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四川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论述类文本阅读
四川省宜宾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何认识和把握墨家哲学的精义与根本?学者多以“兼爱”作为墨家思想的旗帜与纲领,将“非攻”“天志”等其余诸论视作“兼爱”的延伸、落实与保障,从而凸显出了墨学重“爱”的精神品格。有的学者则试图以墨学作为对接西方逻辑与科学传统的本土思想文化资源,力图开出墨学所谓重科学、重逻辑、重理性的精神风尚。还有的论者试图以“义”来整合墨家诸说,以期彰明墨学最为贵“义”的精神风貌。但也有论者给予墨学以一种彻底否定性的评价,认定其是为专制统治乃至特务统治张目的祸人之术,不足为取。
墨家向以贵“义”自许。如《贵义》有言:“万事莫贵于义”。然墨家所论之“义”,其实为“利”。《经上》说“义,利也”。但墨家所说之“利”,非一己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公利。这种天下之公利,又具体表现为人口之众、国家之富、刑政之治等治道现实。《经说上》进一步解释说:“志以天下为芬,而能能利之。”这也就是说,墨家既重视为义者要以“兴天下之利”作为自己的本分,也强调为义者要培育自身兴利除害的才能,前者是为义者应有的动机与德性,后者是为义者当有的资材与德行。
墨家所孜孜以求的“天下之利”,归根到底是宰制天下的君主及其统治阶层之利,还是作为士、农、工、商等阶层的人民之利呢?如若是前者,所谓“天下之利”就实为统治阶层之私利的托庇之辞,而“兴天下之利”也就成了奉天下之财用以满足统治阶层之穷奢极欲的粉饰之言。如若是后者,所谓“天下之利”实就是对民生民利的一种维护,也就是对统治阶层只顾自利而罔顾民利的一种抗议。若单从动机的角度来看,墨家所述的“兼爱”“天志”“节用”等说,在根本上还是为了维护民生民利。“兼爱”要求统治者应当像爱利自身、自家、自国那样去爱利他人、他家、他国,尤其是要普遍地爱利天下民众。“天志”则悬设一大公无私、竭诚为民、能赏善罚暴的至高无上之天,以规约君主的言行,使其能实行“兼爱”的义政义事。“节用”则从民生基本所需的衣、食、住、行、葬、乐等角度,规劝统治者应当力行节约之道,“去无用之费”以实现对民生民利的保全。同时,墨家还为统治者树立了能保民、爱民、利民的以大禹为典范的古时圣王形象,作为统治者爱利万民的义政义事之历史经验。墨家所论的“天下之利”,应当还是以民生民利为主流。
爱民、利民还是墨家最为根本的技术价值观念。在先秦诸家中,墨家向以重视科技而为中国科技史家所推崇。《法仪》等篇记述了墨子对百工从事生产技术活动的认识。墨子认为,百工从事之法就是“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衡以水,正以县”。《墨经》诸篇更是记载了诸多关于科学方面的朴素认识,论述了其时制造和使用器械以便利民生实践的工作原理。但墨家对技术活动的认识与实践是为了便利民生。《公输》所载的公输削鹊之故事,正体现了墨家这种以爱民、利民为本的技术价值观念。墨家极为贬低那种为了单纯展示技术之“巧”而从事的技术创制活动,转而强调技术之“巧”的根本就在于其能“利于人”。在墨家看来,哪怕再为精巧的技术,如若不能利于人,也都是“拙”。
墨家在立论时极为重视理性的思维方法。“三表法”是墨学最先提出的一个用以判断言辞是非标准的方法。“古者圣王之事”“百姓耳目之实”和“国家人民之利”,以其经验主义和实用理性的立场,构成了墨家在立论时所惯常使用的基本论证结构。然而,“三表法”的提出与使用,只是墨家对如何论述自身主张的一种思想结构自觉。而在此思想结构之下,还贯穿着墨家对“明故”“察类”的理性思维追求。
墨家在向别家释疑自家所持的学说主张时,常将“未察吾言之类”“不明吾言之故”作为解释的标志性语句。其中,“类”主要表现为一种区分开不同类型的事物(如对“木长”与“夜长”的区别),或可取与不可取的道义言辞(如对“诛”和“攻”的划分)的界定方式。“故”则指的是事物(事情)之所以如此这般出现的原因,或者说言辞之所以如此这般得出的前提或条件。要言之,在墨家看来,区分事物的同异,辨明言辞的是非,形成合理的立论和反驳都要遵循“异类不比”的基本思维原则,还要探明其背后的原因、条件和规律,如此才能正确地分析并解决现实政治及其技术运用所遇到的疑难问题。
(摘编自张万强《“利民”与“明故”:墨家哲学的基本精神》,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学者对墨家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但是他们的思维方法和价值立场是一致的。
B.墨家所说的义就是利,具体表现为人口之众、国家之富、刑政之治的治道现实。
C.墨家重视科技和理性思维方式,这些都可以在墨家的“三表法”中得到体现。
D.墨家看来,遵循“异类不比”的基本思维原则,是正确分析和解决疑难问题的关键。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论述了墨家哲学的精义与根本,以及它贵“义”自许的价值观念和重视理性的思维方法。
B.文章例举《贵义》《经上说》中的话,是为了阐明了墨家向以贵“义”自许的观点。
C.墨家的技术价值观念以爱民、利民为本,公输削鹊的故事就体现了这种观念。
D.文章在解释墨家的学说主张“类”与“故”时,将“类”与“故”进行了对比论证。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有关“爱民”“利民”的思想中最接近墨家的一项是(3分)
A.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老子
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C.重刑少赏,上爱民,民死赏;多赏轻刑,上不爱民,民不死赏。——韩非子
D.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
四川省乐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逸”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颇为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不仅是古代文人的一种传统审美趣味和品文论艺的审美标准,还以其丰富的诗学内涵建构出古诗词的独特质素,构成古典诗学中的一个重要传统。
许慎《说文解字》曰:“逸,兔谩扡善逃也”,可见从文字学角度观之,“逸”的本义指如脱兔般善于疾跑逃逸。然而,就“逸”的文化内涵而言,“逸”可衍生出奔逸、隐逸、闲逸、逸乐等丰富含义,主要指古代文人因不满现实而逃离尘世追求闲适逸乐的一种情怀与心境,而后发展成古代士大夫对人格修养、艺术追求和作品品鉴的评价标准,从而成为古代文人心向往之的一种审美趣味。
在先秦时期,“逸”主要指不与浊世同流合污的人格品貌与生活态度,如“逸民”“逸士”“逸人”“逸才”等。第一个大力倡导并发扬“逸”的古代文人是庄子,他在《逍遥游)》《天下》等文章中阐发了“奔逸绝尘”的逍遥姿态和放逸精神。至魏晋时期,“逸”开始被纳入社会文化审美领域用以评价人之美,出现了“逸容”“逸志”“逸量”“逸迹”等词。与此同时,“逸气说”的产生更确立了“逸”在文艺美学范畴中的位置。曹丕指出刘桢的文章“有逸气,但未遒耳”,用“逸”评价文辞,标志着“逸”已由人物品藻领域拓展到文艺评论领域。由此,“逸”作为一个独立的文艺审美范畴得到确立,并发展成为一种传统审美趣味。
“逸”作为诗学概念用于诗歌评论,可追溯至东汉班固。其“学诗之士,逸在布衣”即指隐遁放逸在野,在班固看来,由于周道衰落,一批学诗之士被放逐于野而隐逸为布衣,故而作失志之诗赋,这是“逸”第一次被纳作诗赋评价维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逸”正式被视作一种诗歌评价标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多处用“逸”对诗歌内容、创作手法、语言、风格等进行评价,他指出屈原的《离骚》“惊才风逸”,称赞曹植“诗丽而表逸”,指出阮籍“响逸而调远”,表明“逸”的概念已深入诗学领域。当时诗坛上出现曹植“卓逸”、鲍照“俊逸”、陶潜“隐逸”、嵇康“超逸”、谢灵运“秀逸”等诗歌特征,呈现出诗人对“逸”作为诗学理念的认同。
及至唐朝,“逸”被划为一种独立诗品,分为“高逸”“逸格”“飘逸”等。皎然第一个将“逸”视为独立诗品,提出“逸格”之说,认为“古今逸格,皆造其极矣”,可见“逸”已被视为一种高等级诗品。李白的“飘逸”、王维的“闲逸”、孟浩然的“壮逸”等亦均体现出唐代诗人的“逸”风。而至宋元时期,“逸”在诗论中得到继续发展和高扬。严羽将诗品分为九品,“飘逸”被列为其一。朱熹广泛用“逸”评价诗歌,如杜甫的诗为“旷逸不可当”,李白的诗则为“才自逸荡”;苏轼和辛弃疾等曾标举“旷逸”和“豪逸”,创作出不少具有“逸”美的诗词。
由此发展脉络可知,“逸”已逐步确立其在诗学中的位置,并呈现出其对诗论与诗歌创作的重要影响。“逸”已构成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重要传统,从而建构起中国古代诗歌别具特色的标识性特征。
(节选自罗小凤《论古典诗学中的“逸”传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逸”不仅仅体现出古代文人的一种审美标准,还以其丰富的诗学内涵建构出古诗词的独特质素。
B.“逸”从一种情怀与心境,发展为对人格修养、艺术追求和作品品鉴的评价标准,成为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审美趣味。
C.“逸”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便已被纳入诗歌评论视角,到了唐朝,“逸"被界定为一种独立的高等级诗品。D.随着“逸”在古典诗学中的发展,“逸”渐渐确立了其在诗学中的位置,并呈现出对诗论与诗歌创作的重要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宗明义,按照历史时代顺序介绍了“逸”在古典诗学中的位置及其对诗论与诗歌创作的影响。
B.选文引用曹丕的评语,说明“逸”已由人物品藻领域拓展到文艺评论领域,作为一个独立的文艺审美范畴得到确立。
C.选文第5段分述了从唐朝至宋元时期,不同朝代“逸”在诗论与诗歌创作中得到继续发展.和高扬的情况。
D.选文大量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来介绍“逸”的诗学内涵和价值,论证充分,说理透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子首次在《逍遥游》中阐发了“奔逸绝尘”的逍遥姿态和放逸精神,因而被认为是第一个大力倡导并发扬“逸”的古代文人。
B.在先秦时期,“逸”主要指不与浊世同流合污的人格品貌与生活态度,还没有被纳入到社会文化审美领域用以评价人之美。
C.东汉班固认为,因为周道衰落,一批学诗之士被放逐于野而隐逸为布衣,才使得“逸”第一次被纳作诗赋评价维度。
D.李白的“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呈现出旷逸之韵;而苏轼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则折射出其飘逸之态。
四川省达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重视文治,也非常器重文人。不仅宰相是文人,就连主兵事的枢密使等职也多由文人担当。在宋代,文人不但社会地位高,而且待遇优渥,朝廷“恩待于百官者唯恐其不足”,唯恐百官的工资不够,太祖赵匡胤曾鼓励手下的大臣们多积累财富、多购田宅,以留给子女、子孙,希望用物质享受的方式来笼络官员,而宋代的官员是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士大夫,他们的娱乐方式通常是轻歌曼舞、浅斟低唱。所以,滋生于这种土壤中,词得以兴盛。
诗言志,词缘情。文人可以借助词这种形式,毫无顾忌地抒发诗和文不能言、不便言以及不使多言的儿女私情。钱钟书先生曾在《宋诗选注》中谈到:“爱情,尤其是在封建礼教眼开眼闭的监视之下,那种公然走私的爱情,从古体诗里差不多全部撤退到近体诗里,又从近体诗里大部分迁移到词里。”如此一来,大家就明白了,文人词的创作长期处于“尊前”“花间”的环境中,带有鲜明的娱乐消遣功能,所以就形成了“作闺音”“为艳科”的特色。因此,温婉的、女子般的纤柔之美、情感寄托,就成为了宋词极力描摹书写的首要对象。
欧阳炯曾写道:“绮筵公字,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再如张先《醉垂鞭》写道:“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这是一首典型的描写歌妓的词。张先以写影闻名,人称“张三影”,他的这首赠妓词,将歌女的美写得令人神往。开篇从衣裙写起,借衣裙暗示女子的美丽,“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眷”,可见,词中的歌女并非浓妆艳抹,而是一派清雅娴静,超然脱俗。尤其“闲花淡淡眷”,不拘于形,抓住的是歌女娴雅的神韵。
宋人以歌妓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词作,除了延续宫体、花间风格之外,还有一些是写歌妓与文人之间存在感情上的联系,甚至有些歌妓在词人生命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也就是说,文人所写往往是他心中之人。譬如,著名词人晏几道,也就是晏殊的小儿子,早年过惯了富贵公子的生活,后来家道中落,生活一落千丈。黄庭坚曾评价晏几道:“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责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而不肯作一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已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一句话,正是这样的人,写情词是第一等的好。
如他的《鹧鸪天》写道:“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词的上阕回忆过去同这位歌妓一见钟情,相互爱慕。下阕写长期分离之后难以割舍的柔情和重逢的惊喜。结尾两句点化了杜甫《羌村三首》“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可是写起来,在词中显得更加空灵宛转,饶有韵味。以及大家熬知的《临江仙》,“记得小草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小草”即是“莲、鸿、苹、云”四位歌女中的“小草”。可见,在这两首词中,晏几道对于原来与他在一起的这几位歌妓,情深意长。只不过,在写这几首情深意长的感伤之词时,背后寄予的是自己身世的巨变与个人的切肤之痛。虽为艳词,但真挚深婉,表述了士大夫的仕途沉沦浮荡。
(摘编自康震《市井生活中的宋词》,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代重视文治、器重文人,包括宰相在内的枢密使等职多由文人担当,他们待遇优渥。
B.“轻歌曼舞”的字形有误,应写作“轻歌嫚舞”,在文中指宋代官员娱乐方式的一种。
C.“不拘于形”,在文中指宋代歌女的装扮都不是浓妆艳抹,而是一派清雅娴静的气质。
D.以歌妓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宋词,不全是宫体、花间风格,还写歇妓与文人的情感联系。
2.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未直接谈宋词,而从宋代文人地位、官员娱乐方式等方面分析词兴盛的原因。
B.文章思路清晰,既有对词产生、兴盛的原因阐述,又有对宋词内容、风格特点的分析。
C.从张先所作《醉垂鞭》的内容来看,这一首赠妓词并不能证明张先是以写影而闻名的。
D.从晏几道的《鹧鸪天》《临江仙》这两首词来看,艳词并非只是表现情深意长的感伤。
3.关于黄庭坚对晏几道“四痴”的评价,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痴:虽然官做得不好,可他也不愿意求达官显贵们帮忙,意在表现晏几道的傲骨。
B.第二痴:文章自成一体,不愿为中进士而改变文章风格,重在批判他执而不化的性格。
C.第三痴:虽然家里很有钱,可是他的家人却饥寒交迫,表明他从来不关心家人的生活。
D.第四痴:虽然别人毫不迟疑欺负他或背信于他,可是他不以为意,意在表现他的大度。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由于使用者在城市的建筑空间和公共空间中的活动是连续的,因而,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建筑无论是在物质空间上还是在社会空间上,都是相互依存和互为前提的,是一种耦合关系。以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的耦合关系审视城市建筑,建筑的城市价值不可小看。
城市建筑要实现其城市价值,建筑的空间应该突破自身的封闭状态,接纳和承担城市职能,体现建筑与城市空间在空间领域和空间职能上的复合和重叠,建筑在实现自身的建筑功能的同时,承担城市公共空间的职能,为市民提供活动、交往场所,在使用过程中起到城市公共空间的作用。这样以城市公共空间特质存在的建筑空间,能够弥补城市公共空间在数量上的不足,同时也丰富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多样性。通过开放建筑用地内的场地空间以及建筑内部空间等获得的城市公共空间,具有连接与转化的重要功能,可以促使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相互渗透交融,形成过渡的、层次丰富的,内外渗透的连续空间。这是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实现耦合的重要途径。而建筑正是通过在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化建设中发挥其重要作用来实现自身的城市价值。
建筑一方面作为物质实体对城市公共空间起着空间限定的作用,另一方面建筑物对城市公共空间起着功能支持和视觉景观的作用。
建筑在城市广场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如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所说:“广场是城市中由各类建筑围成的城市空间。”在城市广场的构成要素中,建筑的立面或者整个建筑实体成为广场边围要素,.起到了围合空间的作用,对限定广场空间起到决定性作用。建筑从尺寸、形态、肌理、开口、功能上影响着广场空间的品质,也是广场活动重要的行为支撑,因为广场边界上的建筑物直接决定了广场上人的活动方式。比如一个纪念性广场(天安门广场)与商业广场(大拇指广场)的性格特征正是由其周边的建筑的功能决定的。又如:广场周边建筑形态特征也会对广场产生强烈的影响,多样化的建筑形态令广场空间具有动感、充满生动活跃的气氛,而对称性的建筑形态则产生权威感,强化广场的空间轴线和方向性。
在城市中,城市与建筑通过街道空间联系在一起,人们在街道上来回穿梭,街道空间既是步行交通空间也是交往空间,街道上充满了多样化的城市生活。但是,机动车成为街道主角的这一变化,改变了街道的尺度和亲切宜人的气氛;使得街道原有的交往功能逐渐弱化,城市与建筑的连续性也大大减弱。恢复街道空间本色,应该至少在一定区域内设置步行优先的道路,或者至少让建筑对机动车道的人行道空间进行耦合作用,优化步行空间使之成为街道。
与街道空间耦合的建筑,限定了街道空间,对街道空间的良好尺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街道获得界面的连续性和良好的空间尺度。同时,城市建筑也为街道空间的变化起到了节点的作用。建筑周围的空间、建筑的灰空间以及建筑内部设置的城市公共空间,可以使街道空间有适度延伸,使街道空间增加可以让人驻留的空间节点,成为街道交往空间的补充和发展。
城市建筑除了对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广场和街道具有重要意义外,对其他各种类型的城市公共空间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城市公共空间的连续性需要通过建筑所创造的公共空间进行衔接和转换以得到最大化的实现,使得相邻的城市公共空间相互渗透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实现相邻空间之间的功能互动、空间流动的同时,也带来其职能的交·叉和渗透。这种建筑中的城市公共空间与其他城市公共空间的互动带来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集聚效应,能创造更大的城市价值。
城市建筑在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空间的限定者、空间的创造者,离开建筑的参与,城市公共空间将失去色彩,将会减弱对公众城市生活的支持度。实现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耦合正是让建筑回归其在城市这个大系统中的角色定位。
(摘编自孙彤宇《从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的耦合关系论城市公共空间的动态发展》,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筑的城市价值,不仅在于实现自身的建筑功能,更重要的是能接纳和承担城市公共空间的职能。
B.只要开放建筑用地内的场地空间以及建筑内部空间,就能获得内外相互渗透的连续城市公共空间。
C.建筑作为城市广场的要素之一,不仅影响着广场空间的品质,还间接决定了广场上人的活动方式。
D.与街道空间耦合的建筑,一方面限定了街道空间,另一方面也为街道空间的变化起到了节点的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的关系出发,提出建筑要实现其城市价值需起到城市公共空间作用这一观点。
B.文章第四段以天安门广场和大拇指广场为例,论证了不同形态的建筑决定了广场的不同的性格特征。
C.文章在阐述建筑对街道空间的作用时,使用“大大”“至少”“一定”等词,体现了论证语言的严谨性。
D.文章从城市广场、街道空间和其他城市公共空间三个方面阐述了建筑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城市公共空间特质存在的建筑空间,能够丰富城市公共空间的多样性。
B.以机动车为主的街道空间,会弱化其原有的交往功能,并减弱城市与建筑的连续性。
C.对建筑所创造的公共空间进行衔接和转换,能完全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连续性。
D.相邻城市公共空间之间的功能互动、空间流动,可以创造更大的城市价值。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道家学派代表性著作之一,《庄子》承载着道家重要的思想内核——道为本源、清静无为、齐物思辨等,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的文学创作与士人的文化心态。从玄言诗、山水诗等的诗歌创作到儒道互补、归隐不仕的中国古代文人独特的精神信念,《庄子》所体现的道家思想已渗入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内核,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重要文化信仰。在一众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题材流派中,清新自然又韵味悠长的田园诗与《庄子》思想可谓有着深厚而不可分割的关系。
自然朴素之价值追求。《庄子》重视自然本身的规律及自然中的天然性,并以自然作为人与人类社会的标尺。《庄子》明确指出了要恪守自然本性,而非进行人为的刻意追求,才能获得至高、至善、至美的价值取向。同样,对自然朴素的追求可谓一直镶嵌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等诗句直接而明确地表述了对于由清净、简朴、纯净人心所构成的饱含天然本性、朴素美好的田园生活的赞美与热爱。《庄子》与陶渊明田园诗中对自然朴素的追求是有相同甚至承继之处的。题材上,在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中,自然田园作为写作题材当然是无有争议的表现对象;其在意象上,通过对田园自然风物的表现来表述的“真意”正是对《庄子》以天地悟道的思维方式的继承与情思表述的发展;思想上,将自然视为官场等世俗生活之对立面,则是更深入地对《庄子》崇敬自然本性思想的延伸。
得意忘言之审美境界。《庄子》在言意之辨及其关系上,注意到了二者之别,并得出了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的结论。《内篇·齐物论》中“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与《杂篇·外物》中“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均表述了但求言中之意而忽视言语表述的言意观。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流露出了同《庄子》得意忘言相一致的审美情趣。其“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等质朴的写作既不同于时人好谈玄说理、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又不同于前朝陆机、潘岳等人造就的繁缛华美的太康之风。陶诗的自然朴素之语自带灵气,其看似未经雕琢的语言、简单地对自然风物的呈现已是把陶之田园理想与审美旨趣尽数倾泻于纸上。此外,诗歌言辞之外的境界的开创也可谓是得意而超脱于言的表现。如《饮酒·十四》中“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质朴地写出了醉酒后不知物我之分、飘然如物我合一的超脱境界。
清静无为之人生理想。《庄子》厌恶功名利禄与人为强争,提倡清心寡欲。从个人角度来讲,《庄子》从不视努力追求权力荣耀为正途,而是主张内心清净,追求养生。从国家集体角度讲,其主张施政应顺应自然本性,以“无为”为“为”而使得天下大治。陶渊明的田园诗也明确地表现出了对努力追求仕途荣华的“世俗之路”的厌恶,且这种对浮躁人世的无意与对自然田园的向往是一致的——这正是其个人在理想追求上清静无为的体现。正如其《归去来兮辞》中所言“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直言其本愿并非富贵通达。这种对追求官场权力与名利行为的厌恶着实是《庄子》所主张的内心清净、但求无为的具体表现。
随着文学自身的发展、思想的多元化与时代的变革,《庄子》思想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当然是因时而异的,甚至其在被吸收利用与改造后已趋于隐蔽。但后世田园山水诗歌的优秀创作,若没有先秦《庄子》道家思想本质性的影响与注入,大概不会如我们今天所见般璀璨动人。由此看来,《庄子》思想对于后世以陶渊明田园诗为代表的山水田园题材诗歌的创作,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思想价值与文化影响。
(摘编自孙百慧《论〈庄子〉思想在陶渊明田园诗创作中的表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子》是道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作,对后世文学创作与士人文化心态都有影响。
B.陶诗在题材、意象、思想等方面均体现了《庄子》对自然朴素的价值追求。
C.陶诗体现《庄子》得意忘言之审美情趣的表现是言辞朴素自然、不事雕琢。
D.陶渊明厌恶“世俗之路”的主要原因是受了《庄子》清静无为之人生理想的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宗明义,点明田园诗与《庄子》思想的紧密关系,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B.文章以总分总结构论述《庄子》思想在以陶诗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中的表现,结构清晰。
C.文章在论述《庄子》得意忘言之审美境界时运用了引用论证法,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第四段引用《归去来兮辞》中的语句是为了证明陶渊明厌恶追求官场权力与名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子》认为恪守自然本性,不刻意追求,就能获得至高、至善、至美的价值取向。
B.“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等质朴诗句有同《庄子》得意忘言相一致的审美情趣。
C.《饮酒·十四》所写飘然如物我合一的超脱境界也是陶诗得意而超脱于言的一种表现。
D.《庄子》思想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因时而异,但其对后世田园山水诗的影响不可忽视。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四中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最贴近时代、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报告文学,其创作是建立在真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之上,是以文学的艺术手法来报告社会生活中真实的事件和人物。
在报告文学创作的实践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而写?写什么?思想感情的着落点和创作的立足点在哪里?夏衍的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树立了一个榜样。这部作品主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的思想感情是站在同情社会弱者的立场,创作的立足点面向平民,甚至是不起眼的“小人物”。
《包身工》充满感情、带有温度,其旋律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博爱。笔下散发出博爱情怀,对女童工有着深切的同情,对她们遭遇的不公和悲惨命运进行直接揭露。夏衍的笔像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解剖着那个时代的“脓疮”,对那个社会进行“刮骨疗毒”,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以形象的方式记录下来,他要告诉世人那里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世界,是怎样的真相,进而呼唤善良的人起来抗争。1959年,夏衍在《从引起的回忆》中写道,他“感到‘灵魂的震动’”“感到愤怒”“觉得非把这个人间地狱揭发出来不可”。
《包身工》之所以成为经典,除了饱含真情之外,还在于作品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文章开头有这样的内容:
“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
这段文字,无论是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都注重细节的刻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包身工》的艺术感染力还表现在充分运用和借鉴小说、散文、戏剧、电影等艺术样式的表现手法。有些评论家甚至把《包身工》作为小说来研究。创作《包身工》时,夏衍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现方法熔于一炉,交错运用,并衔接得恰如其分。尤其是小说手法的运用。他着重描写了有一定典型意义的人物,如芦柴棒、小福子和不知姓名的小姑娘,通过对他们的刻画,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除了人物描写,值得研究的还有他对写作对象生活场景还原式的描绘,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为线索,串起一个个场景,结构严谨,情节生动,画面具有冲击力,特别是某些镜头式的具体描绘,如包身工们早晨喝粥的情景描写,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写实性。
无论是讴歌时代,还是记录社会,报告文学作家都要为社会的进步贡献文学力量,以有温度的作品感动读者,进而凝聚人心,激发更大的前行动力。
(摘编自曾散《以有温度的文字探索光明——读夏衍的有感》)
1.下列有关《包身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包身工》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为线索,反映了当时社会“小人物”的真实生活状态。
B.《包身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在饱含真情、注重细节刻画和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上。
C.有些评论家把《包身工》作为小说来研究,这与《包身工》借鉴和运用了小说手法有关。
D.《包身工》采用电影的表现手法,一些镜头式的具体描绘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写实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不只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还有关于报告文学对时代、社会发展意义的思考,富有深度。
B.文章引用夏衍在《从引起的回忆》中的话证明的创作饱含真情。
C.《包身工》开头的语言、环境、动作等描写说明作品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D.本文创作的目的是从报告文学的特点入手,深入探究《包身工》成为经典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报告文学的创作,如果不是基于对社会的真情实感,不是基于发自内心深处的召唤,那么作品就很可能是苍白无力的。
B.夏衍创作的《包身工》站在同情弱者的立场,散发出博爱的情怀,他要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真相,呼唤善良的人起来抗争。
C.报告文学是以文学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生活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反映社会现实,在具体创作中可以采用小说的手法虚构人物。
D.报告文学或讴歌时代,或记录社会,报告文学作家应有人文情怀,以有温度的作品为社会的进步贡献文学力量,激励后辈。
论述类文本阅读
四川省宜宾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何认识和把握墨家哲学的精义与根本?学者多以“兼爱”作为墨家思想的旗帜与纲领,将“非攻”“天志”等其余诸论视作“兼爱”的延伸、落实与保障,从而凸显出了墨学重“爱”的精神品格。有的学者则试图以墨学作为对接西方逻辑与科学传统的本土思想文化资源,力图开出墨学所谓重科学、重逻辑、重理性的精神风尚。还有的论者试图以“义”来整合墨家诸说,以期彰明墨学最为贵“义”的精神风貌。但也有论者给予墨学以一种彻底否定性的评价,认定其是为专制统治乃至特务统治张目的祸人之术,不足为取。
墨家向以贵“义”自许。如《贵义》有言:“万事莫贵于义”。然墨家所论之“义”,其实为“利”。《经上》说“义,利也”。但墨家所说之“利”,非一己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公利。这种天下之公利,又具体表现为人口之众、国家之富、刑政之治等治道现实。《经说上》进一步解释说:“志以天下为芬,而能能利之。”这也就是说,墨家既重视为义者要以“兴天下之利”作为自己的本分,也强调为义者要培育自身兴利除害的才能,前者是为义者应有的动机与德性,后者是为义者当有的资材与德行。
墨家所孜孜以求的“天下之利”,归根到底是宰制天下的君主及其统治阶层之利,还是作为士、农、工、商等阶层的人民之利呢?如若是前者,所谓“天下之利”就实为统治阶层之私利的托庇之辞,而“兴天下之利”也就成了奉天下之财用以满足统治阶层之穷奢极欲的粉饰之言。如若是后者,所谓“天下之利”实就是对民生民利的一种维护,也就是对统治阶层只顾自利而罔顾民利的一种抗议。若单从动机的角度来看,墨家所述的“兼爱”“天志”“节用”等说,在根本上还是为了维护民生民利。“兼爱”要求统治者应当像爱利自身、自家、自国那样去爱利他人、他家、他国,尤其是要普遍地爱利天下民众。“天志”则悬设一大公无私、竭诚为民、能赏善罚暴的至高无上之天,以规约君主的言行,使其能实行“兼爱”的义政义事。“节用”则从民生基本所需的衣、食、住、行、葬、乐等角度,规劝统治者应当力行节约之道,“去无用之费”以实现对民生民利的保全。同时,墨家还为统治者树立了能保民、爱民、利民的以大禹为典范的古时圣王形象,作为统治者爱利万民的义政义事之历史经验。墨家所论的“天下之利”,应当还是以民生民利为主流。
爱民、利民还是墨家最为根本的技术价值观念。在先秦诸家中,墨家向以重视科技而为中国科技史家所推崇。《法仪》等篇记述了墨子对百工从事生产技术活动的认识。墨子认为,百工从事之法就是“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衡以水,正以县”。《墨经》诸篇更是记载了诸多关于科学方面的朴素认识,论述了其时制造和使用器械以便利民生实践的工作原理。但墨家对技术活动的认识与实践是为了便利民生。《公输》所载的公输削鹊之故事,正体现了墨家这种以爱民、利民为本的技术价值观念。墨家极为贬低那种为了单纯展示技术之“巧”而从事的技术创制活动,转而强调技术之“巧”的根本就在于其能“利于人”。在墨家看来,哪怕再为精巧的技术,如若不能利于人,也都是“拙”。
墨家在立论时极为重视理性的思维方法。“三表法”是墨学最先提出的一个用以判断言辞是非标准的方法。“古者圣王之事”“百姓耳目之实”和“国家人民之利”,以其经验主义和实用理性的立场,构成了墨家在立论时所惯常使用的基本论证结构。然而,“三表法”的提出与使用,只是墨家对如何论述自身主张的一种思想结构自觉。而在此思想结构之下,还贯穿着墨家对“明故”“察类”的理性思维追求。
墨家在向别家释疑自家所持的学说主张时,常将“未察吾言之类”“不明吾言之故”作为解释的标志性语句。其中,“类”主要表现为一种区分开不同类型的事物(如对“木长”与“夜长”的区别),或可取与不可取的道义言辞(如对“诛”和“攻”的划分)的界定方式。“故”则指的是事物(事情)之所以如此这般出现的原因,或者说言辞之所以如此这般得出的前提或条件。要言之,在墨家看来,区分事物的同异,辨明言辞的是非,形成合理的立论和反驳都要遵循“异类不比”的基本思维原则,还要探明其背后的原因、条件和规律,如此才能正确地分析并解决现实政治及其技术运用所遇到的疑难问题。
(摘编自张万强《“利民”与“明故”:墨家哲学的基本精神》,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学者对墨家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但是他们的思维方法和价值立场是一致的。
B.墨家所说的义就是利,具体表现为人口之众、国家之富、刑政之治的治道现实。
C.墨家重视科技和理性思维方式,这些都可以在墨家的“三表法”中得到体现。
D.墨家看来,遵循“异类不比”的基本思维原则,是正确分析和解决疑难问题的关键。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论述了墨家哲学的精义与根本,以及它贵“义”自许的价值观念和重视理性的思维方法。
B.文章例举《贵义》《经上说》中的话,是为了阐明了墨家向以贵“义”自许的观点。
C.墨家的技术价值观念以爱民、利民为本,公输削鹊的故事就体现了这种观念。
D.文章在解释墨家的学说主张“类”与“故”时,将“类”与“故”进行了对比论证。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有关“爱民”“利民”的思想中最接近墨家的一项是(3分)
A.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老子
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C.重刑少赏,上爱民,民死赏;多赏轻刑,上不爱民,民不死赏。——韩非子
D.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
1.BA.他们的思维方法和价值立场是不一致的。C.“这些都可以在墨家的‘三表法’中得到体现”不正确。“三表法”是墨学最先提出的一个用以判断言辞是非标准的方法,不能体现出墨家重视科技。D.“‘异类不比’的基本思维原则是关键”以偏概全。遵循“异类不比”的基本思维原则,还要探明其背后的原因、条件和规律,才能正确地分析并解决现实政治及其技术运用所遇到的疑难问题。
2.D文章没有将“类”与“故”进行对比论证。
3.B墨家所述的“兼爱”“天志”“节用”等说,在根本上还是为了维护民生民利。以上四家观点中,老子强调无为让百姓无知无欲,韩非子强调赏罚,荀子强调遵循自然规律,孟子的观点最接近,它强调施仁政、重教化,从根本上使百姓获利,从而民心归顺。
四川省乐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逸”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颇为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不仅是古代文人的一种传统审美趣味和品文论艺的审美标准,还以其丰富的诗学内涵建构出古诗词的独特质素,构成古典诗学中的一个重要传统。
许慎《说文解字》曰:“逸,兔谩扡善逃也”,可见从文字学角度观之,“逸”的本义指如脱兔般善于疾跑逃逸。然而,就“逸”的文化内涵而言,“逸”可衍生出奔逸、隐逸、闲逸、逸乐等丰富含义,主要指古代文人因不满现实而逃离尘世追求闲适逸乐的一种情怀与心境,而后发展成古代士大夫对人格修养、艺术追求和作品品鉴的评价标准,从而成为古代文人心向往之的一种审美趣味。
在先秦时期,“逸”主要指不与浊世同流合污的人格品貌与生活态度,如“逸民”“逸士”“逸人”“逸才”等。第一个大力倡导并发扬“逸”的古代文人是庄子,他在《逍遥游)》《天下》等文章中阐发了“奔逸绝尘”的逍遥姿态和放逸精神。至魏晋时期,“逸”开始被纳入社会文化审美领域用以评价人之美,出现了“逸容”“逸志”“逸量”“逸迹”等词。与此同时,“逸气说”的产生更确立了“逸”在文艺美学范畴中的位置。曹丕指出刘桢的文章“有逸气,但未遒耳”,用“逸”评价文辞,标志着“逸”已由人物品藻领域拓展到文艺评论领域。由此,“逸”作为一个独立的文艺审美范畴得到确立,并发展成为一种传统审美趣味。
“逸”作为诗学概念用于诗歌评论,可追溯至东汉班固。其“学诗之士,逸在布衣”即指隐遁放逸在野,在班固看来,由于周道衰落,一批学诗之士被放逐于野而隐逸为布衣,故而作失志之诗赋,这是“逸”第一次被纳作诗赋评价维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逸”正式被视作一种诗歌评价标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多处用“逸”对诗歌内容、创作手法、语言、风格等进行评价,他指出屈原的《离骚》“惊才风逸”,称赞曹植“诗丽而表逸”,指出阮籍“响逸而调远”,表明“逸”的概念已深入诗学领域。当时诗坛上出现曹植“卓逸”、鲍照“俊逸”、陶潜“隐逸”、嵇康“超逸”、谢灵运“秀逸”等诗歌特征,呈现出诗人对“逸”作为诗学理念的认同。
及至唐朝,“逸”被划为一种独立诗品,分为“高逸”“逸格”“飘逸”等。皎然第一个将“逸”视为独立诗品,提出“逸格”之说,认为“古今逸格,皆造其极矣”,可见“逸”已被视为一种高等级诗品。李白的“飘逸”、王维的“闲逸”、孟浩然的“壮逸”等亦均体现出唐代诗人的“逸”风。而至宋元时期,“逸”在诗论中得到继续发展和高扬。严羽将诗品分为九品,“飘逸”被列为其一。朱熹广泛用“逸”评价诗歌,如杜甫的诗为“旷逸不可当”,李白的诗则为“才自逸荡”;苏轼和辛弃疾等曾标举“旷逸”和“豪逸”,创作出不少具有“逸”美的诗词。
由此发展脉络可知,“逸”已逐步确立其在诗学中的位置,并呈现出其对诗论与诗歌创作的重要影响。“逸”已构成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重要传统,从而建构起中国古代诗歌别具特色的标识性特征。
(节选自罗小凤《论古典诗学中的“逸”传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逸”不仅仅体现出古代文人的一种审美标准,还以其丰富的诗学内涵建构出古诗词的独特质素。
B.“逸”从一种情怀与心境,发展为对人格修养、艺术追求和作品品鉴的评价标准,成为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审美趣味。
C.“逸”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便已被纳入诗歌评论视角,到了唐朝,“逸"被界定为一种独立的高等级诗品。D.随着“逸”在古典诗学中的发展,“逸”渐渐确立了其在诗学中的位置,并呈现出对诗论与诗歌创作的重要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宗明义,按照历史时代顺序介绍了“逸”在古典诗学中的位置及其对诗论与诗歌创作的影响。
B.选文引用曹丕的评语,说明“逸”已由人物品藻领域拓展到文艺评论领域,作为一个独立的文艺审美范畴得到确立。
C.选文第5段分述了从唐朝至宋元时期,不同朝代“逸”在诗论与诗歌创作中得到继续发展.和高扬的情况。
D.选文大量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来介绍“逸”的诗学内涵和价值,论证充分,说理透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子首次在《逍遥游》中阐发了“奔逸绝尘”的逍遥姿态和放逸精神,因而被认为是第一个大力倡导并发扬“逸”的古代文人。
B.在先秦时期,“逸”主要指不与浊世同流合污的人格品貌与生活态度,还没有被纳入到社会文化审美领域用以评价人之美。
C.东汉班固认为,因为周道衰落,一批学诗之士被放逐于野而隐逸为布衣,才使得“逸”第一次被纳作诗赋评价维度。
D.李白的“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呈现出旷逸之韵;而苏轼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则折射出其飘逸之态。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C2.D3.B
四川省达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重视文治,也非常器重文人。不仅宰相是文人,就连主兵事的枢密使等职也多由文人担当。在宋代,文人不但社会地位高,而且待遇优渥,朝廷“恩待于百官者唯恐其不足”,唯恐百官的工资不够,太祖赵匡胤曾鼓励手下的大臣们多积累财富、多购田宅,以留给子女、子孙,希望用物质享受的方式来笼络官员,而宋代的官员是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士大夫,他们的娱乐方式通常是轻歌曼舞、浅斟低唱。所以,滋生于这种土壤中,词得以兴盛。
诗言志,词缘情。文人可以借助词这种形式,毫无顾忌地抒发诗和文不能言、不便言以及不使多言的儿女私情。钱钟书先生曾在《宋诗选注》中谈到:“爱情,尤其是在封建礼教眼开眼闭的监视之下,那种公然走私的爱情,从古体诗里差不多全部撤退到近体诗里,又从近体诗里大部分迁移到词里。”如此一来,大家就明白了,文人词的创作长期处于“尊前”“花间”的环境中,带有鲜明的娱乐消遣功能,所以就形成了“作闺音”“为艳科”的特色。因此,温婉的、女子般的纤柔之美、情感寄托,就成为了宋词极力描摹书写的首要对象。
欧阳炯曾写道:“绮筵公字,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再如张先《醉垂鞭》写道:“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这是一首典型的描写歌妓的词。张先以写影闻名,人称“张三影”,他的这首赠妓词,将歌女的美写得令人神往。开篇从衣裙写起,借衣裙暗示女子的美丽,“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眷”,可见,词中的歌女并非浓妆艳抹,而是一派清雅娴静,超然脱俗。尤其“闲花淡淡眷”,不拘于形,抓住的是歌女娴雅的神韵。
宋人以歌妓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词作,除了延续宫体、花间风格之外,还有一些是写歌妓与文人之间存在感情上的联系,甚至有些歌妓在词人生命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也就是说,文人所写往往是他心中之人。譬如,著名词人晏几道,也就是晏殊的小儿子,早年过惯了富贵公子的生活,后来家道中落,生活一落千丈。黄庭坚曾评价晏几道:“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责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而不肯作一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已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一句话,正是这样的人,写情词是第一等的好。
如他的《鹧鸪天》写道:“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词的上阕回忆过去同这位歌妓一见钟情,相互爱慕。下阕写长期分离之后难以割舍的柔情和重逢的惊喜。结尾两句点化了杜甫《羌村三首》“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可是写起来,在词中显得更加空灵宛转,饶有韵味。以及大家熬知的《临江仙》,“记得小草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小草”即是“莲、鸿、苹、云”四位歌女中的“小草”。可见,在这两首词中,晏几道对于原来与他在一起的这几位歌妓,情深意长。只不过,在写这几首情深意长的感伤之词时,背后寄予的是自己身世的巨变与个人的切肤之痛。虽为艳词,但真挚深婉,表述了士大夫的仕途沉沦浮荡。
(摘编自康震《市井生活中的宋词》,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代重视文治、器重文人,包括宰相在内的枢密使等职多由文人担当,他们待遇优渥。
B.“轻歌曼舞”的字形有误,应写作“轻歌嫚舞”,在文中指宋代官员娱乐方式的一种。
C.“不拘于形”,在文中指宋代歌女的装扮都不是浓妆艳抹,而是一派清雅娴静的气质。
D.以歌妓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宋词,不全是宫体、花间风格,还写歇妓与文人的情感联系。
2.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未直接谈宋词,而从宋代文人地位、官员娱乐方式等方面分析词兴盛的原因。
B.文章思路清晰,既有对词产生、兴盛的原因阐述,又有对宋词内容、风格特点的分析。
C.从张先所作《醉垂鞭》的内容来看,这一首赠妓词并不能证明张先是以写影而闻名的。
D.从晏几道的《鹧鸪天》《临江仙》这两首词来看,艳词并非只是表现情深意长的感伤。
3.关于黄庭坚对晏几道“四痴”的评价,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痴:虽然官做得不好,可他也不愿意求达官显贵们帮忙,意在表现晏几道的傲骨。
B.第二痴:文章自成一体,不愿为中进士而改变文章风格,重在批判他执而不化的性格。
C.第三痴:虽然家里很有钱,可是他的家人却饥寒交迫,表明他从来不关心家人的生活。
D.第四痴:虽然别人毫不迟疑欺负他或背信于他,可是他不以为意,意在表现他的大度。
1.D。(A项,“包括宰相在内的枢密使等职多由文人担当”错误,根据原文,“枢密使”与“宰相”不是包含关系;B项,“轻歌曼舞”字形正确;C项,“在文中指宋代歌女的装扮都不是浓妆艳抹”错误,根据原文,“不拘于形”不是歌女的装扮特征,而是张先的写法;且“不是浓妆艳抹”描述的是词中的歌女,不是“宋代的歌女”。)
2.B。根据原文,文章没有对词产生的原因进行阐述。
3.A。(B项,“重在批判他执而不化的性格”错误;C项,“从来不关心家人的生活”于文无据;D项,“毫不迟疑欺负他”错误,根据原文,别人并没有“毫不迟疑欺负他”,是他相信别人,始终认为别人没有欺骗他。)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由于使用者在城市的建筑空间和公共空间中的活动是连续的,因而,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建筑无论是在物质空间上还是在社会空间上,都是相互依存和互为前提的,是一种耦合关系。以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的耦合关系审视城市建筑,建筑的城市价值不可小看。
城市建筑要实现其城市价值,建筑的空间应该突破自身的封闭状态,接纳和承担城市职能,体现建筑与城市空间在空间领域和空间职能上的复合和重叠,建筑在实现自身的建筑功能的同时,承担城市公共空间的职能,为市民提供活动、交往场所,在使用过程中起到城市公共空间的作用。这样以城市公共空间特质存在的建筑空间,能够弥补城市公共空间在数量上的不足,同时也丰富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多样性。通过开放建筑用地内的场地空间以及建筑内部空间等获得的城市公共空间,具有连接与转化的重要功能,可以促使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相互渗透交融,形成过渡的、层次丰富的,内外渗透的连续空间。这是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实现耦合的重要途径。而建筑正是通过在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化建设中发挥其重要作用来实现自身的城市价值。
建筑一方面作为物质实体对城市公共空间起着空间限定的作用,另一方面建筑物对城市公共空间起着功能支持和视觉景观的作用。
建筑在城市广场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如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所说:“广场是城市中由各类建筑围成的城市空间。”在城市广场的构成要素中,建筑的立面或者整个建筑实体成为广场边围要素,.起到了围合空间的作用,对限定广场空间起到决定性作用。建筑从尺寸、形态、肌理、开口、功能上影响着广场空间的品质,也是广场活动重要的行为支撑,因为广场边界上的建筑物直接决定了广场上人的活动方式。比如一个纪念性广场(天安门广场)与商业广场(大拇指广场)的性格特征正是由其周边的建筑的功能决定的。又如:广场周边建筑形态特征也会对广场产生强烈的影响,多样化的建筑形态令广场空间具有动感、充满生动活跃的气氛,而对称性的建筑形态则产生权威感,强化广场的空间轴线和方向性。
在城市中,城市与建筑通过街道空间联系在一起,人们在街道上来回穿梭,街道空间既是步行交通空间也是交往空间,街道上充满了多样化的城市生活。但是,机动车成为街道主角的这一变化,改变了街道的尺度和亲切宜人的气氛;使得街道原有的交往功能逐渐弱化,城市与建筑的连续性也大大减弱。恢复街道空间本色,应该至少在一定区域内设置步行优先的道路,或者至少让建筑对机动车道的人行道空间进行耦合作用,优化步行空间使之成为街道。
与街道空间耦合的建筑,限定了街道空间,对街道空间的良好尺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街道获得界面的连续性和良好的空间尺度。同时,城市建筑也为街道空间的变化起到了节点的作用。建筑周围的空间、建筑的灰空间以及建筑内部设置的城市公共空间,可以使街道空间有适度延伸,使街道空间增加可以让人驻留的空间节点,成为街道交往空间的补充和发展。
城市建筑除了对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广场和街道具有重要意义外,对其他各种类型的城市公共空间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城市公共空间的连续性需要通过建筑所创造的公共空间进行衔接和转换以得到最大化的实现,使得相邻的城市公共空间相互渗透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实现相邻空间之间的功能互动、空间流动的同时,也带来其职能的交·叉和渗透。这种建筑中的城市公共空间与其他城市公共空间的互动带来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集聚效应,能创造更大的城市价值。
城市建筑在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空间的限定者、空间的创造者,离开建筑的参与,城市公共空间将失去色彩,将会减弱对公众城市生活的支持度。实现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耦合正是让建筑回归其在城市这个大系统中的角色定位。
(摘编自孙彤宇《从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的耦合关系论城市公共空间的动态发展》,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筑的城市价值,不仅在于实现自身的建筑功能,更重要的是能接纳和承担城市公共空间的职能。
B.只要开放建筑用地内的场地空间以及建筑内部空间,就能获得内外相互渗透的连续城市公共空间。
C.建筑作为城市广场的要素之一,不仅影响着广场空间的品质,还间接决定了广场上人的活动方式。
D.与街道空间耦合的建筑,一方面限定了街道空间,另一方面也为街道空间的变化起到了节点的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的关系出发,提出建筑要实现其城市价值需起到城市公共空间作用这一观点。
B.文章第四段以天安门广场和大拇指广场为例,论证了不同形态的建筑决定了广场的不同的性格特征。
C.文章在阐述建筑对街道空间的作用时,使用“大大”“至少”“一定”等词,体现了论证语言的严谨性。
D.文章从城市广场、街道空间和其他城市公共空间三个方面阐述了建筑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城市公共空间特质存在的建筑空间,能够丰富城市公共空间的多样性。
B.以机动车为主的街道空间,会弱化其原有的交往功能,并减弱城市与建筑的连续性。
C.对建筑所创造的公共空间进行衔接和转换,能完全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连续性。
D.相邻城市公共空间之间的功能互动、空间流动,可以创造更大的城市价值。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需根据对材料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题,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1)A.“不仅在于实现自身的建筑功能,更重要的是能接纳和承担城市公共空间的职能”有误,原文为“接纳和承担城市职能,体现建筑与城市空间在空间领域和空间职能上的复合和重叠,建筑在实现自身的建筑功能的同时,承担城市公共空间的职能”,并没有说接纳和承担城市公共空间的职能就更重要。
B.“只要开放建筑用地内的场地空间以及建筑内部空间,就能获得内外相互渗透的连续城市公共空间”说法绝对,原文为“通过开放建筑用地内的场地空间以及建筑内部空间等获得的城市公共空间,具有连接与转化的重要功能,可以促使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相互渗透交融,形成过渡的、层次丰富的,内外渗透的连续空间”。
C.“建筑……还间接决定了广场上人的活动方式”有误,原文为“广场边界上的建筑物直接决定了广场上人的活动方式”。
故选:D。
(2)B.“论证了不同形态的建筑决定了广场的不同的性格特征”分析有误,原文表述为“比如一个纪念性广场(天安门广场)与商业广场(大拇指广场)的性格特征正是由其周边的建筑的功能决定的”,论证的是广场周边的建筑的功能决定了广场的性格特征。
故选:B。
(3)C.“对建筑所创造的公共空间进行衔接和转换,能完全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连续性”分析有误,原文表述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连续性需要通过建筑所创造的公共空间进行衔接和转换以得到最大化的实现”,并不是说通过建筑所创造的公共空间进行衔接和转换就一定能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连续性。
故选:C。
解析:
(1)D
(2)B
(3)C
高考中对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判断,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加因果等。考查的方式往往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道家学派代表性著作之一,《庄子》承载着道家重要的思想内核——道为本源、清静无为、齐物思辨等,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的文学创作与士人的文化心态。从玄言诗、山水诗等的诗歌创作到儒道互补、归隐不仕的中国古代文人独特的精神信念,《庄子》所体现的道家思想已渗入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内核,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重要文化信仰。在一众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题材流派中,清新自然又韵味悠长的田园诗与《庄子》思想可谓有着深厚而不可分割的关系。
自然朴素之价值追求。《庄子》重视自然本身的规律及自然中的天然性,并以自然作为人与人类社会的标尺。《庄子》明确指出了要恪守自然本性,而非进行人为的刻意追求,才能获得至高、至善、至美的价值取向。同样,对自然朴素的追求可谓一直镶嵌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等诗句直接而明确地表述了对于由清净、简朴、纯净人心所构成的饱含天然本性、朴素美好的田园生活的赞美与热爱。《庄子》与陶渊明田园诗中对自然朴素的追求是有相同甚至承继之处的。题材上,在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中,自然田园作为写作题材当然是无有争议的表现对象;其在意象上,通过对田园自然风物的表现来表述的“真意”正是对《庄子》以天地悟道的思维方式的继承与情思表述的发展;思想上,将自然视为官场等世俗生活之对立面,则是更深入地对《庄子》崇敬自然本性思想的延伸。
得意忘言之审美境界。《庄子》在言意之辨及其关系上,注意到了二者之别,并得出了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的结论。《内篇·齐物论》中“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与《杂篇·外物》中“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均表述了但求言中之意而忽视言语表述的言意观。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流露出了同《庄子》得意忘言相一致的审美情趣。其“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等质朴的写作既不同于时人好谈玄说理、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又不同于前朝陆机、潘岳等人造就的繁缛华美的太康之风。陶诗的自然朴素之语自带灵气,其看似未经雕琢的语言、简单地对自然风物的呈现已是把陶之田园理想与审美旨趣尽数倾泻于纸上。此外,诗歌言辞之外的境界的开创也可谓是得意而超脱于言的表现。如《饮酒·十四》中“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质朴地写出了醉酒后不知物我之分、飘然如物我合一的超脱境界。
清静无为之人生理想。《庄子》厌恶功名利禄与人为强争,提倡清心寡欲。从个人角度来讲,《庄子》从不视努力追求权力荣耀为正途,而是主张内心清净,追求养生。从国家集体角度讲,其主张施政应顺应自然本性,以“无为”为“为”而使得天下大治。陶渊明的田园诗也明确地表现出了对努力追求仕途荣华的“世俗之路”的厌恶,且这种对浮躁人世的无意与对自然田园的向往是一致的——这正是其个人在理想追求上清静无为的体现。正如其《归去来兮辞》中所言“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直言其本愿并非富贵通达。这种对追求官场权力与名利行为的厌恶着实是《庄子》所主张的内心清净、但求无为的具体表现。
随着文学自身的发展、思想的多元化与时代的变革,《庄子》思想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当然是因时而异的,甚至其在被吸收利用与改造后已趋于隐蔽。但后世田园山水诗歌的优秀创作,若没有先秦《庄子》道家思想本质性的影响与注入,大概不会如我们今天所见般璀璨动人。由此看来,《庄子》思想对于后世以陶渊明田园诗为代表的山水田园题材诗歌的创作,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思想价值与文化影响。
(摘编自孙百慧《论〈庄子〉思想在陶渊明田园诗创作中的表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子》是道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作,对后世文学创作与士人文化心态都有影响。
B.陶诗在题材、意象、思想等方面均体现了《庄子》对自然朴素的价值追求。
C.陶诗体现《庄子》得意忘言之审美情趣的表现是言辞朴素自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房屋买卖合同中的房屋抵押及解押约定3篇
- 二零二五河南事业单位100人招聘项目合同执行标准3篇
- 二零二五版建筑工程项目现场勘察与监测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混凝土结构防雷接地施工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草场承包管理与开发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版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报告与国际贸易实务实训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虚拟现实(VR)技术研发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特种货物安全运输服务合同范本2篇
- 二零二五年度体育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复杂多条款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电梯门套安装与安全性能检测合同3篇
- 提优精练08-2023-2024学年九年级英语上学期完形填空与阅读理解提优精练(原卷版)
- DB4511T 0002-2023 瓶装液化石油气充装、配送安全管理规范
- 企业内部客供物料管理办法
- 妇科临床葡萄胎课件
- 三基三严练习题库与答案
- 传媒行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 债务抵租金协议书范文范本
- 小学英语时态练习大全(附答案)-小学英语时态专项训练及答案
- (高清版)JTGT 3360-01-2018 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
- 代持房屋协议书
- 国际品牌酒店管理合同谈判要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