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41文言文阅读-散文类_第1页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41文言文阅读-散文类_第2页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41文言文阅读-散文类_第3页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41文言文阅读-散文类_第4页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41文言文阅读-散文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42文言文阅读——散文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装序壬好猎,大夫谏曰:“晋、楚敌国也,楚不谋晋,晋必谋楚,今王无乃耽于乐乎?”王日:“吾

猎将以求士也。”因是道也,而得三士焉,楚国以安。故曰“可有志则无非事者”,此之谓也。汤之时,

大旱七年,洛诉川竭,煎沙烂石,于是使人持三足鼎祝山川,教之祝目:“政不节耶?使人疾耶?苞苴行

耶?谗夫昌耶?宫室营耶?女谒盛耶?何不雨之极也!“盖直奏Dm.天大雨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

声者也《诗》云上下奠瘗靡神不宗言疾旱也殷太戊时有桑、楮少生于庭,昏而生,比旦而拱,史请卜之汤

庙,太戊从之,卜者曰:“吾闻之: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生;殃者祸之先者也,见殃

而能为善,则祸不至。”于是乃早朝而晏退,问疾吊丧,三日而桑、楮自亡。高宗者,武丁也,高而宗之,

故号高宗。成汤之后,先王道缺,刑法违犯,桑、楮俱生乎朝,七日而大拱,武丁召其相而问焉。其相曰:

“吾虽知之,吾弗得言也。”闻诸祖己,口:“桑、楮者,野草也,而生于朝,意者国亡乎?”武丁恐骇,

饬身修行,思先王之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三年之后,雪、用重译而朝者七国,此之谓

存亡继绝之主,是以高而尊之也。宋大水,鲁人吊之曰:“天降淫雨,溪谷满盈,延及君地,以忧执政,

使臣敬吊。”宋人②应之曰:“寡人不佞,斋戒不谨,邑封不修,使人不时,天加以殃,又遗君忧,丹命

之辱。”君子③闻之曰:“宋国其庶几乎!”问口:“何谓也?”曰:“夫过而改之,是犹不过也,故日

其庶几乎。”宋人闻之,夙兴夜寐,早朝晏退,吊死问疾,戮力宇内。三年,岁丰政平,向使宋人不闻君

子之语,则年谷未丰,而国家未宁。《诗》目:“弗时仔肩,示我显德行。”此之谓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

[注]①楮,一种树。②宋人,这里指宋君。③君子,这里指孔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诗》云/上下奠瘗/靡神不宗/言疾旱也/

B.盖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诗》云/上下奠瘗/靡神不宗/言疾旱也/

C.盖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诗》云/上下奠瘗/靡神不宗/言疾旱也/

D.盖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诗》云/上下奠瘗/靡神不宗/言疾旱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庄”是谥号。春秋时期,齐、秦国君常称“公”,楚国国君常称“王”。

B.“苟有志则无非事者”与“苟以天下之大”(《六国论》两句中的“苟”含义相同。

C.“蛮、夷”在文中指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在古代有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的称谓。

D.“拜命之辱”与“拜臣郎中”(《陈情表》两句中的“拜”含义相同,都指授予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ʌ.商汤因为连续大旱七年而令人向山神河神祷告,从政令是否适度、是否使百姓遭受痛苦,是否贪贿成

风、是否小人得势等方面进行反思。

B.殷商太戊时,有桑秧和楮苗长在朝廷的院子里,这被认为是不好的征兆,太戊后来勤政爱民,早上朝

晚退朝,关心百姓疾苦,吊唁死者。

C.武丁看到治国之道被败坏、刑法遭破坏的情况,就约束自己,检点行为,追思先王的政绩,尊老敬贤,

后来有少数民族国家前来朝拜。

D.孔子肯定宋君对鲁国使臣的回话,是因为他看到了宋君能够反思自己的过错,相信宋君能够改正错误。

后来宋君对于国内的政事尽心尽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样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生。

(2)向使宋人不闻君子之语,则年谷未丰,而国家未宁。

【答案】1.B

2.D

3.D

4.(1)吉祥的事物是福的先兆,但是如果遇到吉祥的事物却做不善的事,福就不会降。

(2)假设宋君没有听到孔子的话,那么粮食就不会丰收,国家也不会太平。

5.(1)都是有作为的圣君,勤政爱民,致力于国家中兴;(2)善于自我反思、善纳谏言;(3)闻过则

改。当国君听到对自己的议论能及时改正错误。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话没说完就天降大雨,所以上天对人,好像影子总

是跟着身体,回响随着声音一样。《诗》说“祀天祭地奠埋祭品,天地诸神无不敬奉。”就是表达痛恨旱

情啊。“天大雨”中,“天”是主语,“大雨”是谓语,结构完整,且“故”是所以的意思,一般放在句

首,应在“天大雨”后断开,排除AD;“影之随形”和“响之效声”结构相同,故应在“影之随形”后断

开,排除C。故选故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D.“拜命之辱”中的“拜”是拜谢,句意:拜谢厚命,这是我的耻辱。“拜臣郎中”中的“拜”是授予官

职。含义不同。故选瓦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肯定宋君对鲁国使臣的回话”错误,原文“君子闻之曰:'宋

国其庶几乎!'”不是肯定宋君,而是用这样的话警示宋君,以期他能改正错误。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02/12

(1)“祥”,名词,祥瑞,吉祥的事;“先”,先兆;“生”,降临。

(2)“向使”,假使;“语”,话语;“丰”,丰收。

参考译文:

楚庄王爱好打猎,大夫向他进谏说:“晋国和楚国是相互敌对的国家,即使楚国不去进犯晋国,晋国

也会来进犯楚国,现在大王您难道不是太沉迷于享乐了吗?"楚庄王说:“我打猎,是为了寻求人才。”

通过这个方法,得到这些贤士,楚国就可以安定了。所以说“有志向的人,那么就没有一件无目标的事情”,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汤统治的时候大旱了七年,河堤崩塌河流枯竭,天气炎热,将沙烧焦,石烧烂,于是

派人拿着三足鼎,供奉山川,让他们祷告说:“是政治不清明吗?让百姓困苦吗?行贿的人很多吗?进谗

言的人很活跃吗?宫室太奢侈吗?通过宫中嬖宠的女子干求请托很多吗?为什么这么久不下雨!”话没说

完就天降大雨,所以上天对人,好像影子总是跟着身体,回响随着声音一样。《诗》说“祀天祭地奠埋祭

品,天地诸神无不敬奉。”就是表达痛恨旱情啊。商朝太戊年间有桑、楮树在庭中长出,晚上开始萌芽,

到天亮就有两手合围那么粗了,史官请求到汤庙占卜,太戊批准了他,占卜的人说:我听说,吉祥的事物

是福的先兆,但是如果遇到吉祥的事物却做不善的事,福就不会降临;怪异的事物是灾祸前的先兆,但是

遇到怪异的事物去做善事,灾祸就不会降临。”于是他早上朝而晚退朝,探问病人,吊唁死者,三天之后,

庭中的桑、楮竟然消失了。高宗就是武丁,后人崇拜并以他为典范,所以庙号高宗。成汤之后,先王德行

不足,刑法违背规矩,桑、楮全部在朝廷上生长,七天就就有两手合围那么粗了,武丁招来他的丞相询问

情况。他的丞相说“我虽然知道,但我不能说。”武丁去向祖己询问,说:“桑、楮树就是一种野草,但

是却生长在了朝堂,是想告诉我们国家要灭亡了吗?”武丁很害怕,整顿自己修习德行,思考先王的治理,

复兴已灭亡了的奴隶制的国家,使断绝了的世袭地位的贵族得以承袭,提拔被遗落的人才,申明养老制度。

三年之后,蛮夷等少数民族国家接连朝拜的就有七国,这就是所说的生死存亡继承将要灭亡的国家的君主,

所以推崇并且尊重他呀。宋国发大水,鲁国人慰问他们说:“天降大雨,河谷暴涨,殃及到国君的土地,

执政们都很担忧,派我来慰问。”宋国国君回应他说:“是我做得不好,斋戒的时候不够虔诚,国家治理

得不好,使老百姓的庄稼受到损失,所以上天降灾加以惩罚,又使君王感到担忧。拜谢厚命,这是我的耻

辱。”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宋国还能享国多久?”弟子们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犯了

错误改正了,这就犹如没犯过错,所以说还能享国多久。”宋君听说了这件事,很早起床很晚睡觉,早上

朝晚退朝,勤于政务,吊唁死者慰问生病的人,同心合力治理国家。三年之后,谷物丰收国家太平,假设

宋君没有听到孔子的话,那么粮食就不会丰收,国家也不会太平。《诗》上说:“辅佐的重担在肩,要以

‘显德’做先导。”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呀。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与可画赏雪谷偃竹记

[宋]苏轼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蜡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

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

追其所见加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

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

焉丧之,岂独竹乎?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绿素而请者,足相缘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

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目:“近语士大夫,

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根将一段鹅溪绢,扫

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

以答,则日:“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日:“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

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黄齿谷偃竹》遗予

EJ:”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繇龙。料得清贫馋太守,

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本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

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风如此也。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

纵则逝矣

B.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

纵则逝矣

C.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

纵则逝矣

D.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

纵则逝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ʌ.“拟将一段鹅溪绢”与“衡乃拟班固”(《张衡传》)两句中的“拟”字含义不同。

B.“足相蹑于其门”与“蹑足行伍之中”(《过秦论》)两句中的“蹑”字含义不同。

C.“发函得诗”与“舜发于吠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句中的“发”字含义不同。

04/12

D.“亲厚无间”与“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的“间”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成巨竹,都是有节有叶的。可人们画竹时却是一节一叶地堆砌,实在让人

叹惋。

B.苏轼认为,人们心里明白应该怎样做却做不到,理解道理和实际操作不能一致,都是学习不够的原因

啊。

C.与可并不认为自己画的竹子好,很多人向他求画时,他推荐大家到彭城去,因为画墨竹最好的人在那

里。

D.在与可去世后,某一日,苏轼晾晒书画时,看到与可的画作,睹物思人,悲不自禁,写就此文,悼念

逝者。

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2)与可无以答,则日:“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

【答案】1.A

2.B

3.C

4.(1)与可很厌恶他们,把丝绢抛在地上骂道:“我要拿这些丝绢去做袜子!”致使士大夫把这当成话

柄相传。(2)与可无言可对,就说:“我说错了,世上哪里有万尺长的竹子呢?”于是我证实了他的话。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

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

兔子刚蹿起来,鹘就猛扑下去,稍有一点放松就错过去了。“于胸中”做“得”的状语,状语后置,中间

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D;“其所见”做“追”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C。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两句中的‘蹑'字含义不同”错误,两

句中的“蹑”含义相同,都是“踩,践踏”的意思。“足相蹑于其门”的意思是“一个接着一个地找上门

来”;“蹑足行伍之中”的意思是“脚踏在戍卒行军的途中”。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因为画墨竹最好的人在那里”错误。由原文

“与可以书遗余日:'近语士大夫,吾墨竹-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可知,与

可跟我说:“我近来告诉士大夫们说,我们墨竹画派近在彭城,你们可以去那里求画。这回袜子材料应当

集中到你那里了。”由此可知,与可对自己的墨竹画并不看重,很多人来求画,他很厌烦,推脱说墨竹一

派,画者在彭城。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厌”,厌恶;第一个“以为”,拿……做;第二

个“以为”,把……当作;“口实”,话柄。(2)“则”,就;“妄”,错;“岂",哪里;“因”,

于是。

参考译文:

竹子刚生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可是却节、叶俱全。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几丈高的

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可是现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的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这样做

哪里还有竹子呢?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

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刚蹿起来,鹘就猛扑下去,稍有

一点放松就错过去了。这是与可教给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里却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应该

这样做,却不能做到,认识和行动不统一,理解道理和实际操作不能一致,这都是学习不够的毛病。所以,

常常是对事情心里了解而不能熟练地去做,平时自以为很清楚,但事到临头却忽然不明白了,难道只有画

竹才是如此吗!

起初,与可对自己的墨竹画并不看重。各地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地找上门来。与可

很厌烦,把丝绢抛在地上骂道:“我要拿这些丝绢去做袜子!”致使士大夫把这当成话柄相传。后来,与

可自洋州回京师,我去徐州任知州,与可写信跟我说:“我近来告诉士大夫们说,我们墨竹画派近在彭城,

你们可以去那里求画。这回袜子材料应当集中到你那里了。”信尾还写了一首诗,其中说道:”拟将一段

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我向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应该用二百五十匹绢,我知道您是懒怠做画,

只是想要得到这些绢而已!”与可无言可对,就说:“我说错了,世上哪里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对这

做出了解释,回答他的诗说:“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道:“苏公真善辩啊!若有

二百五十匹绢,我就要拿它买田还乡养老了。”随着把他所画的《黄笺谷偃竹》赠给了我,说:“这竹子

只不过数尺,却有万尺的气势。”我的诗说:“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择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

滨千亩在胸中。”与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赏,烧笋当晚饭吃,打开信封看到诗,禁不住大笑,把

嘴里的饭喷了满桌子。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死于陈州。那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书画,见到这幅墨竹图,便停

止了晾书,失声痛哭起来。以前曹操祭奠桥公文中有车过坟前就会腹痛的话,而我也记载下来过去和与可

开玩笑的话,可以看出我和与可之间的亲密、深厚的情谊。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哀公问于孔子曰:“人何若而可取也?”孔子对日“毋取指者,毋取健者,毋取口锐者。”哀公日:

“何谓也?”孔子曰:“拊者大给利,不可尽用:健者必欲兼人,不可以为法也;口锐者多诞而寡停,后

恐不险也。夫弓矢和调,而后求其中焉;马意愿顺,然后求其良材焉;人必忠信重厚,然后求其知能焉。

06/12

今人有不忠信重厚而多知能如此人者譬犹豺狼与不可以身近也是故先其仁信之诚者然后亲之于是有知能

者然后任之故曰:亲仁而使能,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夫言者所以抒其匈而发其情者也,能行

之士,必能言之,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夫以言揆其行,虽有奸轨之人,无以逃其情矣。"哀公日:“善。”

周公摄天子位七年,布衣之士执贽所师见者十二人,穷巷白屋所先见者四十九人,时进善者百人,教

士者千人,官朝者万人。当此之时,诚使周公骄而且吝,则天下贤士至者寡矣。苟有至者,则必贪而尸禄

者也。尸禄之臣,不能存君矣。

齐桓公设庭燎,为士之欲造见者。期年而士不至。于是东野鄙人有以“九九”之术见者,桓公日:“'九

九’何足以见乎?”鄙人对日:“臣非以"九九’为足以见也,臣闻主君设庭燎以待士,期年而士不至。

夫士之所以不至者,以君天下贤君也:四方之士皆自以论而不及君,故不至也。夫‘九九'薄能耳,而君

犹礼之,况贤于‘九九'者乎?夫太山不荤壤石,江海不逆小流,所以成大也。《诗》云:'先民有言,

询于刍茏。'言博谋也。”桓公日:“善。”乃因礼之。般月,四方之士相携而并至。《诗》曰:“自堂

俱基,自羊徂牛。”言以内及外,以小及大也。

(节选自《说苑•尊贤》)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人有不忠信重厚而多知能/如此人者/譬犹豺狼/与不可以身近也/是故先其仁信之诚者/然后亲之/于

是/有知能者然后任之/

B.今人有不忠信/重厚而多知能/如此人者/譬犹豺狼/与不可以身近也/是故先其仁信之诚者/然后亲之/于

是有知能者/然后任之/

C.今人有不忠信/重厚而多知能/如此人者/譬犹豺狼与/不可以身近也/是故先其仁信之诚者/然后亲之/于

是/有知能者然后任之/

D.今人有不忠信重厚而多知能/如此人者/譬犹豺狼与/不可以身近也/是故先其仁信之诚者/然后亲之/于

是有知能者/然后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口锐者多诞而寡信”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两句中的“信”字含义相同。

B.“夫太山不辞壤石”与“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两句中的“辞”字含义不同。

C.“期月,四方之士”与“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两句中的“期”字含义不同。

D.“自堂徂基”与“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诗经•氓》)两句中的“徂”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ʌ.当鲁哀公询问选拔人才的标准时,孔子从人才应该首先具备良好的品德出发,认为“批者”“健者”

“口锐者”三类人不可以任用。

B.孔子认为,弓与箭协调,才能要求射中目标;马老实善良顺从,才能要求它是一匹好马;人先要忠信

敦厚,才能考虑他的才能。

C.周公代理天子执政有七年时间,百姓中,有的被他当作老师对待,有的被接见:而对待贤士,或者举

荐,或者教导,或者任用。

D.齐桓公为接见贤士专门设置一个有火把的庭院,但贤士们还是有所顾虑,因为都觉得他们的观点不可

能及时传达给齐桓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以言揆其行,虽有奸轨之人,无以逃其情矣。

(2)诚使周公骄而且吝,则天下贤士至者寡矣。

【答案】1.D

2.B?

3.D

4.(1)只要用他的言论来考察他的行为,即使是为非作歹的人,也不能隐藏他内心的实情。(2)假使

周公对人傲慢而羞于礼贤下士,那么前来投奔的天下的贤士就很少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有的人不忠诚守信、持重敦厚却充满智慧和才

能,这样的人,好像豺狼一样啊,不能让自己靠近他。因此,先要看他确实是仁厚、诚实的人,然后才亲

近他,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又有智慧才能,然后才任用他。“然后亲之”“然后任之”句子结构整齐一致,

独立成句,排除选项AC;“与”同“欤”,此处为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在其后停顿,排除选项B。

故选D0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两句中的‘辞’字含义不同”错误。“夫

太山不辞壤石”与“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两句中的“辞”都是动词,意为“回避、拒绝”。“夫太

山不辞壤石”的意思是“泰山不拒绝土壤和石头”,“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的意思是“我死都不怕,

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D.“因为都觉得他们的观点不可能及时传达给齐桓公”

错误。由原文“臣闻主君设庭燎以待士,期年而士不至。夫士之所以不至者,以君天下贤君也;四方之士

皆自以论而不及君,故不至也”可知,我听说国君设置有火把的庭院来礼待贤士,已满一整年却没有贤士

来。贤上之所以不来,是因为国君您是天下贤德的君王;各方的贤上都自己认为见解不如您,所以不来。

由此可知,是“都觉得他们的见解不如齐桓公”。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用;“揆”,考察;“虽”,即使;“无

以“,不能。(2)“诚使”,假使;“则”,那么;“则天下贤士至者寡矣”,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

08/12

为“则至者天下贤士寡矣”∙

参考译文:

鲁哀公询问孔子说:“像什么样的人可以任用?”孔子回答说:“不要选取缄默不言的人,不要选取

健谈逞强的人,不要选取夺夺其谈的人。”鲁哀公问:“为什么?”孔子说:“缄默不言的人过于聪明伶

俐,不能完全任用:健谈逞强的人一定想要胜过别人,不可使人效法;夸夸其谈的人大多辱诞而缺少信用,

事后恐怕难以应验。弓与箭协调了,然后才能要求射中目标;马老实善良顺从,然后才能要求它是一匹好

马;人一定要忠诚守信、持重敦厚,然后才能要求他具有智慧和才能。现在有的人不忠诚守信、持重敦厚

却充满智慧和才能,这样的人,好像豺狼一样啊,不能让自己靠近他。因此,先要看他确实是仁厚、诚实

的人,然后才亲近他,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又有智慧才能,然后才任用他。所以说,亲近仁厚的人并利用

他的才能,选取人的方法是听他的言论,再观察他的行为。言语是用来抒发他胸中的志向和感情的,能做

事的人,一定能用言语表达出来,所以要先观察他的言论然后考察他的行为。只要用他的言论来考察他的

行为,即使是为非作歹的人,也不能隐藏他内心的实情。”鲁哀公说:“说得好。”

周公代理天子执政有七年时间,他带着礼物以师礼相见的贫寒贤士有十二人,优先接见的住在陋巷茅

屋中的有四十九人,随时进用的贤才有上百人,他教化的贤士有上千人,在馆驿中接待的前来拜见的有上

万人。在那个时候,假使周公对人傲慢而羞于礼贤下士,那么前来投奔的天下的贤士就很少了。即便有来

到的人,那一定是一些贪婪而且空食俸禄而不尽职的人。空食俸禄而不尽职的臣子,是不能辅佐国君的。

齐桓公设置了有火把的庭院,是为了接见那些想拜见他的贤士。过了一整年却没有贤士前来。在这种

情况下,有个东郊的乡下人要以自己擅长的“九九”算数之术求见。桓公说:“你仅凭,九九'之术怎么

有资格求见呢?"(那)乡下人回答说:“我也并不认为仅凭‘九九'之术就足以求见(您),我听说国

君设置有火把的庭院来礼待贤士,已满一整年却没有贤士来。贤士之所以不来,是因为国君您是天下贤德

的君王;各方的贤士都自己认为见解不如您,所以不来。'九九'之术是简单的本事,而您还礼待有这种

本事的人,何况(那些)比懂得,九九'之术更贤能的人?泰山不拒绝土壤和石头,江海不拒绝细小的水

流,因此可以变成大山大水。《诗》上说:'祖先有句名言,要向樵夫那样的人请教。'说的是广采多谋

啊。"桓公说:“说得好!”于是便礼待他。过了一个月,各方的贤士就都相伴着一起来了。《诗》上说:

“从庙堂到墙根,从小羊到壮牛。”说的就是从内到外、从小到大的道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今哆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之

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

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映!堤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

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传现之珥阿缰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

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

《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

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

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浮4、制诸侯之术

也。

臣闻地广者卷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土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

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

以无敌也。今乃弃拒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

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1.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矶之珥/阿缰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

B.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矶之珥阿编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

C.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矶之珥/阿编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

D.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矶之珥/阿编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陛下:对太子的尊称。本义是台阶,特指皇宫的台阶。如《荆轲刺秦王》说:“秦武阳奉地图匣,以

次进,至陛下。”

B.黔首: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平民的称呼。秦始皇时期开始作为官方辞令使用。《史记•秦始皇本

纪》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

C.海内:国境之内,也就是指九州全境。古代传说,头上是天,脚下是地,天是半圆形罩在四方形的大

地上,大地的四周是四海。

D.粟:谷子,去壳后叫小米,是古代中国北方主要粮食作物。此处泛指粮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纤离之马等等,

都是来自诸侯各国。

B.在论说的层次上,作者把用客卿提到“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的高度;接着再以前代四位秦君“不却

众庶”“无敌天下”去打动秦王。

C.文章多个层次都反复论述这样一个根本的利害关系: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就有亡国危险。

I).文章以利劝之,以害怵之,这就紧紧抓住了秦王的心,使秦王顺理成章地接纳意见,并收回逐客令,

达到了上书的目的。

10/12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