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琼中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海南省华中师范大学琼中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海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长征胜利8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进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长征永远在路上。必须清醒认识到,夺取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成效,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今天,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新的长征路上,要深刻认识到:只有坚定理想信念,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不论条件如何变化,都风而如磐不动摇,才能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只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才能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胜利而矢志奋斗;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必须把握方向、统揽大局、统筹全局,为实现我们的总任务、总布局、总目标而矢志奋斗;必须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而矢志奋斗;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而矢志奋斗。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激励和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发愤图强、奋发有为,继续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我们就一定能在新的长征路上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
(摘编自《在新长征路上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材料二:
这是10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山顶,毛主席率领部队进入吴起镇一带的山头阵地。我们一纵队四大队担负着迂回敌人左侧的任务,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阵地。
8时整,我们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埋伏得都有些急了,这时突然见到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我与大队长黄开湘同志各自拿起望远镜仔细一看,嗬,果真马大胡子的骑兵来了,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
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此刻谁都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一下扑过去,将敌人彻底消灭。但是,这次是联合行动,必须听从统一指挥。我知道,现在两边山沟里,数百挺轻、重机枪都等着他们,只要一声令下,便可见到万马奔腾、千钓雷霆之势。这时,我习惯地转过头去,看看后边阵地。
突然,“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
霎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齐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圈,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面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镫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在缴获的文件中,我们看到了蒋介石的密电,电报称:
“……红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命令你部骑兵前往堵截,相机包围,予以歼灭。”
“红军长途行军"“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这话都不假,但却是我们“相机包围"了蒋介石的骑兵,并把他们给歼灭了。
(摘编自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共穿越十余省,走过了二万五千里,经历大小战斗六百余次。
B.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行军极为艰难;娄山关、腊子口是险要之地,在这里进行过激烈的战斗。
C.在新的时代,推进党的建设,取得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仍然要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D.马家军的骑兵团在蒋介石的指挥下包围红军,结果却被红军反包围,这使国民党的中央军受到了重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发扬长征精神,建设同国家发展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就能维护好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
B.面对风险挑战,要“逢山开道、遇水架桥”,这表现了党和人民轻轻松松便可以战胜困难的信念。
C.“秋高气爽"写出了红军与马家军作战地点的环境特点,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夺取胜利的信心。
D.文章特意交代蒋介石的电报内容,旨在对国民党进行讽刺,并从正面写出红军长征的艰难。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长征精神的一项是()
A.红军在前四次反“围剿”中获胜,除战略战术运用成功外,民众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B.红军翻越夹金山时,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却被严寒冻死。
C.红三军团某连炊事班只有一个铜锅,炊事员接连冻饿而死,但铜锅一直随军而行。
D.湘江之战时,红军师长陈树湘伤重被俘,乘敌不备,用手绞断自己的肠子牺牲。
4.两则材料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5.请依据材料一,谈谈学习《长征胜利万岁》的意义。
【答案】1.D
2.C
3.A
4.①材料一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阐述长征精神的内涵和作用。②材料二主要运用了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描述长征途中的一次战斗。
5.①深入了解红军长征中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了解我们党领导的红军的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②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等长征精神。③激励我们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并在成长之路上努力奋斗。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政治文化类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⑵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⑶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先根据题干要求,分析材料中长征精神的观点,再逐项分析,判断能否支撑选项。
⑷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表达方式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在平时学习中掌握常见的表达方式,答题时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写出两则材料所用的表达方式,并分析其不同。
⑸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
1.D.“结果却被红军反包围,这使国民党的中央军受到了重创”说法错误。红军并没有反包围,只是打了伏击;另外,马家军不是国民党的中央军。
故答案为:D。
2.A.“……就能……"表述绝对,夸大了其作用。材料一第四段原文为“必须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而矢志奋斗”。
B.“这表现了党和人民轻松战胜困难的信念"理解错误,应该是表现了党和人民在新长征路上坚决克服一切困难的信念。
D.“正面表现红军长征的艰难”表述错误。“正面"应为“侧面”。
故答案为:C。
3.A.瑞金苏区的建立和壮大,还没有开始长征,不能体现长征精神及其传承发扬。
故答案为:A。
4.材料一取材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在讲话中,主要阐述了长征精神的内涵和作用。如“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通过对长征精神伟大意义的阐述,提出在新时期应该发扬长征精神,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文章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选自杨成武将军的回忆录,在文章中,作者回忆了伏击敌军的经过,如“这是10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阵地”“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等,这里运用了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5.从材料一第二段“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可知,通过学习《长征胜利万岁》,可以深入了解红军长征中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从而了解我们党领导的红军的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可以更好的让我们理解长征精神。
从材料一第一段“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结合材料二中的“‘红军长途行军’‘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这话都不假,但却是我们‘相机包围’了蒋介石的骑兵,并把他们给歼灭了”等内容,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等长征精神,坚定我们对社会主义事业必然成功的信心。
从材料一第四段“在新的长征路上,要深刻认识到:只有坚定理想信念,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不论条件如何变化,都风雨如磐不动摇,才能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只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才能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可知,长征精神激励我们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并在成长之路上努力奋斗。
(2023高二上·海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锻炼(艾芜)
第一封信
姐姐:
我又静下来跟你写信了!姐姐,我从来还没有这么喜欢过!我觉得这几天来活着的每一分钟都值得赞美。你想,当一个人从危难和死亡中逃出来而又觉着自己真正安全了的时候,这是没法子忍着快乐的。姐姐,我怕告诉你,但又忍不住不告诉你,我们那个沦陷了几年的家乡,弟弟冒险回去过一趟。
我们部队一探到日本兵夜里把粮食运到江边,又把子弹搬上来,便决定去公路拦城。知道夜袭的地方就在我家乡,我兴奋得不得了。可惜那一夜太黑了,想要在大地上看出什么来,是很不容易的。
不过,我渐渐感觉出了。水浸着芦苇的小塘,就是我同爸爸垂钓过的那个小塘;高出在小河上的拱桥,就是我和姐姐看过捕鱼的那个拱桥;穿在田野中的村路,两旁镶着青青的小棉花地的,就是我读书倦了常常踏着夕阳去散步的那些村路……当我感觉出来时,真有说不出来的喜悦,但同时又多么难过呵!四年前,我们还可以对着田野大声唱歌,现在却连咳嗽也不敢;四年前,我们还可以随意在小河边上,抛着石头打野鸭,现在却连沾在草鞋底下的泥土,都怕落在水里。我和我的同伴,伏在林子里面,想着想着,心里禁不住疼痛起来—-故多呵,是多么亲切,却又多么生疏……不久,队长叫我们格外注意,这才打断了我的沉思,一心一意倾听着远处驰来的汽车的声音。姐姐,写到这里,突然接到日本兵又来袭击村子的消息,我们又得立刻移动了,不能再从容不迫地给你写信了。
弟弟青牧
六月三十日
第二封信
姐姐;
部队现在已移到山里了。今晚大伙都下山夜袭去了。他们要我静养几天,我便继续写前次尚未写完的信。
那次夜袭,起初全把日本兵打散了,但因搬运粮食和军火,耽搁了时间,就遭了敌人反攻,竞至陷入包围。有些人突围跑了,有些人打死了。幸赖这些地方是我的故乡,先前走得熟得不能再热。我便趁着地里棉花枝叶的遮掩。向我们那个院子爬去,天亮时,书便趁着四下没人,大胆走进门去。
当年选难让帮忙看家的佃户阿长,看出是我,连忙请我进屋,又到门外去瞧瞧,看有没有人尾来。
我的书房仍和先前一样,书架和书桌,都摆得好好的。我向阿长表明谢意,他说这是他儿子阿宁保管的,并带着骄傲的神情,夸奖阿宁,说他已进了中学。书读得很好,不错,难怪书桌上摆有代数、地理、历史的教本,以及我先前并未留下的,如翻译的短篇小说集那类的书。接着就有一个十六七岁的青年,穿着一身学生制服,走进来向我打招呼,脸上却带着惊奇而又欢喜的样子。唉,谁还能认出这就是我们从小看大的,那个拖鼻涕的看牛孩子呢
这几年的田租,除了一部分花给阿宁的教育费上,当然还有许多剩下的,我想捐些钱。给部队,便讲了出来。你知道,我们部队没有饷,全靠人民养活,阿长只推说日本人捐税很重。我说我这几年最关心的,是打退敌人,顺着这句话,我同他讲国家大事来。
阿长神情很冷静,既不搭话,也没现出什么感动。
我难受起来:“阿长老爹,这用不着你劳多大神,敌人有什么动静,你留心看在眼里我们这边有人来,你就告诉他……”
阿长老头子现出害怕的神情说:“要是日本人知道了呢"
阿宁一直带着兴奋的神情在旁听,忍不住插嘴道:“爸爸,我看这没什么要紧的”。阿长老头子却恶狠狠地骂道:“有你讲的了!出去!"阿宁脸上显得很痛苦,眼里含着泪。
见他儿子出去,阿长老头子便立即走来拍拍我的肩膀,小声地说:“你的话说得很有道理,只是我儿子在旁,我不好说的,老实说一句,我比谁都要恨日本人些……以后,你们队伍要我做什么,只通知我一个人好了。”
姐姐,我入世太浅,完全受了骗。晚间当我睡着的时候,他就去引日本兵抓我来了。写到这里,夜袭的弟兄已经回来了,他们这次得到很大的胜利,我没法写下去了,明天再继续
吧!
弟弟青牧
七月三日
第三封信
姐姐:
谁放我走的呢姐姐,你真想不到吧,就是阿长老家伙的儿子阿宁,那一夜,他背叛了父亲,同我一道走了。
这个年轻人,不仅因为救过我,我就格外喜欢他,而是他带来了无限的光明,展现出更年轻的另一代人,即使完全受了敌人的奴化教育,也还心向着祖国。那一夜,我们悄悄地穿过田野,越过小河,走了二十多里路的时候,才敢小声地谈起话来。
我记起在他书染上摆的那本翻译的短篇小说了问他道:“你还读别的书没有"
他连忙回答道:“有的,有的!暗中我们还读了好些书。那些都是学校严厉禁止的,说来真觉得奇怪,他们越禁止,我们就越偷读得热心。我常常做梦都在想,我能到我们中国自由的地方去,那多好呀!……呃,总是找不着门路……现在总算碰着你了!”声音有些兴奋得颤抖起来,“现在请你告诉我,到我们中国人可以自由的地方,还有多远"
我告诉他不要性急:“这里还是作战区域,不过有我们中国军队的地方,就有自由!”姐姐,这年轻人到了部队,便受到极大的欢迎,人人都喊他“小英雄"。他高中还没毕业,我主张他再去读书,他不愿意,眼红我们这里武装起来的年轻弟兄。他指着他们说:“我也要像他们一样,要一支手枪,两颗手榴弹。”
现在我写这封信时,他就正坐在我旁边。我写完这封信,递给他读,他快乐得脸红起来,要我附上一笔,说他阿宁问你的好!
弟弟青牧
七月五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乡沦陷——与姐姐逃难——加入部队——同部队回乡作战
B.部队陷入包围——我逃回小院——争取阿长支持——轻信阿长而被捕
C.被阿宁解救——写第一封信——回到部队——部队转移到山上
D.部队下山夜袭——写第二封信——部队夜袭成功——写第三封信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中伏击的情节中,插入“我"对过往生活片段的联想,这既舒缓了小说的节奏,又赋予小说象征意味。
B.从“老爹”到“老头子",再到“老家伙”,称谓变化反映“我"在不同情境与心境下对阿长情感态度的变化。
C.“翻译的短篇小说”在文中出现两次,前后呼应,使情节发展更加合理;同时也表现出阿宁对自由进步的追求。
D.小说以“锻炼"为题,既指“我”在战争生活中获得的人生历练,也指阿宁从放牛娃到革命战士的成长历程。
8.阿宁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9.小说由“我"写给姐姐的三封信组成,这样处理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C
7.A
8.①阿宁出手解救“我”,从而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变化。
②“我"的形象在阿宁的衬托下更为鲜明,阿长、阿宁父子也在对比中凸显差别。
③通过阿宁和对阿宁一家的叙说,揭示了沦陷区百姓被压迫、奴役的生活,勾勒了人物活动的背景。
④阿宁是更年轻的另一代人,他的觉悟和成长,象征抗战精神的接续,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和意义。
9.①采用书信形式,贴合动荡不安、亲人离散的抗战背景,真实还原“我”的战斗生活。②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叙事更加集中。
⑧可直诉内心感受,引发读者的代入感和共鸣,也增添了小说的抒彩。④书信呈现的断续状态,形成许多悬念与留白,可激发阅读兴趣,引人遐思。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小说常见的艺术特色:正面或直接描写、侧面或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设置悬念,抑扬对比法等等,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首先要关注其自身作用。即他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还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次,要关注他在情节、人物、主题、环境等方面的作用:“衬托主要人物"是其主要作用,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要指明是哪种衬托,是怎样衬托的。“主题作用”是指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了主题。暗示或交代社会环境。次要人物往往是社会环境的体现者和代表者。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从环境、情节、人物。主旨的角度,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6.C.“写第一封信——回到部队"错误。由原文“你想,当一个人从危难和死亡中逃出来而又觉着自己真正安全了的时候,这是没法子忍着快乐的”可知,“我"先回到部队,再写的第一封信。
故答案为:C。
7.A.“又赋予小说象征意味”错误。“我"对过往生活片段的联想没有象征意味。
故答案为:A。
8.由原文“谁放我走的呢?姐姐,你真想不到吧,就是阿长老家伙的儿子阿宁,那一夜,他背叛了父亲,同我一道走了”可知,情节上,通过阿宁解救我的行为,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
由原文“‘阿长老爹,这用不着你劳多大神,敌人有什么动静,你留心看在眼里我们这边有人来,你就告诉他……’阿长老头子现出害怕的神情说:‘要是日本人知道了呢?’阿宁一直带着兴奋的神情在旁听,忍不住插嘴道:‘爸爸,我看这没什么要紧的’。阿长老头子却恶狠狠地骂道:‘有你讲的了!出去!’阿宁脸上显得很痛苦,眼里含着泪"“姐姐,我入世太浅,完全受了骗。晚间当我睡着的时候,他就去引日本兵抓我来了”“谁放我走的呢?姐姐,你真想不到吧,就是阿长老家伙的儿子阿宁"可知,人物塑造上,“我”的形象在阿宁的衬托下更为鲜明,阿长、阿宁父子也在对比中凸显差别。
由原文“这几年的田租,除了一部分花给阿宁的教育费上,当然还有许多剩下的,我想捐些钱。给部队,便讲了出来。你知道,我们部队没有饷,全靠人民养活,阿长只推说日本人捐税很重。我说我这几年最关心的,是打退敌人,顺着这句话,我同他讲国家大事来"可知,通过阿宁和对阿宁一家的叙说,揭示了沦陷区百姓被压迫、奴役的生活,勾勒了人物活动的背景。
由原文“这个年轻人,不仅因为救过我,我就格外喜欢他,而是他带来了无限的光明,展现出更年轻的另一代人,即使完全受了敌人的奴化教育,也还心向着祖国”“有的,有的!暗中我们还读了好些书。那些都是学校严厉禁止的,说来真觉得奇怪,他们越禁止,我们就越偷读得热心。我常常做梦都在想,我能到我们中国自由的地方去,那多好呀!……呃,总是找不着门路……现在总算碰着你了!"“这年轻人到了部队,便受到极大的欢迎,人人都喊他‘小英雄’。他高中还没毕业,我主张他再去读书,他不愿意,眼红我们这里武装起来的年轻弟兄。他指着他们说:‘我也要像他们一样,要一支手枪,两颗手榴弹。’”可知,主题表达上,阿宁是更年轻的另一代人,他的觉悟和成长,象征抗战精神的接续,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和意义。
9.由原文“水浸着芦苇的小塘,就是我同爸爸垂钓过的那个小塘;高出在小河上的拱桥,就是我和姐姐看过捕鱼的那个拱桥;穿在田野中的村路,两旁镶着青青的小棉花地的,就是我读书倦了常常踏着夕阳去散步的那些村路……"可知,采用书信形式,贴合动荡不安、亲人离散的抗战背景,真实还原“我”的战斗生活。
由原文“我又静下来跟你写信了!姐姐,我从来还没有这么喜欢过!我觉得这几天来活着的每一分钟都值得赞美"“部队现在已移到山里了。今晚大伙都下山夜袭去了。他们要我静养几天,我便继续写前次尚未写完的信”“谁放我走的呢?姐姐,你真想不到吧,就是阿长老家伙的儿子阿宁,那一夜,他背叛了父亲,同我一道走了"可知,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叙事更加集中。
由原文“我从来还没有这么喜欢过!我觉得这几天来活着的每一分钟都值得赞美。你想,当一个人从危难和死亡中逃出来而又觉着自己真正安全了的时候,这是没法子忍着快乐的。姐姐,我怕告诉你,但又忍不住不告诉你”“我兴奋得不得了"“这才打断了我的沉思”“故乡呵,是多么亲切,却又多么生疏……"“我便继续写前次尚未写完的信”“姐姐,我入世太浅,完全受了骗"“姐姐,你真想不到吧,就是阿长老家伙的儿子阿宁”“我写完这封信,递给他读,他快乐得脸红起来,要我附上一笔,说他阿宁问你的好!"可知,可直诉内心感受,引发读者的代入感和共鸣,也增添了小说的抒彩。
由原文“部队现在已移到山里了。今晚大伙都下山夜袭去了。他们要我静养几天,我便继续写前次尚未写完的信”“姐姐,写到这里,突然接到日本兵又来袭击村子的消息,我们又得立刻移动了,不能再从容不迫地给你写信了"可知,书信呈现的断续状态,形成许多悬念与留白,可激发阅读兴趣,引人遐思。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海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材料二: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宇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端。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古之欲明A明德于B天下者C先治其国D欲治其E国者F先齐其家。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使彰明
B.知止而后有定知:知道
C.定而后能静静:心不妄动
D.安而后能虑虑:忧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句中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构成了《大学》的基本思想和“纲领"。
B.一个人知道了自己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不心浮气躁,凡事思虑周详,从而有所收获。
C.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
D.世上学习老子学说的人贬斥儒学,学习儒学的人贬斥老子的学说。作为严肃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对老子的学说只作客观描述,并没有尊老贬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②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14.先秦诸子思想对当今社会有何意义
【答案】10.CDF
11.D
12.C
13.①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②我听说,好的商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
颜相貌好像很蠢笨。
14.①儒家偏重社会伦理,侧重人道,道家侧重哲学问题,侧重天道。但古代知识分子往往同时具有儒道思想。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的心态。最初总是“学而优则仕",有一番作为。而当理想受挫,四顾茫然时,便是退隐,寄情山水。
②把积极的人生观念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度地搭配起来,便能得到一种和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和静止之间,介于尘世的匆忙和完全逃避现实人生之间,这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完美的理想。
③儒道互补人着美学上功能。在“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的道家美学中有着西方现代派艺术所梦寐以求的写意风格和自由的境界。
④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杀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课文理解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⑵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⑶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⑸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现实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近爱抚民众,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应该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
材料二: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宇聘,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孔子到了周,想向老子请教礼。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制定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好的商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颜相貌好像很蠢笨。抛弃你骄傲自满的作风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做作的情态神色和放荡的志向,这些对你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你的,就只有这些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用网去捕获它,会游的可以用钓鱼用的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它能驾着风云升上天空。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老子研究道德,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住了很久,看到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了。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一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真意,共五千多字,然后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说:老菜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功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所以长寿。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时曾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并在一起五百年后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有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老子是一个隐居避世的人。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孝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印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
世上学习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学习儒学的人也贬斥老子的学说。“志向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共事",难道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顺应自然,无所追求而使百姓得到感化;清虚宁静,无欲无为而使百姓变得正直。
10.原句翻译: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意思是: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是一个完整的意思,后面应该断开,故C处断开;“先治其国"意思是: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故D处断开;“欲治其国者”意思是“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故F处应该断开,故答案为:CDF。
11.D.句意: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可见,“虑”,意思是“思虑周详"。故答案为:D。
12.C“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错误。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老子的思想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不完全相同。相同的是得志时做官,但是不得志时是不同的。儒家主张不得志时要加强个人修养,老子认为不得志时像草一样漂泊,也即顺其自然。故答案为:C。
13.得分点:
(1)第一个“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彰明;“明德”,美好的德行;“止",达到。
(2)“贾”,商人。“虚",空,空虚,此处译为“什么东西都没有”。“盛德",高尚的品德。
14.本题可结合当今社会现实分析:
①儒家偏重社会伦理,侧重人道,道家侧重哲学问题,侧重天道。但古代知识分子往往同时具有儒道思想。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的心态。最初总是“学而优则仕”,有一番作为。而当理想受挫,四顾茫然时,便是退隐,寄情山水。②把积极的人生观念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度地搭配起来,便能得到一种和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和静止之间,介于尘世的匆忙和完全逃避现实人生之间,这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完美的理想。
③儒道互补人着美学上功能。在“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的道家美学中有着西方现代派艺术所梦寐以求的写意风格和自由的境界。
④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杀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2023高二上·海南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松元稹
张璨①画古松,往往得神骨。翠带扫春风,枯龙要②寒月。流传③画师辈,奇态尽埋没。
纤枝无潇洒,顽干空突兀。乃悟埃尘心,难状烟霄质④。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
[注]①张環:唐代画家,工画树石山水。②要:敲击。③流传:流俗,平庸。④烟霄质:指松树高凌云霄烟霞的气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描述了画中松树的形象,翠绿的生枝和盘曲的枯干虽然形态各异,但都颇具神韵。
B.中间四句诗人由张璨的松画联想到世俗画师,并将其与张璨对比,继而引出下文的感慨。
C.诗中“烟霄质”遥承开头四句,诗人借此间接交代了张璨画作的格调,抒发对其赞美之情。
D.最后两句收束全篇诗意,以去渐阳山看松结尾,传达出观再好的画作也不如看真松的感受。
16.本诗通过谈画松,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绘画主张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D
16.①抓住事物特征,绘出事物神骨。三、四句写出张躁抓住了松枝的“奇态",凸显出松树的神韵。②提高思想境界,加强艺术素养。九、十句指出平庸的画师格调不高,修养不够,难以画出松树的气质。③深入生活,善于观察体悟。最后两句传达出画师应善千观察体悟,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的灵感。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15.D.“传达出观再好的画作也不如看真松的感受”错,“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意思是画师去淅阳山看真物,体现出善于观察体悟,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的灵感。原诗中没有“观再好的画作也不如看真松的感受”的意思。
故答案为:D。
16.三、四句“翠帚扫春风,枯龙戛寒月"意思是:(张璪画的古松画的很好)枝叶茂盛看起来就像是翠色的笤帚在春风中扫动(或者是翠色的笤帚扫起了一阵春风),苍松的枝干盘曲如龙,仿佛在轻轻地敲打天上的那轮寒月。其中,“翠帚”形容松树枝叶之颜色与形状。“枯龙"形容松树枝干如龙之躯干,松树之皮如龙之鳞。据此分析出,这两句写出张璪抓住了松枝的“奇态”,凸显出松树的神韵。
九、十句“乃悟埃尘心,难状烟霄质",“埃尘心”指“流传画师辈"的平庸低下的思想品格、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烟霞质”,指张璪画松“得神骨",具奇姿的画艺。有着“埃尘心”的画师,自然难以画出“烟霞质"的松画来。即画家只有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平庸低下,就难以描状出烟霞凌霄的自然美景。据此分析出,元稹诗的言外之意便是主张提高思想境界,加强艺术素养。
“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中“深山看真物",传达出画师应善于观察体悟,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的灵感。据此分析出,诗人主张绘画要深入生活,善于观察体悟。
17.(2023高二上·海南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要责任。曾子在《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___,"。
(3)《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答案】(1)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易错字的书写:慎、毅、喻、义。
故答案为:(1)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二上·海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了浸润和充盈着情与爱的军民鱼水情,十送红军,又怎么舍得送完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沮沾衣叙情长。对这些__的亲人们来说,十万红军是亲人组成的队伍,革命的目的就是为____的穷苦人争取自由幸福的生活,就是胜利之后回家过日子。多么朴素平实的愿望啊,平平凡凡之中,表征着参加革命的初心,诠释着中国革命的真谛。长征的伟大正在这里,长征的温柔也正在这里。“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紧紧拉住亲人手,革命胜利早还乡”,每个字每个音,都诉说着对亲人无尽的牵挂和嘱附,都饱含着对故乡和土地的眷恋,都跳动着胜利回家的渴望。—曲曲缠缠绵绵唱不完的红歌小调,诉说着一段段淫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往事。是的,红军,就是一支在硝烟弥漫中带着情与爱跋涉前行的队伍,而漫漫长征路,就是革命战士用鲜血和生命_的对于家园和国家的大爱之道。
红军的长征已经结束,文学的长征才刚刚开始。作为文学工作者,需要重拾长征精神,团结一心,目光坚定,沿着人性追求真善美的方向,向前、向前、向前,直至永远,甚至永恒。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男女老少都从家里出来相送,跟红军话别,有说不完的情深意长,热泪沾湿了衣襟。"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8.望眼欲穿;饥寒交迫;铺筑
19.①原文句式较为整齐,读之有节奏感,与上文语言风格协调一致。②原文的“长”与前文的“响"“乡”合辙押韵,充满诗意,情感表达更饱满。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读懂文本,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再根据自己的积累填写合适的成语。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表达效果的鉴赏能力。先对比阅读两个句子,找出不同点,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修辞手法,二是强调重点,三是句式结构,四是要结合上下文的语体风格,五是分析句子有没有表达某种情感。
18.第一处,望眼欲穿:快把眼睛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语境用于指“亲人们",所以应为“望眼欲穿”。第二处,饥寒交迫:形容生活极其贫困。语境指穷苦人生活贫困不幸福,所以应为“饥寒交迫"。
第三处,铺筑:铺设修筑。语境指“长征路”是革命战士用鲜血、生命和对于家园和国家的爱凝聚而成,是比喻的说法,应为“铺筑"。
19.从句式上看,原句“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上下两句字数相同,句式整齐,赋予节奏感,与上文“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整齐的句式协调一致。
从韵律上看,划线句偶数位的“长”与上半句偶数位中的“响"“乡”押相同的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感,充满诗意。
(2023高二上·海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站在旗津岛的海水浴场,看汪洋大海,宽阔无边的波涛,一排又一排地奔袭冲撞而来,也像是一座座山密奔涌到你面前,崩塌溅落成美丽的水珠。极目远眺,恣肆沸腾的海水,没有尽头,没有边际线,真的是白茫茫水天一色。多么壮丽雄奇的大海!看,那海水是任何大江大湖都不能比拟的,它气势雄壮令人惊骇,它碧蓝得深不可侧,它美丽魅惑使你晕眩。旗津岛像一把长长的利剑,又像一条长长的门闩,横卧在港湾前,守卫迎送来来往往的船只。从旗津岛看港湾沿岸码头停泊的轮船,一排排列队整齐,高举的起重机杆似乎显得遥远渺小,可见港湾是多么开阔水深,又有多少巨轮可以自由轻松驶入驶出。这不,说话间一艘庞然大物快速驶来。漆黑的船身、大红的轮底,旁若无人地长驱直入,像是急着回家赶路那样轻快。“你爷爷原来就是在这样的轮船上服务,对工作很尽责。"我对儿子菽说。
20.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中的“一排又一排”和“一排排"语意相近,亦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看”字后面第一个逗号的表现力。
22.请写出文中两个加点的“对"字的语意。
【答案】20.两词都有“一排一排”的意思,但“一排又一排"加一“又”字,表现出波浪一排一排之间有时间间隔,要准确地表现了波浪连续不断,层次分明涌上岸的动态;而“一排排"表现的是停泊在码头的轮船静态地排在一起的状态,更多地表现了数量众多、空间上相连相接的特点。
21.①逗号使“看”独词成句,领起下文四句,引起读者关注;②加强语气,突出强调大海气势雄壮、碧蓝美丽;③读来简洁有力,使上下文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④停顿加长,增强现场感。
22.第一个“对"有“对待”之意,第二个“对"有“向”“跟"“和”之意。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结合语境分析画线句子写出的内容,并分析其不同之处。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表现力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结合语境分析逗号的作用,可从句式、内容、读者效果的角度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读懂文本,再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
20.两词都有“一排一排"的意思,但“一排又一排”加一“又"字,表现出波浪一排一排之间有时间间隔,准确地表现了波浪连续不断、层次分明涌上岸的动态;而“—排排”表现的是停泊在码头的轮船静态地排在一起的状态,更多地表现了数量众多、空间上相连相的特点。
21.①看字后面第一个逗号将动作“看"与后面对海水的描写隔开,叙述完看后进行了一个停顿,更加突出了大海的壮丽雄奇。
②看后的逗号进行停顿更便于作者抒发情感,使抒情意味更强烈,突出了作者对大海的喜爱与赞美。
22.①第一个“对”的语意是对待的意思,指对待工作很尽职。
②第二个“对"表示一种对向性,对着,朝着。可解释为“向”“跟"“和”。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二上·海南月考)以下两个材料作文二选一进行写作。
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征是人类史上的伟大奇迹。《长征胜利万岁》记述了红军胜利到达陕北时的情景。坚定的信念、必胜的信心、不怕艰难、不惜牺牲,长征精神犹如一粒种子,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生根。
材料二:
1962年,焦裕禄带着治理“三害"的重任来到兰考。《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真实讲述他的感人事迹。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材料三: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报道了2020年中国抗疫故事。在抗击新冠肺炎中形成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成为新时代不朽的丰碑。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课文中蕴含的精神营养取之不尽。在学习了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后,学校高二年级将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一次以“汲取课文营养,迎接生活挑战”为主题的征文比赛。请你以高二学生的身份,参加本次活动,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围绕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⑵下列经典语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从下列语句中任选其一,也可以从本单元课文中另选一句,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题目自拟。
朝闻道,夕死可矣。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答案】培根铸魂克难攻坚高二年级的我们,生活中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其实源于我们自身。告别了高一年级时的青涩与懵懂,我们来到高二年级这道分水岭。我们开始思考人生,诸如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深奥无比,类似于哲学的终极命题。求之不得,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困扰。
而问题的答案其实就蕴藏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从教材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长征精神",什么是“焦裕精神”,什么又是“抗疫精神",这些精神从未离我们远去,它们一直深植于我们炎黄儿女的血脉深处。在无意中自然而然地建筑着我们的精神家园。这些精神汇聚起来熔铸而成的就是我们新时代的精神丰碑。在它上面镌刻着家国大义、责任担当、团结奉献的印记和不屈不挠、奋勇拼搏的坚定意志。
作为高二年级的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的学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我们无可避免地经受着众多的挫折和坎坷。我们可能一度动摇过求学的信念,但这些与长征的艰难险阻、兰考的贫穷落后,以及疫情肆虐的重重危机相比,又算得什么?我们固然没有经历过长征,没有面临极端的贫困,但我们共同走过了晦暗的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在抗疫的阶段性胜利面前,我们每位同学都保持着积极昂扬的精神面貌,在斗室中奋笔疾书,在防疫抗疫的间隙顽强学习。我们生而平凡,却绝不平庸;我们身处磨难,却绝不颓废。我们虽然籍籍无名,但我们也活成了英雄的模样。困难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学习中的那点“风风雨雨”于我们而言,又算得了什么?
不再迷茫,不再焦虑,青春的我们挥动着矫健的翅翼,搏击雷霆与风浪,因为我们又更为远大的抱负和理想。高二的我们开始思考青春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长征的红军战士是为了全中国的劳苦大众能过上幸福的生活;焦裕脚踏兰考贫瘠荒寒的土地,“躹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是为了百姓能够脱贫致富;我们的医务人员和广大的志愿者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更是为了人民的安危、百姓的福祉。他们眼里有家国,心中有民族。有了伟大精神的指引,何难不克,何功不成?
高二年级的我们之所以能驱散迷茫的阴霾,那是因为我们的理想的幼苗在破土而出,我们崇高的意识在觉醒。“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青春的我们,将昂然奋发,让我们少年之中国“雄于地球"!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首先看材料各体现了什么高尚的精神。材料一中课文《长征胜利万岁》记述了红军胜利到达陕北时的情景,长征是当时红军面对的巨大挑战,是坚定的信念、必胜的信心、不怕艰难、不惜牺牲的精神支撑着红军完成历史使命,最终胜利到达陕北。这种长征精神犹如一粒种子,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生根,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突破困难,建设中国,让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材料二中课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真实讲述焦裕禄的感人事迹,焦裕禄勇担重任,他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带领兰考县迈出困境,焦裕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是激励我们不断奋斗的动力。材料三《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报道了2020年中国抗疫故事,在抗击新冠肺炎中形成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成为新时代不朽的丰碑,这种抗疫精神是我们中华儿女面对困境时的精神支柱。
从写作任务角度分析,“汲取课文营养”就要求写作的立意范围是选择性必修一第一单元的课文,除了材料给出的文章,还可以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大战中的插曲》《别了,不列颠尼亚》为立意的出发点,总结出让我们迎接挑战的秘诀。写作身份是“高二学生",写作时要体现高二学生的特点,如写出“刚学过”某篇文章。
写作指导:写作时,应在文章第一段点明哪篇文章给我们带来了精神营养,使我们能够迎接挑战,如《长征胜利万岁》中的长征精神使我们勇于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正文部分可以运用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充实说理。如可列举屠呦呦等科学家秉承长征精神,克服重重困难,终获科学的重大突破,从正面论证长征精神的巨大作用;列举佛系青年、巨婴等躺平青年的表现来论证没有精神支柱、没有追求的无价值人生,从反面论证没有坚定信念、没有勇气面对生活的弊端,以清楚说理。
立意:
1.长征精神激励我们前行。
2.艰苦奋斗的焦裕禄精神砥砺我们奋进。
3.举国同心的抗疫精神让我们直面生活的挑战。
(2)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给出了五句名句。先理解每一句话的内涵,从中找到自己最想写的一句,完成发言稿。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意思是: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考生在自选名言时,可以依据自己熟悉的思想主题选择,选择后挖掘出名句的思想精髓、立意点展开联想。比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强调“意志坚韧"和“勇挑重担”,可从此角度立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的是“己”与“人"的关系,由此可以从“多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角度来写作;“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可从“重视道德修养”“要有仁爱之心"方面进行写作等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从“点滴积累"“持之以恒”进行立意……
写作时,考生可以由名言引题,比如名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阐释名言的意思,接着论述实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必要性。然后体悟到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价值,最后发出呼吁,收束全篇。写作时,需要把经典语句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写出自己新的理解和感悟。注意发言稿的格式要求。
立意提示:
1.为国奋斗,任重道远。
2.宽仁之道,为立世之本。
3.脚踏实地方能行稳致远。
4.兼爱,用心承载的博大。
5.推己及人,仁者爱人。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2)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材料,然后进行立意分析,列立意,确立好题目,结合材料及自身积累,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角度进行写作。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
1/1海南省华中师范大学琼中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海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长征胜利8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进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长征永远在路上。必须清醒认识到,夺取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成效,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今天,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新的长征路上,要深刻认识到:只有坚定理想信念,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不论条件如何变化,都风而如磐不动摇,才能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只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才能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胜利而矢志奋斗;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必须把握方向、统揽大局、统筹全局,为实现我们的总任务、总布局、总目标而矢志奋斗;必须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而矢志奋斗;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而矢志奋斗。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激励和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发愤图强、奋发有为,继续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我们就一定能在新的长征路上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
(摘编自《在新长征路上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材料二:
这是10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山顶,毛主席率领部队进入吴起镇一带的山头阵地。我们一纵队四大队担负着迂回敌人左侧的任务,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阵地。
8时整,我们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埋伏得都有些急了,这时突然见到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我与大队长黄开湘同志各自拿起望远镜仔细一看,嗬,果真马大胡子的骑兵来了,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
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此刻谁都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一下扑过去,将敌人彻底消灭。但是,这次是联合行动,必须听从统一指挥。我知道,现在两边山沟里,数百挺轻、重机枪都等着他们,只要一声令下,便可见到万马奔腾、千钓雷霆之势。这时,我习惯地转过头去,看看后边阵地。
突然,“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
霎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齐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圈,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面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镫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在缴获的文件中,我们看到了蒋介石的密电,电报称:
“……红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命令你部骑兵前往堵截,相机包围,予以歼灭。"
“红军长途行军”“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这话都不假,但却是我们“相机包围”了蒋介石的骑兵,并把他们给歼灭了。
(摘编自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共穿越十余省,走过了二万五千里,经历大小战斗六百余次。
B.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行军极为艰难;娄山关、腊子口是险要之地,在这里进行过激烈的战斗。
C.在新的时代,推进党的建设,取得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仍然要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D.马家军的骑兵团在蒋介石的指挥下包围红军,结果却被红军反包围,这使国民党的中央军受到了重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发扬长征精神,建设同国家发展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就能维护好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
B.面对风险挑战,要“逢山开道、遇水架桥",这表现了党和人民轻轻松松便可以战胜困难的信念。
C.“秋高气爽”写出了红军与马家军作战地点的环境特点,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夺取胜利的信心。
D.文章特意交代蒋介石的电报内容,旨在对国民党进行讽刺,并从正面写出红军长征的艰难。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长征精神的一项是()
A.红军在前四次反“围剿"中获胜,除战略战术运用成功外,民众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B.红军翻越夹金山时,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却被严寒冻死。
C.红三军团某连炊事班只有一个铜锅,炊事员接连冻饿而死,但铜锅一直随军而行。
D.湘江之战时,红军师长陈树湘伤重被俘,乘敌不备,用手绞断自己的肠子牺牲。
4.两则材料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5.请依据材料一,谈谈学习《长征胜利万岁》的意义。
(2023高二上·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