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源起P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1、广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广义的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锻炼人的身体的一切社会活动。2、狭义:狭义的教育是通过专门机构进行的,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教育具有四个性质:永恒性、生存性、相对独立性,历史性〕☆教育的根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技术、教育情境教育的历史开展教育的产生:生物起源说〔勒图尔诺、沛西·能〕、心里起源说〔孟禄〕、劳动起源说〔马克思〕教育的历史开展:教育源于原始社会原始形态的教育的特点教育活动的非独立性B.教育对象的平等性、普及性〔教育永远具有阶级性是错的,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就没有〕古代教育的特点—学校〔奴隶社会〕☆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a.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根底;b.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别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c.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到达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d.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我国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3.现代教育的特点〔资本主义社会:普及教育〕A.教育直接为现代科技、生产的开展所制约B.教育与生产劳动日趋结合C.教育具有普及性D.教育形式多样化E.教育具有科学性第二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教育学的开展一、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认识现象。〕二、教育学的开展: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多样化阶段、理论深入阶段1、《学记》是我国最早也是世界文化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经典著作2、夸美纽斯〔教育史上的哥白尼〕的《大教学论》,它标志着教育学已经初步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夸美纽斯论证了班级授课制。3、我国教育家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4、传统教育学派代表:赫尔巴特〔教育学之父〕现代教育学派代表:杜威第三节教育学的价值启发教师的教育自觉,使其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获得大量的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者的理论视野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养坚决的教育信念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开展能力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根底学习心理学有何意义:学习和研究心理学使我们做一个老师的起点高,也是我们做一个教师的最终追求,有利于提高我们对教育事业战略地位的认识,热爱教育工作,有利于掌握教育规律,增强教育能力,有助于提高我们高尚的师德修养,自觉为人师表,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其他各门教育学科第四节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方法学习教育学的方法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理论联系实践〔这是马克思的学风,也是学习教育学的根本原那么和方法〕坚持“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原那么与心理学等学科和各科教学方法相结合研究教育学的方法〔一〕直接研究的方法:调查法、实验法、体验法、文献法间接研究的方法:比拟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借助研究的方法:行政法学的方法、管理学的方法、社会学的方法、数学的方法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开展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开展的关系: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科学技术开展功能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能动作用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1〕教育不能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2〕教育不能成为政治、经济制度开展的根本动力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开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课程的内容生产力制约着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手段育是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的手段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思想、教育观点的产生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开展教育对文化的影响作用保存功能:教育影响文化的传递改造功能:教育影响文化的选择更新功能:教育影响文化的融合四、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与与生产力开展的不平衡性教育与政治、经济法制度开展的不平衡性教育本身的历史继承性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第三章教育与个体开展第一节个体开展概述个体开展〔包括个体生理开展和个体心理开展〕: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多方面在质量上不断地积极变化和提高的过程一、个体身心开展的特殊性1、人的机体的自然性与动物不同2、个体身心开展具有鲜明的社会性3、个体身心开展具有能动性二、个体开展的动因〔一〕内发论〔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孟子、威尔逊、弗洛伊德〔二〕外铄论荀子、洛克第二节影响个体开展的因素:遗传〔物质前提〕、环境、主观能动性〔核心〕、教育〔主导作用〕遗传在个体开展中的作用遗传是个体开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为人的开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个体开展过程及阶段成熟: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是教育的重要条件〔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个体心理和心理开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素质对个体开展不起决定作用环境是影响个体开展的外部环境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个体身心开展的内在动力教育对个体开展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开展上具有哪些独特功能?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根本要求对个体开展的方向做出社会性标准,〔引导和培养、塑造的作用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开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目标明确、实践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组织学校教育,尤其是根底教育对个体开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今后学习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开展个性的功能〔因材施教教育不是万能的,其特殊功能的发挥要求按教育规律办事,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影响教育在人的身心开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引导着个体的开展方向。特别是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拟全面、系统、科学和深刻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教育可以激发和开展被教育者的潜能教育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第三节教育必须适应个体开展规律〔青少年身心开展的根本规律或特点〕〔为适应个体开展的一般规律,教育应采取怎样的相应策略?〕个体身心开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要求教育循序渐进个体开展的差异性和不均衡,要求教育因材施教个体开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教育有针对性学生的开展和教育小学生的身心开展6、7—11、12童年期初中生身心开展11、12—14、15少年期〔危险期、心理断乳期〕1、少年期表现出来的总体性的阶段性特征: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开展、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2、初中教育的个体开展的任务〔帮助青少年起飞〕:A在身体开展方面,要进行青春期教育,让青少年懂得的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消除心理上的不安情绪B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C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D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教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防止自负或自卑性格高中生的身心开展14、15—16、17青春初期3、高中生教育的个体开展任务A要注意提高高中生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B使青年认清时代的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开展的关系C使学生确定远大而又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找到实现个人抱负的现实道路学生教育联系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谈谈当前对中学生的教育应注意什么问题答:中学生的教育应遵循走过学生的身心开展的特点与规律,坚持面向全体中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全面地开展。学校社会家庭应该为中学生的身心开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生活要有节奏培养稳定和积极的情绪和情感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性道德、性法制的教育重视平安教育,防止意外伤亡事故加强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人生观教育第四章教育方针第一节教育方针概述〔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教育根本政策的总概括〕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效劳,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开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教育方针的本质、特点及其构成
〔一〕教育方针的本质
〔二〕教育方针的特点:方向性、实践性、时代性、法令性〔三〕教育方针的构成二、教育方针的核心——教育目的〔教育的根本问题〕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国家对培养什么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培养人才得质量和规格注: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关系: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她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那么。区别:一方面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教育目的的一般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开展的根本原那么。另一方面,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那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教育目的的构成及其功能:定向功能、调控功能、鼓励功能、评价功能教育目的的结构层次: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选择与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社会依据、人的依据1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是由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决定的,教育目的就是要促使人的本性、本能的高度开展,成为健全开展的人,其代表人物是卢梭、洛克等人。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来确定,教育目的除社会需要以外无其它目的,其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涂尔干
3.马克思主义认为确立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和人的自身开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4.中小学的任务: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的教育目的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开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开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表达教育为人民效劳的宗旨,注意提高全民族素质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根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开展的学说〔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开展学说的根本思想人的全面开展:指人的品德、智力、体质、审美能力等得到充分的、广泛的、自由的、和谐的开展马克思主义全面开展学说对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意义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开展学说的内容及对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开展的学说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根底上的,它把人的全面开展看成是现代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根本理论有以下几点:1全面开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都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开展的人。2人朝什么方向开展,怎样开展,开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3从历史开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开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开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开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开展的可能性。5人的全面开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开展的唯一方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开展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开展观,指出了人的开展的自然规律和全面开展的历史必然,对我国的教育目的确实立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并为我们制定教育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这根底上,只有正确地理解并结合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开展的实际情况,才能制定出科学的教育目的。四、我国根底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根底教育的本质:其根本规定性根底教育的培养目标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效劳;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根底知识、根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第三节实施素质教育,贯彻教育方针
一、素质教育概述素质教育的本质〔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开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全体学生开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开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教师主体间的合作性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特点主体性与成功性根底性与开展性全面性与个别性全体性与个体性二、实施素质教育,贯彻教育方针素质教育的意义和实施策略:内在意义:1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3它是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开展的教育外在意义:1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深化教育改革1树立实施素质教育的新理念2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3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4建立以评价促开展的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5提高校长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6优化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
第五章教师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三个方面。第一节正确认识教师职业教师的含义: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务的专业人员,承当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注: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具体任务包括教书育人、搞好教学、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关心学生的身体和生活。教师劳动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全方面开展的学生教师劳动的意义教师的作用教师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传播者教师是年轻一代心灵的塑造者教师是美的感受者、表达者和创造者教师通过培养人才促进社会的开展教师的地位专业地位:教师专业化是促进教师专业开展和提高教师地位的成功策略经济地位政治地位职业声望教师劳动的特点独特的创造性②很强的示范性③时间上的长期性④劳动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注:教师劳动具有独特的创造性表现在:①因材施教;②对教育、教学的原那么、方法、内容的运用、选择、处理上。③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加工上;④教师的教育机智上。教师职业的特点: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示范者的角色、管理者角色、父母与朋友的角色、研究者的角色教师的素养〔师德、文化知识、能力、心理品质〕教师的文化知识素养①教师应具有扎实的专业根底知识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教师应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师的能力素养了解和教育学生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制定方案的能力教学组织的能力对班级集体的管理能力教育机智社交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学科性科研能力教学性科研能力教师的心理素质积极乐观的情绪、豁达开朗的心胸、坚忍不拔的毅力、广泛的兴趣良好的注意持久力和分配力细致而深刻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敏捷性和逻辑性很强的思维能力创造性的想象力广泛的兴趣坚决的意志力丰富而又恰当的情绪、情感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标准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不断提高素质,创造一流的教育业绩对待教育对象的道德标准热爱、尊重和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对待教师个体和集体的道德标准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协作尊重和依靠教师集体教师的自我修养以身作那么,堪为师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总得来说,教师的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表达在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良好的道德修养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含义师生关系的具体表现工作关系、组织关系、心理关系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尊师爱生,配合密切民主平等,联系密切教学相长,关系透明双向反应,互补互助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根本要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道德观提高自我修养善于与学生沟通学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关系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教育内容德育德育概述学校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学科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活动的最根本途径德育的概念: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的活动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品德心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开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3、德育是学校全面开展教育的根本组成局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德育过程德育过程的根本矛盾德育过程的四个因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过程的根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得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开展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德育原那么社会主义方向性原那么贯彻这一原那么的要求: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把共产主义方向性和社会主义现实性结合起来3、紧密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二〕从学生实际出发原那么1、要针对学生身心开展、品德开展的年龄特点进行教育2、从学生的思想特点出发进行教育3、要针对学生个性特点进行教育4、要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三〕知行统一原那么1、联系实际,讲清道理2、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3、教育学生言行一致、知行统一〔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那么预计要进行集体教育,又要在集体中通过集体教育每个成员;既进行个别教育,又通过个别教育来影响集体,促进集体的形成、稳固和开展1、努力组织和培养良好的学生集体2、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3、加强个别教育,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五〕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那么1、要正确说理,疏通引导,启发自觉2、树立先进典型,用正面典范教育教育引导学生3、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4、要进行必要的纪律约束〔六〕发挥积极因素、客服消极因素原那么1、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2、要求学生正确认识自己3、要根据学生特点,因势利导〔七〕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那么德育既要关心、保护、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向学生提出合理的、严格的要求。1、要尊重和信任学生2、对学生的品德行为进行监督3、严格要求学生〔八〕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那么1、学校各方面教育影响要一致2、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教育影响要一致3、要加强德育的方案性和连贯性4、把平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结合起来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德育的途径1、教学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活动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6、班主任工作德育的方法1、说理教育法:讲解〔报告〕、谈话、参观〔访问、调查〕、讨论、阅读指导2、典范示范法:3、实际锻炼法4、陶冶教育法5、指导自我教育法6、品德评价法智育智育概述智育的意义促进人类文明的开展奠定人全面开展的根底智育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培养训练学生形成根本技能开展学生的智能智育的过程掌握知识的过程感知理解稳固应用形成技能的过程智力技能的形成操作技能的形成开展智能的过程智能在掌握知识、技能中形成与开展智能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与开展智能在个性品质的影响下形成与开展体育体育概述体育的意义促进学生正常发育,不断增强学生体质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开展丰富环境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体育的任务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体育的途径和方法体育课早锻课课间活动和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各种运动队体育运动竞赛美育美育概述美育的意义美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美育在人的身心开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美育的任务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途径和方法美育的途径是: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通过曰常生活实施美育。学习艺术欣赏自然热爱生活第五节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概述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开展改革教育内容,促进全面开展学会生存,改善教学条件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掌握生产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自然学科的教学劳动技术教育课各种形式的劳动课程课程概述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方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课程的概念狭义:指学校教育中为所有的学生提供的和重建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广义:指学科或活动的总和,指教学方案、教学进程,指教学内容的组织等某一个方面。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开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开展水平;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根底及其可接受性;课程理论。课程理论理性主义的课程理论课程理念—以知识为核心课程设计—以学科为中心教学论—以教师为中心〔二〕经验主义的课程理论1、课程理念—以经验为根底2、课程设计—以儿童为中心3、教学论—以实践活动为中心〔三〕建构主义的课程理论1、课程理念—知识建构2、课程设计—以创设学习环境为主要任务3、教学论—以主动学习为核心课程类型课程的类型是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课程改革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表达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良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制度我国根底教育改革课程设置的亮点。〔P143——144〕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效劳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旨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与社会开展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不良倾向,培养社会的责任感。新课程重视不同课程领域〔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对学生开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课程形式课程方案课程方案的含义课程方案的内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高中〕课程安排、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效劳、社会实践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科里文〕,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CIPP〕课程管理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含义什么是课程标准?〔了解〕〔判断题〕〔1〕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教科书〕〔2〕课程标准是国家〔有些国家是地方〕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根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3〕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到达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而不可及的。〔4〕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的意思,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5〕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开展的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课程标准作为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具有可评估性、可理解性、可完成性、可伸缩性等性质。课程标准的作用指导教材编写指导教学指导课程评价课程标准的结构前言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教材55.一节好课的根本要求是教育目的明确、内容正确、结构合理、方法恰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沉着自如。
56.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的方式有平时考查和考试
57.考试一般有学期考试、学年考试、毕业考试
58.学业成绩评定的方法一般有百分制记分法、等级记分法。等级记分法又可分为两类文字等级记分法、数字等级记分法。
教学根本原理教学概述一、教学的含义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开展,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活动。新课程理念下应确立的教学观:〔1〕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者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2〕教科书是知识的载体,是用来教的媒介,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教。〔3〕“四因素”过程论。〔4〕赋予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5〕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发现中学习,在合作交往中学习,即进行研究性学习。〔6〕学习是学生从内部自主生成知识结构和提高人生价值的过程。〔7〕活动是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的过程,是个性的,也是合作交往的;是认知和情感的,也是实践可操作的。二、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2、教学集中表达了学校的根本特征和职能
为什么学校教育工作必须要坚持以教学为主?(1)以教学为主是由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3)教学为主是由教学自身特点决定的;(4)历史经验已经说明学校工作必须要以教学为主,如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实践能说明这一点。三、教学的任务〔一〕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根底知识、根本领实、根本原理,掌握学习的根本方法,形成根本技能和技巧。〔二〕以学生开展为本,注重在教学中学生的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展和创新精神的生产〔三〕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第二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因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一、教学过程的特点〔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1、教学内容的创新性2、教学过程的教育性3、教学环境的潜隐性4、教学开展的高效性5、教学主体的开展性〔二〕教学是一种情知交融的认识活动〔三〕教学是一种有规可循的科学认识活动〔四〕教学是一种面向人的生活世界的实践活动〔五〕教学是一种限制性的创造性的艺术活动为什么说教学是一种有限制性的创造活动?〔分析〕首先,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其次,教学活动是一种有限制性的艺术创造活动。这种创造性反映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①备课是一种同质异构的艺术创造活动。②上课是一种亦陈亦现的艺术表现活动。③评课是一种“空筐”艺术。其次,教学活动受到一些限制性的因素的影响,这些限制性因素使教师在教学的艺术创造活动中不得不成为“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家”。注:教学过程的规律:双边性规律、认识性规律、教育性规律、开展性规律教学原那么教学原那么概述教学原那么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工作中自觉地遵循教学规律,为完成教学任务必须遵循的行为要求和准那么。二、教学原那么体系〔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那么含义:要求向学生传授反映客观实际的真理性知识和实际有用的知识技能,使教学内容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并将思想品德教育、人文教育融入科学教育中,将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求:1.以符合科学要求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进行教学2.根据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开掘教学内容的思想性3.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人文教育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率先垂范,以身作那么〔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那么含义:是指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把理论知识讲授与实际结合起来,把教学内容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并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懂会用、学以致用。要求:1.重视系统理论知识的教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2.根据教学的要求,适当组织学生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于实际的能力3.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校本课程〔三〕直观性原那么含义:指教师运用各种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所学对象,使学生获得具体明确的表象。种类:实物直观----实物、标本、实验模象直观---图片、图表、模型、电影、电视等要求:1.进行直观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性2.要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直观作用,把语言讲授与演示教学结合起来3.不要为直观而直观4.要充分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四〕启发性原那么含义: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他们经过独立思考,融会贯穿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改革创新和选择运用教学方法的主导思想!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其学习动机,重视其学习的主体地位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思维能力3.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其由学会到会学,养成自学的本领和习惯4.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进行创造性的学习5.发扬教学民主,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五〕循序渐进原那么含义:是指教学要按学科本身的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规律来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培养系统周密的思维能力。序:包含着教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能力开展的顺序进:学习的速度要求1.按照学科的科学体系进行教学2.按照学生认识开展的顺序进行教学3.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良好习惯〔六〕稳固性原那么含义: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并在需要时能及时地再现和运用,为学习新知识、开展创造性思维奠定根底要求:1.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为牢固地掌握知识创造条件2.组织好复习工作,减少遗忘的发生3.组织哈各种形式的作业,使学到的知识在实践运用中得到稳固〔七〕因材施教的原那么含义:是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照顾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结合起来,实施个性化的教学,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和特长都能得到充分的开展。要求:1.深入了解学生实际,加强调查研究2.从大多数学生的水平出发,适当照顾学生的水平差异3.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要求,做到长善救失〔八〕开展性原那么含义: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仅要传授根底知识,使学生形成根本技能、技巧,而且要保持学生的智力、能力和个性等整体素质的提高。要求:1.注重全面开展2.强调方法的训练3.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案例:运用教育机智,创设教育情景。余老师以自己特有的教育机智,在上班会课前抓住机遇,创设了可资利用的教育情景;教育情景的创设综合运用了从学生实际出发原那么、知行统一原那么、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那么;在具体方法上综合运用了典范示范法、实际锻炼法和陶冶教育法。教学根本程序和策略第一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在各级各类学校工作中处于中心地位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优点:①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③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局限:①不利于因材施教②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独创性和内在潜力③容易产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④阻碍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二、教学的根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1、班级授课制由谁提出的,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夸美纽斯夸美纽斯在总结当时实践经验的根底上,从理论上对其加以论证和阐述2、什么是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等划分等级并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以班为单位,由教师根据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按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三、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一〕现场教学现场教学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到与课题有关的能够直接提供学习材料和条件的现场进行教学的形式。优势:①增强教学直观性②激发学习积极性③加强知识实用性④提高师生互动性〔二〕小组教学〔三〕个别教学个别教学≠个别辅导注意:各种教学组织形式都有其优点和局限,现实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的变化,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灵活选择、交替使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整合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应用于同一课堂或同一学科中,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开展与因材施教的真正结合。第二节教学根本程序教学根本程序: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一、备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上课,上好课的关键是备课意义:1、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好教学效果2、积累教学经验,形成教学能力〔一〕、备课的内容1、备教材:认真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注意:1、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和要求2、明确“双基”内容和教材重点、难点。3、钻研教材中各局部的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4、充分挖掘教材资源2、备学生文化背景差异----确定学习环境营造的落脚点知识结构差异----找准新知识的切入点学习方式差异----设计适应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情感需求差异----把握学习的煽动点学习需要差异----架好学习的桥梁3、备教法:解决怎样上好课的问题。包括组织教法和确定教法。4、备学法了解学生学习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通过细致的课前和课堂观察,了解学生学习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有目的地进行学法研究和指导。〔二〕备课的形式三种方案:1、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方案2、单元教学方案〔课题方案〕包括:课题名称,本课题的教学目的、课题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和前后知识的联系,重点、难点,课时划分,上课类型和教学方法、教具等。3、课时教学方案〔教案〕〔1〕教案的含义〔2〕好教案的特征:要表达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要有针对性,要有创新性,要有深刻性〔3〕完整的课时方案包括:上课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教学目的〔或目标〕,教学要求,课的类型,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板书设计,教学后记,备注等。教案设计要注意:脉络要“准”,目的要“明”,立意要“深”,构思要“巧”,形式要“活”,练习设计要“精”〔三〕说课1.说课的含义:指教师以语言为主要表述工具,在备课的根底上,面对同行、专家,系统而概括地解说自己对具体课程的理解,阐述教学观点,表述具体执教某课题的教学设想、方法、策略以及教学组织的理论依据等,供有大家评说。2.说课的内容〔1〕说教材〔2〕说学生〔3〕说教法〔4〕说学法〔5〕说教学程序3.说课的要求〔1〕抓住一个“课”字,突出一个“说”字〔2〕遵循“课”路,选准“说”法〔3〕变换“说”法,找准“说”点〔4〕把握“说”度,把课“说”活二、上课〔核心〕教学方法三种类型:语言传递、感知感觉感受、实际训练〔一〕课的类型和结构1、课的类型----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包括:综合课和单一课〔授新课、练习课、复习课、考试课〕2、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局部及各局部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构成: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中心〕,稳固新课,布置课外作业〔二〕上课的根本要求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当4.组织严密5.语言清晰6.积极性高三、作业的检查和批改〔一〕布置课外作业的根本要求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2.要引发学生的作业动机3.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允许学生自选作业4.作业分量要适当,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5.通过开放性作业,使知识得以延续和开展〔二〕批改课外作业的根本要求1.批改作业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2.批改作业时,重点放在“改”上3.注意批改作业的效果四、课外辅导〔1〕从实际出发,做到因材施教〔2〕辅导时目的要明确,并着重启发学生思维〔3〕辅导可组织学生相互帮助〔4〕善于总结,积累经验四、课外辅导考前须知:1、从实际出发,做到因材施教2、辅导的目的要明确,并着重启发学生思维3、辅导可组织学生相互帮助4、善于总结,积累经验五、学业成绩的测量与评价〔一〕学业成绩的考核1.考核的依据和要求考核的主要依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即依据本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范围和教学要求进行。着重检查学生掌握各学科标准所规定的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数量和程度。2.考核的种类〔日常性检查、阶段性检查、总结性检查〕和方法〔考查、考试〕〔二〕学业成绩的评定1.学业成绩评定的方法①评语②评分:绝对评分、相对评分2.评定成绩的要求〔1〕明确评定的目的〔2〕既要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业成绩结果,也要关注学生获取学业成绩的过程〔3〕既要关注教学性目标,更要关注表现性目标〔4〕既要重视量的平价,更要重视质的评价〔5〕成绩评定可以是教师评定和学生平等相结合,学生个人自评与小组互评相结合。第三节教学策略一、教学策略概述〔一〕教学策略的概念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根底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1〕教学策略包括教学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2〕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3〕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方法〔4〕教师对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5〕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方案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二〕教学策略的特点①指向性②操作性③整体综合性④灵活性⑤层次性〔三〕教学策略的选择①依据教学的具体目标和任务②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③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④依据教师本身的素养二、主要教学策略及其运用〔一〕讲授策略1.讲授的含义和特点2.讲授的表现形式:①讲述②讲解③讲读④讲演3.讲授的一般程序步骤:导论,主体,结论4.讲授策略的运用〔1〕讲授策略误用的表现第一,过短的时间内呈现了过多的新知识。第二,讲授要有生动形象性。第三,讲授内容缺乏组织性、逻辑性第四,讲授不顾忌学生原有的知识根底第五,讲授时没有激发起学生有意识地理解知识的心理倾向〔2〕讲授策略的运用要求第一,讲授要有科学性第二,讲授要有生动形象性第三,讲授要有启发性第四,讲授要有简洁性和和谐性第五,讲授要与板书相结合〔二〕对话策略1.对话策略的含义和特点第一、诱发学生参与教学,表达学生的主体性第二、提供练习和反应的时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稳固,也为教师针对教学实际情况作出行为调整提供线索第三、有助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迁移,培养学生的能力第四、活泼课堂气氛2.对话策略的表现形式〔1〕问答策略及其运用①准备工作要充分②提问艺术要讲究③候答环节要耐心④叫答时机要均等⑤答复过程细倾听⑥理答行为针对化〔2〕讨论策略及其运用〔三〕指导策略1.练习指导策略〔1〕练习指导的含义及影响学生练习的因素〔2〕练习指导策略的运用第一,明确练习目的,做好练习前的准备。第二,均衡安排独立练习的题量和题型。第三,座位模式安排要便于教师巡视、监控全班同学。第四,建立独立练习的常规。2.阅读指导策略〔1〕阅读指导的含义及影响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因素〔2〕阅读指导策略的运用①提供学生或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的背景知识。②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帮助他们掌握阅读的策略。③要从教科书阅读指导入手,逐步扩大到课外读物。3.活动指导策略〔1〕活动指导的含义及功能〔2〕活动指导策略的运用①学生活动方案的设计②学生活动根本条件的提供。三、学生主要的学习策略〔一〕现代学生学习策略的特点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二〕现代学生主要的学习策略1.自主学习〔1〕自主学习的含义及特征〔2〕自主学习的实施第一,实施自主学习的条件第二,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2.合作学习〔1〕合作学习的含义及特征〔2〕合作学习的实施①选定课题②小组设计③安排课堂④呈现学习材料⑤开展学习活动⑥提交小组的学习结果3.探究学习〔1〕探究学习的含义及特征〔2〕探究学习的实施及指导①问题阶段②方案阶段③研究阶段④解释阶段⑤反思阶段第十章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价一、课堂教学设计概述〔一〕课堂教学设计的概念:是指课堂教学过程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作用:①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②有利于实施个性化教学③有利于教学过程最优化注意:①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目标的实现②注意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③注意师生的交流④注意教学活动的开放〔二〕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根底1.一般系统理论2.学习理论3.传播理论4.教学理论的概念模式〔三〕课堂教学设计的原那么1.整体性原那么2.主体性原那么3.开展性原那么4.过程性原那么5.开放性原那么6.情境、体验教学原那么二、课堂教学设计内容〔一〕课堂教学目标设计1.课堂教学目标的含义2.编写教学目标的步骤〔1〕钻研课程标准、教材,确立目标点〔2〕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和开展水平〔3〕确立目标分类〔4〕准确表述教学目标〔5〕评价教学目标〔6〕完善教学目标〔二〕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步骤〕〔1〕熟悉知识表达〔2〕明确教学任务〔3〕掌握教材的特点、重点、难点和相互关联。〔4〕评价教学内容〔三〕课堂教学策略设计1.了解学生2.确定教学程序3.选择教学方法4.组合教学组织形式〔四〕课堂教学媒体设计〔步骤〕〔1〕明确教学目标〔2〕列出教学活动〔3〕选择刺激种类〔4〕列出备选媒体〔5〕选择出理论上的最正确媒体〔6〕最终的媒体选择和组合〔7〕选择、修改和设计教学媒体材料教学后记的作用:优化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培养教研意识,开辟教研园地;推动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第十一章班主任工作第一节班级概述一、班级是一种社会体系班级的概念:班级是由一位教师〔或几位学科教师〕和一群学生共同组成,经由师生交互作用的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 用两位数乘除 测试卷含答案(达标题)
- 国画基础学教案
- 暑假的学习计划(16篇)
- 湖北省襄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 评估服务委托合同
- 诚信承诺声明
- 详细保证书模板保证心得
- 语文大专辩论赛评分卷
- 财务收款确认书
- 质量守则系统保证书
- 2024年10月自考03941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试题及答案含评分参考
- 烟草店店员合同
- 《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回购制度的研究》
- 辽宁省2024年中考数学试卷
- 运输组织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北京交通大学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透镜及其应用》经典习题(附答案)
- (高清版)TDT 1071-2022 园地分等定级规程
- 2024年纳税服务条线专业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
- 世界各国国家代号、区号、时差
- GB 6095-2021 坠落防护 安全带(高清-现行)
- 每天4万吨污水处理厂设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