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现代文分析与鉴赏_第1页
部编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现代文分析与鉴赏_第2页
部编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现代文分析与鉴赏_第3页
部编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现代文分析与鉴赏_第4页
部编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现代文分析与鉴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部编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现代文分析与鉴赏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现代文分析与鉴赏

一、语言表述

(2023高一下·万源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植树娘子军纪念馆”徜徉,我心疼于陶凤娇们二十多年肩挑手提超乎常人的辛苦。每年七月到九月,是她们最为忙碌的时候。她们必须在早上四五点钟开始起床,戴上斗笠,蒙着面纱,挑着四十棵每棵三斤多重营养袋的树苗共一百三十斤左右的担子,再带上十多斤的淡水和白天的口粮走向沙地。

她们的仇敌是沙子。她们要制服这个敌人。可是敌人哪有那么容易束手就擒的?趁着她们不停地在沙地上行走,沙子就会与她们的汗水混在一起,进入衣服内,攻击皮肤。要不了多久,她们的身体就会因沙子的摩擦破皮,继而引起红肿、发炎……为了对付沙子,她们经常在无人的地方集体赤身裸体,直到快回到近人烟处才再把衣服穿上。

我无端地想起了鲁迅先生的言辞: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这样的言辞,带有明显的启蒙气质革命意味,似乎并不适合她们。可是,没有什么言辞,比这两句话更适合她们的了。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为了突出了陶凤娇们种树的艰辛,在用词上颇为讲究,请简要分析。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述效果?请简要分析。

3.文章最后说鲁迅先生的言辞“似乎并不适合她们”,又说“没有什么言辞,比这两句话更适合她们的了”,如何理解这种矛盾?

1.①多用数量词,“四十棵”“三斤多”“一百三十斤”“十多斤”等突出担子重,具体真实。②多用动词,“戴”“蒙”“挑”“带”“走”等生动地突出了陶凤娇们种树的繁忙。

2.①比喻,反问。②把沙子比作敌人,运用反问句加强语气,强调敌人不易制服,表现了环境的恶劣。

3.①这两句带有明显的启蒙气质革命意味,而陶凤娇们是新时代的建设者,所以不适合她们。②陶凤娇们就如同鲁迅先生所说的地火,隐忍而坚韧;就如同在沉默中爆发的熔岩,具有改天换地的强大能量。所以,没有什么言辞,比这两句话更适合她们的了。③这两句看似矛盾,实则具有深意,表述了对植树娘子军的赞赏和敬佩。

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语句表述效果的对比、鉴赏

(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述效果的能力。词语的表述效果,应先分析词语的词性、词义等,然后分析词语蕴含的情感,再有针对性地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借代等。解答本题,需仔细阅读文本,找到运用的修辞手法,再分析其表述效果。

(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述效果的能力。

本题考察用词的特色。用词的原则是“表意准确、形象生动、音韵和谐”;技巧是“精心挑选关键词、恰当使用修饰词”,本题已经告知表述效果,结合文本可以知道这里主要是运用了数量词和动词来达到表意准确的效果。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答题时要扣住“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作用、情感)”等作答。“她们的仇敌是沙子”是比喻中的暗喻,具有形象生动的表述效果,“可是敌人哪有那么容易束手就擒的?”是反问,能够起到加强语气、强调内容的表述效果。

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这处引用来自鲁迅先生的《野草题辞》,这句话作为鲁迅“心的誓言”是一把利刃,带有强烈的战斗性,断言人民革命必将到来,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了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绝不能长久。因此这两句带有明显的启蒙气质革命意味,而陶凤娇们是新时代的建设者,所以不适合她们。但这两句的地火、熔岩和坚韧的陶凤娇们又有高度的相似性,可以构成比喻关系。所以,没有什么言辞,比这两句话更适合她们的了。这两句看似矛盾,实际上是借以表述对植树娘子军的赞赏和敬佩。

二、现代文阅读

(2023高一下·宾县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这是我们了解古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的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很多作品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述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述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且以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作品,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作用。阅读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晚清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就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能达到二者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

首先,从唐宋词人的角度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以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做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因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唯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4.下列对“唐诗宋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宋词应成为我们首选的阅读对象,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

B.唐诗宋词体现的普通人的价值观,多数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

C.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诗宋词中的典范,虽然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然后传递给读者。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想了解一位诗人的襟怀抱负,可以广泛地阅读他的诗歌,因为读诗就是读人。

B.古代诗词之所以具有现实价值,是因为它们表述了古今共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这样才能读深读透。

D.读者读唐诗宋词时,对原作的意蕴做出诠释和解读,就会扩展和拓深原作的意蕴。

6.下列关于唐诗宋词赏读的事例,不能证明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心观点的一项是()

A.柳永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本是写爱情,王国维却将其作为“古今之成大事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之一。

B.白居易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原意是以“草”的生生不息表述送别的愁情的增生,后人却从中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

C.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之句,表明苏轼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读者能从中感受到的旷达潇洒。

D.杜甫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歌咏的是诸葛亮,南宋爱国将领宗泽临终“诵此二语”,感叹自己未竟的抗金事业。

7.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

8.下面材料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充分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对此作简要分析和说明。

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4.C

5.D

6.C

7.①材料一侧重谈唐诗宋词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②材料二侧重谈现代人如何读懂古代诗歌。

8.①况周颐认为读词应“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王国维选来鉴赏的两句,“菡萏”凋谢“翠叶”残败,“西风”吹过“绿波”生愁,恰是有绝佳意境的。②况周颐主张读词应“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澄思渺虑”,王国维从萧瑟秋景的描写中体会到了女主角哀怨的心境。③况周颐提出读词要“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将自己的主观投入到词作中与词人对话,王国维也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李璟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生要回到原文,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从对比中寻找关键词,根据一些关键词来是非题的对错。错误类型要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回到文本,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句子,深入理解的观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或者关键词,再进行对比和研究,从而选出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推理能力,包括分析内容要点、依据文章内容合理推理、判断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由于信息较分散,概括性较强,观点较隐蔽,故难度较大。做题时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据文推断、合理推断,不可妄加推断。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5)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解析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解析,更不是最佳解析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先从文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再思考解决对策进行简单概括就可以得出解析。

4.A.“唐诗宋词……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无中生有。材料一第一段相关表述为“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并没有说唐诗宋词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B.“多数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中的“多数是”说法不当,材料一第二段中“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是举例证明“诗词中表述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价值观”,不存在范围、数量的判断。

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然后传递给读者”说法错误,文中没有说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而写作,材料二第二段是说“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从而使创作出的作品“贮存丰富的人生意蕴”,选项颠倒了二者关系。

故解析为:C

5.D.“对原作的意蕴做出诠释和解读,就会扩展和拓深原作的意蕴”理解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说的是“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选项丢掉了限定条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

故解析为:D

6.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心观点是“对原作的意蕴做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ABD三项读者都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所以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

C.“读者能从中感受到的旷达潇洒”,仅仅是对原作的主旨理解,并没有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所以也就没有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

故解析为:C

7.结合材料一中“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等分析,材料一侧重谈唐诗宋词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结合材料二“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等分析,材料二侧重谈现代人如何读懂古代诗歌。

8.结合材料二第一段“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与题干中“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分析,况周颐认为读词应“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王国维选取了李璟词意境绝佳的两句词来鉴赏。结合题干中“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与材料二第一段“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分析,况周颐主张读词应“将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澄思渺虑”,王国维从李璟词萧瑟秋景的描写中体会到女主角哀怨的心境。

结合材料二第一段“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与题干中“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分析,况周颐提出读词要“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王国维也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李璟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2023高一下·宾县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石匠留下的歌

何立伟

从山外头来了一个石匠,在水碾子坊前歇脚。他把背上的搭链往地上一撂,褡裢里发出了金属的沉闷的音响。侧耳,听了听水碾子坊里碾谷的嗡嗡声,他大声说:“碾子要凿了哦!”

爹正在水碾子坊里扫谷。提着高粱帚子出来,见是陌生客,忙取了紫竹烟筒递过去。那石匠其时已将一根纸烟夹在食指与中指之间。似乎从他吸纸烟的派头上,看出其人的不凡。

水碾子正要凿槽咧。很快讲定了工价。无争无吵。各自一派让得三分的气度。那石匠绕碾子转了三圈,也并不发表阔论高谈。从褡裢里取了锤凿,水碾子坊里,就叮叮当当热闹了起来。四面的苍苍郁郁的山壑里,一时贮满了这十分好听的声音。

先前这水碾子终日碾谷,其音清越,其韵悠扬,好比寨前的四妹子,不紧不慢,打出好听的山歌来。后来,日日磨,日日磨,磨平了石槽,碾子就一声一声闷如沉雷了。

天热起来,他就索性打起赤膊,凿。他膀大腰圆,甩锤子的时候,上身的肌肉有规律地滚动。汗水使他宽阔的胸膛油着异彩。简直那本身就是一錾一錾凿出来的。像一尊石雕。拿来了蒲扇,拿来了茶罐,拿来了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爹吩咐:“你好生招呼石匠吧。”我说:“好。”爹放不下心,又吩咐:“这石匠一定见过世界,莫要让他笑话我桃花寨的人不晓得礼数。”

我说:“好。”

我就同他打扇,将砰茶斟得满满的,双手稳稳递与他。请他歇憩。请他喝茶。手上捏一把平日藏在柜里舍不得吸的,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我想同他谈讲。只想他是见过世界的,那重重的山外头是个什么模样呢?默默喝茶,默默吸烟,默默歇憩。从鼻孔里口角里喷出的烟云浓浓的,辣辣的,也是默默的。

但几分钟以后他又拿起了锤子。烟蒂在脚边断续着残烟几缕。山谷里,飞着钢与石的回音。很长的一声一声。仿佛四山里万人千人在凿岩取石,你呼我应。

又歇憩的时候,我急切地同他说:“说个故事我听吧。说个故事!”“故事?什么故事?”他放下了锤子。

真的,什么故事呢?竟不晓得这个世界有哪样一些故事。于是我说:“随便你同我讲点什么吧。反正我什么都不晓得。”

“等你长大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了,你就会什么都晓得的。用不着别人讲。”他将那多茧的厚实的手掌放在我的脑壳上,“唉,你还细,你还不懂事。生活里头有的是酸甜苦辣,你只能够尝,不能够讲。讲不出。生活里头没有故事。”

好久了我才说:“那就打一个山歌吧。”歉意地一笑,摇摇头,他又去凿那磨槽。

洁白的石砾在錾子尖上跳跃,落在地上,落在他的裤褶缝里,如一层层雪粉。直到黄昏从山沟里溢了出来,才将那叮叮咚咚的锤声淹没掉。这时,那很大的碾槽,正凿得如一朵刚刚绽放的山茶花。

掌灯吃夜饭时,他累了,倦了。爹招待他,用了好香的米酒,用了一条腊得透明的麂子腿。那麂子,还是去冬大雪封山时,爹在鹰嘴岩打的。好肥的麂子。爹舍不得吃,除非来了贵客。爹问他这问他那。爹这人,就景仰见过世界的人。那石匠总是回答得很少,很有分寸。你总觉得他不肯说出来的东西必定深奥。他那紫红的脸膛,深刻的皱纹,使你感觉到他是一部书,但谁也无法打开。爹只好死劲地敬酒。

“多谢。明日赶早,我还要行路。”“往哪边走?岩陀,还是檀木坡?”“哪里有工夫做,就到哪里去。石匠嘛,走四方,吃四方。”他笑了一下,笑得很淡。有雪白的牙齿。

起身,打一轮拱手,他晃晃地朝东厢房走去。

第二日天刚放明,爬起来我就要去找石匠。要问他,见了世界的人,为什么不会讲故事?

爹朝水闸走去,说:“这时候才起来,石匠他走了咧!”

跑到高处,朝雾中的石板路望去,终于看见了他那朦胧胧的背影。其实无法说那是背影,整个的只是小小的一个黑点了。那黑点,在这迷蒙的天地之间,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就消失在雾之中了。他走了,同他来时一样,同他吸烟凿石时一样,是默的,无声无臭的。天和地,好大呵!

哗啦!爹把水扯开了。蓄了一夜的溪水,扑过来,攀住染满了青苔的木轮子,木轮子就滚动起来,吱吱呀呀地带动了水磨。这清新的空气里,就颤动着它那好听的声音了。

比先前还要好听些!清越。悠扬。娓娓地,悄悄地,向你叙述着什么。长大后,我一直觉得,这水碾子的声音,是那个默默的石匠留下的一支很长很长的歌,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

(选自《人民文学》1983年06期,有删改)

文本二:

小说,是我最重视的文学体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受到文坛普遍关注的,正是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受关注的原因,现在回想起来,恐怕在它的实验性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兴起,百无禁忌。在思想解放的大的社会背景下,文坛空前活跃,各种题材,各种文体,各种风格,竞相怒放。我初出道,亦知要崭露头角,须得有自家面目,遂努力在文体同语言上与别人拉开距离。汪曾祺先生说,我的小说受唐人绝句的影响。李陀先生亦说我的小说是“绝句式”的小说。皆是解人语也。肯定了我的有着诗的含蓄意韵的文体面目。我喜欢唐诗,尤喜绝句,五绝二十个字,七绝二十八个字,短得不能再短,但每每是一幅历史的图卷,浩浩沧桑,尽寓其中,意蕴深长。譬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把个唐朝从开元到天宝年间经历“安史之乱”的惊天巨变,从全盛到衰落的历史图景,通过几位白头宫女闲聊往昔的日常场景,轻巧地勾勒了出来。这种以小场景写大历史,以日常生活见白云苍狗的唐人绝句,给了我莫大的启发。当其时,文坛大多数作家的叙事范式,是受西方文学的影响,而我是选择受祖宗的影响。

(节选自何立伟《自序》,有删改)

9.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对了解“世界”的问题很是急切,但因为年纪小,又不知应该了解这个世界的什么,不知如何向石匠发问。

B.“爹”对石匠热情招待,目的是想通过见过世界的石匠了解外面的世界,但那个石匠却口拙言迟,不愿回答。

C.石匠“赤膊”凿槽形象的刻画,既展现了石匠身体的健壮,也展现了生命阳刚之美,更暗含劳动塑造人生的思想。

D.这篇小说故事简单,只是叙写了一个石匠来为“我”家修理水碾与“爹”与“我”想通过石匠了解外界的故事。

10.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烟丝”和“纸烟”两物,分别代表了山内、山外两种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生活。

B.“我”和“爹”的“问”与石匠的默默辛勤的錾凿,构成了小说深层的问答关系。

C.石匠侧耳一听水碾子坊里碾谷的嗡嗡声,就可知碾子的状态,侧面写出石匠精湛的技艺。

D.善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石匠劳作声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突出石匠的技艺高超。

11.小说标题“石匠留下的歌”具有怎样的意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12.如欲以“一篇‘绝句式’的小说”为题写一篇《石匠留下的歌》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并简要分析。

9.B

10.C

11.①“石匠留下的歌”既指石匠锤凿发出的叮叮当当的好听的声音以及经过石匠修理后的水碾发出的“清越、悠扬”的声音;②又指石匠精湛的手艺、沉稳内敛的性格、“见过世面”的人生阅历、对生活独到的感悟带给我的人生启蒙和启迪;③还指石匠这样的闯江湖的手艺人和与之相关的纯朴民风、生活方式所代表的传统文化与文明带给我的留恋与向往。

12.①语言简短,故事短小。如第4段写水碾子的历史、人物对话以及石匠的回答多用短句,文章不以宏大曲折取胜,而是以小写大,以小场景反映大历史。②意蕴深长,言简意丰。通过叙写一个石匠为“我”家修理水碾与“爹”与“我”想通过见石匠了解外界的故事展现出世情、民生、传统技艺等丰富的历史内容,富有韵味,耐人寻味。③景物、人物描写具有诗歌意境美。以审美眼光写物写人,如写石匠喝茶、吸烟、休憩、凿石,写锤子的回声、凿后的碾槽等,将人与物变成诗的意象,处处充满了意境美。

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其他小说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结构、主题理解、结构思路等角度分析判断。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重点,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分析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应从语句理解、修辞运用、结构手法、抒情技巧等方面分析艺术特色及作用,准确解题。

(3)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从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等角度思考。这是一道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入手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情节和内容分析。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9.B.“但那个石匠却口拙言迟,不愿回答”分析错误。依据原文“不发表阔论高谈”以及对“我”说的一番话“生活里头有的是酸甜苦辣,你只能够尝,不能够讲。讲不出。生活里头没有故事”可知,石匠并非口拙言迟。

故解析为:B

10.C.“侧面写出石匠精湛的技艺”分析错误,这句通过直接描写石匠的动作,表明他精湛的技艺,应为“正面描写”。

故解析为:C

11.(1)原文写道“从搭走里取了锤凿,水碾子坊里,就叮叮当当热闹了起来。四面的苍苍郁郁的山壑里,一时贮满了这十分好听的声音。先前这水碾子终日碾谷,其音清越,其韵悠扬”“先前这水碾子终日碾谷,其音清越,其韵悠扬,好比寨前的四妹子,不紧不慢,打出好听的山歌来”,把水碾子碾谷发出的声音比作山歌。但是,因为“日日磨,磨平了石槽,碾子的声音就沉闷如沉雷了”可概括出:“石匠留下的歌”既指石匠锤凿发出的叮叮当当的好听的声音以及经过石匠修理后的水碾发出的“清越、悠扬”的声音。(2)原文写道“这时,那很大的碾槽,正凿得如一朵刚刚绽放的山茶花”,并且经石匠修理后的水碾发出的“清越、悠扬”的声音,可以看出石匠精湛的手艺。“唉,你还细,你还不懂事。生活里头有的是酸甜苦辣,你只能够尝,不能够讲。讲不出。生活里头没有故事”,当我让“见过世面”的石匠讲点什么的时候,他的深奥的话语给我留下了无限的深思,给我的人生启蒙和启迪。可概括出:“石匠留下的歌”又指石石匠精湛的手艺、沉稳内敛的性格、“见过世面”的人生阅历、对生活独到的感悟带给我的人生启蒙和启迪。

(3)本文回忆了小时候在深山里的生活情境,父亲用水碾子碾谷,然后来自山外面的、手艺精湛的石匠给修理石碾,而这用水碾子碾谷,石匠修理石碾都代表着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以“石匠留下的歌”还指石匠这样的闯江湖的手艺人和与之相关的纯朴民风、生活方式所代表的传统文化与文明带给我的留恋与向往。

12.(1)文本二提到的小说受唐人绝句的影响,是“绝句式”的小说。材料一中大量运用短句,如“默默喝茶,默默吸烟,默默歇憩”“他累了,倦了”等,节奏整齐,言简意赅,和谐优美,类似“绝句”。材料一叙写了一个石匠来为“我”家修理水碾的故事,却反映了如何对待传统文明的深刻思想,以小见大。可概括出:语言简短,故事短小。如第4段写水碾子的历史、人物对话以及石匠的回答多用短句,文章不以宏大曲折取胜,而是以小写大,以小场景反映大历史。(2)文本一叙写了一个石匠来为“我”家修理水碾,“爹”与“我”想通过见石匠了解外界的故事,展现了反映了如何对待传统文明的深刻思想。“我”家所在的地方有着传统的生活方式,用石碾子劳作等反映是传统的生活方式;石匠会修理石碾,体现的是传统技艺;而石匠走过的山外的地方是另一个样子,是与“我”所在的地方完全不同的世情和民风。可概括出:意蕴深长,言简意丰。通过叙写一个石匠为“我”家修理水碾与“爹”与“我”想通过见石匠了解外界的故事展现出世情、民生、传统技艺等丰富的历史内容,富有韵味,耐人寻味。

(3)用写诗的方式描写人物:写石匠身体健壮,富有阳刚之美,喝茶、吸烟、休憩,诗化的语言,富有诗情画意。写父亲“让得三分”“晓得礼数”。写人物语言虽用简短的对话,却有极强的画面感,形成独特的意境。可概括出:景物、人物描写具有诗歌意境美。以审美眼光写物写人,如写石匠喝茶、吸烟、休憩、凿石,写锤子的回声、凿后的碾槽等,将人与物变成诗的意象,处处充满了意境美。

(2023高一下·广州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贾母道:“他们既备下船,咱们就坐一回。”说着,便向紫菱洲蓼溆一带走来。未至池前,只见几个婆子手里都捧着一色摄丝戗金五彩大盒子走来。凤姐忙问王夫人:“早饭在那里摆?”王夫人道:“问老太太在那里,就在那里罢了。”贾母听说,便回头说:“你三妹妹那里就好。你就带了人摆去,我们从这里坐了船去。”

凤姐儿听说,便回身和李纨、探春、鸳鸯、琥珀带着端饭的人等,抄着近路到了秋爽斋,就在晓翠堂上调开桌案。鸳鸯笑道:“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篾片①相公,拿他取笑儿。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篾片了。”李纨是个厚道人,听了不解。凤姐儿却知道说的是刘姥姥了,也笑说道:“咱们今儿就拿他取个笑儿。”二人便如此这般的商议。李纨笑劝道:“你们一点好事也不做,又不是个小孩儿,还这么淘气,仔细老太太说。”鸳鸯笑道:“很不与你相干,有我呢。”

正说着,只见贾母等来了,各自随便坐下。先有丫鬟端过两盘茶来,大家吃毕。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敁敠②人位,按席摆下。贾母因说:“把那一张小楠木桌子抬过来,让刘亲家近我这边坐着。”众人听说,忙抬了过来。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拉了刘姥姥出去,悄悄的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若错了,我们就笑话呢。”调停已毕,然后归坐。

薛姨妈是吃过饭来的,不吃,只坐在一边吃茶。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姊妹三个一桌,刘姥姥傍着贾母一桌。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之物。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日偏接过麈尾来拂着。丫鬟们知道他要撮弄刘姥姥,便躲开让他。鸳鸯一面侍立,一面悄向刘姥姥说道:“别忘了。”刘姥姥道:“姑娘放心。”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锨还沉,那里拿的动?”说的众人都笑起来。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说着,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

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掌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肏攮一个。”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亲自去捡,早有地下的人捡了出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

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他笑。贾母又说:“这会子又把那个筷子拿了出来,又不请客摆大筵席。都是凤丫头支使的,还不换了呢。”地下的人原不曾预备这象牙箸,本是凤姐和鸳鸯拿了来的,听如此说,忙收了过去,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

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那个伏手。”……

一时吃毕,贾母等都往探春卧室中去说闲话。这里收拾过残桌,又放了一桌。刘姥姥看着李纨与凤姐儿对坐着吃饭,叹道:“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凤姐儿忙笑道:“你别多心,才刚不过大家取乐儿。”一言未了,鸳鸯也进来笑道:“姥姥别恼,我给你老人家赔个不是。”刘姥姥笑道:“姑娘说那里话,咱们哄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心里恼,也就不说了。”鸳鸯便骂人“为什么不倒茶给姥姥吃。”刘姥姥忙道:“刚才那个嫂子倒了茶来,我吃过了。姑娘也该用饭了。”

(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有删改)

①篾片:旧时依附于富贵人家,为主子帮闲凑趣的人叫“篾片”,也叫“清客”。②敁敠(diānduō):估量、盘算、斟酌的意思。

1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鸳鸯和凤姐把刘姥姥当做“女篾片”来加以取笑,这表现了她们的尖酸刻薄、仗势欺人。

B.李纨由不解到劝阻,鸳鸯则干脆利索地予以回应,不同的言行体现出人物的鲜明个性。

C.凤姐“敁敠人位,按席摆下”,大家吃饭各自分桌而坐,这都体现了贾府的规矩和礼节。

D.“去了金,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那个伏手”,既说明刘姥姥对器具的不适,也凸显贾府的奢华。

14.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重点运用了语言、心理、动作等手法,塑造了刘姥姥这一鲜活生动颇具魅力的人物形象。

B.“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这里的插叙补足一笔,对场景进行了补充描写。

C.本段文字虽只选取了《红楼梦》中一个小片段,却表现出了语言华美考究的艺术风格。

D.小说情节发展以饭前、饭中、饭后为时间节点组成,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手法高超。

15.是如何描摹众人大笑的场景的?请简要分析。

16.清代点评家涂瀛评价刘姥姥时说:“刘姥姥深观世务,历练人情,一切揣摩求合,思之至深。出其余技作游戏法……忽而痴人说梦……忽而嬉笑怒骂……无不动中窍要,会如人意。……视凤姐辈真儿戏也。”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13.A

14.D

15.①运用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展示众人的个性差异。如史湘云的任性率真,林黛玉的身体娇弱,贾宝玉的倍受宠爱。

②点面结合。注重重点刻画,将史湘云、林黛玉等主要人物的各自不同笑貌写得活灵活现;同时又注重群体塑造,在面上使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16.刘姥姥是一位憨厚又不失睿智、质朴又精通世故人情的农村老妪形象。

①刘姥姥任由凤姐、鸳鸯捉弄取笑却并不在意,而且十分配合,可见她忠厚又睿智的一面。

②刘姥姥生活经验丰富,精通人情世故。她顺水推舟送人情,既迎合了凤姐她们哄老太太开心的想法,也博得了贾母的开心,有利于自己获得更多的好处。

③表面看是凤姐等取笑憨厚没见过世面的刘姥姥,可实际上,是刘姥姥以自己的风趣戏耍着她们,刘姥姥才是真正的主角。

探讨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其他小说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结构、主题理解、结构思路等角度分析判断。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重点,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分析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应从语句理解、修辞运用、结构手法、抒情技巧等方面分析艺术特色及作用,准确解题。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人物描写的表现手法既有正面描写,如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也有侧面描写(侧面烘托、衬托)。答题时可以从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方面思考。

(4)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要分析小说中各类人物之间的联系,常常会刻画一些次要人物以突出人物的形象。并且要严格按照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模式进行解答。

13.A.“这表现了她们的尖酸刻薄、仗势欺人”错误。鸳鸯和凤姐取笑刘姥姥是哄贾母开心,刘姥姥也心知肚明,并十分配合。

故解析为:A

14.A.“重点运用了语言、心理、动作等手法”错误,塑造刘姥姥没有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B.“这里的插叙补足一笔”错误。“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是直接描述部分,为场面描写,不属于插叙。

C.“却表现出了语言华美考究的艺术风格”错误,表现出了语言质朴自然的风格。

故解析为:D

15.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比如“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一句中“喷”、“伏着”、“滚到”“搂”等动作的描写,“笑的”神态描写,体现了在场的人的不同的性格特点。比如,史湘云的直率朴实;黛玉的娇弱;宝玉的娇嗔和受宠;王夫人的尊贵;薛姨妈的自然大方。

点面结合。所谓“点”,即单独描写,主要有史湘云、林黛玉、贾宝玉、王夫人、薛姨妈、探春、惜春等人,通过不同的具体刻画展示不同的性格特征;所谓“面”,即整体描写,“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和“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是整体塑造,使整个场面描写有主有次,增添了文章的画面感。

16.刘姥姥在贾府既是被取笑的对象,同时也表现出了其深谙世事的一面,表面的憨厚与深层的睿智集于一身。结合“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拉了刘姥姥出去,悄悄的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若错了,我们就笑话呢。’调停已毕,然后归坐”“丫鬟们知道他要撮弄刘姥姥,便躲开让他。鸳鸯一面侍立,一面悄向刘姥姥说道:‘别忘了。’刘姥姥道:‘姑娘放心。’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锨还沉,那里拿的动?’说的众人都笑起来”可知,刘姥姥任由凤姐、鸳鸯捉弄取笑却并不在意,而且十分配合,可见她忠厚又睿智的一面。

刘姥姥生活经验丰富,精通人情世故。结合“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说着,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肏攮一个。’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可知,她顺水推舟送人情,既迎合了凤姐她们哄老太太开心的想法,也博得了贾母的开心,有利于自己获得更多的好处。

结合“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亲自去捡,早有地下的人捡了出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他笑。贾母又说:‘这会子又把那个筷子拿了出来,又不请客摆大筵席。都是凤丫头支使的,还不换了呢。’地下的人原不曾预备这象牙箸,本是凤姐和鸳鸯拿了来的,听如此说,忙收了过去,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那个伏手’”可知,表面看是凤姐等取笑憨厚没见过世面的刘姥姥,可实际上,是刘姥姥以自己的风趣戏耍着她们,刘姥姥才是真正的主角。

(2023高一下·广州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

宁国府、荣国府是贾氏先祖宁、荣二国公在世时,官造留下给他们嫡系子孙的,依明律“其父祖有官身殁,非犯除名不叙,子孙许居原造房屋,不得以无官违式论”,清律“父祖有官身及,虽曾经断罪者,其房仍许子孙居住”。事实上,房屋之外,其他车马、衣服等物也不禁止子孙及其家属使用。这些在生活享受上的特权,使得官吏的家属成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生活群体。而府第、高墙、豪门自然亦成为一般百姓眼中敬畏羡妒之位势财富的象征了。

大门,堪称整个府第对外极具象征性的部分了。所谓“侯门深似海”,除了门饰、间数制度之外,平常正门又不开,只留两旁东西角门出入,只有喜丧、年节或迎送高官时,才打开直通到底,这都增加了神秘感及庄严气氛。譬如:第五十三回除夕祭宗祠,二府正门大开一路直到正堂。两门间的街上也设着二府的仪仗执事乐器,来往行人皆不准过。第七十五回尤氏由荣府返家,夜里省得套车,徒步过去时,两边的门子也把行人断住。这些事例都可见得二府正门甚至面临的街道,也都成为二府的外围领域,含有威吓的意味。

给秦氏办丧事,在会芳园围墙开了一门,起宣坛乐台,尤二姐丧事停灵梨香院,临时开了对街一门。这都是因为年轻媳妇、贱妾之丧不能由正门出灵,这也可见正门的庄严性不容破坏。

(二)

园林的性质比宅第更近于艺术,也因此园林布景更可以供小说驰骋想象。《红楼梦》的结构有两大脉络:一是家族兴衰,另一是宝玉心性之旅。家族兴衰的脉络与府第的场景关系最直接,宝玉心性之旅的“园地”则由大观园来成就。

在大观园中,不仅各钗的生活空间扩大了,而且私密性增加了,这些在传统宅第中是很难得的。因为传统宅第的房子里外之门,通常是不关的,除非要睡觉了。而且所有的主子都有奴婢、小厮“贴身”侍候。这两项加起来,个人私密性就难得了。

为什么传统宅第没有个人私密的空间呢?因为儒家思想不在培养“独立的个人”,而在造就一个作为典范的君子。既然没有“个人”,那么,反映位序观念的传统宅第就不必提供实质的个人私密空间,而是用许多暗示如门帘、屏风等,来引发人“依礼举止”,希望由人的修养,来达成“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的私密。

然而,在读书人的仕途上,理想是君子修身治国平天下,现实里,多的却是听命木讷以及钻营功名利禄这两类人了。小说的主人贾宝玉对于前者没有兴趣,对追求名禄更是不齿,唯一的出路只有展开个人心性的探索,尝试去寻找一些终极的目的与价值。很自然的,此项探索在位序严谨的宅第是无法展开的,府内的园子才可以担负起这个责任。

(摘编自关华山《中的建筑与园林》)

材料二:

人类建筑,有两个目的:其一为生活所必需,其一为娱乐所设置。就我国历史而言,其因形式而分类者,如平屋,乃生活所必需也;如台楼阁亭等,乃娱乐之设备也。其因用途而分类者,如城市宫室等,乃生活所必需也;如苑囿园林,乃娱乐之设备也。中国文化,至周代八百年间而极盛,人为之势力,向各方面发展,大之如政治学问,小之至衣服器具,莫不由含混而分明,由杂乱而整齐。而生息于此世界者,长久束缚于规矩准绳之内,积久亦遂生厌,故春秋战国之际,老庄之学说,已有菲薄人为返求自然之势,人之居处,由宫室而变化至于园林,亦即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也。

(摘编自乐嘉藻《中国建筑史》)

材料三:

在一座中国房屋中,花园以及人工景色是基于与所有建筑根本不相同的原则。我们曾经指出过中国的思想受到儒家和道家的双重影响。这种相反的二重性清楚地表现在中国房屋和中国花园,城市和园林之间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关系上。房屋和城市由儒家的意念所形成:规则、对称、直线条、等级森严条理分明,重视传统的一种人为的形制。花园和风景由典型的道家观念所构成:不规则的、非对称的、曲线的、起伏和曲折的形状,对自然种种神秘的、本源的、深远和持续的感受。即使规模不大,中国的园林都在追求唤起对原始自然的联想,以由此而引导出来的原则来模塑园林的风格:避免笔直的、一览无遗的园径和视线,尽量不致千篇一律。园林成为一种成功的事物,它就是游山玩水经验的反映和模拟的创作。当人置身其境时有如在最荒寒的山水画中,其间差不多常常都有一些人物、茅舍、山径和小桥。建筑和自然之间是没有被分割开来的,这种合而为一的东西是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

(摘编自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1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府第大门是家族权势的象征,《红楼梦》中秦可卿和尤二姐的丧事皆不由正门出灵,可见正门庄严性不容破坏。

B.传统宅第房子里外之门不闭,缺乏个人私密性,故常设门帘、屏风等引人“依礼举止”,确保个人实质的私密空间。

C.人类建筑一为生活必需,如平屋宫室;二为娱乐所设,如苑囿园林。在春秋战国之际,已有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

D.中国的房屋和城市,规则、对称,讲究传统的人为形制;花园和风景,不规则、不对称,讲究起伏和曲折的形状。

1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格的等级制度推动了“门”概念化意义的生成,在严格区隔生活界限的同时,“门”也彰显了制度的力量。

B.贾宝玉逃出儒家正统,尝试探索自我心性,这在位序严谨的宅第是无法展开的,需大观园来成就。

C.长久束缚于规矩准绳之内的人,积久生厌,都会返求自然,将居处由宫室变化至于园林,以求安慰。

D.位序分明的传统住宅遵循着儒家的礼仪规范,因地相宜的园林设计却处处透着道家“法自然”的意味。

19.根据材料三,下列写古代建筑的诗句不能反映“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的一项是()

A.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B.重廊曲折连三殿,密上真珠百宝灯。

C.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

D.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

20.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传统宅第和园林的特点。

21.结合上面的材料并联系《红楼梦》的相关内容,对“潇湘馆”之于林黛玉的作用作一简要分析。

17.B

18.C

19.B

20.①传统宅第:端庄明朗、秩序井然、理性无私密性;

②园林:朴素自然、幽深自在、感性有私密性。

21.为林黛玉营造了一个不同于荣宁二府的私密、自由的空间,为充分展现人物个性提供了可能;让林黛玉在自然中得到安慰,展开个人心性的探索;潇湘馆有千竿翠竹(湘妃竹),象征林黛玉的高洁不屈,清雅脱俗的品质,暗示了林黛玉的命运。

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生要回到原文,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从对比中寻找关键词,根据一些关键词来是非题的对错。错误类型要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回到文本,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句子,深入理解的观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或者关键词,再进行对比和研究,从而选出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推理能力,包括分析内容要点、依据文章内容合理推理、判断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由于信息较分散,概括性较强,观点较隐蔽,故难度较大。做题时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据文推断、合理推断,不可妄加推断。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5)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解析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解析,更不是最佳解析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先从文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再思考解决对策进行简单概括就可以得出解析。

17.B.“故常设门帘、屏风等引人‘依礼举止’,确保个人实质的私密空间”错。由原文“为什么传统宅第没有个人私密的空间呢?因为……反映位序观念的传统宅第就不必提供实质的个人私密空间,而是用许多暗示如门帘、屏风等,来引发人‘依礼举止’,希望由人的修养,来达成‘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的私密”可知,睡觉时闭门,设门帘屏风等不是确保有个人私密空间。

故解析为:B

18.C.“都会”太绝对。原文是“而生息于此世界者,长久束缚于规矩准绳之内,积久亦遂生厌,故春秋战国之际,老庄之学说,已有菲薄人为返求自然之势,人之居处,由宫室而变化至于园林,亦即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也”,原文中没有“都会”的表述。

故解析为:C

19.结合原文“建筑和自然之间是没有被分割开来的,这种合而为一的东西是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可知,“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是指建筑和自然的结合。而B项只是涉及到建造,没有体现出与自然的契合。

故解析为:B

20.传统宅第的特点,可结合材料一“大门,堪称整个府第对外极具象征性的部分了。所谓“侯门深似海”,除了门饰、间数制度之外,平常正门又不开,只留两旁东西角门出入,只有喜丧、年节或迎送高官时,才打开直通到底,这都增加了神秘感及庄严气氛”,材料二“传统宅第的房子里外之门,通常是不关的,除非要睡觉了”和材料三“房屋和城市由儒家的意念所形成:规则、对称、直线条、等级森严条理分明,重视传统的一种人为的形制”得出:端庄明朗、秩序井然、理性无私密性;

园林的特点,可结合材料二“在大观园中,不仅各钗的生活空间扩大了,而且私密性增加了,这些在传统宅第中是很难得的”,材料三“花园和风景由典型的道家观念所构成:不规则的、非对称的、曲线的、起伏和曲折的形状,对自然种种神秘的、本源的、深远和持续的感受”“避免笔直的、一览无遗的园径和视线,尽量不致千篇一律”得出:朴素自然、幽深自在、感性有私密性。

21.“潇湘馆”之于林黛玉的作用,首先是为林黛玉营造了一个不同于荣宁二府的私密、自由的空间,为充分展现人物个性提供了可能。因为传统房屋是不重视私密性的,“传统宅第的房子里外之门,通常是不关的,除非要睡觉了。而且所有的主子都有奴婢、小厮‘贴身’侍候。这两项加起来,个人私密性就难得了”,而“潇湘馆”作为“园林”中的一部分,让林黛玉“生活空间扩大了,而且私密性增加了”,为充分展现人物个性提供了可能;同贾宝玉一样“对追求名禄更是不齿,唯一的出路只有展开个人心性的探索,尝试去寻找一些终极的目的与价值。很自然的,此项探索在位序严谨的宅第是无法展开的,府内的园子才可以担负起这个责任”,林黛玉也在“潇湘馆”中展开了个人心性的探索;“人之居处,由宫室而变化至于园林,亦即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也”,“潇湘馆”让林黛玉在自然中得到安慰;

《红楼梦》书中描写贾政等走到潇湘馆前: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竽翠竹遮映……。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该院院外一带粉恒,院内千百竿翠竹掩。入门曲折游廊,廊上挂着一架鹦鹉。正房三间,一明两暗。后院有大株梨花和蕉,又有两间小小的退步,院墙根有隙流入清水,绕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红楼梦》中有许多环境的描写与人物的性格情志达到水乳交融、浑然统一的境界,达到动态的全方位的契合、交流。竹的外形,竹的神韵,无一不与林黛玉交融、叠印。真可谓“竿竿翠竹映潇湘”,竹成了林黛玉绝妙的象征,象征林黛玉的高洁不屈,清雅脱俗的品质,暗示了林黛玉的命运。

(2023高一下·东莞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青春之歌(节选)

杨沫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

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

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

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息!

……

天刚亮,林道静就起来了。估计江华还在睡觉,她一个人走到学校附近的旷野里,一边散步一边唱着《五月的鲜花》。

她采了一大把二月兰和几枝丁香花,分放在两只玻璃瓶里,灌满清水去找江华。她蹑手蹑脚,怕吵醒他,可是隔着门缝一望:江华已经起来了,正低头看书。

他一回头,起身问道:“为什么不进屋来?手里拿着什么?”

道静不好意思地把花瓶放在小桌上,说:“老江,你一定笑话我,可是我很喜欢花,刚摘来的。”

江华抱起瓶子闻了闻,点头笑道:“真香!美好的东西人人喜欢,你为什么认为我不喜欢呢?”

“老江,这回碰到你,多高兴!我知道的事真太少啦,许多问题了解得似是而非……你以后可真要多帮助我。你参加革命好多年了吧?”

江华笑笑说:“不久以前我还在煤矿上呢。”

一句话好像响雷般落在道静的心上。她摆弄着衣角,小声说:“口头上我也知道你们工人阶级能干、有力量,可是,心里……老江,我对你说真话,我还是觉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今天,我才明白了我自己——空空洞洞的绣花枕头。”

江华笑了。

“道静,你和学生们的家长,比如像那些做工的、种庄稼的学生家长有来往吗?”江华又问道。

“没有。”道静不安地回答,“我真的没有想到这上头。有了时间,我只是读些书。”

江华沉思的目光紧对着道静:“以后,通过学生,你多跟一些工人农民的家庭来往来往,交交朋友吧。这些人跟你过去来往的人可不一样,有意思得很。”

“对!”道静说,“我有时也想跟这些人谈话,可就是不知谈什么好——好像没什么可说的。

江华对着墙上挂着的白胡子托尔斯泰的照片看了一会儿,然后才回过身说:“道静,我看你还是把革命想得太美妙,倒挺像一个浪漫派的诗人……我很希望你以后能多和劳动者接触接触。他们柴米油盐、带孩子,过日子的事知道得很多,实际得很。你也很需要这种实际精神。”

每天江华都是早出晚归。这晚,江华一直没回来,挨到后半夜,她才听见窗纸轻轻响了几下,接着一个低声在窗外喊着:“道静……”

道静迅速跳起来,把灯捻亮,开了屋门。

江华穿着破烂的农民服装,浑身沾满了泥水,闪身进屋。

道静屏住呼吸捻小了灯,轻轻走到江华身边,就着窗外透进来的薄明的月光,只见江华的右肩臂上有湿漉漉的红红的一大片。

“你——你受伤啦?”道静的声音又低又慌悚,“叫谁打的?”

“你想,还有什么人!”江华靠着椅子休息了一会儿,渐渐恢复了从容,“没想到事情变化得这么快。怎么样,你愿做些实际工作吗?”

“当然,可是老江,请你告诉我……”想到一个久已压在心头的问题,道静的心跳得更快了,低声地问,“请你告诉我——你是共产党员吗?”

“怎么样?”

“我,我——你可以介绍我参加党吗?”

江华的头紧紧靠在墙上。他盯着道静,苍白的脸上露着微微的笑容:“你会懂得考验这两个字的意思。道静,你要经得起考验,党是会给你打开大门的。”他轻轻地咳嗽两声,头无力地垂在桌边。过一会儿他又抬起头来看着愣在身边的道静,声音里忽然充满了兄长般的慈爱,“别难过!以后你会有机会参加的。现在,要做点实际的工作。你在学生和同事当中还没有进行过工作,学生家长的工作也还没做,我走后要开始做……”

他扶着桌沿站起身来,望了望窗户纸——东方已经发白。他最后一次低声嘱咐着她:“要大胆,又要细心,要尽量团结教职员。我相信你会做出成绩来的。好,趁着天不亮,我要走了。你把我的提包拿过来,我换件衣裳。”

看见他把血衣脱下来,卷了个卷;看见他镇静地用一只手洗了脸,从容不迫地收拾着东西;道静的心却又慌又乱像滚开的水。

“你真要走?伤口还在流血。”

“不要紧。”江华微笑的嘴唇白得没有血色,“昨夜我们正开着会,被县里派来的保卫团包围了。我冲出来时挨了一枪……不过不要紧,现在情况很严重,我要赶快到别处去。”

“你还回来吗?”道静的嘴角浮上希望的苦笑。

江华只是大步走着,走到一个三岔路口,站住脚:“道静,不必这样心肠软——斗争就是残酷的……你回去吧。”

她呆呆地站在一棵大柳树下思索着,望着那高大的身影一点点消失在迷蒙的晨雾中了。她慢慢低下失去,好像祷告似的在心里默默祝念:“同志,平安……希望你还回来……”

(有删改)

2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道静用“参加革命好多年了吧”打听江华的来历,而江华以“在煤矿上”巧妙回避,表现了他的老练。

B.从小说中两人的对话可以推知,林道静是学校的一名青年教职员,而江华则以隐藏的身份从事革命工作。

C.“摆弄着衣角,小声说”反映了林道静因江华的话而反思自己,为自己的“空空洞洞”感到惭愧的心理。

D.江华让林道静多和工人农民家庭来往交友,指出劳动者常拥有实际精神,可见他有联系工农的工作经验。

2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引用《五月的鲜花》歌词,表述了林道静对革命志士的崇高敬意,也为后文她走向革命做铺垫。

B.小说称呼反映人物关系的变化,林道静对江华的称呼从“老江”到“同志”,表明二人革命情谊的升华。

C.小说的环境描写具有暗示性,如“东方已经发白”暗示革命形势有了转机,“迷蒙的晨雾”暗示江华前路凶险。

D.“昨夜我们正开着会……”等内容采用补叙手法,交代江华受伤的经过,揭开前文“还有什么人!”的悬念。

24.小说是如何塑造江华这一革命者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25.小说展现了以林道静为代表的青年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过程。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22.A

23.C

24.①形象(外貌和神态)描写。小说中多次写到江华的“笑”,刻画出江华自信沉稳的形象。小说写江华“穿着破烂的农民服装”,突出了江华的机智,善于斗争。②言行(语言和行动)描写。从江华对林道静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的真诚、稳重,对革命事业赤忱热爱,对敌人嫉恶如仇。江华受伤后,“把血衣脱下来,卷了个卷”“用一只手洗脸”等动作突出了他的镇定,刻画出一个勇敢坚毅的革命英雄形象。③对比衬托。小说在与林道静浪漫幻想的对比中刻画江华的注重实际;通过林道静的成长衬托他富于革命经验。

25.①她本身对革命者充满敬意,但所知有限,通过与江华的交往逐渐了解革命者真实的一面,与革命者建立深厚的友谊。②她以前看重读书人而轻视劳动者,如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接受了江华要她接近劳动人民、培养实际精神的教导。③她本来是一个柔弱的女子,在目睹江华受伤仍坚持斗争之后,对革命斗争的残酷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变得更加坚强。

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表述方式,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本题综合性强,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既有对线索主旨结构的探究,也有对语言特色的分析,还有选材及人物的分析理解,这需要多方面去鉴赏小说。

(3)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首先要关注小说中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的细节。另外,还要重视小说中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结合故事情节、跟文中其他人物的对比、小说要表现的主题、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概括梳理能力。对小说情节梳理概括,主要是从分析作品结构来入手。具体来说,应根据具体题型、具体文章,灵活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①结构连贯法,厘清小说的结构层次,按小说的叙述顺序、情节发展中“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脉络梳理;②场面连贯法,小说中的场面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有些小说中一个场面就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③细节连贯法,围绕人物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内容,抓住对情节推进或人物活动、心理具有表现力的细节,勾画关键词句进行提炼、概括。

22.A项“……打听江华的来历,而江华……巧妙回避,表现了他的老练”理解错误,林道静询问江华“参加革命好多年了吧”,其中包含对江华的好奇,也含有敬重之意。江华的回答也并非“回避”。

故解析为:A。

23.C项“如‘东方已经发白’暗示革命形势有了转机,‘迷蒙的晨雾’暗示江华前路凶险”赏析错误,“暗示革命形势有了转机”属于过度解读,原文看不出这层意思;原文说“她呆呆地站在一棵大柳树下思索着,望着那高大的身影一点点消失在迷蒙的晨雾中了”,“迷蒙的晨雾”蕴含的是林道静对江华的担忧。

故解析为:C。

24.本题注意结合文本,筛选人物的相关细节进行整合分析:

①“江华抱起瓶子闻了闻,点头笑道……”“江华笑笑说……”“道静的嘴角浮上希望的苦笑……”,小说运用神态描写,多次写到江华的“笑”,刻画出江华自信沉稳的形象。

②“江华穿着破烂的农民服装,浑身沾满了泥水,闪身进屋”,小说运用外貌描写,写江华“穿着破烂的农民服装”,突出了江华的机智,善于斗争。

③“以后,通过学生,你多跟一些工人农民的家庭来往来往,交交朋友吧。这些人跟你过去来往的人可不一样,有意思得很”“道静,我看你还是把革命想得太美妙,倒挺像一个浪漫派的诗人……我很希望你以后能多和劳动者接触接触……”“要大胆,又要细心,要尽量团结教职员。我相信你会做出成绩来的……”,文章多处运用语言描写,从江华对林道静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的真诚、稳重,对革命事业赤忱热爱,对敌人嫉恶如仇。

④“看见他把血衣脱下来,卷了个卷;看见他镇静地用一只手洗了脸,从容不迫地收拾着东西”,文章写江华受伤后“把血衣脱下来,卷了个卷”“用一只手洗脸”等动作,突出了他的镇定,刻画出一个勇敢坚毅的革命英雄形象。

⑤文中女主人公林道静在斗争中茁壮成长,共产党员江华稳健沉着、机智勇敢;林道静是学校的一名青年教职员,而江华则以隐藏的身份从事革命工作;林道静缺乏斗争经验,江华经验丰富,沉着果敢。小说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在与林道静浪漫幻想的对比中刻画了江华的注重实际,通过林道静的成长衬托出江华富有革命经验。

故解析为:①形象(外貌和神态)描写。小说中多次写到江华的“笑”,刻画出江华自信沉稳的形象。小说写江华“穿着破烂的农民服装”,突出了江华的机智,善于斗争。②言行(语言和行动)描写。从江华对林道静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的真诚、稳重,对革命事业赤忱热爱,对敌人嫉恶如仇。江华受伤后,“把血衣脱下来,卷了个卷”“用一只手洗脸”等动作突出了他的镇定,刻画出一个勇敢坚毅的革命英雄形象。③对比衬托。小说在与林道静浪漫幻想的对比中刻画江华的注重实际;通过林道静的成长衬托他富于革命经验。

25.本题要求概括分析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过程,注意梳理概括相关情节:

①林道静本身是学校的一名青年教职员,对革命者充满敬意,但所知有限,正当她苦闷孤独的时候,见到了江华,也就是领导纪念“三·一八”游行的革命同志李孟颙,林道静高兴极了。江华的出现,真正的、更实际的点醒林道静,要接近农民、了解农村,革命工作不能脱离人民。林道静通过与江华的交往逐渐了解革命者真实的一面,与革命者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②林道静之前的理解里,革命是知识分子的事,没想到原来工人、农民,更广大的无产阶级都拥有革命的力量。江华是大学生同时也是工人,林道静和江华在一起做了许多革命的具体工作。文中江华说“以后,通过学生,你多跟一些工人农民的家庭来往来往,交交朋友吧。这些人跟你过去来往的人可不一样,有意思得很”,林道静回答“对”,她以前看重读书人而轻视劳动者,如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接受了江华要她接近劳动人民、培养实际精神的教导。

③林道静本来是一个柔弱的女子,江华给林道静讲了许多革命道理,教导她如何了解农民的疾苦,如何深入到农民当中去,组织农民站起来和地主老财作斗争。文章结尾处说“她呆呆地站在一棵大柳树下思索着,望着那高大的身影一点点消失在迷蒙的晨雾中了。她慢慢低下失去,好像祷告似的在心里默默祝念……”,在目睹江华受伤仍坚持斗争之后,林道静对革命斗争的残酷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变得更加坚强。

故解析为:①她本身对革命者充满敬意,但所知有限,通过与江华的交往逐渐了解革命者真实的一面,与革命者建立深厚的友谊。②她以前看重读书人而轻视劳动者,如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接受了江华要她接近劳动人民、培养实际精神的教导。③她本来是一个柔弱的女子,在目睹江华受伤仍坚持斗争之后,对革命斗争的残酷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变得更加坚强。

(2023高一下·东莞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述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

“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