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七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辽宁省七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辽宁省七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辽宁省七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辽宁省七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下)七校协作体高二联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我经常给学生开一门19世纪至20世纪早期的英国文学课,阅读的文本从华兹华斯、叶芝等的诗作到《弗兰肯斯坦》《去印度之路》这样的小说,都可以在网上阅读或方便地找到电子书。这是数码时代的学习便利。但是,开学头一天,我就会要求学生,不要在笔记本电脑或电子阅读器上阅读这些文本,阅读和课堂讨论都需要用实体书。网络时代的电子阅读,其利弊得失早已存在不少争论,我对学生提出读书不读屏的要求,不是关乎一般的书籍,而是关乎那些值得“深度阅读”的文本;不是他们单凭个人兴趣的阅读,而是修课和学习的阅读。这是教授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所做的那种研修阅读。意大利小说家、符号学家翁贝托·艾柯曾在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发表了题为“书的未来”的演讲。他说,“书是那种一旦发明,便无须再做改进的工具,因为它已臻完善,就像锤子、刀子、勺子或剪子一样”。他还说,“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又回到了字母。计算机让我们返回古登堡星系。从此,每个人都必须阅读”。他说的主要是一般的文字阅读。古登堡一直被当作第一位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欧洲人,“古登堡星系”成为文字阅读的代名词,它的对立面是图像阅读,不是浅层的文字阅读。互联网开拓了一个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阅读时代,但屏幕上的阅读基本上是浏览型的信息获取。在联网的笔记本或平板电脑上阅读文学,对学生们来说,经常是一种受其他信息干扰的阅读,极难做到全神贯注、细思慢想,不可能有纸上文本的那种深度阅读效果。当然,纸上阅读也有分心打岔。但是,纸上阅读有帮助读者专注的辅助手段,如在书页上画线、圈点,写心得或做笔记。专注的阅读不仅是获取信息和知识,也是学习如何细致辨析和深入思考。培养这种思考习惯和能力,本身就是对每个人都有意义的素质教育和人生历练。人类寻找并得益于深度经验,下如美国作家鲍尔斯在《哈姆雷特的黑莓》一书中所类寻找并得益于深度经验,正如美国作家鲍尔斯在丰富我们的工作、与说,“深度让我们能扎根于这世界,让生命有质量和完整,他人的关系以及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如果只是满足于屏幕上的浅层阅法,那么,久而久之,人会变得精神涣散,无论读什么都是走马看花,自己没有深入、明确的想法,凡事便只能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法国思想家和媒介学家雷吉斯·德布雷提出,新媒介的出现并不会“杀死”旧媒介,而是可能帮助旧媒介回归其更具特质的功能。19世纪,达盖尔发明了达盖尔摄影法。摄影使得人们不再需要依靠平庸的肖像画技留下他们的容貌,让他们可以用家庭相册代替沉重的祖先画像。但是,摄影并没有杀死肖像画,它让肖像画可以更专注地成为一种艺术。与此同时,肖像画也成为人们对杰出和重要人物的致敬方式,画像上的人因此更具有某种尊贵和不凡的身份。在数码时代,电子文字或许也可以让纸质书籍的深层阅读与一些传统的浅层读物之间形成更为明确的区别和分工,可以使得书籍回归到一种更具特质的重要功能-深度阅读。浅层读物属于大众文化,有其自身的存在理由,如消遣、娱乐、旅游、烹调、励志箴言等。但深层的读物不同,即使不一定是经典的传世之作,它们也是文学、历史、哲学、政治和社会学、思想类的重要著作。这样的书籍比大众读物更加需要有实质的内容、长远的眼光、敏锐的问题意识和独到的见解。这样的书籍不仅需要深度的写作,而且也更值得深度阅读。(摘编自徐贲《人文的互联网:数码时代的读写与知识》)材料二:包括研究阅读的著名学者玛丽安娜·沃尔夫在内的一些观察人员指出,互联网带来的网络阅读的特点是从一个话题快速转移到另一个话题,如果对一个话题不感兴趣就会选择略过,而这种阅读习惯会影响人们深入阅读的能力。科技作家尼古拉斯·卡尔认为,注意力的迅速转换是发生在思维线路中的一种实在变化,这种变化使人们无法集中注意力。对于这些说法,我持怀疑态度。网络阅读和网上冲浪确实会改变大脑的思维架构,但这种改变与买汽油、看到陌生人微笑改变大脑的思维架构类似,因为大脑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时时都在发生着这样无关紧要的变化。不过,虽然大脑的适应能力很强,但是否意味着它会接受网络阅读注意力的频繁转换导致的无法集中注意力的状况呢?我并不这样认为。因为思维的基本架构是无法彻底重建的,认知系统各部分(视觉、注意力、记忆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之间的相互依赖性非常强,所以如果一个部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比如失去了专注于一件事的能力,那么这种变化会通过串联整个认知系统,影响思维的大部分甚至所有架构。实际上,大脑的适应性在某些方面还是非常保守的,不会让这种重大改变发生。换个角度看,如果这种改变已经发生了,那么人们阅读较长文本的兴趣就会降低,阅读理解能力就会下降,而且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成就,以及许多依靠注意力的高级认知功能都会受到影响,显然我们并没有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更重要的是,我并不知道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年轻一代在维持注意力方面要比父辈更困难。他们可以像其父母一样,在观看诸如《泰坦尼克号》之类的长达三小时的电影时,全程集中注意力,也能在阅读喜欢的小说,比如《壁花少年》时集中注意力。所以,我对年轻人无法集中注意力这样的说法是不相信的。(摘编自丹尼尔·T.威林厄姆《心智与阅读》,梁海燕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作者在开学头一天就对学生提出要读实体书而不读屏的要求,这是因为他认为阅读实体书才能实现深度阅读。B.深度阅读不仅有利于获取知识、培养良好思考习惯、增强辨析能力,还有助于阅读者逐步形成独立的思考和深刻的见解。C.材料二中,作者认为网络阅读、网上冲浪、买汽油等行为能改变大脑的思维构架,长期累积会让高级认知功能受到影响。D.对于网络阅读是否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看法大不相同,但相比之下,材料一的看法更有价值。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专门的电子书阅读器有画线、圈点、批注功能,那么在阅读电子书时使用这些功能,是可能实现深度阅读的。B.材料二中所提及的著名学者玛丽安娜·沃尔夫关于网络阅读的看法,可以作为论据来论证材料一第四段的相关观点。C.虽然浅层阅读依托的是电子设备,并且在阅读方式上与深度阅读也有所不同,但这两种阅读都有获取信息的功效。D.材料二中提到,年轻人在阅读喜欢的小说时能长时间维持注意力,这一现象表明注意力涣散的原因或许是兴趣不足。3.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开篇,这种方式既为严肃的学术思考设置了生动轻松的入口,又彰显了文章所谈问题的现实意义。B.文章引用鲍尔斯《哈姆雷特的黑莓》一书中的话语,意在强调深度经验对人类的重要性,进而论证深度阅读的重要价值。C.文章以摄影与肖像画的关系,类比电子阅读与纸质书阅读的关系,表明电子阅读可能帮助纸质书回归其更具特质的功能。D.文章先引出纸上阅读与屏幕阅读的话题,然后深入剖析各自存在的利弊,最后提出通过分工使书籍回归深度阅读的设想。4.材料一第三段引用艾柯的话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5.材料二中针对互联网使年轻人无法集中注意力这一看法,作者是怎样逐步反驳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庙与僧汪曾祺我的行李已经由人先放在我要住的房间里去了,我就一直走到方丈室找“当家的”和尚。当家的早已经迎了出来。这个和尚整个可以用一个“黄”字括尽了。第一,他胖得很,说胖还不大对,应当说肉多得很。腮帮子坠坠的,脑后长平了又打了折,连上下眼睑都“厚夺夺的”。于是,我想,你总不能再不想起你自己上菜场买小菜的那段生活了。他从头到脚都是黄的。说真的,最唤起我的黄的印象的是他那双肥脚,我一辈子没见过那么黄的脚。他就从肿肿的脚踵一直黄上去。黄而发暗,不反光。--当然,我是主张胖也可以含在黄里的。当家和尚领我进了方丈室,把他两个猪眼睛摆在我面前。这真是一个“方丈”,不能更大。一张大床占去一半。后来一次当家的招呼一个老太婆“你怎么老不到庙里来坐坐”,老太婆说:“你那个房子,哈巴狗都转不过身来!”她没有念过书,不知道有“厅事前不容旋马”这句话,她不是抄袭。和尚请我抽一支烟,他我不能不抬起头来看看,因为我又辨出一种气味来了;果然,一大块咸肉挂在梁上!一颗琥珀色油珠正凝在末端,要滴不滴的。--我希望你对这块咸肉不要大惊小怪,像我当初一样。庙里还养得三口小猪,准备过年时卖去两只,留一只自己杀了吃呢。方丈室在正殿的旁边。殿上一般供着三世佛,有渔鼓磬钹。这殿上,在我住在庙里那么些日子之中,只有一次显得极其庄严,他们给一家拜梁皇忏的那一次。庙里和尚一齐出动,还请来几个客僧,唱了好几天。屋上拖下长长的播,炉里烧起降香,蒲团上遮了帔垫,和尚像个和尚,庙像个庙,其余的时候只是那三尊佛冷清清坐着。早晨黄昏,有个小和尚做功课。一个人矮矮的跪在长凳上,点了香,看了油,敲磬三声,含含糊糊的念起来,不知甚么道理,听来颇觉哀楚。小和尚十一二岁。虽穿了和尚衣服,可是赤着脚。坐在屋里总听见他赤脚打在天井石板上拍拍的响。那是他跟一条狗闹着玩,或是他追黄狗,或让黄狗追他。虽然当家和尚说他淘气得很,常常打他。一挨打,他就伏在门口布袋和尚脚下悠悠的哭,只有过年那几天我见他兴奋过一阵子。外面许多孩子跑到庙里来滚钱,他也参加了,而且似乎赢了几个。庙里大和尚一共三个。当家的,二师父一一乡下多叫他为二当家的,以小和尚口气,称之为二师父,还有一个,被称为能师父。所以有这么一个比较特别的称呼,是因为他不是在本庙出家的。听小和尚说,能师父不是这里的人,虽然因为在这庙里住了很久,说话已经与别的和尚一样,听不出外乡口音。这家伙衣服总是挺挺括括,腰是腰,缝是缝,哪怕是一件旧的,也称身合样。听说他还有个本领,是能够“飞铙”。这在盂兰会焰口中可以见到。是用两片大铙要出许多花样,或让它在手指顶上的溜溜转;或哗啦啦掷向半天,用手或铙接住,反身背手,丢挡叉腰,百无一失。这能飞饶的和尚又必皆会吹笛拉胡琴,唱百种时调小曲。这和尚透着一股机灵鬼巧。若说他能不沾染甚么事情,教人不信。他如何会住到这么一个乡下小庙里来,就当有些缘故,绝不是普通行脚挂单。乡下法事少,长日清闲。当家的把几天来旧账画一画,算算离收租尚远,到殿上扬声叫能师父。能师父正用修脚刀修他左边脚掌的一片老皮子,心里正想,到时候了,怎么还······,一听那个像闷在木桶里的叫唤,即放下小刀,拂去脚皮,枕头下抽出一卷票子,挑了两张破烂的,回答一声“来了”。大殿上现成有吃饭桌子,不用搭。好,打牌了。其实村上两个闲汉照例来得正巧,庙里有一副二十年老麻将,骨子面子虽有些地方脱了节,用糯米饭粘过,粘过又脱,不过大家摸起来都顺手。我有时也去看看,当家的教我学学,说是“不难的,多用点脑筋就会了”。二师父若是回来,则牌桌上三个光头,二师父圆圆的,眉眼口鼻都无棱角,而且一脸是笑。二师父比能师父高大,没有当家的肉多,面色红润,额门发光。他穿得整整齐齐,一个纽子都不缺,当胸一挂大念珠,鞋底都是白的。他身上东西多半是杭州货。二师父回来,一家,应当说一庙,不,还是说一家吧,一家都欢喜。小和尚第一个奔出去又奔进来,手上一个包袱,包袱里有他的芝麻饼。能师父,当家的,都上二师父屋里去了,连那个老香火道人都兴冲冲去打洗脸水,二师父那条雪白的毛巾招他爱。二师父难得回来住几天。二师父另外“有”个庙,弄得很“得法”,春上才募了一个殿子,又给菩萨开了光。有一天,我正在庙后看小牛吃奶,小和尚来叫我。“哎,去看,二师父回来了。”二师父实在不比这个小牛好看,我说我不去。听说这回回来要住一阵,总要见到的。“哎,二师父把师母接来了!”这可实在有点出乎我意想之外。事情一晃就八九年了,我有时也想想。当家的大概总死掉了,我似乎看见他黄黄的坐在一口缸里。现在当家的应当是小和尚。能师父想是没有还俗,多半是离开到别处去了;至于二师父,他应该有两个儿子了。我还想知道那个小小院子如何了。院在殿后,迤东有两间屋,我住。有两个小门,可以关死,与外面隔绝,门上两行墨书:一人一世界,三邈三菩提。我闲常出来走走,则从另外一个圆门回来,经过三个小石塔,那是和尚的坟。院中夏天绿杨中知了极多,现在该落满一院桐叶了吧。桐叶落在我的屋瓦上哗啦啦响。我很怀念那个老香火道人,他须眉皆白,一腿筋疙瘩,终年在门前打草鞋,我没有听他说过一句话。若要坐船,招呼他,立刻给拿桨。船扁而小,通身漆成红色,坐到那里去,一望而知是庙里的。呵,才起水的鱼,多鲜的菱角。(本文原载于1946年10月14日上海《大公报》,有删改)[注]梁皇忏:佛家常用的超度忏法。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第一人称叙写了一段少年时期在庙中生活的所见所闻,文中的寺庙有着浓郁的世俗性和人间烟火气。B.小说用一个“黄”字概括了“当家和尚”的外在形象,既是其肤色特征,也是其体态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C.小说叙述了和尚们给一家拜梁皇忏的经过,念经过程极其隆重而庄严,似乎是寺中和尚做的唯一正事,目的是消除灾难,听来引人哀楚。D.二师父喜欢外出闯荡,时常带一些时髦货回来,自己又另外“有”个庙,最令人意外的是竟然结了婚,因此,“我”对他很是不屑。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太婆说“你那个房子,哈巴狗都转不过身来!口语化的表述,非常符合农村老太的身份特征,生动地从侧面写出了方丈室的狭小。B.文中写小和尚和黄狗的玩闹,颇具童趣,体现了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和尚该有的真实生活状态,属于文章的点缀之笔,与中心若即若离。C.文中对能师父“飞铙”技艺的描写可谓笔酣墨饱,不仅突出了能师父的“能”、寺中和尚的一人一面,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D.最后一段以猜想作结,构思精妙,既是对上文人物叙述的照应,也是对可能发生事件的推测,言辞中包含着对解除束缚的渴望。8.文中寺庙与寻常寺庙颇为不同,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4分)9.戏剧化叙事通常是指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放大,重点表达其中最具有戏剧元素的情节。有人认为,本文体现了汪曾祺的非“戏剧化”叙事风格,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材料一:太史公曰:虞、夏以来,人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①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②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待农而食之,虞③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民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所验邪?农工商虞,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上则富国,下则富家。“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节选自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昔先王之制自天子至于皂隶各有差品故上下序而民志定。于是教民种树畜养,所以养生送终之具,靡不皆育。《管子》云:“古之四民不杂处。”士相与言仁义于闲宴,工相与议技巧于官府,商相与语财利于市井,农相与谋稼稻于田野,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于是在民上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故民有耻且敬,贵义而贱利。此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不严而治之大略也。及周室衰,礼法堕,其流至乎士庶人,莫不离制而弃本,稼穑之民少,商旅之民多,谷不足而货有余。至桓文后,礼义大坏,上下相冒,嗜欲不制,借差亡极④。于是商通难得之货,工作亡⑤用之器,士设反道之行,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上争王者之利,下佃齐民之业,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节选自班固《汉书·货殖传》)【注】①指牛羊猪狗等牲畜。②风俗习惯。③古代掌管山泽鸟兽的官吏。④破坏等级秩序的行为没有止境。⑤通“无”,没有。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须断句,请将对应的字母填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普先王【A】之制【B】自天子【C】至于皂隶【D】各有【E】差品【F】故上【G】下序而【H】民志定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穷,意为穷尽、尽享,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中的“穷”意思不同。B.仓廪,指贮藏米谷的仓库。其中仓指贮存谷的粮仓,廪指贮存米的粮仓。C.四民,是古代中国政府对平民职业的基本分工,指士、农、工、商。D.甘,是“认为······甜美”的意思,其用法与《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中“云”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马迁认为,物质享受与财富追求是人的本性,因而统治者治理百姓最好的办法是教诲整顿他们。B.班固认为天下百姓各安其所,乐于从事自身的行业,国家才能发展。C.在司马迁看来,各行各业之人凭本事努力工作以满足欲望,这就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合乎规律。D.在班固看来,士农工商追求世俗所好而获取社会财富,对上是同王者争利,对下是独占平民产业。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4分)(2)此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不严而治之大略也。(4分)14.统治者如何治理百姓,司马迁和班固的看法不同。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3分)(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夜泊水村①陆游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②。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注]①这首诗作于淳熙九年(1182)秋,作者时年五十八岁。②新亭:又名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东晋时中原沦陷,王室南渡,有一些过江的士大夫在新亭宴饮,席间有人慨叹江河沦丧,于是众人相对涕泣。独有王导不以为然,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耶?”(《晋书·王导传》)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联写诗人久离疆场、功业未成的落寞怅惘,奠定了一种失意悲愁的感情基调。B.颔联末句用典,表达了对达官贵人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束手垂泪的懦弱昏庸的不满。C.尾联诗人以新雁自比,借荒寒汀州上新雁找不到安栖居所抒发自己无法报国的苦痛。D.全诗以夜泊水村所见的景象而写怀遣闷,而落笔却跳转到报国之志上,寄慨遥深。16、这首诗的颈联和《书愤》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五)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有永不懈怠的精神品质,我们可以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来警醒自己。(2)《诗经·无衣》中,展现着秦国军民互助的团结精神,其中描绘士兵洋溢着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愤慨地磨刀擦枪,一起行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3)“兴”是《诗经》“六义”之一,被后世诗人继承并运用,这种艺术手法在唐诗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六)语言文字运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在惯常的印象中,方言常常营造出浓郁的乡土氛围,承载着温暖的家长里短和丰富的风土人情,游子因方言对于乡土有魂牵梦萦的眷念。然而今天,在流行语聚集的网络上,方言也突然散发出不小的“感染力”。年轻人中间,夹杂不同方言的聊天方式越来越流行;方言发音和用词的“土味”不仅不被避讳,反而博得了年轻人的青睐。带有方言特色的表达已成为当今“Z世代”日常社交中(①)的部分。(a)在公共空间中勇于使用方言,背后是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b)据某媒体在2022年面向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c)无论在虚拟空间和在公共空间中,(d)近八成“Z世代”都表示愿意为家乡话代言。一句方言的身后是一方水土的桑梓之情,是多少“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期待。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过去的(②)或坐拥“金山银山”,或发展特色产业,都成了丰衣足食的所在。家乡话的自信也因此底气十足了。更多人对方言的态度转变,可能意味着亿万人对祖籍、对人生来源的更强烈认同。亿万人的“小家乡”汇成国人的“大家乡”,这份态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益处良多。【注】Z世代,指新时代人群,通常是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他们一出生就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受数字信息技术、即时通信设备、智能手机产品等影响比较大。18.请在文中()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0.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C.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D.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言文字运用(二):(本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近年来,网上流传一种理论:要想皮肤好,抗糖少不了。不少女明星也表示,正因常年戒糖才得以有效抗衰,保持肌肤年轻态。①?这个问题引发了热烈讨论。实际上,糖化反应分为酶促糖化反应和非酶促糖化反应:②,食物消化后产生的葡萄糖与蛋白质游离氨基结合,生成对人体有益的糖蛋白;后者则是指不经过酶的作用,过量糖分直接与蛋白质结合,生成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AGFs会使蛋白肽链纠缠在一起,从而使肌肤变黄变硬失去弹性,出现皱纹,因而③那么是不是只要不吃糖就可以解决糖化导致的肌肤老化问题呢?并非如此。虽然避免食用高糖、高脂肪食物确实可以稍微减少一点点糖化对皮肤的伤害,但远远不够。AGEs会导致肌肤衰老,我们竭力想通过戒糖避免产生它,但是食用过度烹调或深加工的食物会导致它在人体内生成,经常日晒也会如此,吸入污染的空气亦然。可以说,糖化反应是时刻都在发生的正常生化反应,和吃不吃糖、吃多少糖关系并不是很大。盲目戒糖不仅对皮肤美容无益,还有可能有损身体健康。21.(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5分)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改写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陶渊明能从现实矛盾中突围出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他的世界中,深广地同情万物,打破了与切身利害相关的小天地界限,把自己的胸襟气韵灌注于外物,使外物的生命更活跃,情趣更丰富;同时也吸收外物的生命与情趣来扩大自己的胸襟气韵。你对此有何感悟?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二语文期初七校考试答案:1.B(3分)(A项“作者在开学头一天就对学生提出要读实体书而不读屏的要求”扩大范围。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他要求学生在读指定的读物“从华兹华斯、叶芝等的诗作到《弗兰肯斯坦》《去印度之路》这样的小说”时要读实体书,而不是要求所有读物都必须读实体书。C项“长期累积会让高级认知功能受到影响”不当,从材料二第三段可知,作者认为“大脑的适应性在某些方面还是非常保守的,不会让这种重大改变发生”。D项“材料一的看法更有价值”无中生有。综观材料一和材料二,两位作者的看法都有合理之处,都能给人以启发,没有充分的依据判定哪一个更有价值。)2.C(3分)(“浅层阅读依托的是电子设备”表述绝对。由材料一第七自然段的“在数码时代,电子文字或许也可以让纸质书籍的深层阅读与一些传统的浅层读物之间形成更为明确的区别和分工”可知,纸质书籍中有一部分是浅层读物;而且文中也没有信息表明“浅层阅读依托的是电子设备”。)3.D(3分)(“深入剖析各自存在的利弊”不当,材料一没有剖析纸上阅读的弊端。)4.(4分)①借艾柯的话语,指出书籍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为文章提倡阅读书籍提供依据。②借艾柯的话语,指出互联网时代让每一个人都必须阅读文字,引出下文“互联网开拓了一个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阅读时代”的论断并进而作深入辨析。(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6分)①首先用类比论证反驳,指出互联网对大脑的改变与人们日常活动对大脑的改变强度差不多,不足以使注意力无法集中。②接着用因果论证反驳,指出大脑的适应性在某些方面是非常保守的,思维的基本构架无法彻底重建,因此注意力无法集中这种根本性的改变不会出现。③然后用反证法(假设论证)反驳,假设已经出现了注意力无法集中这种根本性的改变,那么这必然导致阅读较长文本、数学成就等许多高级认知能力下降,而这些现象并未出现,因此注意力无法集中是伪命题。④最后用举例论证反驳,以年轻人能集中注意力观看《泰坦尼克号》之类的长电影和《壁花少年》等喜欢的小说为例,反驳“互联网使年轻人无法集中注意力”的看法。(每答出一点给2分;第①④点为必答,第②③点任意答出一点即可;各点的前后顺序不能颠倒,若顺序颠倒酌情扣分。每点画线处的概括语可以不答。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6.D(3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小说内容的能力。“‘我’对他很是不屑”说法错误,文中并无此意,体现的是对追求本性的宽容和推崇。7.B(3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与中心若即若离”说法错误,这一情节进一步体现了文章的中心。8.(4分)①梁上挂有一大块咸肉,还养得三口小猪,不斋戒;②闲时打打麻将,不念经文,不礼佛事;③喜欢到外界寻求新鲜事物,不安分守己;④二师父结了婚,不遵佛门戒律。(每点1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小说内容的能力。概括小说内容先梳理文中主要内容,然后紧扣“与寻常寺庙颇为不同”进行作答。9.(6分)①小说没有鲜明的故事脉络,亦没有复杂的情节冲突,体现了非“戏剧化”叙事风格;②不注重“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刻画,而是试图减弱甚至消除“戏剧化”的设计;③小说用散文诗化的笔调、工笔般的描写塑造了一个美好质朴的世界,模糊了神圣与世俗之间的界限,主题淡化,体现了非“戏剧化”叙事风格。(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写作特色的能力。先结合题中有关“戏剧化”叙事的阐述,然后从人物情节、主题等角度加以阐释。10.BDF(3分)(句意:按照从前先王的制度,从天子到差役,各有不同的等级,因此国家上下有序民心安定。“昔先王之制”是名词短语作宾语,前面省略了谓语动词“按照”,应在B处断开。“各”是主语,“有”是谓语动词,“差品”是宾语,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自天子至于皂隶”作状语,应在D、F处断开。)11.(3分)D项“用法相同”错误,“甘”是意动用法,《过秦论》中“天下云集响应”中的“云”是“像云一样”,名词作状语。12.(3分)A项“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理解有误。原文意思是因此(治理百姓)最好的办法是顺着他们,其次是拿利益诱导他们,再次是教诲他们,又次是整顿他们,最下等的办法是与他们相争。)13.(8分)(1)(4分)人们各自发挥自己的才能,竭尽自己的力量,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任”,发挥,1分;“以”,来,1分;“所欲”,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想要的东西,1分;句意1分)(2)(4分)这就是夏商周三代能够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不需采用严厉的手段就能治理好国家的大致原因。(“所以”,······的原因,1分;“直道”,正确的道路,1分;“······也”,判断句,1分;句意1分)14.(3分)①司马迁认为,物质享受和追求财富是人的本性,统治者治理百姓最好的办法是顺其自然,其次是以利引导,再次是教诲他们,又次是整顿他们,最下等的办法是与他们相争。②班固认为,遵从先王礼法秩序,百姓各安其业;统治者用仁德礼仪去引导整顿百姓,使百姓看重礼仪而轻视钱财,国家就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附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太史公说:虞、夏以来,人的耳目想要享尽歌舞和女色的美好,嘴巴想要尝尽肉食的美味,身体安于闲逸快乐,而心里夸耀着权势带来的荣华。因此(治理百姓)最好的办法是顺着他们,其次是拿利益诱导他们,再次是教诲他们,又次是整顿他们,最下等的办法是与他们相争。国内百姓所喜好的,是风俗习惯中穿着饮食、养生送死的物品。因此要依赖农民供给粮食,依赖虞人送出木材野兽,依赖工匠制造工具,依赖商人流通物品。人们各自发挥自己的才能,竭尽自己的力量,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百姓各自勤勉从事自己的行业,乐于做自己的事情,就像水流向低处,日日夜夜没有休止的时候,不用征召就自动前来,不用强求百姓就会生产出物品来。这难道不是与规律相符,受到自然法则验证了的吗?农工商虞,这四种行业,是百姓衣服食物的来源,它们对上可以使国家富强,对下可以使家庭富有。“仓库充实从而知道礼节,衣食充足从而知道荣辱。”礼仪从富足中产生而在贫穷中废弃。所以君子富有,就好施行他的仁德;平民百姓富足,就会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合适的地方。水深了鱼就生在里面,山深了野兽就前往那里,人富有了仁义就会归附他。材料二:(按照)从前先王的制度,从天子到差役,各有不同的等级,因此国家上下有序而民心安定。于是教导百姓种植和畜养,百姓用来养生送终的东西,没有不被生产出来的。《管子》中说:“古代的士农工商四类百姓不能杂居相处。”士人在悠闲安静之处相互谈论仁义,工匠在官府相互议论工艺技巧,商人在街市上相互讨论财物货利,农民在田野中相互商量农事,各自安于所居之处,乐于从事自身的行业,认为自己的食物甘美并且觉得自己的衣服美丽,欲望少而行事简单,财物充足而无须争抢。于是位居百姓之上的统治者,用仁德去引导他们,用礼义去整顿他们,所以百姓有羞耻心而且待人恭敬,看重礼义而轻视财利。这就是夏商周三代能够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不需采用严厉的手段就能治理好国家的大致原因。 等到周王室衰微,礼法毁坏。这种破坏礼制的风气流传到士人和庶民当中,大家无不背离圣王之制而放弃本业,务农的人减少,经商的人增多,粮食不足而商品有余。到了齐桓公、晋文公之后,礼义大为毁坏,上下之间相互冒犯,追逐利欲的活动得不到控制,破坏等级秩序的行为没有止境。于是商人买卖难以得到的货品,工匠制作没有用处的器物,士人从事违反正道的活动,以追求世俗之所好来获取社会财富。对上同王者争利,对下独占平民的产业,损伤教化败坏风俗,这是导致社会大乱的途径。15、B(3分)16、(6分)相同:《夜泊水村》中“万死报国”“双鬓无再青”和《书愤》中“自许”“塞上长城”“衰鬓先斑”,都抒发了诗人希望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表达了陆游功业未成、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叹息和愤懑。不同:《夜泊水村》颈联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以身许国而时不我待的矛盾。《书愤》中的颈联借用典故抒发了作者志向落空、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解析:15、B.“表达了对达官贵人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束手垂泪的懦弱昏庸的不满”说法错误,颔联末句典出《晋书•王导传》,作者借此表达了他对那些高居庙堂的衮衮诸公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要么醉生梦死,要么束手垂泪的懦弱昏庸的精神面貌的不满。16、相同:《夜泊水村》颈联中“双鬓向人无再青”,意思是岁月不饶人,满鬓飞霜,无法重获青黑之色,抒发了诗人对华年空掷、青春难再的感伤与悲愤。《书愤》颈联中“镜中衰鬓已先斑”承接上句壮志落空,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所以两联都抒发了诗人希望报效国家但年华已逝、壮志难酬愤懑。不同:《夜泊水村》颈联中“一身报国有万死”指为了拯救国难,“我”却甘愿死一万次。“双鬓向人无再青”指岁月逝去,年华不再。所以此联抒发了作者以身许国而时不我待的矛盾。《书愤》“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诗人借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万里长城”的典故自许,以“空”字表达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综合以上分析作答即可。译文:腰上佩带的羽箭已长期凋零,只叹未到燕然山刻石记功名。想我老夫尚能横越那大沙漠,诸位何至于新亭落泪空悲鸣。我虽有万死不辞的报国之志,却无奈双鬓巴自不能再转青。应牢牢记住常年江湖泊船处,卧闻寒州上新雁到来的叫声。赏析:这首诗写了诗人陆游山村闲居时的见闻感受,慷慨苍凉、饱含爱国热忱。首联写退居乡野、久离疆场、无缘抗敌的落寞怅惘。“羽箭久凋零”,足见其闲居、被弃置已久的郁闷。“燕然未勒名”用层递手法说壮志难酬,愤懑不平。奠定了一种失意、悲愁的感情基调。颔联抒发了雄飞奋发的壮怀,表达了对那些面临外侮却不抵抗、无作为的达官贵人的指斥。上句是说大丈夫在神州陆沉之际,应“捐躯赴国难”,不可安然老死。一个“犹”字道出他不甘示弱的心态。“绝大漠”,典出《汉书•卫将军骠骑列传》,是汉武帝表彰霍去病之语。两鬓萧萧,仍然豪气干云,梦想着驰骋大漠、浴血沙场;这反照出朝廷中的那些面对强虏只知割地求和而不思奋争的文官武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