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法律论证中的因果关系研究中_第1页
解析法律论证中的因果关系研究中_第2页
解析法律论证中的因果关系研究中_第3页
解析法律论证中的因果关系研究中_第4页
解析法律论证中的因果关系研究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律论证中的因果关系研究中最后,我们在面临多个异常条件的情况下,选择原因是否需要考量法律的目的呢?让我们先看一个例子,甲违反运输合同让乙在错误的地方下车,乙在此地遇到丙抢劫并杀害。可以说乙在错误的地方、错误的时间遇到错误的人,这看似是一种巧合。从刑法因果关系而言,丙的行为无疑是造成乙死亡的直接原因,因为丙的行为作为异常条件之介入改变了乙的正常生命状态;但是甲的行为却不足以改变这种状态,因此要求丙承担刑事责任是妥当的。从民事角度而言,虽然丙因其行为需要承担责任,但是甲的违约行为在法律上往往也被认为需要承担民事责任,即使从因果联系看丙的行为比甲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更为直接的关系。这时我们是否在考量法律的目的呢?回答应该的肯定的,因为刑事法律是为了惩罚犯罪人的行为,而民事法律则更多地考虑公平等方面目的。这就导致在法律论证中,我们的因果观必然需要整合法律目的,以作为法律因果论证的一个方面。上述分析仅理清了事实认定中的因果关系,如果要对行为人处以法律责任,还需要确认行为人的法律责任。应当注意行为——结果因果关系和责任关系是存在区别的。之所以要进行区分,其原因主要基于以下几点:第一,行为——结果因果关系的认定,我们是借助对人的行为之介入的异常条件分析进行的,而责任关系往往是一种法律上的预设,我们假设一个造成损害的行为要在法律上承担责任。重要的是,有时对一种间接行为也规定需要负担相应的责任,这绝对不是因果关系所能够涵盖的。比如雇主对雇员的责任负责。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责任关系是一种设定关系,不仅在这种关系的成立方面,而且在这种关系的承担方面都是如此。第二,由于后果可能发生变化,损害的因果关系亦随之变化,这时责任关系的不确定性也就发生了。既可能产生像以下这种情况:甲重伤了乙,乙在通过数月的医治后不幸身亡,甲的行为之后果到底是什么呢?重伤抑或死亡?也可能产生以下这种情况:甲欲毒杀乙,在乙的水杯中加入毒药,但是毒药是一种连老鼠都杀不死的伪劣产品;丙好心为乙添加某种补药,不料两种药起化学反应后产生一种致命毒药,乙喝水后死亡。其中的后果变化必然引起损害因果关系的变化,同时也将影响责任关系。第三,责任关系是一种逻辑关系而非完全的因果关系。理由在于:第一,如果将法律推论中蕴涵的逻辑关系认为是因果关系的话,会产生逻辑不合理性。台湾大学黄茂荣教授曾举例说明这个问题:在三段论中我们可以有一个简单的例子,凡人有一天必死(大前提),甲是人(小前提),甲有一天必会死。假如因果关系成立,则甲之死亡与甲是人有因果关系,这显然在法律推论中是说不通的,因为法律上只需要得出具体的法效果。[21]第二,行为——结果关系是外在的,而责任关系则是内在的逻辑关系。[22]其实凯尔森早已区分了因果关系的规范性对应物,他认为对因果关系的研究适用描述性科学,对法律规范等规范性科学的研究则把规则作为其(逻辑)方法。[23]或如冯·赖特所言,行为因果关系的后果与得自该行为定义的结果之间存在差别,[24]因此笔者认为,法推论和法论证中即使存在某种因果观,也是与自然因果律中的因果关系有所区别,前者反映了事实自然联系的外在层面,后者则反映了法体系内在的规定性,依据逻辑关系与事实相关联。那么在责任关系中,此种逻辑关系到底是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还是充分必要条件呢?如果我们在蒯因关于认识意义的理论来把握的话,可以将法律规范还原为固定句,将事实命题还原为场合句,那么在法律适用中法律规范(固定句)终归要逐渐淡化成场合句。因为固定句愈相似于场合句,则我们关于固定句与场合句的认识等值性就愈容易得到:在相似的刺激下作出相似的裁决。[25]如果我们仅将两者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的话,那么对于所有的场合句适用于固定句则将都是可能的。这是从推论角度获得认识相似性来看的,因为我们无法获得对所有事实的完全涵盖。但是仅就作为固定句的法律规范本身而言,要获得认识上的等值性,又要求该规范中的词组能被同义地替换,即被场合句完全地适用,因此在这一层意义上又要求符合充分条件。所以,在看待责任逻辑关系时,既要求法律规范本身满足充分条件,又要求在适用个案责任时满足必要条件。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我们在法律论证过程中予以充分考量,即在法律论证中如何通过对逻辑关系的论证来保证法律结论的可接受性要求。我们为什么在法律论证中往往对规范命题加事实命题得出结论命题这一过程的必然性毫不怀疑?我们可以说一种逻辑上的因果观,与自然因果观一样重要。因为逻辑研究说给予犯罪人处罚是建立在认定其责任成立逻辑关系之上的,由此决定基本构成要件的处罚或者从重、从轻、减轻、免除处罚。(一)人的行为前面已经谈到,法律事实因果关系的成立有赖于人的行为之介入,这与哲学因果关系事件的介入的区别正是我们考量法律因果关系的关键点。如果从命题角度进行衡量,则是人的行为构成的特定事件所形成的命题决定了法律因果关系的原因命题,并且我们需要对此形成真的信念,如此才可以分析原因命题和结果命题之间的关系。所以根本上我们需要考虑人的行为。前述提到作为与不作为我们都视为行为,在此条件下先将行为分为两大类:自愿行为和非自愿行为。1、自愿行为这是指行为人在没有受到外在的特殊情况干扰之情景下,意志自由地实施某一行为,对行为而言行为人应当是明知的,但不一定是明智的。在我国刑法中行为的心素不论是故意还是过失,都应当是对结果而言,对行为本身都可看作是明知的,如疏忽大意的过失,仅对结果没有预见(有责任预见,否则有可能属于意外事件),对行为还是明知的。所以在自愿行为的情况下,一般只要没有其他行为介入或者事件发生,都可以认定该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是这不是任何情况都能够适用的,例如在第一个行为足以造成损害结果的时候,第二个行为的介入或者事件的介入能否中断因果联系呢?我们来分析哈特、奥诺尔的论述中提到的例子:被告人将被害人从帝国大厦顶层扔下,独立行为的第二个人在被害人坠落到第49层时朝他开枪,在落地前被害人已死亡。在本例中,死亡的结果明显是由于第二个人的枪击造成的,因此这一行为是死亡的原因;但是如果没有第二个人的行为,被害人生存的机会也几乎为零,结果还是同样会发生。如果我们认定第二个人的行为中断了前者的因果联系,是否意味着第一个人不需要负刑事责任?笔者在此提出部分中断因果关系这一命题,主要考虑到前一行为足以造成危害,只是由于另一行为的介入使得结果不能归咎于前一行为,因而转化到逻辑关系就不存在完全的责任,但仍应负相应的责任——故意杀人未遂的责任。[31]那么在前一行为不足以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又该如何对待呢?第一种情况,甲将乙击昏在一棵树下后扬长而去,乙被之后的雷电击中死亡。第二种情况,甲将乙击昏在一棵树下后离去,事后证明甲明知是雷电多发时节,希望乙被雷电击中而乙恰好被雷电击中。第三种情况,甲将乙击昏在一棵树下,误认为乙已经死亡而离去,之后乙被雷电击中死亡。上述情况有区别吗?在第一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是甲的行为之后的自然事件的介入打破了甲与乙之间的因果联系,这与部分中断因果关系不同,也反映了非常重要的一点:法律论证是从结论寻求支持的理由,可以从假设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联存在出发来证成我们的结论;从行为到结果之间我们虽然找不到必然性的联系(因为行为受主观意志控制),但是从已经发生的行为到结果之间却可以发现某种必然的自然因果联系。部分中断因果关系反映了即使没有第二个人的行为,损害结果依然会发生;而在这里却是没有另一行为或者自然事件的介入损害结果不会发生或者发生几率极小。因此,认定甲不负刑事责任是较合适的。在第二种情况下,由于外在的条件以及行为人主观上的意图,使得该行为更趋向于自然因果关联,即与自然因果关系更具类似性(但也具有很大的或然性),之所以要认定具有刑法因果关系更多地是考虑了刑事政策或者刑法目的。第三种情况属于认识错误,但由于前一行为并未造成被害人死亡,后面自然事件的介入又是不可能预见的,因而我们不能认定两者具有因果关联。作为他人介入的行为是自愿或者非自愿是否对因果联系产生影响?我们再举几个例子说明不同情况的区分。例一,夫妻发生争吵,继而丈夫将妻子打成轻伤,妻子说你再打我跳楼死给你看,丈夫说你跳好了,最终妻子跳楼身亡。例二,甲抢劫乙,乙逃甲追,乙在穿越马路时被行驶的汽车撞死。例三,甲无证驾驶运粮车(未超载),途中十数人在甲不知情的情况下偷爬上车使车超载;在某处与对向车辆交会时,甲的车辆后轮压着松软的路基,路基坍塌致使车辆翻落十几米深的沟中,造成数人死亡。例一在我国往往认定为丈夫需要负妻子死亡的责任(不作为犯罪),理由基于丈夫对妻子负有相互扶持的特定义务。如果从因果关系看,妻子的自愿选择行为本身可以中断丈夫的责任,但是正是夫妻间特定的义务将因果联系又给联结了。例二中,乙选择逃跑是自愿还是非自愿行为或许值得商榷,[32]从受到抢劫对生命健康的威胁而言他的逃跑是非自愿的,但是乙如何保护自身的角度而言却是可选择的也是自愿的抉择,或许许多类似情况都是如此,只是由于看待问题角度不同而已。撇开这一问题,乙被车撞死有多种偶然因素的介入,虽然不能中断甲抢劫乙的因果关系,但是对乙死亡的后果能否中断?国内学者比较倾向于存在一种偶然因果关系,笔者虽认同不中断乙死亡的因果关联,但理由主要是因果之理的必然性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因果关系成立,在本例乙逃跑可能遭遇不测有因果之理的必然性,而因果现实的偶然性——被车撞、摔死等情况的发生,只是满足因果之理的条件。例三如果从因为甲无证就认定甲不能审慎和熟练地驾驶车辆,这种推断未免牵强。甲能否熟练驾驶、路基的坍塌与偷爬上车的人造成的超载是否有关联等异常条件的介入使得判断变得复杂。我们不应当仅仅从形式上看有没有驾驶证、有没有超载,而更应该考量实质上有没有联系再判定因果关系和责任关系。作为自愿行为的例外,狭义的期待可能性[33]——自行为时四周的外部事情观察,同样可以期待其不为犯罪行为,而为其他适法行为而言——就是一例。不可能期待行为人实施除违法行为外其他合法行为的可能性,是该理论要求对行为人免责或者减轻责任的核心。仅就因果关系形式来看,无论是从行为到结果的联系还是行为的心素上都符合因果关系的要求,我们之所以认定行为人免责或者减轻责任,主要不是从因果关系成立进行考量,而是从实质正义的角度来进行论证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法的正当性要求有时比客观存在的刑法因果关系更为基本和重要,这也是责任成立逻辑关系的核心部分。2、非自愿行为这是指行为人在受到外在威胁的情况下,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关系。以下两种情况我们一般将区别对待:某银行经理被人用枪指着脑袋的情景下为歹徒打开保险柜;该经理接到歹徒威胁电话,如果不按照其吩咐行事,今后将对其家人采用暴力,经理胁从。对于前者一般认为不构成犯罪,后者则构成共同犯罪。从行为上看,两者都是在明知的情况下实施的故意行为,都造成了损害的结果。从因果关系成立看,两者是一样的,但是前者中断了责任逻辑关系,而后者由于是其非自愿的行为减轻了责任逻辑关系。因此,我们看到在非自愿的行为中,行为成立的因果关系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是责任成立逻辑关系。责任逻辑关系成立的理来自于法律规范的明文规定,而法规范更注重的是正当性要求而非自然的必然性要求,这也使得在论证责任逻辑关系时存在一定的变数。无责任能力人的行为是否可以看作是非自愿的行为呢?无责任能力人在我国主要限定在儿童和精神病人,他们由于认识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的缺失,将他们的行为视为非自愿行为应该是合理的;相应的限制行为能力人的行为亦可视为非自愿行为,处理的原则同上。那么对于生理醉酒者又如何理解呢?在我国生理醉酒者对自己行为承担的责任与正常时一样,主要的理由是生理醉酒者未完全丧失行为能力,依据“原因自由行为”理论认为要负同等的刑事责任。[34]生理醉酒者的行为与结果成立的因果关系没有发生变化,喝酒一般是自愿的行为而侵害行为有些是非自愿的,但是依据刑罚目的或者刑事政策的需要,规定了负同样的刑事责任,这又一次佐证了责任成立逻辑关系的建立主要依靠的是正当性要求。对于病理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