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导引探究提升”三段式教学模式教学案课型探究课课题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年级高二时间班级出课人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的内容。主要涉及两个学习要点:一是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二是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第一子目探讨佛教传入和西学东渐对中华文化产生的影响;第二子目重点探讨中华文化对亚洲、欧洲及世界产生的影响。在教材的文本表述与材料研读的基础上,适当补充一些课外材料与图片,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内容,拓展知识面。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二学生,通过高一《中外历史纲要》的学习和积累的文学素养,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已有基本了解,对此问题的探究有一定的兴趣,阐述时也可以有论有据。但本课涉及的事件与知识点内容较多,学生对纲要也有所遗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将注重构建教材的知识体系,利用时空观念将本课内容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研读史料、小组讨论中理解主干知识,感受文明交融的魅力。核心素养【唯物史观】了解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互鉴深刻影响了世界,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认识中华文化的与时俱进。【时空观念】中华文化在发展历程中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自古迄今,连绵不绝。【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究中外文化交流的历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明确中外文化交流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梳理中外文化交流互动的发展历程,通过分析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影响的相关史实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重点难点重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难点确认识中华文化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式、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课前准备课件准备、班级分组准备、《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导引-探究-提升”教学模式教学流程学法指导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认识到:从中华文化到世界文化影响,引发学生对中华文化世界地位和价值的思考。激发探究兴趣观看视频,体会中华文化的灿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教学增强课堂氛围,了解本课所要学习的基本内容问题导引1、该图示反映的是哪一文化传入中国的过程?判断理由?2、依据教材梳理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的发展历程?3、佛教为何在此时期兴盛?4、为何又反佛、灭佛?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华文化接受佛教的原因?6、阅读教材和材料,梳理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有何影响?7、结合史料和所学分析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背景都有哪些?8、结合史料、图片和教材梳理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表现及其影响?9、结合所学分析近代西学东渐的背景和表现有哪些?10、梳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结合表格和所学分析其有何特点?11、两次西学东渐有何区别,分析第二次西学东渐对中国产生的影响。12、通过阅读教材和材料来完成表格填写,归纳中华文化对亚洲地区产生的影响?13、梳理教材,明确四大发明何时传到欧洲,有何影响?1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15、中华文化西传的特点及原因结合教材自学完成合作探究【时空坐标】【概念阐释】1、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近代两个时期,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2、东亚文化圈:在古代是以中国为主,包括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其主要特征包括,汉字表达的种种文化模式,以儒学为主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中国佛教和至唐朝臻于完善的律令制度。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是东亚文化圈的形成时期,隋唐是东亚文化圈的兴盛期,宋元明是东亚文化圈的发展期,清朝是东亚文化圈的瓦解期。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探究思考】1、该图示反映的是哪一文化传入中国的过程?判断理由?1、佛教东来,日渐本土化(1)过程:【探究思考】2、依据教材梳理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的发展历程?①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同儒道融合;【探究思考】3、佛教为何在此时期兴盛?①战争频繁,社会动荡,②满足人们精神慰藉的需求③统治者支持,通过佛教控制人民,维护统治④名士质疑儒学,崇尚玄学【探究思考】4、为何又反佛、灭佛?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钱财;②劳动力不事生产;③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③隋唐时期:出现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本土化;④宋明时期: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探究思考】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华文化接受佛教的原因?①佛教实现本土化;②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融合性;③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有利于维护统治⑵影响:
【探究思考】6、阅读教材和材料,梳理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有何影响?积极:①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A.对文学艺术: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B.对建筑艺术: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消极:②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2、西方文化的传入(1)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探究思考】7、结合史料和所学分析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背景都有哪些?背景:国际:①文复兴和宗教改革;②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③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④传教士的推动国内:①皇帝的支持;②有识之士的推广表现:【探究思考】8、结合史料、图片和教材梳理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表现及其影响?明末:①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带来新知识;②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③《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清初:④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招揽人才;影响:①开阔了国人的眼界,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生机;②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③但只在极少数知识分子中传播,未使中国社会发生根本性变革。近代:西学进一步传入【探究思考】9、结合所学分析近代西学东渐的背景和表现有哪些?背景:①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②西学的传播渠道大大增加。表现:A学器物:①鸦片战争,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②洋务运动时期: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馆,培养外校和翻译人才;创办一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学制度:①19世纪末:康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②20世纪初: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学思想:①1915年新文化运动,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②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探究思考】10、梳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结合表格和所学分析其有何特点?特点:(1)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的过程,即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复杂历程。(2)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联系,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主题:救亡图存)(3)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4)从走他人的道路到走自己的道路。过程:【合作探究】11、两次西学东渐有何区别,分析第二次西学东渐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区别:方式:主动——被动渠道:传教士——学堂、翻译机构、外籍教员、留学生内容:宗教、科学——制度、思想范围:限于统治阶层——社会各阶层影响:①冲击传统文化,推动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②近代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③推动中国改革和革命运动兴起;④近代教育出现,培养大量近代人才;⑤推动社会习俗变迁。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对亚洲的影响——东亚文化圈【探究思考】12、通过阅读教材和材料来完成表格填写,归纳中华文化对亚洲地区产生的影响?汉字:①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②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推动当地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儒学:①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②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3)佛教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4)制度: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社会制度:①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②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推行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教育体制:越南的教育体制、科举制移植于中国。(5)社会生活: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阳、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6)移民:①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②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③郑和下西洋,扩大和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2、对欧洲的影响——中学西传【探究思考】13、梳理教材,明确四大发明何时传到欧洲,有何影响?四大发明的传播:地位: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等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表现:造纸术:外传:8世纪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影响:促进教育、政治及商业发展。火药:外传: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影响:推动了火药武器的发展,粉碎骑士阶层指南针:13世纪初,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推动大航海时代到来。印刷术:14至15世纪印刷术传至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时间:16——18世纪内容及影响:①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②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探究思考】1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儒家思想迎合了伏尔泰反对欧洲君主专制、天主教神学、以及宣扬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的需要。【探究思考】15、中华文化西传的特点及原因特点:①汉代西传的主要是以丝绸为主的物质文化以及养蚕、丝织等技术;②唐宋到元发展到西传科学技术,特别是四大发明;③明清时期发展到西传哲学思想、理论观念。原因:①封建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对外影响力扩大;②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③新航路的开辟。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对本节课有大致的把握。了解记基本的概念,掌握必备基础知识,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得出认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链接纲要上内容,出示史料,引导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回顾所学,提升学生概括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时空观念。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总结概括能力,建构知识框架结合材料、图片和教材,掌握必备的知识。利用课堂探究,通过分析史料,提高学生的史料研读能力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结合教材概括总结,学会提取、概括及分析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阅读材料之前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升获取、总结、解读信息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及历史解释素养。发挥学生主体,依据教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掌握史料分类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史料的价值,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能力根据材料、教材和所学,培养学生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思维水平,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通过整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体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不用历史阶段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自成一体的中华文化不断发展生化,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并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进而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形成正确价值观。涵养家国情怀与历史解释的素养课堂小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曾吸纳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在与外来文化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同时,中华文化也源源不断地向外进行着辐射和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也展示出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事实证明,古今文化、中外文化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主要文明体系之一,数千年连续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文明积累与智慧不仅在过去为世界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必能为当今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在至今世界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应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把中华文化中跨越时空、超越过渡、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传播到世界上,讲好中国故事,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总结本课内容,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整体上掌握本课内容当堂检测一、单选题1.(2023下·四川自贡·高二统考期末)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后,呈现出与以往(印度)不一样的特征。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的最大不同在于印度佛教出家人依靠托钵化缘生活,中国佛教出家人则是在寺庙里过着“六和”生活,依靠“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并作”制度养活自己。这表明(
)A.寺庙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 B.佛教蕴涵自强不息的精神C.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特点 D.农耕经济影响了宗教文化2.(2023·辽宁·模拟预测)唐朝时,许多国家多次派遣唐使来华。653年,日本吉士长丹出使长安,随其而来的学生和僧人等共一百余人,他们不但研究佛教经典,更研究中国的儒学、经济制度、医药等知识,他们带回去了大量的典籍。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B.唐朝时经济文化世界领先C.中华文明圈不断向外辐射 D.遣唐使推动中日友好交流3.(2023下·北京西城·高二统考期末)据梁启超的《西学书目表》统计,从咸丰末年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由江南制造局、京师同文馆等刊印的各类西书共353种,其中科技类译著不下300种,哥白尼、牛顿、爱迪生等科学巨匠的名字,逐渐为国人熟悉。这些科技类译著(
)A.开启了西学东渐思想潮流 B.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序幕C.有利于推进社会发展进步 D.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4.(2023下·河南开封·高二统考期末)1920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北京、广州、上海、长沙、唐山、哈尔滨等地的工人高呼“劳工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举行了纪念活动,参加人数达五六万。工人阶级的活动说明(
)A.显示了工人阶级开始觉醒 B.共产党指导了活动的开展C.南京临时政府的政治民主 D.思想力量转化为现实力量5.(2023下·贵州遵义·高二统考期末)17世纪,利玛窦等人来华伊始便穿起儒生的服装,学习汉语,阅读儒家经典,这在帮助他们进入宫廷方面无疑是成功的。徐光启、李之藻等讲究经世致用的士大夫成为皈依者。这种做法(
)A.适应了明代经济发展需求 B.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变革C.迎合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 D.促进基督教的广泛传播6.(2023下·湖南长沙·高二统考期末)现代日本企业很多管理者将儒家学说视为工商界的“圣经”,尤其注重管理者品行修养;日本企业致力于为员工创造“家文化”,宣扬和为贵的工作理念,也正因此,员工才能真正尽心为企业服务。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日本企业管理模式与中国的一致 B.儒家文化助力日本经济的发展C.经济发展中人们必须有奉献精神 D.家文化决定国家经济发展进程7.(2023上·重庆渝中·高三统考期中)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印度羯若鞠阇国和波里夜呾国国王,“吠奢(舍)种也”;邬阇衍那、掷枳陀国和摩醯湿伐罗补罗国国王,“婆罗门种也”;秣底补罗国、信度国国王,“戍(首)陀罗种也”。高级种姓下降为农为工的记载也不在少数。这表明(
)A.玄奘著作的记载违背历史史实 B.七世纪时印度种姓制度已解体C.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有所变化 D.佛教产生冲击了印度种姓制度8.(2023上·湖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唐代时,各国使者、教派所带来的文化融入唐朝,同时唐朝的律令制度、汉字文化、儒家文化等波及东亚乃至东南亚,其文化影响甚至远及大食(阿拉伯)、拂林(今东地中海一带)等地。这表明唐朝(
)A.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B.深受外来文化影响C.政治制度优越先进 D.包容开放影响世界9.(2023下·辽宁大连·高一校联考期中)据记载,646年,日本孝德天皇发布改新诏书,其中一项内容为实施租庸调制;10世纪初,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在中央设三省六部;11世纪,独立后的越南开始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上述材料反映出(
)A.世界各地联系日益紧密 B.早期文明间的交流互鉴C.中华文明影响周边国家 D.亚洲各国经济联系加强10.(2023上·广东河源·高三统考开学考试)在元朝得到官职的高丽人的墓志铭里,会把元的低官职写在高丽的高官职前。另外,高丽的知识分子还把在元朝及第视为荣耀之事。从元朝进行科举考试起,到元末为止,共有十多名高丽人在元及第。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元朝(
)A.对周边的影响力巨大 B.实行灵活的民族政策C.基本形成中华文化圈 D.朝贡的范围空前广阔11.(2023下·广东珠海·高二统考期末)17世纪日本人那波守之在《读汉高帝纪》,评价刘邦“久见中原争逐鹿,谁教四海始修兵。腐儒未解英雄志,却恨鸿沟不用诚”。诗中的观点(
)A.反映主流观念对刘邦的高度肯定B.体现出作者对儒学的批判性继承C.更为真实的书写了汉初历史事实D.对史书记载中刘邦形象影响深远12.(2023下·广东东莞·高二统考期末)18世纪德意志诸侯奥古斯特二世为了得到127件中国瓷器,甚至不惜用600名萨克森近卫士兵交换。作家维兰德则化用《赵氏孤儿》的故事,虚构了一个勤政爱民的贤明君主,颂扬了他充满儒家精神的治国方略。这些事例可以用来说明(
)A.中国工艺水平领先世界 B.启蒙思想来源于儒家思想C.中西文明之间互相借鉴 D.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二、材料解析题13.(2023上·江西九江·高二校联考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从历史的角度看,竞考制在法国犹如从天而降,几乎无人阐述其来源。其实,稍加追究,便可以搜寻到法国竞考来源的蛛丝马迹。利玛窦等是最早直接接触中国的西方人。明朝万历年间,利玛窦在澳门发现,这个古老而遥远的东方之国原来就是柏拉图式的“理想国”。“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也就是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他还煞有介事地告诉欧洲老乡,“在中国最终实现这一原则的制度,叫做科举制”。他对中国文化十分痴迷与崇拜,引发了西方的“中国热”。——摘编自《利玛窦中国札记》材料二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过,在中国只有经过严格考试的人才能够任职政府官员。这是中国长期保持“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原因。伏尔泰在评价中国科举制度时说,“关于人的思想,不能想象有比中国更好的统治手段,在那里,一切权力掌握在由极其严格考试录取的成员所构成的官僚体系手中”,“中国是一个奖励德行和鼓励才能的国家,诚实与贫穷的农民可以成为官员”。从一些文件和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科举制度是法国竞考制度诞生的直接来源。竞考制诞生并且普及后,法国大学招生“不分门第,不问资产,不计较学历资格,知识水平是入学的唯一条件,而考试是衡量知识的唯一尺度”。——摘编自郭华榕《法国政治制度史》根据材料一、简评利玛窦对中国“科举制”的认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对中国科举制的观点,说明科举制与法国竞考制、大学招生制度变革的关系。训练学生巩固知识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首先本课始终坚持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为指向,在单元与课时主题的统领下,既注重精选史料引领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的养成,又关注社会生活和学生成长的实际,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同时,注意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的培育。其次,本课通过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图文史料并举,有助于提升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素养,尤其侧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三在使用统编教材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困惑,比如:如何处理课时紧张于教学内容繁重的矛盾,如何更好的把握必修教材和选择性必修教材的关系,如何优化评价体系等。当堂检测参考答案1.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末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印度佛教与中国中原地区文化融合形成中国佛教,呈现出与印度佛教不一样的特征,表明佛教本土化,“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并作”制度体现了佛教受到农耕经济影响,自给自足,D项正确;材料主要结论是中国自给自足农耕经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佛教中国化特征,A项表述与之相反,排除A项;据材料“佛教传入中国后,呈现出与以往(印度)不一样的特征”,很明显是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才出现这种变化,不能证明佛教本来就蕴涵自强不息的精神,排除B项;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就是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材料说的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吸收了中国文化而逐渐本土化,排除C项。故选D项。2.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许多国家多次派遣唐使来华”“他们不但研究佛教经典,更研究中国的儒学、经济制度、医药等知识,他们带回去了大量的典籍”可知,唐朝时中外之间的交流频繁,日本积极向中国学习,这主要是因为唐朝时经济文化世界领先,对其他国家有强大的吸引力,B项正确;ACD项也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CD项。故选B项。3.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晚清中国。翻译西方科技类著作,有利于近代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也改变了一部分中国人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看法,促进了思想解放,这些都推动了社会发展进步,C项正确;西学东渐始于明朝后期,鸦片战争后,西学进一步传入,也即西学东渐的开始早于材料提及的咸丰末年,排除A项;“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排除B项;北京大学和迁往北京的《新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排除D项。故选C项。4.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国工人阶级在多个地区举行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活动,体现了思想力量转化为现实力量的特征,D项正确;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就已经觉醒,排除A项;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此时处于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与南京临时政府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5.C【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7世纪的中国。根据题干“穿起儒生的服装,学习汉语,阅读儒家经典,这在帮助他们进入宫廷方面无疑是成功的”可知,传教士利玛窦等人的做法有利于迎合中国士大夫的传统价值观念,C项正确;这些做法与明代经济发展的需求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传教士的做法并未推动儒家思想的变革,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基督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信息,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6.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现代史(日本)。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现代日本企业很多管理者将儒家学说视为工商界的“圣经”,尤其注重管理者品行修养,可见中国儒家文化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B项正确;日本的企业管理模式与中国并不相同,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儒家文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并不是强调奉献精神,排除C项;家文化一定程度会影响国家经济发展进程,但不是决定因素,排除D项。故选B项。7.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古代印度。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据唐朝玄奘《大唐西域记》中记载,古印度的高级种姓下降,从事农业和手工业。表明种姓制度发生了变化,C项正确;“违背历史史实”说法绝对,玄奘亲自游历过印度,排除A项;二战结束后种姓制度才被废除,排除B项;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后,而玄奘西行是公元7世纪,因此种姓制度的变化与佛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8.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大量外来文化融入唐朝,同时唐朝文化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这表明了唐朝的包容开放影响了世界,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科技以及政治制度层面的内容,排除AC项;材料也体现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排除B项。故选D项。9.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朝鲜、越南。据材料并结合可知,材料中租庸调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都是古代中国创立的,古代日本、朝鲜、越南采用这些制度,说明这些国家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日本、朝鲜、越南这些国家与中国的联系,不涉及世界各地,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日本。朝鲜、越南受中国古代文明影响,不能反映中国受这些国家文明影响,排除B项;材料涉及政治联系,不涉及经济联系,而且空间范围上也不涉及亚洲各国,仅涉及日本、朝鲜、越南这些国家与中国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10.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高丽的知识分子还把在元朝及第视为荣耀之事。从元朝进行科举考试起,到元末为止,共有十多名高丽人在元及第。”可知,高丽的知识分子将在元朝考中科举成为荣耀之事,且将其写在墓志铭里,说明当时元朝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较大,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元朝制度对高丽的影响,没有提及民族政策,排除B项;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大体在隋唐时期,包括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广大地区,是东方文化中最大的一个文化圈,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朝贡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1.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日本)。根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日本人那波守之对汉高祖刘邦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材料中日本人观点是否为主流观念,排除A项;更为真实的书写了汉初历史事实,说法错误,排除C项;对史书记载中刘邦形象影响深远,“影响深远”一词过分夸大日本人那波守之的观点,排除D项。故选B项。12.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欧洲)。据本题材料“18世纪德意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航运合同类型
- 提前解除物业服务合同申请
- 《血栓的类型和形态》课件
- 2025年吉林市货运资格证考试口诀
- 2025年拉萨货运从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大全
- 2025年兰州货运从业资格考试题目和答案解析
- 《氨基酸本科》课件
- 2025年徐州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下载题
- 2025年长沙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答案
- 幼儿园教师演讲稿15篇
- 电气工程预算课程设计
-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活动手册答案
- 教官协作服务合同
- 2024-2025学年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测试卷(教科版)
- 第八单元测试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 第11讲 海水性质和海水运动(练习)(教师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 专题9.9 解析几何(2021-2023年)真题训练(解析版)
- GB/T 16439-2024交流伺服系统通用技术规范
- 2024年婴幼儿发展引导员(中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 《工程制图》期中测试
- 解一元一次方程(单元整体说课)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