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课本知识梳理7上_第1页
古诗词鉴赏-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课本知识梳理7上_第2页
古诗词鉴赏-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课本知识梳理7上_第3页
古诗词鉴赏-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课本知识梳理7上_第4页
古诗词鉴赏-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课本知识梳理7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3七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

Γ⅞⅜考卷)

L观沧海

观沧海

[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qiG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

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其诗作以慷慨悲壮见

称,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二、背景与主题

《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

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

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通过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

现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我)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那苍茫的大海。海面浩渺,水波荡漾,

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山岛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着,各种草的长势

也很旺盛。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日月的升降起

落,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

的。幸运得很,好极了,就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句诗。

此句是写观沧海时所见的全景。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这两

句相互映衬,动静结合,显示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何突出

的特色?试解析。

这两句写的是虚景,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

寥寥十六字将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沧海之景描绘得蔚为壮观。

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合理的夸张,展现了一个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不仅表现了大

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远大的政治抱负。

ς

[5K-.国)

1_一二二-----吭

1.对这首诗理解谓送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B.“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C.“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通的壮气势。

D.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

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答案】

B

【解析】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实写海上景象,“日月之行,若

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作者想象,是虚写。故选B。

2.试赏析“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中“涌”字的表达效果。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2.“涌”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其实,营造了壮阔的意境。(意思对即可)

3.渴望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豪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

2.“涌”的意思是汹涌之意;表达了沧海的波澜壮阔,波涛汹涌。“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

波涌起(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前二句具

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

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

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营造了壮阔的意境。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思是: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

发出的;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这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

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

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Γ⅞⅞⅜ɪ]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其诗作想象新奇,构

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风格豪迈潇洒,

达到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其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

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二、背景与主题

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当时很荒凉。据《新唐书•文艺传》记载,

大约在天宝八年,王昌龄因为“不护细行”(即生活中不拘小节)被贬为龙标尉。李

白当时身在扬州,听闻好友不幸的遭遇后特地写下这首诗寄给他,以表达自己友

人的关怀和思念之情。

诗作中诗人选取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

的梦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听说友人被贬时的惆怅与同情,并给予

友人关切与安慰。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树上柳絮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我)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

经过五条溪流。让我把为你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

夜郎以西。

2.品析“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

这句是景物描写,杨花飘落、子规啼鸣,点明时令。景物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

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既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切合当时情事,又融情于

景,表现出诗人对好友的关切和同情。

3.请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两句诗紧承上文,集中抒发了诗人对好友被贬的同情和挂念。诗人发挥想象,

把明月想象成寄托“愁心”的载体,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明月成为自己的化

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起到边远荒凉的地方去,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真挚而

强烈的感情。

[基硝巩圉

1.下面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中的“左迁”一词意思是“升职、升官”。古人尊左卑右,右迁:即贬谪,降职。因此把升职称为

左迁。把降职称为右迁。

B.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因此在朗诵这首诗时要用轻缓低沉一轻缓低沉

一高亢激扬一轻缓低沉的基调来朗读。

C.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将飘零之感、离别之情融入景物

之中。营造悲凉氛围。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比拟的手法,以物拟物,以把抽

象的“愁心”当具体的物来写,它竟会随风逐月与友人伴行。同时又采用拟人的手法,把千里共照的明月

当成怀揣诗人愁心的使者来写,让它去探访和陪护友人,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一直带到辽远的夜郎

之西,交给那个迁谪者。

【答案】A

【解析】

A.正确的解释是:汉代贵右贱左,左迁表示降低官职调动,犹言下迁,此诗标题中的“左迁”一词意思就

是贬官、降职。右迁是升官的意思。故选A。

2.这首诗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为什么要在诗中写“明月”?

【答案】

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遥远龙标县,无法见面,所以请月亮带去自己对友人的思念和关心之情;明月除了有普

天同照、能够把关切带给朋友外,更能表现友谊的纯洁,表明王昌龄人格的高洁。

【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理解。“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

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

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拟人化,让其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借

此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慰藉之情。同时,也用明月来指王昌龄人格的高洁。据此理解解析作答。

3.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4.对于诗歌的最后两句,清代沈德潜评论说:“即'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

一新。”请赏析这两句诗“新”在何处,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

3.杨花、杜鹃;漂泊不定的杨花、叫着“不知归去”的子规,是暮春时节的象征,作者借此营造萧索的氛

围,融情于景,表达了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4.拟人,抒发了诗人对友人遭贬的忧虑之情,对现实的愤慨之情,还有对远方友人的关心、思念之情。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理解以及其所蕴含的情感的把握。“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意思是“树

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这句话写出了李臼“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写了杨花和杜鹃

两种景物。“杨花”即柳絮,特点是漂泊不定,在诗歌中象征离散漂泊;“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经常

叫着“不如归去”,鸣声异常凄切。这句诗融情于景,不仅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切合当时情事,

而且渲染J'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流露出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忧愁的心思寄托

给明亮的月亮,希望它能一宜陪着你到夜郎以西。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拟人化,变成

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它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

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谪迁者,借此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其中既有对老友

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

3,次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一、作者简介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现存诗不多,最著名的

是这首《次北固山下》,另有《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等。

二、背景与主题

王湾的诗追求壮美的意境,具有北方诗派的风格。但由于他“尝往来吴楚间”,

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

江南山水的作品,本诗就是其中的名篇。

本诗写舟行江中的所见所感。诗人通过描写长江雄奇壮阔的风景,抒发了旅途

之中的思乡之情。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旅人前行的路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逐浪向前。潮水涨

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船帆高悬。夜色还没

有褪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家书什么时间才能

送到啊,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2.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这两句炼字讲究,意境开阔。“平”“阔”“正”“悬”四个字用的极好,“潮平"两岸才

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春潮涌涨,江水浩渺,风帆鼓吹,船上人的

视野也因此开阔,诗的意境也由此显得恢弘壮大。

3.请赏析“海上生明月,江春入旧年”。

当残夜还未消退的时候,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升起;旧年还未逝去,江面上已

经显露出春意。这两句中,诗人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

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真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

的生活真理:旧事物终将被新事物取代。这两句诗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基W巩固

1.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描绘了一幅游子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之景。

B.颔联写途中所见之景,江水浩渺,船帆正悬,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展现出恢宏阔大的气势。

C.颈联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的生活哲理,给人以积极向上的鼓舞。

D.尾联写诗人托鸿雁将家书传回了家乡洛阳,表达出诗人因思乡心切而哀伤不已的心情。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解析理解诗歌情感。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意思为: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

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可知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送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故“哀

伤不己的心情”表述错误。故选D。

2.从内容和写法上赏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3.“归雁洛阳边”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2.内容:点题,写诗人出游在外,客行他乡。写法: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交代了诗人客路行舟途中的

美景,与尾联相呼应。

3.诗人借归雁传递书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

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意思是: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航行在绿水之间。诗以对偶句

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耍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

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

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并且与尾联相呼应。根据以上解析

作答即可。

3.“归雁洛阳边”意思是: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

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

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

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4.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

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著作有《汉

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等。

二、背景与主题

马致远仕途不顺,长期漂泊,总有与自己心上人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

又与他对朝廷的哀伤结合在一起。这首小令就是他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一,自然

而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这首小令的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

氛围,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天净沙•秋思》寓情于景,通过描绘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现了游

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

哗作响,小桥边的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

远的地方。

2.这首小令前三句写了哪些景物?你认为这样写有何好处?

前三句共写了藤、树、鸦、小桥、流水、人家、道、风、马这九种景物,景物

名称之前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它们带上了鲜明的个性。一系列名词组

合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这

些景物,极力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之人的惆怅之情和内

心的悲戚之感。

3.《天净沙•秋思》中作者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在写景时运用白描的手法,不尚华丽,务求朴实,将九个意象构成一幅苍凉寂

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尽管全作者不着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

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显露无疑。

基码巩S

1.下列对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枯藤老树昏鸦”于小令伊始,由近处着笔,既是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想象,虚实结合,把抽象无形的

凄苦之情用可感有形的事物表现得具体生动。

B.“古道西风瘦马”描绘了在荒凉的古道上,游子骑着一匹消瘦憔悴的马,冒着凛冽的西风跑圈而行,给

人以苍凉、孤独之感。

C.“夕阳西下”一句,点明了时间,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道染了悲凉的气氛,使全曲情

景交融,浑然一体。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把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连级成一幅简洁苍凉的水墨画,将愁思自然地寓于图景

中,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统一。

2.“小桥流水人家”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联系整首小令,谈谈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

1.A

2.描写了小桥F河水淙淙流淌,河边住着一些人家的景象/描绘了一幅温馨恬静的景象,以乐景衬哀情,

反衬作者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之情。

【解析】

I.A.“枯藤老树昏鸦”一句,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

点出时间已是傍晚;本句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都是实写,没有想象。故A理解不正确。

故选Ao

2.本题考查诗解析理解诗句描绘的景致及作用。“小桥流水人家”意思是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

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此句描绘「一幅温馨恬静的景象。作者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诗人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之情,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5•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O

一、作者简介

见《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作者简介。

二、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夜间

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三、思考探究

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依依惜别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全诗五个地名连用有什么作用?(主旨)

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

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基硝巩圉

1.阅读诗歌,选出对本诗解析不恰当的两项()()

A.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B.“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

C.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抒发了对即将见面的友人的无限向往,可谓语短情长.

D.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

人绝句中是仅见的。

E.《峨眉山月歌》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悲情,借助峨眉山这一艺术形象,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

统一起来。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答案】

1.CE

2.表达了诗人离乡思友和对故乡的眷恋。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解析。C.“抒发了对即将见面的友人的无限向往”错误,末句“思君不见

下渝州”的意思是: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

E.“思友悲情”不准确,是一种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而非悲情,另外应借助山月这一艺术形象,把广阔的空

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故选CE0

2.本题考查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

人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洲

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然而“峨眉山月”这•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

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

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

人陶醉。由此可以概括出抒发了作者离乡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M垂考ɪ]

6.江南逢李龟年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一、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

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二、译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三、思考探究

1.“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乐师李龟年当初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

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2.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落花时节”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这两句诗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

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繁华时代的无限怀念和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

感慨,以及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1.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

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2.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答案】

1.C

2.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解析】

ɪ.C.”后两句直抒胸臆”错误,全诗以叙事为主,无直接抒情之语,后两句以“江南好风景”映衬对照。

故选C。

2.本题考查解析手法和思想感情。要结合整首诗,综合理解诗意,再着重解析句意,体会其运用的手法和

表现的思想情感。本诗前两句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写在这

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朋友。用“江南好风景”反衬国事凋零凄凉的景象,

属于乐景衬哀情,抒发人生落寞、颠沛流离的感慨。

[者^]

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一、作者简介

岑参,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

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二、译文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

能送酒来。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

To

三、思考探究

1.“强欲登高去”中的“强”有什么表达效果?

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

中的凄清景况。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

之乱”的渴望。

1.下列对诗歌解析下无琥的一项是()

A.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B.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

C.第三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故园长安的菊花在断壁残垣间竞相开放。

D.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寓意深长,耐人咀嚼,即使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

一个飞跃。

2.这首诗写了中国的什么传统节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I.C

2.重阳节: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解析】

ɪ.C.“写实的手法“有误,本诗最后两句是作者的想象,作者想象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

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11平定安史之乱的

渴望。故选CC

2.第一问:根据诗中的“登高"''故园菊”可知,这首诗写了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有登高、赏

菊的习俗。

第二问: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

为战场,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更*七.生F

8.夜上受降城闻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一、作者简介

李益(746年一829年),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洛

阳,唐代诗人。李益以边塞诗作出名,擅长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其作品有:江

南曲、从军北征等。

二、译文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

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三、思考探究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环境?

前两句写夜晚登城远望,但见大漠似雪,月华如霜,边城夜色,凄神寒骨。这

样的宁静如果不被打破,也许诗人可以沉浸其中,体味大漠那亘古的苍茫。

2.从全诗看,前三句与第四句是什么关系?

从全诗看,前两句写的是景色,第三局写的是芦笛声,末句抒发心中所感,写

的是思乡之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做烘托和铺垫。

[J

1.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IP项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写诗人登高远眺,只看见大漠似雪、月华如霜。

B.第三句写在万簌俱寂的夜晚,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

C.第四句写“征人”听到芦笛声后,不由的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D.从整首诗看,月色皎洁,笛声悠扬,流露出诗人淡淡的欢欣。

【答案】D

【解析】∣λ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多角度描绘戍边将上浓烈的乡愁。后两句写在万籁俱寂中,

夜风送来呜呜咽呐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

那幽怨的笛声乂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H光掠过

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

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理解为“笛声悠扬”“淡淡的

欢欣”不正确。故选D。

2.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本诗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3.品味“一夜征人尽望乡”中“尽”字的妙处。

【答案】

2.夜晚登上受降城,极目远望,那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像雪一般,白茫茫一片;那皎皎的

月色,犹如秋天的严霜一样,凄清寒冷。

3.尽,是全、都的意思,表明无一例外。诗人不说自己思乡,而是想象出一幅“征人尽望乡”图,思乡之

情就由个体扩大到群体,更具感染力。

【解析】

2.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运用优美的语言描写即可。“回乐烽前沙似

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意思是: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深秋白霜。据此描绘即

可。示例:夜晚登上受降城,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

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3.本题考查炼字。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夜征人尽望乡”的意思是:戍边的将士,他们一个个全都披

衣而起眺望家乡。“尽”,是全、都的意思。诗人由己推人,思乡之情由个体扩大到群体,道出征人思乡

之情的深重和急切。“尽”字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有说不尽的乡愁。

考,生)

9.秋词(其一)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一、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

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1-2](一说是匈奴后裔)

[3]o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

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

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二、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

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三、思考探究

1.诗人认为“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秋天天高云淡,爽朗明快,在诗人看来更易激发灵感和激情,使人产生积极奋

发、昂扬向上的精神气概。这一说法蕴含着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2.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展现了一幅晴空中鹤飞冲天的动人图景,表现了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豁

达情怀,体现了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基可见圉

L请选出下列对刘禹锡《秋词》赏析有误的一项()

A.诗人开篇两句便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诗情。

B.“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体现了诗人的强烈的主观色彩,因此,对后

人的影响不大。

C.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

象。

D.虽然这鹤是孤独的,但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它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答案】B

【解析】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这首诗的可贵,在

于诗人对秋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

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故选B。

10.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

沁阳市)人。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二、译文

你问我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何时归去,共剪西窗

烛花,回头再说那巴山夜雨的况味。

三、思考探究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以及离别的痛苦。

2.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两句诗既写出空间的殊异,又写出时间的变迁,还从空间、时间的变化中写

出了人的悲欢离合,丰富地展示了今日彼此相思之意。

([⅞3⅛巩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氐晒的一项是()

A.“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B.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前一句是写实,后一句是想象.

C.诗歌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直接而深烈。

D.诗人用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相隔两地的愁苦。

【答案】C

【解析】

C∙“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直接而深烈”错误。诗人用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IH今夜离别的相似之

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秉烛夜话的谈资,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虚实相生,

将诗人对亲友的深挚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故选C。

Γ⅞⅜考■三款

IL十一四月风雨大作(其二)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一、作者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

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二、译文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

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

自己骑着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