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单元检测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1页
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单元检测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2页
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单元检测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3页
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单元检测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4页
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单元检测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检测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西方学者伯里在主编《剑桥古代史》第一版时写道:“因为希腊罗马文明从西亚和埃及汲取了太多养分,因此即使是叙述西方世界的古代史,也必须先写西亚和埃及,而非凯尔特人或日耳曼人的历史。”契合上述材料主旨的论述是()A.两河流域与埃及滋养了古代西方文明B.西亚与埃及对古代文明发展贡献最大C.古代东西方文明齐头并进、相互交融D.人类历史的发展具有统一的内在规律2.据史诗《吉尔伽美什》记载,乌鲁克城邦贵族对于首领吉尔伽美什招募年轻人修筑城墙等扩大自己权力的行为极为不满,因此乞求天上诸神惩罚吉尔伽美什。这一现象()A.反映出城邦内部阶级矛盾尖锐B.表明城邦首领受神庙控制C.反映了王权与贵族的矛盾D.表明国王权力呈现集中的趋势3.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详尽规定了契约的订立和履行。如,法典的第42~52条是租借田地而出现的各种情形的规定;第114~119条是对各种债权债务的规定;第253~257条是对雇佣者各种法定义务的规定。这表明古巴比伦()A.订立契约已经是普遍现象B.契约主要涉及借贷和雇佣C.契约订立须遵守严格程序D.形成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4.观察下列三幅图片,从中传达的信息正确的是()A.甲骨文的出土,有力证明了我国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夏朝开始B.罗塞塔石碑碑文有楔形文字,是研究古埃及历史的珍贵资料C.《汉谟拉比法典》的出现,说明印度河流域进入了文明时代D.不同区域出土了不同的文物,充分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5.非洲各地区的文物古迹资源丰富,有的属于古代埃及文明,有的属于希腊、罗马文明,有的属于阿拉伯文明,还有众多古代王国的遗址,与此文明现象密切相关的是()A.多种文明在各地高度交融B.非洲积极吸收借鉴世界先进文明C.与古代帝国的扩张战争有关D.非洲文明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步6.英国著名东非史学家马修回忆他20世纪50年代在东非的考古工作时说:“我认为所调查的一些遗址是沿海地区阿拉伯或波斯殖民遗物……但我逐渐发生了怀疑,因为它们是非洲式的。”据此可推知()A.东非文明的发展深受周边民族文化影响B.阿拉伯或波斯殖民者的文化逐渐东非化C.东非文明遗址的存在说明东非外贸发达D.阿拉伯的伊斯兰教文明在东非广泛传播7.吴于廑、齐世荣在《世界史》里说:“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不分宗教畛域,不拘泥意识形态的差异,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这体现了阿拉伯文化的特征是()A.融合与吸收B.交流与改造C.模仿与超越D.传承与复兴8.雅典菲狄亚斯在他的人体雕像中已显示出丰富的解剖学知识,帕特农神庙的建造也表明建筑师们精通几何学相关理论。这表明雅典()A.宗教信仰意识逐渐增强B.民主政治推动艺术繁荣C.理性占据时代主导地位D.科学发展提升艺术水准9.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你们当中有些人有主宰的力量,而神在创造这些人时,掺入了黄金……有一些人由白银铸造而成,他们将作为辅助者……另外那些将成为农夫或工匠的人,则是用铜与铁打造的。”这说明柏拉图()A.对雅典民主制度持赞美态度B.强调神高于一切C.理性思考了雅典的民主制度D.肯定了人的平等10.随着罗马国家版图的不断扩大及公民权、半公民权的授予,制定统一的法律来要求人们遵循成为必然要求。比如万民法的设立,调整了罗马公民与新征服地区人民的关系;比如“叛国罪”的实施,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了公民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这表明罗马法的实施()A.有利于维护共和政体B.使公民具有了责任意识C.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D.调和了各民族间的矛盾11.法国人克洛德·德尔玛在《欧洲文明》一书中认为,欧洲文明主要从古希腊继承了关于人和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而从罗马那里则继承了一种政治的和法律的思想和范畴。据此可知()A.罗马法是对希腊法的继承与发展B.罗马法奠定了近代西方立法的基础C.古希腊民主推动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D.罗马法建立在发达的商品经济基础之上12.冯天瑜在《史学术语“封建”误植考辨别》一文中写道:“近代中日两国学人皆以‘封建’翻译西方史学术语feudalism(意为领主、采邑制),遂成一汉字重要史学术语。”据此定义,下列分别属于中西方“封建时代”的是()A.夏商时期、罗马帝国时期B.秦汉时期、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C.殷周时期、法兰克王国时期D.明清时期、英国都铎王朝时期13.意大利是古罗马的故乡,能够接触到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遗存。14~16世纪,一些对基督教会钳制人们思想不满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古希腊、罗马文化中找到了共鸣,并进行了新的创造。先进知识分子的这一做法充分说明()A.欧洲社会的宗教信仰已被民众抛弃B.这场运动只是重现古希腊、罗马文化C.这场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D.人文主义思想来源于欧洲的古典文化14.传统观点认为,中世纪社会湮没了古希腊罗马的人文精神,导致西欧在长达千年的“黑暗时代”中陷于停滞。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即便是在以“反中世纪”著称的文艺复兴时代,人们所使用的思想武器也依然是在中世纪锻造出来的。这一变化说明()A.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B.历史事实因时而异缺乏客观性C.历史认识随史学研究深入而变化D.史家主观认识决定史事的评价15.被誉为欧洲中世纪四大英雄史诗之一的《伊戈尔远征记》,描绘的是主人公伊戈尔为消除公国的外患——盘踞在黑海沿岸的波洛夫人,率远征军进行征伐的故事。在伊戈尔身上,兼有着为自己民族抵御外敌的英雄气概和追求个人荣誉、轻率行动的性格特征。这说明()A.《伊戈尔远征记》是市民文学的代表作B.作者对主人公伊戈尔的评价持双重态度C.伊戈尔远征加剧了基辅罗斯的解体危险D.封建贵族的忠诚与勇敢促进了社会发展1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在西方,根本不存在与印度的诸如种姓、杀戒、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之类的基本观念和制度有些微相似的东西。这些东西不仅仅是印度思想中深奥的抽象观念,还构成了印度文明的基础,决定了印度人的思想和日常生活。这说明印度宗教()A.与西方其他文明区分明显B.深刻影响了印度社会生活C.教义抽象而富含哲理D.教派众多而影响深远17.它宣扬“众生平等”,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有关这一教派的叙述正确的是()A.公元前8~前6世纪在北印度产生,是影响最大的派别B.宣扬“众生平等”“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C.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D.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18.日本幕府政治始于12世纪末镰仓幕府的建立,结束于1868年日本有识之士推翻江户幕府的统治。下列能体现其特点的是()①模仿隋唐制度建立中央集权②采用庄园制和武士集团的统治形式③幕府是日本最高政权机关④以天皇为首的朝廷掌握国家的实权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19.阿兹特克历为大多数中美洲民族所习用,由一个365天的太阳年及一个260天的神圣年所组成;两个年度周期平行运转,产生一个52年的大周期。阿兹特克祭司所掌管的繁缛的祭祀和庆典的周期,即以历法为据。这表明()A.太阳神在国家中地位极其重要B.历法因其精确而为多数地区使用C.历法与政治宗教生活密切相连D.阿兹特克历主要是用于祭祀活动20.汉武帝时期人们眼中的世界是中原的中国或中国的中国;古希腊和罗马帝国时期欧洲人眼中的世界以地中海为中心;印第安人眼中的世界是中美洲那片相对独立的乐土。这一现象反映了()A.各区域文明物质生产力水平低下B.各民族区域都自认为是世界中心C.世界普遍存在地域性闭塞的状态D.各民族区域间活动开拓范围有限二、非选择题(40分)21.阅读下列印度文化、东亚文化和印第安文化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婆罗门有效地利用了他们精通的《吠陀经》即赞美诗。这些赞美诗在举行宗教仪式和献祭时被大声朗诵。它们通过口头代代相传而留传下来,由于它们在人们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所以被逐词逐音地熟记。作为这一宝贵遗产的保管人和传送者,婆罗门能够以高于世俗首长刹帝利的印度社会领导人的身份,宣称并实施自己的主张和要求。材料二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材料三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临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群体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群体;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他们不能从临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反映出印度文化产生的社会基础是什么?这说明了印度文化传播的主要特征有哪些?(2)据此分析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形式上和主要内容上的变化。(3)联系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特点,谈谈你对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西方美学思想的演变古希腊(公元前6世纪~前5世纪)对美和艺术进行哲学思辨性的反省和思考,产生和形成了希腊最早的美学思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美和艺术进行了真正系统的哲学思考,建立起完整的体系,从而成为以后西方美学思想的奠基者罗马帝国(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美学思想基本上从古希腊继承下来,以希腊为典范,被称为古典主义中世纪(5~15世纪)宗教和神学统治了意识形态领域,艺术和美被认为是属于感性世界的享乐,因而被当成异教的东西,受到排斥和打击文艺复兴(14~16世纪)最根本的特点是从神学的迷雾中走出来,面对现实的人,歌颂人的理性、智慧和力量,歌颂人的世俗的美和欢乐启蒙运动(17~18世纪)在相信普遍人性的同时,也时常强调人类的不断进步,以及审美趣味随时代、民族和人情风俗而变化西方近现代美学(19世纪之后)在研究途径上运用了社会学、心理学等方法,在研究对象上逐渐由探讨美的本质转向探讨审美经验——摘编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任意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第二单元检测卷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描述“因为希腊罗马从西亚和埃及汲取了太多养分”可知,两河流域与埃及滋养了古代西方文明,故选A;西亚与埃及贡献“最大”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古代东西方文明各有千秋,发展和成熟的时期并不一致,排除C;人类历史发展受到不同地域文明、地形、人口、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具有统一的内在规律说法不恰当,排除D。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乌鲁克城邦贵族对于首领吉尔伽美什……扩大自己权力的行为极为不满”可知,体现了城邦贵族与城邦首领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反映了王权与贵族的矛盾,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城邦内部的阶级矛盾,A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神庙控制城邦首领的信息,B错误;材料反映了王权与贵族的矛盾,而不是体现国王权力集中的趋势,D错误。3.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中有众多条款是关于契约的订立和履行,说明订立契约已经是普遍现象,A项正确;契约除了借贷和雇佣,还包括租借田地,排除B项;材料强调订立契约已经是普遍现象,而不是程序,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无关,排除D项。4.答案:D解析:三幅图片分别出土于世界不同的区域,代表了不同的区域文化,因而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故D项正确;甲骨文的发现,证明了我国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A项错误;罗塞塔石碑的文字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故B项错误;《汉谟拉比法典》石柱是古代两河流域的文物,故C项错误。5.答案:C解析:古代希腊、罗马、埃及等地区出现过大帝国,这些帝国采取扩张手段,占领了非洲,因此非洲地区文物古迹资源丰富,C正确;存在文物古迹只能证明文明在该地出现,不等于文明高度交融,排除A;B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没有强调非洲对于世界的影响,排除D。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我认为所调查的一些遗址是沿海地区阿拉伯或波斯殖民遗物……但我逐渐发生了怀疑,因为它们是非洲式的”可知,马修最初认为东非的一些遗址中有阿拉伯或波斯殖民遗物。但后来发现由于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和伊斯兰教的传入,使东非国家深受阿拉伯或波斯文明的影响,这与材料的说法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东非文化受阿拉伯或波斯殖民者文化的影响,不是“阿拉伯或波斯殖民者的文化逐渐东非化”,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东非外贸发达,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伊斯兰教文明在东非广泛传播,故D项错误。7.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是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帝国境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且不分宗教畛域,不拘泥意识形态的差异,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使得这些文化熠熠生辉,并将其发扬光大,这体现了阿拉伯文化融合与吸收的特征,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阿拉伯对异域文化的改造,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说明阿拉伯对异域文化的模仿与超越,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阿拉伯对异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故D项错误。8.答案:D解析:据材料“人体雕像中已显示出丰富的解剖学知识”“建筑师们精通几何学”可知,艺术作品蕴含科学知识,使之更具艺术水准,故选D;材料涉及的人体雕像与宗教信仰无关,排除A;材料侧重科学发展对艺术的影响,非民主政治的作用,排除B;材料侧重作品中科学因素增加,非理性在社会的地位,排除C。9.答案:C解析:柏拉图主张对社会进行分工,由少数人掌握政治,这是其对雅典直接民主易导致权力滥用这一弊端的理性思考,故选C;“你们当中有些人有主宰的力量”说明在柏拉图看来并非所有人都可以参与民主,隐含了对雅典直接民主制度的一种批判,排除A;柏拉图论述的是社会分工,与神的地位无关,排除B;不同的人是由不同材质的金属打造的,这是一种不平等,排除D。10.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疆域扩大,罗马法在不断调整。万民法的设立,调整了罗马公民与新征服地区人民的关系;“叛国罪”的实施,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了公民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这有利于缓和矛盾,增强国家的凝聚力,C项正确;共和政体在罗马帝国时期已经崩溃,但罗马法一直延续了很久,排除A项;材料与公民的责任意识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各民族间的矛盾,排除D项。1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从古希腊继承了关于人和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而从罗马那里则继承了一种政治的和法律的思想和范畴”可知,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财富是民主与法治,保留了大量的人文主义精神,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民主政治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奠定基础,罗马法奠定了近代西方立法的基础,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对欧洲文明的影响,没有强调罗马法是对希腊法的继承与发展,并且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财富是民主与法治,材料内容没有强调古希腊民主对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推动作用,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古希腊和古罗马对欧洲文明的深远影响,没有体现罗马法建立的经济基础,D项错误。12.答案:C解析:“feudalism”意为“领主、采邑制”,对应分封制,中国古代在殷商时期有原始分封,周朝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并行的制度;西欧的中世纪分封制流行,封建领主拥有庄园和武装。故对应殷周时期和法兰克王国时期,选C。13.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16世纪的意大利先进知识分子不满基督教会钳制思想,继承和发展古希腊、罗马文化,发起文艺复兴运动,充分说明人文主义思想来源于欧洲的古典文化,故选D;14~16世纪欧洲民众并未抛弃宗教信仰,排除A;文艺复兴的本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排除B;文艺复兴不具有政治革命性质,排除C。14.答案:C解析:材料“传统观点认为……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体现了历史认识变化的过程,其原因是研究越来越深入,故选C;多数人的意见不一定准确,排除A;历史事实具有客观存在的特征,排除B;从材料可以看出,史家的评价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完善,决定史事评价的因素有多个方面,排除D。15.答案:B解析:《伊戈尔远征记》中,既描绘伊戈尔抵御外敌的英雄气概,又反映其追求个人荣誉、轻率行动的性格特征,说明作者对主人公伊戈尔的评价持双重态度,B项正确;市民文学与《伊戈尔远征记》叙述封建贵族的英雄气概不符,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伊戈尔远征加剧了基辅罗斯的解体危险,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封建贵族的忠诚与勇敢促进了社会发展,D项错误。16.答案:B解析:由材料“还构成了印度文明的基础,决定了印度人的思想和日常生活”可以看出,印度宗教根本不同于西方文明,但对印度社会生活影响深刻,B正确;A不是对材料信息的完整理解,排除;C仅仅从宗教本身来说,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信息并没有体现教派众多的信息,D错误。17.答案:D解析:宣扬“众生平等”“因果缘由”“消灭欲望,刻苦修行”的教派是佛教,它的产生和传播,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D项正确;佛教产生是在公元前6~前4世纪,A项错误;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并不宣扬“君权神授”,B项错误;为种姓制度提供理论和宗教基础的是婆罗门教,C项错误。18.答案:B解析:12世纪末镰仓幕府建立,开始了日本幕府政治,直到1868年天皇掌权,这段时间内幕府是日本最高政权机关,该时期日本采用庄园制和武士集团的统治形式,②③正确,故B正确;646年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与材料时间不符,①错误,故A错误;日本幕府统治时期将军掌握国家的实权,④错误,故C、D错误。19.答案:C解析:据材料“阿兹特克祭司所掌管的繁缛的祭祀和庆典的周期,即以历法为据”可知,阿兹特克历法与当时政治宗教生活密切相连,故C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太阳神的地位,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历法因其精确而为多数地区使用,B错误;阿兹特克历为大多数中美洲民族所习用,而不是主要用于祭祀活动,D错误。20.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各地区都认为自己生活的地方就是世界的中心,说明生产力水平低下影响人们的视野和认知,缺乏对其他地域的了解,故选A;材料强调的是本质而非现象,排除B;“普遍存在”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材料并未提及各民族区域间的活动交流,排除D。21.答案:(1)社会基础:种姓制度。主要特征:宗教色彩浓厚,文化靠口头传播,创造了精美的史诗。(2)形式上: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隋唐时期中日互派使节往来。内容上:隋唐以前中国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隋唐时期日本以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3)认识:美洲大陆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导致了美洲文明的发展较为滞缓,近代因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隔绝、封闭的文化必然导致衰败或毁灭,文化在交流中进步,文明的交流也促进文明的多样性发展。解析:(1)社会基础:根据材料一“婆罗门能够以高于世俗首长刹帝利的印度社会领导人的身份”可知,种姓制度。主要特征:根据材料一“这些赞美诗在举行宗教仪式和献祭时被大声朗诵”可知,宗教色彩浓厚,文化靠口头传播,创造了精美的史诗。(2)形式上:根据材料二“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可知,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隋唐时期中日互派使节往来。内容上:根据材料二“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尤其是日本派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可知,隋唐以前中国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隋唐时期日本以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3)认识:根据材料三“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临近社会群体的经验”并结合所学知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