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1页
【初中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2页
【初中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3页
【初中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4页
【初中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古诗词诵读诗仙:诗圣:诗佛:诗魔:诗鬼:初唐四杰:

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贺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李杜:小李杜:诗词课题总览《咸阳城东楼》/许浑《无题》/李商隐《行香子(树绕村庄)》/秦观《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咸阳城东楼许浑咸阳城东楼树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作者简介

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咸阳:今属陕西。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唐代咸阳城隔渭水与新都长安相望。解题许浑的《咸阳城东楼》属于咏史怀古诗咸阳城东楼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秦代都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此题一作《咸阳城西楼晚眺》。水中小洲。丛生的杂草。这里指作者自己。指秦、汉灭亡的往事。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一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芦苇杨柳丛生,好似江中沙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将至,狂风已吹满咸阳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鸣啾啾。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不要问秦、汉灭亡的往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此诗首联扣题,抒情写景。“蒹葭”,暗用《诗经·国风·秦风·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精读探究

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分析“一上高楼万里愁”的“愁”含义和作用。含义:愁,思乡,怀古。作用:一个“愁”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以“愁”开篇,其后交待“愁”的缘由(用首句引出下文情感的抒发)。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颔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诗境浅说》评“山雨欲来风满楼”可谓“绝妙好词”,试从内容角度赏析。

全句只有寥寥七个字,十分形象地写出山城暴雨即将来临的情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时还预示着唐皇朝的统治,已经面临着崩溃在即的危机。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联想。

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简要赏析《咸阳城东楼》颈联的表达效果。

颈联晚眺近景,虚实结合,通过视觉和听觉描写强调过去的禁苑深宫,现今只是绿芜遍地,黄叶满林,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今昔对比,吊古之情油然而生。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尾联作结,融情于景。“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根据《咸阳城东楼》内容,概括作者“愁”的原因。官宦在外,思念家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江山依旧,世事沧桑。课文主旨

诗人通过对登楼所观之景的描写,营造出了萧条苍凉的氛围,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作者对历史沧桑、家国衰败的无限慨叹。中考链接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__,蒹葭杨柳似汀洲。

(2)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________。

(3)行人莫问当年事,_________________。

(4)现在我们常用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

”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一上高城万里愁山雨欲来风满楼故国东来渭水流山雨欲来风满楼中考链接阅读《咸阳城东楼》,回答问题。

一个“愁”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以“愁”开篇,其后交待“愁”的缘由(用首句引出下文情感的抒发)。

分析“一上高城万里愁”中“愁”的作用。无题李商隐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解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这些诗歌看似没有标题,实则诗人表达的感情更加的强烈、深刻,无题胜有题。之所以用“无题“作题目,是因为作者不便或不想直接用题目来显露诗歌的主旨。这样的诗,往往寄托着作者难言的隐痛,莫名的情思,苦涩的情怀,执著的追求等。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其诗构思新颖,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著有《李义山诗集》。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春风。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丝,与“思”字双关,含相思之意。蜡烛燃烧时流下的烛油,称为“蜡泪”。用作动词,照镜子。青年女子浓黑轻柔的秀发,代指青春年华。神话中海上的仙山,这里借指所思女子的住所。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后为信使的代称。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春风衰弱无力,百花纷纷凋零。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燃烧殆尽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滴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早起对镜梳妆,唯恐青春容颜逐渐消失,夜晚吟诗,会感到月光清冷。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蓬山距此没有多远,希望有青鸟殷勤地替我去探望(你)。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缠绵委婉的爱情诗。首联写出两个恋人的难分难舍之情。

颔联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至死不渝的爱情追求。

颈联分别描述两人因无法相见而惆怅,倍感清冷的情状。

尾联诗人运用了“蓬山”“青鸟”的神话传说,寄托自己对爱人的抚慰和深长情意。

诗人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离别诗格律诗从内容上说,这是一首:从形式上说,这是一首:(1)句中的“难”意义是相同的吗?第一个“难”指情人相会之困难,第二个“难”指分别之难过与不舍。“东风”和“百花”点明离别的时节(暮春)以及周围环境(百花凋零),营造出离别时悲凉凄惨的意境。(2)“东风”和“百花”分别写出了什么?借景抒情,以暮春残景映衬离别之情,倍增幽怨,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这句诗中分别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比喻:双关:“丝方尽”——隐指“思方尽”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比作吐丝至死的春蚕、燃烧一生的蜡炬,表达自己至死不渝的爱情。“烛泪”——隐指相思之泪

原意:比喻恋人别后相思之苦。新意:比喻人们为某种理想而执着追求。女子清晨对着镜子梳妆,发现镜子中鬓角的头发白了,夜里对月吟诗,却感觉寒冷。

2)夜里对月吟诗是多么风雅的事,为何会感到寒冷呢?对月吟咏,心中思慕之人却不在身边。月光的凄清寒冷正正反映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单、寂寞与思念。这是虚写,设想双方的思念之苦。从“应”字可见,“应”是忖度、料想的意思,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1)这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是真实发生的吗?作者借神话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蓬莱”这一海上仙山显示出二人相见之难,“青鸟”一词既宽慰了爱人让其不必担心,又表了自己绝不轻易放弃的决心。青鸟: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鸟,色泽亮丽、体态轻盈。青鸟是西王母的使者,共有三只。传说每次西王母驾临前,总有青鸟先来报信。后人因此将它视为传递幸福佳音的使者。蓬山:中国神话传说渤海中有三座神山:蓬莱、瀛州、方丈,为神仙居住的地方,自古便是秦始皇、汉武帝求仙访药之处,其上物色皆白,黄金白银为宫阙,珠轩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吃了能长生不老。这首诗是一首离别爱情诗,以别为诗眼,写出了一对恋人的离别之恨相思之苦,表达了诗人对至死不渝的爱情的赞颂。其中也流露出作者精神上的苦闷,具有浓郁的感伤色彩。行香子秦观行香子秦观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别号邗沟居士,又号淮海居士,世称淮海先生。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代表作品有《鹊桥仙》《淮海居士长短句》等。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秦观是北宋后期婉约派的一代词宗,非常擅于描写爱情。譬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等。但很少有人知道,秦观写起田园风光来也毫不逊色。行香子:词牌名。此词大约作于作者创作早期的熙宁年间(1068~1077),当时作者家居,尚未出仕。在一个春天,作者乘兴游览了一座村庄,被朴质自然的村野风光所感染,因此创作了此词。解题行香子秦观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池塘。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bēichánɡyánɡ多少,这里表示园子不大。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酒店门口挂的青色酒幌。飞扬,飘扬。yánɡ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淋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在溪水旁。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赏析“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❶“绕”“满”说明春意正浓,为下面写烂漫春光做铺垫。❷“东风”即春风,点明了时令;“豪兴”说明了心情;“徜徉”写其怡然自得的神态。这句表现了词人喜爱农村景色的喜爱之情。精读探究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小园”为描写春光的一个特定地点,小园虽小,却春意盎然,像收入了全部春光。这里有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和黄色的菜花,构成了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这两句从植物角度展现春天的绚丽多彩和生意盎然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

这两句移步换景,❶词人移步小园转向远处一带的围墙,在墙内隐现出茅草小堂。墙外小桥流水,飘扬着一面青色酒旗,显然有一家小酒店就在近旁。❷为后面写景做好了铺垫。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偶然”二句,写词人突然萌发了酒意,乘着一时的兴致,再步行着翻过东边的小山岗。“柳暗花明又一村”,另有一番景象:莺啼燕舞、蝴蝶采蜜忙。它们最能代表春天,比起小园来,是别一种春光。这两句从动物角度展现春天生命的活力此词极富动感地描绘了作者乘兴徜徉所见的朴质、自然的村野田园风光图,表达了词人对农村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层层绿树,环绕村庄,盈盈碧波,涨满池塘。这里鲜花盛开,色彩缤纷,让人沉醉。逶迤缭绕的围墙内,茅堂隐隐,小桥流水近旁,酒旗飘扬。这里莺鸣蝶舞,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表达了诗人对农村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词人在《行香子树绕村庄》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全词运用了白描和动静结合的手法。(1)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百花争艳、莺歌燕舞的田园风光图,体现了词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2)上片侧重描述静态景物,静中有动;下片侧重描绘动态景象,静景动景又互相映衬。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行香子树绕村庄》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特点?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通俗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表现了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关于辛弃疾【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以豪放为主,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创作背景

这一首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疏通文意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南宋】辛弃疾词牌名。又名《采桑子》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指年轻的时候。不懂。qiǎnɡ竭力,极力。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尝够,深深懂得。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此词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当时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无奈、痛苦之情。全词构思新巧,词人运用反复、对比的手法,将昔日不知“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