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1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2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3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4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制度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个大变动。唐以后中国的历史演变是好是坏,那是另外回事,但罗马帝国亡了,以后就再没有罗马。唐覆亡以后,依然有中国。这也便是唐代之伟大远超世界其他一切以往的伟大国家之所在。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之变:从封闭到开放

——人才素质的优化二、中枢机构之变:君权与相权的较量——行政能力的成熟三、赋税制度之变:人丁到财产的过渡——汲取能力的提升隋唐通过哪些制度之变塑造了大一统的韧性?时间全国卷新高考卷2022广东·3·隋唐三省六部制湖南·3·隋唐选官制度浙江·5·唐三省六部制2021江苏3·唐科举制;天津·3·唐三省六部制北京2·唐三省六部制;湖南·3·土地制度福建19·“开皇之治”和“康乾盛世”的制度革新2020浙江·4·隋唐三省六部制北京·3·唐三省六部制2019海南·五代科举制江苏·唐代科举制上海·隋唐科举制2018【Ⅱ】26·唐三省六部制江苏·唐三省六部制;浙江·唐三省六部制命题趋势:政治制度上,对于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依然是命题的热点;经济制度上,对于赋税制度如租庸调制、两税法以及土地制度考查的也应重视;重点关注: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两税法;考情分析政治是人的政治。人才的选拔对于国家的治理是尤为重要的,所以如何合理且方便的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就是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所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一、选官制度之变—人才素质的优化复习

核心素养: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趋势及影响。两个人物的不同命运人物小传:1、王徽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王氏家族在晋代共有66人为官,书圣王羲之(王导王墩为其堂叔)第五子,曾在车骑将军桓冲军中任职。一次桓冲问他的任职部门,答曰:“不清楚,常见有人牵马进出,似是管马。”桓又问:“你部门有多少匹马?”答曰:“我未曾过问,怎么知道呢?”再问:“马匹的死亡率高吗?”答曰:“未知生,焉知死?”后官至黄门侍郎(门下省副长官)。2、唐朝元稹,八岁时父亲去世,家贫,其母为其师。793年,十五岁的元稹为尽快摆脱贫困,投考明经科并及第,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元稹升为尚书左丞,成为唐朝为数不多的寒门宰相。思考:王徽之行事如此任性随意,为何还能身居高位?元稹及第源于什么制度?5分钟识记《一轮复习导学案》P50-P51基本知识点,圈画核心关键字句。D2.(2023·吉林市高三联考)东汉时期,察举制依赖乡里清议,选官权掌握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至曹魏时,中正(品评官)由朝廷政府委任,将评议权收归中央。由此可见,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A.与东汉察举制一脉和承

B.以门第出身为品评标准C.加强了地方门阀的势力

D.起初意在加强中火集权2.内容:本籍在中央人高官的人担任评定士人资品,写出评语“状”吏部授官家世、道德、才能家世标准单一化特权垄断化3.标准:(积极)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局限)逐渐成为维护门阀士族政治利益的工具。一、九品中正制4.影响:设置中正、品评人物、按品授官。1.背景:汉末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

,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1.《晋书·卫瓘传》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具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从中获悉九品中正制的创立A.旨在保护士族贵族特权

B.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C.消除了察举制度的弊端

D.兼顾了新环境与旧传统D二、科举制材料: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庶族地主崛起,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的。——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科举制创立的背景及①封建经济发展,中小地主实力壮大②寒门庶族地主势力崛起,要求打破门阀政治③统治者要求巩固权力,加强中央集权④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两宋元朝明清始建进士科,形成以进士、明经为主任用高官主持考试不问家世,糊名法分乡会殿三级;八股取士开始采用分科考试首创武举和殿试考程朱,时断时续发展历程链接高考材料一:科举制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考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科举制的特点?材料二:科举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

——邹一楠《浅论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①选官方式:②选官标准:③选官原则:④选官范围:

(2019·江苏高考·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D士人自由投考,扩大人才选拔范围

(面向社会的开放性)分科考试、择优录取;(择优录取的选拔性)

才学;制度化、公平公开;(公平竞争的平等性)二、科举制不问出身,扩大了选官范围中央组织考录,加强了中央集权读书考试做官相结合,提高了官员素养平流竞取,增强了竞争意识,加快了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形成了重学风尚,促进了唐诗繁荣3.评价形成了官本位思想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束缚了人们个性和才能的发挥,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选才重成绩,轻能力、德行对近代西方文官制度影响深远1)进步性:2)局限性:3)影响深远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遏制了创造力,培育了一味顺从的性格。---[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怀牒自进

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汪洙(宋)《神童诗》二、科举制拓展深化全面客观认识科举制的影响积极影响社会整合功能促进阶层流动,有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对“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推动世界发展其选才的方法被东亚文化圈的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影响其文官考试制度消极影响重才轻品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对品德的考察,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仍在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抵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制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两个人物的不同命运人物小传:1、王徽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王氏家族在晋代共有66人为官,书圣王羲之(王导王墩为其堂叔)第五子,曾在车骑将军桓冲军中任职。一次桓冲问他的任职部门,答曰:“不清楚,常见有人牵马进出,似是管马。”桓又问:“你部门有多少匹马?”答曰:“我未曾过问,怎么知道呢?”再问:“马匹的死亡率高吗?”答曰:“未知生,焉知死?”后官至黄门侍郎(门下省副长官)。2、唐朝元稹,八岁时父亲去世,家贫,其母为其师。793年,十五岁的元稹为尽快摆脱贫困,投考明经科并及第,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元稹升为尚书左丞,成为唐朝为数不多的寒门宰相。如何理解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追求公平公正?科举制具有世界意义?打破士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庶族参政对近代西方文官制度影响深远以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P502.(2021江苏.3)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A.加强了君主集权 B.促进了阶级流动C.消除了门第观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B链接高考(2022.湖南高考·3)据下表可知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

C.

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时间事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恢复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贞观初年(627)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A(2021年山东模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明的动力中国人身份地位的流动性,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每个人、家庭、地区,人们的身份地位都在不断变动,而且有制度性保证。这个变动是可控的,当变动的路堵塞了、不可控了,社会危机就产生了。——摘自姜义华《文明的自信》(1)中国古代史上个人通过哪些途径可以实现“身份地位”的流动?(至少两例)(2)举一例说明“身份地位的流动性”是中华文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1)战功、察举、科举考试等。例1:春秋战国时代,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促进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也推动了社会转型、促进了秦汉统一,为中国历史奠定了基础。例2:隋唐以后,推行科举制度,有效地抑制了门阀势力、为人们的身份地位变动提供制度保障、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知识传播。提升:人是社会主体,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性,可以激活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增添活力,推动社会进步,成为中华文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原动力。(2023·锦州市高三模拟)汉代通过“举孝廉’制度,将官吏选拔与遵守、践行孝道结合起来,既体现出官僚选拔制度的鲜明特点,又是汉代伦理观念向选官制度渗透的成功经验,在社会上形成了“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舆论风尚。据此可知,两汉时期的察举制 (

) A.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B.具有和谐社会会关系的作用C.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D.使封建等级观念趋向弱化B渐趋制度化,客观化

【课堂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世袭制(夏商周)科举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军功爵制(战国)察举制(西汉)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血缘军功品德才能品德、才能、家世考试成绩选拔标准:选拔方式:选拔原则:演变趋势

注重才能趋向公平公正

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渐趋公正严密科学;选官制度(时期)选官标准

科举制度显然在开放政权,这始终是科举制度之内在意义与精神生命。

—钱穆选官权力:由地方逐渐收归中央选官基础: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P52视角2认识科举制(2019上海高考)史料

魏晋以后,门阀政治影响及于选才,“高门华族,有世及之荣;庶族寒门,无寸进之路。”隋唐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扭转了这种局面。惟科举设进士、明经诸科,“进士以声韵为学,多昧古今;明经以帖诵为功,罕穷旨趣。”“一诗一判,定其是非,适使贤人君子,从此遗逸。”天下士子以科举为唯一出路,科举遂成教育重心。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等 根据史料,概述隋唐科举产生的原因及影响。(6分)原因:门阀士族垄断仕途,按门第选官,隋唐时期采取科举制度加以纠正。(2分)积极影响:抑制了门阀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