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同步练习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解析)_第1页
第三单元 同步练习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解析)_第2页
第三单元 同步练习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解析)_第3页
第三单元 同步练习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解析)_第4页
第三单元 同步练习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第三单元同步练习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解析)第三单元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含解答

一、小阅读-课外

1.辨别文中画线句子的句式类型,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韦放,字元直,车骑将军睿之子。初为齐晋安王宁朔迎主簿,高祖临雍州,又召为主簿。放身长七尺七寸,腰带八围,容貌甚伟。天监元年,为盱眙太守,寻为轻车晋安王中兵参军,迁镇右始兴王谘议参军,以父忧去职。服阕,袭封永昌县侯,出为轻车南平王长史、襄阳太守。转假节、明威将军、竟陵太守。在郡和理,为吏民所称。六年,大举北伐,以放为贞威将军,与胡龙牙会曹仲宗进军。

普通八年,高祖遣兼领军曹仲宗等攻涡阳,又以放为明威将军,帅师会之。魏大将费穆帅众奄至,放军营未立,麾下止有二百余人。放从弟洵骁果有勇力,一军所仗,放令洵单骑击刺,屡折魏军,洵马亦被伤不能进,放胄又三贯流矢。众皆失色,请放突去。放厉声叱之曰:“今日唯有死耳。”乃免胄下马,据胡床处分。于是士皆殊死战,莫不一当百。魏军遂退,放逐北至涡阳。魏又遣常山王元昭、大将军李奖、乞佛宝、费穆等众五万来援,放率所督将陈度、赵伯超等夹击,大破之。涡阳城主王纬以城降。放乃登城,简出降口四千二百人,器仗充牣;又遣降人三十,分报李奖、费穆等。魏人弃诸营垒,一时奔溃,众军乘之,斩获略尽。擒穆弟超,并王纬送于京师。中大通二年,徙督北徐州诸军事、北徐州刺史,增封四百户,持节、将军如故。在镇三年,卒,时年五十九。

放性弘厚笃实轻财好施于诸弟尤雍睦初放与吴郡张率皆有侧室怀孕因指为婚姻。其后各产男女,未及成长而率亡,遗嗣孤弱,放常赡恤之。及为北徐州,时有势族请姻者,放曰:“吾不失信于故友。”乃以息岐娶率女,又以女适率子,时称放能笃旧。

(1)韦放,字元直,车骑将军睿之子。

(2)寻为轻车晋安王中兵参军,迁镇右始兴王谘议参军,以父忧去职。

(3)在郡和理,为吏民所称。

(4)放厉声叱之曰:“今日唯有死耳。”

(5)时有势族请姻者,放曰:“吾不失信于故友。”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客观的历史,是以往人类社会活动演变发展的进程;经过历史学家思考、记载下来的,便是书写的历史,即历史著作。人类社会生活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演进,人类对于自身历史的认识能力也由简单到复杂,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逐步发展。其体现,便是观察历史由单一视角而发展到多重视角,所得的结果,是由比较朴素、简略的历史记载,逐步发展为复杂、丰富的记载。

人类远古的祖先实行“结绳记事”,就是最早的历史记录。到了殷商时代甲骨文上记载的事件,就已有明确的年、月、日要素。由此发展,就是编年史。以《左传》为代表的编年史以“时间维度”观察历史,以年、月、日为线索,叙述春秋列国的政治事件、会盟攻伐,以及各诸侯国的政权更迭、盛衰变化等。

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继承了先秦史学的成就,并且加以大大发展。《史记》著史体系气魄宏伟,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互相配合而成,承载了丰富生动的内容,因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从史家的历史观察力来分析,则是由以往单一的视角,发展为多维视角,构成了宏阔的视野,主要包括三项:时间维度、人物活动维度、典章制度和社会情状维度。由此表明从先秦史学的初具规模,到汉武帝时期《史记》这部成熟巨著的出现,是由于史家历史观察力产生巨大飞跃而实现的。《史记》的五体结构是外在的形式,而其实质内涵,则是史家深邃的哲理思考:首先,历史的演变,是以时间先后为线索展开的,以年、月、日的先后,将一件件相关的史事组织起来。其次,凸显了历史的创造主体是“人”,是在各个不同的社会领域发挥了作用,而又各有鲜明性格特点的人物,在历史的舞台上演了复杂曲折的活剧。再次,制度的沿革和社会生活,也是客观历史演进的重要内涵,与事件、人物活动相结合,构成社会进程的全貌。

司马迁历史观察力的高明,确实令人叹服。多维视角从哲理思考上紧紧把握住人类历史演进的三大要素,五体结构的著史体系则是其外在形式,由此来展现历史丰富生动的内容。由于《史记》在著史格局上的巨大成功,从史学发展的实践上看,历代正史的编纂者绝无例外地以之为楷模,从《汉书》到《清史稿》,历经2000年均奉为圭臬。

再从历史编纂思想、编纂方法的得失言之,自东汉初的大史学家班彪父子,到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都做过精当的评论,予以高度赞扬。班氏父子主要赞誉司马迁善叙事理,才华过人,史德高尚。班彪云:“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班固谓:“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至唐代刘知几以后,评论者更加重视的,是司马迁创造的著史格局气魄雄伟,容量广阔,足以展现社会历史的丰富内容。清代赵翼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正因为司马迁在哲理思维上能发现构成历史演进的时间、人物、社会生活(制度沿革是社会生活中的要件)三大要素,所以才能达到如赵翼所言“发凡起例,创为全史”,并且以著史之“极则”来表述《史记》在构建史学体系上的最高典范意义。上述精到的评论,都深刻地揭示出司马迁在观察历史和表现历史上所具有的伟大创造力。

(摘编自陈其泰《司马迁的多维历史视野》)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观的历史不可能与历史著作完全一致,但两者都会随着时间的向前推移逐渐复杂。

B.《左传》和甲骨文都是编年体史书,以年、月、日为线索,叙述春秋各诸侯国的历史。

C.《史记》采用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互相配合的史书体例来记载历史。

D.司马迁通过多维视角来观察历史,紧紧把握人类历史演进的三大要素,创作了《史记》。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论述了历史和史书发展的一般规律,引出观察历史的多重视角的话题。

B.文章简要梳理了先秦时期的史学成就,以凸显司马迁在史学上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C.文章重点从《史记》的著史体系和影响力两个方面来论证司马迁的多维历史视野。

D.文章列举诸多文人学者对司马迁的评价,充分证明了司马迁对历史的伟大创造力。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时间维度、人物活动维度、典章制度和社会情状维度是司马迁观察历史的三大维度。

B.“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演进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史记》记事以“人”为中心。

C.《史记》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史书的范本,后代史书的编撰者都奉《史记》为圭臬。

D.司马迁获得后代学者的高度赞誉,从班彪父子到赵翼都称赞他才华过人,品格高尚。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在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声名鹊起,一个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的物理生命——肉体的同时,也绽放出精神的光芒。被江水濯洗的灵魂,恍如江面上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召唤,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解析。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攀附上文化的崛起,或许是物有所值的。就像屈大夫生前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细细密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楚辞”或者《离骚》中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蕴含的味道。所以,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贫乏的生活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苞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层面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涌到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赛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活动,热热闹闹又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和速度;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中的分量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在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也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一条河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倒影。

(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的血肉相连。

B.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引用余光中说的“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C.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

6.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7.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屈原庙赋

苏轼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子之故乡。

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赋《怀沙》以自伤兮,嗟乎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①将去此而沉吟。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教之以上诉。历九关②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③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后世?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①逝:发语词②九关:九重天门③黾勉:努力,竭力

文段二:

屈原列传(节选)

司马迁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冀:希望

B.贤者畏讥而改度兮度:准则

C.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区区:微小

D.“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遭遇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不知老之将至

B.举类迩而见义远淈其泥而扬其波

C.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D.赋《怀沙》以自伤兮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10.下列对两篇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庙赋》采用“骚体赋”的形式,文章风格与屈原的作品风格有暗合之处;大量运用语气词“兮”,使文章哀婉缠绵而又悲壮遒劲,读起来荡气回肠。

B.《屈原庙赋》中,文句“徘徊江上……逝将去此而沉吟”,寥寥数笔,将屈原临终前行吟泽畔的孤寂苦闷、对故国的魂萦魂绕和以死殉国的悲壮,刻画得真挚动人。

C.通观《屈原庙赋》,苏轼认为世道越来越偏狭,有人“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有人“又或为之臣佐”,因此,他劝诫世人不要像屈原那样“违国去俗、死而不顾”。

D.司马迁对《离骚》内容和形式的评价结合屈原的品德修养一起进行,从文如其人的角度,介绍屈原的志洁行廉是其“文约”“辞微”“称小旨大”“类迩义远”的思想基础。

1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

五、句子默写

13.在横线上默写诗文。

(1)蒙故业,。

(2),以致天下之士。

(3)九国之师,。

(4),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5)伏尸百万,。

(6),吞二周而亡诸侯。

六、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③不见封侯印④,空向秋波哭逝川。

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④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14.颔联描绘了两幅动人的画面,请简要概括两幅画面的内容及其所体现的情感。

15.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述技巧?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解析:

1.(1)判断句韦放,字元直,是车骑将军韦睿的儿子。

(2)省略句不久(韦放)任轻车将军晋安王的中兵参军,升迁担任镇右将军始兴王的谘议参军,因父亲去世离职。

(3)被动句所管辖的郡政通人和,被吏民称道。

(4)固定句式韦放厉声呵斥道:“今天只有拼死一战了!”

(5)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不时有有权势的家族来求亲,韦放说:“我不能对亡故的老友失信。”

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是没有标志词的判断句,根据句意和语气可以判断,翻译的时候要添加表判断的词“是”。

(2)省略句,“为轻车晋安王中兵参军”省略主语“韦放”;寻,不久;迁,升迁;以,因为;忧,指父母的丧事;去,离开。

(3)和理,政通人和;称,称道;为……所,被动句的标志。

(4)叱,呵斥;唯……耳,固定句式,“只有……罢了”。

(5)势族请姻者:定语后置句,正确语序是“请姻之势族”;信:信用;不失信于故友: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是“于故友不失信”。

参考译文:

韦放,字元直,是车骑将军韦睿的儿子。起初他任齐代晋安王宁朔的主簿,高祖到雍州,又召为主簿。韦放身高七尺七寸,腰粗八围,容貌很伟岸。天监元年(502),做盱眙太守,不久任轻车将军晋安王中兵参军,迁任镇右将军始兴王谘议参军,因父谢世回家守丧,期满回任,袭封为永昌县侯。出任轻车将军南平王长史、襄阳太守。转任假节、明威将军、竟陵太守。所管辖的郡政通人和,为吏民所称道。天监六年,梁武帝大举北伐,任命韦放为贞威将军,和胡龙牙与曹仲宗会合进军。

普通八年,梁武帝派遣兼领军曹仲宗等攻涡阳,又任命韦放为明威将军,率兵与他会师。魏大将费穆率兵突然到来,韦放军营还未安置好,部下只有二百余人。韦放的堂弟韦洵矫健果敢有气力,是全军的倚仗。韦放派韦洵单枪匹马迎敌,多次挫败魏军,韦洵的马也被刺伤不能再进攻。韦放的'头盔中了三枝乱箭。众兵士皆惊恐失色,请求韦放突围出去。韦放厉声呵斥道:“今天只有拼死了!”于是脱下头盔下马,倚着胡床指挥战斗。这时士兵都殊死奋战,无不以一当百,魏军退去。韦放向北追赶魏军到涡阳,魏又派常山王元昭、大将军李奖、乞佛宝、费穆等人带兵五万前来支援,韦放率领他的战将陈度、赵伯超等夹击魏军,大败魏军。涡阳城主王纬交城投降。韦放登上城顶,检阅出来投降的人四千二百人,武器充盈;又派投降过来的人三十个,分别送信给李奖、费穆等。魏人放弃了诸多营垒,一时奔溃,韦放军乘胜追击,敌人几乎被捉尽了。韦放生擒费穆的弟弟费超,把他和王纬一起押送到京师。中大通二年,调任去监管北徐州诸军事,任北徐州刺史,增加食邑四百户,持节、将军等职依然在身。在任三年死去,时年五十九岁。

韦放性情宽厚诚实,不看重私财,好施舍,和几个弟弟尤其和睦。起初,韦放和吴郡的张率都有妾怀孕,就约下婚姻。后来各生男女,但未等孩子长大成人,张率就死去了,留下的孩子势孤力弱,韦放常接济抚恤他们。到他做北徐州刺史时,不时有豪门势族来攀亲,韦放说:“我不能失信于亡故的老友。”就让儿子韦岐娶了张率的女儿,又把女儿嫁给张率的儿子。当时的人们称赞韦放能以深情厚谊待旧友。

2.B3.D4.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甲骨文都是编年体史书”错误,甲骨文不是编年体史书,甲骨文所记的事有年、月、日要素,但不是以年、月、日为线索,记录的内容也非春秋的历史。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充分证明了司马迁对历史的伟大创造力”错误,根据原文“从史学发展的实践上看”“并且以著史之‘极则’来表述《史记》在构建史学体系上的最高典范意义”可知,应该是司马迁对史学的伟大创造力。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是历史演进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史记》记事以‘人’为中心”于文无据。

C.“后代史书的编撰者都奉《史记》为圭臬”说法过于绝对。根据原文“历代正史的编纂者绝无例外地以之为楷模,从《汉书》到《清史稿》,历经2000年均奉为圭臬。”可知,是“正史的编纂者”而非“后代史书的编撰者”。

D.“从班彪父子到赵翼都称赞他才华过人,品格高尚”错误,班氏父子主要赞誉司马迁的才华和品格,而唐代刘知几以后,评论者更加重视的,是司马迁创造的著史格局气魄雄伟,容量广阔,足以展现社会历史的丰富内容。

故选A。

5.B6.内容:写屈原在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的事件,点明了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缘由)。作用:①内容上,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的品质,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②结构上,照应题目,引出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感想。7.①它是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证。②它是屈原的精神之光、品德之光(或精神的光芒)。③它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屈原的爱国、正直,屈原的高洁,就像阳光一样映照进后人的内心。

5.本体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理解错误,文章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的目的并不是谈名家名作与名胜之间的关系,而是为了表现屈原的精神。

C.“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及”理解错误,原文是“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

D.“惭愧”和“不满”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楚辞’或者《离骚》中的片言碎语”,不能看出“惭愧”和“不满”。

故选B。

6.本体考查学生概括文本内容和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

本题第一问要求分析概括前三个自然段的内容:首段点明时间及屈原得知楚国灭亡倍感失意;第二段写屈原决意沉江;第三段写屈原怀石自沉汨罗江,汨罗江被后人铭记。

第二问考查前三个自然段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内容上,通过对屈原沉江事件的描写表现了屈原以身殉国的爱国精神和“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高尚品质;结构上,以屈原在“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沉江照应题目“端午的阳光”,引出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感想——“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粽子”“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层面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

7.本体考查学生分析标题含义的能力。

分析题目的多重含义,需要我们从文本中寻找解析。“阳光”在文中直接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此处的“阳光”是屈原沉江的见证。

第二次是“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此处的“阳光”象征着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间接出现的“阳光”,即屈原“在结束自己的物理生命——肉体的同时,也绽放出精神的光芒”。据此,“端午的阳光”不仅是屈原沉江的见证,还是屈原精神的化身,象征着屈原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格。

8.C9.A10.C11.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12.啊!君子的处世准则,难道一定要这样苛责求全吗?保全生命,远离祸害,或许也是正确的吧!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C.“区区”解释错误,此处“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意思是我赞叹你专心一意,独自走上艰难的道路。其中,区区,感情恳切,一心一意。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自子之逝今千载兮”和“不知老之将至”中“之”都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B.“举类迩而见义远”中“而”,转折连词;“淈其泥而扬其波”中“而”,并列连词。

C.“其志洁,故其称物芳”中“其”,代词,“他的”;“天之苍苍,其正色邪”中“其”,连词,“表示选择关系”。

D.“赋《怀沙》以自伤兮”中“以”,目的连词“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中“以”,连词“因为”。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C.“劝诫世人不要像屈原那样‘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分析错误,由原文“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可推测,苏轼对屈原的做法持肯定态度。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这句话的意思是: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超脱于尘埃之外,不沾染世俗的污垢,他真是一个白干净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我们推论他的这种志趣,即使同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

句中,“……之中”是固定结构,“之中”后应断开;“以……之外”是固定搭配,前后应断开;“世之滋垢”是“不获”的宾语,在“世之滋垢”后需要断开;三个“也”都是句末语气词,“也”之后需要断开。据此断句即可。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之”结构助词,“的”;“道”,处世准则;“岂”,难道;第一个“全”,求全责备;第二个“全”,保全;“然”,正确。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文段一《屈原庙赋》

乘一叶小船到达楚国故地,经过屈原的桐庙。放眼眺望江边的重重山峰,这就是你魂牵梦萦的故乡。

想当年,你被放逐,渡过滔滔江水而南迁。你离开家乡遥遥千里,活着无可归依,死后也没有坟墓。悲哀啊!人都有一死,但如何对待死,却是很为难的事。你独自在江边徘徊,想要离开人世而还没有下定最后的决心,俯望着面前千仞高的惊涛急湍。你作了《怀沙》来抒发自己的悲伤,让人感叹你与众不同的是怎样的心情。诗的结尾的辞情多么悲凉而壮烈,将离开人世而去,又在最后一刻犹豫不决。我怎不能高昂着头远游四方又怎不能隐退沉默、隐居不出独自抒发自己的怨恨和敬慕之情,担心君臣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活着既然不能奋力争辩竭力进忠言,仍期望死后君王受到感动,从而改变他的(错误)行为。如果国家灭亡,那我怎能愿意独自长久地活下去拜托江神代自己陈述冤屈,水神冯夷教自己(向天帝)申诉。经过九重天门而见到天帝,天帝也为你悲伤,而无法挽救。你有像美玉、兰花一样高洁的品质却无处客身(不被重用),只能忧伤孤独地在江边行走。

江边的山峰高耸而险峻,你的故居荒废了,行人为之叹。你的子孙后代都流散在哪里呢何况我又见到你故居的高台。自你仙逝到今天已过千年,世道更加偏狭,人生更加艰难。贤良的人忧谗畏讥而改变做人的准则,随世俗之风顺应变化,摒弃方正而崇尚世故圆滑。人们在乱世中力挣扎,却舍不得洁身退隐,有的竟然做了助纣为虐的臣仆。你想把一幅色彩脏乱的图画改成如美玉般洁白,人们就说你太不明智。只有高尚的节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些小人当然不是我的同类。告别国家,抛弃人世,义无反顾地赴死,难道不足以免受后人的非议指责吗啊!君子的处世准则,难道一定要这样苛责求全吗?保全性命,远离祸害,或许也是正确的吧!我赞叹你专心一意,独自走上艰难的道路。即使你的做法有些激烈,不够适中,但要紧的是,你不愧是一位高尚贤良的君子。那么,我还悲伤什么屈子,你的灵魂安息吧!

文段二《屈原列传(节选)》

屈平痛心怀王耳听是非不清,谗言和谄媚遮蔽了君王的眼睛,邪恶不正直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因此忧愁深思,写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劳累、辛苦、疲倦、困惫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痛苦、凄惨、惊惧时,没有不呼父母的。屈平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遭到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非常艰难了。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平作《离骚》是由怨愤引起的吧。他远古称颂帝喾,近古称道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周武王,用这些来讽刺楚国当时的政事。他阐明道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