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安徽省合肥市一中高一年级下册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安徽省合肥市一中高一年级下册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安徽省合肥市一中高一年级下册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安徽省合肥市一中高一年级下册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安徽省合肥市一中高一年级下册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合肥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

语文试题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类媒介载体逐渐打破彼此间的对立竞争关系,

实现扬优互补、融合发展、合作共赢,构建起一种全新的媒体运作模式和传播体系,预

示着融媒体时代的正式来临。跨文化传播是指各种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流动、共享

和互动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跨文化、跨区域的一种“延伸”过程。在

融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提升我国跨文化传播能力,优化跨文化传播效果,成为构建文化

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融媒体时代给跨文化传播带来了先进的媒介技术,但是如果陈旧的思维不革新,再

先进的媒介技术也难以发挥作用。所以,归根到底,改变传播思维是重中之重。要坚持

“受者本位”的传播原则。研究海外受众对中国形象的接受途径和认知要素,摒弃“秀

肌肉”“大喇叭”“高音炮”式的传播方式,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化“硬传播”为“软

传播”,将文化以更持久的方式潜入受众头脑。特别是要融通中外概念、范畴、表述,

强调“说理”的同时注重“陈情”将宏大叙事转化为故事性叙述,以小见大,涧物无声,

从而淡化宣教、灌输的色彩,消解海外受众对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等异文化的抵触

感。要注重运用非语言和视觉传播的技巧。非语言和视觉传播运用非语言传播符号,其

视觉听觉的感染力往往优于语言传播,可以有效减少海外受众在语言转化过程中对文化

符号的误读,增强传播的有效性。

融媒体时代,随着媒介技术革新,“内容为王”的观念受到一定冲击。但在新媒体

语境下,要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变的是信息技术、传播环境、舆论生态、

受众对象,不变的是“内容为王”的信条。跨文化传播既不能“自说自话”,只传播政

治性、严肃性内容,也不能过分依赖经典的传统文化符号。

一方面,要探求异质文化之间的共性,打破受众认知要素障碍。共通性是传受双方

进行传播行为的前提,所以在内容选取上注重普世价值和共通理念,将时代发展进步和

国家繁荣富强,浓缩到一个个具体可见的普通人身上,让“浮动的符号”在进入不同语

境后,也可以实现落地,从而引起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情感共鸣,获得普遍的文化认

同。我国2017年制作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国进入新时代》以七个普通人为切入点,

充分运用“平民化”视角,用讲故事的方式,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的时代发展和价值理念,

有力提升了我国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要注重文化的差异性,挖掘优质的传播内容。坚定文化自信是跨文化传

播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拥有5000年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我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

源,但是,大量优质的传统文化资源还没有被挖掘和开发。所以,要深挖传统文化的精

髓,避免机械输出海外受众熟知的经典文化符号,要突出内容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增强

吸引力,激发海外受众的好奇心。如中国的茶文化、酒文化、古建筑以及经典古籍等,

这些带有浓浓中国元素的文化内容,都是海外受众感兴趣的传播内容,可以最大限度减

少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隔阂。

(摘编自段龙江《我国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优化路径》)

材料二

任何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都依赖于理解者和解释者的前理解,任何解释一开始就有

先入之见。适用于文本的前理解是理解的助力,反之会成为阻碍。没有人可以在不具备

任何相关知识的前提下去真正理解文本,正是这些偏见本身可能成为阐释过程中的再创

造,它不会使我们与文本分离,而是使文本向我们开放。前理解为理解者和阐释者提供

了特殊的视域。在现代哲学解释学的创始人伽达默尔看来,理解者和阐释者的任务就是

扩大自己的视域,并使之与其他视域相交融,从而实现“视域融合”,而理解和阐释的

过程就是一个视域融合的过程,一个全新视域构建的过程。

国际传播的目的在于使对方理解并接纳。面对西方社会的刻板成见,我国提升国际

传播能力的着眼点,一方面在于调整我们的传播策略,改变单向度的传播惯性;另一方

面在于研究西方的社会“偏见”因素,并相应地进行传播策略的积极调适。在此基础上,

寻找共情的传播结合点,以西方社会可以“共情”的理解文本和解释文本,转译中国故

事的话语表达,阐释他们陌生而又富有价值、有趣的中国经脸。这些丰富的信息,定然

会引致其扩大视域,并与之交融,从而实现“视域融合”,实现一个全新视域的构建。

(摘编自张芳芳《加强国际传播力建设的文本阐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改变陈旧的传播思维,才能有效发挥先进媒介技术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B.在融媒体时代,海外受众熟知的经典文化符号不属于优质传播内容,无法满足需

求。

C.新媒体语境下“内容为王”的信条不变,充分说明内容是跨文化传播中非常重要的

因素。

D.研究西方社会“偏见”因素,并相应调整传播策略,是构建全新视域不可缺少的条

试卷第2页,共20页

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提高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应坚持“受者本位”的传播原则,重"陈情”而轻“说理”,

消解海外受众的抵触感。

B.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隔阂,就必须选择那些具有文化独特性

和差异性,包含中国元素的内容。

C.探求异质文化之间的共性,应注重所选内容的普世价值和共通理念,从而获得不

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文化认同。

D.如果把西方社会对我国的刻板成见看作对我国国际传播文本的前理解,那么这种

前理解会阻碍中西方之间的互相理解。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伽达默尔观点的一项是()

A.据设计者介绍,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诞生经历了一个反复修改、不断完善的

过程,他自己先后创作了500多个卡通形象,绘制了上万张草图。

B.学习课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时,某班同学按照老师要求,先去自行选择参观一

些古建筑,然后在班内交流探讨,加深了对古建筑艺术的认识。

C.多年来,中国政府和高校与相关国家和高校先后签署了数百份互派留学生协议,

这些留学生为国际文化交流、为各自国家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D.一位网络博主在短视频中生动活泼地讲解各地的文化景点,每个视频最后他都邀

请网友推荐当地景点,网友反响十分热烈,他的视频也越做越好。

4.材料一在语言运用方面很有特点,请以第2段为例进行分析。

5.老木匠“阿木爷爷”擅长中国传统柳卯技术,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就能把寻常

木头打造成精致的工艺品。他的视频不用一个英文字性,却圈了无数海外粉丝,被评为

“中华国际传播案例”。请结合材料对这一传播案例加以分析。

【答案】I.B2.C3.A4.①逻辑严密。运用“但是”“如果”“所以”“从而”

等关联词语,表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使阐释更清晰,更具说服力。②准确恰当。“归

根到底'”‘更”“特别是'“'要”"往往""可以''等词语,使表达重点突出,观点鲜明。③形象生

动。“秀肌肉”“大喇叭硬传播""陈情''等词语,使语言更加形象可感,生动活泼,易于

理解。5.①该案例从一个普通手艺者的角度,以小见大,利于消解海外受众的抵

触感,展示中国传统文化;②采用视频传播方式,运用非语言和视觉传播技巧,视觉听

觉的感染力优于语言传播,能够减少海外受众的误读,使对方理解并接纳,增强了传播

的有效性。③纯熟的木工手艺隐含着工匠精神,这一具有普世价值和共通理念的精神内

核能够引起海外受众共情、共鸣,获得认同;④以中国传统木工手艺作为传播内容,对

海外受众来说,有独特性和差异性,有趣味,吸引力强;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海外受众熟知的经典文化符号不属于优质传播内容,无法满足新需求”错,材料一认

为“要深挖传统文化的精髓,避免机械输出海外受众熟知的经典文化符号……突出内容

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增强吸引力,激发海外受众的好奇心”,强调深挖中国传统的内容,

突出独特性和差异性,避免机械输出,但不能说海外受众熟知的经典文化符号不属于优

质传播内容,无法满足新需求,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o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能力。

A.“重,陈情,而轻,说理,”错,原文为“强调,说理'的同时注重,陈情

B.“必须”错,据材料-“要将承载着中国精神和价值理念的文化作为传播载体,突出内

容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增强吸引力,激发海外受众的好奇心”可知选项“就必须选择那些

具有文化独特性和差异性、包含中国元素的内容”表述绝对。

D.“阻碍中西方之间的互相理解”错,据材料二“适用于文本的前理解是理解的助力,反

之会成为阻碍”,可以推知西方社会对我国的刻板成见是不适用于文本的前理解,会形

成理解的阻碍,而文中未提及我国对西方社会的前理解是否会形成理解的阻碍,故“互

相”错。

故选Co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伽达默尔的观点是扩大自身视域与其他视域形成视域融合,最终构建全新视域。

BCD三项从不同方面和层面体现了这一观点,A项强调的是“自己”不断修改完善,没有

与其他视域融合。

故选Ao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由材料一第二段“融媒体时代给跨文化传播带来了先进的媒介技术,但是如果陈旧的思

维不革新,再先进的媒介技术也难以发挥作用。所以,归根到底改变传播思维是重中之

重”“从而淡化宣教、灌输的色彩,消解海外受众对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等异文化的

抵触感”得出①逻辑严密。运用“但是”“如果”“所以”“从而”等关联词语,表明句子之间的

逻辑关系,使阐释更清晰,更具说服力。

材料一第二段“特别是要融通中外概念、范畴、表述,强调”“要注重运用非语言和视觉

试卷第4页,共20页

传播的技巧。视觉听觉的感染力往往优于语言传播,可以有效减少海外受众在语言转化

过程中对文化符号的误读,增强传播的有效性”,结尾段“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跨文化传播

的障碍和隔阂”“融媒体时代,随着媒介技术革新,“内容为王”的观念受到一定冲击''得

出②准确恰当。“归根到底’“'特别是”“往往”“可以”“要”“更”“一定”等词语,使表达重点

突出,观点鲜明。

由材料一第二段“摒弃'秀肌肉”大喇叭"高音炮'式的传播方式,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化

‘硬传播'为‘软传播',将文化以更持久的方式潜入受众头脑”得出③形象生动。“秀肌

肉”“大喇叭,,“硬传播,,“陈惜,等词语,使语言更加形象可感,生动活泼,易于理解。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由材料一第二段“特别是要融通中外概念、范畴、表述,强调,说理'的同时注重,陈情,,

将宏大叙事转化为故事性叙述,以小见大,润物无声,从而淡化宣教、灌输的色彩,消

解海外受众对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等异文化的抵触感”得出①该案例从一个普通手

艺者的角度,以小见大,利于消解海外受众的抵触感,展示中国传统文化;

由材料-结尾段“要深挖传统文化的精髓,避免机械输出海外受众熟知的经典文化符号,

要将承载着中国精神和价值理念的文化作为传播载体,突出内容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增

强吸引力,激发海外受众的好奇心''得出②以中国传统木工手艺作为传播内容,对海外

受众来说,有独特性和差异性、有趣味、吸引力强;

由材料二结尾段“寻找共情的传播结合点,以西方社会可以,共情,的理解文本和解释文本,

转译中国故事的话语表达,阐释他们陌生而又富有价值、有趣的中国经验。这些丰富的

信息,定然会引致其扩大视域,并与之交融,从而实现‘视域融合',实现一个全新视域

的构建“得出③纯熟的木工手艺隐含着工匠精神,这一具有普世价值和共通理念的精神

内核能够引起海外受众共鸣,获得认同;

由材料一第二段“要注重运用非语言和视觉传播的技巧。视觉听觉的感染力往往优于语

言传播,可以有效减少海外受众在语言转化过程中对文化符号的误读,增强传播的有效

性”得出④采用视频传播方式,能够减少海外受众的误读,增强了传播的有效性。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姑妈的书

[俄]安德烈•马卡罗夫

科利亚•瑟罗耶戈夫继承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半年前,他的姑妈去世了。

“这是上帝赏给我们的,”妻子说,“因为我们受的折磨。”

“你胡说什么!”科利亚项了妻子一句,“我们受了什么折磨?是上帝收去了。”

“上帝把她收去了,”妻子也不甘示弱,“可赏赐了我们,就是那套房子,以示公

平。一家三口共居一室,难道不是一种折磨?”科利亚没有再争辩,公平就公平吧。半

年过去了,失去亲人的哀痛渐渐淡忘,现在科利亚在这套房子里来来回回地踱步,四处

打量着,手里拿着一串钥匙,脸上是灿烂的笑容,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上去了。

姑妈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女人,仅书就摆满了五个古旧的大书橱。

可她生活非常清贫,只有一个老式圆角冰箱、一台电子管电视机和一台单缸半自动洗衣

机。现在他们要把这些宝贝当垃圾扔掉。妻子想把这些书也一块扔了,但科利亚没同意。

“我要在整面墙上定做一个漂亮的书柜,”科利亚说,“这样我们家也有藏书了,

也有文化气息了,终于像个书香门第了。”

他说完,像个孩子似的坐在了这堆书旁。

“没有带图的。”妻子调侃了一句,就去厨房了。

怎么没有!科利亚真的找到了几本图画书,小时候姑妈亲自给他读过,有《一只小

灰鸭》《小红帽》《一个士兵》等。这几本书薄薄的,没多少页码。科利亚突然笑了起来,

想起了故事里那个士兵是怎么在一个吝啬的老太太家里用锤子煮粥的。

科利亚把这几本书摞在了一起,心想,给儿子讲是晚了,孙子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有

呢。他挪了挪身子,又翻弄起各种文学典籍。他拿起一本涅克拉索夫的诗集使劲儿回忆

了半天,也就记得在中学教学大纲中那首《大门前的沉思》。普希金的诗还算强点儿,

《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他零零碎碎地记得几个片段,可也都是两三行而已。

科利亚着实埋怨了一番自己没文化,刚要潜心阅读,填补一下大脑的空白,妻子就

喊他把那台洗衣机先拖走扔掉。

他们举家迁入后,科利亚立刻叫来了一位师傅,让他测量了一下墙上要定做的书柜

的尺寸,计算了定做费用。那位师傅很快就给出了预算,但科利亚家的第一笔支出买的

却是一台新电视机。他们选的那台电视机大得简直就像一块电影银幕,于是这些书暂时

被挪到另一面墙边去了。一个月后,妻子又买了一套床具,那套床具实在太宽太大了,

这些书只好又换了地方。又过了一个月,妻子偶然在一个展销会上买了一套壁柜,带梳

妆台,梳妆台镜子上方还安装着一盏镜前灯。

“儿子,”科利亚恳求道,“把书放在你的房间里吧,能占一整面墙,看着多有文

化。”

“什么?”儿子把一只耳机从耳朵里拿出来说,“不行,我这整面墙上就挂一辆自

行车。你还是给我买电子书吧,最好是一部新款的iPad。"

儿子说完又把耳机塞进耳朵,伴着音乐迈着舞步走了。

试卷第6页,共20页

''怎么搞的!”科利亚把这些书一摞摞地塞进了电视机对面的角落里,百思不得其

解。“原来我们一家三口在一个房间里都住得下,可现在一整套房子竟然连一本书都放

不下了,老婆!”他怒吼道,“我们家就不能有点儿文化吗?”

“那就看第五频道的文化台吧!”妻子回敬道。

后来科利亚出差了两个星期。他回来时,姑妈的那些书已经没了踪影。他出差的时

候,妻子发了一则启事:“藏书出售,传世经典。”书当天就被人运走了,而卖书的钱

妻子则买了一只小转角沙发,正好摆在了电视机对面。

只有三本书幸免于难,这三本书一直在科利亚的床底下放着,他从来没拿出来过,

但名字似乎还记得。第一本是《鼠疫》,很有哲理,但非常枯燥,一看就犯困,而且作

者的名字也很可笑,叫加缪,像白兰地的名字,所以他记住了。还有一本是爱伦坡的,

一位美国作家。他的故事适合夜里读,比任何一部恐怖片都纯净。最后一本是幽默作品,

叫《三十只狗崽》,是一个叫米哈伊尔的人写的,里面的故事很有意思,但是关于狗的

话一句也没有,写的都是形形色色的野蛮人,史前的。这不难理解,不管是电视,还是

互联网,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都没有,只有带着一个圆圆的小喇叭的收音机。

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科利亚的妻子看来,他们能够继承姑妈的一套房子是上天给予的补偿,而与姑

妈没有任何关系,由此可知她是一个不知感恩的人。

B.面对姑妈留下的书籍,科利亚坐在旁边,“像个孩子似的”,其原因由下文妻子的

话揭示出来:他的文化水平不高,只能看懂带图的书籍。

C.科利亚想把姑妈的书放到儿子的房间,但遭到了儿子的拒绝,儿子追求的是流行

事物,他对传统的纸质书籍是排斥、抵触的。

D.科利亚的妻子最终还是把姑妈留下的书卖掉了,因为在她看来,这些书是没有用

的东西,这体现了妻子的追求倾向。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人物的刻画很成功,通过个性化的语言,体现了科利亚和他妻子的不同形

象特点,有利于更好地体现小说的主旨。

B.小说语言比较有特色,一些语段庄谐并出•比如,科利亚“百思不得其解”“怒吼”

是“谐”,他把书“一摞摞地”“塞进""角落'’以及妻子调侃式的“回敬”是“庄”。

C.小说具有反讽意味,妻子看不上书籍却标为“传世经典”,五大橱书只换来一只小

转角沙发,极具批判色彩。

D.小说中多次提到电视,把“影像化”生活与“文字化”生活做对立,彰显两种不同的

生活追求的矛盾冲突。

8.“姑妈的书”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9.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说“检验一个人物是否圆形的标准,是看它能否以令人信

服的方式让我们感到意外。“据此标准,请判断“科利亚”是否为圆形人物,并阐明理由。

【答案】6.B7.B8.①情节方面,“姑妈的书”是小说的线索,文章围绕着如

何处理姑妈书的问题展开故事。②人物刻画方面,题目强调“姑妈的书”,姑妈有文化有

修养,珍爱书籍,与主人公科利亚、妻子和孩子形成对比,刻画出人物对书籍的漠视。

③主题方面,通过“姑妈的书”从继承到辗转各屋一直到最后被卖掉的命运,批判人们重

视物质而轻视文化,揭示出没文化的人对文化戕害的主题,ipad、电视等挤压了书籍的

存在空间,表达了作者对现代科技冲击传统书籍的忧虑。9.是圆形人物,他以令

人信服的方式让我们感到意外。理由:①感到意外:科利亚向往文化,但是在妻子孩子

的影响下,步步退让,最终不再想什么文化。②令人信服:符合情节发展,妻子对生活

物质化的追求,把科利亚对文化的追求挤压的日渐逼仄;符合人物形象,科利亚对书本

的知识认知程度浅陋粗鄙,没有从根本上认识书本的文化价值,对文化的认识和追求只

是虚有其表,附席风雅。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

B.“他的文化水平不高,只能看懂带图的书籍”错误。“像个孩子似的“,其原因是科利亚

迫切希望家里有文化气息。

故选B0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B.“科利亚,百思不得其解”怒吼,是,谐"他把书,一摞摞地“塞进“角落'以及妻子调侃式

的回敬,是‘庄’”错误。应该是科利亚“百思不得其解”“怒吼”是“庄”,他把书“一摞摞地”“塞

进”"角落”,妻子调侃式的回敬,是“谐

故选Bo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情节方面,“姑妈的书”是小说的线索,科利亚从姑妈那里继承了这批书,为了放电视这

些书暂时被挪到另一面墙边去了,为了放床,这些书只好又换了地方,科利亚又想把姑

妈的书放到儿子的房间,但遭到了儿子的拒绝,最终科利亚的妻子还是把姑妈留下的书

卖掉了。文章围绕着如何处理这些书的问题,展开整个关于文化的故事。

试卷第8页,共20页

人物刻画方面,“姑妈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女人,仅书就摆满了五个古

旧的大书橱。可她生活非常清贫,只有一个老式圆角冰箱、一台电子管电视机和一台单

缸半自动洗衣机”可见,姑妈虽然清贫,但是却有这么多的书,说明姑妈爱书,是一个

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女人。题目点明“姑妈”,目的是与主人公科利亚(也包括妻子和孩子)

形成对比,科利亚一家为了摆放家具而将姑妈的书不断搬移,最后将书卖掉,刻画出人

物对书籍的漠视。

主题方面,科利亚家中添置了不少家具,却没有地方放置书柜,最终把继承的书全部卖

掉,可见在他们的心中,书是没有价值的东西,这反映了社会上的一些人不爱读书、排

斥读书、没有文化的现象。通过展示这批书从继承到辗转各屋•直到最后被卖掉的命运,

揭示出没文化人对文化的戕害的深刻社会主题,表达对现代科技冲击传统书籍的忧虑。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由材料“检验一个人物是否圆形的标准,是看它能否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让我们感到意外”

可知,科利亚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让我们感到意外,所以他是圆形人物。

“妻子想把这些书也一块扔了,但科利亚没同意「我要在整面墙上定做一个漂亮的书柜,’

科利亚说,’这样我们家也有藏书了,也有文化气息了,终于像个书香门第了。可见科

利亚想让自己的家里也有藏书,也有文化气息,像个书香门第,表现科利亚向往文化。

科利亚家中添置了不少家具,却没有地方放置书柜,在妻子孩子的影响下,步步退让,

最终把继承的书全部卖掉,不再想什么文化了,这让人感到意外。

科利亚从姑妈那里继承了这批书,为了放电视这些书暂时被挪到另一面墙边去了,为了

放床,这些书只好又换了地方,科利亚又想把姑妈的书放到儿子的房间,但遭到了儿子

的拒绝,最终科利亚的妻子还是把姑妈留下的书卖掉了。妻子对生活物质化的追求,把

科利亚对文化的追求挤压的日渐逼仄。从妻子调侃“没有带图的”可知,科利亚平时可能

只看一些图画书或书中的插图。科利亚拿着诗集回忆了半天也就记得以前上学时学过的

一些零碎的片段。可见科利亚对文化的认识和追求只是虚有其表,附庸风雅;从科利亚

对床底下放着的三本书的理解可知,科利亚对书本的知识认知程度浅陋粗鄙,不能从根

本上认识书本的文化价值,这些又令人信服。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她

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

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王令群臣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

日:“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今再,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

子良出,昭常入见,口:“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

战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目:

“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王身出玉声,许万乘之强齐也而不与,负不义于天下,

楚亦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王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

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

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日:“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

受命辱邑之王,是常净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

壤。目:“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耳缩甲则可不然则愿

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材料二:

秦人留之(楚怀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雎目:“王

与太子俱困于诸侯,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潜王召群臣谋之,

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

义于天下也。”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

其A缩B甲C则D可E不F然G则H愿I待J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做人质。诸侯国之间为了维持信誉互派人质,一般都是诸侯的儿子。

B.玉声,佩玉相击之声引申为美妙的声音。这里是对楚襄王言语的敬称。

C.弊,对自己或自己一方的谦称。与“以兴利除弊"中"弊’'含义相同。

D.矫,假托的意思。与成语“矫枉过正”中的“矫”字含义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襄王接受齐王的放归条件,愿意献出东地五百里只是权宜之计,从后面的内

容可以看出他并不真想把土地献出去。

B.楚襄王善纳言,善用人。在齐国使者前来索要东地的时候,他召集群臣谋划;

并利用三个人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帮助解除危机。

C.子良、昭常、景鲤三人虽然在是否应该献出东地的问题上意见不同,但都主张

试卷第10页,共20页

不能失信于天下,落下不义之名。

D.楚国深知只靠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抵御齐国,于是联合秦国共同对付齐国,终使

齐国畏惧退兵,楚国不战而保全了东地。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14.材料一和材料二对齐王放归楚太子的原因表述不同,请简要说明。

【答案】∣0.EG11.C12.C13.(1)现在你们又违背大王的命令要立庶

妻所生之子为王,这是不合适的!

(2)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

(这是)认为正确而看不出有什么值得反悔的地方的缘故。14.材料一:齐王放归

楚太子是因为楚太子答应了楚国割地给齐国的要求。

材料二: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为怕空有人质,还在天下落下个不义之名。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你们如果收兵则罢,不这样的话,我们就等着决战一场。

“不然”意为"不样的话”,作谓语,承前省主语“其”,结构完整,单独成句,前后断开。

故在EG处句读。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C.错误。对自己或自己一方的谦称;弊病,害处。两句中的“弊”字含义不同。句意:我

受我国君主的派遣/兴办对国家人民有益利的事业,除去各种弊端。

D.正确。假托:矫正,纠正。两句中的“矫'’字含义不相同。句意:一定是昭常假传命令

/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都主张不能失信于天下,落下不义之名”错误,由原文“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

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

也,不可。常请守之"'可知,昭常并没表示这个意思。

故选Co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⑴“倍”,通“背”,违背;“庶子”,庶妻所生之子:“宜”,合适。

(2)“度”,计划;“度”,考虑;“度”,适宜;"是”,认为正确。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太子曰:’敬献地五百里可知,材料一: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为楚太子答应了

楚国割地给齐国的要求。

由原文“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齐王卒用其相

计而归楚太子”可知,材料二: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为怕空有人质,还在天下落下个不

义之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楚襄王做太子时,被送往齐国做人质。楚怀王死后,太子就向齐王请辞,要求回到

楚国,齐王阻止他说:“您要割让给我东地五百里,我就让您回去。如果您不给,就不

能回去。”太子说:“我愿献地五百里。”齐王于是放太子回楚国。太子回到楚国,即

位当了楚王。齐王派车五十辆来,向楚国索取东地。楚王让群臣献计。上柱国子良入宫

拜见楚王,说:“大王不能不给啊!大王金口玉言,答应了强大的齐国却又不给,就是

不讲信用,以后就很难与诸侯结交了。”子良走后,昭常进见楚王,说:“不能给。楚

号称万乘大国,就是因为地大。现在割掉东地五百里,这就等于去掉的国家的一半,楚

国就徒有万来的虚名而无千乘的实力了,不能这样。我愿意去守卫东地。”昭常出宫后,

景鲤进见楚王,说:“不能给。虽说这样,但是大王金口玉言答应了强大的齐国,现在

又不想给它,会在天下背负不义的名声,楚国又不能单独防守,我愿西行向秦国求救。”

楚王于是派子良到齐国去献地,又立昭常为大司马,让他守卫东地;还派遣景鲤去西边

向秦国求救。子良到了齐国,齐国派人带兵去接收东地。昭常回应齐国使臣说:“我负

责防守东地,将与东地共生死。”齐王问子良:“大夫您来献地,现在昭常却在那里防

守,怎么回事?”子良说:“我受我国君主的派遣,一定是昭常假传命令。大王可以去

攻打他。”齐王调动大军讨伐昭常。齐军还未进入楚境,秦国已派大军五十万逼近齐国

的西境。秦将说:“你们阻挠楚太子回国是不仁;又想抢夺楚国的东地五百里是不义。

你们如果收兵则罢,不这样的话,我们就等着决战一场。”齐王害怕了,就请子良在南

边到楚国,向西到秦国进行讲和,解救齐国的灾难。楚国不用一兵一卒就保全了东地。

材料二:

秦国扣留了楚怀王,楚国大臣对此感到忧虑,于是一起商量,想要立国内的王子为

王。昭雎说:“大王和太子都身陷敌国,如今你们又违背大王的命令要立庶妻所生之子

为王,这是不合适的。”于是楚国就诈称楚王薨逝,去齐国接太子归国。齐王召集群臣

商议,有人建议:“不如扣下太子,以要挟楚国割让淮河以北之地。”齐相说:“不行。

试卷第12页,共20页

若楚国另立一王,这样,我们不仅空有人质,还在天下落下个不义之名。”齐王最终采

纳了国相的意思而放归楚太子回去。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和答木庵英粹中35

(金)段成己②

四海疲攻战,馀生寄寂寥。花残从雨打,蓬转任风飘。

有兴歌长野,无言立短桥。敝庐①犹在眼,殊觉路途遥。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北渡之后。英粹中:号木庵,金末著名诗僧,诗人好友。②段成

己:金正大七年(1230)词赋进士,北渡后避居龙门山中。元世祖忽必烈曾降诏起用

他,遭到拒绝。③敝庐:故乡居室的谦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酬答诗,诗人借此向好友表明自己身处兵戈不息的乱世,选择避居的

人生态度。

B.诗人以“残花”"转蓬''自比,“从”“任”两字生动形象地写出其在风雨中随波逐流之

态。

C.颈联中“歌长野”与“立短桥”两个画面,一有声一无言,动静结合,令诗人形象立

体可感。

D.尾联中诗人觉得“敝庐”“犹在眼”,而“路途”却很遥远,这一对比展现了其复杂

心情。

16.有人评价段成己的诗有“陶(潜)之达,杜(甫)之忧”,请结合本诗对此简要分析。

【答案】15.B16.①本诗抒发了陶潜那样的旷达之情。这在诗歌的颔联和颈联中

都有表现。如颔联以“残花”“转蓬”自比,表达了诗人任随风吹雨打,都能坦然面对的

潇洒豁达的情怀。颈联选取歌于长野,独立短桥的两幅画面,刻画了诗人如陶潜那样悠

然恬淡的隐士形象。②指本诗抒发了诗人如杜甫那样的忧国忧民的情怀。首联写诗人面

对天下战乱日久,倍感寂寥的落寞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尾联写诗人欲归隐

“敝庐”,又终是不甘的复杂心情,表现了诗人心忧天下的情怀。

【解析】15.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

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

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

不可孤立理解。

B项,,"从''任'两字生动形象地写出其在风雨中随波逐流之态”理解错误,“从”是“随,

放任'’的意思,"任''是"任凭”的意思,诗人写戏花放任雨打,转蓬任凭风吹,实际上托

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任随风吹南打,都能坦然面对的潇洒豁达的情怀。

故选Bo

16.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能力,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读懂诗歌的内容,结

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进行分析鉴赏。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段

成己的诗有“陶(潜)之达,杜(甫)之忧”,学生需要自行结合课堂所学,进行知识关

联。

“陶潜之达”,指淡泊名利,退隐田园,坦然面对生活的乐观豁达,如颔联以“残花”“转

蓬”自比,表达了诗人任随风吹雨打,都能坦然面对的潇洒豁达的情怀;颈联写歌于长

野,独立短桥的隐士形象,这些都能体现。

“杜甫之忧”则是忧国忧民的情怀,结合注释中提及的"金末元世祖北渡”“避居”可知,

诗人生活在金末元初,首联,写诗人面对天下战乱日久,倍感寂寥的落寞之情,表达了

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尾联写诗人欲归隐"敝庐”,又终是不甘的复杂心情,表现了诗人心

忧天下的情怀。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

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

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

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

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

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真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

句子是:",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估计自己终究不会被对方理解

的句子是:“,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王安石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枉自感叹兴亡的荣耀和耻辱

的句子是:“__________,。”

试卷第14页,共20页

(4)《念奴娇・过洞庭》中“”比喻自己心地光明高洁,与上片“__________”虚

实相映,写人写景内外一片澄明纯净。

【答案】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欲强聒终必不蒙

见察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肝肺皆冰雪表里俱澄澈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竭、傲、聒、谩嗟、澄澈。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夏季是北湖最美的季节,在①的湖面上,数万亩荷花竞相开放,黄澄澄的花蕊点

缀在绿油油的荷叶之中,赏心悦目。这里既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

局部小景,也有“菱叶紫波荷飓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

中”的动态画面。更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壮阔风光。此般景色固

然吸引游人乐而忘返,但对靠湖吃饭的农民而言,大家所关心的不是眼前的美景,而是

水产的收成,因为这才是与他们切身利益②的。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虽然充

坡洼地常给沿湖居民带来水患,但也让他们充分提升濒湖的红利。茂盛的水草和遍地的

野菜是饲养猪羊等家畜的美味青饲料,丰富的鱼虾是人们改善生活、补充优质蛋白的上

佳食品。碰上阴雨成灾、粮食歉收的荒年,平原地区的居民或许会③,生活在湖边的

百姓则可以随处挖野菜、割蒲菜、捕鱼虾充饥。北湖公园落成后,湖区早已不再为水灾

发愁,拆迁也让沿湖居民搬上了楼房,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8.①碧波荡漾(水天一色、一望无际、一望无垠)

②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③忍饥挨饿(食不果腹)19.水坡洼地虽然常给沿湖居民带来水患,但也让他们充

分享受濒湖的红利。20.①引用古诗句描写荷花的不同景致,既具有较强的画面感,

也使语言更有文采,富有感染力。

②运用排比,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强,多角度、多层次地凸显出万亩荷花的景色之美,

表达了作者对北湖夏景的喜爱之情。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需要填入一个形容夏季湖面的成语,可填入形容湖水清澈的“碧波荡漾”“水天

一色”;根据后文“数万亩”,也可填入一个形容湖水广阔一眼望不到边的“一望无际”或“一

望无垠碧波荡漾:青绿色的波浪,起伏不定。水天一色:水光与天色相浑。形容水

天相接的辽阔景象。一望无际:一眼望不到边。形容非常辽阔。一望无垠:辽远广阔,

看不到边际。

第二空,根据“因为这才是与他们切身利益……”,可知要填入一个表示两者关系密切的

成语,可填入表示形容关系非常密切的“息息相关”,类似的成语还有“密不可分息息

相关:彼此呼吸都相互关联,形容关系非常密切。密不可分:形容十分紧密,不可分割。

第三空,根据后文“生活在湖边的百姓则可以随处挖野菜、割蒲菜、捕鱼虾充饥”,可知

前文是说碰上阴雨成灾、粮食歉收的荒年,平原地区的居民或许会挨饿,据此可填入表

示忍受饥饿吃不饱饭或吃不上饭的“忍饥挨饿”,或者是表示吃不饱肚子,形容生活艰难

的“食不果腹”。忍饥挨饿:忍受饥饿。形容极其贫困,苦苦度日。食不果腹:吃不饱肚

子,形容生活艰难。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虽然水坡洼地常给沿湖居民带来水患“中关联词语序不当,应该把“虽然”放在“水

坡洼地”之后。

(二)“提升濒湖的红利”中“提升……红利"搭配不当,可将“提升”改为"享受”或"获取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菱叶萦波荷随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

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都是引用,引用了多个

描写荷花的诗句,从局部小景、动态画面到壮阔风光,多角度描写了荷花的不同景致。

引用古诗句可使所表达的语言意思简洁凝练,增添感染力,也有利于作者表情达意。

“既有……”"也有……”“更有……”三个句式相同的句子构成排比句,排比句句式整齐,

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势;内容上,三个排比句从局部小景、动态画面到壮阔风光,

多角度、多层次地描写了荷花的不同景致,表达了作者对北湖夏景的喜爱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睡眠是人体恢复大脑皮质功能和更新人体免疫系统不可缺少的生理需要。①—

人体各种能量物质得到充分储备,同时生长激素也进入脉冲性分泌高峰阶段,这对少年

儿童的生长发育很重要。如果每日有效睡眠达不到要求,就会导致人体的疲劳积累起来,

影响体质和健康,尤其会对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负面影响。通常说来,年龄越小睡

试卷第16页,共20页

眠时间应该越长,睡眠次数也越多,同时进食次数越多,活动时间也相应越少。随着年

龄的增长,—②—,有效睡眠不仅可以维持身心健康,还可以缓解压力,维持体内性

激素等的正常分泌。一旦通宵熬夜,睡眠严重不足,—③—。研究表明,长期严重的

睡眠缺乏,会增加肥胖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微生物感染、皮肤疾病、内

分泌失调的发病风险。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请以“睡眠”为主语,将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改写成三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

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1.①在有效睡眠(过程)中②睡眠的时间和次数就会逐渐减少③各种问

题就随之而来22.睡眠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生理需要,(睡眠)可以恢复大脑皮质功

能,(睡眠)可以更新人体免疫系统。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前面强调J'睡眠对人体大脑和免疫系统的重要性,后面提到能量物质的储备,

生长激素的分泌,可见此处应该是指出在睡眠过程中带来了这些,所以此处可填写“在

有效睡眠(过程)中”;

第二空,前面说“年龄越小睡眠时间应该越长,睡眠次数也越多",这里说“随着年龄的

增长”,应该是睡眠时间和睡眠次数会变少,可见此处是说“睡眠的时间和次数就会逐渐

减少”;

第三空,前面谈到了睡眠对人体尤其是对少年儿童的重要性,这里假设“一旦通宵熬夜,

睡眠严重不足”,后面具体谈到各种问题,如“长期严重的睡眠缺乏,会增加肥胖症、糖

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微生物感染、皮肤疾病、内分泌失调的发病风险“,可见

此处是说“各种问题就随之而来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画线句“睡眠是人体恢复大脑皮质功能和更新人体免疫系统不可缺少的生理需要''是长

句,要将它拆分成三个短句,先提取主干句为“睡眠是生理需要”,可将“不可缺少的''这

个定语加进来,变成“睡眠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生理需要”;

然后看第一个定语,这是讲睡眠的功能,“人体恢复大脑皮质功能”,让“睡眠”做主语,

改成“睡眠可以恢复大脑皮质功能”;

再看第二个定语,也是讲睡眠的功能,“更新人体免疫系统”,让"睡眠”做主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