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侦查对策_第1页
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侦查对策_第2页
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侦查对策_第3页
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侦查对策_第4页
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侦查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互联网金融犯罪及其形势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我们走进了互联网时代,而金融业也紧跟时代步伐,适时发展,于是催生出互联网金融业,并渐渐成熟。依靠着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互联网金融将互联网技术和金融业务有机融合,相辅相成,极大地便利了民众的生活。但是违法犯罪分子也是看中了其便利性和隐蔽性,结合犯罪成本低,犯罪回报高的特点,手法多变地试图骗取民众钱财,互联网金融业慢慢显露出财政税务、征信、金融监管等方面的不足之处,互联网金融犯罪随着互联网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变得猖獗起来。以广东深圳福田区法院为例子,其2018年收理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比上年度增加了84.62%;2019年1月至10月受理案件数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0%。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多发,严重影响互联网平台和金融机构的运作,威胁国家的经济社会安全甚至政治安全。而公安机关作为互联网金融业最主要的执法部门之一,在面对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相关问题的调查中还存在一些困难,这也反过来制约了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提高和优化侦查部门对互联网金融犯罪的侦查能力和对策,加大对互联网金融犯罪的法律惩治力度。(一)互联网金融犯罪的概念和常见种类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和金融相融形成的一种新式金融商业模式,互联网金融可以分为以下四种不同类型:其一是支付结算类平台,如腾讯公司的微信支付、蚂蚁金服支付宝等第三方在线支付结算平台。其二是众筹融资类平台,如人人贷、宜人贷、京东众筹等P2P信贷、众筹融资平台。其三是投资理财类平台,如蚂蚁金服、盛大金禧等投资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购买基金、黄金、保险等理财产品的平台。其四是互联网货币类平台,如游戏币、比特币、Q币等虚拟货币。金融犯罪是指在金融活动中违反金融法律法规,破坏金融管理秩序,依法应予刑事惩处的行为。金融犯罪直接或间接侵犯我国金融融资体系,阻碍或扭曲货币流通,限制或破坏信贷提供,最终危害我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而互联网金融犯罪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等犯罪主体利用互联网平台实施的违反刑法、金融管理法规,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财产权等权利的犯罪行为。金融犯罪是互联网金融犯罪的本质特征。互联网金融犯罪的主体是自然人和单位,侵犯的客体是金融管理秩序,主观是故意,同时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这些与一般金融犯罪的犯罪要件没有基本区别,但是在犯罪的客观方面出现了新的变化,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的犯罪手法推陈出新,越来越多突破传统的金融犯罪形式。自2016年起,通过多部门通力合作,经分析得出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的常见种类有:1.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犯罪。借助P2P网络借贷平台,犯罪分子利用超高回报率等的广告手段,经营运用“庞氏骗局”,对虚构标进行“自融”,背地里设线下门店,吸收公众存款和发放贷款,或者收集资金供公司高层挥霍,有些甚至发展到发行单用途预付卡用于企业集资的行为。2.洗钱犯罪。犯罪分子利用网上交易快捷简便的特点,采用虚拟交易或转移定价等方式,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实施一系列复杂的交易和资金转移,从而模糊资金来源,转移赃款赃物,避免反洗钱监管。还有将赃款转换成虚拟货币,通过专门网站转为真实货币;或者串通网络游戏公司,将犯罪所得以分散购买或后台操作的形式转化为游戏虚拟货币,最后变成合法收益。3.信用卡犯罪。犯罪分子利用钓鱼网站或木马病毒,窃取网民个人信用卡信息,破解账号与密码,然后从信用卡中转移资金。此外,一些犯罪分子还非法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将信用卡金额打入支付账户并提取,或进行虚假交易以实现非法转账和套现。4.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的交流广泛性和便捷性,以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等业务活动的名义,参与者被要求支付费用或购买商品和服务获得加入资格的方式,并形成一定顺序的层次结构,直接或间接地使用发展人员数量作为报酬的基础或回扣,诱导和胁迫参加者继续发动他人参加,欺骗金钱和财产,并干扰经济社会秩序的传销活动。(二)互联网金融犯罪的现状与趋势互联网金融业在国家的扶持与发展下,站在风口不断发展壮大,一些不法分子也看中了这个时机,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传销等犯罪形式装入“互联网金融”的新瓶子内,打着新式商业的旗号,摇身一变,成为更隐蔽、手法更多变的犯罪形态,严重威胁个人财产安全与社会稳定。其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P2P借贷平台首当其冲。早期P2P平台无行业监管、无准入门槛、无第三方资金托管,这样的“三无”平台让犯罪分子有了机会,最典型的就是“e租宝”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这些不安全平台一旦资金链断裂,自身又没有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根本无法保障投资者的资金财产安全。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P2P平台数量已突破2600个,P2P行业累计交易规模已达1.25万亿。到目前为止,已有1300多个P2P平台关闭,668个下落不明,涉及金额巨大。其二、众筹融资平台成为互联网金融的又一“隐忧”。“众筹”是指个人或小企业通过互联网向公众筹集资金的项目融资方式。众筹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形式,一些平台在没有明确投资项目的情况下,将投资者的资金提前募集,然后在网上进行宣传和吸引项目,再来进行项目投资,一些平台在投资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转移或挪用资金池中的资金,这是一种典型的融资诈骗,目前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督和法律规范。其三、网络虚拟货币成为网络洗钱犯罪的新兴力量。我国对虚拟货币的管理,原则上只准用真实货币购买虚拟货币,而不允许将虚拟货币反过来转换为真实货币。但国内已出现主要业务是把游戏币兑换成人民币的网站,制定了虚拟货币对人民币的“汇率表”,换算出各种游戏币的实际价值。犯罪分子利用各种网站将赃款赃物变成虚拟货币,再将虚拟货币通过这些网站折现。目前,国内虚拟货币发行机构和交易服务提供商还没有明确纳入反洗钱监管范围,也没有专门针对虚拟货币反洗钱的法律法规,犯罪分子利用法律漏洞,使得网络虚拟货币在野蛮地生长。其四、网络传销仍是涉众型经济犯罪的重头戏。网络传销利用网络活动的特点,如强大的隐匿性和快速跨区域通信,正逐步取代传统传销。网络传销犯罪通常挂着“电子商务”,“股权回收”,“资产认领”等的名义,伪装成“网络团购”、“在线广告”、“在线刷单”、“公益事业”、“网上直销”等,掩盖了以发展人数或线下为盈利的本质,伪造了发财致富的神话。一些不法分子打着国家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通过宣传“在家创业”、“兼职创业”、“网络加盟”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传销活动中。二、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侦查难点互联网成熟伴随着互联网金融成长,而成长多是有挫折性的,由此衍生出的违法犯罪挑战着法律底线。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给侦查人员带来更加大的侦办难度。(一)发现问题:互联网的隐蔽性和作案手法的多样性互联网金融依靠手机、计算机、网络等电子设备的运营平台,交易双方只需要在电子产品屏幕前,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互联网使得金融交易变得极为方便,这也让犯罪分子可以在不确定的时间有预谋犯罪,大大降低了犯罪成本。互联网金融交易方式与传统的金融交易方式不尽相同,互联网金融交易双方只需要签署一份电子合同,然后交易一方把资金支付到第三方平台,投资即可达成协议。在互联网金融交易整个过程中没有传统金融交易的书面证据或实物证据。交易跟踪痕迹只是电子数据,有着容易发生变化和丢失的风险。在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中,犯罪分子经常使用隐蔽性高、欺骗性强的方式。而且互联网金融犯罪利用互联网,覆盖面广,容易传播,如果某一地区发生了犯罪,很有可能会进一步辐射和威胁到邻近的省市县,形成受骗地区间关联趋势。自互联网金融诞生以来,犯罪分子借用高息回报的虚假宣传,夸大其宣传效果,偷换概念,蛊惑和欺诈群众,不定性地引诱民众上当受骗。例如,有些是典型的庞氏骗局,以新贷还旧贷的方式,前期并支付少量利息诱惑;有些是被名人广告,甚至官方媒体等公信力较强的媒体上做广告诱惑;有些被高收益和高回报宣传诱惑。受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近年来有关金融业的概念不断进化,相应的金融工具也在更替迭代,犯罪分子只需要熟练掌握金融业务技术、互联网行业与金融业的监管法律法规等,就可以拓展金融犯罪领域至更广更宽,从而创新犯罪手段。(二)打击问题:证据固定难和侦查队伍专业化不高与传统的金融犯罪案件不同,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往往没有大量的实物证据,交易双方可24小时随时通过互联网进行支付和结算,随意汇款和转账,无需确认个人签名、交易单据、只留下业务流水账,无原始纸质交易记录。侦查人员要在虚拟网络中寻找证据,即使互联网平台有实物账本,但其中大多是虚实结合,或者一本虚一本真,固定证据时往往只收集到假的证据,这大大加大了收集证据的难度。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证据多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在,涉及的电子证据主要包括:银行交易信息、网上贷款平台数据、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信息。存储电子数据的介质也容易受到破坏和丢失,一旦受到破坏,其存储的电子数据很难完全恢复。随着犯罪分子反侦查能力的提高,犯罪分子会使用专业技术故意对涉案的电子数据进行消灭和损毁,已达逃避法律制裁的目的。在此类案件中,言词证据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厘清犯罪主体,犯罪事实和主观“明知”的关系,解决定性难题。但是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中涉案平台工作人员对侦查过程会有心存侥幸与抵御心理,通过供述虚假口供、破坏关键书证物证和电子数据,迷惑侦查人员,将侦查工作带到错误的方向。而对于证人证言的收集也是存在难度,有些证人由于对案件发生经历的时间太久,对案件的记忆与感知也产生了偏差,在面对涉案人数众多的此类案件中,侦查人员对证人证言真伪难以辨别。更有甚者,早期的投资者在还没有知道被骗或明知存有欺骗成分情况下,教唆或引导他人也参与到案件中来,身份由被骗者转变成骗人者,在案件侦查过程中,他们与投资平台工作人员建立“攻守同盟”,统一口径,一致对抗侦查人员,这也大大增加了调查取证的困难。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金融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体制、监管和技术上的纰漏,以及广大民众对互联网金融知识的浅薄和受到虚假宣传影响下日益膨胀的贪欲,利用自身掌握的互联网技术和金融交易知识,实施互联网金融犯罪。但侦查人员由于对互联网和金融交易的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对现行的互联网和金融交易法律法规不熟悉,加上受传统的侦办犯罪案件形式的影响,在对待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时会无从下手,或沿用一般方法来对待日新月异的犯罪手法,影响了对此类案件的侦查效率。每一类案件的发生都有潜在的预兆,这需要侦查人员对情报信息工作的重视,但现阶段侦查部门对情报信息的研判人才缺乏专门培养,在处理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中即使收集到大量的电子数据,但是缺少研判运用能力,导致侦查部门错过打击犯罪的最佳机会。(三)追赃问题:互联网金融管理制度问题和跨区越境作案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的出现与互联网金融管理制度的不完善脱不了干系。完备互联网金融管理制度的总思路应该是提高准入门槛、严格审批程序、强化监管力度、重视惩处效果。因为目前,互联网金融从金融活动监督管理机构主体资格的确定、审批,制定平台运行的规程,业务范围,监督和批准广告宣传活动,调查和处罚违法犯罪行为,确保保证金的门槛,并实现实名制与征信制度都亟需完善。而且犯罪分子会利用互联网金融管理制度的技术漏洞,为互联网金融平台植入木马病毒,攻击网络平台防御系统,盗取客户信息、交易数据、平台资金。互联网金融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使开展案发后的侦查和追赃程序寸步难行。受骗的投资者往往最关心的问题是能否追回投资款和减少损失,而另一个加大追赃难度的是现阶段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呈现出跨区越境作案势头越发明显。以“e租宝”为例,该案涉及全国多达31个省份,共计涉案人员共115万人、涉案资金高达598亿元,其中未兑付金额380亿元,占比超多六成。此外,根据国家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局的统计,2018年新发互联网集资案件数占比30%,涉案金额和人数占比分别达到69%和86%。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各国的经济密切相连,金融机构之间业务交易在各个国家之间也越来越频繁,犯罪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在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中,通过跨区越境作案,多次不同账户间转账交易,使得资金来源变得模糊。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作案持续时间长,有的可以持续好几年才暴露,而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的诉讼耗时也较长,这样时间累计下来,为调查取证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导致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后可以追回的赃款赃物只占少数。三、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侦查对策为应对日益严峻的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有必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侦查对策,以提高此类案件的侦查效率。(一)提高侦查人员综合素质,加强证据的搜集和固定工作侦查人员在面对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时,不能一味地采用传统的办案手法,要改变固有的推定思维,结合具体案件特点采取不同的侦查措施和侦查策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求最优解决方案。加强侦查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优化侦查队伍的知识结构,充实侦查人员的互联网、金融、财务、会计等知识,学习有关互联网金融建设的最新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还可以进行跨地区、跨部门警务人员交流,在交流中增长知识,互相传播不同理念,增加见闻,汲取各方经验。培养侦查人员的证据意识,加强证据搜集观念。在侦查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需要重视证据的收集。收集到大量的证据后要统计分析,探析出案件的整个脉络,整合分类并有针对性地补充证据,最后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建立证据体系结构和证据链结构。只有当每一个证据充分发挥其作用,形成合力,才能使侦办过程事半功倍。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由于其证据大多是电子数据,在收集和固定过程中,要根据特定的情况采取合理的方式。固定电子数据时可以特别注重妥善保存和电子产品,通过现场录音录像现场拍照打印等方式对电子数据进行固定,必要时扣押电子存储介质原件,并采取专业手段将丢失或被故意毁坏的电子数据进行恢复。在注重电子数据的收集和固定的同时,也要注重言语证据的收集,有侧重性地进行讯问。重点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主要管理层和核心工作人员进行讯问,从管理人员中得到平台结构图,结合收集到的电子数据与银行流水,得出资金流向,分析出平台运作流程,确定犯罪事实。从核心工作人员中得到平台核心业务和运行方式,再利用其中的利己心理,启发其对案件的坦白。面对以建立“攻守同盟”的犯罪嫌疑人,要灵活运用讯问技巧,善于打心理战,宣讲政策,阐明利害关系,单个攻破,直至最后整个犯罪集团连根拔起。在收集和固定证据同时,要注意区分证据真伪,切忌囫囵吞枣。(二)强化金融平台监管水平,增强资金查控合作首先从法律层面上加强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力度,用法律规范金融监管机构与公安机关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明确监管主体、监管的具体对象和范围,同时设立执法权限。此外,还需要制订法律法规规定市场准入细则,设定市场准入门槛,将没有或者不够资质的平台剔除出市场,从源头上打击犯罪。其次,从制度上完善金融平台监管。金融监管机构与公安机关相结合,共同维护互联网金融安全,当公安机关查办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时,金融监管机构应提供帮助。政府各部门联合行动,制订监管操作细则,明确、规范各部门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责任,对金融平台监管形成合力,将金融平台监管落到实处。或者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互联网金融监管工作,并从法律上授予一定的执法权,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资金流动走向实施跟踪监测,对不安全交易发出预警通知,对违法犯罪行为予以惩处。最后,要落实践行好实名制和健全的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确保网上金融用户的真实身份能得到核查。在预防互联网金融犯罪中,及时发现经济风险是关键,而区分风险级别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平台的信用数据。我国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频发,与其中的我国征信体系不够完善有很大的关联,防范互联网金融犯罪的发生,要依靠健全的征信体系,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央银行征信体系的优势,推进民营征信体系建设,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三)完善侦查模式,综合运用侦查手段从传统的侦查实践中可以看出,一般的金融犯罪侦查通常是“由案到人”,也就是说侦查人员从案件本身出发,通过收集与案件有关的蛛丝马迹,运用不同的措施、手段、方法找出犯罪嫌疑人的侦查方式。但是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的手法多变,隐蔽性强,继续沿用传统的侦查模式会显得力不从心,无法应对犯罪形式的多样性。因而,为未来更好地对付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增加侦查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可以“由案到人”,转变成“由人到案”,即是从犯罪嫌疑人的角度出发,发现其在互联网金融交易中的可疑之处,从而发现案情;还可以“由案到案”,从已发生的金融案件中发现规律,总结出异常现象,合理地发现并深挖潜在案情;最后“从疑到案”,从可疑的人或者事件中调查案情。在侦查实践中,要合理有效地运用多种侦查方式,起到提高侦查案件的效率作用。另外,还可以采用公开与秘密相结合的侦查方式,来应对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中的隐蔽性特点,面对犯罪分子逐渐提高的反侦查能力,单靠普通的公开侦查很难令他们就范,必要时要运用到秘密侦查、技术侦查等手法,有效对付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的隐蔽性和智能化。(四)加强情报信息的收集研判,实现侦查信息化任何案件的预防和侦查都离不开情报信息的收集研判,所以侦查人员亟需提高和增强收集和怎样研判运用能力。首先要树立情报信息收集研判的意识,提高对情报工作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情报信息主导警务行动理念的重要性。其次,侦查部门要着重培养情报信息收集研判人才,提高整个侦查队伍的情报信息研判专业水平,设立特定岗位负责情报信息的收集和情报信息整合分析。更重要的是,各部门需要建立情报信息共享平台,使收集得到的情报信息供各部门使用,发挥各自所长,提高情报信息使用率。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会留下大量的痕迹,例如银行交易流水、高铁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