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教学设计-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2_第1页
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教学设计-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2_第2页
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教学设计-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2_第3页
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教学设计-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2_第4页
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教学设计-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教材《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第3课。本课共三个子目:“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介绍了战争与文化的复杂关系。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在客观上传播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各殖民地半殖民地纷纷提出独立和民主的要求并为之抗争,最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瓦解了世界殖民体系,建立了民族国家。这一时期不同文化在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新兴民族国家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中,进行了文化的选择与重塑,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完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单元的要求是: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基于对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的分析,本教学设计以战争与文化的关系为着眼点,以“危机一碰撞交流反思”为主线,关注战争前后世界文化为何会出现变化,出现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有哪些影响,引导学生理性认识战争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经过《中外历史纲要(下)》的学习,他们对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浩劫,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但是学生却很难理解残酷的战争又在客观上加速了文化的碰撞,使得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在碰撞中交融、发展,特别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党醒、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之间的关系很难形成比较理性的认识。因此,教师需提供翔实的史料,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境,设计逻辑自洽的问题,通过研读史料、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战争对人类文化的影响,认识到现代战争在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在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重构和创生,从而树立史料实证的意识,提升透过历史现象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最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三、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及相关史料,以实证精神全方面分析战争,理解战争背景下世界形势的变化及文化的碰撞交流。2.借助史料搭建时空框架,理解两次世界大战对殖民体系的瓦解以及文化交流传播的影响。3.通过运用史学知识,探讨史家观点,以印度、新加坡等国家文化复兴为例,体会不同文化碰撞和交流的特点,认识到人类文化应该和谐共生、共同发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两次世界大战对文化碰撞交流的影响;理解文化交流重塑对战后新兴国家复兴的作用。难点:辩证看待战争对人类文化发展的作用。教学过程材料一······始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1914年)的《西方的没落》上卷却无人问津,找不到出版商愿为之出手相助。直到大战之末(1918年),上卷才于维也纳首次问世,竟是骤然鹊起,欧洲文化界一片震撼,毁誉交加,赫然成名。······一时间,评议文字纷至沓来,几可形成“西方没落”之世界飓风。黎鸣:《斯宾格勒与<西方的没落》》,载《博览群书》,1998年第8期教师设问:根据材料一,指出斯宾格勒所著《西方的没落》遭遇的变化并简析发生变化的原因。(参考答案:变化由无人问津到赫然成名。原因一战给欧洲带来巨大的创伤,引发人们的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分析: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实质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残酷的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物质破坏。在精神上,一战毁掉了近代以来西方一直信奉、并“赖以生存”的社会历史观念,不仅“欧洲中心论”摇摇欲坠,而且历史的“进步”观念也难以维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位来自德国的中学老师(斯宾格勒原为德国的中学老师)的著作《西方的没落》,赢得了巨大的成功。斯宾格勒的吸引力并不全在于那个多少有点耸人听闻的书名,也不在于那些牵强的类比、杜撰的概念和自作主张的“构画”,而是在于那些生硬、粗糙的提法背后,契合了一战之后变迁的时代“旧世界”逐渐解体。(设计意图)以《西方的没落》的地位变化为切入点,其从无人问津到炙手可热的处境变化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结合教材及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之下进行解释。本环节指向的是:(1)史料实证素养水平1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信息。(2)历史解释素养水平2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个别或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过渡)伴随着“旧世界”的解体,原先遭受其奴役的亚非拉等地区的人民逐渐觉醒,要求打破身上的枷锁。图1《西方的没落》书影(一)危机与转机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材料二加拿大部队到法国作战;澳大利亚人、新西兰人则跑到爱琴海的一个半岛上去凝练国家意识加里波利之役成了澳新两国立国的神话······中国劳工来到西方;非洲人则成为法国部队的一员。[英]霍布斯鲍姆著,郑明萱译:《极端的年代(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233页材料三一方面一战加深了欧洲帝国主义列强和亚洲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一战又为亚洲被压迫民族的独立解放斗争创造了客观上的有利条件。出于战争需要,战争期间列强对殖民地加紧资源掠夺、强征大量壮丁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一战作为欧洲由盛转衰的一个历史转折点改变了欧洲列强支配世界的格局,削弱了欧洲海外殖民霸权,极大地动摇了近代以来由欧洲列强主导的亚欧之间不平等关系。余建华:《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亚欧关系探析》,载《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2期教师设问: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对亚非拉等地区带来的影响。(参考答案:加速亚非拉等地区民族意识的觉醒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西方国家兴起后,逐步构建了以自己为主导的世界殖民体系。在殖民体系下,欧洲列强具有强烈的文化优越感,并凭借军事等方面的优势扩大和弘扬自己的“先进文化”,认为自己代表“文明世界”,其他地区是“野蛮世界”,它们用“先进文化”同化欧洲以外的“野蛮群体”,给被殖民地区带来了文化的灾难,其实质就是文化殖民或文化侵略。从某种意义上,西方文化扩张的另一面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本土文化的灾难,但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原有的格局与态势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欧洲文化遭遇了巨大的危机,但对遭受西方殖民的亚非拉等地区的人民来说,则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巨大转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殖民地人民被殖民宗主国投入战场,为宗主国打仗。在战争的过程中,他们进一步接触西方先进文明,意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注定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民族意识逐渐觉醒。(过渡)民族自决原则就是这些地区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并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进行斗争的武器。材料四一、每个民族有权选择生活于其中的国家;二、世界上的小国同样有权享有大国所期望并坚持的对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尊重;三、世界有权免遭源于侵略和对国家与民族权利的蔑视而导致的任何对和平的破坏。储昭根、于英红:《一战后民族自决原则的公认与效应》,载《世界民族》,2007年第4期教师设问: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族自决原则的内容。(参考答案:处于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有自由决定自己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所谓的“民族自决”指的是处于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被压迫民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文化交流与传播族有自由决定自己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民族自决”思想肇始于法国大革命,但在当时并未获得多少认同,一战则使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战中的残酷杀戮使绝大多数参战国都遭受重创,人类在痛苦之余也对所发生的一切进行反思,由此产生了某种感悟与共识。于是当时世界上的主要大国在一战后对民族自决原则相继表达了不同程度的认同。虽然民族自决原则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问题,但在其指导下,殖民地产生了巨大变化。正如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到:“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过渡)殖民体系下的人类文化经历了巨大的危机,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宗主国的削弱,欧、亚、非洲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文化的转机渐次出现。而接下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更为残酷,是整个人类文明的浩劫。在天翻地覆的背后,西方殖民主义遭受了致命的打击,人类文化的格局也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二)重构和新生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文化的复兴表一二战前后英国综合国力变化数据 国民财富 工业生产 出口商品 海外投资额 债务1938年 100% 100% 100% 100% 100%1945年 75% 80% 31% 68% 500%陈艳云、程有炳:《二次大战与英帝国殖民体系的崩溃》,载《历史教学》,1995年第6期教师设问:根据表一,概括英国战后衰落的表现。(参考答案:国民经济损失惨重、出口减少、海外投资下降、海外债务高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政治、经济及意识形态诸方面为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者的实力,如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都遭受重创,经济惨淡、社会危机严峻等。自诩为“日不落”的大英帝国,可谓“日薄西山”,自身已经难以维系庞大的殖民体系。另一方面,经过这场战争,殖民地人民看到了自己的力量,提高了民族自信心。英国殖民者所面对的已不再是过去愚昧落后、软弱无力的殖民对象,而是经过反法西斯战争锻炼和武装的觉醒了的人民。因此,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是英帝国殖民体系瓦解的决定性因素。(过渡)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之下,西方殖民宗主国不得不思考如何处理和殖民地之间的关系。法国总统戴高乐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材料五一贯主张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戴高乐,有可能从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角度去考虑殖民地国家的要求。戴高乐认为,“现在一切都变了。”“我们目前的时代,从地球的一端到另一端,是每一个民族都要掌握自己命运的时代。”他“希望法国能利用这种机会消除过去的仇恨、偏见,把从前的臣属关系改变为伙伴关系。”周荣耀:《戴高乐主义论》,载《世界历史》,2003年第6期教师设问: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戴高乐对第三世界态度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参考答案:变化从殖民主义思想到考虑殖民地国家的诉求。原因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浪潮的推动;世界殖民地国家的崛起和团结抗争;法国综合国力的衰退;美苏争霸的国际形势;戴高乐个人思想的转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民族独立运动以空前绝后的声势席卷全球。这一运动与过去的民族独立运动有明显的区别,它不仅有了明确的政治目标,形成了大规模的人民运动,更关键的是武装斗争也成了它的主要斗争形式,并得到全世界人民的广泛声援和支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戴高乐认为过去在殖民地的付出与收获“似乎是值得的”,现在不一样了,负担在不断增加,更何况殖民地人民不甘屈服的愿望带来反抗,使法国陷人不能自拔的战争。因此,与其继续维持过去那种旧殖民关系,不如实行“非殖民化”,这样更符合法国的利益。(过渡)戴高乐的“非殖民化”主张顺应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民族意识高涨并掀起独立浪潮的大势,原先被殖民的地区迎来了发展的机遇。材料六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对非洲不得不放松某些限制,允许以至鼓励非洲某些经济部门的发展和扩大······在非洲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的同时,非洲社会阶级结构和力量配备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非洲发生了违反帝国主义殖民者主观愿望的重大变化。新的社会政治经济力量在非洲广阔的土地上兴起了。顾章义:《论二战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崛起》,载《史学集刊》,1990年第4期教师设问: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非洲社会的变化。(参考答案:社会阶级结构和力量配备出现新变化,新的社会政治经济力量壮大)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对非洲的影响非常深远,它不仅使非洲人民卷入了这一历史性漩涡,投入反法西斯斗争行列,而且使非洲社会政治经济和阶级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唤起了非洲人民新的觉醒,因而成为非洲人民争取独立运动的新起点。由于战争的需要,帝国主义殖民者对非洲人的限制松弛了,使非洲人民大开眼界,懂得了共同战斗互相支援的意义,从而增强了斗争的勇气和信心。非洲士兵和民工战后复员到城乡各地,成为宣传民族独立思想和实际斗争的骨干和带头人。曾经苦难的非洲在二战后产生了积极的变化,这比较有代表性地说明二战后依靠暴力维系的殖民体系不再稳固。亚非拉广大殖民地兴起的日益高涨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高举反对帝国主义的旗帜,把维护民族独立作为自己理论的核心,反对封建主义,具有明显的民主要求,强调要联合反对帝国主义的各种政治力量。(过渡)民族主义逐渐成为众多被压迫民族占统治地位的思潮,是民族解放运动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纲领。在独立之前,它是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侵略和民族压迫的思想武器;独立之后,它是巩固政治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反对外来干涉的精神支柱。亚非拉国家的多元化和民族解放运动领导力量的多种类型,使民族主义思潮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局面。材料七它们在政治上的变化是:第一,转变为现代民族国家。第二,拥有国家主权。第三,成为国际政治权力结构中的第三种力量。它们在世界经济中的角色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享有自由进入世界市场的权利。第二,变为依附于整个发达国家的外围国家。第三,不仅受制于资本主义经济规律,而且受制于处于体系中心的整个发达国家。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文化交流与传播刘青建:《试析发展中国家与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兼论殖民体系瓦解的经济根源》,载《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2期教师设问:根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兴国家在政治经济地位上的变化。(参考答案;政治上从丧失主权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转变为拥有国家主权的现代民族国家,成为国际政治权力结构中的第三种力量。经济上从资本主义的附庸变为依附于整个发达国家的外围国家,从经济发展受制于某个宗主国变为受制于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和整个发达国家体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殖民体系逐渐瓦解。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民族独立国家的建立,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发展,在客观上为发展中国家的进步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为维护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发达国家必须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的发展。新兴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地位上的变化,让他们开始思考应该如何实现国家复兴。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产生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新兴国家民族文化得以复兴。材料八印度在英国殖民统治遗产基础上建立起(英式)议会民主制,同时效仿美国建立起了联邦制,又依据信赖强权领袖的传统,在联邦制基础上为中央政府设置了“紧急事务处置权”,即无论是否在紧急情况下,只要是国家利益需要,中央政府就可以在总统的一声令下代行地方政府的职权。程亚文:《央地关系、议会政治与国家建构现代印度的产生》,载《学术界》,2018年第8期教师设问:根据材料八,分析独立后的印度如何处理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参考答案:一方面接受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一方面注重发扬传统文化,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化的交流与借鉴可以帮助文化走向完善。印度等原殖民地民族认可西方文化的优越之处,取长补短,为民族文化发展提供助力。在借由战争与西方发生的文化碰撞中,殖民地人民获得了民族意识,并对西方文明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些因素促使新兴民族国家在发展民族文化时能够对本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作出正确取舍,从而收获更为完善的新文化,使民族文化得以复兴。(过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纷纷建立,新兴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为应对这些变化,新兴国家对本土文化进行反思,并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实现了对人类文化的重构,“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材料九没有所谓的亚洲模式,但是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及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新加坡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这些因素造就了有生产力的人民,推动了经济增长。[新加坡]李光耀著:《经济腾飞路李光耀回忆录(19652000)》,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年,第135页教师设问:根据材料九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新加坡国情和儒学的特点等角度,分析新的经验;新加坡从国情出发将改造的儒学与西方思想结合、推进经济发展和国家精神体系的构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新加坡将西方文化的积极成果与东方文明的优秀积淀,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新加坡政府立足于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既重视和发扬儒家文化的优良传统,确立民族的精神支柱,保障国家统一和稳定,又积极引进西方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使国家从贫穷走向繁荣。新加坡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成为现当代人类文化重构整合的成功典范。(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分析二战后亚非拉新兴国家文化的发展,引导学生认识到战争客观上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本环节指向的是:(1)时空观念素养水平2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2)史料实证素养水平3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三)反思与展望材料十战争就是这样一个怪物:它既孕育着文明,又能毁灭文明;既受文明发展的影响,又深刻影响文明的发展;既催生出人类的技能和智慧,又不断挑战着人类的理智和良知。孙美堂主编:《高科技时代的伦理困境与对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