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上学期9月模拟评估卷(一)(新高考版)(解析版)_第1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上学期9月模拟评估卷(一)(新高考版)(解析版)_第2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上学期9月模拟评估卷(一)(新高考版)(解析版)_第3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上学期9月模拟评估卷(一)(新高考版)(解析版)_第4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上学期9月模拟评估卷(一)(新高考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语文上学期9月模拟评估卷(一)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的核心内容是确立某种语言或方言作为全国通用的交际工具,即以地位规范为主。

最早有记载的通用语是“雅言”,即周天子居住地的方言,在各方言中居于较高地位。当时用“雅言”去

读解经文是对读书人的基本要求。《论语•述而》云:“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畔官也。”春秋

战国时期,全国性通用语已经不复存在。《吕氏春秋•知化》云:“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马上着手全国通用语言文字的确立。许慎《说文解字•叙》云:“秦始皇帝初兼天下,

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秦朝文字规范统一

的措施对共同语的确立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到了汉朝,随着国家的统一和强盛,语言的统一性大大加强,

扬雄《方言》中的“通语”即是可通行于四方的共同语,是以汉朝都城所在地的秦晋方言为基础发展起来

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导致其语言情况“南染吴越,北杂夷虏”(《颜

氏家训•音辞篇》)。由于洛阳是东汉乃至魏晋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洛阳方言的影响非常大,洛阳太

学书生诵读经典的读书音“洛生咏”享有较高的声誉,为各方言区人所模仿。颜之推主张“以帝王都邑,

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也就是以帝王都邑语音作为规范语言的基础语音,他反复校量,最后

取南方金陵语音和北方洛下语音两相折中,作为南北通用的标准语音。“这种主张,奠定了隋唐统一中国

后的语言规范的理论基础。”隋唐至宋,主要通过颁布官修韵书来确立和推广通用语的语音标准,比较重

要的如《切韵》《唐韵》《广韵》等。因为洛阳、长安、开封等地区一直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这些

地方的方言就具有了通语性质。元朝定都大都以后,学校教学都使用以大都语音为标准音的“天下通语”,

国家的主导性或基础性方言由中原地区向北偏移。明朝和清朝继续以北京作为都城,北京地区方言作为全

国通用语的基础方言地位进一步巩固,称为“官话”。

纵现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的历程,语言规范的主要内容就是选择何种方言作为全国通用语,一般都城所

在地方言就成了全国通用语。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王朝的都城基本建在黄河中下港地区及华北平原——

西安、洛阳、开封、北京等地,政治上的优势决定这些地方的方言先后成为全国性的通用语,通用度非常

广,其使用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新老都城所在地,而是广泛存在于华北、东北、西北、西南、江淮

等广大地区,最终成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摘编自刘楚群《当今语言规范观:中和诚雅》)

材料二:

语言规范的“雅正观”贯穿古今。现代汉语时期,强调“正”多于强调“雅”,讲“规范”多讲“雅

顺”少。在教育普及的当下,在重视文化的当下,既要讲“正”又要讲“雅”。当然,雅正是就规范而言,

对语言本身,对语言生活,则不必也不应强调“纯洁”。通过语言规范来匡谬正俗,这种规范观虽然较为

传统,也常有批评,但仍然在社会上较为流行,也确实是语言生活所需要的。

语言规范的行为,本质上是对语言变项的选择。语言在历时发展中,在共时应用中,都会出现变异和

分歧,一个语言项目可能形成若干变项。语言变项的存在是常态,是语言丰富发展的一种表现,当然也是

语言整合的对象。语言观范就是对语言生活中存在的语言变项的选择,就是依照语言发展规律的选择。认

识语言规范的这一性质,树立语言规范的“选择观”,可以从根本上摆正语言规范与语言发展的关系,可

以自觉地在语言规范过程中去发现语言发展的新规律。语言规范不是“无事生非”,而是在语言生活中出

现了紊乱现象时,需要动用社会之力帮助语言的自组织机制发挥作用,从而使语言生活恢复到新的有序状

态。

语言规范的根本目标是为语言生活服务。“语言生活观”要求语言规范既要反映语言生活现实,又能

引导语言生活向前发展。评价语言规范是否合适,就看它是否客观反映了语言生活实际,看它能否科学地

指导语言生活。

既然如此,了解语言生活,认识语言生活,是做好语言规范的必要条件。语言生活错综复杂,常要使

用现代的各种观测方法,比如建立动态流通语料库,就如同水文监测、气象监测一样,利用这一语料库来

监测语言生活的各种变化。观测语言生活,也包括观测语言舆情。语言舆情是社会语言意识的重要表现,

同时,通过语言舆情也能够逐浙形成新的语言意识。

一个观念可以改换一个视角,改换一个视角可以发现一片新的学术视域。在雅正观、选择观、语言生

活观的综合关照下,我们便会开拓更多新的学术视域,必然会对语言规范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语言规

范研究必然会有一个跨越性的新发展。

(摘编自李宇明《语言规范试说》)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最早有记载的通用语是“雅言”,表明确立某种语言或方言全国通用交际工具的地位,是中国古代语

言规范的核心内容。

B.用“雅言”解读经典是对读书人的基本要求,材料一引用《论语》中的句子,证明全国性通用语在春秋战

国时期已不复存在。

C.秦朝统一天下后,李斯倡导对全国通用文字进行规范统一,这一措施促进了共同语的确立,有助于维护

国家统一和强盛。

D.隋唐以后,通用语的确立以颜之推的观点为理论基础,历代政府主要通过颁布官修韵书来确立和推广通

用语的语音标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旦社会动荡不安,人口出现大规模迁徙,常常会导致各种语言相互融合的情况。

B.凭借政治方面的优势,古代王朝都城的语言一般更容易成为全国通用语的基础方言。

C.正确使用各种现代观测方法帮助我们了解、认识语言生活,就能够做好语言规范。

D.改换视角,综合理解语言规范,可以开拓新的学术领域,使语言规范研究跨越发展。

3.下列说法中,“雅言”的内涵与文中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雅言,正言也(孔颖达《正文》)

B.清韵始啸侣,雅言相与和(孟郊《同滦阳宰送孙秀才》)

C.史之为道也,文士雅言(章学诚《文史通义》)

D.咨i取善道,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

4.两则材料都对语言规范进行论述,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5.“凡尔赛”“奥力给”“YYDS”等词汇已从网络流行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请结合材料二,从语言规范的角

度,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4分)

【答案】

1.C2.C3.A

4.材料一侧重论述我国古代通用语形成与变革的历程,并交代原因;

材料二侧重论述语言规范的内涵和功能,指出语言规范与生活实际密不可分。

5.①网络语言是语言发展和应用而产生的变项,是语言丰富发展的具体表现,受语言规范约束:

②语言规范反映语营发展的客观规律,可以科学指导语言生活,对网络语言做出匡正和选择,使语言有序

发展。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根据原文“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的核心内容是确立某种语言或方言作为全国通用的交际工具,即以地位规范

为主。最早有记载的通用语是‘雅言'",“雅言”的出现并非是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研究核心内容的具体表现,

二者没有逻辑联系;

B.《论语》中的句子是用来证明“当时用,雅言,去读解经文是对读书人的基本要求'’而非用来证明全国性通用

语在春秋战国时期已不复存在;

D.颜之推的观点是隋唐统一中国后语言规范的理论基础;颁布官修韵书来确立和推广通用语的语音标准是

在隋唐至宋期间发生的,选项扩大了范围。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就能”的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说“了解语言生活,认识语言生活,是做好语言规范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

条件。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根据“最早有记载的通用语是‘雅言可知,文中“雅言”是指国家通用语言。

A.“雅言”指国家通用语;

B.“雅言”指清雅的语言;

C.“雅言”指清雅的语言;

D.“雅言”指正确的言论。

故选Ao

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

(1)材料一侧重论述我国古代通用语形成与变革的历程,并交代原因:

材料一开门见山提出“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的核心内容然后根据“最早有记载的通用语是‘雅言"春秋战国时

期,全国性通用语已经不复存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马上着手全国通用语言文字的确立”“到了汉朝,随着

国家的统一和强盛,语言的统一性大大加强……是以汉朝都城所在地的秦晋方言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魏晋南

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导致其语言情况'南染吴越,北杂夷虏“隋唐至宋,主要

通过颁布官修韵书来确立和推广通用语的语音标准”“元朝定都大都以后,学校教学都使用以大都语音为标准

音的‘天下通语明朝和清朝继续以北京作为都城,北京地区方言作为全国通用语的基础方言地位进一步巩

固”可知,材料一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论述我国古代通用语形成与变革的历程;

根据材料一“到了汉朝,随着国家的统一和强盛,语言的统一性大大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出

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由于洛阳是东汉乃至魏晋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洛阳方言的影响非常大,洛阳

太学书生诵读经典的读书音'洛生咏’享有较高的声誉,为各方言区人所模仿”“因为洛阳、长安、开封等地区

一直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这些地方的方言就具有了通语性质“可知,材料一还交代了通用语形成和

变革的原因。

(2)材料二侧重论述语言规范的内涵和功能,指出语言规范与生活实际密不可分:

根据“通过语言规范来匡谬正俗,这种规范观虽然较为传统,也常有批评,但仍然在社会上较为流行,也确

实是语言生活所需要的”可知,语言规范的功能,即匡谬正俗;

根据“语言规范的行为,本质上是对语言变项的选择”“语言规范不是‘无事生非',而是在语言生活中出现了

紊乱现象时,需要动用社会之力帮助语言的自组织机制发挥作用,从而使语言生活恢复到新的有序状态”“语

言规范的根本目标是为语言生活服务”可知,语言规范的功能,即:使语言生活恢复到新的有序状态,为语

言生活服务;

根据'“语言生活观'要求语言规范既要反映语言生活现实,又能引导语言生活向前发展“可知,语言规范与生

活实际密不可分。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第二段“语言在历时发展中,在共时应用中,都会出现变异和分歧,一个语言项目可能形成若干

变项。语言变项的存在是常态,是语言丰富发展的一种表现,当然也是语言整合的对象“可知,语言在发展

和应用的过程中产生变项,是语言丰富发展的一种表现。“凡尔赛”“奥力给”“YYDS”等词汇已从网络流行到

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些网络热词的诞生都是语言发展和应用而产生的变项,是要受到语言规范约束和

整合的。

根据材料二“语言观范就是对语言生活中存在的语言变项的选择……发现语言发展的新规律。语言规范不是

‘无事生非',而是在语言生活中出现了紊乱现象时,需要动用社会之力帮助语言的自组织机制发挥作用,从

而使语言生活恢复到新的有序状态”可知,语言规范反映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可以科学指导语言生活.当

语言生活中出现了紊乱现象时,可以使语言生活恢复到新的有序状态。所以当网络语言出现时,语言规范

可以对网络语言做出匡正和选择,使语言有序发展。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又一个“狙击兵岭”

魏巍

常言说,“响鼓不用重槌敲”。自从团政委点出三连的问题之后,郭祥就立时召开了支委会,首先对

自己打大仗的思想进行了自我批评。接着对“怕捅马蜂窝”的思想,也捎带着给了几炮。随后经过研究,

选出了本连的特等射手,组成了步枪组,机枪组,还有六o炮和祖国新来的无座力炮合编的冷炮组,区分

了地段,划分了责任。第二天,狙击活动就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大家都憋足劲,要向“狙击兵岭”看齐。

果然不出所料,狙击活动遭到了敌人强烈的报复。又是飞机,又是大炮,很疯狂了一阵。但是都被他

们硬顶过去。郭祥还特意把无座力炮秘密运到前沿,敲掉了无名山上敌人设置的那辆固定坦克,狙击活动

就更顺利地开展起来。无名山下的每一条大路小路,敌人出没的每一个场所,都受到狙击手们的严密监视。

只要敌人一露头,就会猝不及防地倒在狙击手们的枪弹之下。真是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屁滚尿流,偶尔

出来一次,就像老鼠出洞一般。开始敌人还去拖死尸,死尸拖不回,还得赔上三个五个,最后连死尸也不

拖了。当时,我们的快板诗人毕革飞,曾写过一篇快板,专门记载此事。诗目:

狙击手,真活跃,你一枪,我一炮,

不打死靶,要打活目标。

展开狙击大竞赛,个个都把战机找,

敌人在工事一露头,叽地一枪应声倒。

敌人出来拉尸首,又是射击好目标。

你要愿意要尸首,我们负责给你造!

零零碎碎吃喝你,最后把你全吃掉!

在这场狙击大竞赛中,“创造杀敌百名狙击手”的口号,具有极大的吸引力。青年战士们,人人奋勇,

个个争先,都想最先突破这个光荣指标。特别是那个16岁的小鬼杨春,简直着了迷。这匹刚刚戴上笼嘴的

小马,在老保姆陈三得力的领导下,虽然进步不小,但是按陈三的说法,始终没有把他那种过剩的精力完

全转化为建设的积极性。平时,不是到这个班偷偷拆卸机枪,就是到那个班摆弄别人的炮。这一下可好了,

他的全副精力都集中到这方面去了。每天天一亮,他把帽檐儿一歪,就抱着一支枪,伏在射击台上,用一

双圆圆的猫眼搜寻着自己的猎物。有时候为了减小自己的目标,他甚至脱个光膀子,把帽子也染上黄泥,

伏在交通沟沿上观察。远远看去,他那在庄稼地滚过的身体简直同黄黄的泥块没有两样。由于他这样不辞

劳苦,今天打中三个,明天击倒五个,他的记录表直像响箭一般地直线上升。他本人也越打越上瘾,越打

越来劲。每天只嫌太阳落得早,只嫌天色亮得迟。就是夜间做梦,也不断地喊:“打中了!打中了。”一

边喊,手指头还在不断地扳动。这样,在一个月结束的时候,他的毙敌数已经达到58名,不要说在全连,

就是在全营也遥遥领先了。有人分析说,他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由于他那精确的射击技术,确实不

能否认,他从小就是一个玩弹弓的好手,到现在他那圆乎乎的小脸上,还有一个小小的疤痕,就是他的战

友给他留下的光荣纪念!

说到这儿,我们不妨揭破这小鬼的一件秘密。它甚至已经到了绝密的程度,以至使得料事如神的郭祥、

工作深入的老模范以及朝夕相处的陈三都摸不清底细。

那还是今年春暖花开的时节,从祖国寄来了大批的“慰问袋”,小杨春也理所当然地分到了一个。这

个袋子里装了几十块水果糖,还有一封短短的信。从信上看,来信人年纪很小,字迹稚嫩,一笔一画,像

是刚会挪步的孩子,比杨春那打飞脚的字好不了多少。信上写道:

亲爱的志愿军叔叔:

我妈妈每天给我一分钱买糖。我没有吃,现在我给叔叔寄去。希望叔叔吃了我的糖,多打死几个美国

鬼子!我要向叔叔学习,长大了,也要去抗美援朝。

李毛毛

当时,接到慰问袋的这位16岁的“志愿军叔叔”,不用说是颇受感动的。因为他平生以来第一次作为

一个人民的战士受人尊敬。他当时就在自己的小本上写了一首诗:

慰问袋,六寸长,慰问糖在里面装。

昨天我吃一块糖,糖儿对我把话讲:

你吃糖,想一想,祖国人民的心意可记上?

按照小杨春原来的计划,这糖本来是准备立功之后才吃的。但是,毕竟我们这位“志愿军叔叔”修养

方面还有些不足,今天一块儿,明天一块儿,也就吃完了。只剩了个空空的小口袋还包在包袱里。这次支

部号召“创造杀敌百名狙击手”,小杨春忽然想起这个慰问袋来,如果打死一个敌人,就把一枚小石子装

进去,装满了100枚,将来寄给这位小朋友,岂不是一个很好的纪念?这样就暗暗下了决心。但是,这小

鬼鬼心眼不少:一来这计划还不知道能不能完成;即使能完成,事先透露出去,还是会被人传为笑柄。他

自己这样那样的“漏子”已经够多了,何必再给人增加一份谈话的资料呢?于是就把这事定为“绝密”-

级,对人绝口不谈。只是在打死一个敌人后,才选一枚晶莹可爱的小红石子,乘夜深入静悄悄丢到那个未

曾见过面的朋友的口袋里。

(节选自《东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杨春是志愿军战士的典型,文章通过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以及“狙击大竞赛”前后的对比塑造这一形

象。

B.大家分析小杨春射击成绩好的原因时以调侃的方式提到他脸上的伤疤,表现出大家对小杨春的关怀和喜

爱。

C.文中“一笔一画,像是刚会挪步的孩子,比杨春那打飞脚的字好不了多少”表明当时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

偏低。

D.文中写小女孩送来"慰问袋''并写信这一事件,揭示出了后方的大力支持是这场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

之一。

7.关于文中快板诗人毕革飞快板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内容看,虽与上文的有些重复,但衬托出战士们的乐观精神。

B.表现出朝鲜战场上我军不但战法灵活,还善于调动士兵的士气。

C.表现出对装备精良的敌军的蔑视,体现出我军战士的必胜信心。

D.以对偶的形式,诙谐的语调再现了志愿军战士英勇杀敌的场景。

8.有人说魏巍的《东方》让我们对英雄的定义愈发清晰,请结合杨春这一人物,对魏巍笔下英雄的形象作

简要的分析。(6分)

9.魏巍曾说:“我们要从生活中寻找写作,富矿‘,’文风朴实,言之有物"',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选文是如何

体现魏巍的这一创作特征的。(6分)

【答案】6.C7.D

8.①英雄就是普通人中的一员,杨春就是一个普通的志愿军战上;②心怀祖国,忘却自我,甚至是付出生

命,杨春为保家卫国,参加抗美援朝,狙杀敌人,随时可能付出生命;③为战胜敌人,拼尽全力,杨春为

战胜敌人,不分日夜苦练狙击本领:④知恩图报,以最好的成绩回报关爱自己的人,杨春用石头记录战场

的战绩报答小女孩的“慰问袋

9.①选取抗美援朝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述历史的伟大进程:②通过“怕捅马蜂窝”“也捎带着给了几炮”“真

是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屁滚尿流'’等朴实的语言,塑造普通的志愿军战士的形象,文风朴实;③通过抗美

援朝战争中的日常生活歌颂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言之有物。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表明当时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错误。两个人尤其是小女孩年龄尚小,不能反映文化水平低,也不能

以偏概全表明“当时人们文化水平偏低”,选项判断绝对,于文无据。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语段的能力。

D.“以对偶的形式“错误。不能体现对偶的特点,上下句相对应位置上的词性不同,意思也不是相反或相近的,

只是朗朗上口了些,属于顺口溜性质。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原文“青年战士们,人人奋勇,个个争先,都想最先突破这个光荣指标。特别是那个16岁的小鬼杨春,

简直着了迷”可知,英雄就是普通人中的一员,杨春就是一个普通的志愿军战士。

由原文”狙击活动遭到了敌人强烈的报复。又是飞机,又是大炮,很疯狂了一阵。但是都被他们硬顶过去”

可知,心怀祖国,忘却自我,甚至是付出生命,杨春为保家卫国,参加抗美援朝,狙杀敌人,随时可能付

出生命。

由原文“每天天一亮,他把帽檐儿一歪,就抱着一支枪,伏在射击台上,用一双圆圆的猫眼搜寻着自己的猎

物。有时候为了减小自己的目标,他甚至脱个光膀子,把帽子也染上黄泥,伏在交通沟沿上观察。远远看

去,他那在庄稼地滚过的身体简直同黄黄的泥块没有两样。由于他这样不辞劳苦,今天打中三个,明天击

倒五个,他的记录表直像响箭一般地直线上升。他本人也越打越上瘾,越打越来劲。每天只嫌太阳落得早,

只嫌天色亮得迟。就是夜间做梦,也不断地喊:’打中了!打中了。’一边喊,手指头还在不断地扳动”可知,

为战胜敌人,拼尽全力,杨春为战胜敌人,不分日夜苦练狙击本领。

由原文“这次支部号召‘创造杀敌百名狙击手',小杨春忽然想起这个慰问袋来,如果打死一个敌人,就把一

枚小石子装进去,装满了100ft,将来寄给这位小朋友”可知,知恩图报,以最好的成绩回报关爱自己的人,

杨春用石头记录战场的战绩报答小女孩的“慰问袋

9.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特征的能力。

从选材的角度来看,本文选取的是抗美援朝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记述了历史的伟大进程,所以是从生活

中寻找的写作“富矿

本文的语言非常的朴实,集中体现在快板和杨春的一首诗,另外还有“接着对‘怕捅马蜂窝’的思想,也捎带

着给了几炮”“真是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屁滚尿流,偶尔出来一次,就像老鼠出洞一般”,”今天一块儿,明

天一块儿”“从信上看,来信人年纪很小,字迹稚嫩,一笔一画,像是刚会挪步的孩子,比杨春那打飞脚的字

好不了多少”“到现在他那圆乎乎的小脸上”“一边喊,手指头还在不断地扳动”,本文通过朴实的语言塑造了

杨春这个16岁的普通的志愿军战士的形象。

从主旨的角度来看,本文通过描写16岁的杨春这一普通的志愿军战上的形象,从而表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

志愿军的日常生活,从而歌颂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心怀祖国,忘却自我,甚至是付出生命,通过杨春这

一形象集中体现英雄形象,可谓言之有物。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秋七月,加刘裕北青粪二州刺史。

或谓裕日:“张纲有巧思,若得纲使为攻具,广固必可拔也。”会纲自长安还,太山木宇申宣执之送

于裕。裕升纲于楼车,使用拽呼日:“刘勃勃大破秦军,无兵相救。"城中莫不失色。江南每发兵及遣使

者至广固,裕辄潜遣兵夜迎之,明日,张旗鸣鼓而至,北方之民执兵负粮归裕者,日以千数,围城益急。

张华、封恺皆为裕所获。

秦王兴遣使谓裕曰:“慕容氏相与邻好,今晋攻之急,秦已遣然”十万屯洛阳;晋军不还,当长驱而

进。”裕呼秦使者谓曰:“语汝姚兴:我克燕之后,息兵三年,当取关、洛:今能自送,便可速来!”刘

穆之闻有秦使,驰人见裕,而秦使者已去。裕以所言告穆之。穆之尤之日:“常日事无大小,必赐预谋,

此宜善详,云何遽尔答之?此语不足以威敌,适足以怒之。若广固未下,羌寇奄至,不审何以待之?”裕

笑日:”此是兵机非卿所解故不相语耳夫兵贵神速彼若审能赴救必费我知宁容先遣信命逆设此言是自张大

之辞也晋师不出,为日久矣。羌见伐齐,殆将内惧,自保不暇,何能救人邪!”

初,秦王兴遣卫将军姚强帅步骑一万随韩范往就姚绍于洛阳,并兵以救南燕,及为勃勃所败,追强兵

还长安。韩范叹日:“天灭燕矣!”南燕尚书张俊自长安还,降于刘裕,因说裕日:“燕人所恃者,谓韩

范必能致秦师也,今得范以示之,燕必降矣。”裕乃表范为散骑常侍,且以书招之。长水校尉王蒲劝范奔

秦,范日:“刘裕起车彳,灭桓玄,复晋室,今兴师伐燕,所向崩溃,此殆天授,非人力也。燕亡则秦为

之次矣,吾不可以再辱。”遂降于裕。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刘裕灭南燕》)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是兵机/非卿所解故/不相语耳/夫兵贵神速/彼若审能赴救/必畏我/知宁容先遣信命/逆设此言是/自张大

之辞也

B.此是兵机/非卿所解/故不相语耳/夫兵贵神速/彼若审能赴救/必畏我知/宁容先遣信命/逆设此言/是自张大之

辞也/

C.此是兵机/非卿所解故/不相语耳/夫兵贵神速/彼若审能赴救/必畏我/知宁容先遣信命/逆设此言/是自张大之

辞也/

D.此是兵机/非卿所解/故不相语耳/夫兵贵神速/彼若审能赴救/必畏我知/宁容先遣信命/逆设此言是/自张大

之辞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隋唐后的刺史、知府也别称太守。

B.周城的"周'’是环绕的意思,与《阿房宫赋》中“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的"周"相同。

C.铁骑即披挂铁甲的战马,借指精锐的骑兵,又称重骑兵,是古代军事战争中骑兵的一种。

D.布衣,原指古代老百姓穿的麻布衣服,后借指平民百姓。文中“布衣”是后一个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人对刘裕说如果得到张纲,让他制造攻战的器具,就能攻下广固,于是刘裕派太山太守申宣捉拿张纲。

B.刘裕让后秦使者回去告诉秦王,东晋军队攻克燕国后会休整三年,之后就要去攻打后秦,后秦如果想投

降就早点来。

C.刘裕对刘穆之说东晋的军队不出国征战很久了,羌人看见他们大举讨伐三齐之地,心中会畏惧,也不会

去援救别人。

D.刘裕听从了南燕尚书张俊的建议,上表朝廷请求封韩范为散骑常侍,并且写信招降韩范,韩范最终向刘

裕投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北方之民执兵负粮归裕者,日以千数,围城益急。

(2)今兴师伐燕,所向崩溃,此殆天授,非人力也。

14.从刘裕处理后秦使者这件事上,能看出刘裕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答案】10.B11.B12.A

13.(1)北方的百姓拿着武器、背着粮食归降刘裕的人,每天都有一千多。晋军对广固的围攻,更加猛烈。

(2)这次起兵讨伐燕国,所到之处,无不土崩瓦解,这一定是上天的旨意,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

14.对敌方的心理揣摩到位,判断准确,体现了他机智果断、坚定自信、心思缜密、足智多谋的特点,具

有出色的军事才能。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是用兵之道,不是你所能明白的,所以才不告诉你。大凡用兵,贵在神奇迅速,他们如果真的能

赶来救援的话,一定是害怕我们知道,哪里还能事先派人前来通知我,说下这番话呢?这是他们的大话。

“故不相语耳"中“故''是连词,表原因,应放在句首,前应断开。排除AC;

“是自张大之辞也”是判断句,“是”,代词,这,作主语,“是”前断开,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实词和文化常识的能力。

B.“与《阿房宫赋》中,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的‘周'相同”错误,“周身之帛缕","周"是全的意思。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于是刘裕派太山太守申宣捉拿张纲”错,根据原文“会纲自长安还,太山太守申宣执之送于裕”可知,恰

好张纲从长安回来,申宣抓住了他,不是刘裕下令捉拿。

故选Ao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执兵”,拿着武器;“负粮”,背着粮食;“日”,每天;“益”,更加。

(2)“兴师”,起兵;“伐”,攻打;“崩溃”,土崩瓦解;“殆”,大概;“此殆天授,非人力也”,判断句。

1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原文第二段“秦王兴遣使谓裕曰:‘慕容氏相与邻好,今晋攻之急,秦已遣铁骑十万屯洛阳;晋军不还,当长

驱而进。’裕呼秦使者谓曰:‘语汝姚兴:我克燕之后,息兵三年,当取关、洛;今能自送,便可速来!据

此可以看出,当秦王使者威胁刘裕军队撤兵,否则将派十万精兵长驱进攻时,刘裕进行缜密分析后,非常

果断,针锋相对地表示自己并不怕威胁,回复后秦的使节说,攻克燕国之后三年,将要去夺取他们的关中、

洛阳,叫他们赶紧送上这两地,体现出其机智果敢的性格特点;

根据原文内容“刘穆之闻有秦使,驰入见裕,而秦使者已去。裕以所言告穆之。穆之尤之曰:‘常日事无大小,

必赐预谋,此宜善详,云何遽尔答之?此语不足以威敌,适足以怒之。若广固未下,羌寇奄至,不审何以

待之?‘裕笑曰:‘此是兵机,非卿所解,故不相语耳。可以看出,当刘穆之埋怨他冒然答复的话足以激

怒敌人,敌人来攻打怎么对付时,刘裕认为这是用兵之道,这不是刘穆之所能明白的,所以才不告诉他,

体现出刘裕的坚定自信;

根据原文刘裕说“夫兵贵神速,彼若审能赴救,必畏我知,宁容先遣信命逆设此言,是自张大之辞也。晋

师不出,为日久矣。羌见伐齐,殆将内惧,自保不暇,何能救人邪!”可以看出刘裕认为用兵贵在神奇迅速,

他们如果真的能赶来救援,一定是害怕对方知道,不会事先派人前来通知自己,这是敌人在说大话。晋军

已经很久不出国征战了。羌人看见自己军队大举讨伐三齐之地,心中畏惧,只求他们保全自己,不能援救

别人。由此看来刘裕对敌人的战术和心理有充分的认识和估计,体现出他心思缜密、足智多谋的特点。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刘裕机智果断、坚定自信、心思缜密、足智多谋的特点,,军事才华非常突出。

参考译文:

秋季七月,东晋加授刘裕为北青、北冀二州的刺吏。

有人对刘裕说:“张纲心灵手巧,如果把他抓来让他制作攻城用具,广固一定可以攻克。”正好张纲

从长安回来,太山太守申宣把他抓住送给刘裕。刘裕让张纲登上很高的楼车,命令他在城的四周对城内高

喊:“刘勃勃把秦军打得大败,所以没有谁能派兵来救你们了。”城中将士听到这话没有不大惊失色的。

东晋从江南每次发兵前来增援,或者派遣使者来广固慰问,刘裕都常常暗自派兵卒在前一天夜里迎候,第

二天再打着大旗、敲着锣鼓到来。北方的百姓拿着武器、背着粮食归降刘裕的人,每天都有一千多。晋军

对广固的围攻,更加猛烈。南燕大臣张华、封恺都先后被刘裕俘虏。

后秦王姚兴派遣使者对刘裕说:“慕容氏与我们相邻,关系友好。现在你们晋国这样急迫地进攻他们,我

们秦国已派遣十万精锐强壮的骑兵屯聚在洛阳。你们的部队如果不撤,那么,我们就要长驱进军了。”刘

裕把后秦的使节叫到跟前来说:“告诉你们姚兴:我攻克燕国之后,停止军事行动三年,然后就要去夺取

你们的关中、洛阳。今天你们要是能自己送来,那就快点来吧!”刘穆之听说有后秦使节来,便骑■着快马

跑来拜见刘裕,但后秦使节已经走了。刘裕把自己说的话告诉给了刘穆之。刘穆之埋怨他说:“平常的时

候事情无论大小,都一定找我商量。这件事太重大,应该好好考虑一下再决定,为什么就这样冒然地答复

他呢?你说的这话不但不足以把敌人威慑住,相反却足以激怒他。如果广固没有攻下,而那些羌族强盗又

突然到来,不知道你怎么对付他们?”刘裕笑着说:“这是用兵之道,不是你所能明白的,所以才不告诉

你。大凡用兵,贵在神奇迅速,他们如果真的能赶来救援的话,一定是害怕我们知道,哪里还能事先派人

前来通知我,说下这番话呢?这是他们的大话。晋军不出国征战,时间已经很久了。羌人看见我们大举讨

伐三齐之地,心中已经开始畏惧。他们保全自己还来不及,怎么还能援救别人呢?”

当初,姚兴派遣右将军姚强,统帅步兵骑兵共一万人,随韩范到洛阳与姚绍会合,然后两个合兵一起

去救援南燕,等到被刘勃勃打败之后,又派人追上姚强,让他带领部队回长安。韩范叹息说:“上天让我

燕灭亡了!”南燕尚书张俊从长安回来,投降了刘裕,又对刘裕说:“燕人所仗恃的,是以为韩范一定能

请来秦的军队。现在抓住韩范让他们看看,那么燕国一定会投降。”于是,刘裕一面上疏给朝廷,请求封

韩范为散骑常侍,一面写信给韩范,招降他。后秦长水校尉王蒲劝说韩范投奔后秦国,韩范说:“刘裕从

一个平民百姓起家,剿灭桓玄,兴复晋朝皇室,这次起兵讨伐燕国,所到之处,无不土崩瓦解,这一定是

上天的旨意,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燕国亡,那么秦国紧跟着就是第二个,我不能再受一次亡国之辱。”

于是,投降了刘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崔约下第归淮南觐省

朱庆余

远忆拜亲留不住,出门行计与谁同。

程涂半是依船上,请谒多愁值雨中。

堰水静连堤树绿,村桥时映野花红。

回期须及来春事,莫便江边逐钓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题目的内容很丰富:点明了送别之事、友人归乡之因、友人家乡何处。

B.作者在第二句中询问友人怎样归乡、与谁相伴,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

C.颔联写友人归程半是水路,归乡之后则正值雨季,请求谒告颇为不便。

D.作者以所见连堤树绿、村桥花红的景色,烘托了友人归乡的陶然之乐。

16.前人论此诗,认为首句已寓劝诫之意,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5.D

16.①作者以本诗尾联对友人进行了劝诫,希望他以求取功名为重,在省亲之后及时返回参加明年春天的

科举考试,千万不要追随江边钓翁,产生隐居的念头。

②诗的首句说的是友人要归乡探亲,作者苦留不住。句中之“留”,就是希望友人在下第后不要气馁,而要保

持信心,继续努力备考,这就为结尾的正式劝诫做了铺垫。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D.“所见”错误,这是作者想象出的友人家乡之景;烘托的也不是友人的“陶然之乐”,友人是在落第后归乡

的,由此可知,其心情不应是快乐的。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题,须首先指出本诗的劝诫之意是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的。读诗可知,劝诫之意出现在尾联。“回期”,

即返回京城的时候;“来春事”,从题目的“下第”可知指的是春闱,这是文化常识,理应知晓。则这句是劝崔

约早点回到京城准备参加考试。至于“莫便江边逐钓翁”则明显是劝崔约不要隐居。把这个意思解说出来就是

第一点。首句确实含有劝诫之意,它表现在“留”字上。崔约要回,作者要留,为什么留?对此分析,就可得

出第二点。当然,根据题目,还要指出第一句的“留”与尾联的劝诫的关系。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种树郭橐驼传》中“,”两句表明郭橐驼并没有使树木长高长大的秘诀,

只是不妨碍树木生长罢了,这对我们育人也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2)同样是写城市,柳永在《望海潮》(东南形胜)中用“”一句勾勒出西湖的概貌,展现出杭

州的美;姜夔在《扬州慢》(淮左名都)中则用“”一句,表现了扬州“城春草木深”的荒凉景象。

(3)“凤凰”是中国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如“.

【答案】(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重湖叠□清嘉尽养麦青青昆山玉碎凤凰叫芙

蓉泣露香兰笑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易写错的字:硕、叠、口、嘉、弗、露。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国书法评论中的“骨气”,是指书家的精神风貌和品格操守,与书家的“魂”融为一体。与其他书

法家洋洋洒洒的评论不同,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则是①。唐穆宗即位后纵情享乐,荒废政事。

有一次他请教柳公权如何运笔,柳公权借用书法的道理劝谏道:“运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柳公权一心

为国,不顾个人安危、不畏权贵的骨气,是对“心正则笔正”的绝佳注脚。

中国文人在书法中不断追求遒劲有力的“骨气”之美。《祭侄文稿》是一篇祭文,作者是唐代书法家颜

真卿,颜真卿为了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物牲的侄儿颜季明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当时情绪极度悲愤,故时见

涂抹之迹,国耻家仇、民族大义流淌于②,线条浑厚圆劲,力透纸外,结体俯仰变化很大,气势凛

然。宋代书法家米芾评价颜真卿字”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O

我们从米芾的评论中可以读出颜真卿的③。由此可见,书法之骨气,实乃中国人修身养性、供者爱

人、达兼穷善、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代名词。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不超过40

字。(4分)

20.请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案】18.言简意赅字里行间铮铮铁骨

19.《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为了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颜季明写下的一篇祭文。

20.(1)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喻和比拟

(2)表达效果:①“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颜真卿的字具有刚韧气质和雄浑气势。

②“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颜真卿的字具有“骨气”之美,也写出了颜真卿

其人的刚烈雄壮。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文”与其他书法家洋洋洒洒的评论不同“,说明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的评论比较简洁,可填

入与“洋洋洒洒”相反的“言简意赅”。“言简意赅”,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

第二空,根据语境,指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中流淌着国耻家仇、民族大义,所以第二空可填入“字里行间

“字里行间”,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

第三空,根据前文宋代书法家米芾对颜真卿字的评价可知,颜真卿的性格比较刚健,有骨气,可填入“铮铮

铁骨”。“铮铮铁骨”,比喻人的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骨气。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短句变长句的能力。

先找出短句中的主干句:即《祭侄文稿》是一篇祭文。

然后把其他短句变成修饰成分。如把“作者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换成定语"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把"颜真卿

为了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颜季明写下了这篇文章”换成“为了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颜季明

写下的

最后可增删个别语词,调整句子内部结构,使之连贯、通畅,注意该长句只有一套主谓宾。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是比喻的手法,本体是“颜真卿的字”,喻体是”项羽挂甲,

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

“项羽挂甲''是在描述颜体字的结体。用项羽挂甲的阳刚威猛、正气逼人来形容颜字方正端庄、正气威严、稳

健厚重的特点。

“樊哙排突'’是在描述颜体字的行笔和运笔。用樊哙排突的目的精准,出击迅猛来形容颜真卿的书法在落笔、

行笔、收笔之处的果敢和具有力道的特点。

“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是在笔画特征和章法气息的层面形容了颜体字的特点。笔画之间采取横细竖粗的对比

错综方法,犹如铁柱林立,形式颇雄;在钩末、捺末挑踢出尖锋,有如箭锋耀其精神。

这四句写出了颜体字的刚韧气质和整体的雄浑气势。

“昂然有不可犯之色”是拟人的手法,说颜真卿的字带着一副昂首挺胸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情,把颜真卿的字赋

予了人的情态,写出了颜真卿的字具有“骨气”之美,字如其人,也写出了颜真卿其人刚烈雄壮的性格特点。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三星堆考古新发现,①,多学科研究丰富了三星堆文化内涵,实证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

的重要组成部分。”冉宏林介绍。

对近200个样品进行了碳14测年,测年数据集中在公元前1131年至1012年,出土陶尖底盏、陶高领

罐、陶敛口瓮等与金沙遗址兰苑地点同类器物形制近似,可知除了存在打破关系的五号坑和六号坑年代稍

晚之外,②,为商代晚期,距今约3200年至3000年,由此解决了过去三十年来关于“祭祀坑”

埋藏年代的争议。

考古发现的青铜大面具、扭头跪坐人像、神坛、玉刀等之前未见的器物,丰富了三星堆遗址的铜器类

别;通过显微观察和丝蛋白分析在多个坑中③,填补了西南地区夏商时期无丝绸实物的空白;

通过植物考古明确坑内灰烬主要以竹为主,另有楠属、阔叶树材、棕桐科、芦苇、禾本科、甘蓝、大豆、

菊叶香藜等,表明古蜀国的气候温暖湿润,祭祀区紧邻河边且植被茂密。

21.下列对文中标点符号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实证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句引号中的句号应该去掉。

B.文中“三星堆考古新发现……实证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祭祀坑”中的引号用法不同。

C.文中“大面具、扭头跪坐人像、神坛、玉刀等之前未见的器物”和“另有楠属、阔叶树材、棕桐科、芦苇、

禾本科、甘蓝、大豆、菊叶香藜等”中的顿号用法相同。

D.文中“丰富了三星堆遗址的铜器类别;”和“无丝绸实物的空白:”中的分号用法相同。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

字。(6分)

【答案】21.A

22.①确认了三星堆祭祀坑的年代;②其余几座坑的埋藏年代一致;③发现了丝绸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引号中的句号应该去掉”错误,引文完整独立,引文末尾句号应保留。

故选Ao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本文段结构特点,第一段为总说,第二段介绍三星堆祭祀坑的年代,第三段介绍三星堆文化

内涵。本空所填总括第二段内容,故应填“确认了三星堆祭祀坑的年代”之类的话;

第二空,根据下文“为商代晚期,距今约3200年至3000年,由此解决了过去三十年来关于“祭祀坑”埋藏年

代的争议”可知,此处应表达埋藏坑的年代一致,再由上文“除了……之外”,此处应用“其余……”来表达,

故本处应填“其余几座坑的埋藏年代一致”;

第三空,根据下文“填补了西南地区夏商时期无丝绸实物的空白”可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