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共产品与政府税收为系统研究税收运动自身内在的客观规律,研究税收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规律,须从税收活动产生的根源——公共产品的需要出发,并循此思路,阐述政府应承担的公共产品供给职责,从而发掘税收运动的本质内涵。11.1公共产品1.1.1公共产品的概念与特征
公共产品是由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共同享用的产品或劳务,是指专门用于满足维系整个社会群体共同需要的用途的产品或劳务。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两类不同的产品(或劳务),一类是私人产品(或劳务);另一类是公共产品(或劳务)。这两类产品都是人们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人们在对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中必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组成一定的社会共同体,这样就需要将社会财富的一部分分割出来,专门用于满足维系整个社会群体共同需要的用途,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公共产品。2与私人产品相比较,公共产品具有自己的特征,其特征可归纳为三个方面:(1)不可分割性。公共产品(与劳务)具有联合消费、共同受益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同享用,而不能被分割成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或厂商单独享用。(2)受益的非排他性。公共产品或劳务不因为一部分人的使用,而将其他人排除在外。由于公共产品本身具有一定的规模,可以容纳相当数量的人共同使用,增加更多的使用人数并不影响公共产品对原使用者的效用。
(3)非竞争性。由于公共产品的不可分割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公共产品或劳务的消费量,或者说,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于零。31.1.2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1.公共产品需求
对私人产品的需求可以通过加总某一时间内所有单个消费者在某种价格水平上对某种产品或劳务的需要量而得出。在市场供给因素的影响下,私人产品的购买数量会被逐渐调整到其价格与边际效益相等的水平。但对于公共产品来说,由于它的不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所有消费者必须同时消费同等数量的该种产品,不得拒绝,单独的消费者无法调整自己的需要量,不能根据自己的愿望决定取舍。因此,公共产品无法通过市场定价,也无法通过市场决定其需求量。4
假定,有三个消费者A、B、C生活在一个小社区,社区需要安全保障。因此,保安的雇用实际成为三个消费者的公共产品。
在图1—1中,三个消费者A、B、C对保安的需求曲线分别以向下倾斜的DA、DB和DC来表示。这说明,每增加一个保安,所能带来的边际效益是下降的。对公共产品的总需求曲线可通过将每一消费者在每一可能数量水平上的边际效益加总而得出。由于每一消费者对于公共产品的数量无法选择,他只能决定自己所支付的价格,因此,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需求曲线是不同的,公共产品的总需求曲线是将每一消费者在每一可能数量水平上的边际效益垂直相加而得出的(私人产品的总需求曲线是每一消费者在每一可能数量水平上的边际效益的水平相加)。5图1—1公共产品需求曲线
连接不同保安数量水平上的每一消费者边际效益垂直相加的结果,就可得到这种公共产品的需求曲线。62.公共产品供给
按照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Lindahl)的观点,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按照自身所获得的公共产品的边际效益支付应分担的资金费用,则公共产品的供给量可以达到最佳效率水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林达尔均衡”。
在人口众多的社会中,任何个人或者机构都无法充分掌握所有社会成员的各种偏好和经济状况。这样,如果要求人们根据自己从公共产品中所获得的边际效益来支付费用,就会有一部分人为减少自己的费用支付义务而从低呈报其从公共产品中获得的边际效益。同时,由于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特征,那些从低呈报并少出资者并不会被排斥在公共产品的消费范围之外。这样,人们完全有可能不付任何代价,而同样享受由他人出资提供的公共产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免费搭车”现象。7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人作为经济人都是理性的,因而只要有可能,“免费搭车”将会是绝大部分人的一种理性选择。如果按照市场自愿交易的原则,公共产品的供给量将会出现不足,远远低于最佳产出水平。仍以前述资料为例,从图1—1中可见,该社区保安雇用量为三个时,其提供的总的边际效益为450(=200+150+100)元。
如果消费者C采取了“免费搭车”策略,没有支付自己应支付的那份费用,消费者A和B各自按自身的边际效益为雇用每一个保安支付费用,则雇用每一个保安的费用为350(=MBA+MBB=200+150)元。而每一个保安所需费用为450元。两者的不平衡使社区只好选择减少保安雇用量的方法。图中的曲线表示,当保安雇用量减少至2人时,消费者A和B根据自身的边际效益所愿提供的费用为450(=MBA+MBB=250+200)元,恰好与雇用两个保安的总的边际效益相等。显然,消费者C的“免费搭车”行为使整个社区应由三个保安提供的最佳安全效益水平降低了。81.1.3公共产品与政府税收的关系
一方面,公共产品是人们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公共产品自身的特征及“免费搭车”现象的存在,通过自愿缴费或市场交易的方式又无法保证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这样就需要一个超乎于社会各微观主体之上的机构采用强制性手段进行融资以解决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这就是政府的税收。事实上,政府正是一方面以税收征收的方式取得财政资金,另一方面又将征税取得的资金从全社会的角度重新安排,用于公共产品的供给。91.1.4市场失灵与政府税收的关系1.外部效应与政府税收
所谓外部效应是指一个经济主体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其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外部效应又可分为外部正效应与外部负效应。前者是指主体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的现象。后者是指主体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损失的现象。当出现外部正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补偿。当出现外部负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或者说其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使受损者得不到应有的利益补偿。
在市场经济下,外部效应无法由市场机制来解决,只能由政府采用非市场的方式予以校正。而税收就是校正外部效应的重要工具。102.收入分配公平与政府税收
市场是根据人们对生产中投入的要素数量进行分配的,而由于人的天赋不同,所处的环境、家庭背景等也极不相同,由此决定的分配结果必然存在较大差距。过大的收入差距既是资源最佳配置的障碍,也是影响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因素。为此,缩小过大的贫富差距是政府的社会责任。
在市场经济中,税收是政府调节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政府可以根据纳税人高低不同的收入水平分别征收数额不等的税收,对低收入者不征税或少征税,对高收入者多征税,缩小不同纳税人税后可支配收入的差距,缓解收入分配不公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111.2税收概念与本质1.2.1税收概念税收是政府为满足社会成员的公共产品需要,而凭借政治权力无偿地征收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工具。
对于税收的定义,应把握的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税收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满足整个社会公共产品的需要,公共产品的特征决定了只有征收税收才是其资金供给的最有效方式。
第二,税收征收的主体只能是代表社会全体成员行使公共权力的政府。而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或个人都是无权征税的。12
第三,政府征税的依据是政治权力,或说是公共权力。这种公共权力是社会全体成员集体让渡或赋予政府的,凭借这种公共权力,政府可以征税。而与公共权力相对应的必然是对公共产品的提供与管理义务。
第四,税收的直接目的是为政府筹集财政资金,是政府取得财政资金的一种工具,或者说,税收的财政功能是其基本功能。
第五,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日趋复杂,税收调控经济的作用日显重要,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手段。13(1)国外学者部分观点
西方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在谈及税收的定义时称:“官有地及资本收入,对于支付给大文明国之必要经费,非徒不当,且亦不足,故此必要费用之大半,必出自租税,即人民贡其私有收入之一半,以作君主或共和国之公共收入也。”
大卫·李嘉图在其编著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给出的定义是:“赋税是一个国家的土地和劳动的产品由政府支配的部分;它最后总是由该国的资本或是由该国的收入中支付的。”
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2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14
德国社会政策财政学的首要人物阿道夫·瓦格纳说:“由纯财政的意义言之:租税者,国家及其他强制团体,以支给一般经费之故,用其主权,在一方的所定之方法及程度内,并以对于国家给付全部之一般报酬及经费代偿之意,根据一般原则及标准,而由个人经济(个人)强制的令其分担,所征收公课也。”
日本经济学家神户正雄则称:“赋税为统治团体,以财政收入之目的,对于团体成员立于同一地位者,以非报偿关系而课之有形财产,普遍以货币为方便。”
美国经济学家塞里格曼认为:“赋税是政府对于人民之一种强制征收,用以支付谋公共利益所需要之经费,此种征收,并无给付特种利益与否之关系存在。”152.国内学者部分观点
《赋税论》认为:“赋税是国家公共机关,谋共同之利益,根据于国家之总制权,遵照国家之经济政策,制定适当的方法,所征国民之财富。”
《财会知识手册》对税收给出的定义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和程序,强制地、无偿地取得的财政收入。”
《税务辞典》的编著者则认为:“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方式。”
《公共财政学》教材的编著者则认为:“税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法定标准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地征收而取得的一种公共收入。”16(2)“国家分配论”与“公共需要论”税收观的联系与区别不同税收观的共识:①无论是哪一种税收观,对于税收这种特定经济范畴外延的界定都是共同的,都将其界定为“社会再生产的分配范畴”。②两种税收观都明确了税收征收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或者是代表国家行使权力的政府。强调政府在税收活动中的主导地位。③两种税收观对税收三个形式特征(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也基本达成共识。17不同税收观的不同点:①对税收目的的强调各有侧重。“国家分配论”的税收观强调税收活动的目的是“满足政府执行职能的需要”,并从国家的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职能的不同层面展开分析,认为税收是国家履行各项职能的资金来源。“公共需要论”以公共产品的供求为理论阐述的出发点,论证税收在公共需要满足中的作用,其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在税收活动中,尽管国家(或政府)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但这种主导地位是为其最终目的服务的。18②不同税收观决定了税收立法宗旨的不同。“国家分配论”把税收法律关系理解为国民对国家课税权的服从关系,而国家总是以优越的权力主体的身份出现,因此体现为典型的权力关系,从而将税收立法宗旨确定为对国家财政收入的保护。“公共需要论”则体现了广泛的“契约精神”,突出税收立法中相关主体的平等地位以及涉税法律、法规权利与义务的平等分配。③“公共需要论”更强调税收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等形式特征与税收本质上的返还性的联系,以及对纳税主体自觉遵从意识的要求,更能体现现代社会人性化管理的要求,更有利于税收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191.2.2税收本质税收在本质上是以满足公共需要为目的,由政府凭借政治权力进行分配而体现的特殊分配关系。
关于税收本质的定义,我们首先强调的是,由于它解决的是分配问题,处于社会再生产的分配环节,因而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分配关系。所谓分配就是解决社会产品归谁占有、归谁支配,以及占有多少、支配多少的问题。征税的过程就是政府把一部分国民收入和社会产品从微观经济组织或个人手中转由政府支配的过程。对税收本质需进一步强调的是,与一般的社会产品分配相比,无论是参与分配的主体,还是分配的依据,乃至分配的方式方法,它都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是一种特殊的分配,由此,它所体现的分配关系也是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201.税收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活动。从生产到消费的循环往复构成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分配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必要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主要是对社会产品价值的分割,以确定不同社会主体对社会产品的占有和支配份额。
社会产品价值由C、V、M三个部分组成。其中C是生产中被消耗的原材料、机器设备等的补偿价值;V是对生产中消耗的活劳动的补偿价值,用以满足劳动者及其家属的生活消费需要,是必要产品价值,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需要。M是剩余产品价值。税收的征收会使被征收的价值部分脱离原有的生产经营活动,用于非生产性的公共产品需要。为保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税收一般以剩余产品价值作为分配对象。但是V和C的部分也可以成为税收征收的对象。21
从税收参与V的分配看,由于劳动者及其家属生活消费需要有较大的伸缩性,而且影响其伸缩的因素有很多,对劳动者必要的补偿价值与剩余产品价值很难有一个确定的数量界限。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当社会成员的收入达到较高的水平时,要求其将收入的一定份额作为税收缴纳给政府也是完全可行的。从税收参与C的分配看,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当政府要求企业将固定资产折旧的一部分上缴财政时,虽然并没有直接称其为“税”,但其基本特征与税收并无二致。22
当税收参与社会产品各部分的价值分配时,必然导致政府与产品价值原拥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对M征税,说明投资者通过生产经营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产品价值转由政府支配,是投资者一部分经济利益的牺牲。
通常,政府会通过对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确定高低不同的税负,调整其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特定时期的政策目标。例如,我国1994年以前的企业所得税就是根据企业性质的不同分别规定不同的税收征收标准和方法,不同企业之间的税负有明显差距。这种税负的差异体现了政府与不同企业之间在对剩余产品价值的分配中利益关系的差别。而对V征税,直接体现政府与社会成员个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例如,我国的个人所得税采用分类征收的做法,对不同形式的收入规定不同的征收方法、征收标准,当纳税人按照规定的方法、标准纳税时,政府与社会成员个人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差异就会表现出来。232.税收是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1)税收分配关系的特殊性首先应从税收分配的“目的”着眼。
税收分配关系特殊性的体现首先也是由其“分配目的”决定的。正是由于税收是以满足社会全体成员对公共产品的需要为目的的,在其分配活动中才体现出与其他分配方式相区别的典型特点。
由于税收分配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税收分配关系就不仅仅是简单的政府与纳税人的关系。它比经济范畴的其他分配关系具有更为复杂的内容。从根本上讲,它体现的是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利益分割关系。一方面,国家承担着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责;另一方面,国家可据此向全体社会成员无偿征收税收。24但由于“国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具体的税收活动中,相关主体的相互关系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是国家分别与税务机关和纳税人的两重关系;第二层是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征纳关系。
在第一层关系中,国家作为一方主体,是广义的“民众”的代名词,也是实质意义上的征税主体。国家与税务机关的关系是既要授予其必要的权力,以保证其职能的履行;同时,又必须严格规范其权力的行使范围、行使方式等,以防止权力的滥用,防止权力代表者(税务机关)对权力的真实拥有者(社会全体成员)权益的损害。国家与纳税人的关系首先体现为国家征税的依据是其向民众提供了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因而有向每一纳税人(享受公共产品的主体)请求纳税的请求权;相对应的才是为保证这一请求权的实现所行使的(在形式上表现为强制性的)征税权。25
在第二层关系中,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关系看似很直观,但在其中,税务机关“代行权力”主体的身份又会使其行为不同于经济生活中纯粹的“债权人”行为。税法中所确定的税务机关对税款的征收管理的权限并不代表税务机关自身的利益。
在广义上、实质上,这种权力要对全体公民负责;在具体的执行中,是要对上一级管理部门负责。26(2)税收分配关系特殊性的进一步理解在于税收分配的依据。在市场经济中,微观主体对收益分配的依据主要是“财产权利”,即投资者凭借其投入的资本获得相应的收益分配。而税收分配是凭借国家的政治权力。
国家的政治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是全体社会成员按照契约的方式将自身权力向政府机构的让渡,这种公共权力在税收分配中表现为:国家代表全体公民委托特定的执政机构(财税机关)对社会资源在满足公共需要与满足私人需要的不同用途之间进行分割。
税收分配以国家政治权力为依据的具体表现是:第一,在税收分配关系中,国家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各项税收法规和政策的制定、执行、修改都是由国家主导进行的。第二,在现代社会,国家是通过法律形式征收税收的,税法是国家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的强制性保证税收活动的正常进行,同时维护、调节税收分配活动各主体之间的分配关系。27思考题1.公共产品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2.怎样理解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3.简述市场失灵与政府税收的关系。4.如何理解税收的基本概念?5.为什么说税收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6.对税收是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可从哪几个方面理解?28
税收作用机制292.1.1税收的平衡作用机制
税收的平衡作用机制是指税收在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过程中产生的影响与作用。
在封闭经济状态下,总供给与总需求分别由下列因素构成:
总供给=消费+储蓄+政府财政收入(税收)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财政支出2.1税收的宏观作用机制30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失衡状态表现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或者总供给大于总需求。
前者意味着,一定时期内现有生产力创造的可供消费和投资的物质资料不能满足各渠道形成的有效需求,其结果必然是普遍的、长时间的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而后者则意味着,生产过剩,大量产品积压,接踵而至的便是企业生产的萎缩、工人的失业。显然,无论是哪一种状况,都会带来一系列的经济或社会问题,使社会生产遭到破坏。31
社会总供求的平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但是由于微观主体的趋利性、市场价格信息的滞后性等原因,单纯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实现总供求的平衡。从上面的总供求公式可以看出,政府税收是构成总供给的要素,而政府财政支出是构成总需求的一个要素。在总供求失衡时,政府可以运用税收和财政支出手段直接调节消费总量或投资总量,使社会总供求达到均衡。32
当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出现需求膨胀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税收或减少财政支出的方式,减少民间消费,或削减企业投资,从而使总需求水平下降,消除通货膨胀,缓解过旺需求对供给的压力。
当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出现总供给过剩时,政府可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税收或增加财政支出的方式,增加民间消费能力,促使企业增加投资,使总需求水平上升,防止通货紧缩,抑制经济衰退。331.税收促进产业结构协调
不同的商品、劳务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不完全相同,有的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如粮食、衣着等;有的是非必需品或奢侈品,如烟、酒、高档化妆品等。如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社会资源必然更多地流向非必需品生产企业。显然,这是与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相悖的。
政府税收可对这种矛盾的资源供求状态进行调节。一般的做法是,对人民生活的必需品确定较低的税率,使这类商品可以以较低的价格供应市场,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对非必需品或奢侈品确定较高的税率,将生产经营者获得收益的较大部分作为税收上缴政府财政,防止过高收益对社会资源流向的不合理诱导。2.1.2税收的协调作用机制342.税收促进地区结构协调
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过大差距是阻碍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也是妨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过大的地区差距会造成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后果。
按照边际效益理论,各地区综合效益最大化的衡量标准是地区间资源利用的边际效益相等。假设一国仅有两个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两个地区由于拥有的资源数量不同,资源的边际效益也不相同。35图2—1两地区资源边际效益比较
图2—1显示了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资源的边际效益状况。图中Q1、Q‘1表示两个地区边际效益相等时的资源拥有量;E、E’点对应两地区。36
资源拥有量完全相等时的边际效益;Q0表示经济发达地区现实资源拥有量;Q'0表示经济欠发达地区现实资源拥有量。由图可见,由于经济发达地区拥有较多的经济资源,因而地区总体效益较大,但资源进一步流入的边际效益较小;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占有资源较少,地区总体效益较小,但资源流入所带来的边际效益却明显大于经济发达地区。
但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经济发达地区现有条件的优势将会诱使更多的资源流入本地区,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却缺少吸引资源流入的条件。资源的这种流动态势必然造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下降。政府税收可以对这种现象给予调节。具体做法是,在税制的规定中给予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多的优惠照顾,改善这些地区的投资环境,提高投资者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投资的预期收益,引导更多资源流向该地区。372.1.3税收的稳定作用机制
税收的稳定作用机制是指在经济周期波动中税收自动地或人为地进行逆向调节,减缓经济波幅,避免资源浪费的一种经济调节机制。
税收稳定经济的作用可以分为“内在稳定器”作用和“相机抉择”的稳定作用。前者是指,税收制度本身对经济波动有较强的适应性,在经济波动中,税收可随之自动增加或减少,实现缓和经济波动、“熨平”经济波幅的目的。后者则是指,在经济波动的不同时期,政府根据调节目标的需要,人为地选择不同的税收政策工具,做出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政策安排。38
税收的“内在稳定器”作用机制可以理解为:当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期时,税收随着纳税人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从而减少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缩减纳税人的投资与消费能力,自动地抑制社会总需求的过度扩张;当经济处于衰退时期时,税收随着纳税人收入的减少而减少,从而增加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推动社会总需求的增加。
在实施社会保险税的国家中,对于失业者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失业保障从某种角度讲,也可称为“负税收”。在经济衰退时期,劳动者失业增加,这些失业者就会自动进入失业保障体系,获得政府的失业保障救济,缓解了丧失工作对他们消费能力的影响。39
税收的“相机抉择”作用机制可以理解为:当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期时,政府可以人为地选择增加税收的抑制性政策来防止经济的过度膨胀。而由于不同税种、不同税制要素对经济作用的环节和层面是不同的,因而政策手段的选择可以有明确的针对性。
例如,当经济过度膨胀是由投资过剩造成的时候,政府可着重选择增加企业所得税的方法,削减企业的投资能力,缓解通货膨胀压力;而如果经济膨胀是由过度消费造成的,则可以通过增加个人所得税的方法予以缓解。运用税制要素的调整来缓解经济波动的方法,其政策作用机制的影响会更加具体。当经济处于衰退时期时,对税收政策手段的选择可做反向思考。402.1.4税收的调节作用机制
税收的调节作用机制是指税收对市场机制形成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进行的调节。
按照市场机制决定的产权制度原则是谁投资谁受益;按照市场机制决定的分配制度原则是多劳多得。两项原则均体现了市场效率优先的基本思想。但是,两项原则又会导致劳动者个人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造成“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影响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
为此,政府应运用税收等手段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过大差距,使收入差距维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41图2—2税收调节个人收入效应示意图
图2—2为税收调节个人收入差距过大效应的示意图,横坐标表示人口分布百分比,纵坐标表示收入分布百分比。正方形的对角线称作绝对平均曲线,这条线上任意一点所对应的人口分布百分比恰恰是与收入分布相同的百分比数字,说明占人口多大百分比的人群获得社会全部收入同样百分比的收入。42
在现实收入分布曲线上0~20%的人口属于低收入阶层(20%的人口获得全社会收入总额的6%或7%);而80%~100%的这20%人口属于高收入阶层(20%的人口获得全社会收入总额的50%或60%)。显然,现实收入分布曲线距离绝对平均曲线越远,个人收入差距就越大。这就是“洛伦茨曲线”的含义。
进一步讲,现实收入分布曲线与绝对平均曲线中间的面积与正方形下半部分的三角形面积的比值,也可以以系数方式来表述,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基尼系数”。同理,基尼系数越大,个人收入差距就越大;基尼系数越小,个人收入差距就越小。43
税收在缩小个人收入差距中的作用就是将税前收入分布曲线向绝对平均曲线推进。
其主要做法是,如在个人所得税中采用累进税制的方式,对高收入者多征税,对低收入者不征税或少征税,从而使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税后所得差距缩小;再如,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生计费扣除等的规定也可以提高其调节收入的有效性;另外,社会保险税的开征与运行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差距的有效机制。
总之,若对一定时期社会个人收入分布状况的基尼系数做一统计,如果税后个人收入分布曲线较之税前收入分布曲线向绝对平均曲线移动了,或说基尼系数缩小了,就说明税收在调节收入差距过大中发挥了一定作用。44
税收的乘数作用机制是指税收增减引起的国民经济变化总量与税收变化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政府税收的增加或减少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减少或增加,但由此而导致的国民收入的减少、增加数额必定会大于最初政府税收的增减数额,国民收入的变化数额通常会几倍于政府税收,故称其为“乘数作用机制”。2.1.5税收的乘数作用机制45
税收的变动会影响企业或个人的可支配收入,而企业或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又是影响投资和消费的决定性因素。政府增加税收,就会减少企业或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减少其投资与消费的数量,并进而使整个社会的投资、消费总量萎缩。反之亦然。而每一轮投资或消费又是下一轮收入的取得,这样一轮一轮运转下去,初始一个单位收入的增减会使国民收入产生几倍于此的效应。462.2税收的微观作用机制
税收的微观作用机制是指政府征税对纳税人的各种经济行为所产生的效应,主要反映在税收对纳税人的劳动投入、储蓄、消费和投资的影响与作用上。
在税收对纳税人不同经济行为影响的分析中,又可分别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角度展开。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导致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对纳税人行为的影响;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由于征税改变了一种经济行为相对于另一种经济行为的机会成本,从而对纳税人产生的影响。47
按照福利经济学原理,个人的福利总水平包括取得的收入和享受的闲暇两部分。在研究税收对个人劳动投入的影响时,我们将劳动与“闲暇”作为两个可供劳动者选择的“商品”。
当政府向个人的劳动收入征税时,就会直接减少劳动者的劳动投入获得的收益,就会对劳动者在劳动与“闲暇”两种商品间的选择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从其收入效应看,由于征税使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减少,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个人不得不增加劳动投入,以此来弥补由于征税而损失的个人收入。2.2.1税收对劳动投入的作用机制48
而从其替代效应看,政府对个人的征税不仅使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减少,而且提高了劳动相对于“闲暇”的“价格”,或者说,个人将以更高的代价才能获得与未征税时相同的劳动收入。由于劳动与“闲暇”两种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使得纳税人在两种商品的选择中更倾向于选择“价格”较低的闲暇,而减少对劳动的投入。
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程度首先取决于个人现实的收入水平,其次取决于税制的形式。
一般来讲,个人现实的收入水平越高,收入的边际效用就越小,税收产生的收入效应就越小,替代效应就越大。或者说,个人更倾向于减少劳动投入,而选择“闲暇”。49
税制的形式也是决定税收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通常,在累进税率的税制中,个人劳动投入的增加使其收入适用更高的税率,劳动的边际收益会大幅度减少,从而使劳动增加收入的作用逐渐降低,相对于“闲暇”的“价格”逐渐提高。此时,劳动者更倾向于选择“闲暇”来替代劳动的增加。税制的累进程度越高,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替代效应就越明显。
除此之外,个人的偏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人们的价值观念、传统意识等因素也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人对劳动投入增减的选择。502.2.2税收对储蓄的作用机制
储蓄是个人将一部分经济资源转移到未来某个时期进行消费的活动。一般来讲,影响储蓄的因素有个人收入水平、储蓄利率、储蓄动机、储蓄的意识与习惯等。其中,个人收入水平越高,可供储蓄的资金就越多,储蓄倾向就越高;利率水平越高,对储蓄者的吸引力就越大,储蓄动机就越强烈。
税收对储蓄的影响也可体现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为分析问题的方便起见,现假设前提为:第一,将时间划分为现实与未来两个期间,现实储蓄全部用于未来消费;第二,个人在未来期间只有储蓄利息收入,而无其他经济收入来源;第三,个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是固定不变的;第四,个人所得税采用比例税率形式。51
收入效应表现为:如果仅对个人的现实收入征税,对储蓄利息收入不征税,则由于征税减少了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又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是固定不变的假设前提,纳税人会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减少,等比例地减少现实的消费与储蓄,从而降低个人的储蓄水平。
而如果对储蓄利息收入也征税,或者说将储蓄利息收入纳入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由于对利息的征税减少了个人未来期间的收入,纳税人对未来期间收入的预期下降。为保证未来期间的生活水平,纳税人将减少现实的消费,增加储蓄。52
税收对储蓄的替代效应表现为:在对储蓄利息收入课税的情况下,税收降低了储蓄的收益水平,使储蓄相对于现实消费的“相对价格”提高。这时,纳税人在储蓄与现实消费的选择中更倾向于增加现实消费,而相应减少储蓄。一般讲,税收对储蓄收入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水平;而替代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水平。53
税收对消费的作用机制可从其对消费总量的影响和对消费结构的影响两方面考察。
税收对消费总量的影响可理解为:由于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可以分为消费与储蓄两大用途,个人用于消费的收入等于其总收入减去储蓄后的余额。所以,税收对消费总量的影响实际上与税收对储蓄的影响恰恰相反,即增加储蓄的效应就是减少消费的效应,减少储蓄的效应就是增加消费的效应。我们从上述税收对储蓄影响的原理即可推出税收对消费总量影响的结果。税收对消费总量的影响主要通过个人所得税来实现。2.2.3税收对消费的作用机制54
税收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通常是通过商品税的形式间接实现的。政府对某种商品征税后,当生产经营者意图通过提高商品价格的方式将税负转嫁给消费者负担时,这种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就会改变这种商品与未被课税商品的比价关系,从而造成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减少对已税商品的购买,相应增加对未被课税商品的购买量。显然,这是税收对消费产生的替代效应。552.2.4税收对投资的作用机制
私人投资的目的是追求更高的投资收益,预期的投资收益高,投资意愿必然随之上升;而预期的投资收益低,则投资意愿便会下降。在投资领域,只要预期投资收益存在,或说投资边际成本小于投资边际收益,便会有人不断追加投资,直到投资收益为零为止。
政府对投资收益征税,减少了投资者对投资的预期收益,降低了投资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抑制了其进一步投资的意愿,从总体上讲,最终就会减少社会投资总额。政府在运用税收对投资总量的调整中,既可以采取直接减免税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再投资退税等方法。例如,在西方国家,当经济不景气时,政府通常都会采用一系列的减税计划,时间长达5~8年。再如,在许多国家的税收法规中都规定了再投资退税的条款,明确规定了再投资退税的原则、方法和程序。56
税收还会引起投资结构的变化。在统一税制下,政府对不同投资项目征收相同的税收,此时,税收只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水平,不会引起投资的结构性变化,投资结构由市场供求来决定。而如果政府对不同的投资项目采用不同的税收政策,那么税收不仅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水平,而且会影响其投资方向。引起投资结构、投资方向变化的税收政策可以体现为征税模式、税率的调整,也可以体现为征税依据、税收优惠的变更。
例如,为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政府在对企业所得税计税依据的确定中,允许这类企业按照快速折旧法计算税前准予扣除的固定资产成本。。57
在第二层关系中,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关系看似很直观,但在其中,税务机关“代行权力”主体的身份又会使其行为不同于经济生活中纯粹的“债权人”行为。税法中所确定的税务机关对税款的征收管理的权限并不代表税务机关自身的利益。
在广义上、实质上,这种权力要对全体公民负责;在具体的执行中,是要对上一级管理部门负责。58思考题1.如何理解税收的平衡作用机制?2.如何理解税收的协调作用机制?3.如何理解税收的调节作用机制?4.税收对劳动投入的影响可从哪几个方面理解?5.如何理解税收对储蓄与消费的影响?6.税收对投资的影响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59
税收原则税收原则规定的是政府对什么征税(征税对象)、征多少税(课税规模)和怎样征税(课税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是税收在执行其职能中处理所涉及的各种问题的准则。60
孟子认为搞好生产和轻赋税是富民的两个条件,因此主张轻税政策,并把它列为仁政的一项内容。孟子认为,应减少赋税的征收品种,以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关于农业税税率问题,即什一税是最合理的税率。
《管子》主张“府不积货,藏于民也”
,即要减轻赋税、实行藏富于民的政策。赋税会造成民贫,因此《管子》强调必须实行薄税敛的政策。
荀子提出了反映经济和财政关系的开源节流论和节用裕民论。要多生产、少征税,将收获的农产品尽量保留在民间。关于经济和财政的关系,在先秦的思想家中,荀子的分析最为深刻。3.1税收原则主要观点阐述3.1.1
我国古代税收原则思想61
韩非提出“均贫富”的税收原则,把“论其赋税以均贫富”定为“明主之治国”
的政策之一,即富人和穷人的赋税负担要合理。韩非也主张薄税敛、轻徭役,他认为赋税的轻重会影响农民耕作的积极性,应该对农民实行轻税的政策。
《淮南子》提出一个征税原则说,“人主租敛于民也,必先计岁收,量民积聚,知饥馑有余不足之数,然后取车舆衣食供养其欲。”
这就是说,统治者应该减轻人民的赋税负担,租敛时先要计算人民的“有余不足之数”,赋税的多少要以人民的实际负担能力为依据。
西晋时期的傅玄提出“量民力以役赋”、“计民丰约而平均之,使力足以供事,财足以周用。”
即赋税的征收既要考虑征收对象的负担能力,又要做到合理负担。62
自先秦以来,薄税敛都是税收思想的主流观点,傅玄主张的“量民力以役赋”也属于薄税敛的范畴。但他并没有到此为止,又进而提出赋役的轻重要考虑政府的实际需要,客观上需要加重赋役时,赋役就应该加重。无论赋役轻重如何,征收时都要做到公平合理,而且政策要有稳定性,不能变动无常。至平、积俭、有常是傅玄主张征收赋役的三原则。这是我国古代赋役理论的一个新的发展。
唐代的杨炎创立了两税法。之所以称为“两税”,是因为税收每年分夏、秋两季缴纳。两税法提出了量出制入的征收原则,即用量出制入的办法确定征收两税的总额,总额一经确定就不能再变。
63
陆贽则反对两税法,坚持要量入为出。针对两税法按资产征钱,陆贽提出了赋税不能征钱,这在当时有它的合理性,因为在自然经济条件下,要实现农业赋税货币化显然违背了社会经济现实。
明代的丘浚在其著作《大学衍义补》中提出了丰富的财政税收思想。丘浚反对聚敛,认为取得财政收入即征税时,应遵循“征敛有其艺”、“取财有义”、“取之有度”的原则。丘浚提出的征税原则的实际含义包括两点:一是取民要有限度,不要聚敛,他认为什一税是“万世取民之定制”;二是取民“必立经常之法,以为养民足国之定制。641.西方古代税收原则
配第的税收原则是围绕公平负担税收这一基本观点来论述的。他认为当时的英国税制存在严重的弊端:税制紊乱、复杂,税收负担过重且极不公平。当时的英国处在早期资本主义阶段,封建的经济结构体制仍根深蒂固,表现在税收上,就是它“并不是依据一种公平而无所偏袒的标准来课征的,而是听凭某些政党或是派系的掌权者来决定的。不仅如此,赋税的征税手续既不简便,费用也不节省。”
由此,配第提出税收应当贯彻“公平”、“简便”、“节省”三条标准。在他看来,所谓“公平”,就是税收要对任何人、任何东西“无所偏袒”,税负也不能过重;所谓“简便”,就是征税手续不能过于烦琐,方法要简明,应尽量给纳税人以方便;所谓“节省”,就是征税费用不能过多,应注意尽量节约。3.1.2西方税收原则的发展65(2)尤斯迪的税收原则①税收应该采取促进国民主动纳税的征税方法,即赋税应当自愿缴纳。②税收不得侵犯人民的合理自由,也不得增加对产业的压迫,即赋税要不危害人民的生活和工商业的发展,也不要不正当地限制人民的自由。③平等课税,即赋税的征收要做到公平合理。④课税应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征收迅速,其间没有不正当之处。⑤挑选征收费用最低的商品货物征税,即赋税的征收费用不能过度,须和国家的政治原则相适应。⑥纳税手续简便,税款分期缴纳,时间安排得当,即赋税应在比较方便的时候并以人民所接受的方式缴纳。66(3)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①平等原则。
斯密的平等原则是指国民应以其所得收入的多少为比例,向国家缴纳税收。②确实原则。
确实原则是指课税必须明确决定,不可含混不清,征税者不可肆意征收。③便利原则。
便利原则是指征纳手续应当从简,征税的时间、地点、方法等应尽量使国民感到方便。④最少征收费用原则。
最少征收费用原则是指在征税过程中国家的收入额与纳税人所缴纳的税额之间的差额越小越好,亦即将税务部门征税时所花费的费用减少到最低程度。67(1)西斯蒙第的税收原则
第一,税收不可侵及资本;第二,税收不可以总产品为课税依据;第三,税收不可侵及纳税人的最低生活费用;第四,税收不可驱使财富流向国外。
西斯蒙第补充的这四项原则几乎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即“收入”展开论述,这与他的税收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是分不开的。他认为,税收的课征对象只能是每年增加的国民财富,即收入,这部分收入是用于消费的,不再用于生产,对它征税不会减少财富;如果对资本征税,原有的财富就会减少,国家就会很快地陷于贫困,甚至灭亡。
2.西方近代税收原则68①财政政策原则。
财政政策原则,也称为财政收入原则,即税收要能充足而灵活地保证国家经费开支的需要。该项原则包含收入充分原则和收入弹性原则。
收入充分原则是指赋税必须能够满足国家的财政需要。瓦格纳认为,收入充分原则包含两个内容:第一,征收赋税是为了满足国家的经费开支;第二,赋税以外的财源不能支付国家经费时,必须增加赋税。
收入弹性原则是指税收能随着经济增长而自动增加。依据这项原则,瓦格纳认为,可以把间接税作为主要税种,因为它能够随着人口的增加、国力的增强以及课税商品的增多而使税收收入自动增加;但它也可能因社会经济情况的变化而使税收暂时下降,故还应注意以所得税或财产税作为辅助税种。(2)瓦格纳的税收原则69②国民经济原则。
所谓国民经济原则,即国家征税不能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更不能危及税源,在可能的范围内,还应尽可能有助于资本形成,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该项原则包含慎选税源原则和慎选税种原则。
慎选税源原则是指要选择有利于保护税本的税源,以发展国民经济。瓦格纳指出,正确的税源选择应以国民所得为税源,若以资本或财产为税源,则可能会侵蚀国民经济的基础。但他同时强调,并不能以所得作为唯一的税源,出于国家的经济、财政或社会政策的需要,也可以适当地选择某些资本或财产作为税源。
慎选税种原则是指要考虑税收负担的转嫁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国民收入的分配和税收负担的公平,所以,他要求研究税收的转嫁规律,尽量选择难以转嫁或转嫁方向明确的税种。70③社会正义原则。
社会正义原则即指税收负担应在各个人和各个阶层、各个阶级之间进行公平的分配,即要通过国家的征税矫正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贫富两极分化的流弊,从而缓和阶级矛盾,达到用税收政策实行社会改革的目的。该项原则包含普遍原则和平等原则。
普遍原则指税收负担应普及社会上的每个成员,不能因身份、地位等而有所区别,要做到不偏不倚。
平等原则是指应根据纳税能力的大小征税,使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与其纳税能力相称。为此,他主张采用累进税制,对高收入者税率从高,对低收入者税率从低,对贫困者免税。同时对财产和不劳而获所得加重课税,以符合社会政策的要求。71④税务行政原则
税务行政原则指税法的制定与实施都应当便于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这一原则体现着对税务行政管理方面的要求,是对亚当·斯密的第二至第四项税收原则的继承和发展。具体包括确实原则、便利原则和节省原则三方面的内容。
确实原则指税收法令必须简明确实,税收机关和税务官员不得任意行事,纳税的时间、地点、方式、数额等须预先规定清楚,使纳税人有所遵循。
便利原则是指纳税手续要简便,纳税时间、地点、方式等要尽量给纳税人以便利。
节省原则即税收征收管理的费用应力求节省,尽量增加国库的实际收入,除此之外,也应尽可能地减少纳税人因履行纳税义务而发生的费用开支。723.现代西方税收原则(1)公平原则。
在当代西方经济学家看来,税收公平原则是设计和实施税收制度的首要原则。
公平”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应当缴纳相同数额的税收,即以同等的方式对待条件相同的人,税收不应是有差别的,这称作“横向公平”;二是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不同的人应缴纳数额不同的税收,即以不同的方式对待条件不同的人,这称作“纵向公平”。
要使税收既要做到横向公平,又保证纵向公平,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要确定以什么标准来衡量税收是否公平。73①受益原则。
这种观点认为,纳税人纳多少税应根据各个人从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中获得的利益的多少来确定。享受利益多者应多纳税,享受利益少者应少纳税,不享受利益者则不纳税。②支付能力原则。
即根据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判定其应纳多少税或其税负应为多大。纳税能力大者应多纳税,纳税能力小者应少纳税,无纳税能力者不纳税。在西方经济学界,这是迄今公认的比较合理也易于实行的标准。但同意按照纳税能力纳税是一回事,怎么测度纳税人的纳税能力是另一回事。对如何测度纳税能力,主要有客观说和主观说两大派观点。74a.客观说
客观说主张以纳税人拥有财富的多少作为测度其纳税能力的标准。由于财富多用收入、财产和支出来表示,因此对纳税人的纳税能力的测度也就可具体分为收入、财产和支出三种尺度。
收入通常被认为是测度纳税人的纳税能力的最好尺度。因为收入最能决定一个人在特定时期内的消费或增添其财富的能力,收入多者其纳税能力大,反之则小;而且对收入征的所得税比其他税更容易采用累进税率,累进税率又是比较公平的。但问题在于,收入一般是以货币收入来计算的,而许多纳税人可能取得货币以外的实物收入,对实物收入不征税显然不够公平;纳税人的收入也有多种来源,既包括勤劳收入,也包括资本所得、受赠等其他收入,对不同来源的收入不加区分,统统视作一般收入来征税,亦有失公平。75
财产也可以被认为是衡量纳税人的纳税能力的合适尺度。财产代表着纳税人的一种独立的支付能力。但按财产来衡量纳税能力,亦有一些缺陷:一是数额相等的财产并不一定会给纳税人带来相等的收益;二是有财产的纳税人中,负债者与无债者情况不同,财产中的不动产与动产情况也不同;三是财产形式多样,实践中难以查核,估值困难。
消费支出可作为测度纳税能力的又一尺度。消费充分反映着一个人的支付能力。日常生活中消费多者,其纳税能力必大;消费少者,其纳税能力必小。而且,个人消费支出也可通过纳税人所取得收入、储蓄及动用储蓄的多少计算出来,进而可根据消费支出设计税率。但它也有不足之处。纳税人取得收入时不征税,只有支出时才征税,这会延误国家税收及时入库。76b.主观说
主观说主张以纳税人因纳税而感受的牺牲程度大小作为测定其纳税能力的尺度。而牺牲程度的测定,又以纳税人纳税前后从其财富中得到的满足(或效用)的差量为准。对纳税人而言,纳税无论如何都是经济上的牺牲,其享受与满足程度会因纳税而减小。如果税收的课征能使每一个纳税人所感受的牺牲程度相同,税收就是公平的,否则就不公平。对此,有均等牺牲、比例牺牲和最小牺牲三种尺度。
均等牺牲(亦称“等量绝对牺牲”)要求每个纳税人因纳税而牺牲的总效用相等。按照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收入与边际效用成反方向变化,收入越多,边际效用就越小;收入越少,边际效用就越大。即低收入者的货币边际效用大,高收入者的货币边际效用小。如对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征同样比例的税,则前者的效用牺牲程度就要大于后者,这样的税收就是不公平的。77
比例牺牲(亦称“等量比例牺牲”)要求每个纳税人因纳税而牺牲的效用与其收入成相同比例。虽然与个人收入的增加伴随的是边际效用的减少,但高收入者的总效用总是要比低收入者的总效用大。为此,须对总效用大者(即高收入者)多征税,对总效用小者(即低收入者)少征税,从而有可能使征税后各个纳税人所牺牲的效用与其收入成比例,以体现税收公平的目的。
最小牺牲(亦称“等量边际牺牲”)认为税收如果使社会的总效用牺牲为最小,就是公平的。就社会全体来说,最小牺牲就是要让每个纳税人完税后因最后一个单位税收而损失的收入边际效用彼此相等,故须从最高收入者开始递减征税。78
①税收的经济效率。
税收的经济效率指税收对经济资源配置、经济机制运行的消极影响越小越好。
税收是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手中转移到政府手中,这本身就给私人部门(社会)带来了税款负担。如果某种税给私人部门所造成的负担不仅是税额上的负担,而且还干扰了社会经济的最佳决策和资源的最佳配置,则便产生了税收的超额负担。(2)效率原则79
我们用图示说明这个问题。假设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政府征税之前某种产品的供给曲线是SB,需求曲线是DA,两条曲线的交点E为均衡点,如图3—1所示,由此决定的均衡价格为OP0,均衡产量为OQ0,消费者剩余为AP0E(消费者剩余AP0E等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AEQ0O减去消费者实际支付的市场价格P0EQ0O),生产者剩余为BP0E(生产者剩余BP0E等于生产者得到的价格P0EQ0O减去生产者可以接受的价格BEQ0O)。课税后,厂商将税款T加入价格,供给曲线平行上升为B'S',新的均衡点为E'点,这时价格上升为OP1,产量减少为OQ1,消费者剩余变为AP1E',生产者剩余变为B'P1E',也就是BGF(因为B'P1E'≌BGF)。80图3—1税收的超额负担对课税前后的情况加以比较,可知:消费者剩余失去AP0E-AP1E'=P0P1E'E生产者剩余失去BP0E-B'P1E'=GP0EF二者总损失为P0P1E'E+GP0EF=GP1E'EF其中,GP1E'F为政府的税收收入,图中的阴影部分E'EF即为税收的超额负担。81
税收的行政效率是指以较少的征管费用和执行费用换取较多的税收收入。征管费用和执行费用越小,税收的行政效率就越高,反之,税收的行政效率就越低。
提高税收的行政效率一方面要求政府在管理支出上力求最小,要运用科学、先进的方法管理税务,防止税务人员贪污舞弊,以节约征管费用;另一方面,征税也必须使私人部门的执行费用最少,这就要求简化税制,使纳税人易于理解和掌握,并尽量给纳税人以方便,以减少时间和精力上的支出,同时也可减少纳税人逃税的企图和机会。②税收的行政效率82
税收稳定原则是指在经济发展产生波动时,运用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引导经济趋于稳定。具体来说,税收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达到经济稳定:①“内在稳定器”作用。
这是指税收会随着经济形势的周期性变化自动发生增减变化,从而对经济的波动发挥自动抵消作用。它是依靠税收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内在机制,自行发挥作用,以达到稳定经济的效果。(3)稳定原则83
②“相机抉择”作用。
相机抉择是指政府根据经济运行的不同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灵活多变的税收措施,以消除经济波动,谋求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经济稳定增长。当经济萧条时,应实行减税政策,包括降低税率、废除旧税以及实行免税和退税等,以推动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当经济过度繁荣时,则应增加税收,包括提高税率、设置新税等,以抑制社会总需求。843.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税收原则体现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税收原则,是当前深化税制改革、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税收制度的关键。总结我国税制改革的经验、借鉴西方税制理论的研究成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税收原则应包括四个方面:财政原则、公平原则、效率原则和法治原则。85
集中财政收入是税收最基本的职能,因此,建立税收制度的首要原则就是财政原则。财政原则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财政收入要足额、稳定。长期以来,间接税在我国税制体系中都占有绝对统治地位,这种税制体系严重影响了税收收入职能的发挥,特别是间接税大多采用比例税率的形式,弹性较小,不能随经济的发展而发挥累进的效用,使得我国税收收入无法自动地随GDP的增长而增长。因此,要完善税制结构,增强我国税收收入增长的弹性,在今后的税制改革中应适当加大直接税的比重。由于我国税收征管制度不够健全,征管技术落后,征管人员素质不高,加之受历史传统的影响我国国民的纳税意识又不很高,因而造成了我国目前偷税现象十分严重,个人所得税等直接税的流失现象尤为普遍,流失数额也更为触目惊心。3.2.1财政原则86
第二,财政收入要适度、合理。
政府征税,包括税制的建立和税收政策的运用,应兼顾需要和可能,做到取之有度。这里的“需要”是指财政的需要;“可能”则是指税收负担的可能,即经济的承受能力。遵循适度、合理原则,要求税收负担适中,税收收入既能满足正常的财政支出需要,又能与经济发展保持协调与同步,并在此基础上,使宏观税收负担尽量从轻。87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税收公平原则应具有两层内涵:税负公平、机会均等。
税负公平,是指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要与其收入相适应,这既要求做到税收的横向公平,又要求达到纵向公平。
机会均等,是基于竞争的原则,通过税收杠杆的作用,力求改善不平等的竞争环境,鼓励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竞争,以达到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3.2.2公平原则88
要实现税负公平,就要做到普遍征收、量能负担。每个纳税人都应依法纳税,国家征税也必须具有法律上的依据。这样,纳税和征税都受到法律的普遍制约和保护。
要做到税负公平,还需统一税政、集中税权,保证税法执行上的严肃性和一致性。
要实现机会均等,就必须贯彻国民待遇原则,实现真正的公平竞争。89
效率原则一方面要求提高税收的经济效率,使税收对市场微观活动的效率损害达到最小化;另一方面要求提高税收的行政效率,即税收的征管费用和执行费用最小化。
首先,要加强计算机网络建设,提高税收征管的现代化程度,这是提高我国征管效率的根本途径。
其次,要改进管理形式,实现征管要素的最佳结合。在征管机构的设置、征管形式的确定以及征收方式的选择等问题上,都要充分考虑征管成本这个因素。3.2.3效率原则90
法治,即依法治税,是指政府征税,包括税制的建立、税收政策的运用和整个税收管理,应以法律为依据。法治是建立市场经济新税收体制的核心。
法治原则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税收的程序规范原则和征收内容明确原则。前者要求税收程序(包括税收的立法程序、执法程序和司法程序)法定,后者要求征税内容法定。
税收法治原则,从根本上说,是由税收的性质决定的。因为只有税收法定,以法律形式明确纳税义务,才能真正体现税收的“强制性”,实现税收的“无偿”征收,税收分配也才能做到规范、明确和具有可预测性。
3.2.4法治原则91
首先,要做到有法可依,这是法治原则的前提。从完善税收法律体系的角度看,我国应按法定的立法程序制定一部税收基本法,税收基本法作为各个税收实体法和程序法的母法,是其他所有税法的立法依据。
其次,要从严征管。各级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保证税务机关能独立行使职权,税务机关要做到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是指税务人员在日常征管工作中严格按征收管理的法定程序办事,严格执行税法的有关规定。92
再次,要实现依法治税,还必须使用现代化手段,兴建税务信息网络。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依法治税是以高度发达的、灵敏的税务信息高速公路为基础的。我国也必须加大对计算机的投入,引进专业人才,加强税务信息化建设,以确保税务申报、征收和稽查的有机、有序运转。
最后,还必须加强税收法制教育。对税务人员来说,提高人员素质是关键,要造就一支忠于国家和人民利益、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严格执法、不徇私情的执法队伍。对纳税人来说,要加强税收法制教育,提高纳税观念,应该制定一项长期的普及税法常识的宣传计划,并把这项工作放在普法教育的突出位置,以逐步提高全体公民的纳税观念,增强依法纳税的自觉性。93思考题1.简述我国古代的主要税收原则思想。2.威廉·配第提出的税收原则是哪三条?尤斯迪的税收原则有哪些内容?3.试述亚当·斯密的税收四原则。4.瓦格纳的税收原则主要有哪些内容?5.说明现代西方税收原则的主要内容。6.试评价税收公平原则中的利益说和能力说。7.从理论上说,存在哪些提高税收效率的途径?8.比较分析亚当·斯密的平等原则、瓦格纳的社会正义原则和现代税收公平原则的差异。9.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税收原则。10.我国应如何实现依法治税?
94
税收政策
税收政策是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确定的税收工作的指导方针及相应的税收措施。954.1.1税收政策目标
税收政策目标是指国家通过一定的税收政策的实施所期望达到和实现的目的,是税收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现代税收政策的目标,已不再单纯是为了取得财政收入,还涉及一系列的社会和经济问题,诸如经济的稳定增长、资源的合理配置、收入的公平分配、增加就业、消除或削弱通货膨胀等。
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政策的理想目标包括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经济结构协调、经济稳定增长和收入分配公平四个方面.4.1税收政策的目标与手段96
总供求的均衡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也是经济结构协调、经济稳定增长和收入分配公平的基本前提。政府可以通过改变税收政策来调节社会总供求状况,促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趋于均衡。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一部分商品和劳务供给过剩,物价总水平下跌,消费与投资需求萎缩,从而导致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出现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此时,国家可以采取减税等税收政策,促进投资与消费的增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酒水购销合同模板
- 2024三方运输合同的范本
- 2024购销水泥合同范文
- 标准房屋转让协议样本
- 2024房屋拆迁合同范本
- 2024机械设备购销合同范本
- 建筑材料销售合同模板:建筑材料买卖合同参考
- 2024居室装饰装修施工合同范本
- 2024年民事调解协议书参考范本
- 标准服务合同范例大全
- 合伙开工厂合同范例
- 二年级上册《生态 生命 安全》教案
- 绵阳市高中2022级(202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一诊)地理试卷
- 《酒泉市旅游民宿高质量发展特征、面临的问题及完善策略》
- 无人机租赁合同
- 《光伏电站运行与维护》试题及答案一
- 输血科三基模拟题(含参考答案)
- 2024下半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编制内人员招聘15人历年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业务功能培训(省级培训材料)
- 2024年贵州省高职(专科)分类考试招收中职毕业生文化综合考试语文试题
- 2024坟墓修建合同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