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部编教材诗歌练习卷09 李清照(解析版)_第1页
2023高考部编教材诗歌练习卷09 李清照(解析版)_第2页
2023高考部编教材诗歌练习卷09 李清照(解析版)_第3页
2023高考部编教材诗歌练习卷09 李清照(解析版)_第4页
2023高考部编教材诗歌练习卷09 李清照(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3高考部编教材诗歌拓展通关训练卷

09李清照

【教材诗歌】

一、阅读《声声慢》一词,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

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

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连用七组叠字,下笔奇特,极有层次地写出词人内心的空虚、孤寂和凄苦。

B.上片先写寒气袭人的晚风,再写冷暖不定的气候,最后写南飞的过雁,这些景物无一不增添词人的愁

绪。

C.下片继续倾诉愁情:菊花憔悴,正是词人身世变迁的写照;独守寒窗,顿生度日如年之感;雨打梧

桐,更是泪打心扉,令人难以承受。

D.本词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浑然一体,就眼前事及身边景,层层铺叙,反复渲染,取得了情景

交融的艺术效果。

2.这首词的主旨句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请概括出这“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并说说作者是怎

样抒发这愁情的。

【答案】1.B

2.①内容:丧夫之痛,亡国之恨,流离之苦,孀居之悲(情愁、家愁、国愁)。②直接写愁,直接抒情。

如:a.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b.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间接写愁,借景抒情。如:借

“淡酒”“晚风”“雁过”“黄花”“梧桐""细雨'’营造了冷清、凄惨、哀怨的意境,抒发了作者的家愁与国恨。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B.“上片先写寒气袭人的晚风,再写冷暖不定的气候”分析错误。词的上阕先写冷暖不定的气候,再写寒

气袭人的晚风,最后写南匕的过雁。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这首词作者写于靖康之变后,作者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而作。这时期作者的作品再没有当

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

结合本词的具体内容可知,作者所“愁”的具体内容是:亡国之恨,丧夫之痛,流离之苦以及孀居之悲。

根据对诗词情感的把握: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

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

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

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

直抒胸臆体现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作者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

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

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

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

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

为快。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里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

间接抒情体现在:诗中写了现实生活的情景,词的上阕中作者借“淡酒”“晚风”“雁过”“黄花”“梧桐""细雨'’等

意象,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

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

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

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己不堪摘了。这里既

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寄托了自己愁苦的心境。

【拓展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鹃鸽天•桂花①

李清照[宋代]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①北宋党争期间,诗人和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之久,这首词写于这段时间。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首句重在赋“色”,兼及体性;继而重在咏怀,突出“香”字。

B.“何须”二字,把各种名花一笔荡开,生动描绘了桂花的色淡香浓、迹远品高,肯定了她是“花中第一

流”。

C.“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这几句运用衬托的手法,表达对桂花的赞美。

D.词中的“骚人”指屈原。“可煞无情思”,作者抱怨屈原当年不收桂花入《离骚》是“情思”不够。

2.有人评价这首词“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B

2.诗人以议论入词,议论桂花之美。①“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是直接赞答案叹桂花。②“梅定

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以“梅”“菊”来衬托桂花,侧面赞美桂花。③“骚人可煞无情

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以嗔怪屈原来间接表达桂花之独特。三层议论,将自己对桂花的

喜爱之情推到极致。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生动描绘”错,原词“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没有"生动描绘”,只是"议论”而已。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诗人以议论入词,议论桂花之美,三层议论,将自己对桂花的喜爱之情推到极致。

第一层议论:”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反映了清照的审美观,她认为品格的美、内的美尤为

重要。“何须”二字,把仅以“色''美取胜的群花一笔荡开,而推出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肯定了她是

“花中第一流

第二层议论:“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连清照一生酷爱的梅花在“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面

前,也不能不油然而生忌妒之意;而作者颇为称许的菊花也只能掩面含羞,自叹弗如。以“梅”“菊”来侧面

赞美桂花。接着又从节令上着眼,称桂花为中秋时节的花中之冠。

第三层议论:“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

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清照很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位先贤,说他情思不足,竟把

香冠中秋的桂花给遗漏了,实乃一大遗恨。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离骚》为憾事,以为这是屈原情思不足

的缘故,将自己对桂花的喜爱之情推到极致。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浪淘沙①

李清照

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画楼重上与谁同?记得玉奴斜拨火,宝篆②成空。

回首紫金峰,雨润烟浓。一江春浪醉醒中。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

【注】①此词最早署名"无名氏”,后有研究者认为是李清照后期作品。②宝篆:即篆香,一种香屑紫回像

篆文一样的香。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二句写五更风吹散晨时梦,看似平铺直叙波澜不惊,实则蕴含无尽的懊恼之情。

B.“画楼重上与谁同”一句点明词人当下的孤独寂寞之境,现实难耐之情油然而生。

C.“玉钗斜拨火”这一细节动作,将词人梦醒之后的孤寂无聊之感刻画得真实生动。

D.词末以“留得”呼应“回首”“记得”,将愁思寄托于征鸿,把情感推向了极致。

4.请简要赏析“一江春浪醉醒中”。

【答案】3.C

4.此句写词人看着一江春水向东流去,人还在半醒半醉中。寓情于景,表现「词人的孤苦伶仃之痛以及

国家危难之深重。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将词人梦醒之后的孤寂无聊之感刻画得真实生动”表述错误,“玉钗斜拨火”这一细节动作,是对以前美

好生活的追忆。“斜拨火”是闺帷中温暖的意趣,表现的是词人曾经兴致勃勃、心情欢快的神情和心灵手

巧、娴熟利落的举止,而非“梦醒之后的孤寂无聊”之举。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一江春浪醉醒中''的意思是:看着一江春水向东流去,人还在半醒半醉中。此句蕴含了词人的愁思,寓情

于景,不仅表达了词人的孤苦伶仃之痛,更多的是国家危难局势飘摇之悲。这险恶的现实和不幸的遭遇,

好似一场醒犹未醒的恶梦,噬啮着诗人破碎的心灵。顿使她陷于如醉如痴、迷离恍惚的状态中。此七字蕴

义最富,极为含蓄,是全词的警句。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善萨蛮①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②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①这首词是作者晚年流寓越中的作品。②沉水:即沉水香,一种有名的香料。

5.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是说,春风柔和,阳光淡薄,已经是早春的季节了。刚脱掉棉袄,换上夹层的春衫,“我”的

心情很好。

B.三、四句接着写昼寝后情形。"觉微寒'’仍扣早春,鬓上梅花妆已经乱了。闲闲叙写,笔致闲适恬静,

境界极美。

C.下阕说故乡之愁时刻也忘不了,除非喝醉。意绪沉痛,笔致非常沉重,与上阕委婉的风格截然不同。

D.全词上阕写早春之喜,下阕写思乡之苦,以美好的春色反衬有家难归的悲凄,深切感人,构思巧妙。

6.末尾两句历来为人推崇,请简要赏析。

【答案】5.C

6.这两句具体描写前一句中的"醉''字。睡卧时所烧的熏香己经燃尽,香气已经消散,说明已经过了长长一

段时间,但词人的酒还未醒,可见醉得深沉。醉深说明愁重,这就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强烈的思乡情。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C.“笔致非常沉重”错,下阕与上阕轻灵的风格相似。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形象、语言和情感的能力。

末尾两句是“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意思是香炉是我睡的时候点着的,现在沉水香的烟雾已经散了,

而“我”的酒气却还未全消。结尾二句具体描写上句的“醉”字。"沉水''即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睡卧时所烧的熏香已经燃尽,香气已经消散,说明已过了长长一段时间,但作者的酒还未醒,可见醉得深

沉;醉深说明愁重,愁重表明思乡之强烈。末句重用"消''字,句调圆转轻灵,词意却极沉痛。词人不直接

说愁、说思乡,而说酒、说熏香,词意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添字丑奴儿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霆。点滴霖霍,愁损北人㈤,不惯起来听。

【注】北人,北宋灭亡,李清照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首句,似询问,似埋怨,直抒胸臆,表达了愁怀永结、郁郁寡欢的意绪。

B.上阕从视觉入手,写出芭蕉枝干高大、枝叶繁茂舒展的特点,衬托环境幽暗。

C.下阕笔锋转折,写夜雨打在芭蕉上,声声入耳,使辗转难眠的词人更加愁苦。

D.全词明白晓畅,借助双声叠韵、重言叠句,形成参差错落、顿挫有致的韵律。

8.本词与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都写到"雨''的意象,请简要分析意象表

达的情感的异同。

【答案】7.A

8.同:两首词都写于词人南渡后,借“雨”抒发了浓浓的凄苦愁思。异:《声声慢》既写到了细雨的声响,

又把词人独坐窗前,在黄昏点点滴滴的雨声中的孤独寂寞描画得入木三分,写出了灵魂的孤苦:《添字丑

奴儿》中“雨''的意象虽然包含有个人及家庭的愁苦,但更多的是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A.“直抒胸臆”表述错误,应该是“触景伤怀”。

故选A0

8.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意象、情感的能力。

相同之处:

从本词“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霆”句分析,本来就夜深不寐,苦不堪言,可偏偏三更头上,又吹来一阵

寒风,打F三二滴疏雨。那点滴霖莲的雨滴打在芭蕉上,不啻是打在自己备受创伤的心上。作者此处借对

雨的描写,抒发自己南渡后浓浓的凄苦愁思。

而《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句,"细雨”的“点点滴滴”,是只有在极其寂静的环境中

才能听到的。对一个伤心的人来说,它们不是滴在耳里,而是滴在心头。“秋风秋雨愁煞人”,更何况这如

泣如诉的秋雨是打在梧桐叶上,又是“点点滴滴''一直到黄昏呢!这就自然逼出结句来:“这次第,怎一个愁

字了得“。这里写雨,借助对雨的滴落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凄苦忧愁的心绪。

虽然两首词都是借雨写愁,但二者又有着明显的差异。

《声声慢》中“雨”,雨打梧桐,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表现了主人

公的孤苦无依。“雨”的意象虽然也包含着忧国伤时的愁思,但抒发的主要是个人和家庭的悲愁。把词人独

坐窗前,在黄昏点点滴滴的雨声中的孤独寂寞描画得入木三分,写出了灵魂的孤苦。

而《添字丑奴儿》中“雨”的意象虽然包含着个人和家庭的悲愁,但从“愁损北人”来看,雨打芭蕉,点点滴

滴,响个不停,雨声淅沥,不停在敲打着我这“北人”的心扉,更多的是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因此本

词主要抒发了痛苦难耐的怀念故土家园之情。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永遇乐①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②,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

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③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④,簇带争济楚⑤。如今憔悴,风鬟霜

鬓,怕见⑥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①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②(吹梅笛怨)梅,指乐曲《梅花落》。用笛子吹奏此

曲,其声哀怨。③(中州)这里指北宋都城汴京。④(雪柳)这里指素绢和银纸做成的头饰。⑤(济楚)

指端整、漂亮。⑥(怕见)怕得,懒得。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作从元宵佳节傍晚时分的天空景象写起,把落日光解,傍晚云彩描绘得绚丽缤纷。

B.词人本要乘车马和朋友去参加元宵节的诗酒盛会,却因为突如其来的风雨而婉言推辞。

C.元宵节是本词的写作重点,虽未言衰但衰情溢于言表,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悲痛。

D.词人将平易浅显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融合使用,使语言极富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10.此词在描摹景象时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9.B

10.①比喻。"落日熔金”中把"落日的光辉”比喻为“熔解的金子”,“暮云合壁”中把“圆月”比喻成“壁玉”,生

动形象地描绘了元宵节绚丽的暮景。②虚实结合。眼前元宵佳节的景象不禁使词人想到往年在汴京时的情

景,由今而昔、由昔而今的虚实描写,丰富了诗歌内容。③视听结合。如“染柳烟浓”从视觉着眼,写早春

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的情形;“吹梅笛怨”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表现人物内心的凄

凉。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却因为突如其来的风雨而婉言推辞”错,“次第岂无风雨”表明风雨还没有到来,这只是词人的担忧;

结合全词来看,词人婉言推辞的根本原因在于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使她无心游乐。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先找出写景的句子,再分析手法即可。写景的句子主要在上阕。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落日的余晖像熔化了的金子,傍晚的云彩像围合着的明月。把“落日的余晖”比喻

为“熔化了的金子”,把"圆月”比喻成“壁玉”,这两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元宵节绚丽的暮景。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着力描绘元夕绚丽的暮景,但紧接着一句“人在何处”,却宕开去,是一声充满迷惘

与痛苦的长叹。这里包含着词人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的意念活动。置身表面上依然热闹繁华的临安,恍

惚又回至IJ“中州盛日”,但旋即又意识到这只不过是一时的幻觉,因而不由自主地发出“人在何处”的叹息。

实写眼前元宵佳节的景象,虚写回忆往年在汴京时的情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丰富了诗歌内容。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渲染柳色的烟雾渐渐地浓郁,笛子还吹奏着《梅花落》的怨曲哀声。上句从视觉

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砌下落梅

如雪乱”的初春景色。词人不直说梅花已谢而说“吹梅笛怨”,借以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哀思。正因为这样,

虽有“染柳烟浓’’的春色,却只觉春意味少。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其二

李清照

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的词眼是“深”,闺深、春深、情深;“倚楼无语''感情蕴藉,富有韵味。

B.“远岫”句写远景,“薄暮”表明写的是日暮之景,“薄”字加速了夜幕降临。

C.“细风”句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傍晚时分天色变黑的景象。

D.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景物描写从内到外,逐次展示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12.明代董其昌在《便读草堂诗余》卷一中评价这首词:“写出闺妇心情,在此数语。”请结合全词简要分

析这首词表现了怎样的闺妇心情。

【答案】11.B

12.①“重帘未卷”指一层层的帘幕没有卷起,"影沉沉''写房间里因未卷帘幕而显得幽暗深邃,“倚楼无语”

写出闺妇百无聊赖的情状,这些描写表现J'闺妇内心烦躁、寂寞惆怅的心情。②梨花落后清明,“梨花欲

谢恐难禁”一句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惜春之情。

【解析】

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薄,字加速了夜幕降临”说法错误,应是“催”字加速了夜幕降临。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起句小院荫蔽在春色已深、绿树繁花中,天快黑了,楼上窗子闲掩。庭院中未见人来往,窗根间没有燕穿

帘,显得寥廓落寞,深闺似海。

第二句写少女身处深院,孤零岑寂凄苫难言:因是重帘,室内光线暗淡。这两句中的“小院闲窗'’和“重帘未

卷“,一是从外面看出的实景,一是就里面见到的情形,是一个地方的互文。通过环境描写,女主人公因

春意阑珊、幽闺深邃而产生愁苦统统凸显了出来接着她走向楼前,在开阔景象中寻求慰藉。却只见弄阴;

天色转暗,暮色将临,同自己阴沉郁闷的心情一样,反添苦恼,烦闷起来。她站在那里发愣,接着坐下弹

起琴来。“理瑶琴''是她无可奈何时希望摆脱苦恼、烦躁不堪的下意识动作,只不过借以破除孤寂,诉说愁

怀。但她的闲愁郁闷没有被琴声驱走。"倚楼无语”形象地写出了由愁苦郁积进而陷于神魂无措的精神状态

和苦涩难言的心情。

下片两个对句,与前段结语紧密联系,烘托寂寥的氛围,从正面揭示愁思之由,愁怀难遣。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①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③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①此词作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②秣(m6)陵:与下文的“建康城”是

同一地方,即今江苏南京。③试灯:正月十五元宵节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1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一样,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

有加强语气、强化感情的作用。

B.次句“云窗雾阁常扃”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都表现了孤傲高洁、

恬然自适之情。

C.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

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

D.“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

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

14.前人评李清照《临江仙》“,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人旨以为巧”,请分析这两句巧在何处。

【答案】13.B

14.这两句运用对比和对偶的手法,用“春归”与“人老”形成对比,写出春天又回到了建康,而“我”却只能

在建康终老,再也难以回到北地家乡,创设出令人悲痛欲绝的意境。对偶使词句音韵和谐,便于抒发情

感。

【解析】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恬然自适”错误,词中,云雾缭绕着楼阁,门窗常常紧闭,虽不深而似深,这是对庭院之深的具体描

写,而门窗“常扃”,则是词人自己关闭的了,这表明词人自我幽闭阁中,不愿步出门外,甚至不仅闭门,

而且关窗,可知不是恬然自适之情,而是“孤寂之心,忧愤之情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

情达意上的妙处。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意思是,在古秣陵城的周围,树木渐绿,宣告春已归来,但我却无家可归,

看来要老死建康城了。

“春归”时间概念,"秣陵树''空间概念,意谓南宋偏安建康又一度春光来临了;“人老'’时间概念,“建康城”

空间概念,痛北人将老死南陲,创造出一种悲恸欲绝的境界。秣陵、建康,同地异名。它被分别置于上F

对句之中。上句写春归,是目之所见;下句写人老,是心之所感。两句铺叙,合时、合地,境界自成。它

把空间的感受转化为时间的感受,从初春来临联想起人的青春逝去。两句运用对比和对偶的手法,写怕见

春光的原因,内涵极其丰富,所蕴含的痛楚情怀是相当深沉的。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藕香残玉簟秋”,描述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残,席子已生秋凉。在这秋的氛围中,突出了词人形单

影只的孤寂之感。

B.“云中谁寄锦书来”言不得夫君书信的相思。“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借收到书信后登楼望月,以此表达

词人思念之情。

C.“花自飘零水自流”句,兼提落花、流水两个意象,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呼应,感伤在夫妻分离

中年华消逝。

D.“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写己方相思之苦时,由己推人,想见对方的愁思,既见写作手法的高明,

又见双方感情深笃。

16.赏析“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的表达技巧。

【答案】15.B

16.①对比突出,“眉头”与“心头”相对,“才下”与“却上”相对,突出了这种感情“潜入”所造成心理上的起

伏之大和程度之深。②绘形绘神,“眉头”重在写外形的相思苦,"心头'’重在写内心的相思苦;“才下”重在

写压抑相思,"却上”重在写无法压制的苦痛。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B.“借收到书信后登楼望月”说法错误,“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明写别后的思念。词人收不到思念之人的

信息,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写的是舟中所望所

思,而非登楼。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准确理解诗句内容,“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

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

然后赏析其中的用词和手法,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眉头”与“心头’湘对应,"才下”与啷上”相对,对比

突出,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起伏之大和程度之深,把

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

人至深;

愁情刚下紧蹙的眉头,"眉头'’重在写外形的相思苦,又上心头,"心头'’重在写内心的相思苦,有形有神,

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形象;

“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好,“才下”重在写压抑相思,"却上''重在写无法压制的苦痛,把真挚的感情由

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表现了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添字采桑子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霍,点滴霖霍,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注】①芭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于南方。②霖露:指雨点绵绵不断,滴滴嗒嗒不停。③愁损:因

发愁而损伤身体和精神。④北人:北宋灭亡,词人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

1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

A.词人将“点滴霖霆”组成迭句,不但从音韵上造成连绵悄长的效果,而且烘托了悲凉凄绝的气氛。

B.词人借写芭蕉来抒发愁情,整首词写芭蕉,由听觉形象进而转化到视觉形象,一步步将愁引向深处。

C.这首词借吟咏芭蕉抒发幽情。芭蕉有余情,自然是词人有余情,词人将自己的情注入芭蕉的形象之

中,创造出情景相生的艺术境界。

D.这首词将芭蕉与雨联系在一起,就多了几分悲凉凄清。静寂的雨夜,词人转转难眠,听窗外苦雨,绵

长的愁绪,随着雨打芭蕉的声音,更重更深。

18.词人为什么会“不惯听”“点滴霖霭”声?从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试做简要分析。

【答案】17.B

18.山河沦丧,词人从北方被迫流落江南,“不惯听”“点滴霖霭”声,既是因为水土气候上难以适应而不

惯,更是因为飘零异乡凄苦孤独而不惯;从中抒发了作者的飘零沦丧之感和深沉浓重的思国怀乡之情。

【解析】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B.“由听觉形象进而转化到视觉形象”错。由芭蕉叶展心写到雨打芭蕉的声音,应是“由视觉形象进而转化

到听觉形象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及情感的能力。

这首词作于词人南渡以后。上阕咏物,从视觉入手,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