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汇编:文学类广东省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吟啸且徐行王春鸣“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中年而无用的我读到辛弃疾这句子,觉得特别痛快。趴在尘埃里放眼人生,我意难平,却能向谁撒气?也只有杯子、古人和风月这些“静物”了。辛弃疾真是绝了,这世上多少人壮志满怀,最终却难以事成,偏就他会说“醉里挑灯看剑”,宝剑藏虚匣,壮志不得用,只有等喝醉了,在无人的暗夜里把灯点起来,举高,抽出剑看看——只是看看而已,因为并没有用武之地。他生在乱世,他文武双全,他壮怀激烈,然而,他是个一生处处被掣肘的人,让一代代人与他共情共鸣。读《稼轩长短句》,那些长吁短叹、悲歌怒吼,赤子浓烈而悲愤的情感风云扑面而来,使我也替他恨极了那个王朝。每每想起他先上《美芹十论》,再上《九议》,南归40年却只有梦中一片金戈铁马,我很心疼他。这位生在沦陷之地的山东汉子,一派燕赵奇士之风,不受四书五经的约束。可是因为太把靖康之耻放在心上,他过了不如意的一生。他几乎不写诗,大约长短句比严整的律诗更能承载他复杂激荡的情绪吧。夏承焘读了他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后点评:“肝肠似火,色貌如花。”这八个字恰当极了,辛弃疾从未老去,始终是这样一个肝肠似火、色貌如花的英雄男儿。与乱世狭路相逢,英雄未必能胜,辛弃疾终至消沉,却又到死不甘。我读他的词,那份沉甸甸的“放不下”,确实让人难过。苏轼则不同。每每读他,我就想跟他喝一杯,浮一大白。他打动我的,是词作中透露出的那种文人气质。尤其是经历了很多世事、读了很多书以后,我就不由得和他有了一句一句的会心。“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清高疲惫的人,谁的心底没有这样的感喟?苏轼兜兜转转、几番转折,把辛弃疾式的不平全部放下。在他的文字里,烟火气息、人间悲欢,很容易上升为玄思哲理。譬如我们看到“月有阴晴圆缺”,可能也会联想到“人有悲欢离合”,进而发出“此事古难全”的叹息,但又有几人能想到还可以“千里共婵娟”呢?所以我们以为他通达超脱,实际上他并不乐观,只是在看破世事之后不断地安慰自己罢了。中国古代许多文人士大夫都很怪,大约是从陶渊明开始吧,一边“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一边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在“五岳寻仙不辞远”之前,也曾得意扬扬地入京供奉翰林,几度失意之后入世之心不减,又踌躇满志地写下组诗《永王东巡歌》,直到被流放。他们归隐、遁世、寻仙,在一生中的某些阶段灰心丧气。苏轼从来没有真正归隐,遣怀之词的结尾也总是一派光明与超脱。然而,他让人感觉到更真切的放下和退避。他在风雨中吟啸徐行,可以说是名士风度,也可以说是“反正已经倒霉透了,随它去吧”。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写完了那首著名的《临江仙》,就把冠服挂在江边,长啸一声,驾舟而去,“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听说此事的当地郡守吓得要死,以为“州失罪人”,到处找他,却发现他根本没有“江海寄余生”,而是在家里呼呼大睡。既然退无可退,不如原地待着吧。我读《赤壁赋》,忍不住再三吟诵“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之类的句子,其中深沉的悲哀不言自明。人与人的交往、人对物的占有,都是短暂的,只有在永恒的自然、壮阔的宇宙面前,人才会有所领悟,再反观自身才会充满落差感。或许可以说,苏轼就是11世纪的海德格尔,他的诗文就是中国版的《存在与时间》了。精神文明的危机拨动了他的思想之弦,“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样的排遣,是古往今来多少文人的不得已。但苏轼是运用哲学之思、辞别日常俗务的高人,他擅长用三言两语让读者从他的厌倦、怀疑中“走出来”,无法决定存在与否,却可以决定如何存在,决定什么是适合做的或者值得做的。苏轼和他的词句,总是不吝于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所以,苏轼比辛弃疾更适合坐在我们对面。我读现代诗人胡弦的诗,同样很有感触:“如果你忧伤,漫天大雪都是你的。而穷人只要剩下的:几块牛粪,一只在雪中刚降生的羔羊。”所以我想,难过的时候也许不应该只是抬头看月亮,而应该去做一点体力活。“穷人并不难过,只是搬动较大的石头时有点吃力。”有人仰望星空,有人脚踏实地……(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使处处被掣肘,一生不如意,辛弃疾也壮怀激烈,心系家国,至死不甘,这使得一代代读者与他共情共鸣。B.中国古代许多文人士大夫都很“怪”,他们虽然怀有入世之心,但又向往归隐、遁世和寻仙,显得矛盾纠结。C.作者借夏承焘“肝肠似火,色貌如花”的评价,突显出辛弃疾从未老去的赤子情怀、从未消逝的爱国担当。D.胡弦的诗启示作者,在难过时“应该去做一点体力活”,可见对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作者更愿意选择后者。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多次引用辛弃疾和苏轼的作品,且善于运用短句,从而使本文语言典雅精辟、简洁明快。B.作者再现宋人笔记中“江海寄余生”的传说,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又表现苏轼的清高与放下。C.“忍不住”“再三吟诵”等词语写出了作者与苏轼的共鸣,与前文对辛弃疾的感情形成对比。D.文章结尾用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收束全文,形成鲜明对照,内涵丰富深远,引发了读者深思。8.请分析划线句子“所以,苏轼比辛弃疾更适合坐在我们对面。”的含义。9.在写辛弃疾时,作者所表达情感复杂多样。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广东省高州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扁担那头的父亲卞毓方人说“有其父,必有其子”,那么,父亲身高一米八,我该长到一米八五,甚至一米九,才对得起达尔文的进化论。遗憾啊遗憾,我最终只蹿到一米七三,其余二兄一弟,还不如我,两个姐姐,更甭提了。我为什么不能青出于蓝。家人一致认为,首先是先天不足。母亲大人生得过于玲珑,也就一米五出头,正应了俗谚“爹矬矬一个,娘矬矬一窝”,我的一米七三已属侥幸。其次是后天营养匮乏。正在高速成长的当口,碰上了三年困难时期,果腹都成了头等难题,还长什么长。父亲有顶礼帽,深灰色,冠高而圆,顶部呈三角形凹陷,底部系以黑色缎带,帽檐宽大而略微翘起。听母亲讲是早先闯荡上海时置的,上海人讲究行头,做客必须穿戴入时。我懂事后,偶见父亲戴过一次,是去兴化出席二哥婚礼时。其余日子,礼帽一直放在纸盒里,搁在竹棚上。说不清从哪一天起,我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宏愿:将来,这顶礼帽归我。将来是什么时候?喏,就是等我长得和父亲一样高时。小学期间,我曾无数次偷着试戴,那礼帽拿在手里,温如玉,软如绒,阔绰而又帅气。唉唉,可惜帽冠太大,我的脑瓜又太小,往头上一套,帽檐一直滑溜到眼睛,禁不住想起成语“沐猴而冠”。没关系,我还小,有的是长高长壮的机会。到了高三,悲哉,我的身高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定格,再次试戴,仍然嫌大。散场敲锣——没戏了。从此只能仰望父亲高大的背影兴叹,那顶礼帽或许在竹棚上窃笑,是的,它属于魁梧,属于伟岸。小时候,没人说我长得像父亲。除了身高不及,脸型也不像,父亲的脸明显偏长,我的近似于圆;父亲五官的线条是儒家的,外柔而内刚,我的线条却是粗糙的;脾性也不像,父亲诙谐、幽默,我则木讷、无趣。夏日晚间,一帮小孩捉迷藏,夜深了也不归宿。这时,各家大人就会出来找。找着了,还赖着不肯回,大人出手就打:“让你疯!让你疯!”父亲也会出来找我,他号准我的脉,料定我会往哪儿躲,一下子就逮个正着。见了面,老远扬起右手,作狠抽狠揍状。我晓得,那是唱戏的胡子——假生气,父亲的巴掌不会落下,吓唬而已。父亲在家里,从来不发脾气;对外人,更是笑颜相对。四弟元气足,疯劲大,拳头硬,诨名“四乱子”,与小朋友玩耍,常常话不投机就“看家伙”。有的家长就找上门来,向我父亲告状。父亲总是千赔礼,万道歉,答应等“四乱子”回来,好生收拾收拾。四弟察知有人告状,蹑手蹑脚踅回,躲在屋角,等着挨训。然而父亲故作视而不见状,仿佛啥事也没有发生。是出尔反尔、自食其言吗?非也。“行要好伴,住要好邻”“恼个邻居瞎只眼”是他的口头禅。事后见了那曾被四弟欺负的小朋友,他总会好言抚慰。父亲对四弟的“劣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非放任自流,而是他晓得四弟只是顽童意气,骨子里还是个仁义的孩子。父亲有句挂在嘴边的话是“牛大自耕田”,因此,对一时过错无须责打,重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果然,四弟上学后,各方面表现皆优。为人处世,父亲常讲,宰相肚里能撑船,小肚鸡肠成不了大事。他跟我讲过两个故事,特别强调,是祖上传下来的。其一,“秦穆饮盗马”。秦穆公丢了几匹马,官员发现马被三百多个农夫杀了分吃后,欲抓农夫治罪。秦穆公不愿因几匹马而伤害百姓,且担心百姓食马肉伤身,让他们喝了酒,放他们回家。后来秦穆公在战场上重伤被围,那三百个农夫赶了来,舍命将秦穆公救出。其二,“楚客报绝缨”。楚庄王大宴群臣时,有人趁乱酒后失礼,拽了楚庄王爱妃许姬的衣袖。许姬扯断对方的帽缨,以此为记,请求庄王查处。庄王认为情有可原,下令在座者都把帽缨摘下来,尽情欢饮,失礼之人得以逃过一劫。七年后,楚庄王陷入绝境之时,当年那个非礼许姬的楚军副将冲入重围,救出了庄王。这两个故事,令我想到祖父的待人接物,原来这是“家学”。竹棚上,在礼帽盒的旁边,还搁着一根扁担。这也是文物级的古董,串联着父亲前半生的许多故事。这扁担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过。父亲说,他去上海打工,在码头上装货卸货,用的也是它。船与码头之间,搭着一尺宽的跳板,挑着担子走在上面,没经验的,腿会发抖,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河。经验从哪里来?练呀。巷子里放几条长板凳,连在一起,权当跳板,徒手走,挑着担子走,闭了眼睛走,练腿劲,练胆量。1964年,我去北京念大学,上学时因直言贾祸,陷入困境。我惶惑,写信给父亲,说不想念书了,干脆回家种田。父亲回信:“人都有七灾八难,捆起来经住打,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挺一挺就过去了。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这句话给了我力量。我后来遇到过更大的苦境、逆境,也都是凭着这种信念,咬牙度过。晚岁揽镜,发现我和父亲竟然有几分相像,而且是愈老愈挂相。当初为什么觉得不像呢?这是因为,那时我面对的是父亲的不惑之年或天命之秋,以我之稚嫩,去比照岁月的沧桑,当然是合不上辙的。如今我已迈入耄耋,五官逐渐向父亲趋同,基因相承,血浓于水,繁华落尽,露了本色。偶尔玄想,岁月是一根长长的扁担,父亲在那头,我在这头。(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如玉”“如绒”体现礼帽的昂贵精致,戴上它会显得阔绰帅气,因此“我”迫切想得到这顶礼帽。B.“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是父亲和乡邻们出去打工时的真实再现,也激励“我”在困难惶惑时咬牙支撑。C.父亲寻到晚归的“我”后只扬起手作吓唬状,对犯错的四弟故意视而不见,这些都可以看出父亲的教育智慧。D.小时候“我”的外貌与父亲并不相像,晚年却越长越像,是因为“我”的性格浸润了父亲的脾性、思想。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部分使用了精确的数字描述自己和父母的身高,流露出“我”对自己不如父亲魁梧、伟岸的遗憾之情。B.“蹑手蹑脚踅回,躲在屋角,等着挨训”,用一连串的动词,细致生动地写出四弟被小朋友家长告状后惶恐不安的心理。C.文章结尾化用余光中《乡愁》的诗句,将情感寄寓在寻常事物中,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出与父亲阴阳相隔的痛苦之情。D.文章语言既诙谐风趣又庄重典雅。回忆儿时往事时,多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口语;写成年后的经历,多用简洁凝练的书面语。8.文章写“我”在父亲的影响下成长,却写父亲留下来的“礼帽”,写祖辈传下来的“扁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9.这篇散文讲述了作者在父亲言传身教影响下,形成自己的涵养,学会待人处世,到晚年觉得自己越来越像自己的父亲,并醒悟到“家学”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父亲身上学到哪些“家学”?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到灯塔去沈念没事的时候,老冯喜欢坐在灯塔下看海,出海的时候,他眺望的坐标也是灯塔。永兴岛上的两座灯塔像倒立的套着螺栓的大号螺杆,坐落在人字形的防波堤两侧。对出海的人来说,灯塔是岛,也是家的方向。暮色渐渐笼罩时,岛上的白云烙在蓝天之上,团团絮絮,像漂移的海岛倒映在空中。等到天全黑了,远处海面浑然一片,灯塔的光映在深邃的海面上,是绿色的。深夜,从远处飞来的海鸟和船上的人都能看到光,茫茫大海中的光,会在心中生出温暖与兴奋,会让夜空变得明亮而辽阔。1990年,老冯第一次上岛。这座由白色珊瑚、贝壳沙堆积在礁平台上而形成的珊瑚岛,四周高,中间低,岛上丛林深密,最多的是椰树。那时防波堤尚未修建,东边的高地上有一座简易灯塔,船随意地停在岸边。二十年前,用于保证有足够水深和平稳水面泊船的防波堤建好了,新灯塔发出光的瞬间,老冯觉得大海和岛屿也随之变亮了。有一段时日,老冯也经常坐在灯塔下,想到流水般的时光。老冯上岛时刚二十出头,他是听随母亲的安排来此安家的。母亲是鸟粪公司的职工,负责岛上的鸟粪收集,从1960年代起就往返于岛与万宁的老家。那个年代,家里孩子多,经济条件差,母亲冲着的是上岛工作补贴多,后来看到有移民优惠政策,就把儿子的户籍也迁过来了。老冯初到岛上时,住的是临时搭建的石棉瓦板屋,喝的是屋顶上接的雨水。为了蓄饮用水,他建了个小水池,但没过多久里面就有各种跳虫。补给船一个多月才跑一趟,蔬菜水果很快就吃完了,一切都很艰难。想起这段物资匮乏的岁月,老冯倒是很达观——海里岸上,那个年代哪有不难的,捱一捱,就过去了。在许多人心中,最难的是岛上的孤独,面对大海时的孤独——此时,老冯会选择到灯塔去,被光所辉映,心中的孤独便随风而散,随波流逝。2005年,老冯拿出积攒的两万多元买了一艘玻璃钢渔船,七米多长。有了船,他可以去很远的地方。他登上过一个“筐仔”,就是小环礁。这个三角形的礁盘像个羚羊角,东南有沙洲发育,平常高出水面两米左右,沙洲呈新月形,弯口向西南,每年爬上礁盘的海龟不少。这些意外的发现,是大海带来的。大海孕育的生命有着万千变幻,让他真正懂得了“珍惜”二字。有一次出海,时间晚了,碰上天气突变,同行的几条船像一片片落叶,被风和海浪推搡着摇摆,若不是灯塔在雨幕中发出的光的指引,后果不敢想象。有过那次经历后,他与海的感情似乎更深厚了。人生潮起潮落,命途颠簸,也会有着各种遗憾与无奈,但灯塔不灭,黑夜总有被照亮的时刻。好像是一粒种子,老冯在岛上扎根了,然后开花、结果,此后再也没动过离开的念头。他想想连自己都难以相信,上岛三十多年了——母亲退休后回老家了,弟妹们都不愿来,他则把家搬来了,但老婆孩子还是两边跑,只有他真正习惯了岛上的生活。他笑着,感觉眼睛眨一眨,就过了半生。十多年前,原来的渔村更名成立社区,38户159人,老冯当过两届社区书记。他这个“家长”肩上的担子很重。有渔民出海未按时返岛,他就去灯塔下等,守着灯塔的光,等着渔民归来。遇到最多的风险是在台风过境时,这时要替出海的渔民担惊受怕,要为所有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牵肠挂肚。有一次逢强台风,暴雨肆虐,岛上四处积水,房屋受损。他发布了预警,还放不下心,守着广播室,声嘶力竭地喊着“安全第一,赶紧转移”。风雨一停,他又逐一联系,确认每个人是否安全。沿环岛主路直行,能看到两排掩映在林中的水泥砖屋。每一栋的外观并无太大差异,屋前后都栽种了树,楼上是居所,楼下的功能就看主人的想法了。这是政府投建的安置房,在岛上落户的渔民,可以享受零租金的居住权。老冯退休后在二楼的阳台上养了十多箱蜜蜂,酿出来的是“百花蜜”。蜂蜜总是很快售罄,都是老主顾,很多岛外人喜欢,每年都要和他预订。而今,生活变了,在他内心深处,岛上的日子总是阳光和煦,海风吹来,细嗅,到处都是甜蜜的气息。千百年前,岛就在这里了,但因为有了人,有了人间烟火,岛才有了生命的气息。他回想这些年岛上生活的颠沛与艰苦,闭上眼睛,脑海中是一幅又一幅画面:风雨中大海的纷乱暴虐,阳光下大海的热情灿烂,远行时的紧张期待,归来时的欢欣鼓舞……大海带来了生命的体验,让他眼前变得更加辽阔高远。无论是水平如镜还是暴风骤雨,望向灯塔,到灯塔去,都能让人的心绪愈发安静,拥有力量。永兴岛上灯塔发出的光,是地标、指引,是召唤、吸引。又或许,岛也是灯塔,岛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大海上的一座灯塔。像老冯一样扎根的岛民都在用自己的生活智慧,照亮大海与岛屿,照亮与他们相逢的每一位登岛者。(摘编自《光明日报》2023年12月1日第15版,内容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冯迫于生活,听随母亲安排来岛上安家、扎根,从此再没有动过离开小岛的念头。B.无论岛上是物资匮乏还是孤独难耐,生活是颠沛或艰苦,老冯都能坚忍达观地对待。C.大海孕育万千变幻的生命,给老冯带来丰富多样的生命体验,教会老冯懂得了珍惜。D.老冯酿制百花蜂蜜,既见出永兴岛环境日益优美,也可见老冯因地制宜丰富了生活。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描写永兴岛上从傍晚到深夜的景色,营造了静谧安宁的氛围,也暗示了当下永兴岛的生活安宁美好。B.“老冯也经常坐在灯塔下,想到流水般的时光”借身边流动的海水设喻,展现回忆的起起伏伏,巧妙而贴切。C.老冯安家小岛后,老婆孩子却还是两边跑,可见家人并不愿像他一样留守小岛,衬托了老冯守护小岛的孤独。D.文章运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多次描写老冯丰富的内心体验,展现老冯在小岛生活的点点滴滴,读来真切。8.从老冯初上岛到老冯退休,岛上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9.本文标题是“到灯塔去”,纵观全文,“灯塔”这一意象在文中也多次出现,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广东省佛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史可张炜①一个年过半百的男人如果长了一双美丽的、水灵灵的眼睛,你会感到很别扭。当我第一次见到史可的时候,简直是愣了一下。他是最高大的男人了,手大脚大,颧骨很高,像一切上了年纪的农民一样,皱纹密布。赤着脚,他的手差不多像脚一样大,手心手背都有一层硬壳。最终是他的眼睛把我吸引住了——像姑娘一样温柔……我说:“你好!忙些什么?”他咧开嘴笑了,说:“编。”他是个编匠。这个地方出编匠……他们依赖灌木枝条过日子,用巧手把它们编成什么笆篱呀小筐呀,编成果笼——天底下再也没有比这里更高明的编匠了,而且数量极多;男人编,女人编,祖祖辈辈都干这个。我问史可:“你现在都编些什么?”“他能编些什么!还不就是苹果笼子、小车道……”他老婆抢先答了。“很赚钱吗?”“你问他吧!”她看了男人一眼。史可笑了笑。老婆见他不答就说:“不敢说不挣。要不挣,俺娘仨吃什么穿什么……还是‘改革’好啊,如今大家都有好前程。”我们一块儿进了低矮的小瓦房子——史可个子大,使劲地、熟练地弓弓腰钻进院门。院子真干净,像这儿的任何家庭一样,猪圈在左侧,猪见了来人就哼哼。圈墙的青石上放了一盆仙人球。院子当中躺了个浅黄色大狗,像虎那么大,只是出奇地和善,见我来了,打个哈欠。我提出参观参观他的工作间,他打开工作间的门,一阵浓烈的酸臭味儿扑面而来。这个工作间值得好好记下来——我一辈子也见不到这样奇异的地方了。因为要防风雨,史可将整个宽宽的后夹道上方用编起的紫穗槐帘子盖严,又用草泥封住。到处堆满了沤制过的紫穗槐、柳条、杨树条,那酸臭味就从这儿散发出来。②中间一块地方很规整,有一个大麦草墩,像国王的宝座,我猜想平时史可就坐在这上面干活。以草墩为中心,像蛛网一般排出一行行木概,坚实而齐整,一个个木概间有粗麻线连着。大概树条子要别进木概间,然后按照它的归束编起来。夹道最西端是仓库模样的地方,那里摞了一大堆苹果笼儿,白柳条器……有的做得精妙极了,圆圆的,像机器切削成的零件一样,光滑明亮,有底儿有盖儿,开启时“啪啦”一响。我抚摸着,身后的女主人嚷了一句:“点心盒子。如今生活都提高了,谁家都要这样一个盒子。”我从心里赞叹起来。史可开始工作,他招呼一声,老婆递过一个油布扎腰。他把身边的骨头边子、弯刀儿、小钢尺什么的哗啦啦往跟前拢一拢,抓过一束黑色树条就舞弄起来。只听得唰唰一阵响,地上有了模样:一只果笼的底儿开始生成第一圈儿。枝条儿四下散开,中间是黑色的圆心。③一双硬硬的大手按住它,一扭一转,拍拍,打打,用刀子一削,麻线开始勒紧。一眨眼果笼儿快成了……神奇的手啊!令人难以置信的史可的手啊!“这原材料是买的还是……”“还亏孩子妈哩!这么多树条子是谁割来的?谁沤的?她哩!如今人巧妙了,鬼哩!卖树条子的说:在地里,自己割吧!咱就得带上镰刀进海滩去。她怕我误工,自己去了。树条上百刺毛虫蜇人哪,她肚子上、脊梁上都起了泡……”“嗐!快算了吧!”她不耐烦地堵住他的话头。一时无语。我想起了什么,问:“不是搞‘外向型’经济了吗?你编这些东西不可以出口吗?”史可精神了,停了手里的活儿:“对,如今兴‘外向型儿’啦,”他的“型”字儿化得非常重,有点好笑,“外向型儿好——我前一段编了‘牛角角篮子’,听说就是出国去的……”女主人打断说:“是‘牛角篮’,上级来的时候,让俺干的。”史可站了起来:“我的活计这么说也传到外国了。上级说,这东西能换来‘外魂儿’……”我笑了。我想那当然是“外汇”。我默默无言。话题转到祖传的手艺上。史可告诉我他爷爷、爷爷的爷爷,一辈辈都编条活儿。我说你的手艺比他们好吧?他惊讶地瞪起眼:“什么?差得多!我想不出还有更高的手艺。”史可说他差不多天天坐这儿编,风雨都碰不着,也挺好的——就是有一点不好,有时——不,常常的,忘了是什么节令、什么日子!就这点不好。加上在暗处呆久了,怕光,出门日头一照泪哗哗,有人笑话我这么大了还哭——谁哭咧?!④我真想陪他大笑一场。这时,他们的两个女儿放学回家了——两个都十五六岁,像双胞胎似的。她们一探头,又缩回去。真漂亮的两个姑娘,像父亲的眼睛一样美丽。她们穿得都很入时,不用说是光彩照人的。母亲见我注意她的女儿了,就自语般地说:“再穷也得舍上,不能让人看扁了……他有钱就存上,两年存了二百五十三块,都是两块、三块存起来的……”史可扫了她一眼,她闭了嘴。“存钱是爱国哩!”史可说了一句。他有些不快,大概嫌老婆在生人面前露了经济底细。我赶紧把话题岔开,就问:“你们最关心的事情是什么?”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答:“无病无灾。闺女考上学。”暮色里,我告别了这一家。在低矮的门洞那儿,史可的两个姑娘推搡着,哧哧笑。其中的一个展开巴掌,掌心里是几个印了花纹的小面饼。我愉快地收下了。“七月七,做巧饼”——那是当地有名的“巧饼”啊。1988年9月(节选自《共和国故事丛书·80年代》有删改)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以较多的笔墨描写了史可的家和工作间,从正面表现出他是一个非同一般的手工艺人。B.作者多次写到了史可妻子的言行,写出了因为史可对编织的痴迷,妻子对家庭现状的不满。C.史可“扫了她一眼,她闭了嘴”,表现出史可的强势威严,隐含了作者对夫妻关系的忧思。D.本文和《哦,香雪》均写于20世纪八十年代,展现乡民的纯真质朴,折射了农村的新变化。6.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年过半百的男人如果长了一双美丽的、水灵灵的眼睛,你会感到很别扭”,画面感强,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第二人称“你”,拉近与读者距离。B.句子②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史可工作时坐的“大麦草墩”比做“国王的宝座”,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史可是编匠中的佼佼者,表达作者的敬仰之情。C.句子③描绘了史可工作时候的精彩场景,系列传神的动词“按”“扭”“转”“拍”“打”“削”“勒”,一气呵成,动感十足,写出了史可编织时急切心情。D.句子④中的“真”字张力无穷,道出了作者对史可的理解,更道出了对于忘我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不知道节令和日子的史可发自内心的欣赏之情。7.《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以“劳动光荣”为人文主题,选取了系列具有典型特征、时代精神的劳动者。史可也是这样的劳动者,请结合选文简析史可身上的劳动者特质。8.某新媒体拟以“寻艺·零距离”为主题拍摄微视频,甲组方案以“美”为关键词,乙组方案以“土味·传承”为关键词,请你结合选文内容,选择拍摄的若干场景,体现其中一组关键词的指向。答案广东省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答案】6.A7.C8.①苏轼比辛弃疾更适合坐在我们对面,也即能更好地启发读者,让人们在遭遇人生困境后要能积极乐观,继续前行。②这句话体现作者更赞赏这种能在遇到坎坷时放下和退避,放下不平之气,从自己的低沉情绪中走出来,从容处世的态度。9.①为辛弃疾壮志难酬而意难平。辛弃疾指责酒杯,表达对朝廷的不满和内心的苦闷,作者觉得特别痛快;辛弃疾说“醉里挑灯看剑”表达了壮志难酬,作者称其“真是绝了”。②为辛弃疾赤子之心反一生不如意而心疼。赤子浓烈而悲愤的情感风云扑面而来,使作者也替他恨极了那个王朝;因为他太把靖康之耻放在心上,而过了不如意的一生,让作者很是心疼。③为辛弃疾终至消沉,却又到死不甘而难过。与乱世狭路相逢,英雄未必能胜,辛弃疾终至消沉,却又到死不甘;作者读他的词,为那份沉甸甸的“放不下”,感到难过。【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辛弃疾也壮怀激烈,心系家国,至死不甘,这使得一代代读者与他共情共鸣”错误,范围扩大,原文“他生在乱世,他文武双全,他壮怀激烈,然而,他是个一生处处被掣肘的人,让一代代人与他共情共鸣”,“然而”表示转折关系,强调的重点在后,所以,使得一代代读者与他共情共鸣的应是“他是个一生处处被掣肘的人”,更多的是他的怀才不遇。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C.“与前文对辛弃疾的感情形成对比”错误,原文“但苏轼是运用哲学之思、辞别日常俗务的高人,他擅长用三言两语让读者从他的厌倦、怀疑中‘走出来’,无法决定存在与否,却可以决定如何存在,决定什么是适合做的或者值得做的”,“但”表转折关系,后文与前文没有形成对比。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由“苏轼和他的词句,总是不吝于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所以,苏轼比辛弃疾更适合坐在我们对面”可知,作者认为苏轼比辛弃疾更适合坐在我们对面,是因为苏轼和他的词句会给人们带来“这样”的启示,把“这样”的启示说明白就是这题的答案。由“苏轼兜兜转转、几番转折,把辛弃疾式的不平全部放下”“只是在看破世事之后不断地安慰自己罢了”“苏轼从来没有真正归隐,遣怀之词的结尾也总是一派光明与超脱”“但苏轼是运用哲学之思、辞别日常俗务的高人,他擅长用三言两语让读者从他的厌倦、怀疑中“走出来”,无法决定存在与否,却可以决定如何存在,决定什么是适合做的或者值得做的”可知,作者赞赏的是苏轼在遭遇了很多人生的困境后仍能怀有光明与超脱,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继续前行。这句话不仅是作者对苏轼的赞赏,也是作者的观点,他更赞赏这种能在遇到坎坷时放下和退避,放下不平之气,从自己的低沉情绪中走出来,从容处世的态度。【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文本情感的能力。由“‘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中年而无用的我读到辛弃疾这句子,觉得特别痛快”“辛弃疾真是绝了,这世上多少人壮志满怀,最终却难以事成,偏就他会说‘醉里挑灯看剑’”可知,辛弃疾指责酒杯表达苦闷,作者感到痛快;辛弃疾壮志未酬时写“醉里挑灯看剑”,作者为其叫绝,可见,作者为其壮志难酬而意难平。由“他是个一生处处被掣肘的人,让一代代人与他共情共鸣……赤子浓烈而悲愤的情感风云扑面而来,使我也替他恨极了那个王朝。每每想起他先上《美芹十论》,再上《九议》,南归40年却只有梦中一片金戈铁马,我很心疼他……可是因为太把靖康之耻放在心上,他过了不如意的一生”可知,作者很心疼辛弃疾,他有赤子之情,壮怀激烈,却处处被掣肘,一生不如意,作者心疼其赤子之心反一生不如意。由“辛弃疾从未老去,始终是这样一个肝肠似火、色貌如花的英雄男儿。与乱世狭路相逢,英雄未必能胜,辛弃疾终至消沉,却又到死不甘”“我读他的词,那份沉甸甸的‘放不下’,确实让人难过”可知,辛弃疾始终是一个肝肠似火的英雄男儿,但英雄未必能胜,终至消沉,却又到死不甘,所以作者为其终至消沉,却又到死不甘而难过。广东省高州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答案】6.C7.C8.①礼帽代表了父亲的气派与风度,在儿时作者的心中意味着成年;礼帽吸引着“我”,包含着“我”对父亲的仰慕和对成长的向往。②扁担是父辈努力打拼的见证,是家风传承的象征;老一辈人用扁担挑起生活的重担,扁担也指引“我”,助“我”渡过困境。③从礼帽写到扁担,层层深入,由外到内呈现父亲在儿子心中的形象,使父亲形象更加鲜明,同时展现“我”追随父亲不断成长的过程。9.①父亲有一家之主的风范:父亲慈爱宽容,不发脾气,不打骂孩子,家庭气氛温馨和睦。②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引导重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他讲故事教导“我”要宽容;对人笑颜相对,对曾经与四弟发生矛盾的小朋友好言抚慰;当“我”遇到苦难时,父亲写信鼓励“我”咬紧牙关,给“我”力量。③父亲重视家风传承。家中保留着曾祖父用过的扁担,它见证过父辈的成长与坚持,父亲又用“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鼓励“我”像父辈一样不怕困难。【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A.“因此‘我’迫切想得到这顶礼帽”错误。原文是先想得到礼帽,后来戴上后发现“如玉”“如绒”,前后颠倒,强加因果。B.“是父亲和乡邻们出去打工时的真实再现”错误。结合“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可知,“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是夸张的说法,是父亲激励“我”的话,并非真的一根扁担上睡了三个人,而且原文也无此类描述,望文生义,无中生有。D.“是因为‘我’的性格浸润了父亲的脾性、思想”错误,结合“基因相承,血浓于水,繁华落尽,露了本色”可知,晚年越长越像是因为基因相承,“我”传承了父辈努力打拼的精神,选项却说成“我’的性格浸润了父亲的脾性、思想”,偷换概念,归因错误。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C.“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出与父亲阴阳相隔的痛苦之情”错误。“阴阳相隔”,无中生有,文章并没有交代父亲已经去世,也并无“痛苦之情”,而是表现了对父亲的思念、感恩与牵挂之情。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形象和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理解“礼帽”和“扁担”的象征意义以及对我有什么影响。根据“父亲有顶礼帽,深灰色,冠高而圆,顶部呈三角形凹陷,底部系以黑色缎带,帽檐宽大而略微翘起”“我曾无数次偷着试戴,那礼帽拿在手里,温如玉,软如绒,阔绰而又帅气”“没关系,我还小,有的是长高长壮的机会”可知,礼帽代表了父亲的气派与风度,在儿时作者的心中意味着成年。根据“从此只能仰望父亲高大的背影兴叹,那顶礼帽或许在竹棚上窃笑,是的,它属于魁梧,属于伟岸”可知,礼帽吸引着作者,包含着作者对父亲的仰慕和对成长的向往。根据“在礼帽盒的旁边,还搁着一根扁担。这也是文物级的古董,串联着父亲前半生的许多故事。这扁担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过”“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可知,扁担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过,父亲用扁担为例教育过作者,扁担是父辈努力打拼的见证,是家风传承的象征。根据“‘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这句话给了我力量。我后来遇到过更大的苦境、逆境,也都是凭了这种信念,咬牙度过”可知,老一辈人用扁担挑起生活的重担,扁担也指引“我”,助“我”渡过困境。礼帽“阔绰而又帅气”“属于魁梧,属于伟岸”,戴礼帽的父亲的外在形象通过“礼帽”展现出来;“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大丈夫要能伸能屈”等的父亲形象,借助扁担这个事物刻画出来。从礼帽写到扁担,层层深入,由外到内呈现父亲在儿子心中的形象,使父亲形象更加鲜明,同时展现出“我”追随父亲不断成长的过程。【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的能力。根据“父亲也会出来找我,他号准我的脉,料定我会往哪儿躲,一下子就逮个正着。见了面,老远扬起右手,作狠抽狠揍状。我晓得,那是唱戏的胡子——假生气,父亲的巴掌不会落下,吓唬而已”“父亲在家里,从来不发脾气;对外人,更是笑颜相对”可知,父亲有一家之主的风范,他慈爱宽容,不发脾气,不打骂孩子,家庭气氛温馨和睦。根据“他跟我讲过两个故事,特别强调,是祖上传下来的”“这两个故事,令我想到祖父的待人接物,原来这是‘家学”可知,父亲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他讲故事教导“我”要宽容。根据“事后见了那曾被四弟欺负的小朋友,他总会好言抚慰”“人都有七灾八难,捆起来经住打,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挺一挺就过去了。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可知,父亲对人笑颜相对,对曾经与四弟发生矛盾的小朋友好言抚慰;当“我”遇到苦难时,父亲写信鼓励“我”咬紧牙关,给“我”力量。根据“这扁担是曾祖父留下,祖父用过。父亲说,他去上海打工,在码头上装货卸货,用的也是它”“‘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这句话给了我力量。我后来遇到过更大的苦境、逆境,也都是凭了这种信念,咬牙度过”可知,父亲重视家风传承。家中保留着曾祖父用过的扁担,它见证过父辈的成长与坚持,父亲又用“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鼓励“我”像父辈一样不怕困难。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答案】6.A7.C8.①住宿条件改善:初上岛时住临时搭建的石棉瓦板屋,现在住政府统一修建的免费安置房——水泥砖屋。②饮食条件改善:初上岛时物资匮乏,喝的是屋顶上接的雨水,吃的蔬菜水果只能靠一个多月来一次的补给船供应;如今条件改善,不仅岛上的补给充足,还能酿造百花蜜出售。③社区建制改善:初上岛时,小岛作为渔村管理;如今岛上成立社区,由社区书记等领导统一管理,井然有序,富有温情。④生活体验改变:以前老冯常感孤独,只能与灯塔、大海为伴;如今岛民和谐共处,岛外游客也常光顾小岛,生活甜蜜幸福。9.①灯塔表层意蕴是永兴岛上给人们指引方向、带来光明的两座灯塔。②灯塔还指如家一般给留守的岛民带来温暖与兴奋、慰藉与光明的永兴岛。③灯塔也指扎根海岛,运用生活智慧战胜贫瘠、孤独、黑暗,将永兴岛建得安宁、富庶、和谐,照亮每一位登岛者的岛民。【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A.“老冯迫于生活,听随母亲安排来岛上安家、扎根”错,原文只说家里“孩子多,经济条件差”,但还没到被“生活所迫”的地步;其中,在岛上扎根是老冯自己的主见,不是听母亲安排。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C.认为社区建立后的老冯“孤独”,缺少文本依据。可看出老冯的坚守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及对岛上风物人情的依恋。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情节内容的能力。①住宿条件改善:“老冯初到岛上时,住的是临时搭建的石棉瓦板屋”“沿环岛主路直行,能看到两排掩映在林中的水泥砖屋”,初上岛时住临时搭建的石棉瓦板屋,现在住政府统一修建的免费安置房——水泥砖屋。②饮食条件改善:“喝的是屋顶上接的雨水……补给船一个多月才跑一趟,蔬菜水果很快就吃完了,一切都很艰难”“老冯退休后在二楼的阳台上养了十多箱蜜蜂,酿出来的是‘百花蜜’”,初上岛时物资匮乏,喝的是屋顶上接的雨水,吃的蔬菜水果只能靠一个多月来一次的补给船供应;如今条件改善,不仅岛上的补给充足,还能酿造百花蜜出售。③社区建制改善:“上岛三十多年了一母亲退休后回老家了,弟妹们都不愿来,他则把家搬来,但老婆孩子还是两边跑,只有他真正习惯了岛上的生活。他笑着,感觉眼睛眨一眨,就过了半生”“十多年前,原来的渔村更名成立社区,38户159人,老冯当过两届社区书记”,初上岛时,小岛作为渔村管理;;如今岛上成立社区,由社区书记等领导统一管理,井然有序,富有温情。④生活体验改变:“在许多人心中,最难的是岛上的孤独,面对大海时的孤独”“蜂蜜总是很快售罄,都是老主顾,很多岛外人喜欢,每年都要和他预订。而今,生活变了,在他内心深处,岛上的日子总是阳光和煦,海风吹来,细嗅,到处都是甜蜜的气息”,以前老冯常感孤独,只能与灯塔、大海为伴;如今岛民和谐共处,岛外游客也常光顾小岛,生活甜蜜幸福。【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艺术形象意蕴的能力。结合④段的“若不是灯塔在雨幕中发出的光的指引,后果不敢想象”和⑨段的“永兴岛上灯塔发出的光,是地标、指引,是召唤、吸引”可以看出,“灯塔”是指海岸边的灯塔,它是地标,是指引,是召唤,是吸引,它为船只和岛民们照亮回家的路;结合③段的“在许多人心中,最难的是岛上的孤独,面对大海时的孤独此时,老冯会选择到灯塔去,被光所辉映,心中的孤独便随风而散,随波流逝……人生潮起潮落,命途颠簸,也会有着各种遗憾与无奈,但灯塔不灭,黑夜总有被照亮的时刻”⑨段的“又或许,岛也是灯塔,岛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大海上的一座灯塔。像老冯一样扎根的岛民都在用自己的生活智慧,照亮大海与岛屿,照亮与他们相逢的每一位登岛者”可以看出,灯塔又指永兴岛,指岛上的每一个人,包括老冯。岛民们对小岛不离不弃,像灯塔一样守护着大海与岛屿,为每一位登岛者提供帮助和支持,带来希望与光明。灯塔也指扎根海岛,运用生活智慧战胜贫瘠、孤独、黑暗,将永兴岛建得安宁、富庶、和谐,照亮每一位登岛者的岛民。广东省佛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5.D6.C7.①专注忘我,如在工作的时候,常常忘了节令和日子。②技术精湛,如一会儿就可以变出精妙的作品。③热爱祖传手艺,如“差不多天天坐这儿编”等。④锐意进取、与时俱进,能根据社会的需要编出不同的作品,远销国外。8.甲组:①拍摄手工艺品细节,展示史可编织的作品工艺精美。②拍摄史可院落及工作环境,展示生活淳朴、工作环境简约之美。③拍摄史可的眼睛、手等外貌和工作时灵活的动作细节,展示史可勤劳善良、专注认真、质朴谦虚的人物美和劳动之美。④拍录史可的妻子和孩子等人的语言、动作等,展示史可的家人善良淳朴、温馨幸福之美。乙组:①拍录史可的外貌特征和浓厚乡土气息的生活环境,体现其乡土特征。②拍录史可温馨的家庭生活场景与家人的口语化、生活化语言,体现其憨厚敦实的性情和淳朴的生活愿望。③拍摄史可的工作环境和编制手工艺品的过程,体现其手艺人身份特征。④拍摄祖辈留下的老旧物件或编篮工具,体现代际手艺传承。【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从正面表现”错误。对史可的家和工作间的描写属于环境描写,起烘托的作用,属于侧面描写。B.“妻子对家庭现状的不满”错误。根据原文“‘他能编些什么!还不就是苹果笼子、小车道……’他老婆抢先答了”“老婆见他不答就说:‘不敢说不挣。要不挣,俺娘仨吃什么穿什么……还是‘改革’好啊,如今大家都有好前程。’”“‘嗐!快算了吧!’她不耐烦地堵住他的话头”,可知妻子对他的理解和支持,对生活还是比较知足。C.“隐含了作者对夫妻关系的忧思”错误。根据原文“母亲见我注意她的女儿了,就自语般地说:‘再穷也得舍上,不能让人看扁了……他有钱就存上,两年存了二百五十三块,都是两块、三块存起来的……’”“他有些不快,大概嫌老婆在生人面前露了经济底细”,可知体现了史可夫妻的默契、农民的纯真质朴,并未体现对夫妻关系的忧思。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写出了史可编织时急切心情”错误。根据原文“一眨眼果笼儿快成了……神奇的手啊!令人难以置信的史可的手啊!”,可知此处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史可动作娴熟,技艺高超。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原文“史可说他差不多天天坐这儿编,风雨都碰不着,也挺好的——就是有一点不好,有时——不,常常的,忘了是什么节令、什么日子!就这点不好。加上在暗处呆久了,怕光,出门日头一照泪哗哗,有人笑话我这么大了还哭——谁哭咧?!”“我真想陪他大笑一场”,运用直接和间接描写,表达了对于忘我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不知道节令和日子的史可发自内心的欣赏之情,体现了他专注忘我的品质。原文“一双硬硬的大手按住它,一扭一转,拍拍,打打,用刀子一削,麻线开始勒紧。一眨眼果笼儿快成了……神奇的手啊!令人难以置信的史可的手啊!”,描绘了史可工作时候的精彩场景,系列传神的动词“按”“扭”“转”“拍”“打”“削”“勒”,一气呵成,动感十足,表现了史可动作娴熟,技艺高超。“史可告诉我他爷爷、爷爷的爷爷,一辈辈都编条活儿。我说你的手艺比他们好吧?他惊讶地瞪起眼:‘什么?差得多!我想不出还有更高的手艺。’史可说他差不多天天坐这儿编,风雨都碰不着,也挺好的”,表现了他热爱祖传手艺。“史可精神了,停了手里的活儿:‘对,如今兴‘外向型儿’啦,’他的‘型’字儿化得非常重,有点好笑,‘外向型儿好——我前一段编了‘牛角角篮子’,听说就是出国去的……’”,表现他能根据社会的需要编出不同的作品,远销国外,体现了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品质。【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甲组:以“美”为关键词,需要从文中筛选概括“美”的具体表现,然后再组织答案。从“工艺”的角度,“夹道最西端是仓库模样的地方,那里摞了一大堆苹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信阳师范大学《物理学史》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信阳师范大学《数据结构实验》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信阳师范大学《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信阳师范大学《包装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信阳师范大学《Python语言程序设计实验》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跨部门协作的工作安排计划
- 西南医科大学《卫生事业管理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长租公寓项目培训
- 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华大学《设计基础》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完整版场记单模板
- 报关专用发票模板
- 羟基转化成氟(二)
- 高一语文必修一4篇古文 词类活用(课堂PPT)
- 商业发票Commercial Invoice模板2
- 幼小衔接中幼儿园与小学合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整本阅读《乡土中国》PPT课件
-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全套教案
- 国内外课后服务现状研究
- 信访问题登记台账
- 员工培训需求表(共4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