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歌形象题 配套检测(含答案)_第1页
2023-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歌形象题 配套检测(含答案)_第2页
2023-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歌形象题 配套检测(含答案)_第3页
2023-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歌形象题 配套检测(含答案)_第4页
2023-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歌形象题 配套检测(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形象题配套检测

(含答案)

“古代诗歌形象题”配套检测及讲评

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使学生对“古代诗歌形象题”知识点更加熟悉

让学生在练习及讲评过程中理清解题思路

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熟悉考点,熟悉解题方法

训练解题思维及解题速度

提高答题准确性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生完成“古代诗歌形象题”配套检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评“古代诗歌形象题”配套检测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⑵题。(9分)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岑参

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

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

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崎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

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⑴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中说“雪崔嵬”,而不说山崔嵬,形象地表现出天山雪景的

壮阔,耸立云霄,连绵宽广。

B.三、四两句写天山雪的动态威势,北风入雪,造成天山雪景

风雪交加的气势,气氛更强烈。

C.五、六两句写天山雪光华亮如明月,一个“逐”字不但写出

雪的光华照人,更兼呼呼有声。

D.“都护宝刀冻欲断”写都护的佩刀被冻得几乎要折断,用夸张

的手法叙写天山雪的奇寒。

★(2)这首诗结尾的“松树枝”对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作

用?(6分)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⑵题。(9分)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官舍竹

王禹傅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天艳①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夭艳:艳丽,此处指艳丽的桃李。②量移:唐宋时期公

文用语,指官员被贬谪远方后,遇恩赦迁距京城较近的地区。这里是

反语,意思是被贬到远处。

(1)下列对王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风吹竹叶萧萧之声和竹的位置起,紧承标题,并写出

作者的闲逸情致。

B.颔联由实转虚,展开联想,并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写出官

舍之中竹子的品格。

C.颈联把竹与人的生活联系起来,表现出物我同趣的画面,和

谐一致,无限清欢。

D.尾联设想今后即使仕途坎坷,但今冬犹能在雪里看竹,可堪

慰藉。

★⑵这两首诗在手法上是相同的,而“竹”的形象及其寓意又

有不同之处。请对这“异”与“同”进行简要分析。(6分)

答: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⑵题。(9分)

巨鱼纵大壑①

钱起

巨鱼纵大壑,遂性似乘时。

奋跃风生鬣,腾凌浪鼓鳍。

龙掳②回地轴,鳏化想天池。

方快吞舟意,尤殊在藻嬉。

倾危嗟幕燕③,隐晦消泥龟④。

喻士逢明主,才猷得所施。

[注]①本诗是钱起为应试而作。②龙掳:指龙飞腾上天。③幕

燕:筑巢在帷幕上的燕子,比喻处境极不安全。④泥龟:出自《庄子》,

“吾将曳尾于涂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巨鱼遨游于大壑与天空,其势如同飞腾的龙,又像庄子《逍

遥游》中的鳏鹏。

B.巨鱼不被理解,暂且偷安的燕子嗟叹它的危险,曳尾泥涂的

龟讥讽它的不遇。

C.诗歌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以营造宏大雄浑的意境,表现出刚

健豪迈的诗风。

D.最后两句点明巨鱼腾跃蕴含的意义,“逢明主”与前面的“乘

时”遥相呼应。

★(2)全诗描绘了巨鱼怎样的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6分)

答: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⑵题。(9分)

与毛令方尉游西菩寺二首①(其一)

苏轼

推挤不去已三年,鱼鸟依然笑我顽。

人未放归江北路,天教看尽浙西山。

尚书②清节衣冠后,处士③风流水石间。

一笑相逢那易得,数诗狂语不须删。

[注]①诗人因写诗嘲讽新法,被贬为杭州通判。这首诗写于诗

人任杭州通判期间。毛令,指县令毛国华。方尉,指县尉方武。②尚

书:三国时期魏国尚书仆射毛玲。毛国华是毛玲的后人。③处士:唐

代隐士、诗人方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第二句运用拟人手法,写鱼鸟嘲笑诗人,其实这一句是

诗人的自嘲之语。

B.诗人遭贬却说老天有意让他把浙西的山水游遍,语虽达观,

却难掩愤懑之情。

C.颈联借写节操高尚的毛玲和隐居不仕的方干,委婉地赞颂毛

国华和方武二人。

D.这首诗前两联侧重于写景,后两联侧重于叙事、抒情,层次

清晰,意蕴丰富。

★⑵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性格?

请简要分析。(6分)

答: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⑵题。(9分)

孤桐①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②思解愠,愿斫五弦琴③。

[注]①此诗写于王安石锐意改革、推行新法之际。②明时:政

治清明的时代。③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

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

愠兮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诗没有运用律诗起承转合的一般结构,但意脉清晰,结构

简单明了。

B.诗歌取象“孤桐”,运用描写和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来表情

达意。

C.整首诗主要运用托物言志、夸张和用典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孤桐

的气质和品格。

D.诗的前三联从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描写了孤桐的特征,寄寓

了诗人丰厚的情感。

★⑵诗人借“孤桐”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

以分析。(6分)

答: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⑵题。(9分)

题章正字①道正新居

朱庆馀

独在御楼南畔住,生涯还似旧时贫。

全无竹可侵行径,一半花犹属别人。

吟处不妨嫌鼓闹,眼前唯称与僧邻。

近来渐觉青莎巷②,车马过从已有尘。

[注]①正字:古代官职名。②青莎巷:唐代杭州城内的地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御楼南畔”交代了章道正新居的位置,“独”“贫”二字点明

了主人的生活状况。

B.颔联写新居行径无竹、花半属他人,渲染了“贫”,也暗示新

居有一丝清雅之气。

C.颈联写新居的周边环境,因与僧为邻,受寺院钟鼓的吵闹,

故生出“嫌”的态度。

D.末句化用陶渊明“而无车马喧”“户庭无尘杂”等诗句,反衬

新居特点,含蓄蕴藉。

★⑵新居主人章道正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答: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⑵题。(9分)

关山月①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②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乐府古题要解》:“‘关

山月',伤离别也。”②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市西,匈奴曾围困

刘邦于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言戍边将士身处边疆,月光下伫

立遥望故园时,只觉长风浩荡,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

而来。

B.“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两句诗,化用白登山的典故,歌

颂了戍边将士为击破胡虏,甘愿远离故土,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

志。

C.古诗词写离人思妇之情,总脱不了愁苦纤弱的笔调,境界往

往局限于眼前的风花雪月,而李白却不落窠臼,境界雄浑,读后令人

眼前一亮。

D.诗歌最后四句,用“戍客”与“思归”对举,“望边色”与“当

此夜”相应,在广阔的背景下,揭示了战争中人的命运及其为民族冲

突付出的代价。

★⑵本诗由三幅图画组成,分别是哪三幅图画?有何作用?(6

分)

答:

“古代诗歌形象题”配套检测及讲评

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使学生对“古代诗歌形象题”知识点更加熟悉

让学生在练习及讲评过程中理清解题思路

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熟悉考点,熟悉解题方法

训练解题思维及解题速度

提高答题准确性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生完成“古代诗歌形象题”配套检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评“古代诗歌形象题”配套检测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⑵题。(9分)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岑参

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

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

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崎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

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中说“雪崔嵬”,而不说山崔嵬,形象地表现出天山雪景的

壮阔,耸立云霄,连绵宽广。

B.三、四两句写天山雪的动态威势,北风入雪,造成天山雪景

风雪交加的气势,气氛更强烈。

C.五、六两句写天山雪光华亮如明月,一个“逐”字不但写出

雪的光华照人,更兼呼呼有声。

D.“都护宝刀冻欲断”写都护的佩刀被冻得几乎要折断,用夸张

的手法叙写天山雪的奇寒。

★⑵这首诗结尾的“松树枝”对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作

用?(6分)

答:

解析1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岑参

天山雪云常不开,开:消散。千峰万岭雪崔嵬。崔嵬(cuiW

ei):山势高耸的样子天山上的云雪终年不开,巍巍千山万岭白

雪皑皑。

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夜来北风卷过赤亭路口,天

山一夜之间大雪更厚。

前四句概括地写天山雪景之壮观,从高空的雪云,到半空的雪岭。。

雪云凝集,终日不开,天山之雪天上来,绵延无尽。"千峰万岭雪崔

嵬",形象地表现出天山雪景的壮阔,耸立云霄,连绵宽广。天山雪

已崔嵬高耸,却还在不断增高加厚。北风入雪,造成天山雪景风雪交

加的气势,气氛更为强烈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雪光和着月光照映银山,雪

花追着北风飞过铁关天山雪,不但光华照人,更兼呼呼有声,真

是有声有色。奇寒是天山雪突出的特色,

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交河城边飞鸟早已断绝,轮

台路上战马难以走过。

腌霭(dnai):昏暗的样子。寒氛:寒冷的云气寒氛万里凝,

阑干阴崖千丈冰。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阴崖:背阴的山崖寒

云昏暗凝结万里天空,山崖陡峭悬挂千丈坚冰

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将军皮袍久卧不觉温暖,都

护宝刀冻得像要折断。。

这八句写天山雪的特色,写出了雪的光华,写出了雪带来的严寒。

用夸张手法,由外及内,从各个角度叙写天山雪的奇寒。两河相交之

处,水草肥美,本是鸟儿乐栖喜游之所,此时却因畏惧奇寒而绝迹;

安西都护府所在地轮台,驰道宽平,马儿在上面可以疾步如飞的,此

时却因积雪成冰,马蹄踏上打滑而寸步难行;云雾和空气,往日是飘

浮流动的,如今也已冷冻凝结;而那崇山峻岭的背阴处,挂上了千丈

冰凌。将军身上的狐皮大袄,皮厚毛丰,该是很暖和的了,可将军蜷

缩着身子躺着,冷得难耐;都护的佩刀多么坚硬,也几乎被奇寒冷冻

而折断。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走马:跑马天山正是大

雪纷飞之时,送别为友走马归还京师。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冰雪之中怎将心意表示,只

有赠您青青松柏树枝!

后四句诗,写珍惜友情,依依难舍。送别时间,是大雪纷扬之时;

赠送的礼物,是傲雪松枝。这一句"惟有青青松树枝",意味甚浓,可

以想见诗人此时此地的心境:为了国家和百姓的安宁,戍边将士离开

温暖的家,来到冰天雪地之中,时而坚守阵地,时而驰骋疆场,其凛

凛英姿岂恰似傲雪迎风的碧绿松枝。边塞奇寒是难以忍耐的,戍边将

士,却乐在其中。全诗有寒气彻骨却热血沸腾,无怨天尤人之意,有

保国安民之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诗中说“雪崔嵬”,而不说山崔嵬,形象地表现出天山雪景的

壮阔,耸立云霄,连绵宽广。B.三、四两句写天山雪的动态威势,

北风入雪,造成天山雪景风雪交加的气势,气氛更强烈。D.“都护宝

刀冻欲断”写都护的佩刀被冻得几乎要折断,用夸张的手法叙写天山

雪的奇寒。

C.五、六两句写天山雪光华亮如明月,一个“逐”字不但写出

雪的光华照人,更兼呼呼有声。“复逐胡风过铁关”指雪花追着北风

飞过铁关。所以“逐”字不能写出雪的光华照人。

★(2)这首诗结尾的“松树枝”对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作

用?(6分)

解析:“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意思是:冰雪之中

怎将心意表示,只有赠您青青松柏树枝!首先,是在离别时赠与朋友

“松树枝”,可从表达诗人对友情的珍惜,传递对好友离别的依依难

舍之情角度分析。其次从“松树枝”的生长环境角度分析,在冰天雪

地之中唯有“松树枝”傲然挺立,表现了青松傲雪的坚毅品格,由此

也是激励友人要有青松不畏严寒、不怕风雪的精神。最后从戍边将士

角度分析,为了国家和百姓的安宁,戍边将士离开温暖的家,来到冰

天雪地之中,时而坚守阵地,时而驰骋疆场,其凛凛英姿恰似傲雪迎

风的碧绿松枝。借“松树枝”表达对保国安民的戍边将士的赞颂。

参考答案:①借“松树枝”表达诗人对友情的珍惜。冰天雪地,

边塞奇寒,作者无以为赠,只好以“松树枝”传递对好友离别的依依

难舍之情。②借“松树枝”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激励。借青松傲雪的坚

毅品格,激励友人要有青松不畏严寒、不怕风雪的精神。同时也是对

自己的勉励。③借“松树枝”表达对保国安民的戍边将士的赞颂。为

了国家和百姓的安宁,戍边将士远离故土,时而坚守阵地,时而驰骋

疆场,其凛凛英姿恰似傲雪迎风的碧绿松枝。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⑵题。(9分)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官舍竹

王禹信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天艳①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天艳:艳丽,此处指艳丽的桃李。②量移:唐宋时期公

文用语,指官员被贬谪远方后,遇恩赦迁距京城较近的地区。这里是

反语,意思是被贬到远处。

(1)下列对王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风吹竹叶萧萧之声和竹的位置起,紧承标题,并写出

作者的闲逸情致。

B.颔联由实转虚,展开联想,并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写出官

舍之中竹子的品格。

C.颈联把竹与人的生活联系起来,表现出物我同趣的画面,和

谐一致,无限清欢。

D.尾联设想今后即使仕途坎坷,但今冬犹能在雪里看竹,可堪

慰藉。

★⑵这两首诗在手法上是相同的,而“竹”的形象及其寓意又

有不同之处。请对这“异”与“同”进行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2.

竹石郑燮xi心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

南北风。

官舍竹王禹傅ch◎ng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那是谁种下了萧萧修篁一片?

萧萧竹叶伴我吟诗,偏偏提醒我为闲官。第一、二两句是对竹子的描

写。点出“官舍竹”,即为“闲官”。清冷的郡斋,难挨的时光,迁客

的意绪,使诗人感到凄凉。他忽推北窗,一阵可餐的翠色迎面扑来。

不随天艳①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春天里你不随百花争芳斗

艳,孤独地守贞操迎接腊尾岁寒。第三、四两句是诗人对竹子所展开

的联想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声悠悠平添我琴弦上的雅韵,

影森森铺出我棋局中的清欢。第五、六两句把竹与人的生活联系起来。

公退之暇,拂琴敲棋,清风徐至,物我同趣,竹声与琴声共生雅趣;

竹影与棋局同助清欢。表现出物我同趣的画面,和谐一致,无限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到明年即使被贬到更远地

方,我还能在今冬看你雪中傲寒。第七、八两句是诗人对今后仕途的

设想

官舍:即官府。萧萧:象声词,草木摇落声。闲官:指当时诗人

所任商州团练副使之职。

[注]①夭艳:艳丽,此处指艳丽的桃李。②量移:唐宋时期公

文用语,指官员被贬谪远方后,遇恩赦迁距京城较近的地区。这里是

反语,意思是被贬到远处。

这首诗采用了咏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写出了竹子潇洒、清荫、耐

寒的特点,表现了诗人清高不俗、贞洁不渝的品格。

(1)下列对王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首联以风吹竹叶萧萧之声和竹的位置起,紧承标题,并写出

作者的闲逸情致。“萧萧”和“闲官”两词表现的是清冷的郡斋,难

挨的时光,迁客的意绪。

B.颔联由实转虚,展开联想,并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写出官

舍之中竹子的品格。

C.颈联把竹与人的生活联系起来,表现出物我同趣的画面,和

谐一致,无限清欢。

D.尾联设想今后即使仕途坎坷,但今冬犹能在雪里看竹,可堪

慰藉。

(2)这两首诗在手法上是相同的,而“竹”的形象及其寓意又有

不同之处。请对这“异”与“同”进行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同:两首诗都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异:①郑诗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

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表达了诗人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

骨铮铮的骨气。②王诗写出了竹子潇洒、清荫、耐寒的特点,表现了

诗人清高不俗、贞洁不渝的品格。也表露诗人的牢骚不平和自我宽解

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巨鱼纵大壑①

钱起

巨鱼纵大壑,遂性似乘时。

奋跃风生鬣,腾凌浪鼓鳍。

龙掳②回地轴,鳏化想天池。

方快吞舟意,尤殊在藻嬉。

倾危嗟幕燕③,隐晦消泥龟④。

喻士逢明主,才猷得所施。

[注]①本诗是钱起为应试而作。②龙掳:指龙飞腾上天。③幕

燕:筑巢在帷幕上的燕子,比喻处境极不安全。④泥龟:出自《庄子》,

“吾将曳尾于涂中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巨鱼遨游于大壑与天空,其势如同飞腾的龙,又像庄子《逍

遥游》中的鳏鹏。

B.巨鱼不被理解,暂且偷安的燕子嗟叹它的危险,曳尾泥涂的

龟讥讽它的不遇。

C.诗歌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以营造宏大雄浑的意境,表现出刚

健豪迈的诗风。

D.最后两句点明巨鱼腾跃蕴含的意义,“逢明主”与前面的“乘

时”遥相呼应。

★⑵全诗描绘了巨鱼怎样的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6分)

解析:3.

巨鱼纵大壑①大壑:大海。钱起

巨鱼纵大壑,遂性似乘时遂性:顺应本性;顺适性情。大鱼跳

进大海去,秉乘时节率性而出纵游大海。。

奋跃风生鬣li心某些兽类(如马、狮子等)颈上的长毛,腾凌

浪鼓鳍。它鼓动着鳞鳍,奋力地在海中翻腾,掀起阵阵风浪。

龙掳shU腾跃;奔腾回地轴,龙掳:如龙飞腾上天。鳏化想天

池。鳏化:谓鳏变化为鹏。比喻有远大前途的发展变化。它扶摇而

上,像龙那样舒展遒劲,似乎地轴也为之转动;它变化为鳏,向往着

遥远的南方大海。

方快吞舟意,尤殊在藻嬉。它畅快于掀起倾舟巨浪,完全不满足

于在水藻之中嬉戏。

倾危嗟幕燕③,幕燕:筑巢在帷幕上的燕子。比喻处境极不安全。

隐晦消泥龟④。泥龟:曳尾于污泥中的乌龟。比喻自由自在的隐居

生活。它感叹眼界狭小的燕子,筑巢于帷幕而不知倾覆之险;又讥笑

没有大志的乌龟,只知在泥中隐藏行迹。

喻士逢明主,才猷得所施。才猷:才能谋略。欣逢明主盛世,

自己才能如大鱼般施展才华。

[注]①本诗是钱起为应试而作。④泥龟:出自《庄子》,“吾将

曳尾于涂中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巨鱼遨游于大壑与天空,其势如同飞腾的龙,又像庄子《逍

遥游》中的鳏鹏。

B.巨鱼不被理解,暂且偷安的燕子嗟叹它的危险,曳尾泥涂的

龟讥讽它的不遇。“倾危嗟幕燕,隐晦消泥龟”的意思是在乱世中,

巨鱼嗟叹幕燕的苟且偷安;于不遇时,巨鱼讥讽泥龟的消极归隐。

C.诗歌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以营造宏大雄浑的意境,表现出刚

健豪迈的诗风。

D.最后两句点明巨鱼腾跃蕴含的意义,“逢明主”与前面的“乘

时”遥相呼应。

★⑵全诗描绘了巨鱼怎样的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6分)

解析:全诗描绘了一个能力超群、志向远大的巨鱼形象,作者借

对巨鱼形象的描写,表现了自己雄才大略、抱负不凡的自信,反映了

自己对得遇明主,从而施展抱负的渴望心理。

参考答案:(1)大展雄风,志向远大,特立独行。(2)渴望知遇于

明主,施展才华谋略的渴望。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⑵题。(9分)

与毛令方尉游西菩寺二首①(其一)

苏轼

推挤不去已三年,鱼鸟依然笑我顽。

人未放归江北路,天教看尽浙西山。

尚书②清节衣冠后,处士③风流水石间。

一笑相逢那易得,数诗狂语不须删。

[注]①诗人因写诗嘲讽新法,被贬为杭州通判。这首诗写于诗

人任杭州通判期间。毛令,指县令毛国华。方尉,指县尉方武。②尚

书:三国时期魏国尚书仆射毛玲。毛国华是毛玲的后人。③处士:唐

代隐士、诗人方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第二句运用拟人手法,写鱼鸟嘲笑诗人,其实这一句是

诗人的自嘲之语。

B.诗人遭贬却说老天有意让他把浙西的山水游遍,语虽达观,

却难掩愤懑之情。

C.颈联借写节操高尚的毛玲和隐居不仕的方干,委婉地赞颂毛

国华和方武二人。

D.这首诗前两联侧重于写景,后两联侧重于叙事、抒情,层次

清晰,意蕴丰富。

★⑵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性格?

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4.

与毛令方尉游西菩寺二首①(其一)苏轼

毛令:指於潜(今浙江临安)县令毛国华,字君宝。方尉:指

於潜县尉方武,字君武。

推挤推挤:排挤。不去已三年,鱼鸟依然笑我顽顽:愚钝。。推

不去挤不走在这里已经三年,鱼鸟都嘲笑我愚顽过头。

人未放归江北路江北路:指返回帝京的道路。,天教看尽浙西山。

没有放回江北的都城,老天有意让我把浙西的山水遍游。

尚书②清节衣冠后,衣冠,指士大夫。清节,高洁的节操。处士

③风流水石间。毛先生品节清正,是魏代著名尚书毛玲之后。方先生

宛如唐朝高人方干,徜徉在水石间多么闲雅风流。

一笑相逢那易得,数诗狂语不须删。不须删:谓不须增删、修改。

和他们相逢欢笑是这样难得,趁兴写出狂放诗篇不必把字句细究。

[注]①诗人因写诗嘲讽新法,被贬为杭州通判。这首诗写于诗

人任杭州通判期间。毛令,指县令毛国华。方尉,指县尉方武。②尚

书:三国时期魏国尚书仆射毛玲。毛国华是毛玲的后人。③处士:唐

代隐士、诗人方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D)

A.诗歌第二句运用拟人手法,写鱼鸟嘲笑诗人,其实这一句是

诗人的自嘲之语。

B.诗人遭贬却说老天有意让他把浙西的山水游遍,语虽达观,

却难掩愤懑之情。

C.颈联借写节操高尚的毛玲和隐居不仕的方干,委婉地赞颂毛

国华和方武二人。

D.这首诗前两联侧重于写景,后两联侧重于叙事、抒情,层次

清晰,意蕴丰富。

“前两联侧重于写景”错误,前两联“推挤不去已三年”“人未

放归江北路”也侧重于叙事。

★⑵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性格?

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这首诗写于诗人被贬为杭州通判期间,诗的前四句以故作

放旷的语调,抒写去国离乡被迫外任的政治失意之慨,同时显示自己

不改素志,关切国计民生,不忘讥刺时弊的“顽固”精神。后四句以

古人高节赞誉毛、方两位同游者,并写出自己与他们邂逅结伴同游的

难得和因此信笔赋诗的豪兴。尾联“一笑相逢那易得,数诗狂语不须

删”意思是,和他们相逢欢笑是这样难得,趁兴写出狂放诗篇不必把

字句细究。“一笑相逢那易得“抒写同游时的欢乐,“数诗狂语不须删”

写随性赋诗的心情,突出了他率真、狂放的性格。

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性格?请

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尾联写诗人感慨和毛国华、方武同游十分难得,

并写出多首狂放的诗篇,认为不必修改字句。表达了他与毛国华、方

武同游时愉悦的心情。

(2)诗人虽遭贬谪,被排挤,但他能抛却烦忧,与志同道合者开

心游玩,并写作狂放诗篇,尾联突出了他旷达、豪爽的性格。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⑵题。(9分)

孤桐①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②思解愠,愿斫五弦琴③。

[注]①此诗写于王安石锐意改革、推行新法之际。②明时:政

治清明的时代。③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

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

愠兮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诗没有运用律诗起承转合的一般结构,但意脉清晰,结构

简单明了。

B.诗歌取象“孤桐”,运用描写和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来表情

达意。

C.整首诗主要运用托物言志、夸张和用典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孤桐

的气质和品格。

D.诗的前三联从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描写了孤桐的特征,寄寓

了诗人丰厚的情感。

★⑵诗人借“孤桐”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

以分析。(6分)

答:

解析: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⑴〜⑵题。(9分)

孤桐①王安石以“孤桐”作为本诗的标题是因为本诗用

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孤桐的形象来抒发自己作为一个杰出的改革者却

不被人理解的孤寂(或曰天才都是寂寞的)之情。咏物诗

天质自森森天质:天生的性质。森森:形容树木茂盛繁密,孤

高几百寻梧桐树天生就能长得茂盛繁密,拔地高达几百寻。。高大粗

壮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正直向上

凌霄不屈己凌霄:形容桐树长得高,接近了云霄。,得地本虚心。

穿越了云霄,也不屈服,这是由于深深扎根大地的缘故。虽孤独却树

干笔直,高耸入云的特点虚心扎实,坚强不屈

岁老根弥壮弥:更加。,岁月越久根越壮实,阳骄叶更阴。太阳越

炽烈叶子越浓密。根深叶茂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壮,越暴晒越是

茁壮的的特点

明时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思解愠愠:怨恨。政治清明时,时时想

着解决民间疾苦(像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斫五弦琴③。斫:砍,斩。

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通过用典,

表达自己要像舜一样解万民之愁苦,愿为解除老百姓的疾苦而献身。

这首诗歌本诗用托物言志的抒情手法,借孤桐天生枝繁叶茂,古

都却干直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强,越是暴露越是茁壮的特

点,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年龄越大、

环境越恶劣越顽强);为民造福,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思想

感情

请你用两到三个词语概括一下诗中所描绘的梧桐树形象的主要

特征孤寂(孤傲、孤高)、正直、虚心、顽强(不屈)、奉献等等。

诗人借孤桐形象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

正直向上、坚强不屈、虚心的人生态度及关心百姓疾苦,甘愿为解决

百姓疾苦而献身的思想感情。

[注]①此诗写于王安石锐意改革、推行新法之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此诗没有运用律诗起承转合的一般结构,但意脉清晰,结构

简单明了。

B.诗歌取象“孤桐”,运用描写和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来表情

达意。

C.整首诗主要运用托物言志、夸张和用典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孤桐

的气质和品格。没有夸张

D.诗的前三联从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描写了孤桐的特征,寄寓

了诗人丰厚的情感。

★⑵诗人借“孤桐”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

以分析o(6分)

参考答案:①诗人借孤桐枝繁叶茂、干直入云、凌霄不屈、扎根

深入的特点表达正直向上、坚强不屈、虚心、愈老弥坚的人生态度。

②尾联借五弦琴的典故表达诗人关心百姓疾苦,甘愿为解决百姓疾苦

而献身的思想感情。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⑵题。(9分)

题章正字①道正新居

朱庆馀

独在御楼南畔住,生涯还似旧时贫。

全无竹可侵行径,一半花犹属别人。

吟处不妨嫌鼓闹,眼前唯称与僧邻。

近来渐觉青莎巷②,车马过从已有尘。

[注]①正字:古代官职名。②青莎巷:唐代杭州城内的地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御楼南畔”交代了章道正新居的位置,“独”“贫”二字点明

了主人的生活状况。

B.颔联写新居行径无竹、花半属他人,渲染了“贫”,也暗示新

居有一丝清雅之气。

C.颈联写新居的周边环境,因与僧为邻,受寺院钟鼓的吵闹,

故生出“嫌”的态度。

D.末句化用陶渊明“而无车马喧”“户庭无尘杂”等诗句,反衬

新居特点,含蓄蕴藉。

★⑵新居主人章道正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答:

解析:6.

题章正字①道正新居朱庆馀

独在御楼南畔住,生涯还似旧时贫。全无竹可侵行径,一半花犹

属别人。

吟处不妨嫌鼓闹,眼前唯称与僧邻。近来渐觉青莎巷②,车马过

从已有尘。

[注]①正字:古代官职名。②青莎巷:唐代杭州城内的地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御楼南畔”交代了章道正新居的位置,“独”“贫”二字点明

了主人的生活状况。

B.颔联写新居行径无竹、花半属他人,渲染了“贫”,也暗示新

居有一丝清雅之气。

C.颈联写新居的周边环境,因与僧为邻,受寺院钟鼓的吵闹,

故生出“嫌”的态度。

D.末句化用陶渊明“而无车马喧”“户庭无尘杂”等诗句,反衬

新居特点,含蓄蕴藉。

解析:选CC项,“因与僧为邻,受寺院钟鼓的吵闹”分析错误,

吵闹来自御楼,与僧为邻恰显宁静。故选C。

★⑵新居主人章道正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安贫乐道、志趣高雅、宁静自适之士。①“生涯还似

旧时贫”可见安贫乐道;②居处有花、“吟处”“与僧邻”看出志趣高

雅;③居处无车马、无尘杂看出其内心宁静。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⑵题。(9分)

关山月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