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选择题强化训练卷(六)(新高考版)(试卷)_第1页
2022年高考语文选择题强化训练卷(六)(新高考版)(试卷)_第2页
2022年高考语文选择题强化训练卷(六)(新高考版)(试卷)_第3页
2022年高考语文选择题强化训练卷(六)(新高考版)(试卷)_第4页
2022年高考语文选择题强化训练卷(六)(新高考版)(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选择题强化训练卷(六)

时间150分钟共50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3题。

材料一

①《大学》在开篇即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

“大人之学”“君子之学”的宗旨是要将人性中本有的善性、美德加以彰显、发扬,达到

尽善尽美的至高境界。

②明德乃根于天命之性,为人天生本就具有,只因受后天环境、个人私欲等因素的影

响而被蒙蔽和遮盖。本质上说,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良知良能、赤子之心等都属明德的

范畴。孟子提出的“四端之心”,是明德的具体展现,他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王阳明提出的良知

也是明德,因为良知本存于人心,不假外求,正如''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

子入井自然知恻隐。”尽管明德在不同社会、年代的具体内容、要求与表述存在一定差

异,但万变不离其宗,其作为天道赋予人的美好、善良品性的本质不会变,正所谓“天命

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③对善良本性、美好品德的推崇和追求,始终是人们共同的信念和愿望。早在两千多

年前,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曾发出感慨:“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

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孟子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来表达对良善美德的倡导与向往。曾子以“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来说明行善

定有善果。可见,向善、为善、行善不仅是个人修身应追求的境界,也是人际关系和谐、

社会治理安定的重要因素。

④正因为明德“我固有之”,因此人人都有做到“明明德”的潜质,关键看内心是否

有主动、自觉行善的意愿和动念,“我欲仁,斯仁至矣。”实现“明明德”,离不开内心

的自觉。只要内心有坚定的行善意念,行动上就会有所体现。为此,应多做内明、反求诸

己之功,祛除过多的贪念和欲望,不被物欲蒙蔽,不为外物所役,不断提升个人的境界。

⑤''闻一善言,见一善,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从一件善事中获得的力量就

像决口的江河,汹涌澎湃,没人能够阻挡。看似微不足道的一个爱心善举,有时不仅能够

“润物细无声”,温暖、滋润他人心田,还能够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带动力和影响力。如

前段时间,当河南多地遭遇极端强降雨时,地铁跪地6个小时救人的试工医生于逸飞、勇

救近70人的铲车大哥刘松峰、京广隧道里的喊话人侯文超……正是这一个个凡人善举,不

仅让我们感受到“明明德”的强大力量,也感染、激励着更多的人去传递爱心。

⑥人要弘扬内心的光明品性,使“人之初,性本善”的明善部分发扬光大。尤其要在

实践中进一步彰显、扩充、笃行善念,将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逐渐养成习惯,人人为

之、处处践之,才能推动形成一种国家、社会层面的大德,更好地引领社会风气向上向

好。

(摘编自2021年9月26日《中国纪检监察报》余足云《明德向善,躬身笃行》)

材料二

①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流量艺人自恃“流量为王”,陶醉在粉丝数、热搜量、广告

额、片酬等数据维持的热度里,膨胀自满,屡出不当乃至出格言行,甚至突破道德底线、

越过法律红线,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流量艺人因为人气旺盛、粉丝众多,经常占据微博热

搜和娱乐头条,在青少年群体中有一定影响力。艺人传播什么样的文化和价值观,对社会

来说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尤其对青少年粉丝来说,生活中追什么样的星、明星发什么样

的光,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认知。艺人有品有德,才能更好地引领粉丝向上向善。

②相较于以前,近年来随着文娱产业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艺人和粉丝之间呈现

一种强互动关系。特别是对流量艺人而言,他们的晋级、出道、作品宣发、形象维护,等

等,几乎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庞大的粉丝群体以及日渐规模化、体系化的粉丝运营。在这种

情况下,更需要流量艺人发挥对粉丝群体的正向价值,带头遵纪守法,从严道德约束,执

著艺术追求,让自身的作品和德行真正匹配所拥有的流量。

③与此同时,针对粉丝文化中为了流量拉踩引战、互相谩骂,为了热度散尽千金、奢

靡打榜等不良倾向,流量艺人不能一味迎合甚至诱导助推,而要敢于引导,勇于纠偏。通

过自身理性看待流量,引导粉丝理性追星,在流量带来的名利诱惑面前,保持头脑清醒,

始终心存敬畏,把流量转化为动力,实现与粉丝的良性互动、共同成长。

④粉丝文化制造着大流量,也在呼唤着正能量。大量“暖新闻”频频引发网络关注,

“感动”“泪目”成为视频网站的刷屏弹幕,不少主旋律文艺作品在年轻观众中反响强

烈……这些都表明,包括青少年群体在内的社会公众对主旋律正能量有旺盛需求。能够唤

起人情感共鸣、给人前行力量、激励人向上向善的内容,不仅有流量,而且能够成为真正

的大流量。倡导和鼓励更多艺人坚持正确导向,以优秀创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

递正能量,才能更好满足青少年群体的精神需求。

⑤流量越大,社会责任越大。在整治不良粉丝文化、引导粉丝文化步入健康轨道的过

程中,要进一步端正对流量的认识,加强对流量的引导。要用大流量放大主旋律的声量、

扩大正能量的传播,让更多流量向上向善。这样,粉丝文化、网络文化才能与时代同频共

振,才能真正行稳致远。

(摘编自2021年8月10日《人民日报》胡妍妍《艺人有品有德,才能引领粉丝向上

向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德是人天生具有的,但因受后天因素的影响而被遮蔽。孟子的“四端之心”和王阳

明的“良知”都属明德范畴。

B.于逸飞、刘松峰、侯文超等人的善举,既让我们感受到'‘明明德”的强大力量,也激

励着更多的人去传递爱心。

C.只要人人弘扬内心的光明品性,让“明善”发扬光大,就能形成国家、社会层面的大

德和向上向好的社会风气。

D.针对粉丝文化中为了流量而出现的不良倾向,艺人要引导粉丝理性追星,把流量转化

为动力,与粉丝良性互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明德在不同社会、年代的具体内容、要求与本质存在一定差异,但其作为天道赋予人

的美好、善良品性不会变。

B.材料一引用“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旨在论述只要内心有坚定的行善意

念,行动上就会有所体现。

C.因为流量艺人在青少年群体中有一定影响力,所以青少年粉丝追怎样的星,决定了他

们的价值认知和道德取向。

D.社会公众对主旋律正能量有旺盛需求,艺人只有以优秀创作传递正能量,才能更好满

足青少年群体的精神需求。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东京奥运会期间,国内一些演艺明星与中国奥运健儿在社交媒体上互诉喜爱、温情互

动。

B.粉丝为明星打榜投票把大量牛奶倒掉,如此明目张胆浪费食品的行为竟然在现实中上

演。

C.艺人杨紫就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侮辱杨紫的不当言论,启动诉讼程序,追究其法律责

任。

D.粉丝为追随某偶像,在上海虹桥机场出现不验票直接冲撞的举动,导致该航班被迫延

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古诗词与中国画,分属文学与艺术两大门类,二者之间的跨界融合,早在1000多年前

就已开始。这种交融不仅有力促进了古诗词和文人画的蓬勃发展,还使二者各自取得了新

成就—山水诗和山水画成为古代文学史和绘画史上的艺术典范。诗画合璧的中国画,逐

步发展为东方艺术中独树一帜的文化形态和艺术样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在中国文化中,书画亦写心志。这是

诗书画印能够结合的内因。由此亦可反观中西文化的异同。按照18世纪西方美学家对于诗

画差别的论述来看,绘画主要运用线条和色彩来描绘空间中并列的物体,故与建筑、雕刻

等统称为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而诗歌主要运用声音和语言来叙述在时间中持续的动作,

故与舞蹈、音乐等统称为音律艺术或时间艺术。西方绘画注重对客观自然的再现和真实记

录,吸收了大量科学技术成果,不断强化艺术的造型功能。正因为这种泾渭分明的认知,

在西方文化史中基本没有形成诗画合一的局面。

在中国,诗画融合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可以说,魏晋之前,我国早期的诗歌与绘画在艺术功能、表现方式和审美追求上,也

分别具备上述“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特征,各尽其职,各自发展。唐代,随着诗

词创作的兴盛,特别是唐诗取得的灿烂成果,让画家得以在诗境的涵泳中,获得更多创作

的主题和灵感。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不仅以人与自然的对话,把诗从玄理中解放出来,强

化了诗的画面感和表现力,更通过对山水和田园的审美观照和抒情表达,推动了山水画的

发展。同时,一些诗人在欣赏绘画时引发诗情,并开始尝试创作题画诗。只是,此时的题

画诗大多没有题于画面之上,但是诗与画彼此启发的萌芽慢慢显现出来。

到了宋代,苏轼用“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王维的诗

画艺术进行总结和高度评价,从精神境界上将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共通之处讲得更加

透彻,推动了中国画“以诗人画”“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创作潮流。这个时期也

涌现出许多探讨诗画关系的重要理论成果。随着文人水墨画的发展和兴盛,元代画家不仅

自觉地在绘画创作中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还流行用书法将题画诗跋写于绘画作

品的空白处,并铃盖上自己设计镌刻的印章,形成了中国画“诗书画印”一体的独特艺术

面貌,传承至今。

伴随文化历史类电视网络节目的热播,诗词与绘画的结合也以新形式出现在荧屏上,

人们从中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诗词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探寻并传承中华美学精神,从

“诗画关系”入手思考中国画的当代发展,无疑更具启发性和现实意义。艺以载道,文以

化人。重新思考并践行“诗画传统”,使其成为推动中国画创作与研究的重要力量,将有

助于实现中华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孟繁玮《开柘“诗画合璧”的艺术新境》)

材料二:

诗歌与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诗以时间为幅度,画以空间为前提,诗的材料是

语言、文字,画是点、线、面、色彩。莱辛在《拉奥孔》中对诗画的区别问题曾作过详细

的论述。他认为绘画凭借线条和色彩,描绘那些同时并列于空间的物体,所以绘画不宜于

处理事物的运动、变化与情节;而诗歌通过语言和声音,叙述那些持续于时间的动作,所

以诗歌不宜于充分地逼真地描写静止的物体。因此,绘画作为造型艺术只能描写完成了的

人物性格,概括其基本特征;而诗歌则能描写在形成发展中的人物性格和反映出它所具有

的矛盾。莱辛的理论主要说明诗画各有各的面貌,是“绝不争风吃醋的姐妹”。总之,诗

与画的根本不同点在于,诗是语言艺术,画是造型艺术。

中国画家自古崇尚自然,重“神韵”,讲“意境”。魏晋六朝时期,画家宗炳对自然

山水有着深厚的钦慕与向往,他在《画山水序》中提出了绘画的艺术宗旨:“圣人含道应

物,贤者澄怀味像。"游山水之象与道相通,其道为圣人精神所在。他认为,画山水者,

眼所见,心所画,画山水之灵气,观者心旷神怡,"畅神”也。诗有诗情,画有画意,两

者的共同点在于“境界”。唐代被称为“诗家天子”的王昌龄认为“搜求于象,心入于

境”;孟郊也认为“天地入胸臆……物象由我裁”。所谓“象”即一般形象,后来延伸为

物象、意象、想象等等。“圣人立象以尽意“,借景抒情,其景为象,其情为诗。唐王维

的诗清逸、闲雅,意境深远,尤其是山水田园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

诗与画各有所长,两者的共同点在于艺术的精神相通,这就产生了诗画合璧的空间,

相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艺术追求,必然产生相通的艺术,两者融和,相互映辉,使诗情

画意给人以东方美的感受,于是诗画合璧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便成了中国美学史上一大

特征。

(摘编自顾平《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诗画合璧》)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词与中国画虽然分属不同门类,但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跨界融合,在东方艺术中

独树一帜。

B.西方美学家认为绘画、建筑和雕刻用线条色彩描绘物体,诗歌、舞蹈和音乐用声音语

言叙述动作。

C.唐代山水田园诗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与此同时,一些诗人也受绘画的启发,开始尝

试创作题画诗。

D.画家崇尚自然,重神韵,讲意境;诗歌则以景为象,借景抒情,以情为诗,诗情画意

的共同点在于境界。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绘画注重实录、讲究科技和强化造型的认知,是西方文化中不能形成诗画合一局

面的根本原因。

B.宋元时期,诗画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元代画家还造就了中国画“诗书画印”一体

的独特艺术风貌。

C.运用各种视听手段将诗与画结合并呈现于荧屏之上,可以让人们深切感受到传统诗词

的永恒魅力。

D.诗有诗情,画有画意,相同的文化背景和共同的艺术追求,促使二者融合映辉,给人

以东方美的感受。

6.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宋代的邵雍说:“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

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

B.晋代大画家顾恺之,根据嵇康所作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诗句绘画时,曾经慨

叹道:“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C.沈括评王维画说:“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如彦远画评言,王维画

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

D.王维在《山水论》中说:“夫画道之中,山水为最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

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把山水置于最高的地位。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1958年3月,茹志鹃在《延河》发表短篇小说《百合花》,以灵妙之笔写残酷的战争

题材,讲究铺垫与神韵,讲究留白与象征,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风格迥异,读来令人内

心深受震撼。茅盾慧眼识金,读后立即为之撰写精彩评论,通篇都是赞语。《百合花》得以

转载于当年《人民文学》第6期,赢得好评如潮,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设若当

年没有茅盾的披沙拣金和着意推举,《百合花》销声匿迹于当时的文化语境之中,恐怕是极

有可能的。对好作品的毫无保留的“叫好”,是一种“有力量”的评论。

识人贤否不易,道作品长短亦难。好的评论家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与出色的理性思辨

能力,更要有优异的审美直觉和悟性。二者兼具,方能对作品的内涵进行精辟阐发,方能

对作品的得失作出令人信服的评判,并提出中肯的建议。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

千剑而后识器。”这“操千曲”与“观千剑”,意味着长期不懈地流连于古今中外文学原

创经典,孜孜不倦她含英咀华。

应该说,诗乃一切文学之核心。无垠的想象、极致的抽象、神秘的哲理,最是集中于

诗中,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是诗性的充分呈现。我国自古就是诗之王国,天人合一观

念始终统摄着文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象思维从来都是文学创作的看家本事,要加倍增

强审美感知能力,必须多读诗,多读诗性之作。中国古代的诗话,对培养审美眼光尤为得

力。而西方深刻的文艺理论著作,则有助于提升我们的理性思辨能力,深化对文艺作品的

理解,并启迪我们找到恰当的研究视角与学术路径。

有生命力的文学评论,建立在真切而深刻的审美感受基础之上,而不可能只是冷冰冰

的就事论事,干巴巴的道辑推理。评论家首先应该从文学作品中体脸到一种异乎寻常的生

命感动和灵魂震撼,引发深入思考,然后才去抽绎和总结隐含其中的某些本质性、规律性

的东西。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不少学者发现,将西方现代人文社科理论应用于我国

的当代文学研究,对于打开思路、拓宽视野、构建断的学术体系颇有裨益,但在实施过程

中往往由于对文学作品缺乏真切生动的审美体验与感语,文章写得生硬艰涩,了无生气,

让人难以卒读。

文学评论界少谓谤之音、多好好之言,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近来一段时间专家

学者已从诸多方面进行了探究和反思,此不复论。除此之外,大概还有“温良恭俭让”传

统文化因素的潜在影响。事实上,文学作品一旦问世,它就成为一个独立而客现的存在,

评论家有必要批开世俗的私心杂念,依照自己的认知与体语,对作品的价值进行阐发,唯

有这样,他才能有新发现、新收散,评论才能有的放矢,发挥实效,学术乃天下之公器,

需要一种为达真理无私无畏的勇气,褒贬由自公道,推论源自真凭实据,评论家也务必坚

中学术良知,把研讨限定在文学的界域之内,秉持公道心与同理心,持论有据。

(摘编自赵海菱《真凭实据地探究文学的秘密》,《光明日报》2021年10月6日)

材料二:

文学创作行业能够在时代的浪潮中稳步发展,需要文学批评写作人员在新媒体背景

下,打破传统写作观念对自身发展的桎梏,自主地对新思想、新观念、新模式以及新气象

进行学习,意识到对自身观念进行变革的重要性,能够自主地将新媒体技术运用到文学批

评写作工作中,并创新式地利用不同多媒体形式对文学批评内容与形式进行创新与发展,

在保证文学制作领域未来稳定长久发展的同时,切实提升文学批评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从

而在促进信息传播速度最大化的过程中,获得更高的写作质量。

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需要大量高素质复合型专业文学批评写作人员的支

持,但现如今很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都无法达到要求。对此,广大从业人员必须尽快调

整思想,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对传统写作行业造成的冲击,积极自主地学习相关技术,掌

握技术融合的有效方法和形式。同时,文学写作部门的领导必须加强对技术融合重要性的

认知,将更多的资源倾斜到这一方面,组织专家人员对网络媒体存在的竞争优势进行分

析,精准把握技术融合的正确方向。

为了体现文学批评工作的本质,需要文学批评写作人员意识到情感共鸣是推动创造性

批评最直接的要素,因此在进行批评写作时,需要写作人员对自身主体意识进行有效的构

建,从自身文化积累中所形成的审美情趣、文化意识、情感需求,文学观念以及哲学意识

入手,对作品的创作现象以及主体趋势进行准确的分析评论,分析其能否在符合批评主体

意识的同时,形成符合大众需求的批评意见。主体意识是指导文学批评写作人员评论深度

的重要因素。文学批评写作人员需要以审美为载体开展写作活动,但需要合理把控自身的

审美需求,通过主体意识的建立与完善,对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价值与存在的问题,以理

性客观的角度进行阐述,在文学批评内容具有满足读者审美需求的同时,保证批评结论的

准确性和公正性。

(摘编自吴晓样《浅析当代文学批评在新媒体时代的应对策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茅盾的着意举荐,小说《百合花》才成为经典之作,并被不断转载,后世人们也

争相赞美和传颂。

B.中国古代诗话和西方文艺理论著作对提高评论家的专业技能有很大的帮助,是评论家

的必读之物。

C.文学批评者只关注作品好的方面,忽略差的方面,以免伤人自尊,这是受“温良恭俭

让”传统的影响。

D.新媒体时代,文学创作行业要在时代的浪潮中稳步发展,文学批评写作人员的综合素

质也有待提高。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操千曲”与“观千剑”,喻指评论家通过研究原创经典文学作品以提高理论功底及

审美直党和悟性。

B.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种充满诗性的独立存在,它需要文学评论家客观公正地发现并阐

发它的价值。

C.一些评论家将西方现代人文社科理论运用到我国当代文学研究中时,往往将评论文章

写得诘屈鳌牙。

D.评论家的主体意识体现了他对作品的认识和把握,因而这种认识和把握是合大众需求

的批评意见。

9.下列各项中,最能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文学批评可以帮助创作者对文学的规律、性质以及特征进行深入的认知,从而在潜移

默化的过程中,对自身的文学创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B.文学创作遵循的是个人化原则,而文学批评恰恰需要一个整体的视角,要将一部文学

作品放在整个文学传统或者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这也造成了两者关注点是错位的。

C.批评家要运用自己敏锐的审美直觉、深邃的理论洞穿力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自觉参与

批评对象,真实地说出自己切身体会的话,记录下自己独特的审美评价和审美判断。

D.作者对自己作品的解释虽然算不上最终、最权威的批评,不过肯定是和普通读者有所

不同,可以算作一个“特殊的读者”。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材料一:

作为全球文旅市场上的顶级主题乐园品牌,引入中国后的北京环球影城刚刚试运营,

便引爆了整个国内文旅消费市场。业内人士认为,北京环球影城将重塑中国主题乐园新格

局,上海迪士尼迎来了强劲对手。

北京环球影城是中国第一座、全球第五座环球影城主题公园,2021年9月1日,北京

环球影城试运营,受邀用户发布的体验视频、游玩攻略以及明星偶遇刷遍了朋友圈和各大

社交平台,进一步点燃了消费者对北京环球影城的热情。北京环球影城同步公开了9月20

日正式开园时的价格。一时间,北京环球度假区成为携程、去哪儿、飞猪等各大线上平台

热门访问目的地。

目前,从各大平台上的用户那里传出来一些关于北京环球影城的体验反馈,”包括哈

利•波特、变形金刚在内的几个景区做得都还好,但功夫熊猫景区'不忍直视',布景和

色调都很奇怪,园区内的环球大酒店功夫熊猫主题房更是搞出了被网友直呼'魔幻农家

乐'的效果。”

近年来,国内主题乐园发展迅速,但主题乐园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少,还没有

形成强大的品牌号召力。

2016年上海迪士尼的正式开业曾被看作行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带来了国内主题乐园

的发展。2016年,万达旗下的第一个“万达城”在南昌隆重开园,并扬言“要让迪士尼20

年内无法盈利”;之后,拥有“熊出没”IP的“华强文化”正式更名为“华强方特”,其

打造的方特主题乐园已落地国内十几个城市。而如今,“万达城”因企业资金问题被转

手,华强方特的IPO之路也是一波三折,迟迟未能兑现。

近年来,在政策与资本双重支持下,国内文旅投资成为热点,国内相关企业投资热情

高涨,国内主题乐园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对迪士尼的态度,也逐步从“模仿”“学习”,

变成了“叫板”。2016年,旗下拥有“喜羊羊与灰太狼”“超级飞侠”等多个知名IP的奥

飞动漫,正式更名为“奥飞娱乐”,并提出未来将以IP为核心,将公司打造成兼具中国特

色和全球视野的“东方迪士尼”,这个目标还曾一度放在了集团公司网站主页上。除此之

外,华谊兄弟、长城影视、光线传媒等也纷纷怀揣着“再造一个迪士尼”的梦想,积极开

启“IP+乐园”的运营模式。然而,“万达城”被孙宏斌接棒;华谊兄弟近年来也传出资

金危机,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门庭冷落,园区内除集结了《非诚勿扰》《狄仁杰之通天帝

国》以及《太极》等多部华谊兄弟电影IP布景外,大部分项目因缺乏互动感,难以让消费

者拥有真正的沉浸式体验,只剩下单调的拍照留念功能。

国内知名文旅营销专家、时代文旅董事长熊晓杰认为:“尽管很多国内运营者都将国

内外主题乐园的差距归因于'IP与文化',但实际上二者的差距绝不是单一的,而是全方

位的。国内主题乐园与国际品牌的差距还体现在运营乐园的能力和经验,以及围绕消费者

体验的设计和服务机制等多方面。”

近年来,除华侨城、华强方特和长隆集团的主题公园外,其他致力于打造“中国版迪

士尼”的主题乐园们纷纷折戟。若与迪士尼相比,国内三大主题乐园仍有不小差距。其中

华强方特虽然号称最接近“迪士尼模式”,但是仍然常年依靠政府补贴作为盈利支撑,近

年来,它凭借爆红的“熊出没”单一IP吃尽红利之后,至今未能开发出下一个现象级IP,

也让市场普遍担忧。

对国内主题乐园来说,守正创新才是真正的出路。要真正做到传承优秀文化,打造中

国特色,形成一流运营机制。

国际主题乐园的引进给了国内主题乐园们近距离观察和学习的机会,因为在品牌、IP

和运营等多个方面,国际主题乐园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我们真正应该学习的是国际主

题乐园的服务精神、运行机制,比如以人为本的态度,以及如何加强IP的打造与合理运用

等。

熊晓杰表示:“相比之下,自主创新比盲目学习更重要。”2021年6月,打造出“印

象”“又见”系列等多个经典国内实景演出的王潮歌,在河南创办了首个全景式全沉浸戏

剧主题乐园。不同于国内主题乐园大多热衷于IP、动物观赏以及过山车等体脸式消费,王

潮歌仅以戏剧为载体,在主题乐园中的56个场景中,同时演绎上百场戏剧,为观众提供

“盲盒式”戏剧体脸。

在熊晓杰看来,主题乐园的建设和经营,是一件流程烦琐且需要精耕细作的事情。首

先需要根据城市当地特色并结合自身品牌特色,设计出差异化产品;其次需要有足够的财

力支撑主题乐园的建设,并保障好后期宣传推广、营销策划和日常运营。

(摘编自《财经天下周刊》)

材料二:

上海迪士尼乐园,是中国内地首座迪士尼主题乐园,是一座具有纯正迪士尼风格并融

汇了中国风的主题乐园。上海迪士尼乐园分为米奇大街、奇想花园、探险岛、宝藏湾、明

日世界、梦幻世界、迪士尼•皮克斯玩具总动员七大主题园区。迪士尼创意团队为上海迪

士尼乐园设计了“米奇大街”,并将其作为迎宾入口,由此取代了迪士尼近60年的以美国

小镇为主题的设计传统。在上海迪士尼的各个景点设计中,处处可见中国元素。标志性的

景点“奇幻童话城堡”高处尖顶缀有中国祥云、牡丹、莲花及上海市花白玉兰等传统元

素。餐厅漫月轩更是继承了传统中式建筑风格,选择了高山、海洋、沙漠、森林和河流五

大元素为主题。

北京环球影城,是中国第一座环球影城主题乐园。北京环球影城包含哈利•波特的魔

法世界、变形金刚基地、功夫熊猫盖世之地、好莱坞、未来水世界、小黄人乐园、侏罗纪

世界努布拉岛七大主题景区。变形金刚基地是基于《变形金刚》系列科幻动作电影而呈现

的,其背景设置增添了中国元素。这一次,变形金刚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北京,“北京巢穴

部队”贯穿景区始终。功夫熊猫盖世之地主题景区取材系列动画影片《功夫熊猫》,景区围

绕“中国式传奇体验”进行设计,成为全球首个以''功夫,熊猫”为主题的景区,游客被环

绕在众多包含原汁原味中国元素的景点之中,包括“功夫熊猫”影迷们喜爱的翡翠宫、熊

猫村和智慧仙桃树。

(摘编自《人民资讯》)

10.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迪士尼和环球影城都是全球文旅市场上的顶级主题乐园品牌,建成开业的北京环球影

城,将成为上海迪士尼的强劲对手。

B.北京环球影城的试运营,点燃了消费者的热情,但也从各大平台上的用户那里传出来

一些关于北京环球影城不好的体验反馈。

C.近年来,在政策与资本双重支持下,国内对文旅的投资热情高涨,国内主题乐园迎来

了发展机遇,形成了与迪士尼抗衡的态势。

D.国内主题乐园可以近距离观察和学习引进后的国际主题乐园的服务精神、运行机制,

比如如何加强IP的打造与合理运用等。

1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奥飞娱乐提出将公司打造成“东方迪士尼”,华谊兄弟等也怀揣着“再造一个迪士

尼”的梦想,表明这些公司只想模仿,不愿创新。

B.华侨城、华强方特和长隆集团的主题乐园在国内是发展得比较好的,其中华强方特号

称最接近“迪士尼模式”,但其发展前景让人担忧。

C.迪士尼创意团队为上海迪士尼乐园设计时融汇了中国风,如把“米奇大街”作为迎宾

入口,取代了以美国小镇为主题的设计传统。

D.北京环球影城是中国第一座环球影城主题乐园,包含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变形金

刚基地、梦幻世界、小黄人乐园等七大主题景区。

12.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国内主题乐园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少”这一观点的一

项是()

A.万达旗下的“万达城”在南昌隆重开园,后来“万达城”因企业资金问题被转手。

B.方特主题乐园已落地国内多个城市,但其IPO之路一波三折,爆红的IP太单一.

C.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门庭冷落,园区内大部分项目缺乏互动感,消费者不买账。

D.王潮歌在河南创办全景式全沉浸戏剧主题乐园,与国内其他主题乐园有较大不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T4题。

枯井(节选)

冯骏才

在这荒郊野外、杳无人迹之地,绝对没有任何人相救,而我们自己是绝对没办法爬出

这枯井的。渐渐地,我看清楚了我们身处的环境。这口致命的并大约两丈深,井内早已无

水,井底的稀泥是多年雨水所致。由于下宽上窄,湿滑的四壁无法攀登,我们手里的工具

只有两杆枪,枪比人还短,有什么用?我忽然看到右边有一根很粗的绳子垂下来,心中一

阵惊喜与慌乱,竟以为有人营救来了,翻身要起来去抓那根绳子。二表哥发出声音:“那

是一根树根,从井壁伸出来的,与上边没关系。”

任何希望都是不存在的。

我逐渐看到二表哥的脸。在井里朦胧的光线中,他的圆脸不再是红润的,更像一个素

色的苍白的瓷盘,五官像用墨笔画上去的,刻板而没有任何表情。

“我刚刚真的把你的腿砸坏了?"我对他说。

二表哥的回答叫人胆寒:“用不了太多时候,我们就该搦气了,还管它腿不腿的。”

二表哥似乎已经超然世外,我却还在做最后的挣扎,后来竟忍不住对二表哥痛哭起

来,并一边哭一边说:“我们很快要死了吗?

没想到二表哥如此淡定。他说:“已经死了!你要是不甘心,最多也是等死。”

我坐在井底的烂泥里,鼻孔呼吸着腐臭得令人窒息、含着一种沼气的空气;耳边响着

二表哥不绝的呻吟声。他的腿肯定在我掉下来时砸断了,因为他一直背靠井壁斜卧着,一

动不动,他明显已经动不了了:他清醒时没有发出一丝叫苦之声,睡着后便不停地发出痛

苦的呻吟。这表明,他的心已经死了,只有肉体还活着。

四周漆黑一团,头顶上边的井口里,是一个圆形的银灰色极其通透的天空。这圆圆的

天空正中,是明亮、苍白、冰冷、残缺的月亮。除此纤尘皆无。这是一个要死的人最后看

到的人间的景象吗?这景象是神奇还是离奇?

在我直面月亮时,忽然想老婆、家人、二表嫂,一定在着急地找我们。他们一定会来

找我们的!他们知道我们到南郊这边来,但我们这次改了地方,到潮白河故道这片荒村来

了,他们会想到吗?能猜到吗?找得到吗?这个想法曾一度重新燃起我生的渴望。我想出

一个好办法,我身上有火柴,我应该把衣服脱下来点着,扔到洞口外,引起野火,引来找

我的家人。这疯狂的想法令我激动起来,可是很快我又陷入绝望。我身上的烟卷和火柴早

已被井底的泥水泡烂!

随后,月亮从井口处一点点移走,阴冷的井底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我把眼睛闭上一动

不动,更因为饥饿使然。昨日进入荒村前,二表哥叫我轻装上阵,我没带任何吃的。坠入

枯井已经快一天了,渐渐饥饿难熬。洞里没有任何可以充填空腹的东西。我感觉到了低血

糖,心慌、昏眩、抽搐,一度真有吃烂泥甚至咬自己一口来充饥的幻想。后来,很奇怪,

我感受不到饥饿,原来饥饿和疼痛都可以慢慢麻痹和接受。我相信,人的身体在极度饥饿

时,一定有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站出来,对饥饿感进行自我抑制。

但是,跟随而来的一种可怕的感觉不可遏制,就是衰竭。我觉得从身体内部出现一种

困乏、软弱、松懈、瓦解的感觉,我像一个气球撒气了,一串珠子散挂了,一团浓密的雾

气开始消散了。我第一次感到生命其实是身体里的一种精气。一旦散了,没法抓住。这就

是死亡前的幻灭感吗?

我在这感觉中渐渐睡着了,也可能是昏迷了。迷迷糊糊醒来时,洞里变得朦朦胧胧,

略能看见一点东西。二表哥倚着井壁还在睡。我忽地发现他的脸好像缩小了,还有一点变

形;怎么,他死了吗?我叫他两声。

“我还没走——"他忽然出声,“快了。”

死亡正向我们走来,我已经感到了,我也没有心思说话了。一天来,经过各种情感的

折磨与忧思,我渐渐把人间的难舍难离的东西放下了。我尽力叫自己明白,没什么放不下

的。放下了才是真正的解脱。这就是死亡的哲学。

(有删改)

1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无人相救的险境,“我”误以为从井壁伸出来的树根是一根来营救的绳子,这是出

于求生的本能。

B.“我”痛哭,二表哥却“似乎已经超然世外”,将二人的表现放在一起比较,目的是

突出二表哥看淡生死的洒脱。

C.“我”把眼睛闭上,既是因为月亮从井口移走后井底很黑,更是因为已经近一天没吃

东西的饥饿。

D.“我”在枯井中经历了“抱有希望一绝望一放下”的心路历程,在死亡哲学中完成了

自我蜕变。

14.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描述细致,“绝对没有任何人相救”“井大约两丈深”“湿滑的四壁无法攀

登”等,写出了“我”和二表哥面临的绝境。

B.文章以“我”的视角观察二表哥的脸色,之前是红润的,现在是苍白的,在对比中可

以看出二表哥糟糕的身体状况。

C.文中“我”与二表哥的对话虽简短,但从中可以看到在绝望艰困的环境中,“我”对

二表哥的关心以及“我”的恐慌。

D.文章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官描写“我”在枯井中的感受,如“鼻孔呼吸着

腐臭得令人窒息、含着一种沼气的空气”。

(二)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5-16题。

文本一:

落花生

老舍

①我是个谦卑的人。但是,口袋里装上四个铜板的落花生,一边走一边吃,我开始觉

得比秦始皇还骄傲。假若有人问我:“你要是作了皇上,你怎么享受呢?”简直的不必思

索,我就答得出:“派四个大臣拿着两块钱的铜子,爱买多少花生吃就买多少!”

②什么东西都有个幸与不幸。不知道为什么瓜子比花生的名气大。你说,凭良心说。

瓜子有什么吃头?它夹你的舌头,塞你的牙,激起你的怒气——因为一咬就碎;就是幸而

没碎,也不过是那么小小的一片,不解饿,没味道,劳民伤财,布尔乔亚!你看落花生:

大大方方的,浅白麻子,细腰,曲线美。这还只是看外貌。弄开看:一胎儿两个或者三个

粉红的胖小子。脱去粉红的衫儿,象牙色的豆瓣一对对的抱着,上边儿还结着吻。那个光

滑,那个水灵,那个香喷喷的,碰到牙上那个乾松酥软!白嘴吃也好,就酒喝也好,放在

舌上当槟榔含着也好。写文章的时候,三四个花生可以代替一支香烟,而且有益无损。

③种类还多呢:大花生,小花生,大花生米,小花生米,糖饯的,炒的,煮的,炸

的,各有各的风味,而都好吃。下雨阴天,煮上些小花生,放点盐;来四两玫瑰露;够作

好几首诗的。瓜子可给诗的灵感?冬夜,早早的躺在被窝里,看着《水浒》,枕旁放着些花

生米;花生米的香味,在舌上,在鼻尖;被窝里的暖气,武松打虎……这便是天国!冬天

在路上,刮着冷风,或下着雪,袋里有些花生使你心中有了主儿;掏出一个来,剥了,慌

忙往口中送,闭着嘴嚼,风或雪立刻不那么厉害了。况且,一个二十岁以上的人肯神仙似

的,无忧无虑的,随随便便的,在街上一边走一边吃花生,这个人将来要是作了宰相或度

支部尚书,他是不会有官僚气与贪财的。他若是作了皇上,必是朴俭温和直爽天真的一位

皇上,没错。吃瓜子的照例不在街上走着吃,所以我不给他保这个险。

④至于家中要是有小孩儿,花生简直比什么也重要。不但可以吃,而且能拿它们玩。

夹在耳唇上当环子,几个小姑娘就能办很大的一回喜事。小男孩若找不着玻璃球儿,花生

也可以当弹儿。玩法还多着呢。玩了之后,剥开再吃,也还不脏。两个大子儿的花生可以

玩半天;给他们些瓜子试试。

⑤论样子,论味道,栗子其实满有势派儿。可是它没有落花生那点家常的“自己”劲

儿。栗子跟人没有交情,仿佛是。榛子就更显着疏远。落花生在哪里都有人缘,自天子以

至庶人都跟它是朋友;这不容易。

⑥在英国,花生叫作"猴豆"----MonkeynutSo人们到动物园去才带上一包,去喂猴

子。花生在这个国里真不算很光荣,可是我亲眼看见去喂猴子的人——小孩就更不用提了

——偷偷的也往自己口中送这猴豆。

⑦美国吃花生的不限于猴子。我记得有位美国姑娘,在到中国来的时候,把几只皮箱

的空处都填满了花生,大概凑起来总够十来斤吧,怕是到中国吃不着这种宝物。美国姑娘

都这样重看花生,可见它确是有价值:按照哥伦比亚的哲学博士的辩证法看,这当然没有

误儿。

⑧花生大概还跟婚礼有点关系,一时我可想不起来是怎么个办法了;不是新娘子在轿

里吃花生,不是;你可晓得这个典故?其实花轿里真放上一包花生米,新娘子未必不一边

落泪一边嚼着。

文本二:

落花生

许地山

①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

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施肥,没过几

个月,居然收获了。

②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落花生,好不

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草亭过这个节。

③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④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么?”

⑤我们争着答应:“爱!”

⑥“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⑦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⑧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⑨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⑩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

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

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

道。”

⑪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⑫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一样,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⑬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⑭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⑮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15.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到吃落花生的诸多好处,给人创作的灵感,给困境中的人以慰藉,神仙似的无

忧无虑。

B.第②段中,作者运用比拟、排比、反问的手法,描绘落花生的形象,生动有趣、惟妙

惟肖。

C.文章取材广泛,自古而今,从中国到外国,自天子而平民,从成人到小孩,海阔天

空,内容丰富。

D.作者饱含深情,对花生品质进行赞美,同时展现了自己对官僚气、贵族气的厌恶,爱

憎分明。

16.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了两个场景:一个是种植过程,偏于物质收获;一个是收获节,重在精神收

获。

B.第⑤段中,“争”字写出了姐弟几个急于表现的心理,符合儿童特点,贴切、自然。

C.文章中母亲和父亲的形象特点鲜明,寥寥数语便将母亲的慈爱、父亲的严苛展示在读

者面前。

D.文中父亲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表达了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价值

观。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文本一:

中都城怀想

余同友

到中都故城时,正是黄昏时分。

面对这样一个曾经豪奢无比却突然间沦为废墟的短命的大明皇城,正需要在黄昏进

入,因为黄昏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时刻,打量与感受一个复杂的故城,落日时分是一个

最好的视角。

出人意料的是,中都城遗址前种植了大片的玫瑰,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在晚风

落日中摇曳。走过这片花园,迎面是三孔悬空式券顶拱门,城砖青黑,苍苔累累。站在高

大的门洞内,轻轻说一句话,就有一阵阵回音,好像在提示着皇城正门曾经的威严。600

多年风雨沧桑,皇家宫殿当年的气势似乎还在顽强地喘息。

这不由人不追索这座皇故城的来历。洪武二年八月,天下大局已定,朱元璋召集诸老

臣,议论建都之地,他听了大臣们关于在长安、洛阳、汴梁等地建都的意见后,提出“临

濠前江后淮,以险可待,以水可漕,欲以为中都,何如?”可以想象,那一帮一直跟着他

打江山的淮西老乡是多么欢欣鼓舞。于是,除了那个出生浙江的刘基反对外,大家一致赞

成。

当时,负责工程的左丞相李善长调集了全国百工技艺、军士、民夫和罪犯等,劳力不

少于百万之众。建筑所用的木材,不仅“令天下名材至斯”,还遣使到尚未归入图藉的海

外附属国“求大木”。为了建造大型社坛,又命工部取“名山高爽之地”的五方之士,这

些青、黄、赤、白、黑五色土,竟然是从直隶应天等府并河南等十余省取来的。建筑墙体

先用白玉石须弥座或条石做基础,上面再垒砌大城砖。而承造城砖的包括长江中下游22个

府70个州及中都各卫所等。砌砖时,以石灰、桐油加糯米汁作浆,关键部位甚至“用生铁

熔灌”。足见整个中都城建设“穷极侈丽”与不计工本。

这一切似乎都说明,建中都城是当时大明帝国的一件大事。可是,6年后,就在中都

城即将完工之际,朱元璋却突然下诏罢建中都。历史,在这里显出了它的诡异。

沿着当年的马道,走上旧城墙,眼前顿时开阔起来。城墙上长满了草,墙内大片土地

上,旷野无人,芦苇正在抽絮。当年名为“金水”的皇家禁河,在夕照下,真的呈现出金

水泱泱的景观,一个老农头顶草帽,安静如雕塑般地站在河边垂钓。

视线从西北掠向东南,凤凰山、万岁山、日精峰、月华山一脉相连,虽然当年的万间

城阙都成了土,但仍可想见“枕山筑城”“席山见殿”的皇城气势。

据记载,中都城营建过程中,朱元璋曾两次亲临。第二次来时,城池工程已近扫尾,

展现在他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座巍峨连绵的大城啊!向南是三面平野,前有长江天险,后有

淮水东流十里,凭水为阻,帝国基业于此龙兴,也一定能于此江山永固,一念至此,他信

笔为已经建好的“鼓楼”题匾——“万世根本”。

晚风吹着城墙上的野蓬草,那个谜一样的问题此时又浮了上来。朱皇帝到底因为什么

突然罢建中都?

流传较为广泛的一个说法是,建中都城的工匠,盛夏酷暑,饮食失调,不堪督工催促

相逼,便暗中做出反抗,在建造宫殿顶部时藏下器物,诅咒朱家王朝不得安宁。结果,闹

出了“工匠厌镇”事件,李善长奏请皇上,要把这些工匠全部杀掉,是所谓“重役伤人”

而罢建。

另一个更有说服力的说法是:中都即将完工时,以李善长为首的那些开国勋臣,怀着

光宗耀祖的心态,纷纷在中都城边置地建房。他们自恃功高,我行我素,百里之内,宅第

相望,因大权在握,他们结党营私,任人唯亲,还利用盘根错节的宗族、乡里关系,扩大

一已势力。这,就危及了帝国的根本。朱元璋第二次到中都,一定了解到了这一切,待他

回到南京,又得知刘基被胡惟庸毒害,他猛然意识到了刘基当年反对他定都临濠的良苦用

心。于是,朱元璋即刻下诏“罢中都役作”。当官家的消息随着“的的”的马蹄声传到中

都城时,不知那些官员与都城营建者是一副什么样的表情。

罢建的中都城,立即没有了呼吸,官员走了,工匠走了,民夫走了,空荡荡的大城骤

然僵死。风来了,雨来了,虫来了,野草也来了。城垛慢慢坍塌,地基渐渐下陷,实木一

天夭腐烂。

从中都故城去往鼓楼,驱车只湎十多分钟时间,它本就是当年中都城众多附属建筑的

一部分。落日楼头,烧霞满天,夕阳再次照在朱元璋题写的匾额上——“万世根本”。鼓

楼下,是繁华的云霁街,市声喧嚣,人流涌动。鼓楼广场上,小城居民跳起广场舞,有人

带着宠物狗来看热闹,小狗们也不怕人,睁大萌宠的眼睛,扭动柔软的身段。

广场上这一刻的祥和,让我有一种要流泪的感觉,也许,真正的“万世根本”就是把

人民装在心里吧。

文本二:

凤阳,古为淮夷之地,春秋战国时期为钟离古国,隋唐设濠州,明初为临濠。明洪武

二年,朱元璋为“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在家乡临濠营建中都城,因地处凤凰山之

南,取''丹凤朝阳”之意,为家乡赐名凤阳,沿用至今。

明中都城是朱元璋集中国古代都城建筑之大成、在家乡悉心营造的大明王朝第一座都

城,也是一座聚集全国“百工技艺”耗时6年、“穷极侈丽”“雕饰奇巧”的都城。其规

划遵循《周礼•考工记》,上承唐宋,下启明清,诗句“中都丰镐遗,宫阙两京陟。千里廓

王畿,八屯拱宸极”即描绘了明中都当年的盛况。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中都城已

“功将完成”,朱元璋却突然以“劳费”为由罢建中都。令人唏嘘。

(摘编自《一座中都城,凤阳城市魂》)

1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落日时分观察与感受短命的中都城是一个最好的视角,可以让人静下心

来,更好地打量与感受这个大明皇城的兴衰变迁。

B.在作者看来,一些开国勋臣利用宗族、乡里关系扩充势力,危及帝国的根本,是罢建

中都的“更有说服力的说法”,“重役伤人”应只是借口。

C.野草蓬生,芦苇抽絮,旷野无人……中都城如今安静而冷清的氛围与当年“枕山筑

城”“席山见殿”的皇城气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