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灌云县高中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三次测评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江苏省灌云县高中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三次测评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江苏省灌云县高中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三次测评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江苏省灌云县高中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三次测评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江苏省灌云县高中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三次测评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灌云县高中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三次测评生物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线粒体中的[H]与氧气结合的过程需要细胞色素c的参与。细胞接收凋亡信号后,线粒体中的细胞色素c可转移到细胞质基质中,并与Apaf-1蛋白结合引起细胞凋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无氧呼吸中消耗[H]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B.在有活力的细胞中,细胞色素c主要定位在线粒体内膜上C.细胞色素c功能丧失的细胞将无法合成ATPD.若细胞中Apaf-1蛋白功能丧失,细胞色素c将不会引起该细胞凋亡2.寨卡病毒是一种RNA病毒,该病毒会攻击胎儿的神经元,导致新生儿小头症等缺陷。一种新型寨卡病毒疫苗(基因疫苗)已经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科学家将寨卡病毒蛋白基因与质粒结合后注入人的肌肉细胞,以期被试验者获得对寨卡病毒特异性免疫的能力。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新型疫苗制备过程需使用逆转录酶B.基因疫苗不含病毒蛋白,但能在肌肉细胞中表达出病毒蛋白,病毒蛋白属于抗原C.基因疫苗能够整合到人的肌肉细胞染色体DNA中,并遗传给后代D.试验者获得特异性免疫能力的标志是产生特异性抗体和效应T细胞等3.科学家研究发现,一定数量的疟原虫感染能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促进肿瘤细胞的调亡,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疟原虫感染能诱导机体产生针对肿瘤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疟原虫感染会导致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缩短B.疟原虫感染后肿瘤细胞中的基因表达会发生变化C.人体内肿瘤细胞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抑癌基因突变成了原癌基因D.在被疟原虫感染的肿瘤患者体内,疟原虫与该患者的关系是互利共生4.下列关于基因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A.转录时各种细胞所需的RNA聚合酶是相同的B.翻译时所需的各种遗传密码在生物界均是统一的C.mRNA分子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决定了tRNA的核苷酸序列D.mRNA的形成过程中有碱基间氢键的破坏和形成5.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发现了“细胞能够调节相关基因表达以适应不同氧浓度的分子机制”。正常氧浓度条件下,转录调控因子HIF-Ia会被蛋白酶体降解;在缺氧条件下,HIF-Ia会进入细胞核激活相关基因的表达,并通过一系列变化,改变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以适应氧浓度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缺氧条件下,HIF-Ia含量会增加,促进相关基因的翻译过程B.缺氧条件下,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加数量C.氧气充足条件下,氧气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结合D.在进化过程中,机体产生了这种特殊机制来确保组织和细胞能得到充足的氧气供应6.有关“转基因猴”、“克隆猴”和“试管猴”的说法合理的是()A.三种猴都继承了双亲的优良性状B.三种猴培育过程都体现了细胞核的全能性C.三种猴培育过程都应用了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D.为提高繁殖效率三者都可采用原肠胚期的胚胎进行胚胎分割7.取正常水分条件下生长的某种植物的野生型和脱落酸(ABA)缺失突变幼苗,进行适度干早处理,测量一定时间内茎叶和根的生长量,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实验目的是探究该植物幼苗的抗早性是否与ABA有关B.在实验条件下,ABA促进野生型幼苗根的生长C.在实验条件下,ABA抑制突变型幼苗茎叶的生长D.实验结果表明野生型幼苗比突变型幼苗耐早8.(10分)在前人进行的下列研究中,采用的核心技术相同(或相似)的一组是①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②用紫外线等处理青霉菌选育高产青霉素菌株③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④用甲基绿和吡罗红对细胞染色,观察核酸的分布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非选择题9.(10分)科研人员对猕猴(2n=42)的酒精代谢过程进行研究,发现乙醇进入机体内的代谢途径如下图所示。乙醇积累使得猕猴喝酒易醉,乙醛积累则刺激血管引起猕猴脸红,两种物质都不积累的猕猴喝酒不脸红也不醉。请回答问题:(1)一个猕猴种群中的个体多数是喝酒不醉的,种群中偶尔出现喝酒易醉或喝酒脸红的个体,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种群中某一代突然出现了多只喝酒易醉或喝酒脸红的个体,出现这种现象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2)然而此种群或其它种群中从未出现过既喝酒易醉又喝酒脸红的个体,请解释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3)一只易醉猕猴与野生型猕猴杂交,子一代都是野生型,子一代互交,子二代出现三种表现型,其比例是9:3:4,这三种表现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易醉猕猴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酶1相关基因用A/a表示,酶2相关基因用B/b表示)。(4)为了进一步研究乙醇积累对代谢的影响,研究人员在野生型猕猴中转入了D基因,并筛选获得了纯合体,将此纯合转基因猕猴与一只非转基因的纯合易醉猕猴杂交,子一代互交后,子二代易醉与非易醉个体的比例为13:3,请据此推测D基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5)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平常不喝酒,但酒量较大,有的人本来酒量很小,但经常喝酒之后酒量变大,这说明_____________。10.(14分)γ–氨基丁酸、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NE)等都是常见的神经递质,它们在突触传递中担当“信使”,从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相应的受体结合后,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升高或降低;它们发挥作用后可被再回收或酶解。请回答下列问题:(1)γ–氨基丁酸以____________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氯离子内流,突触后膜的膜外电位为____________。(2)去甲肾上腺素(NE)既是一种神经递质也是一种激素,肾上腺髓质合成分泌的NE通过____________运输到全身各处;储存NE的突触小泡与神经元____________处的细胞膜融合后,NE释放到突触间隙中。(3)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立即被胆碱酯酶分解,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据此推测发生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病人,肌肉将_____________。(4)ATP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研究表明,神经末稍突触小泡内储存着ATP并可使之释放,突触后膜上有ATP的特异性受体存在,ATP在突触间隙中可被迅速地酶解清除。据此推测,ATP还具有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14分)甜菜碱存在于多种植物中,能减轻低温对光合作用的抑制,从而提高植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性。回答下列问题。(1)低温会破坏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导致光反应合成的___________减少,直接影响暗反应中___________的还原,从而对光合作用产生抑制作用。(2)研究发现野生型番茄不含甜菜碱,施加甜菜碱后,低温对其光合作用仍具抑制作用,但抑制程度较轻。设计实验验证以上结论。要求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___________。12.干扰素是一种抗病毒、抗肿瘤的药物,天然干扰素的含量低、活性低、稳定性低。科学家将人的干扰素中第17位的半胱氨酸变成丝氨酸,再利用大肠杆菌生产干扰素,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天然干扰素的缺点。回答下列问题:(1)利用PCR技术扩增干扰素基因时,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扩增的前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人的干扰素中第17位的半胱氨酸变成丝氨酸,要对蛋白质的结构进行设计改造,最终是通过改造_______________来实现的。用蛋白质工程找到所需基因的基本途径是从预期的蛋白质(干扰素)功能出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找到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干扰素基因)。(3)在导人大肠杆菌之前,首先要构建其____________中,启动子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检测干扰素基因在大肠杆菌体内是否翻译时,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C【解析】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2、细胞凋亡: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细胞编程性死亡,属正常死亡。

3、蛋白质的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即结构蛋白,如羽毛、头发、蛛丝、肌动蛋白;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传递信息,即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抗体);

⑤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详解】A、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可产生[H],场所为细胞质基质,A正确;

B、细胞色素c参与[H]与氧气的结合过程,该过程属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完成,故在有活力的细胞中,细胞色素c主要定位在线粒体内膜上,B正确;

C、细胞色素c功能丧失影响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但有氧呼吸前两阶段也产生ATP,C错误;

D、由题意可知,细胞色素c可以与Apaf-1蛋白结合引起细胞凋亡,若Apaf-1蛋白功能丧失,其不能与细胞色素c结合,则无法引起细胞凋亡,D正确。

故选C。【点睛】本题以细胞色素c为素材,考察了细胞呼吸、细胞凋亡以及ATP合成的相关知识,本题难度不大,重点考察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素养考查落实:细胞生命活动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与整体的统一等生命观念。2、C【解析】

1、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2、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A.根据题干,寨卡病毒是一种RNA病毒,新型寨卡病毒疫苗属于基因疫苗,应以RNA为模板合成DNA,故新型疫苗制备过程需使用逆转录酶,A正确;B.基因疫苗是将寨卡病毒蛋白基因与质粒结合后注入人的肌肉细胞,不含病毒蛋白,但卡病毒蛋白基因能在肌肉细胞中表达出病毒蛋白,病毒蛋白属于抗原,B正确;C.基因疫苗能够整合到人的肌肉细胞染色体DNA中,人的原始生殖细胞的遗传物质并未改变,不能通过有性生殖遗传给后代,C错误;D.特异性免疫在接受特定的抗原刺激之后能产生特定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故试验者获得特异性免疫能力的标志是产生特异性抗体和效应T细胞等,D正确。故选C。3、B【解析】

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失去接触抑制,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2)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导致细胞易分散转移。2、细胞癌变的原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详解】A、疟原虫感染能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使其细胞周期延长,A错误;B、疟原虫感染后肿瘤细胞中的基因表达发生变化,促进肿瘤细胞的调亡,B正确;C、细胞癌变的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C错误;D、被疟原虫感染的患者会产生疟疾,故疟原虫与患者不属于互利共生关系,D错误。故选B。4、D【解析】

1、遗传信息的传递是指基因通过复制实现遗传信息在亲代和子代之间传递;遗传信息的表达是指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2、密码子:(1)概念:密码子是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2)种类:64种,其中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3)特点: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密码子具有通用性,即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详解】A、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RNA聚合酶不同,起催化形成的产物也不同,A错误;B、遗传密码是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不同的mRNA翻译时遗传密码并不完全相同,但遗传密码字典在生物界是统一的,B错误;C、翻译时,mRNA分子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配对,但不能决定了tRNA的核苷酸序列,C错误;D、mRNA的形成过程中DNA双链存在解璇和恢复的过程,存在氢键的破坏和形成,D正确。故选D。5、D【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缺氧条件下,氧诱导因素(HIF-la)会进入细胞核激活相关基因的表达,说明氧诱导因素是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的,激活的是相关基因的转录过程,结果是红细胞的数量发生改变。而正常氧浓度条件下,转录调控因子HIF-Ia会被蛋白酶体降解。【详解】A、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缺氧诱导因子在缺氧条件下会进入细胞核激活相关基因的表达,诱导机体产生更多的红细胞以适应缺氧条件,并不是HIF-Ia数量增加,A错误;B、正常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不能分裂,B错误;C、氧气充足条件下,氧气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结合,C错误;D、根据题意可知,在进化过程中,机体产生了这种特殊机制来确保组织和细胞能得到充足的氧气供应,D正确。故选D。6、C【解析】

“克隆猴”的产生:将体细胞核移植到去核卵细胞中诞生的新个体,说明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试管猴”是用人工方法让卵子和精子在体外受精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然后移植到母体子宫内发育而诞生的婴儿;“转基因猴”是外源基因转移到猴尚未融合的受精卵内的卵细胞核或精子的细胞核中,再将早期胚胎移植到受体母猴中。【详解】AB、“克隆猴”的性状主要来自于提供细胞核的供体,该过程可以体现细胞核的全能性;“试管猴”是有性生殖过程,可继承双亲性状,不能体现细胞核全能性,A、B错误;C、由以上分析可知,三种猴培育过程都应用了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C正确;D、胚胎分割的时期应是桑椹胚或囊胚期,D错误。故选C。【点睛】掌握三种猴的产生过程是解题关键。7、C【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干旱缺水条件下,脱落酸抑制茎叶的生长,同时促进根的生长,说明脱落酸的这种作用,有利于植物适应缺水环境。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干旱处理的时间、植物幼苗的种类,因变量是茎叶和根的生长量,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该植物幼苗的抗早性是否与ABA有关。由图可以看出,与突变体(不能合成ABA)相比,野生型(能合成ABA)植株茎叶长度增加值小,而根长度增加值大,说明ABA对野生型幼苗的作用是促进根的生长,抑制茎叶的生长,能更好地适应干旱环境。【详解】A、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ABA对适度干旱幼苗的生长量的影响,即ABA对该植物幼苗抗旱性的影响,A正确;BC、实验条件下,突变型幼苗(不含ABA)的茎叶生长量高于野生型幼苗(含ABA),说明ABA抑制野生型幼苗茎叶的生长,野生型幼苗(含ABA)的根生长量高于突变型幼苗(不含ABA),说明ABA促进野生型幼苗根的生长,B正确,C错误;D、实验结果说明,在干旱条件下,野生型幼苗的根更能生长(用于吸水),同时茎叶的生长减少了(减少水分蒸腾散失),能更好地适应干旱环境,D正确。故选C。8、B【解析】

】1、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2、诱变育种原理:基因突变,方法: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脂等)来处理生物,使其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发生差错,从而引起基因突变,举例:太空育种、青霉素高产菌株的获得。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4、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实验的原理: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可使DNA呈绿色,吡罗红可使RNA呈红色,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的结果是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说明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详解】①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

②采用诱变育种的方法用紫外线等处理青霉菌选育高产青霉素菌株;

③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用T2噬菌体浸染大肠杆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④采用颜色鉴定法用甲基绿和呲罗红对细胞染色,观察核酸的分布;所以,①③采用的都是同位素标记法。

故选C。二、非选择题9、控制合成酶1或酶2的相关基因突变,不能产生有足够活性的酶1或酶2,导致乙醇或乙醛积累相关突变基因的频率足够高酶1突变则导致乙醇积累,不产生乙醛;若酶1正常而酶2突变,则酶1仍能将乙醇转化为乙醛,导致乙醛积累,因此不会发生乙醛和乙醇同时积累的情况。不醉:脸红:易醉aabbD基因通过抑制A基因表达或者抑制酶1活性而使酒精积累表现型受到基因和环境共同影响【解析】

酶1活性受到抑制的猕猴易醉,酶1正常、酶2活性受到抑制的猕猴易脸红,酶1和酶2都正常的猕猴不容易醉。不醉的纯种猕猴基因型为AABB。产生酶1和酶2的是显型基因。这些都说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但是表现型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详解】(1)如果酶1基因突变而不能产生酶1,则猕猴会醉,如果酶2基因突变不能产生酶2,则猕猴会脸红。如果相关突变基因的频率足够高,种群中某一代可能突然出现多只喝酒易醉或喝酒脸红的个体。(2)酶1突变则导致乙醇积累,不产生乙醛;若酶1正常而酶2突变,则酶1仍能将乙醇转化为乙醛,导致乙醛积累,因此不会发生乙醛和乙醇同时积累的情况,故此种群或其它种群中从未出现过既喝酒易醉又喝酒脸红的个体。(3)子二代表现型比例是9:3:4,说明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aBb,亲本中野生型的猕猴是不醉的,说明其基因型是AABB,则易醉猕猴的亲本基因型为aabb。9:3:4的比例中,9是双显性状,为不醉,包括A_B_个体,4中含有双隐性状,已知aabb表现为易醉,所以4是易醉,包括aa__个体,则3为脸红,包括A_bb个体。(4)纯合转基因猕猴为DDAA,非转基因的纯合易醉猕猴为ddaa,两者杂交,子一代为DdAa,子二代易醉与非易醉个体的比例为13:3,除了ddA_为不醉个体外,D_A_、D_aa、ddaa为易醉个体,D_A_为易醉个体,ddA_为不醉个体说明D基因通过抑制A基因表达或者抑制酶1活性而使酒精积累。(5)表现型由基因型控制,也会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点睛】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但由于一个种群基因较多,因此突变基因的总量也不少,突变基因由于繁殖遗传传给后代,因此种群中突变基因容易保留,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就会导致生物进化。9:3:4和13:3都是9:3:3:1的变式。10、胞吐正电位体液轴突末梢持续收缩(或痉挛、抽搐、震颤不止)ATP是一种神经递质(或ATP可在细胞间传递信息)【解析】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其中效应器包括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或腺体。2、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膜外电流方向是从未兴奋部位到兴奋部位,而膜内是从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要通过突触结构,突触分为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详解】(1)神经递质以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引起的是氯离子内流,因此突触后膜的膜内外电位依旧为外正内负,且电位差增大。(2)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因此去甲肾上腺素(NE)作为激素时通过体液运输;突触是由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和突触后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等组成的,因此突触前膜是神经元轴突末梢处的细胞膜。(3)据题意,发生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病人,乙酰胆碱不能立即被胆碱酯酶分解,肌肉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表现为持续收缩(或痉挛、抽搐、震颤不止)。(4)神经末梢有储存着ATP的突触小泡,突触后膜上有ATP的特异性受体存在,ATP在细胞间隙内可被迅速地酶解清除,这些特点显示ATP可能是一种神经递质。【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11、[H]和ATPC3实验思路:将野生型番茄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先后在常温和低温条件下测定光合速率,分别记录为v1、v2,乙组施加甜菜碱后在低温条件下测定光合速率,记录为V3预期结果:v1>V3>V2【解析】

1.光合作用的具体的过程:

①光反应阶段:场所是类囊体薄膜

a.水的光解:2H2O4[H]+O2b.ATP的生成:ADP+PiATP

②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a.CO2的固定:CO2+C52C3b.三碳化合物的还原:2C3(CH2O)+C5+H2O【详解】(1)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是光合作用光反应的场所,光合作用的色素就分布其上,低温会破坏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导致光反应合成的[H]和ATP减少,进而直接影响暗反应中C3的还原,从而对光合作用产生抑制作用。(2)实验设计要遵循单一变量和对照原则,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甜菜碱能缓解低温对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因此单一的变量就是是否使用甜菜碱与温度的高低。故主要的实验思路如下:将长势相同的野生型番茄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先后在常温和低温条件下测定光合速率,分别记录为v1、v2。乙组施加甜菜碱后在低温条件下测定光合速率。记录为V3,预期实验结果为v1>V3>V2。【点睛】熟知光合作用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的相关实验设计也是本题的考查重点。关注实验设计的原则是解答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