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必考文言文知识点汇编_第1页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必考文言文知识点汇编_第2页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必考文言文知识点汇编_第3页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必考文言文知识点汇编_第4页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必考文言文知识点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必考文言文知识点汇编

第1篇《论语》十二章(七上)

一、课文解读

第一章:第一句谈学习方法;第二句谈朋友相聚的快乐;第三句谈个人修养。运用反

回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在学习、交友和个人修养方面的乐趣及方法。

第二章:讲一个人要重视自己的品德修养。

第三章:孔子自述学习、修养、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

第四章:讲学习方法,强调温习的必要性。

第五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第六章: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启示我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即使生

活、困顿也要自得其乐。

第七章:讲学习态度一一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层层推进的方法,使得说理

更透彻,令人信服。

第八章:讲人的道德修养一一安贫乐道。不取不义之财,提倡安贫乐道。

第九章:讲学习态度一一向一切人学习。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

改正。

第十章:慨叹时光流逝,劝人珍惜时光。把时间比作流水,生动形象地说明时间一去

不复返的特征,教育弟子要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讲人要有志气、品格,并应坚定信念,矢志不渝.运用对比的手法,说明

再高的官职也可能有失去的一天,但是一旦确定志向,就要坚持下去,鼓舞人要有明确而坚

定的志向。

第十二章:从学习方法上讲“仁”。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坚定的方向;既要多提问

题,又要结合实际。

二、文学常识

《论语》,州家经典的造塞体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由孔子弟子及

再传弟子收集编纂而成,共四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邹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三、文章主题

本文通过对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的论述,告诫我们要勤奋自勉、谦虚进取、

第1页共52页

机敏好学、加强自我修养。

四、写法探究

1.观点鲜明,思想内容深刻。2.句式整齐,音调和谐。

五、古为今用

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挖掘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将

古代文化精华加以利用,创造出今天的更高价值。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礼乐文化、政治

文化、制度文化、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众多方面,是中国古代思想

的精华。文中孔子讲到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人生修养仍然是我们现在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六、问题探究

1.古人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从孔子的话中可以

看出他怎样的交友原则和态度?

答:原则:选择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态度:视交友为乐事。

2.《论语》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为何不先说“思而不学则殆”,而是先说“学

而不思则罔”?

答:“学”是“思”的先决条件,先学后思符合认知规律。

3.“学”与“思”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孔子在《论语》中给了我们明确的回答,请说说你的

理解。

答:学习和思考是辩证的关系。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如果只思考而不

学习,则会疑惑而无所得,因此二者一定要结合起来。

4.分别归纳文中阐述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的句子。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答:学习态度: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而知新;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个人修养:①人不知而不愠;②吾日三省吾身;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我的体会:“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体现了君子严于律己的信条,在每天的反思中,不断提

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5.第三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从这一章看,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可分为

哪几个阶段?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答:三个阶段:一是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二是五十到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

左右;三是七十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思想与言行的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6.第五章阐述了什么内容?你从中掌握了怎样的学习方法?

第2页共52页

答: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二者不可偏废。因为学习是基础,

只学不思,是死学;只思不学,是空想。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精髓。

7.你怎样看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答: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进步。

8.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是讲自然规律的,它对我们有何教育意义?

答:这句话是孔子对时间的感叹。时间飞逝,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时间,努力学习,莫要“白

了少年头,空悲切”。

9.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益处?

答:①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②宽容

对待别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融洽。

10.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论语》仍然获益匪浅。

请结合文中有关学习态度方面的语句,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广为流传的一句孔子名言,一个“择”字说明

学习的关键在于自己要有主见,善于“择其善者”,去“其不善者”,这样才能从他人身上学

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11.如果从文中句子中选出一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选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答:我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理由:如孔子所说的一样,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因此我想用这句话勉励

自己珍惜时间。

12.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答:因为我们可以从品行良好的人身上学习优点,也可以从品行不好的人身上看到自己的缺

点。

13.“学而时习之”与“温故而知新”都提到温习学过的知识这一问题,两者强调的重点有

何不同?

答:前者强调“时习”,侧重于学习方法;后者强调“知新”,侧重于“温故”的作用。

14.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孙权认为学习“但当涉猎”。关于学习你有怎样的体验?

说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答:我的体验是读书既要广泛涉猎,也要学思结合。对一般文章要广泛涉猎,才能拓展知识

面,开阔视野。对经典著作要边读边思考,认真品读,这样才能做到学有所获。

第2篇陋室铭(七下)

一、课文解读

第一层(第1-3句),运用类比点明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第二层(第4-7句),描写居室环境、来往客人、日常生活,揭示“德馨”的内涵;幽

第3页共52页

美清雅的环境,反映居室主人宁静淡泊的心境;学问渊博的来客,表明居室主人高雅脱俗的

情趣;恬然自得的生活,则表现主人安贫乐道的精神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弃,从而点明了“德

馨”是“陋室不陋”的原因。

第三层(第8-9句),把自己的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并以孔子的话结束全

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以君子自况的高雅情趣,与开头“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二、文学常识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人,著名诗人。与白居易并称“刘白有“诗豪”

之称。

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

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三、文章主题

本文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说明“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

道的精神。

四、写法探究

1.托物言志。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

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要把自己和

诸葛庐、杨雄相提并论。这种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的写法叫托物言志。

2.构思巧妙。本文采用反向立意的写法,从“陋”的反而来立意,极力表现“陋室不陋”。

从“斯是陋室”归结到“何陋之有”,最后对“陋室”的“陋”做了彻底否定。这种写法使

文章的立意不落俗套,构思精巧。

五、问题探究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对偶、起兴、类比。以虚衬实,以山、水起兴,用类比的方法引出陋室,表明陋室也具

有“名”与“灵”的性质。

2.“仙”和“龙”分别比喻什么?全文最能概括文章的语句是什么?

答:“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最能概括文意的语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陋室进行描写的?突出了陋室怎样的特点?

答:作者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对陋室进行描写的突出了陋室清、闲、

雅的特点。

第4页共52页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上”和“入”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对偶、拟人。“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而且流露出作

者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5.文中有两处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分别是哪两处?

答:第一处:实,谈笑有鸿儒。虚,往来无白丁。

第二处:实,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虚: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可以调素琴”照应了哪句?“阅金经”照应了哪句?

答:分别照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7.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语句是哪几句?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意义?

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用了类比手法。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陋室主人也有

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的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

8.以反问作结尾用意何在?

答:以反问作结尾,引人深思,呼应上文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总结全文,隐含作者以君子自居之意。

9.文章结尾提到两个历史人物,引用孔子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诸葛庐深居茅庐,但才高德昭;杨雄才学超世,其居何陋之有。作者用这两位先贤自比,

说明只要'‘德馨”,所居陋室又何陋之有呢?引用孔子的一句话,用反问的形式呼应了前面

的“斯是陋室”,准确地点明了全文主旨。

10.本文作者结交的朋友都是“鸿儒”,你喜欢结交什么样的朋友?为什么?

答:正直、善良、上进的朋友。因为这样的朋友对我们的成长有益。

11.文章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和生活情趣等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举

例分析。

答: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以自然环境优美表现“陋室不陋”。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以往来人物博学表现“陋室不陋”。

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以生活情趣的高雅表现“陋室

不陋”。

12.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

答:安贫乐道。

1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举例论证。作者以古仁人自况,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14.前文说“斯是陋室”,结尾却说“何陋之有”,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作者所描写的陋室物质方面比较简陋,但是“何陋之有”是说作者志趣方面并

不鄙陋,而是高雅脱俗。

15.刘禹锡说“无丝竹之乱耳”,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谈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第5页共52页

两句话分别流露出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

答:刘禹锡追求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欧阳修追求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第3篇爱莲说(七下)

一、课文解读

第一段:描述莲花,说明喜爱它的原因。首句从大处着笔,总领全篇。第二句写陶渊

明只爱菊花,这是用菊花正面衬托下文的蓬花,用陶渊明衬托自己。第三句写世人很爱牡丹,

这是用牡丹反面衬托下文的莲花,用世人反衬自己。第四句切入正题,从生长环境、外部姿

态、芬芳气味和风度气质等方面描绘莲花,细致传神地刻画了莲花的美好形象,突出了莲的

洁净、单纯、雅致,象征着君子的高洁品质。

第二段:评论诸花,表明爱憎之情。首句用排比紧承上文,以花喻△,褒贬分明。接

着一个“噫”字,读词成句,表示感叹。最后三句转入议论,对爱花人进行评价。

二、文学常识

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或借物的记载

来论述道理。

三、文章主题

文章以莲喻人,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表现作者洁身自爱、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世风。

四、写法探究

1.词句简洁流畅,旨意含蓄丰富。2.文章运用了拟人、对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

五、古为今用

当今社会,信息量大,一个人如果自制力强,不受环境影响,就能够保持自己高尚的

情操;反之,如果自制力弱,就会“近墨者黑”。

六、问题探究

1.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答:花之隐逸者花之富贵者

2.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第6页共52页

答:作者感慨世上像“我”一样爱莲的人很少,也慨叹生活中保持高洁品质的人太少,含蓄

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3.“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的什么品质?

答:写出了莲花的高洁傲骨、冰清玉洁。

4.试分析“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段话的言外之意。

答:作者这种写法颇似“一字褒贬”,文中只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也”,此外别无贬词,但

从“宜乎”一语却可以看出他对当时追名逐利的世风的鄙弃。

5.《爱莲花》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什么?

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6.“菊之爱”有哪两重意义?作者以菊作烘托的用意是什么?

答:“菊之爱”有两重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作者以菊作烘托的用意是: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则

境界更高。

7.在文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

情操?

答: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来写,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

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8.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

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手法。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莲,“花之君子”,象征的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9.作者运用“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种

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自己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名利,表现了作者要在污浊

的世间独立不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同时也表现了他

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10.《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答: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独立,

不随波逐流。

IL《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

的品质。

第7页共52页

答:从作者对莲的称赞的语句可以看出,君子应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随俗浮

沉;应当内心通达,行为正直,具有高尚的美德并且远扬四方;应当特立独行,豁达大度,

志洁行廉,坚守节操。

12.作者以莲自喻,表明他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明了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

13.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

答:运用衬托手法,用菊花正衬,牡丹反衬,突出了莲的高贵品质。

14.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

答: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和批判,深化了文章主旨。

15.根据原文填空:

(1)《爱莲说》中从莲的生长环境、外形、香气、品行四个方面赞美了莲的君子之风。

⑵《爱莲说》中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比喻君子既不同流合污又不自命清高。

⑶《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以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比,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通过“莲之爱”与“牡丹之爱”的对比委婉地批评了当时追名逐

利、趋炎附势的世风。

第4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八上)

一、课文解读

第①段:作者开篇提出本文中心论点,并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到、A型。并将这三

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地”的重要性。

第②段:作者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通过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

时不如地利”的原因,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利t”者也不能胜,旨在

说明“地利”优于“天时”。

第③段:进一步指出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

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困T亦难比“人和”。

第④段:在之前的论述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治国,从而全面体现了

作者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二、文学常识

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ke),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

僵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亚至”,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上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

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

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8页共52页

三、文章主题

本文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说战争胜败的关键在于必

向背,而能否获得人心,则决定于统治者是否“得道”。

四、写法探究

1.文章善于运用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尾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

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2.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

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语气强烈,具有说服力。

五、古为今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符合道义者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道义者必然受到孤

立。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是众望所归,人心所向。必然会受到人民的拥护与支持,是得道

多助。我们的国家一定会繁荣昌盛,我们的明天会更美好。

六、问题探究

1.请你说说本文的说理顺序是怎样的?

答:本文作者先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然后借战争谈治国,推导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著名论断。

2.文中孟子认为君主怎样做才能够“战必胜”?理由是什么?

答:君主要“得道”,也就是“施仁政”。因为“施仁政”,才能实现“人和”,得到人民的支

持和拥护。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因此,施仁政的君主,能以“多助”战“寡

助”,战必胜。

3.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是什么?

答:文章善于运用设喻,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

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语气强烈,具有说服力。

4.本文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运用这种写法有何用意?

答: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用意:文中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将天时、地利、人和进行

对比,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即主张君主要有仁德,施行仁政,才能“天下顺之”,论述条

理清晰,观点明确。

5.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

个观点。

答:“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施行仁政的

第9页共52页

君主则会失去民心。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一点。文王姬昌为西伯时.,礼贤下士,

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敏捷,

“材力过人”,却不行仁政,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

6.“三里之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论述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答:①论述天时不如地利。②论述地利不如人和。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连用双重否定排比,起

到什么什么作用?强调了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答:作用是增强文章的语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强调地利不足恃,只有“人和”

才可以“域民”,“固国”,“威天下”。三句是按照治国顺序排列的,是递进关系,必须将前

一个事情做好,才可能做好后面的事。

8.本文体现出的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君主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取得民心,巩固天下。

9.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举例论证一一列举战争中“攻城”、“守城”的事例作为例证。

类比论证一一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

出治国的道理。

10.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是人和。

11.为了引证自己的观点正确性,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提

出的?

答:例一:城环而攻之不胜——突出地利的重要性(从进攻一方而言);

例二:城高兵利粮足不守——突出人和的重要性(从防守一方而言)。

12.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理由是什么?

答:不是,作者论述的不是军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

他继承孔子的思想,极力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曾经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虽不见

效,而他的“仁政”思想已昭明天下。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非常厌恶、极力反对战争的孟子

大抵不会去研究怎样夺取战争的胜利,他考虑的只能是怎样行“仁政”。本文确实用了不少笔

墨去论证军事问题,但这只是表象,只是凭借,本文的最终目的是论证政治问题。本文的意

图是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告诉人们通过行“仁政”来统一天下,而决不是告诉人们怎样去夺取

战争的胜利。

1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都是作者的观点,哪句是本文

的中心论点?

答: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由这

个中心论点得出的推论。

第10页共52页

14.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答: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

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

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的推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租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

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结论。

第5篇答谢中书书(八上)

一、课文解读

第一句发表感叹,指出山河美景是自古以来共同话题,开篇自然。第二句运用对偶修

辞,极力写山之高、水之清,有仰视,也有俯视,描写角度富于变化。第三、四句则又采取

壬视的视角,写五彩山石与两岸的青翠竹木互相映衬,形成了动人的四季之景。第五句由建

入动,描写早晚美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最后两句以感慨结束,赞美这里是人间仙境,照

应开篇,结构十分严谨。

二、文学常识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的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

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绘山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回援”或“值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三、文章主题

文章以清俊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

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四、写法探究

1.意境优美。这篇山水小品,仅用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

各类皆备。2.结构缜密。本文先以感叹总结全文,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叙议

结合,使文章主体更为鲜明突出。

五、问题探究

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反映了作者舆情山水的思想。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

得意之感。

2.全文抓住了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第11页共52页

答:全文抓住“美”字去写。描写了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晨雾、猿、鸟、夕阳、

鱼等景物。这些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的例子有什么深意?

答:谢灵运。作者举他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的自得

之情。

4.“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热闹、欢跃的气氛。

5.“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跃,静中有动,写出了热闹的气氛。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7.文中写山的句子是:高峰入云、两岸石壁;写水的句子是:清澈见底。

第6篇三峡(八上)

一、课文解读

第一段从侧面渲染山峰的高峻、江面的狭窄。第一句写山的长、多。“七百里”可见其

是;“略”可见其多。第二句写山的陡、高,以及江面的狭室,为下文写夏水的迅猛做铺垫。

第二段写三峡的夏水。承接上段山势高、江面窄,写的是最盛的夏水,表现江水凶险

的词有“襄陵”“阻绝”,表现江水迅疾的句子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使人感到惊心

动魄、豪气万丈。

第三段写三峡的春冬景色。文气由紧张变得轻松,向人们展现了一幅有动有静、色彩

斑斓的山水画卷。“良多趣味”是作者由衷的感叹。

第四段渲染了寒秋三峡的悲寂、凄凉的气氛。

二、文学常识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少年时代就喜爱游览,为官三十余年,每到一处必

仔细观察各地地理现象。著有我国古代最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一一《水经注》。

三、文章主题

文章既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又写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展示了祖

国山河的雄伟奇丽、无限壮阔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写法探究

1.布局匠心独运。作者先写七百里山势,接着写夏水迅猛,再写春冬美景,最后写寒秋

第12页共52页

肃杀,别具匠心。2.动静结合,有张有弛。写山为静,文气平静舒缓;写夏水为动,文气激

烈紧张;写春冬景色静中微动,文气轻松晓畅;写萧索之秋,则文气转为沉重、弛缓、凄清、

悲凉。3.语言简练、生动。

五、古为今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三峡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文中所描写的三

峡美景已经受到很大的挑战。学习本文,感受三峡美好的景象,更迫切地呼吁我们保护环境

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六、问题探究

1.《三峡》是从哪两个方面具体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分别写出了它们怎样的特点?

答:从山、水两方面来写。先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后写水,夏水奔放美,

春冬清幽美。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山的特点的?

答:从三方面写:山本身的状态;以天和日来衬其高;用特定条件、情境突出其高。

3.作者写三峡四季的景色,为何没有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而是先写夏季景色?

答: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夏水最具代表性,最能突出三峡水大而急的特点.

所以先写夏季。

4.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答: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疾,突出了江水凶险和急速的特点。春冬之

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奇秀。秋季的景色冷清寂静,林寒涧

肃,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索气氛。

5.“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出了三峡的山的什么特点?这样写

有何用意?

答:写出了三峡的山险峻、陡峭的特点,为下文写夏水的迅猛做了铺垫。

6.“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像形神兼备,试分析其好在哪里。

答:句中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素湍”显浪花之

雪白,“绿潭”显潭水之清澈,该句写景动静结合,形神兼备。

7.郦道元在《三峡》一文描写“春冬”景物后感慨道“良多趣味”。你认为这里所说的“趣”

指什么?

答:①全文的写作重心都集中在“险”上;②因“险”而使得除“春冬”季节之外的山、树、

泉、石等具有骇人的特点;③“春冬之时”的景物有“清荣峻茂”之象,因而使作者感到有

“良多趣味

8.第4段写了秋水,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凄”“哀”两个字,表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第13页共52页

答:“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表现了三峡秋天凄凉、清幽、寂静的特点。

9.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答:一是表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表现了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

点。

10.请概括三峡景物的总体特征,并另写一句本文之外的描写山或水的诗词。

答:水湍急清澈,山连绵高峻。描写山水的诗词: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IL文章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

答:渲染秋天萧瑟的氛围,表现三峡的凄婉美。

12.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

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答:理由:①水流急;②落差大。原句:绝蟾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3.根据原文填空

⑴作者抓住三峡的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先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隐天蔽日的特点;后写水,

突出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景象。

⑵“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了水的凶险。“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写出了水的湍急,运用了侧面描写。“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⑶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描写水势盛大,又用“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

⑷第3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又描写了“悬泉瀑

布,飞溯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第7篇记承天寺夜游(八上)

一、课文解读

第一段叙事。点明蛔、地点、人物和“夜游”的起因。

第二段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了十八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月光澄碧、竹影斑驳、

幽静迷人的夜景图。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让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运用比

脸手法,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更体现了月光清凉、明座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

的心境。

第三段转入议论。作者感慨:“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逸致来欣赏这

番景色的人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困A”二字。

二、文学常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

第14页共52页

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与欧阳修并称“苏欧”,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黄庭坚并

称“苏黄”。苏轼善书法,为“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一。

三、文章主题

文章写了作者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与友人于承天寺庭院中漫步赏月的情景。作者

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用美景衬托了自己赏月

的欣喜、被贬谪的落寞和自我排遣的乐观豁达的胸怀。

四、写法探究

1.融写人、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全文紧扣一个“闲”字,既是文眼,更是作者苦

中作乐、自我排遣的体现。2.写景抒情,理寓其中。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表现其“闲适”

之情,又巧妙地揭示出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五、古为今用

在悲凉、失意、落寞的环境中,要学有达观的心态对待生活,热爱生活,永远乐观。

六、问题探究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幅月夜图,作者没有直接写月,

却处处在写月,这样写妙在何处?

答: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用“积水空明”比喻月色,写出月光的澄澈透明;用“藻苻交横”

比喻竹柏之影,写出竹柏之影参差交错。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

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充满诗情画意。

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

句子,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答:示例一:句子:“遂至承天寺讯张怀民”。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示例二:句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理由:两人心境、欣赏趣味相同,关系密切。

示例三: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两人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3.“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说说为什么作

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答:作者称自己为“闲人”是因为他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仕途失意。这

也是他自我排遣的旷达胸襟的体现。这体现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

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和自我排遣的旷达。

4.如何理解文中的“闲人”?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闲”?

答:“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第15页共52页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逸致的;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表现“闲”的地方:入夜即“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与张怀民“相

与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

5.文中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答:还流露出作者被贬官后的淡淡哀愁,面对挫折的豁达。

6.苏轼那天赏月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

答:①愉悦,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真情流露中感受到;②孤独,从“念无与为乐者”

中的知音难求中感受到;③沉醉,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谷交横,盖竹柏影也”的

写意描述中感受到;④悠闲,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诸多感慨中感受到。

7.这篇文章中的“遂”“亦”“但”饱含情感,很值得品味,请结合文章内容对其进行赏析。

答:“遂”点出了二人志趣相投。“亦”看似简单叙述张怀民没有睡的事实,其实饱含惊喜之

情,二人的知音关系从而表现得淋漓尽致。“但”由眼前景物转向观景之人,非常自然地引

出“闲人”;“但”用在两个“何”的发问后,表明了其迥异流俗之意,显示了苏轼在逆境中

的旷达与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和坚守。

8.文中“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

有竹柏。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

答: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

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9.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情。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

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

答:文中苏轼的心境微妙而复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

含其中。“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权无职,内心悲凉无可诉说:

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闲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

慰之意一一不能修齐治平,只好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诩的意味一一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

们两个富有雅趣的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苏轼的思想兼受佛、

道、儒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转化为审美的机缘。

10.这篇短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你认为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

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如“月色入

户”透露其门庭冷落;“念无与为乐者”透露其交友之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透

露其清闲。

11.文章篇末的议论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答: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之情。

12.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什么?描写方法是什么?

①写月语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

第16页共52页

②描写方法: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

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

13.结合文章,请简要分析作者夜游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作者虽遭贬谪,内心悲凉,但面对如此月色,陶醉其中,乐在心里。更有友人相伴,漫

步的悠闲,孤寂之情顿消,喜从心来。如此“闲人”,尚能乐以忘忧,以豁达乐观的心胸来

欣赏月下美景,更能突出其趣味的高雅。

14.根据原文填空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芳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月光,“藻、苓”

是指竹柏的影子,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清明澄澈的特点,也表现了作者

旷达乐观的情怀。

⑵本文写景的名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芍交横,盖竹柏影也。

⑶本文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

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语句中。

第8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八上)

一、课文解读

第一、二两段:阐明人只有经受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成就大业。

第一段先摆事例,从舜等六人由卑微而显贵、成就大业为例,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的环

境中造就的。

第二段,“是人”指第一段列举的六人及与此相似的其他人一一从个别到一般。扣住''动

心忍性”四字,稍稍展开论证。“动心”二句为下段张本。

第三段:从正反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正面论证(个人)、反面论证(国家),从仝

人行为推论到治国。末句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精练概括,旨意深厚。

二、文章主题

文章先列举事例,说明经受磨炼的必要性,再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得出“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结论。

三、写法探究

1.层层推进,结构严谨;2.多用短句,朗朗上口。

四、古为今用

本文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方面来警示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能掉以轻心,要

时刻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时俱进,既要经受磨砺,又要有忧患意识,

第17页共52页

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五、问题探究

1.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这六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了怎

样的感悟?

答: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感悟:苦难是对人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就这一观点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答: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认识:居安思危,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要有忧患意识。

3.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练。主观意识:思想斗争的折磨。

4.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在国内要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有足以与之匹敌的国家和祸

患。

5.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一类人?

答:“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是人”指文章中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

他能担当“大任”的人。

6.文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能否删除?请结合上下文说明理由。

答:不能删除。①因为这句话前面的内容都是从造就人才的角度进行论述的,而这句话是从

治理国家的角度论述的,这样由个人到国家,由小及大,能使论述更全面、更严密;②这句

话前面的内容是从正面论证,而这句话是反面论证,如果删去,就不能够全面充分地论证本

文的中心论点。

7.这篇短文的第1、2段和第3段能否互换顺序?为什么?

答:不能。文章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谈“生”后谈"死二第1、2段主要

是紧扣“生于忧患”的内容来论证的,而第3段的中心则是谈治国之道,紧扣“死于安乐”

的内容来论证。原文的这种结构对应论点内容呈现的先后顺序,如果互换,行文的逻辑就会

产生混乱。

8.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

答: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

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

9.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

答:“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我认为一个

人犯错是难免的,但犯错误并不可怕,要知道认错改错,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

第18页共52页

自我。

10.唐代名臣魏徵认为:帝王心怀忧患,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

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答:①在国内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②在国外有势力、地位相当的邻国

和外来的祸患。

12.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请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的内容谈谈你将如何面对。

答: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不能灰心丧气,要迎难而上。一个人

只有经历磨难,才能有所作为;只有把困难当作成功的垫脚石,经受住困难的考验,才能够

到达理想的彼岸。

13.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哪一句仍然是人们增加

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答:在生活中经历挫折,承受失败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14.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有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已经

过时了,你认为它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

答:忧患能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因此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

用。现在在物质生活优越了,但我们仍需要忧患意识。因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没有较高的

文化水平和能力素养就无法适应将来的社会发展,所以要不断地磨炼自己的意志。

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头列举了六位古代圣君贤臣,他们经历艰苦磨难后都成就了

不平凡的事业。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再列举一例。

答: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最后完成了惊世之作一一《史记》。

16.根据原文填空

⑴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用原文回答)

⑵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用原文回答)

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

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

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后两空用原文回答)

第9篇北冥有鱼(八下)

一、课文解读

“怒而飞”三字,可以说是穷形尽相地写出了一个庞然大物在起飞时突飞迅猛的样子,

第19页共52页

非常传神。

庄子假借所谓《齐谐》的话,并加以发挥,对于鹏飞冲天的这种情景又做了具体细致

的描写和十分生动的形容。

作者先用高空中只见雾气奔驰,尘埃浮动来形容,接着以人们仰视苍穹的一种经验加

以比况,说鹏在碧远的高空俯视下界的时候,犹如下界的人仰视高空一样,只见茫茫苍苍,

不辨正色。

二、文学常识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本课

第一节节选自《庄子》的篇中的《逍遥游》。

三、文章主题

《北冥有鱼》仅用寥寥数语就营造出宏大的场景和雄奇怪诞的意境。描绘龌鹏,二a

二鸟的变化,背天搏浪不可思议。它拍击翅膀,激起三千里浪,依靠着海风,飞翔于高达九

五里的上空,这是何等宏大!但大鹏要向庖飞行,还必须依靠风的力量。也就是说,大鹏其

实并没有真正的逍遥。作者又说那些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皆因生物相吹而动。与鲤、

鹏相比,它们实在是太渺小了,但它们想要动起来,依然要有所凭借,因此,它们也没有达

到逍遥。最后,作者又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大鹏虽然飞得很高,但和在地上的人一样,它依然

受到限制,因此它是不自由的。

四、写法探究

1.借用寓言说理。2.想象奇特丰富。3.运用修辞手法。

五、问题探究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答: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鳏的体积不知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

明庄子想象力丰富。

2.蛆鹏的形象如何?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

答:岷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作者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

动范围大四个方面写鲤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蛆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

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范围,极言鲸鹏形体之大,

变化之神奇、腾飞时气势之壮观,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3.试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拎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答: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龌鹏振翼拍水,盘旋飞至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形

第20页共52页

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技”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

的想象和联想。

第10篇马说(八下)

一、课文解读

第一段,说明伯乐对于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揭示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愤懑之情溢

于言表。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层层深入阐释,最后以反造作结,直截了当

地指出喂马者的无知。

第三段,总结全文,指出喂马者的浅薄无知,流露出对喂马者的痛斥之情。最后一句

以设问作结,表达了作者对在位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的愤慨之情,也表达

T作者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情。

二、文学常识

韩愈,字退之,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廖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

教育家。

三、文章主题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过叙述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描述了千里马的悲

惨遭遇,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无知、,痛斥了当时的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重用之才,

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对人才的同情和理解,希望人才能被发现

和重用。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并对统治者埋没、

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挫折。

四、写法探究

L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2.结构精巧,中心突出。

五、古为今用

⑴发现人才,重视人才。在当今经济腾飞、充满竞争的时代,人才的选拔利用尤为重

要。⑵如果我们仅仅渴求伯乐来发现自己,而不主动地为自己创造机会,就跟不上时代的步

伐。当今社会更需要德才兼备、有胆有识且敢于自荐、善于自荐的人才。⑶作者不因自己不

公的遭遇而妄自菲薄,其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品质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六、问题探究

L文章通过巧妙的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请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