业的协同发展,实现产品数字化、生产智能化、流程可视化、服务便捷化,促进跨界融合的供应链生态的形成。建议加大5G、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同时,应做好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避免一拥而上造成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稳定制造业投资。同时,支持家电等重点出口产品转向国内市场销售;加大线上消费模式推广力度,进一步挖掘三四线城市、乡村地区消费潜力。从国家层面加强基础创新研究、通用型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建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国家“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工作,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与城市群、都市圈规划进行统筹布局,指导地方政府从当地资源禀赋、战略定位、比较优势出发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尽可能地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区域间的同质化竞争。建议强化政策、资金、机构、人才、设施等聚集效应,提升集中创新能力;对一些风险大、投入高的研发项目,政府部门给予适当的资源支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制度环境,培育、激励、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企业加强核心零部件、先进工艺、关键材料和产业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领军人物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深化军民合作,力争在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取得创造性突破。针对当前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受关注度高的情况,建议地方政府部门改变传统的“兼收并蓄”招商策略,彻底告别“捡到篮子就是菜”的观念。转为更加注重“链式招商”,有针对性地“有链强链”“无链建链”“短链延链”。地方政府应依托龙头企业、平台企业,与之密切合作,围绕其生产配套需求,共同吸引相关企业入驻,以产生集聚效应和链式效应。建议政府部门制定出台更加符合产业链、供应链提升的政策措施,在企业层面上,重点支持大型平台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方向上,可以重点考虑上面建议中提到的完善提升供应链、推动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以及链式招商布局等几个主要方面。2021年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了较高增长、较低通胀、较多就业的优化组合,电子信息行业发展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从2022年的形势来看,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增多,挑战上升。从国内看,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存在缺煤、缺电、缺芯、缺柜、缺工等问题;从国际看,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从电子信息行业角度来说,除共性的宏观环境因素外,技术打压以及行业自身的产业链、供应链不完备问题,是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未来发展的主要着力方向。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也有很多有利条件:一是我国经济发展韧性强、潜力大、前景广阔、长期向好的特点没有变,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保持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二是我国坚定实施的扩大内需战略,将为2022年的经济发展注入内生动力。三是我国充足的宏观政策空间,以及较多的政策工具将有力防范外部冲击,确保经济平稳运行。从电子信息行业角度来看,近年来,国家积极推动新基建发展,把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列为重点方向,出台了大量的政策规划,为电子信息制造业以及下游应用行业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发展机遇。预计2022年,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生产和投资将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出口也将保持正增长。电子信息是典型的全球化、技术密集型产业。虽然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行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在产业链、供应链上仍有很多短板和缺失,也就是所谓的“卡脖子”环节。例如,在高端芯片、基础材料、核心软件等领域,我国仍明显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在半导体材料方面,目前全球半导体制造材料基本被国外公司垄断。虽然目前各大主要品类的半导体材料领域均有国内企业涉足,但整体对外依存度仍在60%以上,特别是大硅片、高端光刻胶等半导体材料对外依存度高达90%以上。在工业软件方面,我国是全球唯一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但当前工业软件渗透率不足10%,工业软件发展现状可以概况为“工程软件弱”+“高端软件少”,工业软件核心技术亟待突破。从影响来看,以中美科技为例,近年来,美国对华科技政策内容从单点对高科技企业的封锁制裁,扩大到涵盖技术管控、交流阻断、人才封锁等多手段组合,且在政策设计上越来越精准。目的在于阻断中国高科技尤其是前沿科技的研发根基、成长空间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给中国高科技发展及高科技企业发展不同程度遭遇困难与障碍。但是美国对华科技打压的策略,同时也倒逼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自2016年美对中方进行科技打压以来,我国部分高科技领域发展更为迅速,对美技术依赖程度不断下降。展望下一阶段,要认清形势,必须把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基点放在自主创新之上。正是由于深刻认识到了这一复杂形势,近年来,在电子信息行业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国产传感器、无线通讯芯片以及部分应用软件等有明显的突破。如国产办公软件,在国务院组织机构中的覆盖率超过95%,在商业银行的覆盖率超过90%;在数据库方面,武汉达梦的产品系列已广泛应用于公安、航空、金融、电力、电子政务等领域;在操作系统和云计算方面,麒麟信安的云桌面系统在国防和电力调度领域推进部署。2022年9月20日,工信部举行“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第九场“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取得的主要成就,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6%,营业收入从7万亿元增长至1万亿元;利润总额达8283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从5万亿元增长至5万亿元,年均增速达16%;2021年利润总额达2万亿元,较2015年翻一番。2023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增速比同期工业低2个百分点,但比高技术制造业高7个百分点。12月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023年,主要产品中,手机产量7亿台,同比增长9%,其中智能手机产量4亿台,同比增长9%;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31亿台,同比下降4%;集成电路产量3514亿块,同比增长9%。2023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3%,比同期工业降幅深4个百分点。12月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5%。据海关统计,2023年,我国出口笔记本电脑4亿台,同比下降1%;出口手机02亿台,同比下降2%;出口集成电路2678亿个,同比下降8%。2023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万亿元,同比下降5%;营业成本1万亿元,同比下降4%;实现利润总额6411亿元,同比下降6%;营业收入利润率为2%。2023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比同期工业投资增速高3个百分点,但比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低6个百分点。2023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东部地区实现营业收入102827亿元,同比下降2%;中部地区实现营业收入25331亿元,同比下降5%;西部地区实现营业收入21903亿元,同比下降3%;东北地区实现营业收入1007亿元,同比增加9%。四个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占全国比重分别为1%、8%、5%和7%。2023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京津冀地区实现营业收入7497亿元、同比下降8%,营收占全国比重5%;长三角地区实现营业收入42600亿元、同比下降8%,营收占全国比重2%。从政府层面看,我国政府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更加有力的扩大内需措施,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机遇,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近期国务院出台10项措施促进经济增长,2009年投资4万亿元扩大内需、央行出台8项措施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企业创造宽松的融资环境。同时,我国今年还3次提高出口退税率,调整了3770项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其中大部分是机电产品和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对缓解出口企业的资金链紧张和减缓企业出口的压力,起到积极的作用。二是各级政府、各部委为响应中央拉动内需的精神,积极出台相关具体措施,加大投资力度。近期水利部新增200亿元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铁道部2009年计划投资6000亿元开展铁路基本建设,到2010年将新增铁路里程1万公里、投资规模1万亿元;民航总局明年计划投资2000亿元开展机场新开工项目。这些领域智能系统的建设,为我国软件产业和信息化的推广应用,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国内企业应抓住中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数字电视和互联网建设的时机,依托国内市场建立自主标准体系,推动企业加大对核心元器件和软件、信息安全系统的开发力度,争取在关键技术和重大标准方面实现突破。中国应抓住技术进步和国际产业调整的新机遇,形成一批上千亿的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单纯靠规模扩张已经难以为继,如:中国国的彩电行业,再扩大规模难度已经很大,今后应该转向速度与效益并重,推动产业向创新型和效益型的转变。应该依托中西部资源优势和信息化应用状况,以软件、新型元器件、电子材料等高技术、低污染行业为切入点。同时利用周边国家资源,发展加工贸易,推动中国的国家出台扶持政策。促进生态流程整合,建立产业生态设计、评估和管理体系。建立产业生态参数数据库,研究产业生态评估模型,开展重点产品生态参数课题研究。中国发改委与中国开发银行和深圳市签订合作备忘录,2009年的5年投入800亿元,重点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中国2009年今后还将在条件成熟地区大力发展中国国家级产业基地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德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历史悠久,基础较好,在世界电子市场上曾与美国争霸,称雄一时。早在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当时,德国的电子技术尤其在理论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在工业方面,德国拥有欧洲最大的通信设备企业·西门子·哈斯克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等重要电气垄断企业。它们创建于上一世纪中期或后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得到迅速发展,取得了不少技术成就,为德国电子工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0年代初,它们瓜分了国内市场,垄断了德国电气设备的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德国法西斯提供了大量的军用设备。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门子公司曾大量制造飞机、潜艇、导弹用的电气设备和发射装置。这时的电子工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战争服务的。随着德国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德国电子工业也遭到严重破坏。战后,民用电子工业的发展,为军用电工技术及军用电子产品的研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联邦德国军用电子工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曾被禁止研究和生产军用电子产品,只能发展民用电子产品。但是在美国的扶植下,随着联邦德国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破坏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设施迅速恢复和重建;损失巨大的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如西门子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等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其资本日益集中,业务逐渐扩大,技术不断创新。它们控制了联邦德国电子信息产业大部分产品的生产。到1950年,整个联邦德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值比战前的1936年增长了两倍。50年代,联邦德国电子工业年平均增长率达3%,在制造业中仅次于造船业(7%)。1956年后,随着联邦德国正式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联邦国防军的建立,成立了一些军用电子技术方面的研究机构,开始了军用电子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工作。例如,1957年1月在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州研究协会范围内建立了高频物理研究所,1963年建立了无线电和数学研究所,1967年建立了人机工程学研究所,1974年建立了数据处理和模型识别研究所以及光学研究所等。这些机构在军用电子技术各专业领域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在此阶段,联邦国防军装备的军用电子设备从国外采购逐步转向国内生产,越来越多的企业承担了军用电子产品的研制和生产工作,研制了大量性能先进、质量优异的军用电子产品。在通信设备方面,西门子公司研制了FM12/800移动式无线电中继系统等;通用电气-德律风根公司研制了FM120/500无线电中继系统等;罗德·施瓦茨公司研制了T3000系列甚高频和超高频电台(装备了‘狂风’和‘阿尔法’喷气战斗机)。在雷达技术方面,通用电气-德律风根公司研制了飞行安全控制雷达、机载和舰载雷达、防空雷达;西门子公司研制了移动式多普勒雷达(MPDR);标准电气洛伦茨公司研制了毫米波雷达等。在光学仪器方面,卡尔·蔡司公司、通用电气-德律风根公司等研制了各种测距仪、潜望镜、红外瞄准仪、夜视仪、热成象设备等。在导航设备方面,好几家公司研制了各种机载和车载导航设备和陀螺仪。还研制了一些自动化作战指挥、侦察和电子战等方面的设备。联邦德国从70年代中期开始加快军用电子设备的研制和生产,加强与国外的合作,实现了军用电子产品的国产化。为了实现军队指挥自动化、现代化,发展了综合军用电子系统。例如,在这期间研制了“奥列斯特”(Onest)三坐标雷达、“莱姆斯特”M型和FLT2型坦克火控系统;通用电气-德律风根公司研制了ETM1800高频调制解调器,E-1800通用接收机,西门子公司研制了CHR532/533高频通信接收机、CH200系列短波智能/跳频通信系统、CTM200微波中继通信设备;罗德.施瓦茨公司研制了HF-850系列短波自适应/跳频通信系统、K403高频收发信机等。联邦德国研制的通信设备完全取代了美式装备。已研制成阿德勒和阿雷斯两种地炮火控系统,并开始实施军民两用的比格风(Bigfon)光纤通信工程,耗资149亿马克,以取代联邦德国现有的电缆通信,以及研制陆军防空侦察、指挥系统等。1984-1988年用于侦察、指挥设备和系统的研究和发展费用增长33%。联邦德国军事电子技术的科研和电子设备的生产,其总的管理原则是统一领导、集中管理。联邦德国的军事装备是在国防部装备部的统一领导下,由联邦德国国防技术与采办总署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和管理。军事电子技术的科研、电子设备的生产及采购均由该署的通信技术与电子部统一组织、协调管理,包括制订具体科研、生产和采购计划,并对总承包商的研制和生产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各军种装备部门密切配合联邦德国国防技术与采办总署工作,它们无权单独组织军用电子设备的研制与采购。联邦德国没有独立的军事电子信息产业电子工业体系。军用电子设备的科研和生产几乎全部由民用企业和科研机构承担。利用民间企业和科研机构从事军事电子方面的科研和生产工作,避免了军内建立庞大的科研和生产体系,减轻了国防部管理工作的负担,并节省了财政开支。此外这种寓军于民的科研和生产体系有利于军事技术与民用技术的互相转移和交流,有利于发挥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优势,同时也便于平战结合,一旦必要时可迅速动员私营企业生产更多的军用设备。联邦德国在发展军事电子信息产业电子设备方面十分重视国际合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例如,与法国合作研制的"拉塔克"雷达,与美国合作研制LN3惯性导航设备,与加拿大合作研制CL-289无人侦察机。通过国际合作发展军用电子设备不仅节约本国的研制费用,而且还能吸取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加速本国军用电子技术的发展。同时,联邦德国也重视同国内厂商的合作,一些重要产品都是由几家大企业合作研制和生产的。例如军级自动化通信干线网就是由电气公司、西门子公司、标准电气洛伦茨公司、特.卡德公司等合作研制的。通过国内各厂商的合作,可以发挥各家特长,提高产品质量。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也受到越来越多的。然而,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本文将从国际化角度出发,探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拥有众多大型企业和完善的产业链。在国际化方面,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国已经成为多个国际组织的成员,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电信联盟等。我国还与多个国家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化提供了便利。然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国际化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下面将分别从技术、品牌、市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虽然我国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技术上的不足。在很多领域,如芯片制造、高端软件等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这使得我国在国际化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在某些高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上难以与发达国家相抗衡。针对技术方面的问题,我国应该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可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品牌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资产。然而,我国电子信息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大多数企业的品牌影响力仅限于国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品牌意识淡漠、品牌建设投入不足等原因所致。为了解决品牌方面的问题,我国电子信息企业应该加强品牌意识,注重品牌建设。企业应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为品牌的建立提供有力保障。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品牌推广,如参加国际展览、加强与国际媒体的合作关系等。企业还可以通过收购国外品牌或与国外品牌合作等方式,提升自身的品牌影响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国际市场上,我国企业不仅要面临来自发达国家的竞争,还要应对来自新兴市场的挑战。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国企业的出口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应对市场方面的问题,我国应该加强与国际市场的交流与合作,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和趋势,为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提供指导。同时,企业应该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政府可以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如税收优惠、补贴等,帮助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着技术、品牌和市场等多方面的问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我国应该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品牌意识和市场营销力度,并积极推进国际合作。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可以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提高国际竞争力。电子信息产业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心理健康教育和培训的必要性考核试卷
- 塑料制品的创新与智能化生产技术考核试卷
- 炼铁行业中的员工培训与发展考核试卷
- 信息系统故障诊断与恢复策略要点和技巧分享与总结考核试卷
- 《TGF-β1-Smad3在hUMSCs移植改善原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大鼠卵巢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 《预付式消费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
- 制鞋业市场竞争格局与竞争策略分析考核试卷
- 《多花山竹子果实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 《对空气稳定的离子液体混合体系中多孔金属材料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
- 2024年加气机项目规划申请报告
- 中西方创世神话文化的比较
- 幼儿园户外游戏活动设计课件精
- 2023燃气工程分包合同正规版
- 陕西师范大学学位英语试题
- 【基于嵌入式的人体健康智能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14000字(论文)】
- 医学课件:临床决策分析
- 江苏开放大学2023年秋《中级会计实务(上) 050284》第4次任务参考答案
- 屋顶光伏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 4.与食品经营相适应的主要设备设施布局操作流程等文件
- 四班三倒排班表
- 银行业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