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时代,没有哪个人能够超越自己的时代。人都是从自己所处的时代和个人处境观察事物和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都是生活于具体时代的现实的人。他们的思想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创造的思想学说不仅反映他们所处时代的要求,而且具有超越时代的智慧。真正伟大的思想既有时代性,又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有人认为,儒学乃至整个传统文化中凡是能留传下来的都是精华,不是精华的早就被历史淘汰了,所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提法是不对的。这样说对吗?我认为只说对了一半。留传下来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因为传统文化的流传并非文化本身,而是人的选择,尤其是处于统治地位的当权者的选择,他们是按照他们的标准来进行文化传承的。文化传统的演变并非与社会无关的文化自身的演变,而是要经过时代和历史的过滤与筛选,而过滤与筛选的标准不可能脱离阶级的标准,因为在阶级社会中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朱熹选取《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当然有他的标准。乾隆编《四库全书》时的取舍和删改也有其标准。我们处于社会主义中国,对待传统文化同样有我们的标准,这就需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人认为,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是分不清的。的确,文化不像苹果,烂在哪里,可以一目了然,可以一分为二,去掉烂的,保留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机体,对待传统文化不可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经过自己的咀嚼,经过肠胃的消化,这就是阅读和理解。只是每个时代、每个阶级关于“精华”与“糟粕”的标准不同而已。对我们来说,区别精华与糟粕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标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助于建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就是精华,一切迷信的、落后的、反动的都是糟粕。用什么观点来解读传统文化是至关重要的。以西释儒、以儒释儒,抑或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传统文化,其差别之大是不言自明的。在当代中国,儒学研究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肯定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可能取代儒学,但如果当代儒学研究仍然超不出儒学原有视角,那么无论是照着讲还是接着讲,都仍然囿于儒学传统范围内,充其量是新儒学。如果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仍然处于原有传统之中,而不能生发出新的与时代相适应、与历史进步方向相一致的思想,那么重视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呢?传统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能通过激活、碰撞、吸收,产生新的思想。(摘编自陈先达《文化的时代性》)材料二: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把“传”和“承”区分开来,一方面坚持无条件、有意识地“传”,另一方面,要有选择、有条件地“承”,我们这样做了,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在我们国家发挥作用,也可以为世界提供有益的经验。对待传统文化,首要的是“传”。“传”就是记录、保护、保存。现在很多物质或非物质的传统文化岌岌可危,有的实际上已经没有“传”的人,或者只剩下一些残余、遗址、遗迹。所以,很急迫的问题是要赶快记录、赶快保护保存,尽量延长它的寿命。如果实物已经不能保存,那么就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包括录像、录音、照片、档案等。当前,最重要的也是“传”。“传”是无条件、无差别的,要尽量把不自觉、无意识变成有自觉和有意识。传统文化并不都是好的,其中不少是腐朽的,要不要传?也要传。因为这也是传统历史的一部分。如果不把这部分记录下来,我们的后人怎么会相信和理解历史?还有,我们今天能够达到的精神境界不一定超过古人,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中也许隐藏着今天还不能理解的智慧。对传统文化中的这部分内容,先不要忙着清除,不如把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也许中间所蕴含的智慧今后可以发挥作用。对待传统文化,还要“承”。“承”就是继承、发扬、延续,还包括转化和创新。把传统的文化保留下来,之后怎么办?是不是都要学习和弘扬?不行,要区别和选择。对于精华的部分,不仅要保留,还要使它发挥作用;对于糟粕的部分,要留下来让后人知道,但不要复制,也不需要扩大。中国以前有各种礼仪,尊重别人,自己保持谦虚、谦卑的姿态,恪守正常的次序和礼节,这是对的,但过分的甚至不讲人性的那种谦虚,是要不得的。在“承”的过程中,既要兼收并蓄,也要“本土优先”。一般情况下,中国的本土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是因为比较适合本土的环境。所以,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比较的过程中,要注意优先采用更加符合本地条件的内容。另外,因为要“承”的东西太多,所以应该分轻重缓急。比如,同样是精华,现在某个地方最紧缺、最需要继承的是什么,我们这一段时间就应该优先做这方面的工作。有些传统文化今天起的作用更大;有些起的作用并不大,就可以晚一点。传统文化在用的时候要注重效果,要根据社会需要采用适当的方式,有的要加上新的内容。如果不完成创造性转化,那么传统文化的精华就很难得到弘扬,更难以得到延续。以孝道为例,中国孝的本质是保证家庭、家族的延续,也就是生孩子。在中国,可以通过对传统孝道做新的转化来解决人口增长缓慢的问题。怎么转化?就是要对孝道作出新的解释:孝道不仅仅是尊老爱幼,而且是每一个人要承担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其中就包括成家生子。(摘编自葛剑雄《对待传统文化要分清“传”和“承”》)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称得上真正的伟大。B.传统文化的流传与演变受着处于统治地位的当权者的影响,更受着文化自身因素的影响。C.当前,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首要的和最重要的就是无条件、无差别、有自觉、有意识地“传”。D.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是有条件的,是有所选择的,既要兼收并蓄,也要讲究“本土优先”。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每个时代、每个阶级关于“精华”与“糟粕”的标准不同,所以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是分不清的。B.作者认为,儒学研究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前提下,通过激活、碰撞、吸收,产生新的思想。C.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我们要保留,但不可复制和扩大,还要转化和创新。D.现在有些学校让小孩子穿上汉服,朗诵儒家经典,回家给父母洗脚,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A.南北朝时期,南方方言保留了华夏本音,北方方言大量地吸收了外来民族的语言。B.某地方的古老山歌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在社会上传唱。C.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是人类“恶”的集中表现,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存下来。D.美国建筑师设计燕京大学时,外部采用中国宫殿结构,内部添加暖气和现代设备。4.材料一第二段是如何采用破立结合的方式进行论证的?请简要分析。5.材料二的语言有何特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1.B2.C3.C4.①首先驳斥了“儒学中凡是能留传下来的都是精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提法是不对”的错误观点;②然后通过讲道理和举例论证进行分析,确立自己观点“留传下来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5.①准确严谨,逻辑性强。文中有“也许”“有些”“一般情况下”等表限定的词语,语言准确,避免了绝对化表达;文中用“一方面”“另一方面”“首要”“还要”以及表转折、因果、假设等关系的关联词语,论述逻辑严密。②通俗浅易。全文语言平实通俗,很少专业性术语,如“先不要忙着清除,不如把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等句子,便于读者接受与理解。③多用问句。“传统文化并不都是好的,其中不少是腐朽的,要不要传?”“把传统的文化保留下来,之后怎么办?是不是都要学习和弘扬?”设问引人深思;“如果不把这部分记录下来,我们的后人怎么会相信和理解历史?”反问加强语气。〖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受着处于统治地位的当权者的影响,更受着文化自身因素的影响”错误。由材料一第二段“因为传统文化的流传并非文化本身,而是人的选择,尤其是处于统治地位的当权者的选择……”等相关内容可知,“传统文化的流传与演变受着文化自身因素的影响,更受着处于统治地位的当权者的影响”,选项逻辑关系颠倒了。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是分不清的”错误。由材料一第三段“对我们来说,区别精华与糟粕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标准”可知,“精华”和“糟粕”可以分清;B.“儒学研究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前提下”错误。材料一第四段是说“在当代中国,儒学研究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肯定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是否坚持是不确定的,有争议的;D.“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错误。由材料二第四段“传统文化在用的时候要注重效果,要根据社会需要采用适当的方式,有的要加上新的内容”可知,“让小孩子穿上汉服,朗诵儒家经典,回家给父母洗脚”等不能简单等同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是“对待传统文化首要的是记录、保护、保存”。A.强调的是“吸收外来文化”,不适合做论据;B.强调的是“转化和创新”,不适合做论据;C.强调“对待传统文化首要的是记录、保护、保存”,适合做论据;D.强调的是“创新”,不适合做论据。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有人认为,儒学乃至整个传统文化中凡是能留传下来的都是精华,不是精华的早就被历史淘汰了,所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提法是不对的。这样说对吗?我认为只说对了一半。留传下来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材料一第二段首先驳斥了“儒学乃至整个传统文化中凡是能留传下来的都是精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提法是不对的”这一错误观点;“因为传统文化的流传并非文化本身,而是人的选择,尤其是处于统治地位的当权者的选择,他们是按照他们的标准来进行文化传承的”“朱熹选取《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当然有他的标准。乾隆编《四库全书》时的取舍和删改也有其标准”,接下来作者通过讲道理和举例论证的方法进行分析,确立自己的观点“留传下来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观点。【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中也许隐藏着今天还不能理解的智慧”“有些起的作用并不大”“一般情况下,中国的本土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文章语言准确严谨,逻辑性强。文中有“也许”“有些”“一般情况下”等表限定的词语,语言准确,避免了绝对化表达;“一方面坚持无条件、有意识地‘传’,另一方面,要有选择、有条件地……”“对待传统文化,首要的是‘传’……对待传统文化,还要‘承’”“中国的本土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是因为比较适合本土的环境”“如果不完成创造性转化,那么传统文化的精华就很难得到弘扬,更难以得到延续”,文中用“一方面”“另一方面”“首要”“还要”以及表转折、因果、假设等关系的关联词语,论述逻辑严密。“我认为只说对了一半”“的确,文化不像苹果,烂在哪里,可以一目了然,可以一分为二,去掉烂的,保留好的”“先不要忙着清除,不如把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全文语言通俗易懂。文章语言平实通俗,很少使用专业性术语,便于读者接受和理解。“这样说对吗?”“那么重视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呢?”“传统文化并不都是好的,其中不少是腐朽的,要不要传?”“把传统的文化保留下来,之后怎么办?是不是都要学习和弘扬?”“如果不把这部分记录下来,我们的后人怎么会相信和理解历史?”,文章多用问句,引人深思,加强语气。(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①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②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窦,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③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④“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⑤“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⑥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⑦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⑧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有删改)文本二:①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爱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②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柏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柏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③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喜欢以散步一词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④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⑤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节选自郁达夫《江南的冬景》,有删改)文本三:散文的“形”,主要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就好比一个人的形体、相貌等外部特征,我们能一目了然。对于散文来说,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大到一个全球性事件,小到一滴水、一粒沙子,无一不是它的选材内容。这就是现代作家郁达夫所说的:“散记清谈易为,并且包含很广,人间天上,草木虫鱼,无不可谈”(《<达夫自选集>序》)。与这种广博的选材内容相适应,散文的行文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或以意念为核心展示一个个片段的画面,或以情感为线索叙述一个事件的过程,或以特定的人物或事件为中心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而散文的“神”,主要指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绪、主题、意蕴、发展线索等。好像一个人的精神、气质等内在的东西,你只有经过细细地琢磨才能感受得到。可以说“神”是散文的主心骨,没有了它,一篇散文就散了架,也就不能支撑起来。所谓“形散”,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十分灵活、多样,且富于变化。从一篇散文中,往往可以看出作者的想象极为丰富,思维的跨度很大,简直是纵横捭阖、任意驰骋;行文时的笔法也很随意,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或叙事,可交叉进行,因而显得摇曳多姿。(摘编自《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在写景状物方面极其精彩,作者对“牵牛花”“槐树的落蕊”“疏落的秋草”等只作寥寥数笔的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秋天的清、静、悲凉之中。B.文本一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突出了北平秋天的特点。文本二描写江南的冬景,也采用了相同的手法。C.文本二中,作者在描绘“微雨寒村图”时,运用虚写的方法,将自然风景和人物生活图景巧妙裁剪,着意点染,绘就了一幅气韵生动、立意隽永的水墨画。D.散文行文方式多样自由,文本三引用现代作家郁达夫的话就是为了说明散文的这一特点。7.下列对文本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虽是写景居多,但也不乏直抒胸臆之处,与《故都的秋》在写法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B.文章对江南冬景进行了大量描述,并始终将景物与自身感受融为一体来写,思路清晰,首尾呼应,结构圆合。C.作者将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相结合进行描写,如冬郊散步的愉悦逍遥。这种在对自然画面的描写中添加人的活动的构思,使得文章的人文气息浓郁。D.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淳朴,和江南的冬景相得益彰。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8.文本一、二都表达了相近的审美趣味。请结合文本,从意象选择、情感表达两个角度赏析郁达夫散文的审美趣味。9.散文讲究“形散神聚”,请依据你对文本三的理解,赏析郁达夫《故都的秋》“形散神聚”的艺术特点。〖答案〗6.D7.B8.(1)意象选择上,《故都的秋》选择的日光、驯鸽、破壁腰中牵牛花与细细秋草、槐树落蕊、秋风等意象,强调清静悲凉,显出无比悠闲的心境。《江南的冬景》选择了村落长桥、杂木树林、纷飞的白雨、停泊的小船等,自然之境的美,一样突出了悠闲的心境。(2)情感表达上,都是表达作者对美景的赞美,《江南的冬景》所爱为江南冬景,《故都的秋》爱的是北平的秋景。9.形散:(1)选材上,本文选取的景物多,观察的角度,运用的手法多样。文中描绘的有五种景物,它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时空关系,却都能相提并论。(2)表达上,本文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景、抒情、说理、叙事等表达方式交替出现。神聚:“清”“静”“悲凉”既是线索,也是情感和景物描写的核心,全文围绕故都的秋的这个核心特点,以情驭景,将秋色,秋意,秋的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文本三引用现代作家郁达夫的话就是为了说明散文的这一特点”错。由原文“对于散文来说,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大到一个全球性事件,小到一滴水、一粒沙子,无一不是它的选材内容。这就是现代作家郁达夫所说的:‘散记清谈易为,并且包含很广,人间天上,草木虫鱼,无不可谈’”可知,引用郁达夫的话是为了说明散文的选材非常广博。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首尾呼应,结构圆合”错。结合全文可知,文章首段写对江南冬景喜爱,尾段写晚秋一样的景色,引出到湖上散步的想法,收束全文,文章首尾没有呼应,结构也谈不上圆合。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审美取向的能力。(1)意象选择上,《故都的秋》选择的日光、驯鸽、破壁腰中牵牛花与细细秋草、槐树落蕊、秋风等意象,强调清静悲凉,显出无比悠闲的心境。如:“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这句话通过“也”和“点缀”说明了槐树在北国的秋天似乎很微不足道,但事实上却表现出了必不可少的分量。后面提到的“落蕊”及落蕊被扫街的扫走之后,“灰土上的扫帚的丝纹”引发了作者颇为敏感的感知力,意识到了自己又清闲又落寞。作者正是通过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为读者留下了这不可或缺的意象。早晨起来,作者“泡浓茶”、“观碧天”、“听飞鸟”、“望槐”和“赏朝荣”等,无处不感觉到阵阵闲散的气息。“细数阳光”和“静对牵牛花”,阳光透过槐树叶底,按照“丝”来数的话,确是一件比较费时的事情,而静对牵牛花摆明了就是闲来无事,打发时间;由“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泊一只乌篷小船”“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等可知,《江南的冬景》选择了村落长桥、杂木树林、纷飞的白雨、停泊的小船等,自然之境的美,一样突出了悠闲的心境。(2)情感表达上,都是表达作者对美景的赞美。“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江南的冬景》所爱为江南冬景,“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故都的秋》爱的是北平的秋景。【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形散:(1)选材上,本文选取的景物多,观察的角度,运用的手法多样。郁达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秋景图。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秋景都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点。作者对材料的安排,既不是按照时间顺序,也不是按照空间顺序,看起来是无序的,其实是按照故都的秋景的特点来安排文章的材料的。文中描绘的有五种景物,它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时空关系,却都能相提并论;(2)《故都的秋》主要写作方法是写景、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绘景色用描写的方法,如“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牵牛花的蓝朵”“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等;写游踪用记叙的方法,如“从杭州赶上青岛从青岛赶上北平”这是记游踪,它是游记的一个必备因素和特点;将抒情渗透在叙事、写景、议论之中,如“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神聚:“清”“静”“悲凉”既是线索,也是情感和景物描写的核心,全文围绕故都的秋的这个核心特点,以情驭景,将秋色,秋意,秋的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写秋天早晨院子的凉爽安静,写秋槐落蕊的飘零,等种种秋天的景物特征,都是为了突出秋天的神韵,清静悲凉,感觉就不是在写秋,可里面就是有秋,充分体现秋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故都的秋》中,,作者正是以“清”“静”“悲凉”的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段一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节选自苏轼《赤壁赋》)文段二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①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②,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③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节选自《宋史·苏轼传》)〖备注〗①范滂:东汉人,曾任汝阳太守属吏,因抑制豪强,反对宦官,33岁死于狱中。其母深明大义。②涂潦:泥水。③锸(chā):锹。10.(文段二)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B.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C.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D.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11.(文段一、二)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冠”是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文中写苏轼刚到成年就已博览群书。B.《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合称“五经”。C.孟德,是曹操的字,孟指排行老大,德与操同义;类似的如孙权,名权,字仲谋,仲指排行老二,而权和谋相关。D.“侪”是“同类,同辈的人”的意思,同义词还有“伦”“徒”“属”“辈”等。1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段一)“客”想象了曹操当年的盛况,并以曹操自比,表达了“客”对英雄的敬仰追慕之情。B.(文段一)“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是曹操《短歌行》中的句子,既描写当时的景象,又引出了话题。C.(文段二)苏轼幼年时,家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他既聪明好学又有做良臣之志。D.(文段二)苏轼成年时,已博通经史,勤奋读书,他既喜欢贾谊等人政治见解,又喜欢庄子道家学说。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14.苏轼在徐州领导人民抗洪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试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答案〗10.D11.B12.A13.(1)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2)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14.①安定民心。及时阻止富裕的百姓出逃,安定了民心。②动员各方力量,齐心协力,抗洪保城。③科学施策,责任明确,率先垂范。〖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于)曹村”是“河决”的后置状语,二者不能断开;“梁山泊”是固定地名,不能断开;“于南清河”“于城下”分别是“溢”“汇”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富民”是主语,“争出避水”是谓语,结构完整,中间不断开,排除B。故选D【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它与《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合称……”错误,《乐经》不在五经之内,应该是《易经》。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客’想象了曹操当年的盛况,并以曹操自比”错误,没有自比。文章是用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表示人世的无常和悲哀。故选A。【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1)“渔樵”,名词活用为动词,捕鱼砍柴;“侣”,意动用法,以……为伴侣;“友”,意动用法,以……为朋友;“属”,敬酒。(2)“庐”,名词作动词,居住;“庐于其上”,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其上庐”;“卒”,最终。【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由“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可知,苏轼及时阻止富裕的百姓出逃,安定了民心。由“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可知,苏轼动员各方力量,齐心协力,抗洪保城。由“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可知,苏轼科学施策,责任明确,率先垂范。参考译文:文段一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吗?(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我)知道这些不可能轻易得到,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文段二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程氏读到东汉的《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又怎会不和范滂的母亲一样深明大义呢?”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陆贽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说:“我的文章比这个人要逊色一大截啊!”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筑木制堤岸,用以防备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小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登慈恩绝顶有感许月卿为学平生不究源,未妨绝顶上慈恩。塔高俯视群山小,江阔能容巨浪喧。人每中登难脚力,谁于高处领天根〖备注〗。须信平生为基址,基址牢时德业尊。〖备注〗天根:星名。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联从“为学”话题入手,并交代登慈恩绝顶一事,呼应题目。B.颔联以比喻说理,表达了诗人在登高望远中对学习的思考与感悟。C.颈联写登山中途脚力难以为继,在对谁能登顶的疑问中流露出沮丧之情。D.诗歌起笔于登临,但落笔在对做学问的感慨,议论诚挚中肯,语言晓畅。16.杜甫登泰山而生济天下之雄心壮志,本诗作者登慈恩绝顶后领悟到“为学”的哪些心得?请简要概括。〖答案〗15.C16.①要寻根究底,学深学透;②要渊博学识,博古通今;③要不惧困难,勇攀高峰;④要牢固基础,德业俱尊。〖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沮丧之情”错误。流露的应该是坚韧顽强、不屈不挠、意志坚定、勇往直前、拼搏向上之情。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首句“为学平生不究源”意思是说平生求学不探究本源,意在劝谏鼓励自己应该深入求学,寻根究底。颔联“塔高俯视群山小,江阔能容巨浪喧”意思是说塔高可以俯视群山,江水开阔可以容纳巨浪的喧腾,以此启示为学也该像高塔阔江一样,不断向高处攀登,并拓展视野和见闻。颈联“人每中登难脚力,谁于高处领天根”意思是说人在向上攀登的过程中必然遇到重重困难,只有不惧危险的人才能登上绝顶、山巅触摸星辰。尾联“须信平生为基址,基址牢时德业尊”直抒胸臆,强调为学也该重视筑牢基础,唯此才能实现德艺双馨、德高位尊。(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人常借助猿啼来表情达意,但由于个人遭际的不同,传递的情感也会有所区别。比如,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就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表达的情感不尽相同。(2)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韩愈《师说》中的名句来说,可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登泰山记》中赋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表现了冰雪之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表现雪光与日光争辉的奇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答案〗(1)风急天高猿啸哀渌水荡漾清猿啼(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下,微短剧、微综艺发展如火如荼,在影视领域掀起一股注重强情节、快节奏的“短视频化”创作热潮。然而,①与这一趋势形成鲜明对比,②另一类弘扬农耕文明的影视作品主打工笔细描为重心,③讲求娓娓道来,④给观众营造了一种沉静美好的慢生活空间,⑤在治愈心灵的同时,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⑦提升立意和审美上的创新突破,⑧在影视创作领域引领一种新风尚。田间嫩绿的秧苗、一天劳作后归途上的落日余晖、深夜抢收水稻时夜空突然绽放的烟花都凸显出此类创作特有的诗意与温情,观众们看过之后瞬间感觉“被治愈”了。但随着作品数量增多,农耕文明影视创作的问题也暴露出来。在弱化了竞争、对抗等戏剧张力之后,琐碎的日常劳作内容如何避免变成流水账,过滤了复杂社会关系、只过小日子的情节如何避免变成“电子榨菜”,这些问题成为农耕文明影视创作的瓶颈。单靠打卡旅游、走马观花地体验田园生活,已经很难引发观众的深层心灵共鸣,台前幕后的创作者必须对农耕文明进行切实了解、深刻体会。18.下列句子中的“都”和文中加点的“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B.阿Q后来连“灯”“烛”都讳了。C.也许因为这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D.都是天公不作美,我们才没法玩得痛快!19.引号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引号的作用及表达效果。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C19.①“被治愈”中引号表示突出强调,强化了温馨的农耕生活场景带给人的内心感受,可以抚慰内心、治愈创伤。②“电子榨菜”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一些农耕文明影视创作在内容上过滤了复杂的社会关系,都是过小日子的情节,内容单一,这就如同佐食的榨菜,缺乏(精神)营养,生动贴切。20.②删去“为重心”;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后面加“内涵”或“价值”;⑦将“提升”改为“加强”。〖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文中加点的“都”表示全包括在内。A.副词,表示“已经”;B.副词,表示“甚至”,用来加强语气,表示某事物极端的、异常的或不大可能有的情况或事例。C.副词,表示全部包括在内;D.跟“是”字合用,说明理由,多含有责备的意思。故选C。【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①“被治愈”中引号表示突出强调,“田间嫩绿的秧苗、一天劳作后归途上的落日余晖、深夜抢收水稻时夜空突然绽放的烟花都凸显出此类创作特有的诗意与温情”这种温馨的农耕生活场景,“被治愈”意思是指治好了自己内心的伤痛,心情恢复了健康和快乐的状态。这三个字强化了温馨的农耕生活场景带给人的内心感受,可以抚慰内心、治愈创伤。②“电子榨菜”中引号表示特殊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