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勘察地层描述技术规程样本_第1页
岩土工程勘察地层描述技术规程样本_第2页
岩土工程勘察地层描述技术规程样本_第3页
岩土工程勘察地层描述技术规程样本_第4页
岩土工程勘察地层描述技术规程样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工程建设原则岩土工程勘察地层描述技术规程(内部讨论稿)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geotechnicalInvestigationdescription目次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3.1普通规定3.2量尺记录3.3取土和测试3.4地下水量测和取样3.5探井编录4岩土鉴定和描述4.1岩石4.2碎石土4.3砂土4.4粉土4.5黏性土5特殊土5.1黄土5.2软土5.3混合土5.4填土5.5膨胀土5.6盐渍土5.7残积土5.8污染土附录A现场登记表附录B动力触探实验登记表附录C岩石分类和特性附录D粉土和黏性土简易鉴别办法附录E黄土地层时代划分和野外特性本规程用词阐明引用原则名录附:条文阐明1总则1.0.1为了在岩土工程勘察中贯彻执行国家关于技术经济政策,做到技术严谨,资料对的,数据齐全,保证勘察工作质量,制定本规程。1.0.2本规程合用于河北省境内除水利、铁路工程以外工程建设项目岩土工程勘察地层描述。1.0.3地层描述是岩土工程勘察基本性工作,应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客观反映所揭露地层属性和层位分布,精心观测,精确判断,认真编录,为勘察成果编制提供精确、完整第一手资料。1.0.4岩土工程勘察地层描述除应符合本规程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关于原则、规范规定。2术语2.0.1岩土工程勘察描述geotechnicalInvestigationdescription岩土工程现场勘探过程中,对揭露岩石或土性质进行鉴定,将不同性质地层进行划分,以及对其他有关钻探信息所进行描写记录。2.0.2钻探回次roundtripdrilling从下落钻具开始钻进,到完毕当次钻进起拔钻具所经历过程。2.0.3回次卡roundtripcard记录一种钻探回次深度范畴和该回次所获得样品地质名称等信息卡片。2.0.4机上余尺drillingmachinemorethan钻机转盘上沿至机上钻杆顶端距离。2.0.5四分法采样quarteringsampling一种采用砂土或碎石土等粗粒土扰动样品办法。将一种回次获得样品搅拌均匀后,平摊在干净物体表面,划提成面积或体积相近四份,取其中一份所有或一某些作为实验样品。2.0.6岩芯采用率coreecovery钻孔中获得岩芯合计长度与钻探进尺比值,以百分数表达。2.0.7岩石质量指标(RQD)用直径75mm金刚石钻头和双层岩芯管在岩石中钻进,一种回次所取岩芯中,长度不不大于10cm岩芯段长度之和与该回次进尺比值,以百分数表达。2.0.8颗粒级配不同粒径颗粒在土中所占比例,反映土颗粒之间搭配关系。2.0.9塑性指数plasticityindex土塑限与液限差值,反映土处在塑性状态时含水量变化范畴,用于定量区别粉土和黏性土。与土粒径大小和矿物成分关于,塑性指数越大,土黏着力越强。3基本规定3.1普通规定3.1.1从事现场地层描述人员为描述员,应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由受过专业训练人员担任,其她人员从事此项工作,应通过专业学习培训,通过考核合格获得3.1.2同一工程描述记录格式应统一,现场登记表宜使用附录A3.1.3描述记录3.1.43.1.53.1.63.1.7现场作业开展之前,项目负责人应向描述员进行技术交底,对特殊描述规定3.1.8描述员应协助机长调查理解电线、电缆及各种管道等地下掩埋物分布;如果发现异常,3.1.9如果需要变化勘探点深度、位置或取样测试数量,描述员必要向项目负责人进行报告,获得批准后方可施行,并在现场登记表3.2量尺记录3.2.1黏性土、粉土、砂土、碎石土、全风化和强风化岩石,每回次钻进深度不适当超过1.0m,中档风化~未风化岩石回次进尺不得超过2.0m3.2.2每回次描述一次,记录格式应符合下列1岩土名称使用全称,不得用缩写或俗称;2深度以米为单位,精度至小数点后二位,误差不得超过±5cm;3回次内浮现变层时,应分别对上、下层位进行描述;4与上一回次地层相似时,记录内容可恰当简化。3.2.3回转钻进进尺控制可采用机上余尺法,任一时刻孔底深度D(3.2.3)式中:—钻具总长(m);—机台高(m);—机上余尺(m)。3.2.4冲击钻进深度控制可采用刻度标记法,吊锤及钢丝绳上标记应明显,刻度间距不适当超过3.2.5每回次起钻之前,必要量测机上余尺或刻度距离,掌握当次孔底深度。回次深度内发生变层,变层界限3.2.6同一土层中相间成韵律沉积,应描述各层厚度,并按1厚度比不不大于1/3时,宜定名为互层;2厚度比为1/10~1/3时,宜定名为夹层;3厚度比不大于1/10土层,且有规律地多次浮现时,宜定名为夹薄层。3.2.7厚度不不大于0.5m3.3取样和测试3.3.1土试样质量级别必要满足勘察大纲规定,应按照不同钻进地层,选用适当取土办法和取土器具土(岩)样采用、保存和运送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Ⅰ级原状土样地层,不得直接采用冲击钻进施工工艺。取样时保持孔底干净,残留虚土厚度不应不不大于5cm;2取样之前,应认真检查取土器刃口完整性,铁皮(塑料筒)安装牢固到位。黄土土样直径不得不大于120mm,其她类别土样不不大于108mm,岩石试样直径不适当不大于89mm;3取出原状土样应即刻封存,可以及时送达实验室土样可用胶带缠封,否则应使用蜡封;土试样标签黏贴应避开取土筒闭合缝,笔迹上端为土样上方。同步,在现场登记表中填写土样编号和取土深度,如有其她状况可在备注栏中标出;4原状土样存储和运送过程中,应注意防晒、防冻、防摔、防振、防上下颠倒;5砂土或碎石土扰动样可用土样筒或塑料袋保存,选取样品时应注意试样代表性,可按四分法采样,砂土每件不适当少于2.0kg(原则贯入实验样品除外),碎石土每件不适当少于5.0kg6岩石试样可在钻探岩芯中选用,以抗压实验为目样品,每件不得少于3块(段),长度不适当不大于直径2倍。对黏土岩等容易分化崩解试样,应及时进行蜡封;7岩(土)试样标签应记载如下内容:工程名称,勘探点编号,土样编号,取样深度,土名称,取样日期,取样人姓名。3.3.2原则贯入实验应符合1实验设备应通过计量合格认证,实验前认真检查原则贯入器完好性,如发现卷刃、崩口或变形等缺陷,应及时更换;2实验时,地面以上余尺不适当超过1.5m,孔内虚土厚度不得超过5cm;从孔底深度算起,先预打15cm,然后以10cm为单位分三次记录锤击数,合计打入30cm锤击数作为原则贯入实验锤击数3当贯入击数达到50击,而合计贯入深度尚局限性30cm时,可记录50击实际贯入深度,按下式换算成相称于30cm原则贯入实验锤击数N,并终结实验。(2.3.2)式中—50击时贯入度(cm)。4原则贯入实验应单独作为一种钻进回次,除记录打击击数外,还应对原则贯入器内样品进行观测,在现场登记表中进行记录;5需要鉴定液化时,应对标贯器中有效样品进行编录保存,送实验室进行颗分实验。3.3.3重型(超重型)动力触探实验应1重型(超重型)动力触探实验宜使用附录B格式进行记录;2锤击速率宜保持在15~30击/分钟。每贯入1.0m应将探杆转动一圈半,贯入深度超过10m,每贯入20cm将探杆转动一次;对重型动力触探,当持续三次N63.5>50时,可停止实验3实验锤击数记录可按实验地层贯入难易限度,选用下列二种方式中一种:1)较难贯入碎石土和密实砂土,可采用10cm为一记录单位;2)中密~松散砂土,宜采用一阵击记录方式,普通状况下,可取5击为一阵击,用一阵击贯入量,按下式换算成10cm贯入量锤击数。(2.3.3)式中—一阵击锤击数(击);—一阵击贯入量(cm)。3.4地下水量测和取样3.4.1地下水量测和记录应符合下列规定1钻探过程中及时记录初见水位;2终孔后对钻孔加以保护,量测稳定水位前,对采用泥浆护壁钻孔,应使用清水冲洗干净;3同一工程稳定水位宜在勘探结束后集中时间统一量测。终孔至量测稳定水位时间,对砂土和碎石土不得少于0.5h,对粉土和黏性土不得少于8h,其她地层可按其渗入性参照以上两类地层拟定;4存在多层地下水时,应采用隔水办法,分层测量水位;5稳定水位量测读数至厘米,精度不得低于±2cm。3.4.2地下水样1每个场地每层地下水试样不应少于2件,每件二瓶,每瓶重量500ml左右;2需要进行二氧化碳分析水样,应在其中一瓶内添加2~3g大理石粉,并在水样标签上标注;3取水容器应事先清洗干净,取样前,再用孔内地下水进行冲洗;4水样采用后应进行密封,填写标签并黏贴在水样瓶上,禁止曝晒、受冻,及时送达实验室。3.5探井编录3.5.1探井地层描述应符合下列1描述员应在探井内直接鉴定土层原位性状和特性;2划分地层界线时,至少观测探井内二个以上方向层位断面;3应自上而下量测各层位界限,按照先描述后取样工作顺序进行编录。3.5.2探井土试样可在井壁上刻取,土样尺寸宜为边长20cm立方体,用胶带缠封后当天送达实验室,如果不能保证送验时间,应使用土样筒包装3.5.3探井描述和取样完毕,并经项目3.5.4探井内描述、取样时,必要注意安全,井下人员应系安全绳索并佩带安全帽;对砂土、碎石土、杂填土等松散地层,最大持续挖掘厚度不得超过1.54岩土鉴定和描述4.1岩石4.1.1岩石现场鉴定,可采用对岩芯进行锤击、划刻、手掰、矿物成分鉴定和目测观测等手段,获取4.1.2岩石地层钻进时,应观测并及时记录如下1钻进难易限度或进尺速度;2循环液漏失状况;3钻进平稳性;4使用钻头类型及规格。4.1.31名称:可依照岩芯矿物成分、构造构造等特性鉴定,常用岩石现场定名可参照附录C;2颜色:应描述岩石新鲜断口处颜色,非单一颜色时,按重要颜色在后,次要颜色在前原则拟定;3岩芯形态:应分别记录岩芯采用率和RQD值;4风化限度:可分为未风化、微风化、中档风化、强风化、全风化五个级别,现场按表4.1.3-1划分;表4.1.3风化限度野外特征未风化岩质新鲜,偶见风化痕迹微风化构造基本未变化,有少量风化裂隙,节理面有渲染或略有变色中档风化矿物成分基本未变,构造某些破坏,节理面可见次生矿物。风化裂隙发育,用镐难挖掘,劈石钻冲击不进尺,岩芯钻方可钻进强风化构造大某些破坏,风化裂隙很发育,成分除石英外基本蚀变成次生矿物,岩芯用手可掰断,用镐可挖,干钻不易钻进全风化构造基本破坏,但尚可辨认,无完整岩芯,有残存构造强度,用手可捏碎,用镐可挖,干钻可钻进5坚硬限度:可分为硬质岩、软质岩和极软岩三大类,其中硬质岩分为坚硬岩和较硬岩,软质岩分为较软岩和软岩,共五个级别,现场可按表4.1.3-2进行定性表4.1.3-2坚硬限度岩芯定性鉴定代表性岩石硬质岩坚硬岩锤击声清脆,有回弹,敲击时震手,难击碎,基本无吸水反映未风化~微风化花岗岩、闪长岩、辉绿岩、玄武岩、安山岩、片麻岩、石英岩、石英砂岩、硅质石灰岩等较硬岩锤击声较清脆,有轻微回弹,敲击稍觉震手,击碎较难,有轻微吸水反映1微风化坚硬岩;2未风化~微风化大理岩、板岩、石灰岩、白云岩、钙质砂岩等软质岩较软岩锤击声不清脆,无回弹,较容易击碎,泡水后用指甲可刻出印痕1中档风化~强风化坚硬岩或较硬岩;2未风化~微风化凝灰岩、千枚岩、泥灰岩、砂质泥岩等软岩锤击声哑,无回弹,敲击处有凹痕,易击碎,泡水后用手可掰开1强风化坚硬岩或较硬岩;2中档风化~强风化较软岩;3未风化~微风化页岩、泥岩、泥质砂岩等极软岩锤击声哑,无回弹,敲击处有较深凹痕,手可捏碎,泡水后可捏成团1全风化各种岩石;2各种半成岩6完整性:可划分为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极破碎5个级别,钻探时依照岩芯完整性和钻探反映等信息,按表4.1.3-3综合表4.1.3-3完整限度岩芯完整性钻探反映完整岩芯呈长柱状,岩芯采用率不不大于90%钻进平稳,循环水不漏失较完整岩芯呈短柱或长柱状,岩芯采用率60~90%钻进比较平稳,循环水漏失很少较破碎岩芯多呈短柱状,岩芯采用率30~60%有振动跳钻现象,进尺速度时有变化,一某些循环水漏失破碎岩芯呈碎块状,柱状岩芯很少,岩芯采用率10~30%振动跳钻现象明显,进尺速度较快,循环水漏失较严重极破碎无完整岩芯,呈碎石状,岩芯采用率不大于10%振动跳钻现象激烈,进尺速度快,循环水漏失严重或不返水7岩石风化限度、坚硬限度和完整性描述内容,可记录在现场登记表其她性质栏内。4.2碎石土4.2.1粒径不不大于2mm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颗粒完全分散土,应定名为碎石土,表4.2.1碎石土名称颗粒形状颗粒级配现场简易鉴别漂石圆形或亚圆形为主粒径不不大于200mm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1/2以上颗粒不不大于排球块石棱角形为主卵石圆形或亚圆形为主粒径不不大于20mm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1/2以上颗粒不不大于蚕豆碎石棱角形为主圆砾圆形或亚圆形为主粒径不不大于2mm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1/2以上颗粒不不大于高梁粒角砾棱角形为主注:定名时,应依照颗粒级配和颗粒形状,按由大到小合计含量,以最先符合者拟定。4.2.2碎石土野外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1成因类型:可依照钻探样本母岩成分和磨圆度,按表4.2.2-1所列条件表4.2.2-1成因颗粒磨圆度岩性冲积呈颗粒呈圆形或亚圆形,磨圆度好可见各种岩性,颗粒成分混杂洪积多呈圆形或亚圆形,少某些次棱角形状,磨圆度较好可见各种岩性,颗粒及充填物成分比较混杂坡积次棱角形状或棱角形状,基本没有磨圆成分比较单一残积棱角形状,无磨圆成分与下伏母岩相似2颜色:应描述其具备代表性颜色,如果颜色杂乱难以辨别,可描述为杂色;3密实度:现场可根据样品骨架颗粒总质量和可钻(挖)性,按表4.2.2-2所列条件综合拟定;表4.2.2-2碎石土密密实度骨架颗粒排列和含量可钻性可挖性N63.5(击)N120(击)稍密骨架颗粒含量不大于总质量60%,排列混乱,大某些不接触钻进较容易,钻杆稍有跳动,孔壁易坍塌锹可以挖掘,井壁易坍塌,从井壁取出大颗粒后,砂土及时塌落≤10≤6中密骨架颗粒质量为总质量60~70%,呈交错排列,大某些接触钻进较困难,钻杆、吊锤跳动不激烈,偶有坍塌现象锹镐可以挖掘,井壁有掉块现象,从井壁取出大颗粒处,能保持凹面形状10<N63.5≤206<N120≤11密实骨架颗粒质量不不大于总质量70%,呈交错排列,持续接触钻进困难,钻杆、吊锤跳动激烈,孔壁较稳定锹镐挖掘困难,用撬棍方能松动,井壁稳定>20>11注:1N63.5和N120均为修正后击数;2当N63.5<5击,或N120<3击,可鉴定为松散状态;3骨架颗粒是指与碎石土分类相相应粒径颗粒。4颗粒级配:钻探中对获得样品颗粒构成进行目测,在探井中可直接观测井壁上土中各不同粒组分布状况,描述其普通粒径和最大粒径,按不同颗粒构成比例,划分如下三个级配级别:1)粒径大小相差悬殊,颗粒不均匀,且存在一定量中间尺寸颗粒,可定为级配良好;2)粒径大小相差不多,颗粒较均匀,可定为级配不良;3)介于以上两者之间可定为级配普通。5颗粒形状:可按表3.2.2-3划分为四种形状;表3.2.2-3碎石土形状颗粒形状野外目测印象圆形棱角已经所有磨平,表面圆滑亚圆形棱角基本磨掉,但仍隐约可见次棱角形角已磨蚀掉,无尖锐角,但棱角仍清晰棱角形棱角尖锐,明显突出6颗粒成分及风化限度:颗粒成分应描述颗粒重要成分和次要成分,风化限度应描述骨架颗粒风化状态,这两项鉴定应符合本规程第3.1节有关规定。7充填物性质:记录应符合如下规定:1)充填物为砂土时,描述砂土类别和密实度;2)充填物为粘性土描述土状态,粉土描述土湿度;3)充填物含量不大于5%时,可用少量表达,否则应描述其含量,用百分数表达。8构造、构造:对探井(槽、坑)或天然露头碎石土,可按表4.2.2-4拟定;表4.2.2-4碎石土构造、构造松散构造颗粒之间大某些没有互相接触,存在空隙或孔洞;位置不稳定,在震动力作用下容易错位,颗粒多呈棱角状,表面粗糙(相称于松散~稍密)紧密构造颗粒之间接触点多,形状大多呈圆形或亚圆形;粒间无孔洞,震动时不错位(相称于中密~密实)构造块状构造粗颗粒为主,彼此之间直接接触,非接触面之间被细颗粒充填,透水性较强斑状构造以细颗粒为主,粗颗粒被包裹其中层状构造具备水平层理、波状层理或斜层理4.3砂土4.3.1粒径不不大于2mm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50%,粒径不不大于0.075mm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野外特性呈散粒状、无塑性土,可定名为4.3.2现场可依照目测和手捻感触进行鉴别,按表4.3.2鉴定条件,以合计含量由大到小最先符合者做进一步分类表4.3.2砂土名称颗粒级配现场鉴定砾砂粒径不不大于2mm颗粒含量占全重25~50%1/4以上颗粒比高粱粒大粗砂粒径不不大于0.5mm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1/2以上颗粒比小米粒大中砂粒径不不大于0.25mm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1/2以上颗粒比砂糖粒大细砂粒径不不大于0.075mm颗粒含量超过全重85%4/5以上颗粒与粗玉米粉相似粉砂粒径不不大于0.075mm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颗粒粗细与小米粉相似4.3.3砂土野外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1颜色:应描述具代表性颜色,颜色不均一时,按重要颜色在后,次要颜色在前原则拟定;2湿度:现场可参照表4.3.3-1所列条件,划分为干、稍湿、很湿、饱和四个级别;表4.3.3-1砂土湿度现场湿度野外特性砾砂粗砂中砂细砂粉砂干松散干燥,手摸时感不到潮湿,多分布于表层或沙漠地区稍湿呈松散状,手摸时可感到潮湿很湿颗粒松散,手摸有湿感,加水吸取快颗粒松散,手摸有湿感,放在纸上能浸湿,加水吸取快颗粒基本松散,手握有湿感,放在纸上浸湿较快,表面留有水印,加水吸取较慢颗粒稍能粘结,手握有湿感,可勉强成团,稍碰即散,放在纸上浸湿不久,表面有水印,加水吸取慢颗粒能粘结,手握有湿感,可成团,稍碰即散,表面有明显水印,加水吸取很慢饱和水可以从颗粒之间孔隙中自由流动,地下水位如下砂土均为饱和状态3密实度:可依照钻探(挖掘)难易限度,结合原则贯入实验击数,按表4.3.3-2鉴定条件,划分为松散、稍密、中密和密实四个级别;表4.3.3-2砂土密度密实度原则贯入实验击数野外特性松散N≤10钻进时容易塌孔,涌砂严重,需下套管方可钻进,挖井需要支撑才干保持井壁稳定。锹挖容易,用手亦可挖动稍密10<N≤15容易钻进,有时有涌砂现象,用锹可以自然挖掘,探井不能挖成梯坎,井壁偶有局部塌垮现象中密15<N≤30冲击回转钻进皆可,但比稍密砂土进尺稍慢某些,用锹挖掘时,需要用脚施压,井壁比较稳定密实N>30冲击钻进困难,加压回转钻进缓慢,挖井有时需要用镐,井壁稳定注:N为实测击数。4矿物成分:应描述重要和次要矿物成分,记录在其他性质栏内;5颗粒形状:可用目测结合手捻触觉进行鉴定。砂土颗粒常用形状有:棱角状,次棱角状,片状或不规则状等。6颗粒级配:可参照4.2.2条第47包括物:成分比较单一砂土,可描述为砂质较纯;包具有粘性土、粉土或碎石土等其她成分,应对包括物成分及特性进行描述,并预计其质量比例;对其中碎石土,尚应描述粒径大小。4.4粉土4.4.1粒径不不大于0.075mm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50%,且塑性指数等于或不大于10,野外特性介于粉砂和粘性土之间土,应定名为4.4.2粉土可采用手捻、搓条、刀切等办法,按表4.4.2进行现场鉴定表4.4.2鉴定办法野外鉴定特性塑性指数Ip≤10,普通湿土不能搓成直径不大于2mm土条,且易断裂颗粒分析粒径不不大于0.075毫米颗粒含量不超过总质量50%手摸时感觉普通感觉有细颗粒存在或有粗糙感,有时有轻微粘滞感粘着限度普通不粘着物体,如果粘着于物体上,干燥后一碰即掉湿润时刀切状况无光滑面,切面较粗糙干土性质用手很易捏碎取土状况能取上土样,但容易扰动4.4.3粉土野外描述应涉及如下项目1颜色:应描述反映其特性代表颜色,非单一颜色时,按重要颜色在后,次要颜色在前原则拟定;2包括物:记录应符合如下规定:1)颗粒构成单一,基本不具有其他成分,可描述为土质均匀;2)包括物含量少于10%时,可描述为土质较均匀;3)超过10%时,应定为土质不均匀,拟定包括物成分,按目测成果预计质量比例。3湿度:可按表4.4.3-1所列野外表4.4.3-1湿度野外特性稍湿手摸稍感到潮,手握能成团,但稍碰即散湿手摸可感到潮湿,手握成团但不易碰散,放在纸上可留下明显水渍很湿手摸有明显湿感,手摇可成饼状,放在纸上不久浸出水渍注:地下水位之下粉土可描述为饱和。4密实度:场可按照表4.4.3-2中鉴别特性,划分为稍密、中密、密实三个类别;表4.4.3-2粉土密实度密实度鉴别特性稍密冲击钻进进尺不久,回转钻进不加压即可钻入,孔壁有时会坍塌,用锹挖掘容易,用手亦可挖动中密钻进进尺较快,孔壁比较稳定,用锹挖掘时需要施加压力密实冲击钻进进尺较慢,干钻不易进尺,孔壁稳定,用锹挖掘困难,有时需用镐4.4.4当粉土与黏性土不易区别时,可用简易鉴别办法,拟定土光泽反映、摇振反映、干强度和韧性,按表4.4.4中描述级别对两者进行鉴别表4.4.4目力鉴别粉土鉴别项目摇振反映光泽反映干强度韧性粉土迅速、中档无光泽反映低低黏性土无有光泽、稍有光泽高、中档高、中档注:粉土和黏性土简易鉴别办法见附录D4.5黏性土4.5.1塑性指数不不大于10土应定名为黏性土。塑性指数不不大于10,且不大于或等于17土,应定名为粉质黏土;塑性指数不不大于等于17土,应定名为黏土现场可按表4.5.1对黏性土进行分类表4.5.1土分类现场鉴定手捻摸感觉粘着限度湿土搓条黏土湿土用手捻摸有滑腻感,含水较大时极易粘手,感觉不到有颗粒存在湿土极易粘着物体(如玻璃、金属、木材等),干燥后难以剥离可以搓成手掌长度直径0.5mm左右土条粉质黏土可感觉到有少量细颗粒,稍有滑腻感和粘滞感能粘着在物体之上,但干燥后较容易剥离能搓成直径2.0mm左右不断裂土条4.5.2黏1颜色:应描述反映其特性代表颜色,非单一颜色时,按重要颜色在后,次要颜色在前顺序描述;2状态:黏性土状态划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塑和流塑五个类别,现场可用手捏触感办法,按照表4.5.2所列野外特性进行表4.5.2状态野外特性黏土粉质黏土坚硬硬度很大,手捏不变形,难掰开土硬但可掰开,用力可捏碎,碎块有棱角硬塑手按无印痕,用力捏时土块可产生变形或碎裂手按无指印,手捏感觉硬,不易变形,可塑手捏似橡皮,有柔性,手按有明显指印手捏似橡皮,容易变形,有柔性,能形成浅坑软塑土块掰时似橡皮状,轻按可成凹坑手中振动形状即变化,轻按可成凹坑流塑轻轻触及土块形状即可变化,土柱难以自立轻轻触及土块形状即可变化,土柱难以自立3包括物:描述记录应符合如下规定:1)土质成分单一,不具有其她成分,可描述为土质均匀;2)包括物含量少于10%时,可描述为土质较均匀;3)超过10%时,宜定为土质不均匀,应描述包括物成分和质量比例。4)对土中具有砖瓦碎块或陶瓷碎片等人类活动遗迹,虽然含量很少,也应作出记录。4.5.3与粉土不易区别时,可用简易鉴别办法拟定土光泽反映、摇振反映、干强度和韧性,按表45特殊土5.1黄土5.1.1具备如下1颜色多呈黄色或褐黄色,有时为灰黄色;2颗粒成分以粉粒为主,含量普通超过60%,几乎没有粒径不不大于0.25mm颗粒;3具备可直接观测到大孔隙;4具有较多碳酸盐类成分及其胶结物;5水平层理不明显,但垂直节理发育。仅具备某些以上特性黄土,可定名为黄土状土,并按照本规程第4章4.4~4.5节有关规定,进一步划分为黄土状粉土或黄土状粉质黏土。黄土地层野外特性和时代划分可参照本规程附录D。5.1.2黄土描述项目涉及:成因年代、名称、颜色、状态、密度、湿度、包括物及百分含量等。描述项目野外鉴定原则与粉土或粘性土相似,可按照本规程第3章关于规定执行。除此之外,在其他性质栏内,还应记录如下黄土1依照大孔隙直径和分布密度,描述大孔隙发育限度;2黄土中垂直节理发育限度,节理面上与否充填及充填物成分;3钙质结核、菌丝状白色条纹等钙质成分及含量,对钙质结核,应描述普通粒径和最大粒径。5.1.35.1.4黄土地层钻探应符合下列规定1取样钻孔钻探过程中,禁止向孔内注水;2取样钻孔宜采用回转钻进,控制回次进尺,严格掌握“1米3钻”原则。5.1.5取样应使用薄壁取土器,内径不不大于120mm;5.2软土5.2.1具备如下现场特性土,可鉴定为软土1颜色比较深暗,多呈现灰色、黑色或黑灰色;2含水量高,软塑~流塑状态,原状土样难以保持固定形状,不能自立;3具腥臭或腐殖质气味;4常具有螺壳、贝壳等腕足类生物遗骸;5泥炭、泥炭质土含大量植物分解成分,其质量明显不大于普通土。5.2.2软土现场定名,可按表5.2.2进一步划分表5.2.2分类名称野外特性分布区域淤泥灰~灰黑色,具腥臭味,含腐殖质和有机质,可见未完全分解动、植物体,能搓成2mm直径土条,干强度高重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淤泥质土泥炭深灰或黑色,有腥臭味,构造极疏松,含大量未完全分解植物体,浸水后体积膨胀并崩解,干燥后收缩明显内陆地区零星分布泥炭质土5.2.3软土描述项目应涉及:成因年代、名称、颜色、状态、嗅味、包括物及百分含量,可参照本规程第3.5节中有关规定执行5.2.4内陆地区暗浜、沟、塘等零星分布软土可按照以上规定进行描述,由于其分布不规则性,勘探时应使用螺纹钻等简易办法5.2.5软土地层采用原状土样,应5.3混合土5.3.1由细粒土和粗粒土混杂且缺少中间粒径5.3.2混合土分类定名应1当粉土或黏性土中粒径不不大于2mm粗粒土质量超过总质量25%时,应定名为细粒混合土;2当碎石土中粒径不大于0.075mm细粒土质量超过总质量25%时,应定名为粗粒混合土;3混合土定名应在重要成分前冠以具有次要成分土类,如含碎石粉质粘土,含粘性土卵石等;4土中次要成分质量比例不大于总质量25%时,不可按混合土定名。5.3.3混合土描述可按照本规程第4章4.2~4.5节中有关规定1对粗粒混合土中次要成分,应记录质量比例、状态、湿度或密度;2对细粒混合土中次要成分,应记录质量比例、粒径大小、形状等;3质量比例不易拟定期,现场可使用简易工具进行称重。5.3.4钻探样本数量不能满足质量比例鉴定规定期,宜布置5.3.5混合土地层中宜进行重型5.4填土5.4.1由人类活动而堆填土应定名为填土,依照物质构成和堆填方式,可按表5.4.1划表5.4.1填土分类及填土名称成分特性分布地段素填土由碎石土、砂土、粉土和黏性土等一种或几种材料构成填土,不含杂物或含杂物很少老城区,开、挖方地段杂填土具有大量建筑垃圾、工业废料或生活垃圾等杂物填土冲填土由水力冲填泥沙形成填土,成分比较单一沿海地区压实填土人为控制所形成填土已建设场地4.4.2填土描述应符合如下规定:1素填土:对重要成分为碎石土或砂土等粗粒土素填土,应描述其密实度、包括物和均匀性等项目;重要成分为黏性土或粉土等细粒土素填土,应描述密实度、状态或湿度、包括物和土质均匀性等;2杂填土:应记录其重要物质成分、密实度等。为配合密实度鉴定,钻探过程中宜进行重型动力触探实验;3冲填土:应记录其构成物质。对重要成分为砂土或粉土冲填土,应进行原则贯入实验;重要成分是黏性土或淤泥质土冲填土,应描述其状态,并采用原状土样;4压实填土:记录重要成分和密实度等。5.4.35.5膨胀土5.1.1具备如下野外特性土,可初步鉴定为膨胀土:1颜色多呈灰白、灰绿、灰黄、棕红、褐红色;2粘粒含量高,干强度高,颗粒矿物成分以蒙脱石、伊利石为主;3自然条件下呈坚硬或硬塑状态;4土中裂隙发育,方向不规则,可见光滑面和擦痕,其间充填灰白、灰绿色粘土;5具备遇水体积膨胀、失水收缩特性。4.5.2膨胀土定名和描述项目可按照本规程第4章4.5节中规定执行,除此之外,还应对土中裂隙发育状况,涉及裂隙面特性、擦痕、充填状况等进行5.5.3膨胀土地层取样应从地表下1.0m开始,在钻探过程中,取样钻孔内禁止加水,5.6盐渍土5.6.1地表面常用白色盐霜或盐壳,易溶盐含量不不大于0.3%,具有较多石膏、芒硝、岩盐等硫酸盐或氯化物土,现场可初步鉴定为盐渍5.6.2按易溶盐化学成分,盐渍土可按表5.6.2划分为五类表5.6.2盐渍土类别特性和基本性质氯盐渍土有较大吸湿性,具备保持水分能力,结晶时体积不膨胀亚氯盐渍土硫酸盐渍土与水结合时体积膨胀,失水时收缩,具备松胀特性亚硫酸盐渍土碱性盐渍土具备较强碱性反映,可分散土颗粒之间胶结作用,强度减少,体积膨胀4.6.3盐渍土现场定名可参照普通土定名原则划分,除本规程第3章规定描述内容外,还应符合如下规定1记录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