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和本质“教育”一词的由来。最早《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也……。把“教”“育”连在一起使用。广义的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开展的活动。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生产力的开展和文字的产生。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第三,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的根本特征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教育的根本要素教育者教育的主体受教育者学习的主体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的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个体开展功能、社会开展功能〔人口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按教育作用的性质:正向功能、负向功能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教育起源和开展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心里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孟禄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开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教育的开展历程根据社会生产方式的构成特点划分,可把教育划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自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中进行的。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式单一。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的根本特征: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别离。古代学校教育的形式一般是各别教学。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认、对辩和死记硬背。学校与社会生活相脱离,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近现代教育现代教学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近代教育的特征: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最早起源于德国。教育的世俗化。〔3〕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教育学的产生和开展教育学的感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的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开展的内在动力。教育学的产生和开展教育学的萌芽萌芽阶段的特点以习俗的认识为主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有关教育论述包含于哲学活道德论述之中萌芽阶段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表达在《论语》中,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育是思想上的接生,强调教育应该是由内而外的,是将儿童心灵中的智慧不断引出、开展的过程。古罗马的昆体良:《论演说家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步研究教学法的书。教育学的创立阶段〔或称:教育学的形成时期〕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学原那么: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开展。教育制度: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教学思想:“范智教育”——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赫尔巴特:科学教育之父,传统教育学代表。《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标准、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1〕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根底。〔2〕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3〕“四阶段教学”理论:清楚、联系、系统、方法〔4〕教育性教学原那么〔三〕教育学的开展阶段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代表作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新时期教育代表人物〔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凯洛夫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中国的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当代教育学的开展赞可夫的《教学与开展》,开展性教学理论。布鲁纳:《教学过程》,强调学科结构,提出了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教学法。瓦根舍因:创立范例教学理论。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教育的根本规律教育与社会的开展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教育与生产力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育的开展水平。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体制、结构的变化。生产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教育与文化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局部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是核心。教育与人的开展个体身心开展概述个体身心开展概念个体的身心开展是指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身心的有规律、连续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开展。个体身心开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具体表现:身体的开展: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心理的开展:从机械积极到意义记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从情绪到情感。教学启示:做到循序渐进,不拔苗助长、凌节而施,阶段性具体表现:个体的开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的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开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开展任务。
教学启示
: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个体身心开展的不平衡性
具体表现:一是同一方面的开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开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教学启示: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开展的关键期或最正确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个体身心开展的互补性
具体表现: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开展得到局部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教学启示: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开展。长善救失
个体身心开展的个别差异性具体表现: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异。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开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教学启示: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开展。个体身心开展的动因内发论:强调遗传在人的开展中的决定作用。孟子、格赛尔外铄论:强调人的开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荀子、华生影响人身心开展的因素〔简答〕遗传:遗传是指从上代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开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开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开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开展水平及阶段,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提供了可能和限制。环境: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人身体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1.环境俄日个体的开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是人的身心开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开展可能性变成现实。环境对个体开展的影响又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开展着自身。〔三〕学校教育在个体开展中的作用。学校教育在个体开展中起指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开展的各种因素。4.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拟全面、系统和深刻。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开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开展的决定性作用。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概述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要求。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宏观:国家的教育目的中观: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微观:教师的教学目标。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鼓励作用评价作用: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开展速度。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巴拉图。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和社会成员。个人本位论:卢梭、罗杰斯。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及根本精神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开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加班人。确立我过教育目的的依据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受教育者的身心开展规律人们的教育思想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开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开展的唯一方法。人的全面开展。全面开展的人是指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宠妃而自由开展的人。素质教育1997年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开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根本内涵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开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开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重点和时代特征素质教育的根本特点全体性全面性开展性主体性开放性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概述教育制度的概念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题地位。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社会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制度人口开展状况青少年儿童身心开展规律本国学制的历史沿革和外国学制的影响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开展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校”,以及所公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学制。中国现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非制度教育。教育不应再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非学校化。我国现代学制确实立和开展义务教育制度概念: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特点:义务教育是强迫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义务教育的产生:义务教育始于近代,发源于德国。1986年4月全国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标志着中国义务教育制度确实立。四、终身教育制度1.概念: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2.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1929年,英国,耶克思利,《终身教育》3.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是在20世纪60年代,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报告的发表。4.终身教育最终形成的标志: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其中指出:终身教育建立在4个支柱根底上。4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第四章学生与教师第一节学生一、学生的特点〔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二〕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开展的主体。学生具有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创造性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三〕学生是开展中的人。二、学生的主要权利作为社会权利主体,青少年儿童主要享有受教育权、人身权。受教育权: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人身权:人身权是公民权利中最根本、最重要、内涵最丰富的一项权利。包括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一个尊严权、隐私权。1980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主张保障儿童拥有社会权利的主体地位,其根本原那么是:无歧视原那么、儿童利益最正确原那么、尊重儿童尊严原那么、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那么。学生的义务1.尊重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标准,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第二节教师一、教师的含义教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当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师的职业角色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3.示范者的角色〔典范角色〕三、教师劳动的特点2.创造性。〔1〕因材施教〔2〕教学上的不断更新〔3〕教师的“教育机制”四、教师的职业素养〔一〕道德素养1.对待事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灵魂3.对待集体: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4.对待自己:以身作那么,为人师表〔二〕知识素养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必须具备的〔三〕能力素养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最高要求〔四〕职业心理健康五、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一〕教师的权利〔二〕教师的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外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方案,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根本原那么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着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保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开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抗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第三节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的概述〔一〕师生关系的概念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师生关系的开展阶段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说——主导主体勒温曾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辩证统一的师生关系教学上的授受关系人格上的平等关系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一〕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简答〕〔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和方法2.建立教师威信;〔教师的人格力量〕3.要善于同学生交往。4.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三〕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第五章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广义的课程: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英语、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二〕课程的类型几种典型的课程理论制约课程的因素:社会、知识和儿童二、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的概念与意义最狭义的课程设计是指制定某个课程的具体课程。最广义的课程设计几乎设计所有形式的课程变化。总的来说,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方案、有结构地产生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等系统化的活动。〔二〕课程设计的泰勒目标模式泰勒,课程理论之父,《课程与教学的根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三、课程实施〔一〕课程实施的概念课程实施是吧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到达预期的课程目标的根本途径。〔二〕课程实施的结构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可是分配。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5.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结构进行规划;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展开过程〕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构,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响信息。〔三〕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1.课程方案本身的特点。2.教师的特征。3.学校的特点。四、课程评价〔一〕课程评价的含义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良课程的决策。〔二〕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主张评价除了要关注预期的结果之外,还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五、课程内容〔一〕课程方案课程方案,又成教学方案。其根本内容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二〕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的根本框架:前沿、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是课程方案。〔三〕教材教材的编制依据是课程标准,系统反响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通常按学年活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局部。六、课程资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局部。第二节新课程改革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育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开展。二、新课程结构的特征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小学以综合性课程为主,初中是综合性课程和分科课程相结合,高中是分科课程为主。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观学生是开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提倡自主、合作、探究〔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就是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就是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就是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就是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四、新课程下的教学观“教育者为中心”到“学习者为中心”;“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事更重过程”;“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五、新课程下改革的具体目标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6.实行三级管理制度。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第六章教学第一节教学理论一、教学概述〔一〕教学概念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的标准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开展教育的根本途径。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二〕教学本质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三〕教学的任务我过现阶段的教学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2〕开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根底。〔4〕关注学生的个性开展。二、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即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的身心开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方案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开展,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历史上关于教学过程的观点有:〔1〕孔子:学、思、行〔2〕《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3〕昆体良:模仿、理论、练习〔4〕赫尔巴特: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二〕教学过程的根本规律〔三〕教学过程的结构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三、教学原那么〔一〕教学原那么的概念教学原那么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响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根本准那么。〔二〕我过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那么3.直观性教学原那么。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4.启发性教学原那么。要求: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开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循序渐进教学原那么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6.稳固性教学原那么。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稳固;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7.量力性原那么〔可接受性原那么〕8.因材施教原那么。要求:要坚持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创造条件四、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概念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包括教学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开展的方法。〔二〕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是中小学运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中方式。优缺点:能在短时间内系统讲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2〕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气氛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优点: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特点,有利于开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通过谈话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及时检验自己的教学成果。〔3〕讨论法。优缺点: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但是运用讨论法需要具备一定的根底,一定的理解力,因此在高年级运用较多。〔4〕读书指导法〔1〕演示法〔2〕参观法。准备性参观、并行参观、总结性参观〔1〕练习法〔2〕实验法〔3〕实习作业法〔4〕实践活动法〔1〕欣赏教学法〔2〕情景教学法〔三〕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2.教学方法运用具有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的特点第二节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工作根本环节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一〕个别教学制〔二〕班级授课制特点:〔1〕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2〕按课教学。〔3〕按时授课。班、课、时。开展:产生标志:1923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论述,奠定了理论根底。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三〕复式教学——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四〕现场教学——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五〕分组教学〔1〕外局部组:主要有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2〕外局部组:按不同学习内容和不同学习目标的分组〔六〕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总获得有关知识和能力。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的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制定自学参考书目、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才请教师辅导。优点: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缺点: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且对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要求较高。〔七〕特朗普制灵活的课程表,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各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二、教学工作的根本环节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根本环节:备课、上课、客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一〕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备课要写好三种方案:学期〔学年〕教学进度方案、单元方案〔课题〕方案、课时方案〔教案〕。〔二〕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好课的具体要求:〔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结构合理〔5〕语言艺术〔6〕气氛热烈〔7〕板书有序〔8〕态度沉着〔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1〕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2〕分量适宜,难易适度〔3〕规定完成时间〔四〕课外辅导。主要有集体和各别辅导。〔五〕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包括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测验法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根本方法。测验法有口试、笔试、操作测验等多种具体方法,其中笔试是考核、测定学生成绩的根本方法。衡量测验题目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三、教学评价〔一〕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做的测量、分析和评定教学评价有诊断、鼓励和调节作用教学评价的原那么:〔1〕客观性原那么〔2〕开展性原那么〔3〕整体性原那么〔4〕指导性原那么〔二〕教学评价的种类1.根据实施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1〕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者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功能: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安置;区分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2〕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良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功能:改良学生的学习;为学生的学习定步;强化学生的学习;给学生提供反响。〔3〕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者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评价,也成为终结性评价功能: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到达教学目标的程度;确定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起点;语言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成功的可能性;为制定新的教学目标提供依据。2.根据运用的标准不同,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方案地对社会戚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那么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开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方案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二、德育的意义(一)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二)德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三)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底和保障三、德育的特点四、德育内容新时期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内容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和民主法治四个方面。政治素质:主要包括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信念、理想等要素思想要素:主要指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包括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健康的价值观以及现代公民意识。道德素质:现阶段我过对青少年的道德素质要求是以为人民效劳为核心,一集体主义为原那么,以宪法规定的“五爱”为根本,包括家庭伦理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及传统美德。民主法治素质:我过现阶段对学生进行了社会主义法治观点教育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治和纪律的教育。第二节德育过程一、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开展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标准个体化。教育者施教传道,受教育者受教修养二、教育过程的内容、矛盾和实质1.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2.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3.德育过程的实质:教育者将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标准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三、德育过程的根本规律〔简答〕〔一〕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开展的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知,即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根底指情,即品德情感,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东西,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意,即品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行,即品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观念〕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开展要注意全面性要注意多端性要注意长期性和反复性〔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2〕德育过程要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的活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开展作为教育者的教师要:组织各种活动和交往,要加强指导和引导〔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各种矛盾斗争转化的过程〔2〕德育过程是要促进学生的思想矛盾积极转化〔四〕德育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1〕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是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辩证统一过程〔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开展第三节德育原那么德育原那么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学校和教师进行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要求。一、导向性原那么导向性原那么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型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开展。由于学生正处于品德形成的阶段,可塑性强,这就要求学校德育要坚持导向性原那么,为学生的品德健康开展指明方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要把德约的理想型和现实性结合起来二、疏导原那么疏导原那么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鼓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对他们表现出的积极性和微小进步,都要注意肯定,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优良品质。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教育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尊重学生的态度,关心保护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四、知行统一原那么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那么教育者要以身作那么,严于律己。五、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那么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正面教育原那么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那么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六、依靠积极因素,客服消极因素的原那么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有点和缺乏。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那么1.根本涵义德育工作中应主动协调多方面的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方案、有系统的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八、因材施教原那么因材施教原那么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开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是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开展。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方案地进行教育第四节德育方法与途径一、德育方法德育方法是为到达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一〕说服教育法是德育工作的根本方法考前须知〔1〕要有针对性〔2〕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3〕引导总结考前须知〔1〕明确目的、制定方案〔2〕做好充分准备〔3〕加强指导〔4〕做好总结工作〔二〕典范示范法考前须知〔1〕要使学生了解典范人物的先进事迹,理解典范人物的优秀品质及其成因〔2〕指导学生明确学习典范的什么,怎么学习〔3〕狠抓落实〔三〕实际锻炼法考前须知〔1〕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2〕使学生明确常规的内容、要求和意义〔3〕坚持不懈地、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主要事项〔1〕目的明确、方案周密〔2〕生动活泼、灵活多样〔3〕以学为主、加强指导〔4〕持之以恒、随时总结〔四〕情感陶冶法〔陶冶教育法〕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人格感化、环境、艺术主要形式:以教师自身的美、环境美和艺术美来感染和熏陶学生特点:直观具体、生动形象、情景交融、易于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于无声处教育学生考前须知:〔1〕加强修养〔2〕创立良好的环境〔3〕引导学生〔五〕道德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品德修养是建立在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开展根底上的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考前须知:〔1〕在指导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2〕在肯定学生自我教育意愿和能力的根底上,班主任要激发帮助学生制定自我教育方案,使学生明确自我努力的方向。〔3〕班主任要注意给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时机〔六〕品德评价法〔奖惩法〕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认的评价而予以鼓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开展。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是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肯定的评价以引起学生愉快的体检,进而强化学生的健康品德和优良行为的方法。通过对学生的不健康思想和行为进行否认的评价以引起学生内疚、悔恨的体检,进而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方法。惩罚的方法:一是否认,对学生不太严重的行为制止和纠正;二是批评,对学生不良品德和行为的较为正式的否认评价;三是处分,对学生较为严重的错误的惩罚。考前须知:〔1〕提高对奖惩关系的认识;〔2〕明确目标,具体有度;〔3〕客观公正,有利于团结;〔4〕奖励为主,抑中带扬。二、德育的途径德育途径是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约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又称为德育组织形式。我国学生德育的途径种类〔一〕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生学科教学德育的根本途径〔二〕社会实际活动〔三〕课外、校外活动〔四〕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的活动〔五〕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六〕班主任工作班级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根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教育系统的主题力量。第五节德育模式德育模式概念:是指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某种组合方式,是典型化、师范化、可操作性的德育实施体系。主要解决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的开展,增强学生道德行为力量。一、认识模式当代教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代表人物:皮亚杰、科尔伯格主要主张: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开展及其与行为的发生。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中不断地提高自己道德判断的开展水平。二、认知模式代表人物:彼得·麦克费尔主要主张:把道德情感的培养至于中心地位。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根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系,学会体谅。三、社会模仿模式代表人物:班杜拉主要主张: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所以建立在替代根底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第一节班级与班级管理一、班级概述〔一〕班级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根本教育单位。率先正式提出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爱拉斯莫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进行了论证,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根底。〔二〕班级的地位和作用1.班级是学校管理的基层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也是开展其他教育活动的基层组织。2.班级是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根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三〕班级的功能班级的功能是由其结构和特点决定的。班级是一种社会组织,也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群体,这就决定了班级组织既具有社会文化功能,又具有个体化功能。1.班级组织的社会文化功能〔简答〕〔1〕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2〕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根本技能;〔3〕教导社会生活标准,训练社会行为方式;〔4〕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2.班级的个体化功能〔简答〕〔1〕促进开展功能〔2〕满足需求功能〔3〕诊断功能〔4〕矫正功能二、班级管理〔一〕含义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那么和具体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方案、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班级管理是一个冬天过程。班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开展。〔二〕班级管理的功能1.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2.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锻炼学生能力,提高自治水平〔三〕班级管理的模式班级常规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集合起来的管理模式。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当的责任的提前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集体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四〕班级管理过程班级管理过程包括制定方案、组织实施、评价总结三个根本环节评价的中心内容是对学生开展的操行评定。操行评定是按一定标准,以等级和评语等形式,定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劳动和文体活动等方面表现作出的评价。操行评定的一般步骤:〔了解〕〔1〕发动与准备〔2〕操行评定的具体操作〔3〕评定结果的分析处理〔4〕评定谈话〔5〕写好操行评语〔五〕班级管理的原那么班级管理的原那么是根据班级管理规律和实践经验制定的,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时应遵循的根本要求是指班主任必须按照班级管理的规律开展班级教育和管理工作。班级管理的根本规律可概括为“人——人——人”关系,即班主任通过做人的工作而最终促进人的开展。班主任要做到:〔1〕了解和研究班级管理的根本规律〔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28182-2024额定电压52 kV及以下带串联间隙避雷器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测试卷及参考答案【综合题】
- 建筑工程技术咨询合同(3篇)
- 2024年版权使用延期协议2篇
- 解除租赁合同协议书写要点
- 语文课引发的大学教育思考
- 质量保证为梦想助力
- 购车定金支付协议
- 购销合同回款风险防范
- 购销天然气合同范本
- 2024年认证行业法律法规及认证基础知识 CCAA年度确认 试题与答案
- 陕煤集团榆林化学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
- 2024年中国直流/交流逆变器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测试 高二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
- 静脉注射的并发症及处理
- 2024-2030年中国光学冷加工行业运行态势及前景规划分析报告
- 2024深圳市房地产买卖合同范本
- “电解池”教学设计第1课时
- 博物馆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实习生肾病内科出科考试试题
- 2024-2030年中国废旧纺织品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