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4月月考试卷_第1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4月月考试卷_第2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4月月考试卷_第3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4月月考试卷_第4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4月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4月月考试卷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4月月测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2023高二下·泸县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他的气质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衷。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中华文明绵延教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是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以天下为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失信不立”、“一诺千金”;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大国的气质必然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其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B.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和传统中庸的思维方式联系紧密,是塑造中国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C.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因此,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D.从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中催生出独特的价值体系,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大国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出后文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分析论述。

B.文章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

C.文章善用引证,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

D.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所表现出来的“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行为方式。

B.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就无法形成中国的大国气质,更谈不上形成持续稳定的大国气质。

C.只有遵循顺序而生、循序而动这一天人共有的规律,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

D.如果一个大国没有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那么它就谈不上有什么大国气质。

1.B

2.D

3.A

社会科学类;探讨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述的细微差别。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辨析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A.“必然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说法绝对,根据原文,一个大国的气质基于其文化传统,但并非所有大国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C.“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说法不符合原文,原文第二段“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

D.“从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中催生出独特的价值体系”错误,因果颠倒,根据原文应是“中华文明的独特的价值体系影响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故解析为: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逐层深入”错。正确的是: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并列式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故解析为: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辨析观点态度的能力。A.“以和为贵”“自强不息”都是中国人行为方式的表现,它们都影响到中国的大国气质,但直接说“‘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属于以偏概全。

故解析为: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4.(2020高二上·南阳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与现实零距离的题材,要让文学性不被坚硬的现实埋没,让艺术在接近纷纭社会时不至于窒息,就必须有飞扬的灵魂。钟南山是个公众人物,几乎没有虚构的空间;而真实的东西往往会有种种限制。但作家创作并非无所作为。熊育群的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把笔触深入到钟南山的内心世界。对他的精神和情感进行大胆挖掘,并且打破时空限制,将人物置于复杂的背景与宏大的视野中,以文学的力量复原某些重大时刻,记录历史,留下现场,并对此进行深刻反思。

本报特邀《收获》杂志副主编、《钟南山:苍生在上》责编钟红明和作家熊育群做了一次对谈。

钟红明: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波及众多国家与人群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

熊育群: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特别让人不安的是,已经84岁的钟南山深夜赶往疫区武汉,他那张高铁上仰头小憩的照片让我非常感动。12年前我采访过他,写过他的报告文学,这些年也特别关注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关部门希望我来写钟南山,我自己也有写作的冲动。于是,通过钟南山的助理得到支持,我便一头扎下去,开始了创作。

钟红明: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姻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都是出于什么考量?是要写出一个人的脉络和土壤吗?

熊育群:事实上这有些传记写作的特点,我想把他的一生呈现出来,当然是有重点有选择的。只有把他的人生写透了,才能写出钟南山为何敢医敢言,才能理解他的性情、胸怀和作为。

我不想神化任何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自己的缺陷,我只把他当普通人来写。但人比人确实有高低,有的人令人高山仰止,有的人唯利是图,正因为如此,钟南山的出现才显得珍贵无比。

钟红明:如果从《钟南山:苍生在上》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就是——“时间与空间”“泪水”“挫折”“敢医敢言”“记忆”。你在后记里说:“他也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

熊育群:因为新冠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显然,重要的人物缺少不了钟南山,钟南山是值得书写的。

钟红明:现在有些人避用“报告文学”而用“非虚构”,我个人觉得,背后是一种文学观的差异,我注意到你以往的作品,无论是人文地理类的,还是虚构类的长篇小说,你都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甚至到国外进行追踪采访……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

熊育群:我认为这是写作的常态。我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不重视虚构,不重视想象,恰恰相反,我要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想象,甚至是魔幻。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还有就是文章的细节是来自生活的,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着现实的力量。

(摘编自《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文汇报》2020年5月13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为何在疫情背景下写钟南山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自己熟悉钟南山,对他赴武汉抗疫之事很感动,有写作的冲动,有关部门也希望写他。

B.被问到为何写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时,熊育群认为传记式的写法可以写透钟南山的人生,而只有写透他的人生,才能写出他为何敢医敢言。

C.面对为何将钟南山视为“时代的记忆”的提问,熊育群表示新冠疫情是个历史事件,而钟南山凝聚着时代的记忆,是值得书写的。

D.关于经常采用“费力”的写作方式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费力”写作是常态,自己也重视想象,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汇报》作为组织方,聚焦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期望文学可以复原和记录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时刻,从而展现文学的力量和飞扬的灵魂。

B.钟红明作为对谈的一方和责编,关心作家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方式,并举出对方经常进行大量实地采访的实例从而引发一些相关问题的过论。

C.熊育群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和,关心文学表述的力量,故而重视主题的时代性、文学的现实性和文章细节的生活气息,也留心魔幻的文学想象。

D.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既是组织方和对谈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3)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D

(2)D

(3)①有比较充分的准备:熟悉对方的写作,作为责编,尤其熟悉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②重视对方的观点:提问时采用对方文章中的说法来引出话题,营造对话氛围;③逐步深入地提问:从写作动机问起,问到写作方式和具体内容,最有回到对方的文学观。

新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1)D项,“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其中“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错,原文“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可知是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带来“震撼效果”,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

(2)D项,“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错,原文“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因为新冠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可知是人类共同面对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并非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问题。选项主客颠倒。故选D。(3)原文“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姻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如果从《钟南山:苍生在上》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就是——‘时间与空间’‘泪水’‘挫折’‘敢医敢言’‘记忆’”,可分析出“有比较充分的准备:熟悉对方的写作,作为责编,尤其熟悉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原文“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弃文从戎的文人’”“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可分析出“重视对方的观点:提问时采用对方文章中的说法来引出话题,营造对话氛围”。原文“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弃文从戎的文人’,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姻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都是出于什么考量”“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我个人觉得,背后是一种文学观的差异”“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可分析出“逐步深入地提问:从写作动机问起,问到写作方式和具体内容,最有回到对方的文学观”。

故解析为:⑴D

⑵D

⑶①有比较充分的准备:熟悉对方的写作,作为责编,尤其熟悉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②重视对方的观点:提问时采用对方文章中的说法来引出话题,营造对话氛围;③逐步深入地提问:从写作动机问起,问到写作方式和具体内容,最有回到对方的文学观。

⑴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并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的主要观点态度。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握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做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时注意以下方面: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解析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15分)

(2023高二下·泸县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一天晚上,少安回家后不多功夫,就被父亲有点神秘地叫到院子里,把刘玉升要重建庙宇的事给儿子大约说了说。

“我上了二十块布施。我品玉升的意思,想叫你多出点哩,因为你这二年赚了几个钱……”孙玉厚讷讷地对儿子说。

孙少安有些生气地巴咂了一下嘴,对父亲说:“哎呀,我怎能出这号钱哩?就是你也不应该出!”

玉厚老汉对儿子的态度大为惊讶,“你娃娃不敢这样!神神鬼鬼的事,谁也说不来!咱又不在乎那么两个钱。万一……”

“万一怎?”少安看着父亲的可怜相,强硬地说:“我不会出这钱!哪里有什么神神鬼鬼!神鬼就是刘玉升和金光亮!他们愿干啥哩,和咱屁不相干!”

第二天上午,少安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想瞧瞧他的宝贝儿子。虎子这半年已经上了小学一年级。他很想在外面悄悄看看儿子坐在教室里的样子。

孙少安怀着一种惆怅而激动的情绪,一个人慢慢遛达着。

他习惯地走到原来的学校院子,却猛然意识到:学校已搬进了原二队的饲养院里!

不过,他倒一下子无法把自己的双脚从这个破败的老学校的院子里挪出来。

他看见,这个当年全村最有生气的地方,竟是这样的荒芜衰败了!院子里蒿草长了一人高,窑面墙到处都是裂缝,麻雀在裂缝中垒窝筑巢,叽叽喳喳,飞进飞出,那副篮球架已经腐朽不堪,倒塌在荒草之中……这就是当年他上过学的地方!他的弟弟、妹妹,都在这里上过学。而现在,他的儿子却不得不离开这地方,搬到曾经喂驴拴马的棚圈里去念书了。这是历史的耻辱,也是双水村的耻辱。

“不过,你孙少安大发感慨,可又给双水村做了些什么事?”有一个声音突然在内心中问他。孙少安怔了怔,忍不住仰起脸向天空长长地嘘了一口气。仅仅在这一刹那间,某种想法便不由地主宰了他的意识,他猛然想: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连神汉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庙坪的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

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使他浑身不由滚过了一道激奋的颤栗!好,你刘玉升修庙,我孙少安建校!咱们就唱它个对台戏!

孙少安旋即走出这座颓败的学校院子,转而来到不远处的原二队饲养院。他蹑手蹑脚来到“教室”窗户前。窗户是临时垒的,栽几根粗糙的木棍,破麻纸被风吹得哗哗价响。他透过窗户上的破纸洞,看见姚淑芳老师正领着孩子们读拼音。里面黑乎乎的,一股牲畜的粪便味直冲鼻子。他半天才看见虎子背抄着双手,小胸脯挺着在念拼音。他鼻根一酸……

孙少安拧转身急速地步出了这个破院子。他更加迫切地感到,他有责任让孩子们尽快和这个饲养院永远地告别,重新回到更好的环境中去念书。

他直接去找他的朋友金俊武。俊武听他说了自己的打算,也很兴奋,立刻表示他将全力支持他办这件大事。两个人同时还商定,他们也成立一个会,叫“建校委员会”,由少安任会长,俊武任副会长。少安表示,他准备拿出一万五千元。如果剩余下钱,还可以建立“奖学金”什么的。

当天晚饭后,少安也神秘地把父亲叫到院子里,给他说了他的打算。

玉厚老汉嘴一张,结果连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万万没有想到,儿子连敬神的几十块钱都不愿出,却拿这么一大笔钱修田福堂震坏的那个破学校!

出乎少安意料的是,平时勤俭的秀莲却特别痛快地支持他搞这件事。事情由生病的妻子最后画了“圈”,就算敲定了。

当天夜晚掌灯时分,少安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从少年时期的生活,一直想到了现在。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重要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过去,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

月亮是这样的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

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于是,双水村出现了“今古奇观”: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叫人哭笑不得的是,许多人竟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以孙少安目睹双水村小学的破旧而捐款重建双水村小学为线索,重点描写孙少安的心理变化,语言朴实动人,富有感染力。

B.通过对孙玉厚的语言描写,突出了他朴实木讷、胆小怕事又有些迷信的形象特点。

C.孙少安赚了钱后下决心为乡亲们做点事,于是他来到儿子读书的地方,看到由饲养院改成的小学简陋破败,决定重建他和弟妹们读过书的学校。

D.双水村村民对建庙与建校出现了三种观点同时并存的现象,是我国农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小说艺术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我国农村的面貌。

6.小说节选部分中,孙少安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7.文中两处画线句子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C

6.①有先进的思想观念:清醒地知道世界上没有鬼神。意识到真正改变命运的是知识,对村民重建庙宇的做法和陈旧的观念强烈不满;②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作为先富裕起来的农民,拿出一大笔钱去改善学校环境,让孩子们能在更好的环境读书;③超常的勇气和胆量:敢于和“建庙会”唱对台戏;④对故土的挚爱和依恋:拿出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故土做点事。饱含着对故土的无限热爱。

7.第一处:描写孙少安儿时读书学校如今荒芜衰败的景象,其作用是勾起孙少安的回忆和伤感,并为下文他决定重建学校作铺垫。第二处:描写双水村夜晚的宁静,作用是表现少安获得家人支持后愉快、宁静的心情,表述了他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与热爱之情。

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欣赏作品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述艺术;小说;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台、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渲染气氛、为后文作铺垫、烘托人物、推动情节、深化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本题中,C项,“孙少安赚了钱后下决心为乡亲们做点事,于是……”说法错误,孙少安并不是想到要为乡亲们做点事才来到儿子读书的村小学的,原文是“他无意间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想到金家湾那面去转一转,瞧瞧他的宝贝儿子”,所以是他无意间产生的一个想法,不是赚了钱后下决心为乡亲们做点事。

故解析为:C。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如此题可根据文中的“少安看着父亲的可怜相,强硬地说:‘我不会出这钱!哪里有什么神神鬼鬼!神鬼就是刘玉升和金光亮!他们愿干啥哩,和咱屁不相干!’”他清醒地知道世上没有鬼神,对村民重建庙宇的做法和陈旧的观念强烈不满,说明他有先进的思想观念;“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使他浑身不由滚过了一道激奋的颤栗!好,你刘玉升修庙,我孙少安建校!咱们就唱它个对台戏!”他敢于和“建庙会”唱对台戏,说明他有超常的勇气和胆量:“孙少安拧转身急速地步出了这个破院子。他更加迫切地感到,他有责任让孩子们尽快和这个饲养院永远地告别,重新回到更好的环境中去念书”“少安表示,他准备拿出一万五千元。如果剩余下钱,还可以建立‘奖学金’什么的”,他意识到知识的重要,作为先富裕起来的农民,拿出一大笔钱去改善学校环境,让孩子们更好地读书,说明他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从少年时期的生活,一直想到了现在。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他愿意拿出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故土做点事,说明他对故土的无限热爱和依恋。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这是一道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题目,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其作用首先从本身分析,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同时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然后从其它的要素分析,从人物的角度是暗示人物的心理和人物的命运,从情节的角度是推进情节的发展,从主旨的角度是暗示文章的主旨,或是升华主旨。本题题干要求分析文中两处画线句子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各有什么作用,首先答出环境的特征,然后从结构、人物和主旨等角度分析。此题第一处“院子里蒿草长了一人高,窑面墙到处都是裂缝,麻雀在裂缝中垒窝筑巢,叽叽喳喳,飞进飞出,那副篮球架已经腐朽不堪,倒塌在荒草之中……”主要是对孙少安儿时读书学校环境的描写,通过对“蒿草长了一人高”“窑面墙到处都是裂缝”“副篮球架已经腐朽不堪,倒塌在荒草之中”的描写,可见孙少安儿时读书学校的荒芜和衰败。从人物的角度其作用是勾起孙少安的回忆和感伤,从结构的角度为下文他决心重建学校做铺垫;第二处“月亮是这样的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这是对双水村夜晚环境的描写,通过对“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的描写,突出了双水村夜晚的宁静。从人物的角度表现少安获得家人支持后愉快、宁静的心情,从主旨的角度表述他对家乡深深的热爱和眷念之情。

四、文言文阅读(35分)

8.(2021·衡水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曰:“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已决之矣。"遂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越王谓范蠡曰:“以不听子故至于此,为之奈何?”蠡对曰:“持满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以地。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勾践曰:“诺。”乃令大夫文种行成于吴,膝行顿首曰:“君王亡臣勾践使陪臣种敢告下执事:勾践请为臣。”吴王许之。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勠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为书辞勾践。勾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勠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于是自谓陶朱公。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

B.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

C.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

D.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膝行,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即跪地用膝盖支撑身体前进,表示恭敬或屈服。

B.下执事,是指供执事使令的人,文中指的是吴王夫差,执事是指办事的官员。

C.中国,指华夏民族在黄河流域建立政权的中原地区,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D.布衣,本是古时百姓所穿的麻布衣服,多用来指代百姓,如《出师表》中“臣本布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蠡足智多谋,忠心辅佐勾践。他反对勾践先发制人来攻打吴国,在越国遭遇了会稽大败后,他又出谋划策,劝勾践向吴国求和以求保全性命。

B.范蠡苦身戮力,成就越王霸业。他与勾践不忘会稽之耻,日日尝胆自省,谋划二十多年,终于消灭了吴国,成就了越王的霸业,他也被尊为上将军。

C.范蠡不慕权势,懂得急流勇退。兴越灭吴之后,盛名之下的范蠡向勾践请辞;被任命齐国相国时,他认为长久享受尊贵的名号不吉祥,又归还了相印。

D.范蠡生财有道,不忘施善乡梓。他在齐国经商积累了千金财产,却能仗义疏财,把自己的家产送给了知音好友、同乡邻里,尽显且仁且义的一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

②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于是自谓陶朱公。

(1)D

(2)B

(3)B

(4)①在海边耕种,吃苦耐劳,努力生产,父子治理产业。居住不久,就获得财产数十万。②携带贵重财宝,悄悄地离去,到陶地住下来,于是自称为陶朱公。

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不行,我听说兵器是凶器,攻战是背德,争先打是事情中最下等的。阴谋去做背德的事,喜爱使用凶器,亲身参与下等事,定会遭到天帝的反对,这样做绝对不利。“逆德”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好用凶器”也是动宾结构,“凶器”是宾语,且“试身”是下个句子的谓语,应在“凶器”后断开;排除B。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文中指的是吴王夫差”错。原文是“君王亡臣勾践使陪臣种敢告下执事:勾践请为臣”,可见这里的“下执事”应当指的是夫差手下的办事人员,不是指勾践。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他与勾践不忘会稽之耻,日日尝胆自省”错,结合原文“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卧薪尝胆的不是范蠡,是勾践。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本题得分点有:耕于海畔,状语后置句,在海边耕种;治产,治理产业;无几何,没多久;致,获得。怀,怀揣、携带;间,从小路,悄悄地;去,离开;自谓,称自己,自称。

故解析为:⑴D;⑵B;⑶B;

(4)①在海边耕种,吃苦耐劳,努力生产,父子治理产业。居住不久,就获得财产数十万。②携带贵重财宝,悄悄地离去,到陶地住下来,于是自称为陶朱公。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3)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述流畅与优美。

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操练士兵,将报复越国一箭之仇,便打算先发制人,在吴未发兵前去攻打吴。范蠡进谏说:“不行,我听说兵器是凶器,攻战是背德,争先打是事情中最下等的。阴谋去做背德的事,喜爱使用凶器,亲身参与下等事,定会遭到天帝的反对,这样做绝对不利。”越王说:“我已经做出了决定。”于是举兵进军吴国。吴王听到消息后,动用全国精锐部队迎击越军,在夫椒大败越军。越王只聚拢起五千名残兵败将退守会稽。吴王乘胜追击包围了会稽。越王对范蠡说:“因为没听您的劝告才落到这个地步,那该怎么办呢?”范蠡回答说:“能够完全保住功业的人,必定效法天道的盈而不溢;能够平定倾覆的人,一定懂得人道是崇尚谦卑的;能够节制事理的人,就会遵循地道而因地制宜。现在,您对吴王要谦卑有礼派人给吴王送去优厚的礼物,如果他不答应,您就亲自前往事奉他,把自身也抵押给吴国。”勾践说:“好吧!”于是派大夫种去向吴求和,种跪在地上边向前行边叩头说:“君王的亡国臣民勾践让我大胆的告诉您的办事人员:勾践请您允许他做您的奴仆。”吴王答应了他。吴王赦免了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范蠡尽心尽力为越王勾践深谋远虑20多年,最终灭了吴国,洗刷了会稽的耻辱。以后,率兵北渡淮水,兵临齐、晋,号令中原各国尊崇周王室,勾践因此而称霸,范蠡号称上将军。返回越国后,范蠡认为:盛名之下难以长久安居,而且勾践的为人,可以跟他共患难,很难跟他同安乐,就写信辞别勾践。勾践说:“我要把越国分一半给您,让我们共同享有它。不这样,我就要加罪给您。”范蠡说:“君王发布自己的命令,臣子要实行自己的意愿。”于是范蠡装上细软珠宝,与他的侍从乘船浮海而去,始终没有回去。于是勾践为表彰范蠡把会稽山作为他的封邑。范蠡浮海到了齐国,改姓更名,自称为鸱夷子皮,在海边耕种,吃苦耐劳,努力生产,父子治理产业。居住不久,就获得财产数十万。齐国人听说他有才能,就让他作国相。范蠡喟然叹息说:“居处家里能够挣得千金,做官能够位居卿相,这是平民百姓达到的顶点。长久享受尊贵名号,是不吉祥的。”于是归还相印,散尽他的财产,分给他的知心好友和乡亲们,携带贵重财宝,悄悄地离去,到陶地住下来,他自称为陶朱公。

(2023高二下·泸县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依韵和并州郑宣徽见寄

范仲淹①

西湖载客恣游从②,湖上参差半佛宫。

回顾隙驹曾不息,沉思樽酒可教空。

层台累榭皆清旷,万户千门尽郁葱。

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文翁③。

①北宋皇佑二年,吴中发生饥荒。此时范仲淹任杭州知府,他发动各地整修寺院,翻修官仓,借工程雇佣大批饥民。因措施得力,两浙灾区唯有杭州安定无事,百姓平安度过灾荒。②从:同“纵”,放任。③文翁,名党,字仲翁,西汉循吏,曾任蜀郡守,政绩卓著。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从乘船纵情游赏西湖写起,确定了全诗的立足点,下文中的所见、所感均由此生发。

B.次句写湖周边的景象,从湖上放眼望去,到处是建了一半的寺庙,参差不一,高低错落。

C.颈联互文见义,数不清的亭台楼榭、房舍院落层层叠叠,使人感到清新旷远、葱郁繁盛。

D.尾联两句一承一转,上句承接并收束前文,下句则是由“乐”到“惭”,丰富了全诗的内涵。

10.“先忧后乐”精神贯穿范仲淹的一生,在其诗词中也常有体现,但这首诗却似乎有“乐”无“忧”,对此你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内容,阐述你的看法。

9.B

10.诗人曾通过不懈努力,借整修寺庙等行为助饥民度荒,为百姓解“忧”;如今看到当初修好的寺庙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十分欣慰,这才“乐”上心头。②即便如此,诗人仍为自己不能像先贤文翁那些为国为民做更多事情而惭愧。③所以,这首诗仍然体现了诗人心忧天下、效力家国的深厚情怀,与他“先忧后乐”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解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表述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解析。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到处是建了一半的寺庙”错误。“半佛宫”应该是指湖边的建筑大半是佛宫。

故解析为:B。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湖上参差半佛宫”,湖边的建筑大半是佛宫。诗人借整修寺庙等行为助饥民度荒,这是为百姓解“忧”。“万户千门尽郁葱”,如今看到当初修好的寺庙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十分欣慰,这才“乐”上心头。结合诗句内容及解释①的内容分析,诗中的“乐”和忧是分不开的。

“却惭何道继文翁”,诗人为自己不能像先贤文翁那些为国为民做更多事情而惭愧,心生“忧”情。综上可知,这首诗仍然体现了诗人心系百姓、心忧天下、效力家国的深厚情怀,与他“先忧后乐”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11.(2020高二下·银川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望》中,诗人感时伤别,运用拟人手法抒发伤感之情的诗句是:,。

(2)《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3)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也是勾起故国之思的景象;而“”则是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3)小楼昨夜又东风;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名句;名篇

本题考查名句默写的能力。要求考生审清题目要求,抓准题目所给关键词,联系课文有联系的原句,注重理解和积累。本题为情境默写,注意语境提示:(1)“拟人手法抒发伤感之情”;(2)“原因”;(3)“起故国之思”“无尽愁绪”。

故解析为: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⑵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⑶小楼昨夜又东风、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五、语言表述(20)

(2023高二下·泸县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印章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绚丽多彩和中华文化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

中国印章文字首选篆文,故称为篆刻印章,早期多用铜、金、玉等为印材,后以石质为主。石质印材的使用为文人和艺术家用刀刻印开辟了新的天地。刻印的刀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冲刀和切刀。冲刀行进较快,很像书法中一拓直下的笔法,能表现出的气势;切刀则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犹如书法中的涩笔,能表现出道劲凝练、厚实、稳健的气象。中国印章运用铁刀精雕细刻时,既创造中国绘画的艺术美感,也直接体现中国书法的运笔特征。

古往今来的中国印章设计者、制,常将自己的审美注入创作之中。历代众多文学家、书画家对印章,许多印家也兼工诗书画,他们常常取用一些警世恒言或诗词佳句作为印章内容。欣赏此类印章,人们往往在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陶。

12.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1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14.下图是“厚德载物”的印章作品,请结合上则材料简要说明其艺术特点。

12.博大精深;酣畅淋漓;情有独钟;潜移默化

13.中国印章运用铁刀精雕细刻,既直接体现中国书法的运笔特征,也彰显中国绘画的艺术美感。

14.①文字内容有文化意味;

②兼有绘画、书法的一些特质;

③有个性化的审美特征。

压缩语段;语言表述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验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其中人们最关心的、最有价值的内容,用最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也可找出语段中起概括作用的关键句,再进行翻新改造。要确定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本质特征。学会删除无关的内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打叶削枝,把多余的枝叶去掉,剔除那些可以不要的信息。选定的词语,要能大体表述出主要内容。你能抓住主要信息,就能找出关键词。先概括再提取,提取最能展示优点、充满正能量的关键词,摄取其精髓。

1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文中是形容中国文化的广博高深,应用“博大精深”。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多用于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深奥精微。

第二空,文中形容感情抒发得很充分,应用“酣畅淋漓”。酣畅淋漓:①形容十分畅快。②形容文笔流畅,人物刻画或感情抒发得很充分。

第三空,文中指书画家等的感情集中在印章上,应用“情有独钟”。情有独钟:感情集中在一人或一物上面。

第四空,文中是指人们的思想、性格和习惯等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应用“潜移默化”。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和习惯等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外界影响而逐渐发生变化。

1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共有三处错误:

一是成分赘余。应是“中国印章运用铁刀精雕细刻”,加上“时”后的句子只能作状语,就会使句子缺少主语,语句不通,故应删除“时”。

二是搭配不当。“创造”与“美感”搭配不当,应将“创造”改为“彰显”。

三是语序不当。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应是先说特征,再说美感,故应改为“既直接体现中国书法的运笔特征,也彰显中国绘画的艺术美感”。

1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概括要点的能力。本文段主要介绍了中国印章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绚丽多彩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其使用文字、刀法及审美情趣等方面进行了说明。本题主要是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印章的艺术特点,这就要求考生把握文段内容。

图中印章的“厚德载物”四字出自《周易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是中国著名文化典籍,所以,这一印章文字内容具有文化意味。

图中印章所用文字为篆文,这是中国印章的首选字体。同时,四个字中的个别笔画采用特殊处理使其具有绘画的特质,所以,这一款印章的字体兼有绘画、书法的一些特质。

这款印章无论是字的布局,字体的运用还是字的相关笔画的特殊处理都彰显了的审美情趣,使这款印章具有了个性化的审美特征。

(2023高二下·泸县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英语里“滑雪”一词,就来自挪威语,本意是“劈开的木头”。因此人们推测,________。滑雪板最初是为了北欧人在冬天穿越湿地沼泽而发明的。无独有偶,北美洲的印第安部落,也发明了用树枝扎成的大雪鞋,用于雪上行走。________,是因为:在北欧大陆,雪更多呈现为小圆颗粒,积雪更紧凑、更硬,更适合滑行。________,人更容易陷进去。

2014年,在挪威海拔1000米的一处偏远山区,冰层融化露出了1300年前的滑雪板!新发现的滑雪板保存完好,它跟现代滑雪板一样,有固脚装置,还有修理过的痕迹;力学特性类似于今天的滑雪板,很皮实,这样才能经得住长途跋涉。挪威人在19世纪率先制造出了现代用的弧形滑雪板,人的体重会使这种更轻更薄的中间鼓起的硬木滑雪板被压平而与雪产生更大的接触面积。

总之,滑雪板的重要制造与创新,大都归功于挪威人。

1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6.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5.是挪威人发明了滑雪板;两地制作方式不同;而美洲的雪太松散柔软

16.这种硬木滑雪板更轻更薄,中间鼓起,人的体重会将它压平,与雪接触面积更大。

语句连贯(排序);语言表述简明、准确、鲜明、生动;选用、变换句式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述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2)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本题是一个传统题型:长句变短句。解答此类试题可以采用主干分析法:先抽出句子主干独立成句,再将附加成分抽出来单独成句,而后添加各自的主语,这样整个长句就变成由几个单句构成的句群,最后将几个句子按照逻辑先后顺序排列即可。整理句子时要注意连贯,用好代词和关联词。

1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因此人们推测”语境在上文,由“英语里‘滑雪’一词,就来自挪威语”可知,这是推测滑雪与挪威的关系,下文又提到“滑雪板”,据此可填:是挪威人发明了滑雪板。

②处,上文解说北美洲的印第安部落制作滑雪板的方式,下文解说北欧大陆与北美洲气候条件的不同,此处总结两地制作方式,可填:两地制作方式不同。

③处,语境对比北欧大陆与北美洲气候条件的不同,对比北欧大陆“积雪更紧凑、更硬”,更适合滑行,“人更容易陷进去”是说美洲的情况,此处可填:而美洲的雪太松散柔软。

16.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长句变短句,首先抽出长句的主干,单独成句,原句“而”表因果,前后形成两个分句:人的体重会将它压平,与雪接触面积更大。

“它”指代“硬木滑雪板”,把它的定语“更轻更薄”“中间鼓起”独立出来,单独成句:这种硬木滑雪板更轻更薄,中间鼓起。

最后,按照逻辑梳理语序:这种硬木滑雪板更轻更薄,中间鼓起,人的体重会将它压平,与雪接触面积更大。

六、写作题(60分)

17.(2023高二下·泸县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果人生中遇到艰难时刻,该怎么办?五四青年节时,莫言给大家讲述了他爷爷和大风的故事。一次,莫言与爷爷外出割草。推车回程时,天象大变,狂风骤起。风那么大,大到莫言必须抓住野草,才勉强不被吹走,而爷爷顽强地与大风对抗。风扯烂了他的小褂,拋散了车上的草料,却未能让爷爷后退半步。他像雕塑一样站在那里,一直等到大风过去,才缓缓地直起了腰身。“尽管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刮得只剩下一棵,但是我们的车还在,我们就像钉在大坝上一样。”

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与抢夺他的战利品的鲨鱼们搏斗,他一一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武器。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尽地拖回一副鱼骨头。圣地亚哥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上述材料能给处于奋斗中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作文

材料例举了莫言的亲身经历以及《老人与海》中老人的经历,给我们展示了遇到艰难时刻时,他们的做法。第一段关键语句“尽管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刮得只剩下一棵,但是我们的车还在,我们就像钉在大坝上一样”,由此可得出中心思想——遇到困境时,要勇敢面对逆境,决不退缩。

从第二段关键语句“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可知,强调的是精神和意志上的强大和坚韧,永不言败。

由此,考生可以思考,当我们遇到人生的挫折、艰难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莫言给出了他的成功经验:当遇到艰难时刻时,不要沮丧,更不要绝望,只要坚持,付出努力,终会迎来柳暗花明的时刻。而海明威更是启迪我们,人的精神永远不可以被打败。

写作时要从故事中得到应对艰难的启发,可写人生中难免遇到大风时刻,但风再大,终究会过去,对生活要有期待。生活中纵有千难万阻,无论如何都要抗争,一个人可以被生活打倒,但是不能被它打败,永远都不要放弃。具体事例可以写当下有些青年觉得压力过大,于是要“躺平”摆烂”,这是绝对不行的,要勇敢面对压力,努力应对;可以写苏炳添的执着,面对欧美等运动员的天然优势,他从不畏惧,扎实训练,勇敢迎战;或者写我们中国,在建国初的物质匮乏、西方围堵的艰难时刻,我们没有放弃,咬紧牙关,终于渡过难关,迎来曙光等。

立意:

1.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2.做生活的英雄。

3.面对艰难,有所作为。

4.面对艰难,笑对人生。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材料作文的写作,我们要先认真阅读所给的材料,抓关键词,仔细分析命题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如果是比喻、寓言类材料,先概括材料大意,再通过寻找与生活的对应点,深入理解题旨;第二步选择恰当角度立意构思,要选取那些最能表现题旨的角度,第三具体作文时,要恰当巧妙使用材料。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4月月测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2023高二下·泸县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他的气质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衷。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中华文明绵延教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是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以天下为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失信不立”、“一诺千金”;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大国的气质必然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其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B.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和传统中庸的思维方式联系紧密,是塑造中国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C.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因此,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D.从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中催生出独特的价值体系,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大国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出后文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分析论述。

B.文章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

C.文章善用引证,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

D.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所表现出来的“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行为方式。

B.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就无法形成中国的大国气质,更谈不上形成持续稳定的大国气质。

C.只有遵循顺序而生、循序而动这一天人共有的规律,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

D.如果一个大国没有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那么它就谈不上有什么大国气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4.(2020高二上·南阳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与现实零距离的题材,要让文学性不被坚硬的现实埋没,让艺术在接近纷纭社会时不至于窒息,就必须有飞扬的灵魂。钟南山是个公众人物,几乎没有虚构的空间;而真实的东西往往会有种种限制。但作家创作并非无所作为。熊育群的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把笔触深入到钟南山的内心世界。对他的精神和情感进行大胆挖掘,并且打破时空限制,将人物置于复杂的背景与宏大的视野中,以文学的力量复原某些重大时刻,记录历史,留下现场,并对此进行深刻反思。

本报特邀《收获》杂志副主编、《钟南山:苍生在上》责编钟红明和作家熊育群做了一次对谈。

钟红明: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波及众多国家与人群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

熊育群: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特别让人不安的是,已经84岁的钟南山深夜赶往疫区武汉,他那张高铁上仰头小憩的照片让我非常感动。12年前我采访过他,写过他的报告文学,这些年也特别关注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关部门希望我来写钟南山,我自己也有写作的冲动。于是,通过钟南山的助理得到支持,我便一头扎下去,开始了创作。

钟红明: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姻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都是出于什么考量?是要写出一个人的脉络和土壤吗?

熊育群:事实上这有些传记写作的特点,我想把他的一生呈现出来,当然是有重点有选择的。只有把他的人生写透了,才能写出钟南山为何敢医敢言,才能理解他的性情、胸怀和作为。

我不想神化任何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自己的缺陷,我只把他当普通人来写。但人比人确实有高低,有的人令人高山仰止,有的人唯利是图,正因为如此,钟南山的出现才显得珍贵无比。

钟红明:如果从《钟南山:苍生在上》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就是——“时间与空间”“泪水”“挫折”“敢医敢言”“记忆”。你在后记里说:“他也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

熊育群:因为新冠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显然,重要的人物缺少不了钟南山,钟南山是值得书写的。

钟红明:现在有些人避用“报告文学”而用“非虚构”,我个人觉得,背后是一种文学观的差异,我注意到你以往的作品,无论是人文地理类的,还是虚构类的长篇小说,你都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甚至到国外进行追踪采访……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

熊育群:我认为这是写作的常态。我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不重视虚构,不重视想象,恰恰相反,我要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想象,甚至是魔幻。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还有就是文章的细节是来自生活的,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着现实的力量。

(摘编自《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文汇报》2020年5月13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为何在疫情背景下写钟南山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自己熟悉钟南山,对他赴武汉抗疫之事很感动,有写作的冲动,有关部门也希望写他。

B.被问到为何写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时,熊育群认为传记式的写法可以写透钟南山的人生,而只有写透他的人生,才能写出他为何敢医敢言。

C.面对为何将钟南山视为“时代的记忆”的提问,熊育群表示新冠疫情是个历史事件,而钟南山凝聚着时代的记忆,是值得书写的。

D.关于经常采用“费力”的写作方式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费力”写作是常态,自己也重视想象,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汇报》作为组织方,聚焦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期望文学可以复原和记录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时刻,从而展现文学的力量和飞扬的灵魂。

B.钟红明作为对谈的一方和责编,关心作家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方式,并举出对方经常进行大量实地采访的实例从而引发一些相关问题的过论。

C.熊育群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和,关心文学表述的力量,故而重视主题的时代性、文学的现实性和文章细节的生活气息,也留心魔幻的文学想象。

D.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既是组织方和对谈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3)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15分)

(2023高二下·泸县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一天晚上,少安回家后不多功夫,就被父亲有点神秘地叫到院子里,把刘玉升要重建庙宇的事给儿子大约说了说。

“我上了二十块布施。我品玉升的意思,想叫你多出点哩,因为你这二年赚了几个钱……”孙玉厚讷讷地对儿子说。

孙少安有些生气地巴咂了一下嘴,对父亲说:“哎呀,我怎能出这号钱哩?就是你也不应该出!”

玉厚老汉对儿子的态度大为惊讶,“你娃娃不敢这样!神神鬼鬼的事,谁也说不来!咱又不在乎那么两个钱。万一……”

“万一怎?”少安看着父亲的可怜相,强硬地说:“我不会出这钱!哪里有什么神神鬼鬼!神鬼就是刘玉升和金光亮!他们愿干啥哩,和咱屁不相干!”

第二天上午,少安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想瞧瞧他的宝贝儿子。虎子这半年已经上了小学一年级。他很想在外面悄悄看看儿子坐在教室里的样子。

孙少安怀着一种惆怅而激动的情绪,一个人慢慢遛达着。

他习惯地走到原来的学校院子,却猛然意识到:学校已搬进了原二队的饲养院里!

不过,他倒一下子无法把自己的双脚从这个破败的老学校的院子里挪出来。

他看见,这个当年全村最有生气的地方,竟是这样的荒芜衰败了!院子里蒿草长了一人高,窑面墙到处都是裂缝,麻雀在裂缝中垒窝筑巢,叽叽喳喳,飞进飞出,那副篮球架已经腐朽不堪,倒塌在荒草之中……这就是当年他上过学的地方!他的弟弟、妹妹,都在这里上过学。而现在,他的儿子却不得不离开这地方,搬到曾经喂驴拴马的棚圈里去念书了。这是历史的耻辱,也是双水村的耻辱。

“不过,你孙少安大发感慨,可又给双水村做了些什么事?”有一个声音突然在内心中问他。孙少安怔了怔,忍不住仰起脸向天空长长地嘘了一口气。仅仅在这一刹那间,某种想法便不由地主宰了他的意识,他猛然想: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连神汉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庙坪的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

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使他浑身不由滚过了一道激奋的颤栗!好,你刘玉升修庙,我孙少安建校!咱们就唱它个对台戏!

孙少安旋即走出这座颓败的学校院子,转而来到不远处的原二队饲养院。他蹑手蹑脚来到“教室”窗户前。窗户是临时垒的,栽几根粗糙的木棍,破麻纸被风吹得哗哗价响。他透过窗户上的破纸洞,看见姚淑芳老师正领着孩子们读拼音。里面黑乎乎的,一股牲畜的粪便味直冲鼻子。他半天才看见虎子背抄着双手,小胸脯挺着在念拼音。他鼻根一酸……

孙少安拧转身急速地步出了这个破院子。他更加迫切地感到,他有责任让孩子们尽快和这个饲养院永远地告别,重新回到更好的环境中去念书。

他直接去找他的朋友金俊武。俊武听他说了自己的打算,也很兴奋,立刻表示他将全力支持他办这件大事。两个人同时还商定,他们也成立一个会,叫“建校委员会”,由少安任会长,俊武任副会长。少安表示,他准备拿出一万五千元。如果剩余下钱,还可以建立“奖学金”什么的。

当天晚饭后,少安也神秘地把父亲叫到院子里,给他说了他的打算。

玉厚老汉嘴一张,结果连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万万没有想到,儿子连敬神的几十块钱都不愿出,却拿这么一大笔钱修田福堂震坏的那个破学校!

出乎少安意料的是,平时勤俭的秀莲却特别痛快地支持他搞这件事。事情由生病的妻子最后画了“圈”,就算敲定了。

当天夜晚掌灯时分,少安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从少年时期的生活,一直想到了现在。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重要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过去,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

月亮是这样的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

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于是,双水村出现了“今古奇观”: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叫人哭笑不得的是,许多人竟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以孙少安目睹双水村小学的破旧而捐款重建双水村小学为线索,重点描写孙少安的心理变化,语言朴实动人,富有感染力。

B.通过对孙玉厚的语言描写,突出了他朴实木讷、胆小怕事又有些迷信的形象特点。

C.孙少安赚了钱后下决心为乡亲们做点事,于是他来到儿子读书的地方,看到由饲养院改成的小学简陋破败,决定重建他和弟妹们读过书的学校。

D.双水村村民对建庙与建校出现了三种观点同时并存的现象,是我国农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小说艺术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我国农村的面貌。

6.小说节选部分中,孙少安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7.文中两处画线句子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35分)

8.(2021·衡水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曰:“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已决之矣。"遂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越王谓范蠡曰:“以不听子故至于此,为之奈何?”蠡对曰:“持满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以地。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勾践曰:“诺。”乃令大夫文种行成于吴,膝行顿首曰:“君王亡臣勾践使陪臣种敢告下执事:勾践请为臣。”吴王许之。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勠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为书辞勾践。勾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勠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于是自谓陶朱公。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

B.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

C.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