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汇编:文言文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二十一年七月,越王复悉国中士卒伐吴。会楚使申包胥聘于越,越王乃问包胥曰:“吴为不道,残我社稷,夷吾宗庙,以为平原,使不得血食。吾欲与之徼天之中,惟是兵革卒伍既具无以行之诚闻于战何以为可?”申包胥曰:“夫战之道知为之始,以仁次之,以勇断之。君、将不知,即无权变之谋,以别众寡之数;不仁,则不得与三军同饥寒之节,齐苦乐之喜;不勇,则不能断去就之疑,决可否之议。”于是越王曰:“敬从命矣。冬十月,越王乃请八大夫,曰:‘吾问于申包胥,即已命孤矣。敢告诸大夫,如何?’”大夫曳庸曰:“审赏则可战也。审其赏,明其信,无功不及,有功必加,则士卒不怠。”王曰:“圣哉!”大夫苦成曰:“审罚则可战。审罚,则士卒望而畏之,不敢违命。”王曰:“勇哉!”大夫文种曰:“审物则可战。审物,则别是非;是非明察,人莫能惑。”王曰:“辨哉!”大夫范蠡曰:“审备则可战。审备慎守,以待不虞。备设守固,必可应难。”王曰:“慎哉!”大夫皋如曰:“审声则可战。审于声音,以别清浊。清浊者,谓吾国君名闻于周室,令诸侯不怨于外。”王曰:“得哉!”(节选自《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第十》)材料二:越王勾践见怒蛙①而式②之。御者曰:“何为式?”王曰:“蛙有气如此,可无为式乎?”士人闻之曰:“蛙有气,王犹为式,况士人有勇者乎!”是岁,人有自到死以其头献者。故越王将复吴而试其教:燔台而鼓之,使民赴火者,赏在火也;临江而鼓之,使人赴水者,赏在水也;临战而使人绝头刳腹而无顾心者,赏在兵也。(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注】①怒蛙:肚子鼓胀起来的蛙,像发怒的样子,故称怒蛙。②式:通“轼”。此处为动词,以手抚轼,为古人表示尊敬的礼节。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惟是A兵革卒伍B既具C无以D行之E诚闻F于战G何以H为可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聘,在文中指诸侯派大夫出访其他诸侯;现在常用来指聘请、女子出嫁等。B.夷,指拉平、铲平,与李斯《谏逐客书》“包九夷”中的“夷”意思不相同。C.断,指决断、决定,与《短歌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中的“断”意思相同。D.何为,为什么,“大王来何操”中的“何操”表示拿着什么,两者句式结构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勾践二十一年七月,勾践与楚国使者申包胥就战事进行了探讨;冬十月,勾践又与八位大夫讨论战前准备,勾践灭掉吴国的迫切心情跃然于纸上。B.申包胥认为战争之道在于智慧、仁爱和勇敢。没有了智慧,无法根据敌我力量的悬殊来采取不同的策略;没有了仁爱,不能和全军将士同甘共苦。C.大夫苦成认为严明刑罚,士兵就会望而生畏,不敢违抗命令;大夫文种认为明察事物能分辨是非,别人就无法迷惑他。越王对两者的说法褒贬不一。D.韩非子认为越王勾践把他的台榭放火焚烧而击鼓令人前进,和在江边击鼓令人前进,人们听命是因为奖赏;到战争时人们无反顾之心,也是因为奖赏。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问于申包胥,即已命孤矣。敢告诸大夫,如何?(2)审备慎守,以待不虞。备设守固,必可应难。14.越王勾践见怒蛙而式(指伏轼致敬)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德者,内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神不淫于外,则身全。身全之谓德。德者,得身也。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为之欲之,则德无舍;德无舍,则不全。用之思之,则不固;不固,则无功;无功,则生于德。德则无德,不德则在有德。故(《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人无愚智,莫不有趋舍。恬淡平安,莫不知祸福之所由来。得于好恶,怵于淫物,而后变乱。所以然者,引于外物,乱于玩好也。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而今也玩好变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曰“拔”。至圣人不然:一建其趋舍,虽见所好之物不能引,不能引之谓“不拔”;一于其情,虽有可欲之类神不为动,神不为动之谓“不脱”。为人子孙者,体此道以守宗庙,宗庙不灭之谓“祭祀不绝”。身以积精为德,家以资财为德,乡国天下皆以民为德。今治身而外物不能乱其精神,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真者,慎之固也。治家,无用之物不能动其计,则资有余,故曰:“修之家,其德有余。”治乡者行此节,则家之有余者益众,故曰:“修之乡,其德乃长。”治邦者行此节,则乡之有德者益众,故曰:“修之邦,其德乃丰。”莅天下者行此节,则民之生莫不受其泽,故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修身者以此别君子小人,治乡治邦莅天下者各以此科是适观息耗,则万不失一。故曰:“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奚以知天下之然也?以此。”(选自《韩非子·解老》,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而今A也B玩好C变之D外物E引之F引之G而往H故曰“拔”。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无论;与《屈原列传》中“人君无愚、智、贤、不肖”中的“无”字的词义、词性都相同。B.“所以然者”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所以”含义不同。C.别,区别,区分,这一意义还保留在现代汉语“分门别类”“辨别”“鉴别”等词语中。D.奚,什么,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奚惆怅而独悲”中的“奚”字的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德是内部所具有的,靠“无为”来聚集,靠“无欲”来成就,在使用中巩固。B.一个人如果“有为”“有欲”,那么他的“德”就没有归宿,也就不完美了。C.人们在清心寡欲、平淡安闲的时候,就会考虑祸福的来源,设立取舍的准则。D.“以民为德”是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重要原则,治乡、治邦、治天下的人都应遵循。13.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为人子孙者,体此道以守宗庙,宗庙不灭之谓“祭祀不绝”。(2)莅天下者行此节,则民之生莫不受其泽。14.原文是如何看待“德”与人自身的关系的?请简要说明。2024届广东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文帝)诏:“群臣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之所不及,可以启告联。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遑。”因各敕以职任,务省繇费以便民,罢卫将军。太仆见马遗财足,余皆以给传置。颖阴侯骑贾山上书言治乱之道曰:“开道而求谏,和颜色而受之,用其言而显其身,士犹恐惧而不敢自尽;又况于纵欲恣暴,恶闻其过乎!震之以威,压之以重,虽有尧、舜之智,孟贲之勇,岂有不摧折者哉!如此,则人主不得闻其过,社稷危矣。今陛下使天下举贤良方正之士,天下皆欣欣焉曰‘将兴尧舜之道、三王之功矣’。天下之士,莫不精白以承休德。今方正之士皆在朝廷矣;又选其贤者,使为常侍、诸吏,与之驰驱射猎一日再三出臣恐朝廷之解弛百官之堕于事也。陛下即位,亲自勉以厚天下,节用爱民,平狱缓刑;天下莫不说喜。臣闻山东吏布诏令,民虽老羸癃疾,扶杖而往听之,愿少须臾带死,思见德化之成也。今功业方就,名闻方昭,四方向风而从;豪俊之臣、方正之士,直与之日日猎射,击兔伐狐,以伤大业,绝天下之望,臣窃悼之。古者大臣不得与宴游,使皆务其方而高其节,则群臣莫敢不正身修行,尽心以称大礼。夫士,修之于家而坏之于天子之廷,臣容愍之。陛下与众臣宴游,与大臣、方正朝廷论议,游不失乐,朝不失礼,轨事之大者也。”上嘉纳其言。(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五》)文本二:赞曰: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身衣弋绨,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呜呼,仁哉!(节选自《汉书·文帝纪》)10.文本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与之驰A驱B射猎C一日D再三出E臣恐朝廷之解F弛G百官之H堕于事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仆,始置于春秋时期,秦、汉沿袭,为九卿之一,掌管皇帝的舆马和马政。B.狱,案件,与《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狱”词义相同。C.绝,断绝,与《劝学》“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词义不相同。D.治,修造,与《屈原列传》“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的“治”词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帝请群臣荐举贤良、方正、以正直的言论谏诤的人,主要目的是纠正他的过失和未知、未见的问题,以弥补他的不足。B.贾山认为有严威的震慑和权势的重压,君主就没必要知晓别人对他过失的评价了,这样下去,国家不会再有危险的。C.贾山感到惋惜的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在自己家中养成的良好品行,却在天子的朝廷之上被破坏掉了。D.汉文帝曾想造一座露天台榭,招工匠预算,造价颇高;后来文帝担心这样做会使先帝蒙羞,于是没有修筑露台。13.把文本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和颜色而受之,用其言而显其身,士犹恐惧而不敢自尽。(2)虽有尧、舜之智,孟贲之勇,岂有不摧折者哉!14.文本二赞扬汉文帝“仁哉”,汉文帝的“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作简要概括。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选自王阳明《传习录》)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乐嬉游而惮A拘检B如草木C之始D萌芽E舒畅之F则条达G摧挠之H则衰痿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就,指接近、靠近,与《劝学》“金就砺则利”中的“就”意思相同。B.其,代词,与《伶官传序》“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的“其”用法不同。C.绳墨,喻规矩或法度,与《离骚》“背绳墨以追曲兮”中“绳墨”意思相同D.《传习录》是明代心学的代表性著作。“传习”源自《大学》中“传不习乎”一语。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重视道德培养的古代教育并不十分推崇,因而提出自己的儿童启蒙教育理念。B.今人常把用歌诗、习礼教童子之法视为“不切时务”,王阳明认为这种观点是“庸鄙之见”。C.作者用春风细雨和冰霜比作不同的教育手段,这形象化的语言使道理通俗易懂。D.王阳明的教育主张在当时曲高和寡,但今天看来他的启蒙之道具有超时代的价值。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2)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14.针对“近世之训蒙稚者”的错误做法,王阳明认为教育儿童有哪些正确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答案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0.CEG11.C12.C13.(1)我向申包胥请教/询问了(伐吴之事),他已经指点/指教过我了。冒昧地让诸位大夫来告诉我,你们看怎么样/怎么办?(2)周密地准备,谨慎地防守,来应付意外/没有料想到的事件发生。战备完备防守牢固,就一定可以应付危难了。14.①原因:认为青蛙有充足的勇气。②目的:以此激励越国将士奋勇征战不怕牺牲。【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虽然武器甲胄队伍都已经具备了,却还没有使用它们。我真想听您讲一下有关战争的事,什么样的战争是可以打的?“惟是兵革卒伍既具”讲勾践的准备工作,“兵革卒伍”作主语,“既具”作谓语,应在C处断开;“行”作谓语,“之”作宾语,应在E处断开;“于战”作“诚闻”的后置状语,故应在G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夷”,铲平毁灭;/泛指我国少数民族。句意:毁灭(铲平)我的宗庙。/吞并九夷各部。C.错误。“断”,决断、决定;/中止,中断,断绝。句意:靠勇敢来决断。/忧伤正从中而来,连绵不断。D.正确。都是宾语前置。句意:为什么要向它们伏轼致敬呢?/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C.“越王对两者的说法褒贬不一”错,原文是“大夫苦成曰……王曰:‘勇哉!’大夫文种曰:……王曰:‘辨哉!’”,可见越王对两者的说法都认可。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命”,指点,指教。“孤”,我,古代王侯自称;“敢”,敬辞,冒昧地;“如何”,怎么样、怎么办。(2)“审”,周密地;“不虞”,没有考虑到的事,意外的事;“应难”,应付危难。【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1)分析原因由“蛙有气如此,可无为式乎”可知,越王勾践伏轼致敬是因为青蛙鼓起了肚子而有充足的“气”;根据“况士人有勇者乎”可知,士人受勾践对青蛙伏轼致敬而“勇”,可知青蛙的“气”是勇气。所以,其愿意是越王勾践认为青蛙有充足的勇气。(2)分析目的通过“蛙有气,王犹为式,况士人有勇者乎”,可知,越王勾践的致敬举动是为了激奋越国将士奋勇征战不怕牺牲。参考译文:材料一:二十一年七月,越王又发动全国的士兵进攻吴国。正好楚国派申包胥到越国访问,越王就问申包胥说:“吴国做了不仁道的事,破坏我的社稷,铲平(毁灭)我的宗庙,将它们夷为平地,使神祇和祖先不能享受祭祀。我想给他们求取上天的福祐,雖然武器甲胄队伍都已经具备了,却还没有使用它们。我真想听您讲一下有关战争的事,什么样的战争是可以打的?”申包胥说:“战争之道,智慧是它的首要因素,其次是仁爱,还要靠勇敢来决断。假如君主、将领没有智慧,就没有随机应变的谋略,也就无法根据敌我力量的悬殊来采取不同的策略;假如没有仁爱之心,就不能和全军将士一同有忍饥受冻的节操,一齐有同甘共苦的喜悦;假如没有勇敢,就不能决断进退的疑难,也不能裁决肯定与否定的议论。”于是越王说:“我恭敬地接受您的教诲。”这年冬天十月,越王请来了八位大夫,说:“我向申包胥请教了(伐吴之事),他已经指点过我了。冒昧地让诸位大夫来告诉我,你们看怎么样?”大夫曳庸说:“明确奖赏就可以战。严明奖赏,彰明信用,没有功劳得不到奖赏,有功劳就一定给予奖赏,那么士兵就不会懈怠了。”越王说:“通达啊!”大夫苦成说:“严明刑罚就可以战。严明刑罚,那么士兵就会望而生畏,不敢违抗命令。”越王说:“勇敢啊!”大夫文种说:“明察事物就可以战。明察事物那就能分辨是非;是非分明了,别人就无法迷惑他。”越王说:“明辨啊!”大夫范蠡说:“周密准备就可以战。周密地准备,谨慎地防守,(这样)来应付意外事件发生。战备完备防守牢固,就一定可以应付危难了。”越王说:“谨慎啊!”大夫皋如说:“慎重地维护名声就可以战。慎重地维护名声,以此来区别清浊。所谓区别清浊,是指我们国君那高洁的名声传到周王朝那里,使各国诸侯在外面没什么怨言。”越王说:“有德行啊!”材料二:越王勾践看见气鼓鼓的青蛙而伏轼向它们致敬。他的马车夫说:“为什么要向它们伏轼致敬呢?”越王说:“青蛙有如此充足的勇气,能不为它们伏轼致敬吗?”士人们听到这件事说:“青蛙有勇气,大王尚且为它们伏轼致敬,何况士人中有勇气的呢!”这一年,就有以自刎这种方式把自己的头献给越王的。所以越王勾践将要向吴国复仇而试验他的这种教法:把他的台榭放火焚烧而击鼓令人前进,使人们奔赴火场的原因,是奖赏在火里;在江边击鼓令人前进,使人们敢于投身水中的原因,是奖赏在水中;临到战争时使人们能断头剖腹而没有反顾之心的原因,是因为奖赏在战斗中。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语文试题【答案】10.DFH11.D12.A13.(l)做子孙的人,体察这一道理来守护宗庙,宗庙不灭,就叫作“祭祀不绝”。(2)统治天下的人实行了这一条,民众的生存无不受到他的恩惠。14.①“德”来源于人的自身;②自身积累了精气就是“德”;③加强自身修养,他的“德”就会“真”。【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而现在有珍贵的玩物打动他,有外界的事物引诱他;一经引诱,他就跟着走,所以(《老子》)就叫它“拔”。“玩好变之”和“外物引之”句式对称,两个“之”后DF处断开;“故”有承接之意,一般放在句首,其前H处断开。故选DF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人们不论是愚蠢的还是聪明的。/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B.正确。……的原因;用来……的。句意:这样的原因。/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C.正确。句意:修身的人用这项原则来区别君子与小人D.错误。什么;为什么。句意:我凭什么知道天下是这样的呢?/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在使用中巩固”与原文不符,原文表述为“以不用固”,意思是“以不使用来得到巩固的”。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体”,体察;“以”,连词,表目的,来;“谓”,叫做。(2)“莅”,统治;“行”,实行;“泽”,恩惠。【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德者,内也”可知,“德”来源于人的自身;由原文“德者,得身也。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可知,自身积累了精气就“德”;由原文“今治身而外物不能乱其精神,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真者,慎之固也”可知,作者认为加强自身修养,他的“德”就会“真”。参考译文:德是内部所具有的。得是从外部获取的。(《老子》)“上德不德”(这句话),是说具有上德的人的精神不外露。精神不外露,自身就能保全。自身能够保全,也就叫作“德”。“德”即得到自身。凡是德,都是以无为来积聚,以无欲来成就,以不思虑来得到安定,以不使用来得到巩固的。如果有为、有欲,德就无所归宿;德无所归宿,就不完整了。如果使用了,思虑了,德就不能牢固;不牢固,就没有功效;没有功效是由于自以为有德。自以为有德,就没有德;不自以为有德,就保全了德。所以(《老子》)说:“上德不自以为有德,因此才有德。”人们不论是愚蠢的还是聪明的,没有不进行取舍的。人们在清心寡欲和平淡安闲的时候,没有不知道祸福从何而来的。为好恶感情所支配,为奢侈东西所诱惑,然后才引起思想变化并发生混乱。这样的原因,是被外界事物所引诱,被珍贵玩物所扰乱。清心寡欲就能设立取舍的准则,平淡安闲就懂得恰当地计虑祸福。而现在有珍贵的玩物打动他,有外界的事物引诱他;一经引诱他就跟着走,所以(《老子》)就叫它“拔”。至于圣人,就不是这样:圣人牢固地确立取舍的准则,虽然看到爱好的东西,也不会被引诱,不会被引诱就叫作“不拔”;圣人的性情专一,虽然存在着引起欲望的东西,精神却不为所动,精神不为所动就叫作“不脱”。做子孙的人,体察这一道理来守护宗庙,宗庙不灭,就叫作“祭祀不绝”。身体以积累精气为德,家庭以积蓄财产为德,乡里国家、天下都以保养民众为德。现在勤于自身修养,外界事物不能扰乱他的精神,所以(《老子》)说:“修养施行到自己身上,他的德就会真。”所谓真,就是守护得很牢固。治理家庭,没有用的东西不能改变他的计划,就会资财有余,所以(《老子》)说:“修养贯彻到家庭,他的德就有盈余。”治理乡里的人实行了这一条,那家庭有盈余的就会更多,所以(《老子》)说:“修养贯彻到乡里,他的德就增长。”治理国家的人实行了这一条,那么乡里有德的人就会更多,所以(《老子》)说:“修养贯彻到国家,他的德就丰富。”统治天下的人实行了这一条,民众的生存无不受到他的恩惠,所以(《老子》)说:“修养贯彻到天下,他的德就能得到广大普及。”修身的人用这项原则来区别君子与小人,治乡、治国乃至统治天下的人各自用这一项目来对照观察兴衰,就能够万无一失。所以(《老子》)说:“用自身来观察自身,用家庭来观察家庭,用乡里来观察乡里,用国家来观察国家,用天下来观察天下。我凭什么知道天下是这样的呢?就用的这个方法。”2024届广东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卷【答案】10.CEG11.D12.B13.(1)(君主即便)和颜悦色地接受臣下的建议,采纳他们的意见并予以重用,臣子也仍然惧怕而不敢将自己的意见和盘托出。(2)人即使有尧和舜那样的智谋,有孟贲那样的勇力,难道就能不被摧毁吗!14.①“因各敕以职任,务省繇费以便民”体现了汉文帝的勤政爱民(“陛下即位,亲自勉以厚天下,节用爱民,平狱缓刑”体现了汉文帝的节用爱民);②“今陛下使天下举贤良方正之士”体现出汉文帝善于招揽人才;③“嘉纳其言”体现出汉文帝善于纳谏。【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陛下与他们共同驰驱射猎一天之内多次出猎。我担心朝政由此而松弛,百官因此而玩忽职守。“驰驱射猎”整体是谓语,A、B两处不能断开,C处断开;“一日”是修饰“再三出”的状语,所以D处不需断开;“臣”是“恐朝廷之解弛”的主语,所以E处需断开;“百官”是“堕于事”的主语,所以G处需要断开。故CEG三处需要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B.正确。句意:断案公平,刑罚宽缓。/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C.正确。断绝。/横渡。句意:断绝天下人的期望。/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D.错误。动词,修造。/形容词,安定太平。句意:修造霸陵陵墓。/而圣明的君主、安定太平的国家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有严威的震慑和权势的重压,君主就没必要知晓别人对他过失的评价了,这样下去,国家不会再有危险的”错误,文本内容是“震之以威,压之以重,虽有尧、舜之智,孟贲之勇,岂有不摧折者哉!如此,则人主不得闻其过,社稷危矣”,意思是“在严威的震慑和权势的重压之下,人即使有尧和舜那样的智谋,有孟贲那样的勇力,难道就能不被摧毁吗!若这样,君主就不能知晓(别人对)他的过失(的评价)了,国家就危险了”。选项理解反了,曲解文意。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和颜色”,和颜悦色;“显其身”,予以重用;“自尽”,将自己的意见和盘托出。(2)“虽”,即使;“摧折”,被摧毁。【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因各敕以职任,务省繇费以便民”,于是下诏使他们分别任职,并命令务必减少徭役赋税以减轻百姓负担,体现了汉文帝的勤政爱民;“陛下即位,亲自勉以厚天下,节用爱民,平狱缓刑”,陛下自即位以来,自我勉励,厚养天下,节省开支,爱护百姓,断案公平,刑罚宽缓,体现了汉文帝的节用爱民;“今陛下使天下举贤良方正之士”,现在陛下命令天下人荐举贤良方正的人士,体现出汉文帝善于招揽人才;“嘉纳其言”,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体现出汉文帝善于纳谏。参考译文:文本一:(文帝)下诏书说:“群臣都要认真思考我的过失和我所未知、未见的问题,并请大家告诉我。还请大家向朝廷荐举贤良、方正、能以正直的言论谏诤的人,以便纠正我的不足。”于是下诏使他们分别任职,并命令务必减少徭役赋税以减轻百姓负担,罢免卫将军。太仆将现有马匹仅留下够朝廷使用的,其余的全部拨给驿站使用。颍阴侯的骑从贾山上书文帝议论起治乱的方法说:“君主即便广开言路主动地请求大家进谏,和颜悦色地接受臣下的建议,采纳他们的意见并予以重用,臣子也仍然惧怕而不敢将自己的意见和盘托出;更何况君主纵欲残暴,又厌恶听到别人政论他的过失呢!在严威的震慑和权势的重压之下,即使有尧和舜那样的智谋,有孟贲那样的勇力,难道就能不被摧毁吗!若这样,君主就不能知晓(别人对)他的过失(的评价)了,国家就危险了。现在陛下命令天下人荐举贤良方正的人士,天下人都欢欣鼓舞地说‘(皇上)将复兴尧、舜治理天下之道,成就三王的功业了’。天下的人才,无不努力自我完善以求能被皇帝选用。现在方正人士都已被选入朝廷;又从中选择贤能者,让他们做常侍、诸吏,陛下与他们共同驰驱射猎一天之内多次出猎。我担心朝政由此而松弛,百官因此而玩忽职守。陛下自即位以来,自我勉励,厚养天下,节省开支,爱护百姓,断案公平,刑罚宽缓;(对此,)天下人无不喜悦。我听说崤山以东的官吏宣告诏令时,百姓即使是老弱病残的,也都拄着手杖前去聆听,希望暂时不死,想看到仁德教化的成功。现在功业刚刚建立,好名声刚刚显扬,四方仰慕跟从;(在此关键时刻)陛下却只与豪杰才俊、忠正贤良的人,天天射猎,击兔捉狐,从而伤害国家大业,断绝天下人的期望,我私下为陛下感到痛惜。古代规定大臣不得参与宴饮游乐,为的是让他们都追求方正的品格和提高自身的节操,这样,群臣就无人敢不端正自身、约束自己,尽心事君,按君臣大礼办事,士的品行,在自己家中养成,却在天子的朝廷之上被破坏,我私下为之感到惋惜。陛下与群臣宴饮游乐,与大臣忠严贤良的人在朝廷之上议论国事,游娱不失乐,朝会不失礼,这是极为重大的法则。”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文本二:班固评论:孝文皇帝在位二十三年,宫殿、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加。当百姓感到不便时,常放开禁令以利百姓。他曾想造一座露天台榭,招工匠预算,造价达百金。文帝说:“百金是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继守先帝的宫室,常担心使先帝蒙羞,何必要筑露台!”身穿黑色绨衣,所宠爱的慎夫人衣服不拖地,帷帐不绣花,以表示自己的俭朴,做天下的表率。修造霸陵陵墓,都用瓦器,不准以金、银、铜、锡装饰,因山起陵,不高筑坟垄。唉,仁德之帝啊。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0.BEG11.D12.A13.(1)(好的教育方法)就像应时的雨水和春风,滋润花草树木,草木没有不抽枝发芽的,自然就会日日月月成长变化。(2)这是驱使他们作恶却又希望他们为善,怎么能行得通呢?14.①咏诗唱歌;②引导学习礼仪;③教导儿童读书。【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约束,就像草木刚开始发芽时,如果让它舒展畅快地生长就能迅速发育繁茂,如果摧残它就会很快枯萎。“如草木之始萌芽”是动宾结构,承前省主语“童子之情”,句子结构完整,在B处断开;“舒畅之则条达”与“摧挠之则衰痿”结构一致,单独成句,前后EG处断开。故选B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句意:一天天地接近枯萎。/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变锋利。B.正确。代词,他,他们;副词,千万,一定。句意:所有这些都是用来顺应他们的天性。/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愿!C.正确。句意:就更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