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好学、求仁、知礼:跟从孔子学师德近年来,师德失范引起国人热议,随便一件小事,如某某教师体罚学生、某某幼儿园虐待学生等,都会引来一片口诛笔伐之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难怪人们会对师德失范表示热切关注,为人父母者,没有人愿意看到自家孩子接受不到应有的教育或者身心受到欺辱。中国人对教育的重视可谓自古已然。《礼记•学记》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韩愈《师说》一文中对不尊师重学者进行严厉批评。但明末时的思想家黄宗羲则作《续师说》,转而对“师”本身做出要求。也就是说,师道之不兴,世人之不尊师,为师者本身也应反省自己。他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论语》记载了孔子弟子曾子“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依此,黄宗羲所言道之闻否、业之精否、惑之能解否,正是為师者当每日三省其身的内容。中国文化中师道的开创者是孔子,本文将主要根据《论语》来探讨其中的师德内涵及其对于当下的启示意义。好学《论语》首篇就是《学而》,其第一章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最喜爱的弟子是以好学著称的颜回,孔子评价他是“吾见其进,未见其止”(《论语•子罕》)。重要的是,孔子说自己本身就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未有如丘之好学也”。最为人所熟知的夫子自道,则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为政》)。也就是说,孔子本人就是一个非常好学的人,活到老学到老,直到晚年仍然学习和删定六经,韦编三绝。他曾经把人分为四种: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勉学、困而不学。生而知之的是天生的圣人,不需要学习,但是在这个世上有谁是天生的圣人呢?可以说,我们所有人都属于其他三类。如果有谁说自己天生聪颖,不需学习,只会被人讥笑为狂妄无知。孔子被后世尊为“大成至圣先师”,但是我们读《论语》却发现,孔子从来不自诩自己是圣人或者无所不知的人,仅仅说自己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这样说来,大概今天的人会感觉奇怪,原来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并不以师自称,反而是以好学自称。在孔子看来,这其实是做教师的本分。学生是人,老师也是人,是人就有不足和缺陷,不是全知全能的,既然每个人都需要学习以弥补不足,教师同样也是如此。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知识爆炸,科技日新月异,更需要为师者做到“学而不厌”“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教师如果不能在知识上做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很快就会被时代所淘汰。不过,传统中国所说的“学”并不仅仅是知识性学习。与此相应,所说的“师”,也并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教师。学、师,更重要的是在道德、德性层面上来说。用朱熹、王阳明的话讲,就是区分“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前者对应知识性学习,后者对应德性。古人反感专重知识的科举之学,因为科举之学重在背诵而不究其内在精神德性,这就是闻见之学,又被称为“口耳之学”或“记问之学”,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或逞口耳之辨的学问相反,古人强调“入乎耳,存乎心”的“身心之学”,真正的学是身心合一,正如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并重。后来,王阳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道出“知行合一”的名言。所以,今天我们强调“为人师表”,“表”就是“仪表”“典范”之义,教师的一言一行要能够为学生所效法,而不仅仅是知识比学生多。如果仅从多少来定义是不是教师,那么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知识水平也可能超过教师,但道德修为却与时间不成正比。因此,“日新”不仅是指日增新知,更重要的是日新其德。换言之,好学的本质是好德,这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学校在招聘教师的过程中以及对教师的管理上,都应重视这一点。求仁谈及道德,我们自然要回到孔子的仁爱思想,儒家之学就是求仁之学。孔子说:“仁者,爱人。”在此,我们必须对“爱”字表示十二分地重视。爱,不仅仅是仁者之德,而且是每个人应具有的道德,教师则更应具备。正如孟子说:“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人就是具有仁德的人,人与仁德合而为一就是人道。作为人,如果不走人走的道,那就不是人了。但是人群中对教师的要求则更高,这是因为教师是引导很多人走人道的那个人。我们不妨看看北宋思想家周敦颐的著名论述:“或问曰:曷为天下善?曰:师。……先觉觉后觉,暗者求于明,而师道立矣;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作为汇集天下之善的化身的“师”,关乎社会的兴衰,其地位毋庸置疑。如何培养仁爱之德?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也。”(《孟子•告子上》)他举出的例子就是当一个人见到小孩子将掉进井里时所生发的不忍其受伤的道德情感。孟子又说,仁爱包含亲亲、仁民、爱物三个层面,从家庭内做起,由近及远,直至“天地万物一体”。简言之,这种恻隐之心或不忍之心,首先是从家庭内的爱亲人生发的,而扩充至极则可以延伸至邻里、国人乃至天地万物。但是,这一恻隐之心也有可能变得迟钝,甚至冷漠。因此,如何在学习过程中保养好恻隐之心,使其不生锈、迟钝,至为关键。这其实就意味着教师要让学生的心灵“敏感”,让心灵对外界事物不麻木不仁,所谓“感同身受”生活于世间,是在实践人与人打交道的感应之理。而此敏感,即是要使学生对人、对大自然、对世界有一种灵性的“情绪感受”。现代新儒家熊十力先生曾说,“感受大者为大人,感受小者为小人”。孔子正是对人世间的疾苦有着仁爱天下的感受。比如,一个孩子对路旁的树木随意折断,家长或教师应告诫他:树木也是有生命的,不应随意摧残,以此培养孩子对树木的感受。相反,若孩子从小就随意摧残树木,长大之后变本加厉,难免不会殴打他人。心灵的感受是要培养的。一个好的社会应当是人与人之间感同身受、相互感通的社会。这才是一个富有生机的社会。若孩子的童心从小就被摧折沉埋,那就摧折了孩子的生机,也就摧折了整个社会的生机。一言以蔽之,成就好的社会,成就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颈椎康复护理科普
- 2025年高中化学实验题专项训练卷:化学实验实验报告格式规范
- A-Level生物(A2)2024-202年模拟试卷:生态学生态足迹与生物技术可持续发展
- 2025年跨境电商师中级考试模拟试题:跨境电商团队协作与沟通
- 口腔护理教案模板
- 2025年自然灾害防范安全培训考试题库解析
-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课件-多边形的内角和
- 2025年执业药师考试药学专业知识(一)真题精讲与备考策略指南
- 房颤患者护理
- 急性失血的护理
- 2025年湖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模拟卷(三)(学生版)
- 园林绿化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届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扬帆起航”数学试题
- DB14T 3231-2025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通则
- 腔隙性脑梗塞护理常规
- 2025年入团积极分子培训考试题库及答案
- 人工智能在价格预测中的应用-深度研究
- 《新闻传播学》课件
- Unit 3 The world of Science 大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英语外研版(2019)必修第三册
- 延边大学《物联网技术1》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货物破损回复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