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诵读涵泳陶冶心灵新课程理念下诗歌阅读教学探讨_第1页
语文:诵读涵泳陶冶心灵新课程理念下诗歌阅读教学探讨_第2页
语文:诵读涵泳陶冶心灵新课程理念下诗歌阅读教学探讨_第3页
语文:诵读涵泳陶冶心灵新课程理念下诗歌阅读教学探讨_第4页
语文:诵读涵泳陶冶心灵新课程理念下诗歌阅读教学探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诵读涵泳陶冶心灵—-新课程理念下诗歌阅读教学探讨陈乐乐摘要高中学生若能在语文课堂中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形成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诗歌的主动性,发扬探究创新精神,必将对以后的语文学习乃至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如何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课堂里体现、落实历来是一个难点。因为现实的诗歌教学课堂存在着教师对诗歌理解的有限造成的单一解读;诗歌品读过程中对语句支离破碎的解读;更有架空文本的偏重思想意义的解读,这些都妨碍了学生的学诗兴趣。要探讨新的诗歌教学方式,是我的这篇论文的论点.新课标中有关高中语文诗歌课程的教学指导中强调诗歌教学要“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诗歌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所以我在课标的指导下我认为诗歌的课堂要有老师学究解经式的分析,更要指导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要有正襟危坐的严肃,更要有一些学生陶情冶性的快乐;要有对诗歌语言微言大义的挖掘,也要有学生联系一些自我的情感体验的诗歌创作,从而成就既能保持诗歌自身的灵动又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诗歌教学方式.本文以学生的诗歌学习状况的反馈,思考已有的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以课标的指导意见为依据,结合我在诗歌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摸索的方法来展开诗歌阅读教学的三种有效方式的探讨。关键词诗歌教学现状吟诵涵泳情感对接创造性阅读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膨飞的“诗教”传统。诗歌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和陶冶美的心灵,有着很大的作用。我国历代的学者文人在成长过程中无不受到过“诗教”的熏陶.诗歌之所以有这样作用和诗歌独特的文学形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人对诗歌的理解有十分精辟的论断《毛诗序》里是这样谈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诗歌有着内倾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的特征,因此常吟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想象,还可以提高我们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然而一份来自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62%的学生称自己看不懂诗,72%的学生称自己不会朗诵诗,58%的学生认为每首诗都只有一个确定的主旨,对诗的理解有70%是靠教师讲解,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诗。诗歌教学怎么了?不可否认的是诗歌教学很难,因为诗是灵动的.那么如何改变诗歌教学中存在的这些情况呢?新课标中有关高中语文诗歌课程的教学指导中强调诗歌教学要“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诗歌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所以我认为诗歌的课堂要有老师学究解经式的分析,也要有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要有正襟危坐的严肃,也要有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要有对诗歌语言微言大义的挖掘,也要有学生联系一些自我的情感体验,从而成就既能保持诗歌自身的灵动又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诗歌教学方式。所以本文想针对诗歌教学的现状,以及新教材中诗歌教学上的有一些个人的感受和见解。一、“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诗歌教学的现状目前我们很多语文老师对对诗歌本身的认识不够深入,比如一谈起诗歌,很多人都会说“诗歌是一种抒情的艺术”,诗歌在我们看来就是“意象加抒情"。用这种诗歌观念也许可以解释一些浪漫主义诗歌作品,但很难面对所有的诗歌.比如对郑愁予的《错误》的解读应该是耐人寻味的.这首诗容纳了一个颇富戏剧性的情境:一方在等待,容颜如季节里的莲花开落;另一方在归来,那达达的马蹄令人心跳,但最终却是个过客.这说明诗歌除了抒情和创造意象外,还可以暗含一种“叙事”和“戏剧性”.然而很多时候,面对一首诗歌,我们习惯性追问的是诗的意义。这首诗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如此等等,那么诗歌在学生的心中就只会有确定不疑的唯一意义。而单一的解读必定限定了学生的思维,久之也必将无法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其次对诗歌语言品味的现状。很多老师尽管花费了很多功夫,但仍然习惯于照本宣科,层层剖析,“把阅读作为肢解作品的过程,忽视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和美的感受”,这样“学生阅读的兴趣往往被好的作品调动起来,又往往被支离破碎的肢解、空洞的解读搞得索然无趣”,使学生觉得诗歌难以领悟、无法理解。原本留香满口的诗歌在肤浅的解读下、机械化的肢解下诗意全无。而这样的认识一旦形成,便很难再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中学语文诗歌教学还存在的问题是架空文本分析文化价值和思想精华。架空文本分析文化价值和思想精华就是偏重于思想教育意义,从而忽视并脱离了“语文”本身的教学目标。这样教怎能教出诗歌本身的魅力?我们当然应当把思想、人生、道德的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但决不能脱离文学本身,诗歌本身!诗歌教学重要的不是诗歌内容是什么,而是诗歌是怎样表现的。所以继续以这样的方式来上课,这样教诗到最后只能让学生远离诗歌。二、“抚花香满衣”—-让学生灵动的阅读诗《蕙风词话》卷一的一段话说得好:“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於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咏玩索之.吾性灵与相浃而俱化,乃真实为吾有而外物不能夺。"性灵能够和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相浃而俱化,终于诗的意境真实成为自己所有而外物不能夺,天下最好的财富莫过于此!俗话说给学生一条鱼不如教他钓鱼,所以诗歌教学就要培养学生有智慧的头脑,有性灵的情怀。因此在诗歌课堂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领悟、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而要性灵能够和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相浃而俱化,诵读涵泳是很重要的工夫.因为纯粹的“看”,容易忘记,以声情表现帮助学习则不容易忘,不容易忘则可产生持久的效果。诗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灵动的意境美,需要吟诵,需要涵泳,需要发现,需要陶醉,使诗情画意灵动的飘扬在学生的脑海中。(一)“大珠小珠落玉盘”—-要引导学生吟诵诗歌诗歌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的魅力和意义是和声音不可分离的,是和其节奏、韵律或内在的音乐性结合在一起的,甚至和其“语感”“语调”和“语气”都有一种不可分离的联系。明确诗的这一特性,我们指导学生学诗必然要就要诵读.诗歌的语气靠语调来表现,我们诵读的语调必然与诗歌的情感紧密相连。我们在学诗时指导学生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通过吟诵,朗读语调的高低缓急来表现出诗歌的语气,那么在吟咏之中,诗的意蕴就会萦绕心中。如:品味《啊,船长,船长哟》这首思想意味很浓重的政治诗时,抛开以往的思想解读,把课堂的重心全部放在指导诵读上,结果我发现学生对诗文的兴趣和理解的深度远远高出以往的课堂。我是这样引导的:同学们在了解课文的背景之后,惋惜、悲痛应该是本诗的基调,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情感内容,请大家自由朗读梳理一下.指导学生朗读:你在朗读的时候能否将诗人痛失战友、美国人民痛失总统的悲痛情感传染给听的同学呢?诗文中胜利的喜悦和痛失领袖的悲伤之情感应该如何读出来?在表现前三句的喜悦之情时,应当在朗读中让人能感受到读者表现出的对未来的憧憬、坚定的胜利。当学生满怀感情的朗读诗文的时候,其实不用学生做空洞机械的套话,你会发现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已融入学生的心中。教师对学生的教导,若能使他们熟读成诵,反覆吟咏,一定也可以让他们推敲出诗歌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学生的心胸和筋肉里,那么学生对诗歌的情韵自然就了然于心。(二)“最是那低头的温柔”——要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感悟诗歌诗歌的本质特点是情绪和情感的抒发.诗歌因为较少细节的描述、价值观念的束缚、个人恩怨的羁绊,几乎纯粹是情绪化的喷发,因而比其他样式的文学作品更能超越时代的局限,从而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你能说“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抱怨哪一个人不理解自己吗?你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是发泄对哪一位当权者的不满吗?你能说“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是控诉社会黑暗吗?是,又不都是。诗歌从创作的角度说,是个人情绪的瞬间爆发;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感受到的应当是人类的爱与恨、美与丑、和谐与冲突等普遍的感情。所以读诗的过程就是读者和诗人情感进行碰撞的过程。比如在引导学生解读郑愁予的《雨说》时,我指导学生读诗,我们要善于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知识经验、感情积淀,用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去与作者的思想碰撞,使自己与诗人的感情在诗句里激荡融合,只有这样才能读出自己心中的诗来。如第一节诗,作为一个教师,在我的眼里,那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都变成了学生焦渴的心田,他们在等待知识甘露的滋润,他们在渴望智慧琼浆的滋养;那种子、牛羊、游鱼,又恰似应试教育威压下的一个个可怜的学子-—牛羊本来可以欢快地奔腾于牧场,鱼儿本来可以自由地在水中翔游,然而枯黄的牧场、寒浅的鱼塘却阻断了他们自由欢快的路,那喑哑地小溪歌不成调子,不正像现在的学生虽有无尽的痛楚与烦恼却无处言说吗?当然,这样的解读也许不是作者的本意,或许还会有些偏激,但它却是我自己的理解,是从我自己心底流出来的诗。由此作为切入点让学生也用自己的心来解读一下,争取读出具有自己独特理解的诗来.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心底的诗溪很快就开始淙淙地流淌,可能有一些解读并不是很到位,但这样做却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愿意用自己的情感和诗人的情感对接碰撞。学生对诗歌的情感有了体验之后,教师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在具体的诗歌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商讨式、征询式的语言,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如“你怎样理解的”,“说说你的感受”,“说说你的理由",“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在这种平等的环境中,学生多了一种“自我感”和“亲历感",少了一分“压抑感”和“紧张感”。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完全可以运用多媒体,一首歌曲、一幅画、一段视频、一张照片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经验去感受、体验诗歌。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诗歌学习的主人,学生的生活体验、独特的感受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学生就会畅所欲言,使我们的学生变得"多情",变得”爱美”,变得"乐善"。(三)“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要引导学生创造性的阅读诗歌我们以诵读、情感对接的方式让学生欣赏诗歌、感受诗歌,学生自然会产生全身心的感动和共鸣。在此之后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对诗歌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阅读.这样有利于使学生单纯的阅读行为转化为创造性行为,使别人的财富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财富。如:《我愿意是急流》的教学设计将探究发现这首诗的艺术之美,感悟这首诗的情感之美设定为教学目标。课堂中我设计用“母亲"和“祖国”作为抒情对象当场创作诗歌展开点评。学生作品展示:我愿意是石桥在湍急的河流上对一次次的狂风暴雨勇敢地斗争……只要我的祖国是一辆马车沿着我坚实的身躯通往康庄大道--——沈XX我愿意是石头,是阶梯上的石板,在陡峭的山腰上,沉默地卧躺。只要我的母亲,是一痕绿苔,依附在我背上,安详地生活。--—-龚XX学生创作的诗歌是建立在对诗歌本身的艺术美和情感美欣赏的前提下,选取了石桥、狂风暴雨、马车、陡峭的山腰等传神的意象来抒发情感。学生习作展示一部分学生充分领略到了这首诗内在的意象美和节奏美.比如我教《琵琶行》时,让学生改写,有的同学写成有张爱玲风格的小说;有的改写成杂剧折子;也有的改写成散文,这是从体裁上看,内容上进行再创作的比例也很高.改写的过程,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其实就是阅读过程中一次意象的再创造,这比老师喋喋不休的“分析"更有利于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读诗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多角度进行思维展开创造性阅读,这样领会诗歌的美、艺术内涵就不是一件难事了,领会诗境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朱光潜先生曾说:“自从有了诗歌,人生就不是一件枯燥的东西”。而我们的学生正处于敏感多思、多愁善感的诗般年华,他们的生活应该是充满诗意的.诗歌和具有诗一样年华的学生如何才能撞出情感的火花,关键在于我们老师如何引导。所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让诗歌的课堂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多一些陶冶性情的快乐;多联系一些自我体验;多一些创造性阅读的机会.在这样的课堂里我们能由衷的感受到,学生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时的愉悦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