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地方实践研究以D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例_第1页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地方实践研究以D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例_第2页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地方实践研究以D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例_第3页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地方实践研究以D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例_第4页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地方实践研究以D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地方实践研究以D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凸显,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传统养老观念的转变,居家养老服务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养老模式。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D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地方实践,探讨其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创新做法、成效与挑战,以期为完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D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作为本研究的典型案例,不仅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普遍问题和发展方向。本文将从服务内容、运作机制、参与主体、政策支持等多个维度对D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揭示其成功的内在逻辑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创新,满足广大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希望本研究的成果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共同推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二、文献综述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居家养老作为一种重要的养老方式,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家庭结构变化、经济发展不均衡以及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凸显。近年来,学术界对于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逐渐增多,涉及到服务模式、政策支持、服务效果等多个方面。在服务模式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应当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政府为主导的服务体系。这种服务模式强调家庭的核心地位,同时发挥社区在资源整合、服务提供等方面的优势,政府则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推动服务的发展。在政策支持方面,学者们指出,政府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当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明确服务目标、服务内容、服务标准等,为服务的开展提供指导。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投入,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在服务效果方面,学者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缓解家庭养老压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服务内容单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作为一种重要的养老方式,在学术界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然而,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如缺乏对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比较研究,缺乏对服务效果的长期跟踪评估等。因此,本研究以D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例,深入探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地方实践,以期为完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提供有益的参考。三、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D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例,深入探讨了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地方实践。在定性研究方面,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后续的实地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法,与D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老年人及其家属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了解了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获取了丰富的一手资料。本研究还采用了观察法,对D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日常运营、服务流程、设施设备等方面进行了实地观察,以期获得更加真实、客观的信息。在定量研究方面,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向D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老年人及其家属发放了问卷,了解了他们对服务质量的评价、满意度等情况。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本研究得出了D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服务质量、老年人满意度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本研究还采用了案例分析法,对D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成功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了其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本研究将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既从整体上把握了D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运营状况和服务质量,又深入剖析了其中的具体问题和原因。通过这种方法,本研究力求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地方实践提供全面、深入的分析和建议。四、D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实践探索D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作为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养老服务机构,其在满足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以下是对其实践活动的详细分析。D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服务模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推出了“家庭式照料+社区化服务”的养老模式。这种模式将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既保留了老年人在家庭环境中的亲切与舒适,又充分发挥了社区资源的优势,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加全面、便捷的服务。中心通过定期上门服务、健康咨询、文化娱乐等方式,满足老年人在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健康保健等多方面的需求。志愿者队伍是D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积极招募和培训志愿者,建立起一支专业的、有爱心的志愿者队伍。志愿者们通过定期参与中心组织的培训活动,提升了服务老年人的能力和技巧。同时,中心还鼓励志愿者与老年人建立长期稳定的互助关系,形成了“老有所依、老有所助”的良好氛围。D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充分利用村内外资源,与周边医疗机构、超市、文化站等建立了合作关系,为老年人提供了一站式服务。中心还积极争取政府支持,获得了资金、设备等方面的扶持,提升了服务能力。通过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中心为老年人创造了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居家养老环境。为了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D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引入了信息化技术。通过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使用智能呼叫系统、开展远程健康监测等措施,中心实现了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实时掌握和有效管理。中心还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活动,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服务效率,也为老年人带来了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体验。D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实践探索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其创新的服务模式、志愿者队伍建设、资源整合与利用以及信息化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实践,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这些实践也反映了当前农村居家养老服务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需要继续深化研究和探索,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五、案例分析D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作为本研究的核心案例,其实践模式与成效对理解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具有重要参考价值。D村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传统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因此,D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成立与发展,既是对当地养老需求的积极回应,也是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创新的重要尝试。D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自建立以来,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老年人受益”为原则,整合了村内外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了包括生活照料、健康保健、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在内的多元化服务。中心设有日间照料室、康复室、图书室、多功能活动室等,配备了专业的服务团队,包括医护人员、社工、志愿者等,确保老年人能够在熟悉的环境中享受到便捷、高效、专业的养老服务。在服务内容上,D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注重个性化与差异化,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服务方案。例如,对于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中心提供了日常生活照料和康复护理服务;对于空巢老人,则定期组织志愿者进行探访,提供精神慰藉和心理支持。中心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如书法班、舞蹈班、健康讲座等,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在管理模式上,D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采用了政府购买服务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同时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供给,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这种管理模式既保证了服务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又激发了市场活力,推动了养老服务行业的持续发展。经过几年的发展,D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经成为当地老年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养老服务的社会认可度和满意度也在不断提高。同时,中心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地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然而,D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如资金筹措困难、服务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等。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养老服务机构共同努力,通过政策扶持、人才培养、服务创新等措施加以解决。D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地方实践为我国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服务模式、优化管理机制等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推动农村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也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应对挑战和问题,为实现农村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六、讨论本研究以D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例,深入探讨了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地方实践。通过实地观察和访谈,我们了解了D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运营模式、服务内容、存在的问题以及村民的满意度。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地方实践进行了深入讨论。D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运营模式充分体现了地方特色和实际需求。该中心以村民自治为基础,整合了村内资源,通过政府补贴、社会捐赠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为老年人提供了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这种运营模式既降低了养老成本,又提高了服务质量,对于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D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紧扣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该中心提供了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多种服务,满足了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同时,该中心还注重与老年人的沟通和交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为他们提供了温暖的家庭式养老环境。这种服务模式不仅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增强了他们的社会归属感和幸福感。然而,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地方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资金短缺是制约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政府补贴和社会捐赠难以完全满足养老服务的资金需求。因此,如何筹集更多的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农村居家养老服务面临的重要问题。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目前,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人员普遍素质较低、数量不足,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加强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要任务。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参与度有待提高。虽然D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整合村内资源方面做得很好,但仍然存在社会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未来,应该通过更多的渠道和方式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形成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共同参与的格局。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地方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通过对D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其他地区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我们也应该看到农村居家养老服务面临的挑战和困难,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共同努力,推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和完善。七、结论通过对D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深入研究和实地调查,本文详细探讨了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地方实践及其成效。D村作为典型的农村地区,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建立与运营不仅为当地老年人提供了便捷、贴心的养老服务,同时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研究发现,D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服务模式、资源配置、人员队伍等方面均展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服务模式上,中心结合农村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提供包括生活照料、健康管理、文化娱乐等多元化的服务项目,确保老年人能够享受到全面、细致的养老服务。在资源配置方面,中心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如志愿者队伍、社区设施等,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有效提高了服务效率和质量。人员队伍方面,中心注重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了一支既懂业务又懂管理的专业团队,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D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还注重与当地社会的互动与融合,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为老年人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的养老环境。通过与社区居民的紧密合作,中心不仅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和谐发展。D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地方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然而,也应注意到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资金短缺、服务内容单一等。因此,未来应继续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完善服务体系和功能,以满足更多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还应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和创新。参考资料: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市民服务平台是依托社区,以居家养老为突破口,在政府监管下运行的为民服务的综合型服务平台。针对不同的居民提供三种服务方式:呼叫器服务、热线电话服务、市民服务网站服务。整合了社会上的各种服务行业,为广大居民提供20大类200多项服务,全方位的打造居家养老服务,体现了社会服务的创新工作模式。其中,居家养老服务的难点和重点是办好老年食堂。我国人口老龄化国情。1999年末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4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1%。汹涌而来的白发浪潮对我国养老福利事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使尚未形成完善体系的我国养老服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实现“老有所养”的现实选择。我国经济尚处于不发达阶段,政府财政拿不出更多的经费来全面发展以机构养老为主的老年人福利事业。以上海为例,2006年每增加一张养老床位,必须投入5万到15万的资金成本。上海2006年养老床位占老年人口的比例为5%,如果未来三年要提高到3%的话,就要净增加3万张左右的床位,以每张床位平均投入10万元计,那就意味着三年内需投入资金约30亿元,这显然是当前国力所不能承受的。在我国“未富先老”的严峻形势下,必须按照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基本满足我国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新路子。再次,养老服务的客观需求。随着我国家庭日趋小型化,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社会养老服务功能的强化和养老服务形式的多样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中国老年科研中心调查,2007年全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已经达到7%,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7个百分点。其中级以上的大中城市的调查显示,老年人的空巢家庭比例已经达到1%,与发达国家70%至80%的比例相比,我国老年人空巢比例持续增加的趋势将是不可逆转的。研究表明,85%以上的老年人有享受居家养老的意愿,而选择住养老院等养老机构养老的只占5%至8%左右。根据调查,我国城市中5%老年人有各种各样现实的养老服务需求,其中需要家政服务的占25%,需要护理服务的占18%,需要聊天解闷儿的占79%。目前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总的满足率只有9%。扩大就业渠道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老年人需要社会提供服务的比例在逐年上升,而且对养老服务的形式、项目、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且更加具体化。因此开展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前景广阔,根据测算,我国城市居家养老、家政服务和护理服务两项2007年潜在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700亿元。2010年将增加到1300亿元,到2020年将超过5000亿元。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是破解我国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重要出路;是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优良传统,尊重老年人情感和心理需求的人性化选择;是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和代际和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渠道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发展居家养老服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在城市社区普遍展开,同时积极向农村社区推进。力争“十一五”期间,全国城市社区基本建立起多种形式、广泛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不断充实,服务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专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管理体制和监督评估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农村社区依托乡镇敬老院、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现有设施资源,力争80%左右的乡镇拥有一处集院舍住养和社区照料、居家养老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1/3左右的村委会和自然村拥有一所老年人文化活动和服务的站点。坚持以人为本。从老年人实际需求出发,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高质量、人性化的服务;坚持依托社区。在社区层面普遍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场所和服务队伍,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营造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环境;坚持因地制宜。紧密结合当地实际,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社区人文环境和老年人的需求相适应,循序渐进,稳步推开;坚持社会化方向。采取多种形式,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和支持居家养老服务。各级政府应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地研究制定本地城乡社区发展居家养老服务规划,并把它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中,统筹安排,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快速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应转变职能,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加大投入,研究制定“民办公助”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居家养老服务业。各级政府要统筹考虑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和运营管理等问题,合理配置资源。有条件的地区可针对性地设立专项资金,开设资助项目,探索适应当地特点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贯彻落实国家现行关于养老服务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养老院类的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免征营业税,对各类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免征自用房产、土地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要按照当地社区建设规划和老年人实际需要,协同各个部门,整合资源,在城市社区和大部分农村乡镇建设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点等基础性服务设施,大力推动专业化的老年医疗卫生、康复护理、文体娱乐、信息咨询、老年教育等服务项目的开展,构建社区为老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的多种服务。吸引生活自理的老人走出家门到社区为老服务设施接受服务和参加活动;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则采取派专人上门包护,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文化娱乐、心理慰藉等多种需求。依托城市社区信息平台,在社区普遍建立为老服务热线、紧急救援系统、数字网络系统等多种求助和服务形式,建设便捷有效的为老服务信息系统。加强专业化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要鼓励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考试合格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认真实施专业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科学界定居家养老服务中职业社会工作者的岗位和职责,加强对社工专业人才的吸纳与培养。同时,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改善和提高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组织,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等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要逐步改善和提高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地位和待遇。紧密结合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的实行,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人员落实相应的物质待遇;对符合条件的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要按规定享受相应的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按照政府职能转变以及与企业、事业、社团分离的原则,对居家养老服务中能够与政府剥离的服务职能都要尽可能交给社会组织和非营利机构去办,交给市场和企业去办。各级政府应积极培育、规范管理各类居家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连片辐射、连锁经营、统一管理的服务模式。各地政府应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在区、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受政府委托负责本辖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施和管理,其主要职责是:建立老年人信息库,发布老年人服务需求信息和社会服务供给信息,对享受政府补贴的居家老人进行资格评估;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相关资格进行审查,接受服务对象的服务信息反馈,检查监督服务质量。承担政府委托的其他养老服务事项。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性,把它列入政府工作议程,并根据本意见的精神,抓紧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政策措施。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配合,积极支持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要认真履行综合协调职能,配合相关部门,积极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昨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工作。会议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78亿增加到21亿,老年人口比重将由3%增加到16%,人口老龄化进程将加快,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需求将大量增加。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制订并实施好《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促进老龄事业更好发展,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工作目标。会议确定了“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一)进一步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将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二)做好老年医疗卫生保健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为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组织定期体检。广泛开展老年健康教育,更加注重老年精神关怀和心理慰藉。(三)完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完善老年人口户籍迁移管理政策、家庭养老保障和照料服务扶持政策,提倡亲情互助,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四)大力发展老龄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覆盖所有的城市街道、社区和80%以上的乡镇、50%以上的农村社区。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建设,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30张养老床位。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年社区照料服务,加快发展护理康复服务。(五)加快老年活动场所和无障碍设施建设,增加文化、教育和体育健身设施,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六)完善老龄产业引导和扶持政策,促进老年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开发。(七)加强老龄法制建设和法律服务,加强养老服务行业监管,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会议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确保规划顺利实施。会议要求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一要提高基金预算管理水平。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纳入预算编报范围,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纳入编报范围。完善预算编报方法,加强预算执行管理。二要完善基金财务会计制度,将社会保险法规范的所有险种纳入管理范围。三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基金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推进信息公开,提高透明度。四要进一步提高统筹层次,适当提高保障水平,将基金结余保持在合理规模内。坚持安全第一的审慎原则,在完善法规、严格监管的前提下,适当拓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实现保值增值。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养老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因种种原因面临挑战,而社区居家型互助养老模式应运而生,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一种新思路。广西孝行天下养老服务中心便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广西作为中国南方的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其养老问题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家庭结构变化、子女工作压力增大等因素的影响,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因此,发展社区居家型互助养老模式,既符合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需求,又能有效整合社区资源,提高养老服务的覆盖率和质量。孝行天下养老服务中心采取“政府引导、社区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通过搭建平台,将志愿者、社区资源和专业服务人员有机结合起来,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管理、文化娱乐等多种服务。同时,中心还注重培养老年人的自助互助能力,鼓励他们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孝行天下养老服务中心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缓解了家庭养老压力,让子女能够更专注于工作和生活。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他们能够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享受到专业的养老服务。促进了社区和谐,增强了邻里间的互助合作精神。尽管孝行天下养老服务中心在实践中取得了不少经验,但仍面临着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挑战。未来,应进一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提高养老服务行业的吸引力;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升养老服务的专业水平;还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为养老服务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广西社区居家型互助养老模式以其独特的优势在解决养老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孝行天下养老服务中心作为这一模式的典范,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加人性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养老需求的日益增长,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养老模式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服务内容包括生活照料与医疗服务以及精神关爱服务。主要形式有两种: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服务一般是三无老人。2016年我国老龄人口突破3亿大关,老龄人口比例超过老龄化标准,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各地开始对养老福利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居家养老服务应运而生。居家养老由大连市首创,它最大的特点是解决了社会养老机构不足的困难,将大龄下岗女职工和缺乏生活照顾、需要居家看护的孤老这两个困难群体的需要相结合,调动社会和企业的力量出资建立家庭养老院,成为老人、养护员、政府和多方受益的良好模式。但如果长期采用大龄下岗女职工作为服务者,不引进年轻化的专业人才,居家养老将会很难发展到新的高度。现在全国各地高校已经陆续开办与养老相关的专业,相关产业更应该及时引进专业人才,完善我国养老模式。2015年5月1日起,《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正式实施。北京居家养老子女带薪护理政策2016年年内出台。现存的居家养老模式不能满足老年人在健康、安全、快乐等方面的需求。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上也涌现出一系列如只为父母设计的桔豆电视盒子等高科技产品,是中国式养老的新形式居家养老系统由"居家养老平台"和智能终端组成,外接有线或无线的老人专用终端呼叫器,该终端呼叫器可以实现一键拨号功能,并能提供紧急呼叫求救和求助功能。发展居家养老服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在城市社区普遍展开,同时积极向农村社区推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从老年人实际需求出发,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高质量、人性化的服务;坚持依托社区。在社区层面普遍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场所和服务队伍,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营造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环境;坚持因地制宜。紧密结合当地实际,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社区人文环境和老年人的需求相适应,循序渐进,稳步推开;坚持社会化方向。采取多种形式,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和支持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居家养老服务,重点和难点是办好老年食堂。社区老年食堂能够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方便的场所,是居家养老的重点工程。想要建立老年食堂,首先得具备硬件条件,随后是一系列的费用开销,这个开销很难达到收支平衡。因此办好老年食堂是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重点和难点。对居家养老机构应加强政策引导。许多居家养老机构把“量血压”、“刮痧”、“推拿”、“推销保健产品”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业,不创办老年食堂。这实质上已经偏离了居家养老的主业,陷入“伪居家养老”的怪圈。为此,应从政策上引导居家养老机构,把创办老年食堂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业,舍弃“伪居家养老”。居家养老主要是政府购买服务推动的,服务对象只限于较小的范围:“三无”老人等,其费用主要由政府负担。一些地方鼓励老年人自己购买服务,对此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凡是老年人的需求都应成为其内容。具体说有几类:首先是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如衣食住行用;第二是精神文化需求,如文化娱乐、保健、医疗卫生等;第三是情感和心理慰藉方面的需求,比如说心灵沟通。老人也有为社会发挥余热来实现自身价值的要求,这也是心理慰藉的一个方式。在我国情况下,养和医是老人两个最基本的需求。我们要求所有的城市社区必须建立起给老年人提供基本服务的各种设施。眼下,医疗在社区中也在加快发展,特别是卫生部门已经把社区医疗作为今后医疗体制改革和解决百姓医疗保健问题的一个关键性措施在推进。从某种意义上讲,老年人是医疗资源最大的需求对象。现在我们也要求各地社区在医疗发展过程当中,一定给这些急需医疗服务的老年人和残疾人建立起医疗卫生档案,让社区及时掌握他们的健康状况,从而能及时预防和治疗。网络实现全覆盖具体指服务的网络。服务是由几级构成的,比如说城市在区的一级要有一个综合性的包括直接进行服务、指导、示范和管理的服务中心。在街道一级要有一个居家养老的直接提供养老服务的中心。社区居委会要有一个分散的、涵盖内容广泛、但有针对性提供必需服务的站点。同时,相互间要有交错,比如有的社区注重医疗康复的服务,临近社区注重文化娱乐的服务,相互有一个互补。从这个角度纵横就成了一个网络。服务设施开始要从最急需、最基本的做起。比如衣食住行用中,养和医是最突出的。这方面做好了,其他方面也逐步重视起来了,就会不断扩大服务项目,增加服务内容,新建一些专业化的服务设施等等。服务作为一种商品应该是有偿的,但是居家养老服务从本质上又应该属于公共服务或者说是福利性服务的范畴。因此,即使它是有偿的,但在服务老人的过程当中,如果发现有一些老人的收入或家庭子女给他的赡养费用还不足以支付他应该享受的服务费用的话,政府应给与相应的补贴。从价值补偿这一点上讲,公共服务,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应该承担一部分责任。而靠减免费用不是办法,只有政府支付才会不影响居家养老服务的正常运作。对贫困老人而言,全国很多地方开展居家养老的过程当中有明确的补贴办法和标准。如老人需要居家服务,根据评估确定其需要哪些服务,对身体情况,收入情况等做以评估,所需要的服务价格是多少,老人自己能够支付多少,如果支付不了全部,差多少政府就给相应的补贴,我国像北京、上海、南京、大连等地都有这样的补贴办法和标准,只是各地标准不是完全一致。国家相关部门也是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而制定相应的补贴办法。最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把他“请出来”,动员那些能自理的、身体比较好的老年人尽量从家里走出来,到社区机构网点场所来接受服务,参加一些社区组织的活动,这样对老年人的精神文化情感方面大有裨益,另外可以让老人更好地了解社会、融入社区。服务可以通过固定的阵地服务,也叫机构设施的服务,这样老人能够得到比较好的满足。身体不能自理、走不出来的那些老人,要培养训练一批居家养老的护理人员走上门去,到老人家里实行上门包户的服务,这样老人的需求在家里也能得到满足。这是两种最基本的服务方式。队伍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部分叫专业化的养老护理员。不仅要经过培训还要取得相应资质;另一种要发动社会力量,扩大广大志愿者的队伍,发动社区、单位、学校利用自己的技能知识,利用节假日休息日给老人提供相应的力所能及的。中国人的养老观念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根据有关调研,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90%,只有约10%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社区、养老机构如何把养老服务延伸到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满足他们对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是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同时,我国失能老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数量巨大。这部分人多数分散居住在各自家庭中,其养老不仅有生活照料、精神慰藉问题,更有医疗护理问题。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具有一定医疗护理知识和技能,能较好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不能满足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绝大多数老年人只能选择居家养老。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要达到30张。但目前,全国养老机构仅有床位390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只有5张,离纲要提出的标准还有很大缺口。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尽管只占10%,但这部分老年人的绝对量在2000万人以上。所以,能够入住养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的只是很少一部分老年人,很多地方存在养老院一床难求现象。还应看到,与发达国家在经济高度发展基础上步入老龄化社会不同,我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的阶段就进入老龄化社会,呈现典型的“未富先老”特征。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水平比较低,绝大多数老年人收入水平更低。居家养老服务费用较低,适合一般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既不同于家庭保姆、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家政服务的独特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服务是专业性强的服务。以中国红十字总会事业发展中心开展的曜阳保姆服务为例,从事曜阳保姆服务的医护人员都经过专业培训,特别是经过专业医疗护理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尽管现在许多保姆和家政服务人员也要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但曜阳保姆的培训要求更严格,要求护理人员掌握必备的医疗护理、医疗急救知识和专业技能。居家养老服务是公益性或准公益性服务。家政服务是一种市场化服务,完全按市场规律运作。居家养老服务则是一种公益性或准公益性养老服务,比如收费采取的是优惠价格,甚至是免费半免费的。居家养老服务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公益性或准公益性养老服务,主要得益于提供这些服务的养老机构、社区组织、志愿者等的无私奉献,以及社会各方面献出的爱心,比如物资捐助和现金捐赠等。居家养老服务是针对特定人群的服务。中国红十字总会事业发展中心于2014年5月在江苏省扬州市启动的“曜阳关爱失能老人行动——曜阳保姆服务”试点,服务的对象就是经过民政部门筛选的300位生活困难的失能老人。家政服务面向的是全体有需求的家庭,服务的内容是全方位的。曜阳保姆服务则是面向居家养老的生活困难失能老人,主要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和人文关怀服务。一些养老机构、社区、志愿组织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可能更广泛。居家养老服务是经济高效的养老服务方式。同机构养老相比,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投入小、经济和社会效益高的养老方式。以曜阳保姆服务为例,它依托现有的老年公寓、医疗机构和托老所,组织医护人员入户服务。同机构养老需要兴建养老院相比,这种方式大大节省了基建和各种配套费用。实际上,曜阳保姆服务已经成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养老院,把纳入保姆服务对象的老年人家庭联结成了一个巨型养老院。曜阳保姆服务作为整个曜阳养老服务体系的一种模式,投入较小,但解决了众多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问题,创造了巨大社会效益。机制应该是政企分离的。将来政府不直接操作和承担具体服务的事项,而应从管理的角度,规划、计划和制定标准方针政策的角度来加强检查监督。在杭州、上海、青岛就是由行政、社区居民、社区中介服务组织的人员组成一个监督委员会或小组,来定期定时地按标准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或亮黄牌,有问题需解决的一起协商,从而保障居家养老服务有秩序、规范化进行。南京、杭州等地有较好的尝试和探索,看比较成功。政府制定政策、规划,提出要求,加强监督,实际的工作交给中介组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去做,有一些比较专业化的居家养老服务公司在运作,他们在各个社区设立一些居家养老的站点和网点,从而实现连锁经营。同时政府不能因此推脱责任,该支付的资金要支付,该划出的资源要划出,只不过政府不要从办到管都一手操作。也就是说,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补贴服务,支援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初期建设之后的一些经费等方式来介入,发挥政府的主导功能。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民政部和劳动部共同研究、制定并颁布了一个关于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提出了所有养老护理服务工作的人员都必须要经过专业化的培训,通过考试,取得资格才能上岗,该标准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和技师级四等。劳动部和民政部也联合了各地有资质的、经过认定的培训机构,或培养护理知识教员。但效果不是很乐观,该标准在使用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进入该行业的门槛较低,同时服务人员对照顾老人的观念还很滞后。而当代老年人的需求品位在不断提升,如果还停留在最简单的劳动性的服务上,那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切实贯彻这一标准。空巢既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当中特别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念转变当中产生的一种客观必然的现象。按比例数据,城市空巢老人7%,国外有的已高达80%,甚至更高。从趋势讲,这是必然。像过去那种多子女家庭来共同照顾老人是不可能的。因此随着老人年龄增长,身体功能退化,需要人照顾而身边无人照顾,这就体现了社区居民养老服务的意义所在。身边无子女或者子女照顾不过来,从这个角度,社区对老人、对家庭成员的支援就显得尤为重要。发展居家养老是对这一现象所作出的一个正确选择。符合我国“未富先老”的社会特点。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还不够发达、物质条件尚不充裕的情况下到来的,因此,单靠政府的力量来发展养老福利事业是不现实的。居家养老服务与机构养老服务相比,具有成本较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等诸多优点,它可以用较小的成本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居家养老服务,可以让一部分家庭经济有困难但又有养老服务需求的老年人得到精心照料,从而对稳固家庭、稳定社会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适应我国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受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影响,我国大多数老年人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庭和社区,到一个新的环境去养老。居家养老服务采取让老年人在自己家里和社区接受生活照料的服务形式,适应了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助于他们安度晚年。为全面推进居家养老工作,2008年1月29日,由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建设部、卫生部、人口计生委、税务总局联合推进《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在我国推行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等项内容作了进一步明确。按照《意见》的要求,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初级目标是:在城市,所有社区都要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把居家养老服务开展起来,努力使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服务设施不断充实,服务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服务队伍不断扩大,组织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在农村,要依托现有的设施资源,通过努力使80%左右的乡镇拥有一处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1/3左右的村委会和自然村拥有一所老年人文化活动和服务的站点,并在建成这些设施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服务需求。《意见》中有八项保障措施:制定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合理配置资源;贯彻落实支持居家养老服务的优惠政策;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加强专业化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制;切实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领导。各地要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实施步骤,积极稳妥地推进。如果能把文件要求的政策原则落到实处,能把我们的具体目标化为本地实实在在行动的目标,那么我们相信居家养老还可以有一个量的扩充和质的飞跃。居家养老服务是我国养老福利模式在新形势下的新探索,是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领域的新拓展。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中,应把握以下要点:一是先试点后推广。居家养老服务是新事物,没有现成经验可资借鉴,而且它又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应先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再在面上逐步推广。二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社会福利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社会福利明显超前或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因而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应由政府主导,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政府、民间组织、服务机构根据各自不同的职责与分工,共同做好推进工作。政府是居家养老服务的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制定居家养老服务的法规政策,确立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分步推进计划,做好居家养老服务的经费预算、综合协调及有关的监管工作。民间组织是居家养老服务的实施主体,它接受政府委托,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和服务对象的评估工作,按时完成政府交办的任务。服务机构面向老年人直接开展面对面的服务,其职责是做好服务人员的选派、管理、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服务质量监督等工作。形成就近、便捷、专业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是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目标。在构建服务网络过程中,应充分了解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做到“雪中送炭”,防止供需脱节,避免摆花架子和形式主义。同时,应教育服务人员为老年人开展“人性化”服务,防止“模式化”倾向。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应以街道社区为基本范围,设置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逐步孵化一批规模较大、企业化运作的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实行跨区域服务。能否培训一支业务精、素质好、热情为老年人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是居家养老服务事业成败的关键。因而,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培训中,应有统一的大纲、教材,有一支优秀的师资力量,有一批经有关部门审核认定的社会办学机构,并颁发经国家认可的全国(至少是省市)通用的资格证书,从而把居家养老服务的教育培训融入到社会的大教育系统之中,进行社会化管理,建立社会福利的人才高地。政府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参与较深,使居家养老服务具有较浓的行政色彩。为推动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在初始阶段政府的行政推进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长期下去,这种管理模式则会阻碍居家养老服务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居家养老服务的不断推进,政府应从具体事务中逐步淡出,集中精力开展管理工作,从更高层面给予居家养老服务更多、更大的支持。政府支持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基本工作有两项:一是从政策上给予支持,促进居家养老服务持续发展;二是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把支持居家养老服务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政府重视、民生工程政府重视是建设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条件,“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才能有效地推动养老事业发展。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各地有的成立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领导小组,有的将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有的将养老机构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和目标考核责任内容,同时,出台优惠政策,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使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强势推进,蓬勃开展。构建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的过程中,部分地区从出台政策、建立机构、明确任务入手,大力推进居家养老,确立了居家养老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