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题(解析)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之为物、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和“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
(摘编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
材料三:
“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
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不论两个村民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的熟知程度如何,人们都能达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所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
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固守乡土。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乡村之间的彼此关系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村社会农民,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而现在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
D.“熟悉的社会”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在村落共同体中信息对称,村民个体之间知根知底、能够达成默契。
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是有区别的。
B.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知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C.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D.材料二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与材料一的一些说法相近。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B.“乌鸦反哺,羔羊跪乳。”
C.“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D.“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娘
后窗
我从小就不知道叫妈妈,只会叫娘。我娘就是我的妈妈,这是大些时候才弄明白的事儿。“为什么不让我们叫妈而叫娘呢?”娘的回答让我懂得了其中的缘由。
“本来你姐出生以后是管我叫妈妈的,可是等你出生以后就不能叫了。算命先生说你这个孩子命硬,克妈,必须得改口叫娘才能避免。”原来罪魁祸首是我啊!在我的影响下,相继出生的两个弟弟也都管妈妈叫娘,娘是我们姐弟四人的妈妈。
我娘是辽宁朝阳人,我爸是黑龙江朝阳人,“朝阳”是他们俩的缘分。虽有一些空间距离,但都在东北三省范围内,我们是地地道道的小东北人。黑土地上一望无际的田野和父母的基因给了我们踏实、勤劳、朴拙、粗犷的共同性格。然而,细细品来,我的身上似乎集中了父母身上的优点,而对他们的弱点都悄无声息地规避掉了。
我娘很聪明,上小学时成绩一直不错,到六年级毕业正赶上了特殊时期,不能继续读书了,只好回家劳动。娘会唱歌还会跳忠字舞。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没有什么娱乐生活,没钱买蜡烛,天一黑我们就躺在炕上睡觉了,睡不着,娘就教我们唱歌。我觉得娘唱得真好听,就很认真地和她学,《大海航行靠舵手》《打靶归来》《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革命歌曲都是我跟娘学的,娘就是我的音乐启蒙老师。
我娘性子慢,我爸性子急,他俩合拍的时候很少,常常三句话不到我爸就急了,娘就会被责骂。在强势的男人面前,她通常都会选择默默忍受,实在忍不住,会小声反抗一下,但声音很弱,她不想家里发生战争,让我们四个孩子受到惊吓。除了给全家人安顿吃穿用度,我娘还要和我爸一起到地里干农活儿。在我的记忆中,她从没有睡过懒觉,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烧火做饭,喂猪喂鸡,从早忙到晚,没有休息的时间。
我娘的女工活儿做得很好,不仅会缝缝补补,还会绣花。我们小时候睡的枕头上,常有我娘绣的花,有牡丹,有蔷薇,有莲花,虽然是用粗布绣成的,却有一种别样的美。前几年回家,娘从箱子里拿出几个枕套,是她绣的十字绣,她捡了一个最好看的给了我,说我有了新房子可以用,我看着一针一线绣出来的美丽图案,赞叹娘的心灵手巧。这两年,娘的眼睛越来越不好,不得已停止了女工活儿。
然而,娘说什么不肯放弃她那台老式的缝纫机。爸和我都主张把缝纫机拿走,放在房间里的哪个角落似乎都和整体布局不搭调。娘却不搭理我们,说缝纫机要放着,说不上什么时候还能用上。衣服崩了线,裤子开了口,做个被罩,缝个围裙……过日子哪能都买新的,到外边修补都要求人花钱。开始我不太理解,坏了就淘汰买新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后来想想,哪个人没有几件旧物是割舍不掉的呢?这些物件曾经充实过自己的生命,是生命中某一段时光的见证者。旧物就像树根,是不能拔掉的。一旦拔掉,生命就会失去活力。想明白这些,我不再按照自己的喜好去要求娘,而是都听娘的,只要她觉得欢喜就好。
相对来说我更喜欢娘的性格,我爸太固执太严肃了,而我娘乐观豁达,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不纠结,不苛刻。遇到什么事都能想得开,我能把我娘带出来游玩,却很难说动我爸离开家半步。我娘想得少故而快乐多,身体好;我爸想得多故而纠结多,身体相对弱。从二老身上我都能得出心态性格会影响身体健康的结论。
从老家走出来在外生活的这十几年,与父母见面的机会极少,平均每年一次而已,每次都格外珍惜。二老确实实现了衣食无忧,安度晚年,但我娘和我爸生活在一起,我还是时常有些隐忧,不是担忧他们的身体健康,而是担心他们没有儿孙承欢膝下,仅剩没有共同语言的两个人该如何相处。我娘会不会受到爸的欺负。我娘眼睛不好,最怕流泪,为了不让我们担心,她即使受了委屈,也不会在电话里告诉我们,只会一个人暗自流泪。可是,流泪对她的眼睛伤害非常大。
每次打电话,我都嘱咐我娘别和倔强了一辈子的老爸计较,再嘱咐老爸和娘好好说话,别动不动就发脾气,使性子。老爸总是笑呵呵地说,你娘在家里就剩下享福了,活儿都是我自己干的,她就是做做饭打扫打扫卫生,哪里有受委屈?娘在一旁直咧嘴,说爸净捡好听的说。
我在电话这头常常无法分辨,哪一个说的是真话,哪一个说的是假话,他们各说各的理。无奈的时候,我只好说,等你们相看两厌的时候,一个到我这里来吧,就是你们在一起的时间太长了,没有新鲜感,不知道珍惜,分开一段时间就会想到对方的好。这时,他们就会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可不到你那里去,往楼上一住就像蹲了监狱一样,住不惯,哪里有我们的平房好,自由,方便。在这件事上,他们倒是达成了共识。
我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只是作为女儿,我一定让他们拥有幸福的晚年,不仅是物质上的,而且是精神上的。
(选自《海燕》2020年第12期,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交待“我”叫“娘”的原因。“原来罪魁祸首就是我啊!”此话虽以俏皮的口吻说出,但也包含着“我”的自责和愧疚。
B.“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烧火做饭”,“总是”一词表现了母亲做这些事情的频度,她从未间断过,突出了母亲勤劳能干的一面。
C.“我们是地地道道的小东北人”“黑土地上一望无际的田野”既表现出对家乡的喜爱之情,又包含着无法归乡的苦闷之情。
D.认为,生活中的某些物件曾经充实过自己的生命,见证了某一段时光。母亲无法割舍的她那台老式缝纫机即是如此。
7.下面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句式整散结合,长短句式交错使用,语言生动活泼,如“衣服崩了线,裤子开了口……”句式简短整齐,富有节奏。
B.文中提到“我娘眼睛不好,最怕流泪”“流泪对她的眼睛伤害非常大”,从中可见对娘的深深的爱和无限的担忧。
C.文章以“我娘”为标题,突出了写作对象,给人以亲切自然之感;行文过程中以“我”的视角叙事,便于抒情议论。
D.文章中“我”是叙述者,也是文本价值判断的窗口,“我”的所思所感,可引发读者对和母亲一样的普通人的生活的思考。
8.请结合爸爸的形象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9.请结合文章分析“我娘”对孩子的爱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传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十,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身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佑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B.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C.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D.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11.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称号。
B.江右,古时以面朝北为准,右为东,左为西。因此,古人把长江之西称为“江左”,长江之东称为“江右”。
C.长短句,和曲子、曲词、诗余等,都是词别称。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依调填词为“依声”。
D.三鼓,即三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三鼓,是指23点至次日1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整治时有作乱的湖南草寇,辛弃疾斥巨资修建营垒,招兵买马,这表现他深谋远虑,有雄才大略。
B.辛弃疾如期建成飞虎营栅,向皇帝上书陈述事情经过,并呈上图纸,皇帝才免除了对他的军法处置。
C.虽然部属都反对,但辛弃疾还是坚持把买来的粮食的十分之三赈济信州百姓,这表现了他的仁政爱民和博大胸襟。
D.谢枋得经过辛弃疾庙宇时,听到“若鸣其不平”之声。文章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辛弃疾生前的愤激不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2)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14.江西发生饥荒时,辛弃疾采取了哪些措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征①
杜甫
春岸桃花永,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①此诗是大历四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了诗人南征途中所见的春江美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极目四望,枫树成林。
B.颔联“偷生”“适远”的沾襟泪水把首联中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有先扬后抑的效果。
C.颈联“南征日”对“北望心”,为流水对,且两句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更衬托出诗人对国家的失望。
D.尾联“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两句正是诗人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思想以及悲剧命运的总结。
16.尾联说“百年歌自苦”,诗人在诗中写出了哪些“苦”请简要回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环境描写,以猿与鸟的活动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无限悲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小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砚台是用来研墨的器具,是伴随着笔和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砚的历史悠久,古人对它的称谓可谓多矣。唐朝韩愈作《毛颖传》,称砚为“陶泓";唐朝文嵩作《即墨侯石虚中传》,从此人们便称砚为即墨侯,如王迈诗云:“多谢吾家即墨候,朝濡暮染富春秋”苏轼为产于婺源龙尾“万石君"的名字亦流传开来。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砚已由最初的文房用具,逐渐演绎为精致的艺术品,并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人常以砚比德,俗谚也有“砚田有谷,耕之有福"的说法。民间常把祖传的砚作为家山显贵、家道兴隆、书香绵远的象征人们还认为砚是文人秀士或达官显贵的宝器,有驱邪避妖、镇恶扬善的功能。()。砚虽小,却承载着泱泱大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历千载不衰,传万代不朽,是我国艺术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们将美好的心愿,以及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寄托于方寸之砚台上
B.美好的心愿,以及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被人们寄托于方寸之砚台上
C.方寸之砚台,寄寓着人们美好的心愿,凝聚着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
D.方寸之砚台,凝聚着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寄寓着人们美好的心愿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B.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C.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D.雨过树头云气湿,风来花底鸟声香。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常网购的消费者会发现,拆包裹时都会有“很费力”的感受。①,卖家和快递公司只好在包装上下功夫。为什么不少扎点胶纸或胶带呢?某快递网点负责人说:“我们也想节约成本,但如果因为包装问题,在物流过程中造成商品损坏,得不偿失。”
去年中国200万个快递员运送了350亿个包裹。包裹多了,②。但是目前我国并没有关于快递包装的环保标准,我国现行的多为推荐性指标,约束力不强,执行有难度。
尽快解决快递带来的包装垃圾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一方面不能“包装过度”,③,如何在两者之间获取平衡,如何使商家与快递公司尽量采用环保材料,如何实现回收——循环——再利用,这些正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2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问古希腊犬儒学派创始人安提司泰尼:“你从哲学中获得了什么呢?”他回答说:“发现自己的能力。”中国古代的哲人老子也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说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聪明。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
对上述材料,作为一名高中学生,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表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之为物、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和“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
(摘编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
材料三:
“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
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不论两个村民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的熟知程度如何,人们都能达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所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
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固守乡土。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乡村之间的彼此关系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村社会的农民,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而现在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
D.“熟悉的社会”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在村落共同体中信息对称,村民个体之间知根知底、能够达成默契。
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是有区别的。
B.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认知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C.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D.材料二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与材料一的一些说法相近。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B.“乌鸦反哺,羔羊跪乳。”
C.“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D.“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A2.C3.B
4.①开篇提出观点,开门见山,旗帜鲜明;②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性强;③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等。④论证语言通俗自然,深入浅出。
5.①增加社区间往来,突破地域限制,走出孤立的社会圈子;②重视契约,增强法理意识;③突破狭隘思想,追求普遍真理(或“普遍原则”)。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一“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文意,“所以”前后分句不是因果关系;
C.曲解文意,“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错误,材料二“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
D.“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错误,根据材料三,“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无中生有,材料一是说“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于文无据。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一般喻指报恩父母,材料一无此观点。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
“在论证上的特点”可以从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角度分析。
分析材料一,主要讲的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开篇即亮明观点;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这样层次推进,形成递进式论证结构;
“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运用了例证、引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语言通俗易懂。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本题为开放题,首先要先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乡土社会的弊端”相关信息:“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据此转换成“改进的方面”,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娘
后窗
我从小就不知道叫妈妈,只会叫娘。我娘就是我的妈妈,这是大些时候才弄明白的事儿。“为什么不让我们叫妈而叫娘呢?”娘的回答让我懂得了其中的缘由。
“本来你姐出生以后是管我叫妈妈的,可是等你出生以后就不能叫了。算命先生说你这个孩子命硬,克妈,必须得改口叫娘才能避免。”原来罪魁祸首是我啊!在我的影响下,相继出生的两个弟弟也都管妈妈叫娘,娘是我们姐弟四人的妈妈。
我娘是辽宁朝阳人,我爸是黑龙江朝阳人,“朝阳”是他们俩的缘分。虽有一些空间距离,但都在东北三省范围内,我们是地地道道的小东北人。黑土地上一望无际的田野和父母的基因给了我们踏实、勤劳、朴拙、粗犷的共同性格。然而,细细品来,我的身上似乎集中了父母身上的优点,而对他们的弱点都悄无声息地规避掉了。
我娘很聪明,上小学时成绩一直不错,到六年级毕业正赶上了特殊时期,不能继续读书了,只好回家劳动。娘会唱歌还会跳忠字舞。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没有什么娱乐生活,没钱买蜡烛,天一黑我们就躺在炕上睡觉了,睡不着,娘就教我们唱歌。我觉得娘唱得真好听,就很认真地和她学,《大海航行靠舵手》《打靶归来》《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革命歌曲都是我跟娘学的,娘就是我的音乐启蒙老师。
我娘性子慢,我爸性子急,他俩合拍的时候很少,常常三句话不到我爸就急了,娘就会被责骂。在强势的男人面前,她通常都会选择默默忍受,实在忍不住,会小声反抗一下,但声音很弱,她不想家里发生战争,让我们四个孩子受到惊吓。除了给全家人安顿吃穿用度,我娘还要和我爸一起到地里干农活儿。在我的记忆中,她从没有睡过懒觉,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烧火做饭,喂猪喂鸡,从早忙到晚,没有休息的时间。
我娘的女工活儿做得很好,不仅会缝缝补补,还会绣花。我们小时候睡的枕头上,常有我娘绣的花,有牡丹,有蔷薇,有莲花,虽然是用粗布绣成的,却有一种别样的美。前几年回家,娘从箱子里拿出几个枕套,是她绣的十字绣,她捡了一个最好看的给了我,说我有了新房子可以用,我看着一针一线绣出来的美丽图案,赞叹娘的心灵手巧。这两年,娘的眼睛越来越不好,不得已停止了女工活儿。
然而,娘说什么不肯放弃她那台老式的缝纫机。爸和我都主张把缝纫机拿走,放在房间里的哪个角落似乎都和整体布局不搭调。娘却不搭理我们,说缝纫机要放着,说不上什么时候还能用上。衣服崩了线,裤子开了口,做个被罩,缝个围裙……过日子哪能都买新的,到外边修补都要求人花钱。开始我不太理解,坏了就淘汰买新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后来想想,哪个人没有几件旧物是割舍不掉的呢?这些物件曾经充实过自己的生命,是生命中某一段时光的见证者。旧物就像树根,是不能拔掉的。一旦拔掉,生命就会失去活力。想明白这些,我不再按照自己的喜好去要求娘,而是都听娘的,只要她觉得欢喜就好。
相对来说我更喜欢娘的性格,我爸太固执太严肃了,而我娘乐观豁达,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不纠结,不苛刻。遇到什么事都能想得开,我能把我娘带出来游玩,却很难说动我爸离开家半步。我娘想得少故而快乐多,身体好;我爸想得多故而纠结多,身体相对弱。从二老身上我都能得出心态性格会影响身体健康的结论。
从老家走出来在外生活的这十几年,与父母见面的机会极少,平均每年一次而已,每次都格外珍惜。二老确实实现了衣食无忧,安度晚年,但我娘和我爸生活在一起,我还是时常有些隐忧,不是担忧他们的身体健康,而是担心他们没有儿孙承欢膝下,仅剩没有共同语言的两个人该如何相处。我娘会不会受到爸的欺负。我娘眼睛不好,最怕流泪,为了不让我们担心,她即使受了委屈,也不会在电话里告诉我们,只会一个人暗自流泪。可是,流泪对她的眼睛伤害非常大。
每次打电话,我都嘱咐我娘别和倔强了一辈子的老爸计较,再嘱咐老爸和娘好好说话,别动不动就发脾气,使性子。老爸总是笑呵呵地说,你娘在家里就剩下享福了,活儿都是我自己干的,她就是做做饭打扫打扫卫生,哪里有受委屈?娘在一旁直咧嘴,说爸净捡好听的说。
我在电话这头常常无法分辨,哪一个说的是真话,哪一个说的是假话,他们各说各的理。无奈的时候,我只好说,等你们相看两厌的时候,一个到我这里来吧,就是你们在一起的时间太长了,没有新鲜感,不知道珍惜,分开一段时间就会想到对方的好。这时,他们就会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可不到你那里去,往楼上一住就像蹲了监狱一样,住不惯,哪里有我们的平房好,自由,方便。在这件事上,他们倒是达成了共识。
我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只是作为女儿,我一定让他们拥有幸福的晚年,不仅是物质上的,而且是精神上的。
(选自《海燕》2020年第12期,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交待“我”叫“娘”的原因。“原来罪魁祸首就是我啊!”此话虽以俏皮的口吻说出,但也包含着“我”的自责和愧疚。
B.“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烧火做饭”,“总是”一词表现了母亲做这些事情的频度,她从未间断过,突出了母亲勤劳能干的一面。
C.“我们是地地道道的小东北人”“黑土地上一望无际的田野”既表现出对家乡的喜爱之情,又包含着无法归乡的苦闷之情。
D.认为,生活中的某些物件曾经充实过自己的生命,见证了某一段时光。母亲无法割舍的她那台老式缝纫机即是如此。
7.下面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句式整散结合,长短句式交错使用,语言生动活泼,如“衣服崩了线,裤子开了口……”句式简短整齐,富有节奏。
B.文中提到“我娘眼睛不好,最怕流泪”“流泪对她的眼睛伤害非常大”,从中可见对娘的深深的爱和无限的担忧。
C.文章以“我娘”为标题,突出了写作对象,给人以亲切自然之感;行文过程中以“我”的视角叙事,便于抒情议论。
D.文章中“我”是叙述者,也是文本价值判断的窗口,“我”的所思所感,可引发读者对和母亲一样的普通人的生活的思考。
8.请结合爸爸的形象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9.请结合文章分析“我娘”对孩子的爱表现在哪些方面。
6.C7.A
8.①爸爸是一个传统的男性形象,他脾气暴躁,为人固执严肃,有大男子主义。②他的形象更加反衬出母亲懂得忍让、乐观豁达、不纠结、不苛刻的一面。
9.①娘教孩子们唱歌,丰富夜晚的生活,娘成为“我”音乐的启蒙老师。②娘为了不让孩子受到惊吓,不想挑起家庭战争,极力忍受爸爸的责骂。③娘为了家庭,为了孩子,吃苦耐劳,起早贪黑地劳作;娘做了十字绣,她把最好看的送给“我”,希望用在“我”的新房子里;④娘为了不让孩子们担心,即使受了委屈也不告诉孩子们,只是一个人默默地流泪。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作品相关内容的能力。
C.“又包含着无法归乡的苦闷之情”错误,文中并未谈无法归乡,也未谈苦闷之情。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表现手法、体裁特征,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
A.“句式整散结合,长短句式交错使用”分析不当,本文多用散句和短句,如“衣服崩了线,裤子开了口,做个被罩,缝个围裙……”“不惯,哪里有我们的平房好,自由,方便”等,偶有整句和长句,如“我娘想得少故而快乐多,身体好;我爸想得多故而纠结多,身体相对弱”。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中人物的作用的能力。
(1)首先,分析“爸爸”这一析人物形象。
根据文中说“我爸性子急,他俩合拍的时候很少,常常三句话不到我爸就急了,娘就会被责骂。在强势的男人面前,她通常都会选择默默忍受……”可知:爸爸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
根据“我爸太固执太严肃了”“很难说动我爸离开家半步”可知:爸爸为人固执严肃。
根据“没有共同语言的两个人该如何相处。我娘会不会受到爸的欺负”“我都嘱咐我娘别和倔强了一辈子的老爸计较,再嘱咐老爸和娘好好说话,别动不动就发脾气,使性子”可知:爸爸是一个传统的男性形象,有大男子主义。
(2)其次,分析“爸爸”这一析人物的作用。
根据文中“我娘性子慢,我爸性子急,他俩合拍的时候很少,常常三句话不到我爸就急了,娘就会被责骂。在强势的男人面前,她通常都会选择默默忍受,实在忍不住,会小声反抗一下,但声音很弱,她不想家里发生战争,让我们四个孩子受到惊吓”“我爸太固执太严肃了,而我娘乐观豁达,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不纠结,不苛刻。遇到什么事都能想得开”分析,文中爸爸的形象更加反衬出母亲懂得忍让、乐观豁达、不纠结、不苛刻的一面。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中重要内容能力。
(1)由“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没有什么娱乐生活……,娘就教我们唱歌。我觉得娘唱得真好听,就很认真地和她学,《大海航行靠舵手》《打靶归来》《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革命歌曲都是我跟娘学的,娘就是我的音乐启蒙老师”分析概括出:娘教孩子们唱歌,丰富夜晚的生活,娘成为“我”音乐的启蒙老师。
(2)由“我爸就急了,娘就会被责骂。在强势的男人面前,她通常都会选择默默忍受,实在忍不住,会小声反抗一下,但声音很弱,她不想家里发生战争,让我们四个孩子受到惊吓”分析概括出:娘为了不让孩子受到惊吓,不想挑起家庭战争,极力忍受爸爸的责骂。
(3)由“除了给全家人安顿吃穿用度,我娘还要和我爸一起到地里干农活儿。在我记忆中,她从没有睡过懒觉,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烧火做饭,喂猪喂鸡,从早忙到晚,没有休息的时间”分析概括出:娘为了家庭,为了孩子,吃苦耐劳,起早贪黑地劳作;
由“娘从箱子里拿出几个枕套,是她绣的十字绣,她捡了一个最好看的给了我,说我有了新房子可以用”分析概括出:娘做了十字绣,她把最好看的送给“我”,希望用在“我”的新房子里。
(4)由“仅剩没有共同语言的两个人该如何相处。我娘会不会受到爸的欺负。我娘眼睛不好,最怕流泪,为了不让我们担心,她即使受了委屈,也不会在电话里告诉我们,只会一个人暗自流泪”分析概括出:娘为了不让孩子们担心,即使受了委屈也不告诉孩子们,只是一个人默默地流泪。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传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十,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身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佑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B.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C.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D.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11.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B.江右,古时以面朝北为准,右为东,左为西。因此,古人把长江之西称为“江左”,长江之东称为“江右”。
C.长短句,和曲子、曲词、诗余等,都是词的别称。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依调填词为“依声”。
D.三鼓,即三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三鼓,是指23点至次日1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整治时有作乱的湖南草寇,辛弃疾斥巨资修建营垒,招兵买马,这表现他深谋远虑,有雄才大略。
B.辛弃疾如期建成飞虎营栅,向皇帝上书陈述事情经过,并呈上图纸,皇帝才免除了对他的军法处置。
C.虽然部属都反对,但辛弃疾还是坚持把买来的粮食的十分之三赈济信州百姓,这表现了他的仁政爱民和博大胸襟。
D.谢枋得经过辛弃疾庙宇时,听到“若鸣其不平”之声。文章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辛弃疾生前的愤激不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2)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14.江西发生饥荒时,辛弃疾采取了哪些措施?
10.D11.B12.B
13.(1)留守叶衡平素很器重他,叶衡入朝为相,极力向朝廷推荐,说辛弃疾胸怀大志,有远大谋略。
(2)当时枢府中有不乐意这样做的人,屡次阻挠辛弃疾,(但)辛弃疾反而干得更加努力,(阻挠者)最终也没能改变他的想法。
14.①张榜明示不准屯粮和强买粮食。
②拿出官钱银器,无息借贷给有才能的人,让他们籴粮售粮,以抑制粮价。
③拨米救助信州百姓。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进谏的人把弃疾聚敛财富的事上奏给了朝廷,朝廷就下发了御前金字牌,让他日落的时候停止作罢,弃疾接过来把它藏了起来,出去严责监办的人,定期一月要建成飞虎营栅,违背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
“议者以聚敛闻”,“闻”是“使朝廷闻”,主谓结构,主语是“议者”,“降御前金字牌”的主语应是“朝廷”,主语不一致,中间要断开,排除BC;
“降御前金字牌”,“御前金字牌”作“降”的宾语,其后应断开,排除A。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古时以面朝北为准,右为东,左为西。因此,古人把长江之西称为‘江左’,长江之东称为‘江右’”说法错误,古时是以面朝南为准,古人把长江之东称为“江左”,把长江之西称为“江右”。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皇帝才免除了对他的军法处置”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释然”的意思是因疑虑、嫌隙等冰释而放心。这里是说皇上于是就消了气,并不是“免除军法处置”。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1)“雅”,平素;“重”,器重;“入”,入朝;“荐”,推荐;“慷慨”,胸怀大志;“略”,谋略。
(2)“乐”,乐意;“数”,屡次;“沮”,阻挠;“力”,努力;“卒”,最终;“夺”,改变。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可知,张榜明示不准屯粮和强买粮食。
由“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可知,拿出官钱银器,无息借贷给有才能的人,让他们籴粮售粮,以抑制粮价。
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可知,拨米救助信州百姓。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齐地历城人。当时虞允文主持国政,皇上下决心要恢复失地,弃疾趁机论述敌我形势以及晋汉两代的人才,持论正直。因为讲和刚刚停当,他的建议没有被施行。
留守叶衢平素很器重他。叶衢入朝为相,极力向朝廷推荐弃疾胸怀大志深谋远虑,皇上就召见了弃疾。不久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就丈量原先马殷营垒的房基,修建新的营垒,准备招步兵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拿铜钱五万到广西买了五百匹马,皇上又下诏命令广西安抚司每年捎带买三十匹。当时枢府有不愿做这件事的,屡次阻挠他,弃疾干得更加卖力,最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各种费用上万计,弃疾善于斡旋,事情都马上解决。进谏的人把弃疾聚敛财富的事上奏给了朝廷,朝廷就下发了御前金字牌,让他日落的时候停止作罢,弃疾接过来把它藏了起来,出去严责监办的人,定期一月要建成飞虎营栅,违背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飞虎营如期落成,弃疾上书陈述事情的经过,画好图纸呈给皇上,皇上于是才消了气。当时连续下了几月的秋雨,有关部门说造瓦很困难,弃疾问:“必须要用多少瓦?”回答曰:“二十万。”弃疾说:“不要担忧。”命令厢官除官舍神祠之外,动员居民每家献出沟檐瓦二十块,没有二天都齐备了,僚属都很叹服。军队建成,雄镇一方,是江上各部队中最好的。
当时江西一带发生严重饥荒,皇帝命令弃疾督办赈灾工作。刚一到灾区,弃疾就在通衢大道张榜说:“囤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接着下令全部出公家的官钱银器,号召吏民分别推举有实际才能的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借贷钱物,等到他们领命运回籴来的粮食,不取利息,约定月底到城下销售。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来到,粮价自行降低,百姓赖此得以度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拨米救助,部属都不答应,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而且都是皇上的子民。”就拿米舟十分之三拨给了信州。皇帝嘉勉这件事,给弃疾进一级俸禄。又因为谏官弹劾丢掉了职务。
弃疾一向擅长作词,他写的词风格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咸淳年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路过弃疾墓旁庙宇,听到有急促的声音大呼于堂上,好象鸣发其心中的不平,自傍晚至半夜不绝声,枋得拿着蜡烛写作文章,准备天亮将祭祀他,文章写成而声音才停下。德佑初年,枋得向朝廷请示,朝廷加赠他为少师,谥号忠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征①
杜甫
春岸桃花永,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①此诗是大历四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了诗人南征途中所见的春江美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极目四望,枫树成林。
B.颔联“偷生”“适远”的沾襟泪水把首联中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有先扬后抑的效果。
C.颈联“南征日”对“北望心”,为流水对,且两句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更衬托出诗人对国家的失望。
D.尾联“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两句正是诗人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思想以及悲剧命运的总结。
16.尾联说“百年歌自苦”,诗人在诗中写出了哪些“苦”请简要回答。
15.C16.①羁旅悲愁: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②垂老多病:已近垂暮,疾病缠身,孤苦伶仃,满怀悲叹。③苦无知音:多年吟自叹,没有知音倾听理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述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更衬托出诗人对国家的失望”错,颈联第一句写了诗人年老多病向南行进,但“君恩北望心”意为一颗向北的心永念皇恩,可见诗人报效朝廷的热忱未减、一心报国的情怀。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按照情感、手法、原因等角度思考作答。如本题“‘百年歌自苦’,诗人在诗中写出了哪些‘苦’”,从诗歌中提取出与“苦”有关的句子,加以翻译,分析出原因和内容即可。从诗歌标题和解释来看,诗人南征离开家乡;“偷生”两句写了诗人为了活命经常到异地去避难,如今又漂泊远方一路上泪洒衣襟,足以表现诗人晚年躲避战乱颠沛流离,浪迹天涯的悲辛生活,于是概括其羁旅悲愁之苦。由“老病南征日”和解释“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我们可知诗人已近垂暮,疾病缠身,这一“苦”可概括为垂老多病之苦。尾联诗人发出了“我苦苦地写了一辈子诗歌,可叹至今还没有遇到一个知音”的感叹,可见其孤苦伶仃,为没有知音而神伤之苦。
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述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述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述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⑦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述、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环境描写,以猿与鸟的活动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无限悲凉。
①.譬如朝露②.去日苦多③.我欲因之梦吴越④.一夜飞度镜湖月⑤.风急天高猿啸哀⑥.渚清沙白鸟飞回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譬、度、镜、猿、啸、渚。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小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砚台是用来研墨的器具,是伴随着笔和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砚的历史悠久,古人对它的称谓可谓多矣。唐朝韩愈作《毛颖传》,称砚为“陶泓";唐朝文嵩作《即墨侯石虚中传》,从此人们便称砚为即墨侯,如王迈诗云:“多谢吾家即墨候,朝濡暮染富春秋”苏轼为产于婺源龙尾“万石君"的名字亦流传开来。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砚已由最初的文房用具,逐渐演绎为精致的艺术品,并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人常以砚比德,俗谚也有“砚田有谷,耕之有福"的说法。民间常把祖传的砚作为家山显贵、家道兴隆、书香绵远的象征人们还认为砚是文人秀士或达官显贵的宝器,有驱邪避妖、镇恶扬善的功能。()。砚虽小,却承载着泱泱大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历千载不衰,传万代不朽,是我国艺术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们将美好的心愿,以及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寄托于方寸之砚台上
B.美好的心愿,以及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被人们寄托于方寸之砚台上
C.方寸之砚台,寄寓着人们美好的心愿,凝聚着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
D.方寸之砚台,凝聚着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寄寓着人们美好的心愿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B.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C.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D.雨过树头云气湿,风来花底鸟声香。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18.C19.B
20.砚已由最初的文房用具,逐渐演变为精致的艺术品,并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语段的描写对象是砚台,根据对象一致的原则,A、B两项的主语是“心愿”,故排除A、B两项。
介绍砚的文化内涵,先介绍其作为家山显贵、家道兴隆、书香绵远的象征,后介绍其驱邪避妖、镇恶扬善的功能,分别照应人们美好的心愿和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民情民趣。根据前后照应的原则,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原文画波浪线的句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即墨侯”代砚台。
A.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将“岭上晴云”比作“絮帽”,将“树头初日”比作“铜钲”。
B.用了借代修辞手法,以“朱门”指代王侯贵族,富贵人家。
C.运用夸张修辞手法,“三万里”“五千仞”以及“摩天”极写山河之奇伟壮丽。
D.用了通感修辞手法,“风来花底鸟声香”以嗅觉写听觉。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错误有二:一是“演绎为……艺术品”动宾搭配不当,应把“演绎”改为“演变”;
二是“砚……并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主宾搭配不当,应在“赋予”前加上“被”,这样句子就改为被动句“并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最终,表述正确的句子为:砚已由最初的文房用具,逐渐演变为精致的艺术品,并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常网购的消费者会发现,拆包裹时都会有“很费力”的感受。①,卖家和快递公司只好在包装上下功夫。为什么不少扎点胶纸或胶带呢?某快递网点负责人说:“我们也想节约成本,但如果因为包装问题,在物流过程中造成商品损坏,得不偿失。”
去年中国200万个快递员运送了350亿个包裹。包裹多了,②。但是目前我国并没有关于快递包装的环保标准,我国现行的多为推荐性指标,约束力不强,执行有难度。
尽快解决快递带来的包装垃圾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一方面不能“包装过度”,③,如何在两者之间获取平衡,如何使商家与快递公司尽量采用环保材料,如何实现回收——循环——再利用,这些正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20个字。
21.①因为商品在流通中经常会被损坏/为了防止商品在流通中被损坏②必然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必然会产生大量垃圾③(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商品的流通安全
22.①为防止商品损坏,不得不重视包装。②中国没有快递包装的环保标准。③包装垃圾问题不能被忽视。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连贯性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本题第一空,根据前句“拆包裹时都会有‘很费力’的感受”和后面“卖家和快递公司只好在包装上下功夫”“为什么不少扎点胶纸或胶带呢”“因为包装问题,在物流过程中造成商品损坏”等信息,可推知此处是说卖家和快递公司担心商品在流通中被损坏,于是在包装上扎很多胶纸或胶带,所以要填的内容是“因为商品在流通中经常会被损坏”或“为了防止商品在流通中被损坏”。
第二空,据后面说的“我国并没有关于快递包装的环保标准”,可知此处是说“包裹多了”,会产生大量垃圾,会对环境在成污染,所以此处可填“必然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或“必然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空,由前句“一方面……”可知此处要填的内容与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影视版权买卖合同2篇
- 2024年度广告发布协议:广告公司与广告主之间的合同3篇
-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开发合同(2024版)
- 公正课件教学课件
- 煤矿开采区周边土地征用补偿协议2024
- 小鸭子课件制作
- 基于5G技术的智能交通系统研发与实施合同(2024年度)
- 《中国银行SWOT分析》课件
- 《国家行政学》课件
- 《投行发展》课件
- 快开门压力容器课件
- 神经内科非计划拔管不良事件分析与讨论模板
- 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训练大纲
- 结构力学小论文
- 感恩节(中英文对照版)
- 小学综合实践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主题活动四:自主选题》教案
- 化学小实验 树叶上镀铜
- 2022年北京市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闭卷真题及答案整理
- 手术室QCC病理标本管理课件
- 户口所在地行政区划代码(全国完整版)
- 腹膜透析质量控制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